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發展工作報告
時間:2022-01-06 03:33:00
導語:生豬發展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1年縣在縣委縣政府正確及上級業務部門的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決策部署,全縣生豬產業化發展取得較大進展,特別是生豬生產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勢頭,養豬業在結構優化、生產方式轉變、機制創新等各個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以生豬為主的產業化現代畜牧業雛形己逐步展現。
一、標準化規?;B殖迅速發展
縣圍繞構建現代畜牧業,把引進發展龍頭企業作為發展現代畜牧業的著力點和切入點。通過龍頭企業的引領,建設了一大批標準化、規模化優質生豬產業基地;縣大力發展標準化、規?;B豬,不少養豬場已實行現代化、信息化、電子化管理,2011年全縣生豬出欄預計可達130萬頭,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50%以上;2011年全縣有規模養殖專業戶1342戶,其中:年出欄100-499頭的有110戶,年出欄500-2999的335戶,年出欄3000-9999頭的45戶,年出欄萬頭以上24戶;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3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9個;專業戶規模養殖占飼養總數的90%,占全縣出欄比重90%以上。規模場(戶)出欄生豬占全縣生豬出欄總量的95%以上;全縣規?;瘶藴驶曫B已成為生豬業發展的一個亮點,在某些方面,其功能和形象已與國外先進水平相當。
二、產業化組織模式逐步完善
縣不斷探索、創新生豬產業的組織模式,不斷加以改進改善。主要有:“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民自發組建養豬合作社,聯建、共建生豬擴繁場和集中養殖小區,組織社員按照“五統一”標準進行生產,在政府的指導下,合作社建立了以財務、經營、信用為核心的管理辦法,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發展合作社的積極性。這一模式對農村社會化生產進行統一組織,暢通了農戶與繁育、飼料、加工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聯系渠道,實現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機對接,提高了養殖戶的市場主體地位。目前全縣共建立養豬專業合作社30家,建立畜牧小區48個,整體運行效果較好。
三、生豬良種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縣以龍頭企業、省一級種豬場為主體,大力推進生豬良種工程建設,逐步建立完善以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生豬良種化程度不斷提高,努力打造“種豬之鄉”。2011全縣生豬良種化普及率達到100%。全縣有省一級種豬場9個,二級擴繁場25個;在養殖企業中有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36家。
為了進一步加快我縣品種改良步伐,通過省級種豬場,二級擴繁場,商品豬生產場的配套建設,形成完整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立健全生豬人工授精網路,使全縣生豬人工授精覆蓋率達95%以上;在全縣建立1個縣級人工授精中心站和鄉鎮人工授精站10個。充分利用國家在我縣實施的生豬補貼項目,將人工授精技術,引進養殖戶,實現生豬良種化,為生產優質商品豬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養豬業環保策略有創新
縣在發展養豬業的同時,樹立了較強的環保意識,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過去新農村建設的“三改一建”基礎上,借助于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生豬標準化建設、大型沼氣建設等項目,根據養殖場建設情況,分別建設了糞污治理設施,進一步創新推廣“生態養殖+沼氣利用+沼液利用+特色種植”及“豬—沼—果”、“豬—沼—菜”、“豬-沼-漁”綜合養殖模式,通過干濕分離—沼氣處理—沼液還田,的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種養結合,就地消納糞污,有效地解決了規模養殖的環境污染問題。提前完成了省里下達的第二批清潔生產任務。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現有養殖場的監督管理,縣委縣政府正式出臺相關政策:提出了建設全國“畜牧生態強縣”的目標,對全縣養殖區域進行合理布局,逐步核定載畜量和養殖數量,保障養殖區域內養殖總量的相對平衡,有效控制養殖數量,促進和諧發展。全縣所有鄉鎮(場)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在畜牧部門指導下,科學劃定畜禽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根據相關法律,對禁養區內的各類規模養殖場(小區)進行全面清理,對限養區和可養區內各類規模養殖場(小區)排放污染物在限期內達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締或停止養殖活動,并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查處。
五、不斷完善產業利益聯結機制
進一步完善生豬產業各環節不同利益主體的聯結方式,提高生豬產業一體化運作水平,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實踐證明,肉食品加工企業、飼料生產企業、良種繁育場都參與到養殖基地(小區)建設中,即“龍頭企業+養殖小區+適度規模養殖農戶”模式,建立“平等參與,合作互助,風險共擔,多方共贏”的發展機制,使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比較穩定的利益關系。2010年縣人民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方式與江蘇雨潤食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簽訂了撫州祥潤100萬頭生豬加工產業化項目合同,項目建設內容為新建1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生產線,項目總投資近5億元人民幣,主要從事年屠宰生豬100萬頭及肉制品初加工,目前項目建設己基本完工,投產后預計年銷售額14億元,年創利稅約8000萬元。通過培植龍頭企業,有效地提高養殖戶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推進了以生豬發展為主的畜牧業產業化發展。
六、科技興牧,推進產業向技術轉型
科技進步是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決定性因素,是畜牧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相對于其他農業產業,畜牧業更需要科技的支撐,產業的開發更需要高層次的人才。為此,我們加強畜牧獸醫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其服務水平;加強對動物疫病知識和公共衛生知識培訓,加強畜牧業生產的安全性,切實做到無規定性疫病發生,要大力推廣畜牧獸醫適用技術。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雜交改良技術,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技術,畜禽疫病快速診斷和監測技術。開展技術咨詢、指導服務。一年來,全縣共培訓養殖戶1200多人次,發放各種技術資料10000份。目前為止,標準入戶率達到100%,從而使散養型轉向規模型,規模型更加標準化、生態化、科技化,與此同時利用報刊、電視等各種新聞媒體和信息平臺,開辦農業標準化專欄,加強宣傳、擴大示范效應。
七、下步工作安排
我們將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一步提升它在現代畜牧業發展和產業一體化運行機制中的聯結功能、紐帶功能、組織功能和載體功能,提高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推行“農超對接”、“抱團闖關”等許多新鮮經驗,建立健全聯結產業化各方最合適的組織形式,以江蘇南京雨潤集團投資興建的撫州祥潤食品有限公司百萬生豬深加工項目作為生豬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努力建設中國()畜牧產品交易市場項目,建立“飼料、獸藥、器械”等原材料大市場。通過大市場的建設填補我省無大型現代化專業畜牧產品交易市場的空白,有利于我縣打造畜牧品牌,延長畜牧產品產業鏈,全面提高畜牧產業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交易額,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大市場建立,增加稅收、帶動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真正提升生豬產業化發展水平,促使市場周邊土地增值,促進城市擴容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全面提升縣知名度。
- 上一篇:糧食局黨代會工作匯報
- 下一篇:農合社發展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