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局經濟工作匯報
時間:2022-08-17 10:11:20
導語:商務局經濟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市商務局基本情況
市商務局是在市外經貿局的基礎上,由多部門、多職能、多人員共同組建而成。從2005年開始,先后將原市外經貿局、原市經貿委的內貿管理科、市商業聯合會、市物資采購聯合會等機構所行使的行政管理職能,先后整合劃入市商務局,2009年又將市工商局的菜市場管理職能劃入市商務局,并按照“人隨事走”的原則,將多家機構人員歸并到市商務局管理,這樣就形成了現在的市商務局。主要職能概述為“三外一內”,即主管全市國內外貿易、國際經濟合作和利用外資工作。
市商務局內設機構有:局辦公室、綜合法規科(行政許可科)、人事教育科、財務科、市場建設與調節科(市場秩序科)、商貿服務管理科、外貿發展與管理科(市機電產品進出口辦公室)、外資外經與服務貿易科(開發區管理科)、市紀委(監察局)派駐局紀檢組(監察室)、市商貿市場建設促進中心、商務稽查大隊等機構。目前市商務局共有職工289人,機關在職人員共有45人;離退休干部59人,退休干部37人;二級機構市場建設促進中心,系副縣級財政金額撥款事業單位,在職人員140人,其中辦管脫鉤中經考試錄用為財政撥款事業編制的人員21名,辦理提前退休和病退手續29人,自收自支事業編制90人;商務稽查大隊事業編制,現有隊員8名。
二、2011年商務工作開展情況
堅持全面推進我市商務事業發展,利用外資、內外貿工作的多項指標增幅創出歷史新高,商務工作保持了快速發展態勢。一是優結構、強基礎,強力推進重點商貿物流項目建設。2008年推出相王國際、鼎盛國際等10大商貿項目,當年完成投資5.8億元;2009年推出淮海時代廣場、和協國際等28個重點商貿物流項目,當年完成投資22.85億元;2011年加速改善消費環境,努力提高城市承載力,將30個重點商貿物流項目列入市“雙百工程”加以推進,截止10月底,實際完成投資21.5億元,預計全年完成投資25億元。今年重點項目相王國際(大潤發、愛萊百貨)、批發農貿城已投入運營,金鷹國際開始試營業,沃爾瑪也將于12月相繼開業。近三年,完成重點商貿項目投資53.65億元,加上非重點一般商貿項目建設,約有近70億的投資,強力拉動了我市傳統商貿業的轉型發展,從2008—2011年,我市新增了近100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大大改善了全市商業經營環境,起到強基固本增后勁的作用。二是調結構、促平衡,努力推動進出口穩定增長。截至10月底,我市實現進出口總額15091萬美元,同比增長72.1%,高出全國平均增幅(36.3%)36個百分點,高出全省平均增幅(53%)近20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五位,預計全年可實現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從總額分解看,累計完成出口11287萬美元,同比增長42.4%;累計實現進口3804萬美元,同比增長350.2%。在完成主要進出口指標的同時,積極構建了我市進出口孵化體系,加大孵化工作力度,不斷壯大外貿主體,培育新獲進出口經營權企業72家,今年新發生進出口實績企業20家,新增進出口額2995萬美元,提前完成了省下達的進出口孵化兩項指標任務。全年組織參加以進出口貿易為主題的展會6次,累計簽訂意向成交額4630萬美元。主要有第20屆華交會簽訂意向成交420萬美元;第107屆春季廣交會,簽訂進出口意向貿易2300萬美元;第108屆秋季廣交會,達成出口成交意向1450萬美元等。三是抓創新、增后勁,大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借助重大展會招商平臺,吸引各類資本投資,投資強度和增幅不斷加大,截至10月底,我市實際利用外資15755萬美元,同比增長37%,利用外資總量居全省第9位,增幅居全省第2位,預計全年利用外資將超過1.8億美元。1—10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7家,合同外資5298萬美元,增長351%。全年組展參展以招商引資為主題的展會7次,促成111個投資項目簽約,投資額達219.62億元;簽訂貿易類合同意向75個,成交額近20億元。其中參加第六屆徽商大會共促成32個項目簽約、總投資67億元;2011(中國)煤礦機械博覽會投資類簽約項目共50個,總投資額為67.43億元,貿易類合同和意向共簽約75個,成交額19.687億元;舉辦2011(香港)經貿投資交流會,成功簽約14個項目,總投資額50.6億元;參加第五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簽訂招商項目總投資額達14.3億元等。促消費、保增長,不斷提升商貿流通發展水平。1—10月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1億元,同比增長19.2%,預計全年可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億元。備案“家電下鄉”網點316個,從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市共銷售“家電下鄉”產品20.3萬臺,銷售金額達4.59億元,發放財政補貼5487.15萬元,平均每萬戶農民購買家電下鄉產品6166.8臺,該項指標排序居全省第一位?!凹译娨耘f換新”共銷售五類(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新家電14198臺,銷售額5100萬元;組展參展以內貿促消費為主題的展會10次,成交額達16995萬元。四是惠民生、強服務,標準化菜市場建設扎實推進。出臺了《市中心城區菜市場布局規劃》和全市城區菜市場管理辦法。繼去年建成全省第一家惠黎標準化菜市場之后,今年改造新建的黎苑、相城農貿標準化菜市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仁和小區配套的菜市場即將投入運營;溫哥華城菜市場正在施工建設,預計近期能完工,最遲于春節前投入使用;海宮菜市場維修改造的項目設計及預算已完成,正向財政部門申請撥付前期費用;凌云菜市場改造設計效果圖已報規劃部門審批,已向財政部門申請前期費用;大力督辦了濉河小區、濱河花園小區菜市場內部裝修工程,全力督導了金冠玻璃廠、渠溝酒精廠等居住小區菜市場建設;長山南路菜市場土地收儲、前期拆遷等事項也在醞釀籌劃中。今年我市永安社區、相陽社區和楊莊礦第六社區獲得第五批全省商業示范社區稱號,從2006年示范社區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我市已先后創建了3家國家級商業示范社區,9家省級商業示范社區,13家市級商業示范社區。今年我市正式啟動了“放心早餐工程”,一期項目已完成投資7000萬元,建成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及相關配套設施,100多個早餐廳遍布市區大街小巷,投入運營后百姓普遍歡迎。五是重執法、舉新措,推動12312商務綜合服務平臺深入發展。2009年,我市被商務部列入商務綜合執法試點市,我局投入100多萬元,將去年創建的“家政服務”網站融合到12312綜合執法平臺上,兩者并網運轉,拓展了家政服務、舉報投訴、商務服務和政策咨詢四大功能。目前已錄入2300多家商貿服務企業信息,可向市民提供13大類118種服務,展示商品2200多種,職位100多個,提供市場行情600多條,進入注冊加盟企業400余家,宣傳圖片1200多張,每天受理市民需求服務電話20多個,網站點擊率平均每日700多次,服務的規模、層次、廣度、深度還在不斷拓展,內容仍在不斷更新,逐步充實。截至11月底,12312舉報投訴電話共受理消費者咨詢、投訴207起,其中咨詢174起,舉報投訴33起,辦結率95%以上。
三、2011年商務工作安排
2011年全市商務工作總體思路:堅持加快傳統商業向現代商貿服務業轉型戰略不動搖,大力抓好商貿物流項目建設,不斷調整優化商業結構;持之以恒地抓好利用外資工作,堅持以承接產業轉移為平臺,加速開放型經濟發展進程,進一步提高開放度,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努力提升引進外資的實力和規模;堅持不懈地提高外貿出口規模和水平,不斷培育外貿出口龍頭骨干企業,壯大出口企業規模,努力開拓國際市場,保持外貿穩定增長,全力推進“三外”聯動發展;凝心聚力發展內貿,堅持以擴大消費需求為重點,著力構建現代流通市場體系,側重投資、消費和出口等三大需求結構的優化,大力提升三大需求的質量和持續性。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卓有成效地開展好2011年的全市商務工作,保持商務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主要目標: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進出口總額增長2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對外經濟合作實現新突破;重點商貿物流項目建設投資完成24億元;新建標準化菜市場2個,改造提升原有菜市場2個。重點工作有:
一是創新引進利用外資方式,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圍繞我市六大主導產業,促進優勢產業招商;圍繞繁榮發展服務業,深化商貿物流業發展招商引資;圍繞引進戰略投資者,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推進對外開放機制,突出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和目標跨國公司,借助知名大型節會,精心謀劃引進利用外資活動;圍繞區域發展,戰略推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機械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引導外資參與綠色經濟發展。
二是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積極培育新的商務經濟增長點。繼續實施強基礎、增后勁、管長遠、優結構之舉措,堅持引進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滾動發展,大力培育新的商務經濟增長點,加速傳統商貿向現代商貿服務業轉型。以投入促增量、以項目增后勁,加速改善消費環境,促進商貿繁榮。經深入調研、摸排、篩選,現有39個重點商貿項目可列入2011年我市重點項目“雙百工程”加以推進。
三是優化進出口結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重點抓好龍頭骨干出口大戶,培育優勢產品出口集群,優化主體結構。支持企業開展國際認證,擴大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產品和重大裝備出口,積極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優化商品結構。加大企業參加重點境外展會參展補貼力度,穩定擴大傳統市場份額,拓展新興市場;引導企業開展國際電子商務平臺貿易,支持企業利用網絡平臺“在線”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做好組織應對貿易摩擦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工作,優化市場結構。加快服務貿易載體建設,打造出口基地,推進科技興貿,支持成熟的產業化技術出口,促進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優化貿易結構。
四是擴大城鄉居民消費,增強內需拉動力。繼續落實好家電下鄉、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政策,促進城鄉消費升級;推進“萬村千鄉”工程建設,不斷開辟農村消費市場;引導“農超對接”深入發展,拓展與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以產銷地市場、產業優勢、區位特點為依托,搭建各類內貿促銷的展會平臺,積極組織參加全國知名展會,組織各類地產品展示展銷;加強銀商合作,積極發展信用銷售;規范發展網上消費,引導消費模式創新。
五是加速流通體系建設,提高流通現代化水平。不斷完善中瑞、農貿城等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和檔次,建設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進、功能齊全、信息靈敏、安全衛生的大型骨干批發市場;積極建設與發展連鎖超市、直銷配送中心等新型流通組織,建立多層次、多業態、多種經營方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鼓勵支持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加速發展,重點扶持百路物流、順達商貿、新惠康等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的儲藏、加工、運輸、配送等物流設施建設,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新建、完善、改造、規范、提升標準化農家店、農資店,培育農村現代商品達配送中心;支持工業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大力發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大力實施“菜市場標準化改造”;全力推進“家政服務”和“放心早餐”等民生工程,規范管理寶迪、天貝、天義等大型生豬定點廠;新建改造一批社區廢舊物品回收站點、分揀中心和跨區域集散市場;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支持各類流通企業以資產為紐帶、以品牌為載體進行資產重組和連鎖經營,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產權明晰、競爭力強的流通企業集團;加快流通企業信息化改造。
六是加強市場監測調控,保障平穩健康運行。加強對50多家重點企業及其重點商品的市場運行監測,跟蹤分析調控市場,保障供給,建設完善應急商品數據庫,保證市場平穩運行;加強省、市級豬肉儲備日常管理,著力提升市場監測調控水平;搞好“放心肉”服務體系建設,扶持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改進生產和技術條件,著力加強生豬屠宰監管,著力規范市場經營秩序。
七是開展形勢研判和重大戰略研究,提高謀劃發展質量。要堅持不懈加強學習,優化知識結構,善于在把握大局中謀劃發展,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長遠結合深入研究,提高工作的預見性、系統性、創造性。突出重點,務求實效,不斷深化我市對接長三角和謀求淮海經濟區域合作,提高商貿物流社會化組織程度,提升外向輻射力和影響力。
四、“十二五”商務發展主要目標安排
(一)“十二五”商務發展規劃
1、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遞增24%,到“十二五”末年進出口達到5億美元;
2、利用外資年均遞增18%,到“十二五”末利用外資達到4億美元;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遞增18%,到“十二五”末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8億元;
4、商貿物流項目建設,力爭每年保持20億元投資,到“十二五”末,5年累計完成投資額100億元以上。
(二)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優化物流布局,建設烈山、臨渙、百善三大物流園區,、、、四大物流基地和專業化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形成較為完備三級物流節點。加大本土物流企業兼并重組力度,重點培育煤炭、煤化工、農副產品、紡織等重點行業物流龍頭企業;開發、運營物流技術平臺,構建平臺辦公、作業和交易撮合系統,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物流;強化與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長三角主要城市貨運大型企業區域物流合作;吸引外資、中央和省外大型物流企業進駐,加快物流標準和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制、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形式,形成購物中心、大型綜合超市、專業市場、品牌直營店、便利店、專賣店等多元化、多層次、多業態的現代商貿體系。加快發展新、老城區市級商業功能區,建設烈山、礦山集等區域性商業功能區,建設、南黎等社區商業功能區,以及淮海路、孟山路等特色商業街,形成層次明晰的商業網點空間布局。大力辦好大型專業招商引資活動,繼續抓好中國()煤礦機械博覽會等一系列大型展會,積極組織農產品、紡織服裝、特色餐飲美食等大型展銷貿易活動,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加快構建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聯動的一體化商貿發展格局。
(四)擴大對外貿易成果。在擴大外貿規模的同時,著力優化外貿結構,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實施貿易增值鏈提升戰略。逐步提高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不斷加快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出口產品升級換代,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促存量拓增量,積極構建進出口孵化體系,大力培育優化外貿進出口主體,努力提高外貿對全市經濟的貢獻度。轉變增長方式,開拓新市場,加強對“第一次接單、第一次出口、第一次參展”的培訓,鼓勵和支持更多民營企業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更多生產企業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和激勵資金支持,突出展會平臺,組織企業參加境外重點專業展會和廣交會、高交會等國內展會,加大出境推銷參展力度,積極參加各類跨國采購洽談會。搭建服務平臺,推動貿易便利化,大力推動“大通關”機制建設。
(五)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拓展廣度深度,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擇,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積極培育新的外資增長點。依托我市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把引進外資與推進工業化和城市轉型結合起來,大力引進產業帶動作用強、科技含量高、投資額度大的項目。引導外資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節能環保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充分發揮省市級開發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創新招商方式方法,開發包裝高質量的招商項目,精心組織和參與各類重大招商活動。積極抓好前期簽約成果的落實工作,扎實做好跟蹤服務,力保簽約項目的合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和項目開工率,爭取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不斷提升我市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
- 上一篇:信息化財務管理狀況及策略
- 下一篇:商務局餐飲業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