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03-07 03:11:00
導語:街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總體情況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靈泉街地處宜春城市中心,200年以來,該街勞動保障事務所根據區就業局創建充分就業社區試點要求,結合轄區實際,采取宣傳引導、載體帶動、服務驅動等措施,全力打造就業平臺,精心開展人本服務,開發社區就業崗位,較好地實現了社區充分就業目標。轄區總人口5萬人,其中
,離退休人員、老幼人員、青少年學生3.25萬人,從業人員1.5萬人;0.25萬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登記失業人員通過各種形式實現了再就業,再就業率達95%,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率達85%以上。該所先后榮獲省婦聯授予的"巾幗文明崗"、市政府授予的"宜春市就業再就業先進單位"稱號,所長袁小仁被評為全省再就業工作先進個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該所工作進行過報道;全省街道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現場會、全省信用社區創建現場會在袁州區召開期間,該所成為主要參觀點。
二、經驗做法與成效
(一)把宣傳教育作為思想保證,為充分就業造勢導航。
實現充分就業首先需要擇業觀念的轉變,而擇業觀念的轉變離不開宣傳教育。該所緊緊抓住這個重要環節,全街11個工作站都設立了宣傳欄和政策宣傳咨詢員,每個季度,街道定期請市、區有關部門的專業人員在轄區開展政策咨詢活動。對社區的就業困難人員、低保人員等群體,該所組織各站所勞動保障協管員、再就業援助員登門入戶,向他們宣傳勞動保障政策。二年來,該所共出勞動就業宣傳欄30期,開展政策宣傳咨詢15次,向居民發送宣傳資料8000多份。通過宣傳引導,一種積極參與充分就業,人人服務充分就業、實現充分就業的社會氛圍在靈泉街道悄然形成。
(二)打造多層次平臺,為勞動者充分就業架橋鋪路。
1、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該所在街道和市、區勞動保障部門的支持下,在轄區臨街店面和社區居民集中地建"一所十一站",其中,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設有職業介紹廳、技能培訓室、創業指導室、老年活動室、圖書室和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培訓申請、社會保險關系接續、推薦介紹就業、申辦《再就業優惠證》、小額擔保貸款手續審核、協調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等服務窗口,職業指導、失業登記、再就業援助等多個服務窗口;各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均設立了社區居民不出社區就能得到綜合的就業服務。
2、打造信息網絡平臺。為摸準街情,做實充分就業工作,該所利用市、區、街、社區四級就業信息聯網,對轄區勞動力資源、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登記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等進行了調查摸底,做到了"四清"即:家庭情況清、個人技能清、就業意向清、去向清。此外,該所還摸清轄區單位、企業的空崗情況,采取"地毯式"排查辦法,深入到轄區企業、單位進行就業登記、空崗登記,全面掌握轄區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對掌握的基本情況逐一建立臺帳,并入市、區勞動保障信息網絡體系,已入網的工礦企業、商業企業達40家,網上點擊,各企業的基本情況和用工信息都可查詢。轄區2380名登記失業人員中,960名是通過信息網絡平臺介紹到省內外企業就業的。
3、打造政策服務平臺。為便于失業人員及時了解和掌握就業再就業政策,街道、社區都開辟了政策咨詢窗口,通過窗口,將黨中央、國務院、省、市、區的就業再就業政策宣傳到社區失業人員中,使社區失業人員在自我擇業、自主創業中找到政策依據,為實現就業再就業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咨詢窗口開通以來,轄區內外共有1.2萬余人前來咨詢了解,為社區充分就業打下了良好政策服務基礎。
4、打造轉崗培訓平臺。針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難問題,該所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的方式,將年紀較輕、身體較好的下崗失業人員定期不期地開展技能培訓。集中培訓就是組織下崗失業人員參加市、區技能培訓,分散培訓就是由街道勞動保障所聯系單位,帶領下崗失業人員到工礦企業生產車間和服務行業進行實訓,培訓項目有餐飲、縫紉、維修電工、氧電焊、家電維修、花卉苗木栽培、家政服務、SYB創業培訓等。轄區內1760名下崗失業人員通過轉崗培訓,人人掌握了一門以上再就業技能,個個找到了新的就業崗位,再就業率達百分之百。
5、打造供需互動平臺。2005年4月16日,該所爭取市、區就業局支持,在轄區舉辦了全市首次社區服務行業招聘洽談大會,轄區內30多家大中型服務企業參會,提供就業崗位信息2726個,2460人次進場求職,達成就業意向421人,現場錄用118人,有效地促進了社區再就業。此外,該所還積極聯系轄區內外用工單位,推介失業人員就業。與德和大酒店、金匯超市、濟民可信集團等10多家單位接洽,成功介紹360多名失業人員就業。
6、打造再就業援助平臺。該所成立了靈泉社區就業服務隊,指導各居委會成立了11個就業服務分隊,同時把社區內的家政、教育托管、家電維修培訓、旅游用品服務等企業納入服務隊中,形成社區崗位援助平臺,共同開發社區服務性崗位。同時,該所把下崗失業4050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作為再就業重點援助對象,開發社區"三保"、"三托"、"三大管理"即:保潔、保綠、保安、托幼、托老、托病,城市協管、物業管理、公共管理崗位,安置316名再就業援助對象上崗,使其實現了再就業。
(三)開展人性化親情服務,為實現社區居民充分就業拓展"綠色通道"
1、開展勞動力資源調查登記,做好登門調查服務。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工作人員采取分片負責的辦法,帶領社區居委會勞動保障工作站人員對社區內的每個勞動力資源逐一上門登記,調查內容涵蓋家庭成員、收入情況、身體狀況、是否就業、個人技能、就業去向、就業愿望等十幾個項目。通過登門服務,使轄區內15000多名勞動力資源人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了然于胸,為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掌握了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減少了工作的盲目性。
2、開展信用社區建設,做好創業指導服務。該所認真配合市、區就業局,進行小額貸款信用社區試點,在朝陽、鼓樓建立二個信用社區,為11名下崗失業人員發放了信用貸款,放貸金額22萬元,占全市信用貸款的80%。轄區內另有249名下崗失業人員獲得小額擔保貸款498萬元。對通過小額貸款自主創業的下崗失業人員,該所均為其開展了貸前調查、貸后跟蹤服務,組織他(她)們參加市、區開展的SYB、SIYB創業培訓,對信用貸款戶,在其經營的營業點懸掛了信用貸款牌匾。為確保創業成功,該所幫助創業者在店面選擇、店租價格等方面出謀劃策,碰到問題時出面協調解決,告知創業人員盡量經營能享受再就業小額貸款減息項目的優惠政策。由于服務到位,260名下崗失業自主創業人員不但自己直接成功實現了再就業,還間接帶動了752人就業。
3、開展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援助,做好"一對一"援助服務。在組織開展"送技術、送崗位"上門服務的基礎上,該所結合市、區開展的再就業援助活動,規定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為就業助理員,每人定向負責10戶"4050"人員作為就業再就業援助對象,采取跟蹤服務的方式,根據援助對象個人實際情況設計就業援助方案,提供政策咨詢、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及崗位信息等"一對一"就業援助服務,幫助4050人員尋找崗位。在"一對一"再就業援助活動中,使270名大齡就業困難人員獲益,實現了再就業。
4、實施社區就業孵化工程,做好社區就業專項服務。根據轄區內企業多、能人多的特點,該所緊緊依靠市、區兩級勞動保障部門,實施社區就業孵化工程,發展了宜春市第二服裝廠、港絲利服飾有限公司等5家再就業基地,建立了小康家政服務中心、靈泉教育托管中心等5個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使社區820名失業人員找到了就業崗位。
三、問題與建議
在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4050大齡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難問題。該所在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中把安置4050人員再就業作為工作重點,利用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社區自我開發保潔保綠等崗位,雖然該所轄區內396名"4050"就業困難人員中有312人得到安置,但仍有84名大齡下崗失業人員難以找到就業崗位,導致這些大齡下崗失業人員難以安置的原因是年齡偏大,缺乏重新就業技能,用人單位不愿接納。
為徹底解決"4050"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建議政府加大購買公益性崗位力度,出臺有關文件,對適合"4050"人員從事簡單技能勞動的服務業(如餐飲、旅社、商品經營行業等)每吸納一名按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給予店主補貼,由勞動保障部門監督簽訂勞動用工合同。
二是社區居委會勞動保障工作站人員經費、工作經費缺乏問題。按照上級要求,該所轄區內11個居委會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站,每站均配備了專職勞動員和協管員,這些人員由于無編制、無經費,工資渠道從居委會收取居民的生活垃圾等服務費中解決,每人每月只有微薄的三、四百元收入。為進一步調動社區居委會勞動保障工作站人員積極性,更好地發揮他(她)們在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中的作用,建議上級將社區居委會勞動保障工作站人員、工作經費列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為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的基層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