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執法工作匯報
時間:2022-07-24 11:55:00
導語:環保執法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6月3日,全國人大環保執法檢查團來到我市檢查指導工作,特別是昨天,盛華仁副委員長不辭勞苦,風塵仆仆,親赴永濟、河津兩市實地查看涑水河水情水質和中鋁山西分公司的環保工作,這對我市環境保護和各方面工作都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在此,我代表中共運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全市人民,向檢查團的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現將我市貫徹執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及環境保護情況匯報如下:
一、“十五”期間環境質量狀況
運城市古稱河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與陜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河相望。2000年撤地設市,全市轄1區2市10縣、146個鄉鎮(辦事處)、3338個行政村,總人口498.5萬,國土面積1.4萬平方公里,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英賢輩出,文化燦爛?!笆濉逼陂g,我市的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1%,2005年達到470.8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效,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全市環境質量狀況如下:
一是結構性污染嚴重。我市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的礦產有36種,其中銅、鋁、鎂、芒硝、石灰巖、大理石等貯量豐富,由此形成的冶金、化工、煉焦、電力四大支柱產業占到了全市工業總量的80%以上。原創:我市是國家糧棉生產基地,豐富的小麥秸稈資源形成了一定數量的造紙企業。以上產業是產生大氣、水、固體廢物污染的主要來源。
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鐵產量339萬噸,鋼產量238.2萬噸,鋼材產量282.9萬噸,電解鋁產量20.9萬噸,氧化鋁產量151.2萬噸,金屬鎂產量15萬噸,共產生二氧化硫18173噸,煙塵25600噸,粉塵9285噸,分別占到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19.01%、32.06%和19.98%。
焦炭產量892.3萬噸,產生煤氣876萬立方米。雖然進行了大面積的焦爐化產回收和深加工,仍排放二氧化硫25930噸,占到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27.13%。
表一2001—2005年全市固體廢物排放情況
單位:萬噸
表二2001—2005年全市廢氣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單位:萬噸
表三2005年全市主要行業工業廢氣污染物排放情況
單位:噸
造紙產量15萬噸,廢水排放量857.6萬噸,產生化學耗氧量9413.44噸,氨氮187噸,分別占到工業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21.25%、18%和9.8%。
二是區域性污染比較嚴重。由于地理、資源等原因,我市的工業布局不盡合理,特別是河津市、稷山縣西社鎮、聞喜縣東鎮等區域工業企業密集,污染相當嚴重。2004年“焦化行業專項清理整頓”前,我市共有焦化企業99家,生產和在建的焦爐共139座,設計生產能力3236萬噸,其中河津市就有59家,設計生產能力2100萬噸,占到全市總設計生產能力的65%。經過“焦化行業專項清理整頓”,全市焦化企業為51家,生產能力1800萬噸,其中河津30家,生產能力1200萬噸,占到全市生產能力的67%。加上中鋁河津分公司、河津電廠等排污大戶,以及數量眾多的水泥、耐火材料等重污染企業,河津市的二氧化硫、煙塵、粉塵排放量占到運城市排放總量的30%以上,使得污染負荷遠遠超過當地環境容量。
三是地表水污染嚴重。我市境內兩條主要河流,汾河運城段和涑水河污染綜合指數分別由2000年的6.51和6.91下降到2005年的1.95和3.72,下降幅度分別是70%和46%。但是兩河入黃口的監控斷面水質均為劣五類。2005年,汾河化學耗氧量和氨氮濃度分別超過國家地表水五類標準2.66倍和9.03倍,涑水河化學耗氧量和氨氮濃度分別超過國家地表水五類標準3.78倍和16.54倍,水污染形勢十分嚴峻。
表四2001—2005年全市廢水外排情況
表五汾河、涑水河污染指數一覽表
四是市區大氣環境質量較差。2005年,市區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211天,位居全省第8位,但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三項主要污染物污染綜合指數仍為5.14,環境空氣質量劣于國家三級標準。
表六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一覽表
五是生態環境脆弱。轄區內的涑水河常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存在干旱洪澇災害和植被退化隱患;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可能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秸稈焚燒,養殖業的污染,也對農村及農業生態環境形成了威脅。
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幾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個主題,認真貫徹實施《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以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發展、保護人民群眾健康和保障環境安全為出發點,不斷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力度,實現環境質量的穩步好轉。
“十五”期末,全市工業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由5.88噸標煤降至3.74噸,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下降25%,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37.8%。汾河運城段、涑水河的污染綜合指數比上年分別下降27.76%和15.95%。中心城市環境保護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22%,人均公共綠地4.2平方米。市區大氣環境質量逐年好轉,二級以上優良天數由2003年的133天,2004年的168天,增加到2005年的211天。生態建設上,建設了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339.5平方公里。自然保護上,濕地保護面積達到69.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43.2%,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6.3%。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我市區域性、結構性污染矛盾比較突出,調整產業結構勢在必行。一是堅決淘汰、關閉小機焦、小水泥、小煉鐵等落后生產工藝和設施。2003年12月,開展了關閉小型改良焦爐的專項行動,集中半個月時間,強行關閉了稷山、新絳、萬榮等地的66家改良焦企業,摧毀改良焦爐824座,炸毀煙囪80余根。與此同時,按照國務院《制止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立即停止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焦化行業建設項目的申報和審批。2004年、2005年,兩年全市又淘汰企業120余家。二是積極發展綠色產業。立足于我市地理資源優勢,大力扶持發展果品、蔬菜、肉食品等農副產品加工業。新絳縣發展無公害蔬菜20萬畝,高標準日光溫室8萬畝,全縣農民人均增收超千元。粟海、忠民、維之王等19個龍頭企業,積極發揮輻射作用,帶動一大批農戶進入市場。
(二)大力開展工業污染源治理。我市始終把工業污染源治理當作環保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2005年,對全市404家重點工業污染源下達了限期治理、全面達標的決定,到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任務,全市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在治理中,十分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如,在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上,541電廠、漳澤電廠、關鋁集團等通過技術改造,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煤灰、爐渣等固體廢物制成水泥、墻磚等,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在水污染防治和綜合利用上,稷山縣合盛工貿公司、晉南公司等4家造紙企業,利用造紙黑液制取水泥添加劑鈉木糖粉,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都十分明顯,企業走上了良性發展道路。
(三)切實加強環境監督管理。一是適時開展環保專項行動,集中力量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幾年來,先后開展了“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整頓造紙企業專項行動”、“清查危險放射源環保專項行動”等8次專項行動,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推廣自動監測技術,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我們先后對沿黃河、汾河和涑水河的15家化工、造紙、制藥等重點水污染企業和河津、稷山等大氣污染重點區域的8家電力企業,安裝了23臺自動在線監測儀,與市環保局聯網,實行全天候24小時監控,使日常監管更加科學、及時、有效、到位。三是嚴肅查處違法行為,確保企業達標排放。對環境違法行為,依法嚴查嚴處,絕不姑息遷就。四是組建專門應急機構,及時處置環境突發事件。今年,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運城市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運政辦發〔2006〕29號),成立了應急處理指揮部,組建了環保應急中心,要求對環境突發事件“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快速反應、及時控制”,確保環境安全。
(四)積極開展中心城市(鎮)環境綜合整治。一是連續6年深入開展控制市區大氣污染的“藍天行動”。積極治理市區的燃煤污染、揚塵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今年9月底前,市區所有鍋爐都要達標排放。禁止超標機動車輛在市區行駛。全市12個縣市也積極開展縣城大氣污染整治,永濟、河津、稷山、聞喜和垣曲五個縣市去年開展了城鎮空氣質量日報工作,其余七個縣今年底也將全部開展此項工作。二是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目前,運城市區和永濟市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并準備試運行,新絳縣污水處理廠正在籌措資金安裝設備,河津、臨猗、聞喜三縣市和風陵渡開發區已經或者正在立項籌備。三是建立醫療垃圾應急處理站。配備專用焚燒爐,集中處理市區醫院醫療垃圾和特種垃圾。四是嚴格控制城市噪聲污染。建立了9.4平方公里的噪聲達標區,要求城市建筑一律使用商品混凝土,嚴禁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夜間建筑施工,高中考期間禁止機動車在學校和考場周圍鳴放喇叭,給市民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
環境監管執法中,我市人大常委會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監督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執法責任制”和“錯案、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每年都要開展環保執法評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二是連續11年開展人大環保執法檢查“河東環保行”,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濃厚的環保氛圍,使環保工作成為全市的共同行動。
二、“十一五”經濟發展趨勢與環保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市gdp年均增長目標預期為13%,到2010年gdp總值將接近達到1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預計資源和能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污染物種類和數量將繼續增加,環境壓力會進一步加大。治理規劃總體目標是:
(一)環境質量指標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
⑴運城市區空氣質量優于二級標準的天數達到或超過292天,各縣(市)城鎮空氣質量優于二級標準的天數達到或超過260天。
水環境質量:
⑵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實現100%達標。
⑶汾河運城段河津大橋斷面和涑水河張留莊斷面水質按功能區劃達到地表水水質五類標準。
聲環境質量:
⑷運城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小于55分貝,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小于70分貝。
生態環境質量:
⑸全市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大于8.5平方米。
⑹自然保護區達到規范化建設要求的比例大于30%。
⑺森林覆蓋率達到26.8%以上。
⑻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60%以上。
⑼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度大于50%。
⑽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二)總量控制與污染防治指標
⑾萬元地方生產總值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40%,年均下降10%。
⑿運城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大于75%,各縣(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大于60%,城市(鎮)污水處理回用率達到40%以上。
⒀運城市城市(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于65%,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大于40%。
⒁規?;B殖場糞便綜合處理個數占總數的百分比大于40%。
⒂焦爐、高爐放散氣綜合利用率大于90%。
⒃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達到95%。
⒄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達到90%。
⒅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大于55%,剩余全部得到安全處置。
⒆全市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和放射廢物得到安全處理處置。
⒇重點污染源排污許可證發放率大于90%。
(三)生態保護指標
(21)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
(22)建設生態示范區3~5個。
(23)建設主要生態功能區2個。
(24)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5~7個。
三、“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
(一)實行環境容量總量控制
“十一五”期間,要科學使用環境容量核算結果,制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計劃,采取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加大環境監管和污染源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具體措施:
一是嚴格控制新污染。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及國家產業政策等有關法律法規,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并通過“以新帶老”、“總量置換”,按排污績效核定排污總量,做到增產不增污,增產要減污。
二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促進企業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污染物防治從單純末端治理向預防為主和全過程控制轉變,達到節能降耗、綜合利用,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三是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產業政策,強制淘汰電力、焦化、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造紙等重污染行業中現有的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工藝及設備。
四是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全市所有排污企業都要進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做到污染物全面達標排放,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示制度。
(二)加強城市環境保護
一是城市水污染防治。依法規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制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管理辦法,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10年,運城市區及各縣(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鎮全部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并投入運行。要推行城市節水、污水處理及其資源化,創建節水型城市。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嚴禁超量開采地下水。
二是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改善城市能源結構,提高城市清潔能源比例,加快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和集中供氣項目的建設以及城市建成區煙塵控制區和無燃煤區建設。2008年,運城市區開始建設無燃煤區,2010年無燃煤區占建成區比例達到40%以上。按照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硬化,加強建筑施工及道路運輸環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揚塵。到2010年,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或超過8.5平方米。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使用清潔燃料車輛。優化城市布局,對嚴重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污染企業和設施實施搬遷、改造。加快城中村的建設和改造。各縣(市)要建立城鎮空氣質量日報、空氣質量預報制度。
三是城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及綜合利用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設施建設。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儲運和處理系統。今明兩年,要實施完成運城市區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項目。2010年,各縣(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鎮要實現垃圾收集、轉運設施標準化建設。全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5%。
四是城市噪聲污染防治。加強對建筑施工、工業生產、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的監督管理。禁止機動車在市區內鳴笛,對造成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聲環境超標的交通重負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
(三)搞好農村環境保護
一是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劃定村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采取切實措施,確保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基本達標。建設農村集中排放污水的處理示范工程。
二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嚴格控制農藥、化肥施用量。在運城市主要產糧區開展“肥藥減量增效工程”試點,推廣使用有機肥以及易降解、低殘留的農藥與化肥。大力推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推廣秸稈氣化、秸稈繁育飼料技術,提高秸稈循環利用率。
三是加強規?;笄蒺B殖場管理。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執法檢查,篩選、推廣經濟適用的污染防治和養殖廢物綜合利用實用技術。
四是實施沼氣工程。大力推行農村沼氣工程,今年,全市新增沼氣2萬戶,達到4.6萬戶,力爭五年內全市50%的適宜農戶用上沼氣。
五是防止轉向農村的工業污染。城市向農村轉移的工業項目必須同時轉移防治污染的技術和設施。利用鄉鎮企業“二次創業”的時機,通過技改、轉移、關閉等方式,控制鄉鎮企業污染。結合小城鎮的發展建設,合理規劃布局,相對集中發展鄉村工業。
六是搞好綠化工程。在不占農田、少蔭農田的原則下搞好河渠、道路的綠化,實現農田、道路、河渠林網化。綠化荒山荒坡,大力營造生態林和水源涵養林。
(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
一是劃定生態功能區域并加強保護。要把絳縣涑水河源頭區、夏縣太寬河、永濟黃河灘等重要水源保護區、涵養區劃定為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實施拯救性保護,防止生態進一步破壞和生態功能退化。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和生態系統脆弱地區劃定禁采區、禁墾區、禁伐區。對水、土地、森林、礦產、生物物種等重點資源開發區實施強制性保護,完善監管制度。
二是做好全市各縣(市、區)創建生態示范區(縣)和生態農業縣的工作,發展生態農業。
三是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提高管理水平。今后五年內要努力創建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徹底改變重數量輕質量、重建立輕管護的狀況,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管護能力與建設水平。
四是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抓好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全市古樹、森林保護。加強運城濕地保護,力爭使運城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珍稀動物白天鵝、遺鷗等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五是重視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河流沿岸、城市公園、機關、小區以及主要裸露閑置土地、穿越城區的公路、高速公路兩側的綠化建設。增加市區園林綠化面積,發展立體綠化,進一步改變城區綠化落后狀況。逐步樹立綠色文明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推廣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食品。
(五)確?!皟珊觾珊彼|改善
“十一五”期間,要集中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我市“兩河兩湖”(涑水河、汾河、鹽湖、伍姓湖)水污染問題。各縣(市)政府要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加強本區域地表河流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除完成流域城鎮污水處理項目外,要加強工業污染源的達標和污染物總量控制管理,重點搞好“兩河兩湖”綜合治理示范工程。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包括污染源治理、河道與排污口規范化、區域截污工程、重要河段的水生態修復、兩岸水土保持和林業建設、兩湖生態綜合整治等內容。到2010年,“兩河兩湖”治理要取得明顯成效。
(六)實施環境保護重點工程
全市投資101億元,規劃建設128個重點工程項目。
1、環?;A設施建設項目:原創:投資40.1億元,建設項目56個。主要是各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鎮的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集中供熱工程、集中供氣工程、生活垃圾處理場等建設項目。
2、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投資26.36億元,建設項目21個。主要是焦化企業焦爐煤氣綜合利用工程、金屬鎂冶煉廢渣廢氣綜合利用工程、粉煤灰綜合利用工程等。
3、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項目:投資22.2億元,治理項目19個。主要是焦化企業化產回收及污染源治理工程、冶金鑄造企業技術改造及清潔生產工程、發電廠煙氣脫硫工程、沿涑水河工業企業污水綜合治理工程等。
4、河流水污染綜合防治項目:投資2.55億元,項目7個。涑水河臨猗段污染綜合防治工程、垣曲縣亳清河綜合治理項目、夏縣白沙河河道整治工程等。
5、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以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和濕地生態恢復為主線,投資6.1億元,建設平陸縣生態環境整治工程、芮城縣圣天湖濕地保護工程等11個生態保護項目。
6、環境監控能力建設項目:投資2.7億元,建設項目10個。主要是環境監察、監測、信息、科研等方面的建設。
7、其他項目:包括綠色通道建設工程、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工程、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工程4個項目,共投資1億元。
各位領導,我們一定要借這次全國人大環保執法檢查的東風,再接再厲,扎實工作,推動我市的環保工作再邁上一個新臺階。最后,我再次代表運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全市人民向檢查團的各位領導和省陪同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