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研究
時間:2022-04-22 02:24:00
導語: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有利于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具體措施。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應當遵循四條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始終把黨管干部的要求貫穿于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的始終;二是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既考核“德”的方面,又考核“才”的方面,既不能重德輕才,也不能重才輕德;三是堅持注重實績原則,考核評價領導干部政績,要看是否符合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是否體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四是堅持群眾公認原則,把群眾公認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的根本標準,貫穿于政績考核評價的全過程,使群眾在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中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得到有效落實。
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要體現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前瞻性,在思路上要體現前瞻性,在操作上也要體現前瞻性。二是科學性,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盡可能的用數據信息反映政績。三是創新性,在繼承傳統的干部考核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適應時展的要求,把國外一些國家人才考核評價的成功做法,正確應用于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的實踐。四是操作性,在考核評價主體確定上要具有操作性,在考核評價指標設置上要具有操作性,在考核評價方法上要具有操作性,使考核評價方法靈活多樣,簡便易行。
一、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科學合理地確定考核評價的指標體系,是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首要環節。探索建立一套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及評價標準,有利于科學評價領導干部政績,有利于教育、激勵和引導領導干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切實提高執政能力。
1.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評價指標設置。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由54個定量和定性指標構成(見表1)。其中定量指標28個,定性指標26個。
定量指標的主要特點是全面、量化、可比。全面,是指在考核經濟運行、社會發展情況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了考核可持續發展情況和行政執行成本指標。量化,是指全部指標都有統一、公認的計算標準,都可以用數字反映,具有可測性??杀龋侵溉恐笜硕季哂袡M向和縱向的可比性。定量指標可以通過統計等相關部門直接獲取,在數據準確的前提下,能夠客觀地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公正地考核評價領導班子政績。定量指標權重為40%。
定性指標主要考核公眾對領導班子工作滿意度。在評價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情況的基礎上,強化了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行政決策成本的評價。定性指標主要通過社會中介機構評估,運用民意調查、媒體評價、住戶調查等方式獲取。在調查方案設計科學、樣本具有代表性、方法得當的前提下,能夠反映群眾對領導班子工作的滿意程度。定性指標權重為60%。
在實際工作中,這兩類指標的設置要考慮地區的差異性,聯系當地實際,進行適當調整。
在定量和定性指標設置上,為了客觀、準確地反映實績,增加了行政成本指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績的投入—產出情況。行政執行成本由財政公共支出事業效果、財政供給人員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財政債務指標反映,由財政、審計等部門提供;行政決策成本由行政機會成本狀況、社會成本狀況等指標反映,通過社會中介機構評價或群眾評價獲得。
2.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指標設置。對領導干部政績的考核既要考核評價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成績,也要考核評價創造政績的能力。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質、組織領導能力、工作作風、工作實績、廉潔自律,即“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30個具體考核指標構成(見表2)。
考核評價“德、能、勤、績、廉”各有側重,綜合考慮我國國情、群眾期望值,原則上可將“德、能、勤、績、廉”的權重確定為22132。
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方法
科學合理地選擇考核評價方法,是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實現途徑。目前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就是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施政行為在“質”的方面進行鑒別和確定。通過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政績結果和創造政績過程的考核評價,對獲得政績的情況進行認真地綜合分析,項目分解,指標鑒別,力求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政績做出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考核評價。
在具體操作中,主要考核評價四個方面。一是既要考核評價集體政績,又要考核評價個人政績。一方面要看個人在集體領導行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看集體領導行為對個人取得政績所創造的條件和產生的影響,分清集體貢獻和個人努力的歸屬和程度,依據崗位職責、工作分工、發揮作用等情況確認個人政績。二是既要考核評價顯績,又要考核評價潛績。不僅要通過現有的發展水平、當前的工作效果來考核評價領導干部所取得的實實在在的顯績,還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考核評價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長遠發展后勁,也就是從顯績、潛績兩個方面反映領導干部創造政績的水平和能力。三是既要考核評價客觀條件,又要考核評價主觀努力。也就是說既要看工作崗位、物質條件、工作基礎等客觀條件,對領導干部取得政績的難易程度做出判斷;又要看領導干部的工作狀態、創造意識、進取精神等主觀努力情況,分清哪些是客觀條件帶來的,哪些是主觀努力得到的。四是既要考核評價政績,也要正確看待失誤和不足。本著一看主流,二看發展的原則,研究失誤和不足的性質、程度、因素及其關系,分析領導干部對待失誤和不足的態度和措施,鼓勵創新,寬容失誤和不足,堅持歷史地看待政績。
2.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就是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施政行為用數據的方法進行反映和描述。通過定量分析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說服力強,有助于準確地作出定性評價。對于能夠通過現有統計數據、直接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的,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例如,對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評價,要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可持續發展、行政執行成本等情況進行量化考核,這些方面可以通過有關指標(見表1)的統計數據加以反映??己嗽u價數據以領導班子任期內數據為準。數據獲得方法包含4個步驟:一是根據任期內各年統計數據,計算各年度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等,用算術平均公式分別測算任期內幾年平均水平,作為考核指標值。對于其他考核指標,根據任期內各年統計數據,分別測算各年度間變化幅度,用算術平均公式計算任期內幾年平均變化水平,作為考核指標值。二是對單項考核指標計分。第一步,將同一考核指標值由大到小排序,最大值計100分,最小值計50分;第二步,求單位分值,即最大值減最小值除以50;第三步,計算中間數據分值,即中間數值減最小值除以單位分值加50。逆指標情況相反。三是分類指標計分。各類指標分值等于該類各項指標分值的加權平均。四是考核指標總分等于經濟運行情況類分值、社會發展情況類分值、可持續發展情況類分值和行政執行成本類分值加權平均,四類指標分值的權重分別為3331。考核指標滿分為100分。
3.住戶調查方法。住戶調查,是指在考核評價政績中,對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考核評價內容,在無法通過相關部門直接獲取考核評價數據的情況下,所采取的入戶調查方式。例如,考核評價人民群眾滿意度,現有的統計數據不能滿足要求,可以采用住戶調查的方法。在計算評價結果時,一是在分別測算城鎮、農村評價指標合計分值的基礎上,以其算術平均數計算地區評價指標總值。二是單項問題計分方法。對同一問題,把所有調查戶回答的分值相加,除以回答戶數,得單項問題分值。三是分類問題分值均等于其類別下全部單項問題分值的加權平均數。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評價各單項問題及權重分配見表3、表4。
對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也可以采取住戶調查方式,但單項問題及其權重,應根據其崗位職責而定。
此外,還有民主測評的方法、專項調查的方法、調查核實的方法、自我評價的方法、媒體評價的方法、社會組織評價的方法、計算機綜合分析評價的方法等。這些考核評價方法,不一定每次都要全部采用,而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不同崗位考核評價對象的特點靈活采用。三、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主體和評價結果的運用
1.設置多元考核評價主體,全方位、多視角考核評價政績
科學合理地設置考核評價主體,是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基本前提。要堅持組織認可和群眾認可相結合的原則,多元設置考核評價主體,將上級、同級和下級,特別是群眾納入到考核評價主體體系中來。一是上級考核評價。上級領導干部及相關部門對考核評價對象負有領導、管理、監督的重要職責,對考核評價對象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風、領導能力、取得的實績等有責任進行考核評價,是必不可少的考核評價主體。二是同級考核評價。同級領導干部與考核評價對象工作職責比較接近、工作聯系比較密切,對考核評價對象的決策過程、施政行為、實際效果具有一定的知情度和鑒別力,應納入考核評價主體。三是下級考核評價。下級在參與領導決策和落實施政行為中,與考核評價對象溝通、聯系比較密切,對其有一定的了解,有必要在考核評價主體設置中予以體現。四是群眾考核評價。群眾對領導干部的施政情況最為關心,感受也最深,群眾評價能夠判斷領導干部的施政行為是否符合民心,能夠較為客觀反映領導干部的口碑,體現對領導干部的監督,應當把群眾設置為最重要的考核評價主體。
上級、同級、下級、群眾四個方面形成了領導評價和群眾評價的有機統一。這樣設置考核評價主體,能夠克服考核評價主體單一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領導干部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問題。同時,將群眾設置為考核評價最重要的主體,能夠促進民主考核評價機制的形成。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主體中個體的構成是動態的,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和考核評價對象的變化而確定。
2.正確運用考核評價結果,把考核評價結果和選拔任用干部緊密結合起來
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結果劃分為優秀、稱職、不稱職三個等次。政績考核評價結果滿分為100分,優秀等次為80分以上,稱職為60分以上,不稱職為60分以下。
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結果,要與干部的升降、獎懲緊密聯系起來,做到升降合理,獎罰分明,褒有章,貶有據。一是考核評價結果可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對考核評價等次優秀的,可列入選拔任用的范圍,原則上同等條件下得分高者優先任用。在班子個別調整、屆中考察和換屆以及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后備干部工作中,要充分利用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的成果。二是考核評價結果可作為調整不勝任干部的重要依據。即區分不同情況,采取免職、辭職、降職、誡勉、轉崗、辭退措施等等。三是考核評價結果可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依據。考核評價意見反饋后,領導班子應及時召開民主生活會,總結經驗和教訓,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研究整改措施。四是考核評價結果可作為干部培養鍛煉的重要依據。要對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結果進行認真分析,總結查找考核評價對象的優缺點,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對干部進行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
3.建立切實可行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規則
要強化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的剛性要求。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方案和實施辦法一經制定,就要堅持用規范、統一的標準衡量每一位被考核對象的政績。要嚴格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的程序規定。對政績考核評價活動的組織程序、方法程序、結果評定程序等進行科學規范和確定。還要建立考核評價結果公示、公議、反饋、申訴制度,建立黨內廉政建設否決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政績考核評價有關規定,不按有關程序進行操作,提供虛假數據和評價信息,導致考核評價工作失真、失實的,要追究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后記:為了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抓緊制定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實績考核評價標準”的要求,中央黨校中青班組成課題組,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并在部分領導干部中征求意見,形成了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專題研究報告,供參考。
精品范文
10領導任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