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改制企業黨建工作提高企業黨建整體水平
時間:2022-11-30 02:30:00
導語:加強改制企業黨建工作提高企業黨建整體水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我區先后對78家企業實行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改制工作。至今年6月底,改制面達97%。其中,組建為公司制企業27家,拍賣轉讓23家,兼并收購28家。這78家企業中,共有黨支部54個,從業人員6461人,黨員454人。在企業改制過程中,我們堅持把改制企業黨的建設與企業改制同步進行、同步加強、同步發展,絕大多數改制企業能較好地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了企業的發展。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找準改制企業黨建工作的切入點
在推進企業改制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企業改制在給企業帶來活力的同時給企業黨建工作帶來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1)地位與作用的偏差,黨組織設置出現“空位”。改制使企業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多數改制企業的黨組織設置能同步進行,但是也有少數改制企業黨組織建設在改制中削弱,極少數黨組織設置出現“空位”。一些小型企業改制出售后,企業主排拆黨支部書記,由此因書記“缺位”影響黨組織設置。一些新建混合所有制經濟組織,因經濟成份多元化,黨組織設置也難及時到位。(2)“新鞋”與“老路”的錯位,黨組織作用掛上“空檔”。個別改制企業開展活動,仍然沿襲原有的“老辦法”、“老經驗”,“穿新鞋走老路”,有的甚至產生“三無”現象。一是無所適從。認識上迷茫,定位不準;工作上盲從,難以到位。二是無能為力。由于法人掌握重大問題決策、生產經營、人事管理、財物支配的權力,黨組織難以參與。三是無所作為,活動難開展,時間、人員、經費、場所難落實。(3)黨員與“老板”的誤區,黨員徒有“空名”。企業改制后,有的黨員思想上存在被“老板”、企業主“雇用”的思想,有的甚至認為,彼此間是“伙計”與主人、雇工與“老板”的關系,因而行動上不愿帶頭。還有個別黨員身份由“公仆”變成“老板”后,不顧工人利益,只想自己發財,忘記了黨的宗旨。(4)思考與行動的滯后,黨建指導上出現“空白”。有的基層單位對改制企業黨建工作如何轉軌適應、同步加強力度不夠,主動思考不多,指導創新不及時,一些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的骨干和技術人員得不到及時培養和吸收,致使黨員隊伍后繼乏人,減弱了黨組織的活力和戰斗力。
針對改制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區委高度重視,堅持從實際出發,找準工作突破口,抓住薄弱環節不放松,加大工作力度,在指導思想上由“管住”向“管活”轉變。一是區委帶頭履行管黨職責,及時制定了全區管黨工作責任制,明確了各級黨組織黨建第一責任人責任。先后兩次召開書記辦公會,一次常委會,專題研究企業改制工作及黨建工作。同時,把加強新形勢下黨的建設作為區委“三講”教育整改措施之一,出臺了《關于加強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意見》,及時調整建立了常委掛鉤聯系點,抽調干部組成工作組,加強對改制企業改革和黨建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區委組織部著重圍繞黨組織的設置、班子配備、作用發揮、檢查考核等問題,明確工作思路和措施。二是全區建立了由組織部牽頭,區紀委、區委宣傳部、農工部、體改委、工會等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改制工作協調會議制度,共同抓好企業改制及黨建工作。三是完善黨工委抓改制企業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把改制企業黨建成效列入責任制目標,健全了黨工委會議定期研究黨建工作制度,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責任意識,促進各項黨建工作任務的落實。四是加強對黨建工作監督考核。區委領導不定期深入聯系點,檢查改制和黨建工作情況,有關部門經常下基層參與指導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幫助改進。年終,區委兩個文明建設考核小組,圍繞考核目標,把改制企業黨建工作作為重點內容之一,全面進行檢查,通過考核,推動改制企業黨建工作不斷適應形勢,提高水平。
二、深入調研,摸清底數,認真分析改制企業黨建工作的難點和重點
今年以來,我們會同區工商分局、各黨工委,有針對性地組織對轄區內各類非公經濟組織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排查摸底,對全區改制企業的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為進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據。
1、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建立健全改制企業基礎信息網絡。企業改制后,從業人員的流動性增大,人員結構和企業性質發生重大變化,給黨組織調整、設置帶來新的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一方面與區工商分局取得聯系,掌握登記注冊的新增企業情況,另一方面,根據工商部門提供的“摘帽”轉私營企業的基本情況,及時同各黨工委聯系,要求對屬于所轄區域內的企業,逐一上門調查,并按照組織部統一制定下發的統計表格,分類進行統計,建立基本臺賬。組織部匯總后,建立全區資料臺帳,形成基礎的原始信息。
2、堅持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具體分析改制企業黨建工作的新特點。我們經過認真分析后認為,從改制企業黨組織開展活動的基本條件看,目前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法人的重視程度不到位,尤其“摘帽”轉私營的企業,企業主對建立黨組織的意識不強;二是黨員怕約束、怕脫鉤、怕麻煩,不愿轉移組織關系;三是經費難落實。從黨務干部隊伍的素質狀況看,也存在三個方面不足: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對新情況新問題了解不深;二是工作方法單一,主動適應能力不強;三是工作精力不集中,“一手軟一手硬”。
3、堅持上下結合,齊抓共管,正確對待改制企業面臨的新考驗。為進一步加強改制企業黨的建設,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全區確立上下一盤棋思想,努力適應“五個變化”:一是企業重組和產權制度改革所帶來的黨組織結構的變化;二是企業發展的不平衡所帶來的黨員分布的變化;三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企業技術進步的日新月異所帶來的對黨員文化技術素質要求的變化;四是經濟活動空間的擴大及黨員流動性變大所帶來的黨員教育、管理和監督方式方法的變化;五是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所帶來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方式的變化。面對新的變化,我們多次組織全區各方面代表共同分析、認真探討在加強改制企業黨的建設方面形成了“五個不變”的共識,即堅持經濟建設是黨的工作中心不變,堅持黨的建設與企業發展同步推進的要求始終不變,堅持黨在企業的地位和作用不變,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不變,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目標不變。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確定改制企業黨建工作的著力點
我們在實踐中,努力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打牢改制企業黨建工作基礎。
1、完善黨組織設置,擴大黨的建設覆蓋面。在企業黨組織設置上,本著“企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那里”的精神,堅持黨組織設置與企業改制同步。根據企業的發展規模、產業結構、經營方式、黨員分布等狀況,按照有利于黨對企業的政治領導,有利于黨組織作用的發揮,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原則,從實際出發,適時調整黨組織設置。目前,我區改制企業黨組織設置率達100%。主要做法是:(1)保留。對20家規模較大、黨員人數變化較小的改制企業保留原企業黨組織建制。(2)新建。改制后,凡黨員3人以上的,具備建立黨支部條件的,都建立了黨支部。共9家。(3)聯合。以行業相近、地域相鄰為原則,建立了15個聯合支部。(4)掛靠。我們結合社區黨的建設,對投資規模小、僅有個別黨員或沒有黨員的,且又不具備建立聯合黨支部條件的企業,采取在區域范圍內就地、就近與相鄰企業或企業所在地的村(居委會)黨支部進行掛靠的方式,擴大黨的工作輻射面。目前共有34家企業掛靠在10個黨支部。
2、選準書記,配強班子。為了充分發揮改制企業黨組織作用,我們把選優配強班子尤其選配好過硬的黨支部書記作為關鍵來抓。一是明確標準,確保質量。明確改制企業黨組織負責人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在企業職工中有一定的威信,并具有“兩手抓”的本領。二是因企制宜,確保選配形式不拘一格。(1)對國有、集體控股的改制企業,按照有關規定的程序組建領導班子,選好“一把手”。(2)原國有、集體企業通過改制后,雖企業性質發生了變化,原支部負責人仍繼續擔任新的企業支部書記。(3)對因缺乏黨支部書記合適人選,一時難以成立支部或聯合支部的改制企業,由企業所在地黨工委選派兼職支部書記(不兼薪),及時組建支部。(4)對僅有個別黨員、無黨員,暫不具備成立支部條件的企業,由所在地黨工委選擇支部戰斗力較強的企業、村(居)委會黨支部就地、就近實行掛靠。
3、健全制度,落實配套措施。在具體落實“”、民主評議黨員等基本組織生活制度的基礎上,重點完善了四項制度。一是落實黨組織參與(或監督)重大決策制度。對企業諸如經營方針、財務管理、干部任用、改革方案制定以及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等重大問題,黨組織積極參與或監督。二是落實定期匯報制度。黨組織負責人堅持每季度向上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報告一次工作情況。三是落實黨員聯系職工制度。全區78家改制企業中,已建立責任區153個、聯系戶(人)360個(人),聯系重點對象是積極分子、后進或有一定困難的職工。四是落實流動黨員管理制度。對外來或外出工作期限超過半年的黨員,按要求接轉組織關系,對短期外來或外出的黨員,使用流動黨員活動證。
在黨組織活動上,我們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努力做到“四個結合”:一是堅持發揮黨組織作用與企業生產經營相結合;二是堅持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與推進黨務干部管理改革相結合;三是堅持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與培育企業文化相結合;四是堅持改進黨建工作方式與發揮黨委、政府職能部門作用相結合。在黨建工作指導方式上,力求做到“三個轉變”:一是實現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既堅持和繼承黨建工作的優良傳統,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力求新突破;二是改革過去黨建工作固有模式,實現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善于運用現代管理科學來指導新形勢下的黨建工作;三是從困擾目前黨建工作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中解脫出來,實現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超前思考深化改革的每一個步驟可能給黨建工作帶來的影響,主動適應,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