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時間:2022-12-06 05:33: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會形成不同的發展觀,不同的發展觀又決定著不同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結果。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深刻總結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認真借鑒其他國家謀求發展的成敗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發展問題的積極成果,緊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全面、系統、科學地回答了發展目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通過創造性地回答“為誰發展”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的的理論
發展目的是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問題,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著不同的發展目的,不同的發展目的又體現了不同的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建設是嶄新的事業,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目的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早在建國初期,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問題。特別是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確定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指出全黨全國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將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同時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而使社會主義發展目的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新的視野審視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目的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首先,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以人為本,使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追求更加明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科學發展觀使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目的的思路更加清晰。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更是硬道理。“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睘閷崿F以人為本的目的而科學發展,靠科學發展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二者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再次,科學發展觀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凸顯。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出現兩極分化,那就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宗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就無從體現。
二、科學發展觀通過創造性地回答我們要的是“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向的理論
發展方向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問題。反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一些國家的慘痛教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發展方向上出了偏差。科學發展觀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我們追求的是“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
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所謂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友好,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之所以科學,就在于它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關系,加快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關系,當前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以及全面發展與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就在于它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原理,即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以及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在于它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即社會主義更具有強大的宏觀調控能力,更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更具有駕馭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從而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為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為人類帶來真正的繁榮、自由和幸福。
發展是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鮮明特征,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市場經濟文明成果的有機融合,即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建設社會主義。實質上,科學發展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又揭示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貫徹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與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統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支撐,沒有公有制為主體,社會主義制度就會發生質的嬗變。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是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加快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條件。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非此即彼,更不可揚此抑彼。應該注意的是,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之根,盡管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在質不在量,但決不能忘記量的積累會引起質的變化。如果非公有制經濟占了主導地位,那就背離了科學發展觀指引的方向。其次,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相協調。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目的也在于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問題在于,現在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差距已經成為影響發展的嚴重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但在再分配時注重公平,在初次分配環節也要盡量關注公平,以保證全體人民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再次,必須堅持強化宏觀調控能力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宏觀調控,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重要保證。如果沒有宏觀調控,市場機制的種種弊端就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和消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宏觀調控永遠是保性質、保方向的“傳家寶”,永遠是遏制、消除市場經濟盲目性的“殺手锏”,須臾不可離開,半點不能松手。當然,這不等于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更不能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而是要使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既不能一統就“死”,更不能一放就“亂”。
發展是與各國人民共同構建和諧世界的和平發展。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和諧理念占有重要地位。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主張以和為貴,以禮為先,以愛為美;在處理國與國的關系中,倡導“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以及“協和萬邦”。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屢處逆境、屢遭磨難,飽受戰亂之苦,深受侵略之害,更是深知和平之彌足珍貴,發展之至關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和平、開放政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面對紛至沓來的“中國威脅論”,黨和政府向世界莊重宣示: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與各國人民共同構建和諧世界,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從這種意義上講,科學發展觀就是和平發展觀,就是合作發展觀。貫徹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和平發展的原則,倍加珍惜戰略機遇期,倍加珍惜和平的國際環境;必須堅持合作發展的原則,促進民主平等的發展、互利共贏的發展;必須堅持和諧發展的原則,即和而不同,和平共處,不期求用自己的文明取代別國的文明,不期求用自己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念取代別國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念,不期求用自己的發展模式取代別國的發展模式,而是在求同中謀發展,在存異中求和諧。
三、科學發展觀通過創造性地回答“怎樣發展”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理論
科學發展觀與各種非科學發展觀的分野,不在于要不要發展,而在于“怎樣發展”??茖W發展觀之所以科學,就是因為它以謀求又快又好的發展為出發點,以探索發展的布局、模式、進程、機制為重點內容,以揭示發展規律為基本目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上了更加科學化的軌道。
科學發展觀強調在統籌發展布局中發展。合理的發展布局,是科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宏觀調控能力,具有統籌兼顧、科學布局的特有優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謀篇布局,關鍵在于搞好“五個統籌”。毋庸諱言,城鄉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步、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互補等問題,已經在我國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發生。如果漠然視之,任其發展,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化、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將難以為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難以實現。搞好“五個統籌”,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統籌、合理布局的當務之急,也是堅持社會主義建設正確方向和道路的內在要求。
科學發展觀強調在統一發展進程中發展。相對統一的發展進程,是抑制和防止畸形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所謂統一發展進程,就是把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持續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此,不但要正確處理重點發展與全面發展的關系,快速發展與協調發展的關系,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而且要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資源支撐、環境保護的關系,速度、規模與質量、效益的關系,勞動、資本與技術的關系,人口數量、質量與就業的關系,生產、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尤其是要正確處理內需和外需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從而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統一于科學的發展進程之中。
科學發展觀強調在創新發展模式中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發展模式決定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發展模式,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創新發展模式,就要大力建設創新型社會。在年初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決策。同志明確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實施正確的指導方針,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拉長資源利用鏈條,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倫理價值觀念,注重環境保護,減少廢物排放,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四、科學發展觀通過創造性地回答“依靠誰發展”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依靠力量的理論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民群眾是推動發展的基本動力,充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的思想。對此,、鄧小平、同志都作出過一系列理論闡述。科學發展觀的鮮明特點,在于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科學發展統一起來,把為誰發展和依靠誰發展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作用與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
靠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來抓發展。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是提高執政能力建設“五種能力”的核心內容,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保障。世界上一些執政黨喪失執政地位的沉痛教訓,我黨歷史上的經驗教訓都一再表明,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強,黨就有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反之則會因失去人心而導致執政地位的喪失。把貫徹科學發展觀與黨的建設結合起來,以提高能力促發展,以推動發展提高能力,既明確了黨的建設的目標,又保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茖W發展呼喚科學觀念。當前,要提高能力,首先必須更新觀念。要樹立與貫徹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關注大局、注重發展、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科技先行、質量效益等思想觀念,以適應新形勢,提出新舉措,完成新任務,實現新發展??茖W發展就是合乎規律的發展。要提高探索規律的能力,既要探索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更要探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某一發展領域的具體規律,從而使我們的工作更加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科學發展需要科學謀劃。要提高科學謀劃的能力,努力實現決策謀劃宏觀性與具體性的統一、前瞻性與現實性的統一、重點性與系統性的統一、創造性與穩定性的統一??茖W發展取決于科學統籌。要按照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理順關系,解決矛盾,消除隱患,挖掘潛能,為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使發展逐步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茖W發展是務實創新的發展。要在貫徹科學發展觀中堅持務實創新,用務實創新的精神和作風貫徹科學發展觀,把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統一起來,把體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統一起來,把領導創新與群眾創新統一起來,把創新的廣度和深度與社會實際可承受能力和群眾心理可承受能力統一起來。
靠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來促發展。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新一輪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新的起點上的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發展。這就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才先行,加快人才資源的整體性開發,把人口大國變為人才強國,把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要造就一支忠誠實踐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黨政領導干部隊伍,以增強黨的執政能力。要培養一批學貫中西、知行統一、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理論家、文藝家隊伍,以增強國家的文化核心競爭力。要造就一批熟悉國際國內市場、熟悉國際金融,具有戰略眼光和懂得現代經營的優秀企業家、銀行家及民營企業家,以增強我國企業的競爭力。要重點培養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在世界科技前沿、重點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型科學家和創新科研團隊,以增強我國的科技競爭力。要建設一支以技師、高級技師為骨干的技藝精湛、掌握現代制造業新技術的專業化高技能人才隊伍,以及一支掌握現代知識和技能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人才隊伍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緊迫任務,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必須著力解決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靠億萬高素質勞動者的智慧和力量來求發展??茖W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包含著兩層意思,即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既是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享受主體,又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創造主體。離開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離開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堅持群眾路線,實際上就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黨的思想路線,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所蘊含的世界觀方法論??茖W發展觀強調關注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善于從群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從群眾的意見中汲取智慧,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量促進發展,從而把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宗旨與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統一起來,把科學發展觀與唯物史觀統一起來,把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制度和群眾路線統一起來。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既忠實繼承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問題的理論成果,又根據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實踐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從而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集中代表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指導中國人民實現健康發展、勝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茖W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