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貫穿“三個代表”的主題

時間:2022-12-06 02:48:00

導語:發展是貫穿“三個代表”的主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是貫穿“三個代表”的主題

(一)中國需要發展,中國正在發展,中國努力實現協調、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發展,在百姓眼里是紅紅火火的生活,是“天天都是好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強”。

“不敢想”,“想不到”,“夢都夢不到”--我們的人民這樣訴說著身邊的變化;

“不得了”,“了不得”,“東方新神話”--國外的朋友這樣評價著我們的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發展一路高歌。在一塊塊富有生機的熱土上,創造著發展的奇跡;在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收獲著發展的碩果;在一個個重點建設的工地上,書寫著發展的輝煌。三峽大壩巋然屹立,青藏鐵路蛟龍騰躍,西氣東輸千里逶迤,南水北調氣勢磅礴。今天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教文化、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三)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歷史?!皠趧邮侄尾粌H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分度尺,而且也是勞動所在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便@木取火照亮從猿到人的歷程,鐵犁向前開啟農耕文明的道路,蒸汽機呼嘯奏響大工業時代的號角,計算機鍵盤敲出信息時代的強音。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決定著社會面貌的變化,社會結構的更新,社會文明的進步。

(四)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當今世界,發展是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盡管局部戰爭硝煙時起,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旋律。維護和平,促進發展,追求進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現代化進程中,一些國家走在前面,一些國家落在后頭,這是發展過程中的客觀現象;而落后的國家奮起直追,加快發展,則有可能實現跨越,后來居上。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加快發展,就會加劇落后;不加快發展,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五)發展是人民的意志。歷史的每一步發展,都靠人民力量來推動;人民的富裕、文明和福祉,最終靠社會發展來實現。任何倒退或停滯不前,給人民造成的只能是痛苦和不幸。人民用是否能推動歷史進步、社會發展來衡量各個集團、政黨的先進與落后,檢驗各種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與錯誤。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歸根到底靠發展來體現。

(六)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根基??茖W社會主義不是個別人物內心激動的結果,也不是工人階級政黨主觀意志的產物,它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慢了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上。社會主義不論其理論還是實踐,都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而豐富,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而過渡到更高階段。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發展是解開這個矛盾的總鑰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條基本經驗。無論國際國內形勢如何變化,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只要正確堅持和貫徹發展的思想,我們就能從容應對挑戰,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這道理那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變化那變化,發展才能有變化。

(七)總結歷史的發展經驗,推動了如今發展的歷史;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催生了今日發展的時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實踐的發展拓展著發展的實踐,理論的發展系統為發展的理論。

發展是貫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有機的統一,統一的基礎在發展。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個發展問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個發展問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個發展問題?!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系統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深刻揭示發展的本質,科學預測發展的趨勢,正確指引發展的方向。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開創了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發展道路,形成了新的發展觀。

第一,發展的地位更加突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執政的目的著眼于發展,執政的任務致力于發展,執政的措施圍繞著發展,執政的成效用發展檢驗。發展與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緊緊相連。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黨的存亡。

第二,發展的中心更加明確。發展的任務千頭萬緒,但經濟的發展是第一位的發展。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才有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民才有更加緊密的團結。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競爭,是經濟發展速度的競爭。

第三,發展的內容更加豐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賦予發展更加充實的內容???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發展不只是經濟增長,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

第四,發展的主體更加壯大。人民群眾是發展的主力軍。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動員千千萬萬的民眾,組織浩浩蕩蕩的大軍,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積聚起來的發展力量空前雄壯。

第五,發展的動力更加強勁。改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市場經濟寫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我們初步建立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處于初創階段的體制,是一個需要繼續探索、不斷完善的體制。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以改革的新突破,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第六,發展的戰略更加具體。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有了一張更加完整而清晰的“進度表”,形成了一個新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10年,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和2010年奮斗目標;第二步到2020年,建黨100周年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七,發展的道路更加寬廣。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上,堅持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既保持較快的速度,又不再走單純擴展規模、盲目增加產量、忽視增長質量和結構平衡、片面追求速度的老路。竭林而耕、竭澤而漁、竭草而牧不再繼續。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成為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實際行動。第八,發展的條件更加穩固。始終不渝地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基礎。沒有穩定的環境,發展無從談起;沒有改革的深化,發展難以持續;沒有發展的支撐,改革和穩定也無法實現。改革、發展、穩定,好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棋盤上的三著緊密關聯的戰略性棋子,每一著棋都下好了,相互促進,就會全局皆活;如果有一著下不好,其他兩著也會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第九,發展的目的更加自覺。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發展,既要著眼于滿足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為每個人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開拓日益廣闊的空間,不斷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八)站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首歷史,環顧世界,我們對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刻,對發展的信心更加堅定,也更加感受到加快發展的艱巨和緊迫。

我們已經實現的小康,是一個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斗。

(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一個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目標,是一個深刻體現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性質、宗旨和執政規律的目標。這個目標吹響了現代化建設新的進軍號角。自覺而堅定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就是以實際行動為實踐“三個代表”而奮斗,就是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而奮斗。

奔向全面小康的20年,是實現第三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20年,是關系中國現代化建設前途和命運的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歷史上我們有過喪失機遇延誤發展的沉痛教訓,也有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寶貴經驗。在新的戰略機遇期面前,責任重如泰山,道路艱難曲折,前景無限美好。

(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重要的就是高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體現了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時代精神,是全黨全國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根本指針,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統領我們的發展,更新發展觀念,打開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指導發展實踐。

(十一)從一定意義上說,發展的本質就在于創新,發展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發展的速度取決于創新的力度。加快發展,就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

以理論創新指明發展的方向。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要以理論創新的成果指導發展的實踐,以理論創新推動各方面的創新。要不斷更新發展觀念。發展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進社會發展的投入,增加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投入。發展決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決不能“滿了口袋,空了腦袋”,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以制度創新清除發展的障礙。拿出一往無前的勇氣,拿出堅韌不拔的毅力,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以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的進程??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用先進科技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以文化創新積聚發展的后勁。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以文化創新特別是教育創新來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呈現出“鷹隼試翼、乳虎嘯谷”的良好局面,使我們的發展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更雄厚的人才根基。

創新就要敢想敢干,但絕不是胡想蠻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道路上,要特別注意防止“速成論”、“攀比風”的不良傾向,不能急于求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不能盲目發展,搞低水平重復建設;不能寅吃卯糧,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耙淮说恼?,幾代人的包袱”的現象再也不能重演了。

(十二)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是加快發展的緊迫課題。

發展是硬道理,也是硬杠杠。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這就決定了今天的改革是一場攻堅的改革,是一場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經濟基礎又包括上層建筑,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體制,既包括體制層面又包括思想觀念層面。

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要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十三)我們正面對著世界經濟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也面對著全球范圍內前所未有的大競爭。要以更加積極的開放姿態走向世界,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促進發展。

如果說我們以前的對外開放是在國際市場的“淺水區”游泳,那么今天的對外開放則到了“深水區”。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我們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要奮力去游,力爭上游,不斷提高搏風擊浪的本領?!芭眱合驖^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自信和氣度。

要增強世界意識、世界眼光,提高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在觀察形勢時善于通盤把握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在進行重大決策時善于綜合考慮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在開展工作時善于充分利用國內有利條件和國際有利條件,在處理問題特別是突發事件時善于綜合考慮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努力為我們的發展爭取更多更有利的國際環境。

(十四)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于加快發展至關緊要。

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是推動發展的主力。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要堅定地相信群眾,緊緊地依靠群眾,在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營造尊重、鼓勵創業的社會環境,形成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良好機制,開創人才輩出并能充分發揮各種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新局面。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十五)發展是機遇,是挑戰,是考驗。加快發展,我們就要提高學習能力、應對能力、競爭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加強建設者的建設,促進發展者的發展。

小康大業,關鍵在人。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切實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政和總攬全局的能力。全體人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要增強學習的緊迫感,堅持學習、加強學習、改善學習,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努力形成學習型社會,使21世紀的中國處處成為人人皆學之邦。

(十六)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強國富民,中華民族的歷史要求就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強國富民、復興中華民族的莊嚴使命。

“落后就要挨打”???同志強調發展的緊迫,語重心長;“發展是硬道理”???鄧小平同志道出發展的重要,擲地有聲;“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同志闡述發展的意義,透徹精辟。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革命、建設、改革的恢弘史詩,為中國的發展開啟了嶄新的紀元,開拓了寬廣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現了壯麗的前景。

今天,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民心,凝聚黨心,領導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發展的中國,創造著人民的幸福;中國的發展,孕育著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必將在“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奮斗中成為燦爛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