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9 03:10:19

導語:集體經濟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一、鎮村級集體經濟的基本情況

(一)村級集體經濟資產情況

目前我鎮各村集體經濟主要集中在,集體經濟總資產約2000萬,主要來源分別為集體鋪面出租、土地征賠、土地轉租等方式。固定資產方面,村主要經濟來源為市場鋪面、集體土地種植等;村、村主要來源為土地征賠、出租;其余各村均只有集體土地、林地等固定資產,無其他流動性資產。

近年來,在中央、省、州、縣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對我鎮各村,特別是高半山村基礎設施、產業扶持上給予了大力支持。

(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類型

各村在認真總結和借鑒近年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采取資產經營、資源開發、產業互動、服務創收等多種形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1.加快土地有序流轉,盤活農村土地存量。土地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村級集體組織最主要的資源。各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田,加快土地流轉,合理開發集體土地資源,使土地這一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得到最優配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按照“政府引導、法人投資、企業經營、產業化開發”的思路,大力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參與土地流轉,促進流轉主體多元化,使土地流轉從以前單一的農戶之間的流轉向農業企業、工商企業、科技人員、專業大戶等參與流轉轉變,切實提高了土地流轉實效。二是根據現有政策規定,按照“自愿有償、土地集體所有和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簽訂合同和備案”的原則,采取轉包、轉讓、互換和入股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部分村集體統一牽頭,招商引資或聯合農戶參股開發,創辦農業基地,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2.村級集體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量的固定資產,如土地、房屋等。對于閑置的辦公樓、廠房、設備等集體資產,以公開招標形式實行買斷、租賃經營,或以投資入股形式參與企業經營,提高閑置存量資產的利用率。

3.利用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按照“鄉抓產業、村抓特色”的發展思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結合各村實際,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一村一品”。

同時,創建“支部+農戶+協會”等各種服務方式,在種養業等方面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有償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農戶或養殖戶“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愁的是銷路”問題,通過有償服務的形式增加了集體收入。

4.鼓勵村集體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為農戶提供生資供應、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商標使用、信息提供等服務。鼓勵村集體以土地經營權、資產、資金、知識產權參股由能人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合作社的分配中獲取收益。鼓勵村集體組建勞務輸出、保潔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獲取服務性收入。鼓勵村集體依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創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在為企業、農戶提供服務中獲取收益。

(三)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形式

我鎮目前村級集體經濟參照村級財務管理方式,采取村財鄉(鎮)管,由鎮農經站設立各村統一賬戶,村集體通過村民大會、一事一議等方式報請鎮人民政府,經鎮黨委研究同意后使用。

(四)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

1.不斷強化村級民主管理。按照“五議五公開”(村民建議、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決議、提議事項公開、審議程序公開、決議結果公開、實施方案公開、辦理結果公開)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決策機制。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選擇經營方式,簽訂經濟合同。村集體以“三資”入股的,必須把好折股量化關、制定章程關、收益分配方案關、集體“三資”監管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必須明確經營者的經濟責任,推行資產抵押和經濟擔保制度,依法簽訂經濟合同,并嚴格兌現合同,確保集體收益權。

2.逐步規范村級財務管理。落實村企分開的財務管理體制,采取村財鄉(鎮)管的管理制度。對村集體經濟組織下屬經濟實體的財務推行“會計委派”制度,堅持持證上崗。完善村級資金財務“雙代管”制度,規范“雙代管”操作程序,嚴格控制非生產性支出。堅持村級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及時、準確、真實地公開相關信息。

3.積極穩妥化解村級債務。全面清理村級債權、債務和擔保,對不良債務通過收欠還債、核銷減債、拍賣還債、劃轉沖債、減息止債等多種途徑進行有效化解。對村級債務達到一定規模的村,實行動態監測,落實化解村級債務的目標責任制。村級各類組織不得擅自出借資金,不得為外單位和個人提供經濟擔保,嚴禁發生新的不良債務。

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制約因素

一是多數村無特色資源,如牛腦寨、禹碑嶺等高半山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

二是集體無資金投入,要發展集體經濟,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但在現有財政和集體經濟本就匱乏的情況下難以實施;

三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其收益為合作組織社成員,集體沒有提留;

四是即使村上有資源,如河沙、礦產等資源都屬國有資源,由縣水頭公司等主管部門招、拍出去,村上無權參與。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培植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壯大特色農業經濟。鼓勵村級組織結合農業綜合開發,領辦和創辦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示范項目,帶動農民發展優勢明顯和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把農民增收和集體增利結合起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二)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壯大物業經濟。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村集體統一經營農戶自愿轉讓的土地,實現土地規?;?、集約化經營。結合村莊整治,開展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治、零星自然村遷并,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新增的有效耕地由村集體所有和經營。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可采取自主經營、租賃、抵押、承包、作價入股等方式流轉,增加集體資產收益。

(三)發展村級合作組織,發展服務型集體經濟。適應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規?;?、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的新趨勢,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村級組織牽頭成立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等,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開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生產經營服務,以有償、微利的服務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四)增強村辦企業活力,發展異地發展型集體經濟。引導村級組織依托大中型企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配套興辦各種小型加工、服務等企業,構建企業帶動、產業互動格局。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興辦種植養殖型、加工增值型和產品運銷型等各種經濟實體。同時,盤活存量優質資產,通過流轉集體建設用地、依法組建聯合投資公司、到開發區和園區興建標準化廠房等方式,“走出去”創業增收。

(五)挖掘自然資源潛力,發展休閑觀光型集體經濟。堅持開發利用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統一,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村域內的水、林、風景等自然資源特別是荒水、荒地、荒灘資源潛力和鄉土文化濃郁的優勢,創辦集體經濟實體,發展農家樂、度假村、休閑觀光農業等,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六)創新多種經營方式,發展自主經營型集體經濟。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創新集體經濟經營組織形式和運作方式,搞活集體經濟項目。村集體直接從事產、供、銷活動獲取經營收益。同時,結合實際,靈活選擇獨資、合資、合作經營和委托、租賃、拍賣、轉讓、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建立健全產權清晰、管理規范、制度完善的集體資產經營管理體制,實行資本運營,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