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發展勞動關系工作報告

時間:2022-08-01 03:24:08

導語:工會發展勞動關系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會發展勞動關系工作報告

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理順社會關系,努力消除社會矛盾。勞動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矛盾是最重要的社會矛盾。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著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是指人們在從事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具體地表現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個體經濟組織之間發生的關系。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勞動者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涉及不同領域,涵蓋不同層面,代表不同利益,具有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體現,這是因為:

1、和諧勞動關系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勞動關系作為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和諧首先是社會關系的和諧。作為工業化時代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是其他社會關系的基礎,其和諧穩定是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和具體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勞動關系雙方的地位、作用,決定了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2、建立和諧勞動關系是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總結。改革2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在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之大,改革涉及面之廣和影響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仍然保持了社會大局的穩定。這既得益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也得益于我們黨和政府始終重視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在改革開入和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同時也切實地代表和維護廣大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困難群眾的實際問題。在這一時期,國家立法機關先后頒布了《勞動法》、《工會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處理法》、《社會保險法》等一系列法律,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法律體系;各級黨委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的政策法規,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實踐證明,這些成就的取得,沒有和諧勞動關系作基礎,是不可能實現的??梢哉f,勞動關系和諧是和諧社會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和諧。只有高度重視并妥善處理好勞動關系問題,才能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3、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問題,我國的勞動關系是一元化的單一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勞動關系。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勞動關系的領域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單一勞動關系向多元勞動關系變化,固態勞動關系向動態勞動關系變化,勞動關系的調節由行政主導向市場主導變化,政府協調勞動關系由直接向間接變化,等等。但從總體上講,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作為市場經濟體制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包括明晰的產權關系與和諧的勞動關系兩大層次。勞動關系不和諧的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此基礎上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要求發展和諧的勞動關系,廣泛調動企業和職工兩個積極性,確保生產者和經濟者、勞動者與建設者和諧相處、平等合作、互利共贏,使企業保持健康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

4、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是協調勞動關系矛盾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勞動關系總體是協調穩定的,職工利益得到了較好的實現。但由于我國正處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經濟關系、勞動關系日益市場化、多樣化和復雜化,一些職工的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權益受到侵犯的現象屢有發生。一些失業職工再就業困難,基本生活還缺乏保障;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職工心理失衡;一些企業沒有建立正常工資增長機制,職工工資收入比較低;一些職工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因病致貧的現象比較多;等等。只有妥善處理勞動關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協商協調方式解決勞動爭議,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才能鞏固職工隊伍與社會政治的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勞動關系問題,切實協調勞動關系矛盾。

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首先必須認真分析當前我國勞動關系的問題與表征,準確把握勞動關系矛盾的特點和規律。從總體上講,目前影響我國勞動關系穩定和諧的主有以下矛盾。

1、強勢資本與弱勢勞動之間的矛盾。在實際中,由于勞動力的總體過剩,作為最重要的勞動要素,在分配中處于弱勢地位,而資本、管理等生產要素處于強勢地位,從而導致勞動者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地位偏低。一是工資收入低。經營者、管理者與職工的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少數企業還存在著拖欠職工工資的現象。二是政治地位低。勞動者利益訴求表達渠道相對缺失,基層職工的訴求得不到重視,職工利益競爭與抗衡的能力較弱。三是社會地位低。在平等就業擇業、取得勞動報酬、享受社會保障、獲得安全衛生保護、接受職業培訓和社會福利等方面不能得到應有、公正的待遇。

2、勞動力過剩與就業空間不足之間的矛盾。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和崗位,但總體上講,我國的勞動力供大于求。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制的深入推進,城鎮下崗職工大量涌現;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量進入城市,加上企業內部退養、待退休、協議保留勞動關系人員為主的離崗職工仍大量存在,導致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在這種情況下,給用人單位盡量壓低雇擁條件提供了可能,導致了勞動關系的不規范、不平衡。一是勞動合同短期化。一年期、半年期勞動合同普遍存在。有的企業甚至根本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勞務用工取代合同工的情況也不乏見。二是勞動關系隨意化。違反勞動法規隨意變更合同,有的是減老職工用“新”職工,造成勞動關系的不平等。

3、企業利益與職工權益之間的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而勞動者追求的是工資的最大化。只有當二者能夠有效統一起來,勞動關系才能保持穩定和諧。但在當前“強資本、弱勞動”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往往為了千方百計爭取自身、眼前的利益,忽視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而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為了在競爭中獲得一個普通的勞動崗位,通常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一些合法權益。比如在職工應當享有的勞動報酬權方面,少數企業和單位任意壓低工資標準,拖欠職工工資;在職工應當享有的休息、休假權方面,有的企業任意延長工作時間,隨意加班加點。

發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需要抓住重點,順應規律,標本兼治,整體推進。

1、進一步加強維權機制建設,為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提供制度保證。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勞工標準相銜接的、體現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的體制機制。要按照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的要求,加大參與力度,推動協調勞動關系和社會利益關系制度、機制的完善。(1)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大立法和政策制定參與力度。積極推進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立法工作,促進勞動法律體系的完善推動健全和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發揮三方專業工作委員會的重要作用。推動普遍建立工會與同級政府、產業工會有關部門聯席(聯系)會議制度,制定相關指導意見。適應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發揮工會參與協調社會關系的作用,維護職工的社會權利,引導職工自覺維護全社會利益。(2)建立健全訴求表達機制,進一步暢通信息渠道。建立健全工會與人大、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溝通機制,積極參加政府有關職工權益問題的協調會議與工作機構。(3)建立健全矛盾調處機制,完善勞動保障法律監督制度。積極配合人大做好有關勞動執法檢查工作,參與政府有關部門勞動監察活動,推動勞動法律法規的落實。積極配合黨政妥善處理職工群體性事件,化解矛盾,維護職工隊伍和社會政治穩定。積極參加“五五”普法活動,建立完善工會法律援助服務機制,努力為困難職工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服務。

2、抓住勞動關系的重點和難點,推動解決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建立健全權益保障機制,以國有改制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領域,以困難職工、下崗職工失業人員、農民工為重點對象、多渠道、多形勢地辦實事、辦好事、推動解決職工群眾切身利益問題。逐步建立起欠薪保障、工資支付、企業員工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有關勞動保障方面的制度,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難有所幫。”(1)圍繞穩定就業和提高就業質量,積極研究規范經濟性載員、靈活就業和勞務派遣等政策辦法,推動解決體制軌道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2)圍繞推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積極參與收入分配方面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的研究制度與實施,推動和參與制定科學的勞動定額標準管理體系,促進企業建立規范合理的工資決定機制、支付保障機制與正常增長機制。(3)圍繞社會中職工最關心的問題,進一步推動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養老金標準。推動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積極推動生育保險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保障女職工特殊權益。進一步促進城市低保制度的完善。(4)加強群眾性勞動安全衛生工作。積極推動政府增加對勞動安全衛生的投入,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嚴格市場準入條件,實施企業安全生產綜合治理。督促企業改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有效遏制超時勞動,落實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實施安康工程,開展“安康杯”競賽活動。(5)深入開展實施送溫暖工程,為職工辦實事好事。推動建立財政支持工會幫扶工作的機制,切實用好財政補助資金,努力擴大幫扶資金來源。加強幫扶中心建設,完善資金籌集和使用管理制度。廣泛開展“送溫暖”、“金秋助學”、“一幫一”等幫扶活動。

3、認真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努力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合同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指導方針,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發展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勞動合同法》在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等各個環節,都從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角度作了具體規定,為保護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秳趧雍贤ā穼趧雍贤贫茸鞒隽巳娴囊幏叮εc勞動合同緊密相關的集體合同制度也作了規定,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有效規范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行為,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秳趧雍贤ā芳毣恕秳趧臃ā返南嚓P規定,進一步完善了勞動合同法律制度,有利于從源頭上規范和調整勞動關系,推動形成規范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堅實有力的法律基礎?!秳趧雍贤ā返念C布實施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須需求,是保護勞動合法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保障。

4、加強工會自身建設,為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要適應形勢的發展,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工會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維權觀的認識,增強做好工會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工會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工會干部素質。使廣大工會干部成為組織動員職工、推動企事業發展的促進者,提高職工素質、加強企事業文化建設的組織者,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共謀企事業職工利益雙贏的協調者。努力把工會建設成為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積極為職工說話辦事,不斷開拓進取的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群眾組織,為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堅持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根本點;以履行職責,依法維護為切入點;以服務職工,突出實效為出發點;以加強建設,夯實基礎為立足點;以提高能力,強化自身為關鍵點;積極開展工作,不斷提高工會源頭參與維護水平,努力使工會成為利益主體鮮明的代表勞動者利益的組織。建立和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積極推進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堅持由政府(勞動部門)、雇主組織和工會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和運作機制共同處理所有涉及勞動關系的問題,共同制定涉及勞動關系的政策、制度和法令,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認真貫徹落實《企業工會工作條例》,堅持“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的工作原則,加強企事業工會規范化建設,增強企事業工會活力,把創建和諧企事業活動與建設“職工之家”等活動結合起來,努力把企事業工會建設成為動員職工建功立業的建設之家、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維權之家、協調勞動關系的和諧之家、提高職工能力水平的學習之家、豐富職工精神生活的文化之家。

工會是黨領導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在團結動員廣大職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在協調勞動關系、維護職工權益、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擔負著重要任務。這些年來,工會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工會要“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的要求,認真貫徹“組織起來、切實維權”工會工作方針,牢固樹立和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維權觀,抓住發展和諧勞動關系這條主線,圍繞勞動關系的建立、運行、監督和調處等環節,完善維權機制,加大維權力度,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了積極努力。為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發揮了工會組織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