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時間:2022-12-10 04:48:00
導語: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
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個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論斷,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與社會和諧內在關系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更加自覺、更加深刻、更加系統的新高度、新境界。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的,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質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它的充分體現也是一個不斷從內在向外在、從理想向現實轉化的長期過程。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論斷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和發展,表明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深刻領會這一論斷的科學內涵,對于全面把握黨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自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實踐,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個重要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繼承和發展前人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成果,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他們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明確肯定空想社會主義提出的“社會和諧”思想是“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他們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不和諧的根源,在于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明確提出了對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的科學設想,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卑凑振R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就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大力幫助農民,消除城鄉對立;必須把國民經濟的一切大部門建立在同個人利益的結合上面,等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論述,從社會和諧的高度指明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要求和價值目標,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
社會和諧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目標。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與社會和諧之間關系的認識,不斷推進對這一重大問題的理論探索。早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同志就提出了關于正確處理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重要思想,強調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在深刻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深刻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突破了只是從制度特征上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的局限,從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和價值目標上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反復強調,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反復強調發揚民主對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性,反復強調“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推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反復強調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推動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等等。這些重要思想貫穿了對社會和諧的思想探索和價值追求,從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繼續探索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綱領,強調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出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要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涉及全局的12種重大關系和矛盾,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實現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面健康協調發展;提出要建設包括“社會更加和諧”在內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提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動力,主張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在求同存異中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等等。這些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諧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要按照“五個統籌”的原則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和諧世界”、提高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等。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重大部署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論斷。這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新發展,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與社會和諧內在關系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更加自覺、更加深刻、更加系統的新高度、新境界。
社會和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本質要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首先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的。一方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社會和諧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使社會和諧從理想的追求變為現實的可能;另一方面,社會和諧把協調利益關系、實現公平正義作為自己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特征,體現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目標上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追求。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調上要求和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首先是社會利益關系的和諧,是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我國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廣大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體現了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這比其他任何社會制度都有利于從根本上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從而為社會和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基礎。我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積極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社會創造活力,加快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逐步構建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創造條件。
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從效率與公平的協調上要求和促進社會和諧。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協調社會利益關系,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涵和基本特征。我國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勵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財富分配。貫徹這一分配制度,要求我們既要堅持效率導向,特別是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鼓勵一部分地區通過發揮區域優勢先發展起來,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為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創造物質基礎;又要堅持公平導向,特別是在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提高過低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防止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確保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真正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從而有效化解社會利益矛盾,筑牢社會和諧的基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從市場調節與國家調控的協調上要求和促進社會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在一起,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堅持、完善和發展這一經濟體制,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經濟發展富有活力和效率;又要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克服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自覺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證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和諧統一。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同于一般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之所在。這種優越性的集中表現,就是能夠更加自覺地、長久地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今天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的就是要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以實現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的社會和諧。
社會和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
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不僅因為它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而且因為它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這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涵,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特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也是民主法治的社會。同志在概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時,把“民主法治”放在首位,充分說明了社會和諧與民主政治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說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不僅是我國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我們所講的“民主法治”,作為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表現出來,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客觀要求和實踐過程,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范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特征內在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中的具體體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經驗和成果,但又不能全盤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需要從我國實際出發,進一步探索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的具體途徑,更好地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需要進一步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夯實社會和諧的法制基礎;需要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不難看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社會和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有機體”,是一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發展變化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一個“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于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的不斷完善進步的過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領域的不斷拓展,推動著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貫穿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這對基本矛盾與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在根本性質上是不同的,然而也存在著既適應又不適應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人民群眾的現實要求,及時調整建設布局,創新發展思路,與時俱進地“創造出新的社會器官”,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不斷超越。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使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有機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過程。這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協調,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共同發展。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要通過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積極化解社會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強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凝聚廣泛的社會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它的充分體現也是一個不斷從內在向外在、從理想向現實轉化的長期過程。我們不能因為當前現實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各種矛盾和不和諧而否定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不能因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忽視對現實社會矛盾的認識和解決。正確的理解和科學的態度是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作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從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精品范文
1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