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改革與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11-23 11:59:00

導語:科學改革與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改革與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統籌協調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我國改革一開始就直接針對長期存在的低效率體制,以效率為目標推進改革,所選擇的路徑就是市場化和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應該說方向和路徑是對的?,F在在效率明顯提高的同時,不公平問題也明顯突出,甚至開始嚴重影響效率。應該說許多不公平問題是改革進程中產生的新問題,但這些問題如不及時克服,可能侵吞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提高效率的成果。拉開差距是提高效率的動力,但是如果差距過大,特別是機會不公平,因此帶來的社會緊張和埋怨必然會抵制效率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推進以社會公平為目標的改革恰恰能得到效率提高的結果。從這一意義上說,社會公平本身就是提高效率的動力?;谶@種情況,需要提出統籌社會公平與效率的科學改革問題。

一、統籌公平和效率的收入分配改革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假定一個社會存在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三個層次的居民,低收入者占最大比重的金字塔形的居民結構不可能是穩定的結構,因而是不和諧的社會。和諧社會的基礎是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最大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結構?,F在我國許多地區不和諧,就在于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小。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實際上是減少低收入群體的數量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群體,這部分人是發展的受益者,也是發展的推動者。從發展的歷史進程看,推翻舊社會的動力是低收入群體,建設新社會的動力是中等收入群體。

提高中等收入者的關鍵是明確收入的來源。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關鍵是合法的非勞動收入,也就是資產收入、經營收入。富裕人民,低收入者上升為中等收入者,不僅是指提高收入,還要增加財產。其中包括不動產的增加,也包括持有的股權、知識產權等。目前江蘇低收入者多,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江蘇人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勞動收入,民間投資不足。因此,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鼓勵私人投資,鼓勵創業,鼓勵企業家成長,鼓勵科技入股,通過這些途徑增加居民合法的非勞動收入,是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從而構建和諧社會的可靠途徑。

二、勞資由對立轉向合作

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知識氛圍,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的法制環境?,F實中的勞動者不僅僅提供勞動。他們可以成為有產者,也可以成為私人投資者,并相應得到財產和投資收入。正是在勞動者具有這種地位后,勞動者才真正成為這個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掘墓人。資產者也不僅僅是資本所有者,他們也可能是勞動者,他們可能通過其管理和技術的投入而投入勞動。特別是現階段許多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合法經營和企業家精神而積累起來的資本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勞動基礎。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都可能獲得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都有勞動和創造。這些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資可能合作的基礎。按此思路我們所要推進的改革和制度安排,就是既要使資本所有者善待員工,又要使勞動者不以資本所有者作為革命的對象,形成社會主義勞動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之間的合作。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所有制基礎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樣也可以成為和諧社會的所有制基礎。

現在正在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在不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一般競爭性部門,國有經濟沒有占支配地位的要求。但是,在一般競爭性領域,也有不少信譽好、品牌好、效益也不差的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在這里就沒有必要全部退出。首先,如果國有資本在一般性競爭領域連高效益企業都退出,國有資本在哪里能增值呢?國有資本在高效益企業中獲利是對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重要支持。特別是,信譽好、品牌好、效益好的國有企業存在本身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體現。其次,現有的國有企業并不都是像有人所說的廢銅爛鐵。許多先進的生產要素如較為先進的設備、人力資本還是集中在國有企業,問題是現行的產權制度束縛了其競爭力。因此,對國有企業的態度不是放棄,不是任其關門破產,而是通過新的產權制度安排,來解放其競爭力。新的產權制度安排不等于都要改制為私人企業,只要在明晰產權基礎上吸收私人產權進入建立現代公司制度能解決提高效率的制度環境。第三,國有(包含國有控股)企業的存在有其國有的價值。這就是較多的貫徹社會目標,如就業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也不僅僅在私有制企業之間,不同所有制之間的競爭更為有效。兩者的競爭不僅僅是你死我活,還包含了相互學習,從而使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能夠在不同所有者之間的競爭中都得到實現。

四、政府管制部門改革導引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還需要在國家管制的壟斷部門推進市場化改革。一方面,凡是可以打破壟斷,沒有必要由國家管制的部門就讓給市場調節。另一方面需要保持國有資本控制的部門(涉及國家安全的部門除外)可以讓出一部分股權給非國有資本,借助股份制引入民間資本、外來資本。由此引入私人股權。只要由國家獨家經營的部門被打破壟斷,引入競爭,不僅效率可以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也可以更為和諧。

政府管制的還有公共產品供給。其中包括教育、衛生、治安、公共服務等。政府在這個領域的改革涉及兩個方面:

一是增加供給。政府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等方面提高公共品,是通過財政安排的事業單位進行的。限于政府集中的資源,政府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公共領域的公共品供給都包下來。在市場化條件下,私人也可以提供公共物品,從而將民間資本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給中來,以彌補公共品供給的不足??尚械母母锸窃谡WC這些方面公共品供給的前提下鼓勵私人投資進入,包括私人舉辦民辦學校和醫院,補充公共品供給不足。

二是公共領域改革吸收民間資本進入必須堅持民進國不退原則。政府完全退出,可能使相當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得不到基本的教育和醫療。公共需求是有層次性的。由于有區域、收入、傳統、家庭狀況等各種差異,有些人希望得到非常高質量的服務,有些人可能滿足于基本的需要。以教育和醫療衛生為例,幾乎所有的居民都希望得到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但收入高的家庭比低收入家庭對教育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更為關注。公共財政的職能是滿足盡量普遍的公共需求。為最廣大的居民提供價格足夠低的基本服務,如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是廣大中低收入的居民所能接受的。提供這方面公共需求的供給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至于高層次的、差別化的需求可以由市場得到滿足。例如,越來越發達的保健市場,是在基本的醫療服務基礎上產生的,由更高質量和更好服務的市場來提供。又例如家庭教育,想得到額外教育的家庭,可以花費額外的代價,支付額外的價格。對于這些高層次的需求,市場能夠創造供給,公共財政就不必要進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