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 共同富裕 社會和諧

時間:2022-12-12 04:59:00

導語: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 共同富裕 社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也是不斷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主題,進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我覺得,將進入歷史新時期以來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作一概括,現在已經具備基本的條件。

一,老命題新認識

什么是社會主義?這是一個老命題。

1953年冬,筆者在蘇南農村向農民和基層干部宣講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時,他們首先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主義是什么樣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閱看《選集》,看到總理1953年在全國政協作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報告,他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叫做社會主義?”(《選集》下,第105頁)可見,自從半個多世紀前開始搞社會主義起,從上到下,就普遍發生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老命題了。

開始時,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的回答,就是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后,演進為“一大二公三純”。這基本上是蘇聯模式,再加上中國的“獨創”?!啊遍_始時說,這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新階段”(《中共中央關于無產階級的決定》)。實際上,這是在社會主義問題上“左”的惡性發展。十年“”結束,大家普遍疑惑,搞了這么多年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難道就是這樣的嗎?

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我們開始重新認識社會主義。

鄧小平說:“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保ā多囆∑轿倪x》第三卷第63頁)他提出,搞社會主義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他進一步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保ā多囆∑轿倪x》第二卷第312頁)

1982年9月,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作為基本結論,實際是歷史主題提出的,表明了我們黨從根本上擺脫了社會主義的蘇聯模式和“左”的一套,對社會主義在總體上有了全新的認識,使大家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此開始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有人發出這樣的責難,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什么是社會主義還不清楚,怎么建設社會主義!其實,什么是社會主義,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探索的命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但他們只是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提出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大體的設想,他們沒有并拒絕給未來新社會提供具體方案,認為這是當時實踐者的事。十月革命后,在黨代會上,有人要求論述充分發展了的社會主義社會,列寧指出,我們還辦不到,達到完備形式的社會主義會是個什么樣子,這我們不知道,也無法說。因為還沒有可以來論述社會主義的材料。建設社會主義的磚頭現在還沒有燒好。我們不能再多說什么,而應當盡量謹慎和精確。(見《列寧全集》第二版第34卷第60—61頁)列寧對社會主義采取了尊重實踐的態度和方法。列寧以后,斯大林依照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在蘇聯搞了以公有制為唯一所有制、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并作為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由于缺乏經驗,由于斯大林和聯共施加壓力,也由于自己的幼稚,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普遍接受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這樣,世界社會主義偏離科學社會主義越來越遠,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

社會主義只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而這個現實基礎又是各國不同,并不斷變化的。因此,社會主義不可能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模式。恩格斯說:“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么程度?!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版第4卷第337—338頁)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也是這樣,只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逐步深入和完善。其實,歷史上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不是按照某位類似上帝的人物提供的具體方案建立起來的,都是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F達國家的股票交易所、銀行、貿易公司、工廠制度、議會等經濟政治制度和組織形式,都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洞髧绕稹返碾娨晞Υ俗髁撕芎玫慕榻B?!懊^過河”。這是基本的方法。這是“實踐論”的通俗說法。要想按照某個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完備解答來建設社會主義,是很不切合實際的想法,是社會主義問題上的蒙昧。

鄧小平一以貫之地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直到1987年,他仍然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還在摸索之中?!保ā多囆∑轿倪x》第三卷第227頁)作為《鄧小平文選》“結束篇”的1992年南方談話,鄧小平仍然在進行這種探索,關于計劃和市場、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闡述,都是在進一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鄧小平以后,我們繼續在探討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等理論,在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有了重要的新進展,把全黨和全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當然,這種探索遠沒有最終完成,以后還不斷會有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

二,從特征到本質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是逐步展開和深入的,其成果是逐漸積累的。

在1955年就提出,社會主義要實現共同富裕。但后來他又產生“富變修,窮革命”的思想。這樣,他的社會主義思想就陷入了一種悖論?!啊苯璐舜笏凉拇蹈F社會主義,并走向極端。在撥亂反正中,鄧小平首先批判了窮社會主義論,指出社會主義應當是富的。這是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那末,具體看,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呢?

回顧對社會主義的撥亂反正,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從總體上看,經歷了從社會主義的特征到本質的認識過程。

十二大報告對社會主義的特征作了全面概括。這個文獻列舉的社會主義的特征有:剝削制度的消滅和生產資料的公有,按勞分配,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以及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央黨校的主要教材《科學社會主義概論》,就是這樣。這本發行量很大的書中列舉的社會主義特征有四條:生產資料公有制、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該書認為:“社會主義各個特征的總和,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完整體系?!保ā犊茖W社會主義概論》,江蘇人民出版社、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第238頁)概括幾個特征,這是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人們認識社會主義的基本方法。從平列的幾個特征上認識社會主義,作為對一種社會形態的認識,雖有一定意義,但還是比較表面的,這是延續多年的傳統思維。

鄧小平的思維邏輯是,從強調公有制占主體、共同富裕兩條根本原則(“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兩條根本原則?!薄多囆∑轿倪x》第三卷第111頁,并見138、142、149頁),到突出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從兩條根本原則之一,提升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第三卷第155頁),又進一步提升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蓖系?64頁)。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全面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他說:“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保ā多囆∑轿倪x》第三卷第373頁)從講特征,到講本質,到全面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生動地表明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認識過程。

在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結論后,人們不斷提問:什么是中國特色?有各種各樣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列舉若干條。這些回答,也是有意義的,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更自覺地貫徹某些重要方針。比如,“一國兩制”是重要的中國特色,就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實現貫徹祖國統一的方針。但是,用這樣的方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是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表層,二是往往把中國特色狹隘地理解為中國獨有。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從總體上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對社會主義認識達到一個新水平的標志。

三,揚棄積淀升華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是一個在實踐中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的過程。在這個不斷地探索和創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在這個認識過程中,有些思想理論觀點被揚棄,大量的正確思想和理論觀點積淀下來,有不少思想理論觀點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揚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反映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一些理論觀點,逐步放棄,如計劃經濟、全民所有制等,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是經常使用,以后逐漸拋棄不用了;另一種是,雖然是新創造的一些概念,但隨著實踐的發展,情況的改變,已失去時效而不再使用了,如“鄉鎮企業”、“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等。

積淀,在改革開放不同時期創造的理論成果,因為切合實際,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并為廣大干部和群眾所掌握,積淀下來了。這是大量的。如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硬道理,“三個有利于”標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依法治國,以及十六大以來的一些理論創造。這種積淀,是實踐檢驗、歷史篩選的結果,而不是人的主觀意志所能決定的。這種積淀,使我們的理論體系日益豐富,底蘊更加深厚。

升華,有些思想理論觀點,隨著實踐的發展,認識逐步加深,內涵更加豐富,達到了更高的境界。比如,共同富裕,1955年,表達了這個思想。后來,鄧小平將共同富裕提升為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繼而又提升為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在南方談話中,又進一步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歸結。又如,將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相結合,提升為以人為本。將我們從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的關于發展的思想和理論,提升為科學發展觀,等等。所有這些,都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思想理論觀點的揚棄、積淀、升華,這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過程的生動性和復雜性。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自覺掌握揚棄、積淀、升華,來推進理論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于那些已經過時的、或者被實踐證明是不正確的理論概念和觀點,要敢于及時揚棄,這也是與時俱進的應有之義;對于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概念和理論觀點,其指導作用將是長期的,無所謂新與舊,要作為寶貴財富珍惜;對一些基本的理論觀點,要不斷充實內涵,提升其意蘊,升華到更高的境界。當然,這種升華決不是人為的拔高,是在實踐基礎上的自然躍升。

現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熱點。存在的問題:一是直線式地講一脈相承,與時俱進,二是滿足于提出一些現代化、民族化之類的口號。如果不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豐富的復雜的歷史進程作具體的分析研究,就很難總結概括出深刻的經驗和教訓。

四,總的概括

改革開放以來,在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經從不同層次、不同視角作了許多回答?,F在能不能在理論上作一個概括呢?我認為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什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呢?概括地說,就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共同富裕,社會和諧。

以人為本,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根本目的??茖W社會主義的原理闡明,社會主義社會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人的全面發展,這樣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我們用以人為本的中國化語言表達了這個原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

科學發展,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根本目標的基本途徑。科學發展的一般要求,就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要切合國家的實際。在我們的條件下,科學發展又有階段性的針對性。只有科學發展,才能使社會主義持久地保持活力。

共同富裕,這不僅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而且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歸結點。

社會和諧,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共同富裕,社會和諧。這四條概括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性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比較全面又比較概括地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這是目前階段所能達到的認識。

什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內涵應當有幾個層次。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共同富裕,社會和諧這四條,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高層次的概括。

適應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制度、保證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促進文化繁榮和人才成長的文化教育制度,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另一個層次。

社會結構、社會階層及社會組織狀況,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又一個層次。

觀察我們社會的現實情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共同富裕,社會和諧這四條,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現實,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理想和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究竟有幾個層次,這是一個需要作深入研究的課題。

這四條,既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又是任重道遠的奮斗目標。每一方面都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困難和矛盾,有待我們去克服,去解決。

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但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可望不可及的。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落實到這四條上來,為實現這四條而堅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