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八榮八恥”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時間:2022-10-08 04:50:00
導語:樹立“八榮八恥”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p>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體現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融為一體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
“八榮八恥”精辟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囊括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樹立“八榮八恥”榮辱觀是繼承傳統文化精神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個社會的物質文化建設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離不開傳統的文化資源。以榮辱觀念為重要內容的優秀文化傳承是中華文化之寶,是中華社稷之基,是民族精神之魂。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無論長期的戰亂、大規模的遷徙,還是外來文化的碰撞,在滄桑巨變中,我們的民族總是堅守著一份對于真善美的崇高而純粹的追求。從恥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項羽;從恥為亡國奴的鄭成功,到拒絕美國救濟面粉的朱自清……,多少公忠體國的志士仁人,多少舍命為人的豪俠義杰,多少勤勞質樸的黎民蒼生,都成為古老傳統的化身!正是這千千萬萬的歷史主人公造就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豐功偉績。這些當然也與我國古代思想家對榮辱觀念的重視分不開。先哲往往將榮辱放到與人格一樣重要的地位:“人不可以無恥?!瓙u之于人大矣?!保ā睹献印けM心章句上》)榮辱的核心標準是仁:“仁則榮,不仁則辱”(《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以及義利之辯:“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篇》)。榮辱的取舍在于個人的修為:“榮辱之責在于己,而不在乎人”(《韓非子·大體二十九》)。在《貞觀正要》中提出了臣子的“六正(圣臣、良臣、忠臣、智臣、真臣、直臣)六邪(具臣、諛臣、奸臣、讒臣、賊琛、亡國之臣)”之分??梢钥闯?,榮辱是其中的重要劃分標準。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把個人的榮辱與國家的興旺聯系了起來,達到了較高的認識深度:士皆知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珍貴的思想財富,對我們熔鑄新時代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都應該作為極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來。
“八榮八恥”榮辱觀是黨的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雖然由于時代任務的不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對榮辱觀進行系統的闡述,但其中也不乏閃光的思想。恩格斯說:“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曾經高度概括了黨的“三大作風”和“兩個務必”,還提出了對每個黨員的具體道德要求:“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编囆∑酵驹陬I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出了榮辱的分界: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反復強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其中1996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可以看作總綱領?!稕Q議》指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并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認為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現在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應當在全社會認真提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同時要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鼓勵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決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權利與義務、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團結和引導億萬人民積極向上,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此后,2001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議》提出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從其中的“堅持清正廉潔,反對以權謀私,堅持艱苦奮斗,反對享樂主義”可以看出“八榮八恥”的萌芽。2004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進一步提出了要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消除封建主義殘余影響,抵御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
2005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對黨的社會主義道德進行了一次集大成似的、較為具體的論述:要弘揚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使全體人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要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系?!鞍藰s八恥”是對這一論述準確、精辟的集中和概括。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抓住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問題,著眼當代中國發展的全局,面向中華民族的未來,汲取了我國傳統榮辱觀的精華,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可操作性,是對黨的執政學說在理論和實踐品格上的重要提升。
“八榮八恥”榮辱觀是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皞}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管子》)。物質條件的改善是精神生活生活的必要前提。改革開放27年來,中國社會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上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以及各類嚴重犯罪活動等也給社會穩定與和諧帶來了嚴重影響。目前,熱愛祖國、積極向上、科學文明、團結友愛,是我們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商品交換的法則也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領域,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恥感意識不斷地受到腐蝕,造成了對善與惡、是與非、美與丑在某些情況下的混淆不清,致使人們的榮辱觀發生了某些畸變與偏差,如對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損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尊嚴;將誠實守信、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視之為不合時宜的“傻冒”行為,而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則被認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更有少數人以違法亂紀、揮霍浪費、驕奢淫逸來顯示其擁有的特權與顯赫地位等等。這些,不僅使某些干部走上了背離黨和國家、人民的犯罪道路,也對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敗壞了社會風氣,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清除的障礙。
道德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的道義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人們只有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追求,面對社會的諸多矛盾和利益沖突,才能達成諒解、形成共識、理順情緒、疑結意志和力量、協調行動,步調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沖突。不過,《孟子·離婁上》有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人都主張儒法并用;西方發達國家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它們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來規范市場秩序,也有一套資本主義的市場道德規范。以史為鑒,我黨制定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并舉的治國方略,并在近年的黨建工作和懲治腐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建立和諧社會是個涉及全社會的巨大工程,在黨內立“黨德”固然能夠起到先鋒模范作用,更重要的卻是在道德共建中的全民參與?!墩撜Z·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行,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彼?,要真正實現和諧社會的美好理想,必須在“以德治國”的同時“以德立國”,使人們在熱愛祖國與危害祖國之間,服務人民與背離人民之間,崇尚科學與愚昧無知之間,辛勤勞動與好逸惡勞之間,團結互助與損人利己之間,誠實守信與見利忘義之間,遵紀守法與違法亂紀之間,艱苦奮斗與驕奢淫逸之間,把思想深處已經模糊的榮辱界限變得清晰起來,劃清大是大非的分野,褒獎真善美,貶斥假丑惡,消除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的現象,這對于建立良好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時的。
“八榮八恥”榮辱觀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豆茏印ぐ匝缘诙罚骸胺虬酝踔家?,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笨梢酝茢?,管子所說的本,并不局限于人的物質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把人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作為其理論的出發點和最高訴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痹谥蟮年U述中,他們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看成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形式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繼承和深化。所以,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不僅僅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和諧社會建設成果的受益者、享用者;而且要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個人物質財富、政治權利的獲得,都以其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潛在條件為基礎、依據,都以全面提高個體的素質為目標、歸宿。缺少精神層面的全面協調發展,就不可能有個體自身價值的真正完美實現。因此,人的精神素質才是以人為本的“本”的真正所在。
在人的素質系統中,起核心和靈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質。思想道德建設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證。所以,以人為本思想自然就對作為精神系統的價值標桿的榮辱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只有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才能知榮棄恥,褒榮貶恥,揚榮抑恥,才能明榮辱之分、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發活力,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才能最后做到以人為本,實現人與精神的和諧,從而達到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