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管理綜合改革情況報告
時間:2022-04-06 11:23:00
導語:財政管理綜合改革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腐敗不是權力活動的必然產物,但卻是權力失去制約的直接結果。國家的公共權力是由具體的公務人員來行使的,而權力本身又天然具有擴張性和腐蝕性。那么,如何來解決權力的公共服務性與行使權力的個人局限性的關系,有效預防腐敗發生呢?近幾年來,崇仁縣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積極組織協調財政部門開展財政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堅持從財政管理的各個關口入手,構建財政管理各項制度屏障,堵住資金管理上的漏洞,促進財政資金運行的規范有序,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從源頭上遏制了腐敗,真正使權力在遠離腐敗的軌道上運行。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從資金收入入手,在票據管理上下功夫
一是實行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統一電子票據。從2008年8月開始,率先在全市推行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試點工作。采取“電子開票、銀行收錢、限期繳銷、源頭控制”的運行機制,按照“統一部署、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在全縣所有行政事業單位和鄉鎮基層站所實施了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在改革實施過程中,首先,我們對全縣非稅收入的收費、票據進行了核定、核銷,對沒有收費許可或收費不合規范的,停止供票;對單位留存的票據,一律全部核銷。并充分依托科技手段,對單位的收費項目、標準、資金解繳期限、票據核銷期限進行了系統化、標準化的設置,在大廳財政窗口安裝了財政管理端卡,對進大廳收費單位設立大廳管理卡及開票卡,制定規范的操作流程,對全縣所有財政票據進行管理,達到了電子開票的目的。由于我們對所有部門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進行了電腦固化,部門多收一分錢、少收一分錢或者巧立名目收費現在都不可能,進一步規范了部門的收費行為,有效遏制了亂收費、坐收坐支、私設“小金庫”等現象的發生。省財政廳領導對崇仁的改革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把崇仁的做法稱為“崇仁模式”,并要求在全省各縣區予以推廣。
二是執行非稅收入征繳管理制度,實行收支脫鉤。政府非稅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除稅收之外,行政事業單位和社團組織所有收入的總稱??h政府專門下發了《關于全面推行執收執罰部門收支完全脫鉤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全縣范圍內實行非稅征管改革,對非稅收入實行“六統一(政策、模式、賬戶、程序、票據、信息)”征管改革。改革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制定方案和宣傳發動階段;第二階段為全面清理階段;第三階段為完善管理辦法和總結階段。全面實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的管理模式。通過建立規范的政府非稅收入征收管理制度,實現執收執罰部門收支完全脫鉤,達到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促進各單位依法行政的目的。
財政票據管理的進一步規范,實現了財政票據全程跟蹤,所有非稅收入資金納入財政統籌范疇,把單位所有資金由暗處擺到明處,有利于控制不合理支出;強化了監督,實行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改革后,不僅有效防止了亂收費和開具虛假票據等問題的發生,而且對單位執收的政府非稅收入收繳情況進行了有效監控,改變了原來的事后監督為事前、事中全過程監督;堵住了“小金庫”資金來源,通過“以票管費”避免了收入流失;杜絕了收“人情費”現象,由于軟件控制,按項目與標準既不能多收一分,也不能少收一分,更不能亂收一分,有效地遏制亂收費、亂罰款等違規現象,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了腐敗。
二、從財政支出入手,在控制公務消費行為上下功夫
一是推行公務消費公務卡結算制度改革,嚴格規范現金支出。為提高公務消費透明度,減少現金結算事項,簡化財務報銷流程,我縣在試點工作基礎上,于去年7月1日,在全縣銀行系統、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和商業網點正式聯網對接,成為全省第一個全面推行公務卡結算的縣區。截至目前,全縣共有30個商業網點安裝了POS機,193個行政事業單位辦理了941張公務卡,80%以上的公務消費使用公務卡結算。此舉,進一步規范了財務管理,減少現金支付結算,提高公務消費透明度,簡化財務報銷流程,從源頭上預防了現金支出領域的違紀現象發生。
二是實行公務消費機打發票報帳制改革,嚴格規范消費行為。崇仁縣從去年8月份正式啟動公務消費機打發票報帳制度改革。制定了規范公務消費機打發票報帳辦法,舉辦了四期縣直單位財務人員機打發票報賬業務培訓班。從去年11月份開始,全縣所有行政事業單位在縣內發生的公務接待、來客住宿、辦公用品購買、煙酒食品購買等公務消費主要支出項目必須使用商業網點提供的機打發票方能報帳。截至目前,全縣共有30個商業網點安裝了機打發票軟件和設備。實行“機打發票”能真實記錄商品購買者所選購商品和消費者消費的時間、地點、單價、數量和總金額等信息內容,可直接作為會計財務報賬憑證。實行機打發票報帳,可較好地防止單位虛開發票套取現金、以票謀私現象的發生,有效規范了公務消費行為,從源頭上預防公務消費領域腐敗現象的發生。
三、從報帳環節上入手,在強化監管上下功夫
一是以縣屬單位為重點,推行會計集中核算改革。我縣從2001年開始全面推行了縣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集中核算改革。成立了專門機構——會計核算中心,所有預算單位的財務收支全部納入“中心”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堅持預算單位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和財務權不變,其核算職能從預算單位分離出來,交由“中心”統一,同時,取消預算單位銀行賬戶,財政統一開設銀行賬戶,統一會計科目,統一核算方法,財政監督職能貫穿于會計核算全過程。會計核算中心建立后,全縣減少財務人員120多人,每年至少可減少開支300萬元;通過制定全縣行政事業單位開支標準,避免了單位開支的隨意性;同時,健全票據管理辦法,杜絕了白條、無效發票、虛假發票等違規行為,防止了單位亂收費、亂集資、亂開支、亂做賬現象的發生。
二是以鄉村財務管理為重點,推行鄉財縣管體制改革。從2003年起,在全縣15個鄉鎮設立了財務核算中心,對鄉鎮所有行政村、基層站所和政府機關的財務進行統一核算和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7年,我縣全面實行“鄉財縣管”改革工作。按照以預算管理為龍頭,以賬戶統管為主線,以票據管理為基礎的模式,將鄉鎮行政事業票據和國庫集中收付基本賬戶上收為縣財政管理,在確保鄉鎮預算管理權不變、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不變、財務審批權不變的前提下,對鄉鎮財政實施“一個集中,四個統一”管理方式,即“集中收付、預算統編、賬戶統設、采購統辦、票據統管”。通過“鄉財縣管”制度改革,有效地遏制了鄉鎮“亂收費、亂花錢、亂進人、亂舉債”的行為,從源頭上堵住了鄉鎮收入截留和浪費的“黑洞”,提高了鄉鎮財政工作效率,節約了行政成本,規范了財務管理,減少了資金撥付環節,有效杜絕了涉農補貼資金被擠占、截留和挪用,使涉農補貼資金更準確、快捷、安全地發放到補貼對象手中。確保了鄉村資金的安全以及支出的規范性,有力地促進了鄉鎮各項事業發展。
三是以統一帳戶體系為重點,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我縣原有的國庫管理制度,是以設立多重賬戶為基礎的收付制度,其弊端十分突出,財政資金缺乏事前監督,截留、擠占、挪用現象時有發生,財政運行信息反饋遲緩,透明度不高,難以及時、準確地為預算分析決策提供有效依據。從2007年開始,我縣在集中會計核算和鄉財縣管兩項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改革新途徑,在全縣308個單位和所有鄉鎮都實施了國庫集中收付改革,改革面達100%。專門成立了財政國庫集中支付中心,履行國庫直接支付職能,管理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建立國庫支付與會計核算并軌運作模式,實行“前臺支付,后臺做賬”,使兩個中心各盡其能,分工協作,既解決資金亂支問題,又解決核算不規范現象。通過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取消預算單位所有收支賬戶,由財政統一開設六類賬戶即“國庫、非稅收入、預算單位經費、備用金、特設專戶、工資補貼”,所有財政收支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核算,使政府性支出由過去的“資金流”變為“指標流”,由傳統的“以撥列支”變為“以支列支”,減少資金流轉環節,收入直接繳入國庫,支出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截止2010年4月,全縣193個縣直單位(含單位專戶)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中心直接支付,實現資金總流量7416.68萬元,其中現金流入量3208.46萬元,現金流出量4208.22萬元;辦理直接收入業務990筆,直接支付業務1650筆,辦理直接清算業務1650筆,實現清算資金6127.8萬元。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延長了財政監管鏈,實現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筑起了揭制腐敗的“防火墻”;財政資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減少了資金撥付環節,提高了辦事效率,打通了資金運行的“快車道”;政府調控能力明顯增強,構建了經濟發展“保障線”;防止了一些部門濫支亂花現象,架起了干群眾關系“連心橋”。
推進財政管理體制綜合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社會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勞永逸。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還將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縣將繼續以改革創新的理念,以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鍥而不舍的精神,在鞏固和深化現有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源頭治腐力度,拓展源頭治腐領域、改革源頭治腐措施,嚴把財政關口,筑牢制度屏障,努力使權力在遠離腐敗的軌道上運行。
- 上一篇:土地執法監管工作通知
- 下一篇:剖析壓鑄鋁合金機械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