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村改造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05-08 05:45:00
導語:舊村改造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舊村改造的主要類型;舊村改造的主要做法與成功經驗;舊村改造的幾點體會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整體搬遷型、拆舊建新型、改舊刷新型、拆遷安置型、生態結合型、政府引導,宣傳發動、科學規劃,統籌發展、整合資源,注重特色、政策保障,典型引路、以民為本是搞好舊村改造的重要前提、盤活存量是解決農民建房難的根本出路、公正原則是搞好舊村改造工作的重要保證、因地制宜是推進舊村改造的重要途徑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為己任,以開展舊村改造為抓手,按照“一點一點地抓,一線一線地連,一片一片地推”的思路,從1997年開始,連續10年在全市全面開展了“空心村”整治工作,通過抓規劃求特色,抓典型樹樣板、抓制度重長效,逐年加大工作力度,穩步推進舊村改造。到目前為止,全市已完成舊村改造規劃編制6247個(兩圖一書),開展改造村莊920個,拆除舊房18771棟,已建成14846棟,拆除搬遷復墾耕地300畝,節約新增建設用地2600余畝,舊村改造已見初步成效。
一、我市舊村改造的主要類型
按照“宜改則改、宜遷則遷、宜并則并”的思路,針對各縣市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我市開展舊村改造不搞一個模式,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漸形成了五種改造類型:
1、整體搬遷型。對原村莊地勢低洼,洪水內澇,地質災害等原因,采取重新選址,整體搬遷。新建的村莊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平整、統一配套、統一建設,遷移的原村莊宅基地進行統一復耕。這是節約用地、增加耕地,實施舊村改造的有效形式之一。高安市石腦鎮赤岸東頭村,由于沒有錦河護堤,村莊連年遭受洪水侵襲。為徹底擺脫洪水困擾,采取整體搬遷方式,搬遷至地勢較高的橋西村北面的荒坡上建新村,不但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還節約了耕地60余畝。
2、拆舊建新型。對農民經濟基礎不均衡,少數農民近幾年無力新建房屋的村莊,先編好規劃,對村莊住宅、文化娛樂場所、公廁、用水用電、排水排污等配套設施進行總體優化布局,然后實施分戶、分次拆建。這種類型不但有效的控制了新增擴建占用耕地,而且更好地利用廢棄荒地,充分盤活了老宅基地。樟樹市吳家巷街道鄒家山村,按規劃拆除舊房98幢,在原宅基地新建住宅55套,戶均一套,并建有農貿市場、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及健身休閑等設施。
3、改舊刷新型。對過去建房較多,基本定型的村莊,保留原有房屋格局,綠化等不變,然后把房子適當亮化、路面硬化,調整補充一些綠化,改水改廁,建沼氣池,這種類型經濟適用。豐城市小港鎮地埂村自2005年8月份正式啟動以來,全村193棟、25000平方米的墻面粉刷美化工程已全部完工,既保持了村莊原有風格,改善了居住條件,又節約了資金。
4、拆遷安置型。對地處城郊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莊,群眾建房積極性高,建設規模大,需要重新選址新建的村莊,積極引導農民建設“設計新穎,造型別致,功能齊全,衛生舒暢”的新式農房,并配套建設好基礎設施。這種類型的主要特點是規劃起點高、建設標準高、設施比較配套。袁州區張家山村的新村建設,成為了舊村改造、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
5、生態結合型。這種類型就是將村莊改造與農業產業化和村莊生態建設相結合。豐城尚莊街辦新塘村將舊村改造規劃與土地整理、沼氣工程、培植大棚蔬菜等農業產業化布局和村莊生態保護緊密結合,編制了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對村內現有的樹林、竹林進行自然融合,形成竹林、樹林綠地融入村莊建設之中,達到人、自然、村莊三者之間情景交融、和諧共處的目的。
二、我市舊村改造的主要做法與成功經驗
1、政府引導,宣傳發動。搞好舊村改造首先要打破農村建設中一些傳統的舊觀念,諸如迷信選址與房屋座向等陋習。為此,市委、市政府專門下發了文件,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制定了實施方案,提出了“五動五先”的工作總要求(即政府驅動,規劃啟動,干部行動,黨員帶動,群眾行動;干部的房子先拆、影響規劃的先拆、已建新房而閑置的舊房先拆、違章興建的房屋及附屬設施先拆、已安置建房用地的先拆),使舊村改造做到有組織、有領導、有任務、有目標,能及時地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市舊村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印了2萬多冊《舊村改造文件匯編》,發放到了各級干部群眾手中,市國土資源局還專門編印了《舊村改造動態》月刊,分發到全市各鄉(鎮)、村,覆蓋面達農村地區的80%以上,積極引導農民的思想觀念改變和舊村改造工作的穩步推進。
2、科學規劃,統籌發展。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把編制好舊村改造規劃作為舊村改造工作實施的龍頭。按照“立足現實,著眼長遠,適度超前”的規劃要求,將村莊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專項規劃相銜接。在新村選址上,堅決避開基本農田和地質災害及水患地區,結合農民生活水平、經濟承受能力、產業布局、文化娛樂需求等實際,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同時嚴把建設用地審批關,對沒有完成新村建設或舊村改造規劃編制的村莊,暫不受理和審批該村農民建房用地。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以來,我市共投入規劃資金2000余萬元,完成舊村改造規劃編制任務6247個。
3、整合資源,注重特色。堅持“一戶一宅”、“拆建掛鉤”原則,在安排新房宅基地之前,就落實舊房拆除時間和責任,再由村小組及時收回老宅基地,并統一安排使用,能復墾的盡量復墾,改造為耕地。如:高安市田南鎮東村地處煤礦采空沉陷區,采取重新選址,整體搬遷,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平整、統一配套、統一建設”的要求建設新村莊,并對舊村莊宅基地統一復耕,新增耕地面積200多畝,新村建設用地總面積107畝,僅為原村莊占地的40%,實現了節約集約用地。靖安縣針對農戶依山傍水、居住分散的特點,在舊村改造中側重抓住節約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進行合理規劃,制定了扶助措施,突出抓了6個自然村的改造,著力打造了“小家碧玉、小橋流水人家”的現代農村景觀。
4、政策保障,典型引路。舊村改造的政策措施涉及面廣,主要有改造的原則、鼓勵方式、提倡內容、限制條件、優惠政策、補償標準、獎勵和處罰等方面。在資金方面,從2003年起,市政府每年從耕地開墾費和土地收益中由財政安排100萬元,扶助各地舊村改造,按實施舊村改造的規劃數下撥。各縣市區每年也按農業人口每人0.5-1.0元的標準,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同時國土部門還規定,在辦理農民建房手續時,除收取工本費和法律規定的耕地開墾費外,免收其它一切費用。各相關單位和部門也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市建設局出臺《舊村改造規劃技術導則》等。各縣市區還從每個鄉(鎮)選擇了1-3個村班子團結有力,群眾積極性高,經濟實力較強的自然村進行試點改造,取得了較好地典型示范作用。市委、市政府先后在上高、高安、樟樹、豐城等地召開了現場會和工作調度會,及時總結推廣了上高縣“競價擇位”籌集資金、高安市整體搬遷復墾耕地、樟樹市中心村建設、豐城市長遠規劃編制和袁州區保持傳統建筑文化等好的經驗和做法。
三、我市舊村改造的幾點體會
1、以民為本是搞好舊村改造的重要前提。受宅基地私有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農民認為宅基地為其私人所有,新房子要建,老祖屋又不愿拆。因此,在舊村改造工作中必須堅持以民為本,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參與舊村改造的熱情,變“要我拆”為“我要拆”。
2、盤活存量是解決農民建房難的根本出路。近年來我市農民人均收入有了較大增長,農民要求建房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比較強烈。要做到既不占用耕地,又能滿足農民的建房需求,關鍵是要堅持盤活土地存量,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據調查,我市農村空閑地約占宅基地總面積的26%,如果統一進行整治,完全能滿足農民建房的要求。
3、公正原則是搞好舊村改造工作的重要保證。舊村改造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情況復雜,延續時間長,操作難度大。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要嚴格依照規定,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對拆遷賠償做到一視同仁。
4、因地制宜是推進舊村改造的重要途徑。我市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自然條件、居住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農民的承受能力不盡相同。在舊村改造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用足用好現有的政策,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如上高縣推行“競價擇位”來增加村級集體收入,緩解舊村改造建設資金壓力,實現了良性循環。
- 上一篇:城市經濟發展匯報材料
- 下一篇: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