全縣愛心助學行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8-27 03:38:46

導語:全縣愛心助學行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縣愛心助學行動調查報告

我縣實施“愛心助學行動”由來已久,近年來,通過共青團、工會、工商聯、民政局等單位積極努力,爭取大量資金和各種渠道救助我縣因家貧無法繼續學業的孩子重返課堂,使得我縣貧困生上學的壓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我縣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愛心助學長效機制,各單位開展的愛心助學行動也僅僅是采取“單位自籌一部分,爭取上級資金支持一部分,向社會上募集一部分”的模式,無固定的資金支持,不確定因素較大,鑒于此,愛心助學行動的開展常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我縣的貧困生現狀。

經團縣委摸底,我縣共有貧困生788名,其中孤殘青少年占7%,父母一方失去勞動能力的占36.4%,父母雙方喪失勞動能力的占4%,家庭屬于特困戶或低保戶的占93.9%,其中獨女戶或雙女戶占到3%,由于勞動力少,他們生活經濟來源狹窄,家境入不敷出,對于他們的救助僅靠一次兩次的資助是遠遠不夠的,一旦救助停止,他們隨時可能再次面臨輟學的境地。

二、我縣愛心助學行動的實施情況。

近年來,全椒團縣委聯合各有關單位,連續開展了多次愛心助學行動,并爭取團市委的支持,下撥資助款用于愛心助學,07年以來,我縣共幫助80名大學新生通過愛心圓夢大學行動走入校園,188名中小學生在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下繼續學業,112名中學生通過愛心成才計劃解決了求學與就業的難題。

一是爭取團省委的政策傾斜,輸送學生到希望工程愛心助學成才班學習。團縣委嚴格按照省青基會和省希望辦的要求,大力實施“愛心助學成才計劃”,對我縣初高中應歷屆畢業生進行摸底,篩選出家庭確實貧困、有讀書成才愿望的學生,經過華夏旅游學校老師面試后,輸送到該校希望工程愛心助學成才班學習,上學期間費用由助學單位承擔,畢業后根據所學專業推薦工作。幾年以來陸續輸送了大量貧困生進入該校學習,這樣既實現了學生繼續學業的愿望,又解決了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后顧之憂。

二是積極向上級團組織申報,針對中小學貧困生尋求資助。今年1月中旬,團縣委經摸底后上報36名貧困初高中學生至團市委,爭取到集中資助和浙江溫州商會資助共8000元,每名同學得到200元至300元不等的連續資助。團縣委還積極向本縣企業家推薦家境貧寒的優秀學生,盡力爭取九年義務教育段或完成高中教育的全程資助,目前,我縣已有3名孩子得到了小學至高中教育全程資助。

三是認真做好愛心圓夢大學貧困生資助工作。愛心圓夢大學貧困生資助行動一直是全椒團縣委的一項常規工作,每年都有大量通過團縣委的圓夢行動繼續學業的大學生,去年,經過團縣委一班人的努力,圓了35名學生的大學夢,其中有4名學生獲得了大學四年連續資助。今年,團縣委繼續主動與縣內各企業聯系,并積極向團市委推報,充分發揮協調職能,爭取到市、縣助學金9萬余元,資助了31名學生圓夢大學。9月,團縣委又大力爭取王振滔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一次性出資40萬元資助我縣100名貧困學生,9月17日,王振滔慈善基金會愛心接力計劃站啟動儀式在全椒縣慈濟中學隆重舉行,受助貧困生與全椒團縣委、王振滔慈善基金會簽訂協議,承諾在踏入社會后將幫助更多的貧困學子,做愛心接力手,將愛心源源不斷地傳遞下去。

三、工作中所引發的思考。

1、愛心助學行動尚待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的充分關注和共同參與。愛心助學行動是社會的一項公益活動,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團縣委將在充分發揮自身協調功能的基礎上,積極與相關單位聯系,盡力爭取更多的資金和機會,救助我縣的貧困失學青少年,但這樣浩大的工程僅憑共青團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的,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長效工作機制,在全社會范圍內推開這項工作,有固定的資金來源,建立愛心助學聯席會議制度,加大愛心助學的力度,盡力讓每一個青少年都不會因為家庭貧困而放棄學業。

2、愛心助學行動應有所著重。我縣長期以來開展的愛心助學行動涵蓋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階段,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我們發現,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費用因為國家的相關政策已有大幅度減低,大部分農村家庭可以承受,另外教育部門也常年開展減免貧困生學雜費活動,我們的助學工作重點漸漸移向高中和大學貧困生,通過他們的家庭狀況,給與數額不等、年限不同的資助,使有限的資助金在更需要的資助的貧困生中得到最大的價值體現。

3、應著力加強貧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愛心助學工作進一步倡導了中華民族扶貧幫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是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一項長遠投資,希望受助的貧困生能夠在學成后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受助的貧困生應珍惜機會,立志成才,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受助的貧困生在得到救助、改變了自己的境遇之后,無法同樣將愛心傳遞給其他的貧困生,這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盡力解決的問題之一,今年我們開展的王振滔慈善基金會愛心接力計劃的一大亮點就是受到資助的貧困生必須與資助方、團縣委簽訂承諾書,承諾在今后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后,必須將愛心再傳遞下去。但這種監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保障,大部分時候僅靠受助學生的自覺,缺少有力的機制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