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局長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4-22 10:31:00
導語:交通局長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奮進加壓為人民滿腔熱血鑄坦途
——渦陽交通局付明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付明,男,47歲,中共黨員,1979年參加工作,在近30年的時間內,恪盡職守,求真務實,以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特別是在交通局分管公路建設以后,更是一如繼往地保持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方法,把滿腔熱忱和全部心血獻給了農村公路建設事業。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渦陽做出了顯著貢獻。
一、“干”字當頭,自我加壓,彰顯工作激清
你要是問:渦陽農村公路有多少公里?每條路的分布情況和路況?這恐怕只有付明局長才能清楚地回答出來,這些于他而言爛熟于胸的數字凝聚的是他對農村公路建設的心血和汗水。這是他用一輛摩托車,一個筆記本,一條條路走下來,一次次調查研究的成果。近年來,黨和國家對農村公路建設高度重視,渦陽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上級號召,順應百姓呼聲,下大力氣、投大資金抓農村公路建設,這為致力于農村公路建設事業的付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施展才能的舞臺,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使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拼搏和奉獻,在付明的日記里有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名交通人,只有視路為家,真抓實干,迎難而上,才對得起組織和群眾的信任。”
在全縣農村公路GPS定位工作,付明帶領調查人員,對全縣所有村委會公路實地調查,為此,他跑遍了全縣379個行政村,早出晚歸,甚至別的同志回家休息了,他還要把當天采集到的相關數據整理匯總,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家人和同事都勸他別太累著了,他卻笑笑說:“交通人就是個奔波命,我甘愿做這樣的行者?!彼褪沁@樣任勞任怨,一年下來,局里為他安排的工程車跑了近6萬公里,換了好幾個車胎,連他的司機都心疼地說:“付局長,再這樣跑下去,不要說人吃不消,就連車也吃不消?。 ?/p>
在付明同志的工作中,不存在星期天休息的事情,當別人過完一個星期,舒舒服服地在家休息的時候,他可能奔走在渦陽的鄉村道路上,勘察、設計一條條農民兄弟的致富路,可能正在施工現場指導、監督施工進程;也可能正在某個鄉鎮、某個行政村宣傳農村公路建設的意義;也可能為了一個斷頭路正為召集當地的村干部進行協調。因為一直沒有休息的時間,工程用車的駕駛員實在堅持不了,已連續換了三任駕駛員。
二、“活”字開道,重點突破,彰顯創新之舉
為克服“村村通”工程建設配套資金不足,合理利用一切促進公路建設的有利條件,結合實際,勇于進取,大膽創新,在2007年的公路建設中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與農業發展項目相結合;二是與老區項目相結合。充分利用我縣是革命老區的歷史優勢,積極協同有關部門把老區轉移支付資金盡可能多得用到村路的修建上來,爭取到8條老區轉移支付資金支持的村路項目,全年完工4條,18.2公里;三是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四是與進礦公路相結合,如袁店二礦6.7公里和劉店礦7.2公里都已全部完工。
在宣傳上,付明同志抓住將“修路是政府的事,是交通部門的事”的錯誤認識,轉變為“修路是全社會的事,特別是村村通工程,是農民兄弟自己的事,現在國家給予補助,機會難得,千載難逢”這個宣傳重點,主辦了“渦陽路情”???并在縣電視臺開辟“農村公路建設”專欄,懸掛宣傳橫幅及鄉村廣播等多種形式的有效宣傳發動,極大調動了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參與農村公路建設的積極性,踴躍投身于農村公路建設之中,全年共收到各類群眾捐助配套資金已達2000多萬元。
三、“嚴”字把關,注重質量,彰顯責任之心
農村公路建設是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實事好事,是德政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為杜絕“豆腐渣”工程的出現,付明牢固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工作理念,一手抓建設進度,一手抓工程質量,“國家投資修路,老百姓盼著走上好路,我們只有嚴把工程質量關,把路修好,才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百姓”,這是他在施工現場強調最多的一句話。
農村公路建設工程項目多,每一個工程上馬,付明便成了想承包工程的人追逐的對象,找他的有親戚朋友,還有通過各種關系找上門的,但付明給自己定下死規矩:自己親戚朋友不能承包工程,不稱職的隊伍不能承包工程。正是由于施工隊伍里沒有那些復雜關系,給工程減少了很多麻煩。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作為分管農村公路建設的副局長,他經常要在公權與私利的矛盾中做出決擇,付明的準則是:寧做“惡人”,不做“罪人”,他嚴把“三關”(材料準入關、施工規范關、工程實驗關),經常利用中午或傍晚下班時間突然深入工地,檢查工程質量,每次去施工現場都要親自查看材料配比是否合格、施工是否規范、工程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是否到位。2007年上半年公路施工過程中,某路段水泥面板厚度不符合建設要求,監理要求施工方重新返工,由于返工會給施工方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施工方特請來專家鑒定,有些差異對工程質量影響并不大,施工方由此和監理商量放棄返工,付明知道后,認為不能開這個口子,于是出面來當“惡人”,要求施工方無條件返工,正是他一身正氣、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風,使得施工方再也不敢有一絲怠慢,保質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務,他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了施工方的尊重,贏得了百姓的擁護和信任。
在工程建設中,由縣招投標中心組織招投標,對每條路都嚴格執行招投標制,確定施工單位后,在簽定施工合同時,簽定廉政合同。在施工過程中,實行“1112”的質量監督機制,即每個鄉鎮有一個社會專業監理組、每條路有一名鄉鎮專職監督員、有一名村干部、兩名群眾代表掛牌上路監督檢查,確保每條路質量達到合格工程標準。同時,為方便群眾代表監督,還印制了《“村村通”改建工程建設明白卡》1000份分發到全縣各鄉鎮領導和各行政村群眾代表監督員手中,將“村村通”建設工程的各項用料的配比進行了細化,對改建柏油路、水泥路每平方、每公里所需石子、石灰、瀝青、沙子、水泥、土方的用量等基礎數據進行了量化說明。同時,根據氣溫對道路施工的影響,分別于11月5日和12月10日,兩次下達停工令,停止柏油路和水泥路在建項。
四、“學”字鋪路,永不止步,彰顯進取之心
“生命不息,進取不止”。付明同志不僅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對剛分管農村公路建設的付明同志來說,這是個全新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農村公路建設的門外漢,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再來,要了解、熟悉和全面掌握農村公路建設的知識,對一個40多歲的中年人來說更是一個考驗。但付明同志克服了種種困難,剛開始的時候常常一個人面對電腦或手捧書本到深夜。有時為了徹底弄懂一個技術性問題,通過上網查資料,詢問老同志,請教技術員等辦法,直到把問題真正搞明白,才能放心。通過不斷努力,付明同志已經從一個公路建設的門外漢,變成了現如今渦陽公路建設事業中的一個專家,一個領跑者,在渦陽具有絕對的技術性權威。
近幾年的努力,渦陽的農村公路面貌發生了翻天履地的變化,據統計2004年以來我們實際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進程達到807公里,完成投資近2億元,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的比例達到75%以上,受益群眾近90萬人。受到省交通廳,市、縣兩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評價。2007年省交通廳廳長來我縣調研村村通時,對所有在場的人員說了這樣一句話,“村村通工程都像這樣修,我就放心了”。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這是付明同志最喜歡唱的歌,這首歌,唱出了他的歷程,唱出了他的心聲,唱出了他的情懷,他一路高歌,一路前行,在渦陽縣的廣闊大地上,在一條條農村公路上留下了這名“行者”的光輝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