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市商務成本工作匯報

時間:2022-03-21 09:45:00

導語:降低市商務成本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降低市商務成本工作匯報

"降低本市商務成本的分析及對策"是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今年重點課題。課題組于今年6月成立,先后考察了本市部分軟件企業、大型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和港臺制造業企業,向經濟界委員、部分工業園區和企業發出調查問卷300份,并與相關政府部門和部分區縣政府、市級工業園區進行了座談研討。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課題組完成調研報告《關于積極調控本市商務成本的若干建議》,針對本市商務成本存在的要素成本上升過快、工資福利成本過高、政府行政審批效率相對較低、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力度不大、政府服務意識有待加強、商務環境問題等問題,提出若干意見建議。

一、對本市商務成本問題的再思考保持商務環境的綜合成本優勢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必須作深入研究,制定長遠對策。

比較分析調研中的大量案例,可以形成以下觀點:

1、商務成本上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地區的先發效應,綜合商務成本高于周邊地區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客觀性。地區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地價上漲難以避免,人力資源價格也存在上升的趨勢。因此,商務成本中"硬成本"的上升具有一定的剛性。

2、商務成本的高低沒有絕對的標準。由于級差地租效應,不同地區,尤其市區、市郊的商務成本高低很不平衡。我們只能從不同地區的比較中研究商務成本的"相對性"。來自周邊城市的挑戰,直接威脅的不是市區,而是市郊地區。市郊如何改善商務環境,特別是加強對制造業的吸引力,是值得研究的緊迫問題。

3、辨證看待商務環境的優勢和劣勢。一方面要重視商務成本較高的劣勢,另一方面也要客觀看待在商務環境方面的獨特優勢。要結合國際產業轉移的契機以及產業升級調整的主線,尋求在更大范圍內調整結構、降低成本。

4、政府要積極有效地調控商務成本。企業永遠期望降低商務成本,但政府只能調控商務成本。"積極調控"是要求政府通過經濟杠桿和有關產業政策主動積極地影響商務成本的上升或下降,是承認商務成本的變化是個動態的過程,政府對商務成本的調控也是個動態過程,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間接干預經濟的職能。要看到的商務環境在全國及周邊地區的地位和影響,抓住商務效益這一核心,完善制度,創新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經從第一輪的依靠政策優勢轉向注重綜合環境的改善,而且加入WTO過渡期內以及舉辦世博會的政策優勢,將提供新的有利時機,可以從總體策略上,通過經濟手段和制度創新,調控商務成本,提高商務效益,盡快縮小與周邊地區因政策差異導致的成本落差。

鑒于上述思考,提出以下建議:

二、積極調控本市商務成本的建議1、政府進一步轉變觀念和職能,增強服務意識。全面正確地實施《行政許可法》,注重公務員服務意識的增強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商務環境(成本和效益)測評的綜合指標體系,每月公布,形成具有特色的商務環境新觀念和新舉措。

2、推進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規范各種管理和收費。改項目"審批制"為項目"審核"與"備案制";必須審批的項目,可將審批權限下放區縣和相關園區。清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收費制度,廢止各種變相行政收費;對試點園區實行零收費制度。

3、控制園區土地價格,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建立分期付款等靈活有償用地機制;減免耕地開墾費、契稅和有關收費;對外商批租的土地,減免國有土地出讓契稅和收費;優化社會保障制度,實行靈活的社保政策,切實降低企業勞動力成本過高的負擔。

4、集中做好園區的規劃、整合工作。盡快制定本市工業園區管理條例,結合郊縣"三個集中",加緊整合鄉鎮經濟園區,改變園區"小、散、多"的無序競爭狀況,處理好產業的空間布局與城市體系的關系。

5、貫徹"科教興市"戰略,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水平。改善本地與外來勞動力的智能結構,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力求以較低的人力成本獲得較大的效益。加快發展技術、信息、設計和咨詢等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水平,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信息傳遞成本和各種交易成本。

要根據自身優勢,制定產業發展和地區發展相一致的政策,強化產業政策導向,實施科學理性引資,"適應新形勢、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再攀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