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體會:閱讀教學教什么
時間:2022-02-09 04:24:00
導語:教學心得體會:閱讀教學教什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這問題是我長久以來的困惑。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閱讀教學教什么?特別是新課程中的新教材,對閱讀的要求提高了,閱讀篇目增多了,對于聾生,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閱讀的量又比較大,課文的內涵豐富多樣,<<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材是教學的核心,是我們給學生提供學習經歷獲得經驗的藍本”,我們如何把握教材、深鉆教材,把握課文的內涵,進行閱讀教學,需要我們深入開掘。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無論思考討論什么問題,都要立足于自讀,自己產生問題,引起思考。
針對這樣的標準,思考再三,我覺得閱讀教學應該有下面這樣內容:
教經典以我的理解,校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同的意義,作為校內閱讀應該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其實,也就是教材的選文應該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經典閱讀入手,可以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占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閱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也許經典的閱讀對學生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扶助,其實這也真是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堵浠ㄉ肥且黄浀湔n文。它講述的是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經過,文中通過對花生好處的討論,說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滲透的典型課文。教學時我直奔主題:以花生有什么好處?為開頭,讓學生討論、交流,在回答中,我以“父親”的身分,創設一種隨意的家常談話,圍繞父親說的“花生的好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
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把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揭示出應該做什么樣的人的人生哲理。
教聯系從創造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創造,不是他的信息儲存“從無到有”的簡單過程,而是“從有到新”的復雜的綜合加工的過程,人們獲得的信息量愈多,創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閱讀教學其實并不簡單的“文本”解讀的過程,在于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發現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文本提升和升華了經驗世界的無意識,使它自覺納入學習者的有意識的規律性的認識領域。同時閱讀者也可以發現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喚醒再學習、再積累的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并不是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自然經過的,期間需要教師的引導、搭橋,讓學生從閱讀的自然世界過渡到自覺世界。教聯系有多重含義,與文本的聯系、與自我知識經驗的聯系、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和材料的聯系、與未知世界的聯系,與進一步學習的聯系。閱讀教學成為一個輻射源,學生智力的觸角,在它的觸發下,敏感伸向各方。
教《飛向月球》時正值神州六號發射,我準時讓學生觀看神州六號發射的現場報到,讓學生了解宇宙飛船的發射、運行,宇航員的太空生活,引導學生搜集有關月球和登月的信息,增進對月球的了解,并與同學交流感興趣的內容。從觀看神六發射,親身體驗那激動人心的瞬間到親眼目睹在飛船中有趣的事情,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了解中國首次登月計劃后鼓勵學生為祖國的發展好好學習,將來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篇課文的閱讀教法就是以課文為輻射源展開的多重閱讀形式。課內與課外,原有認知與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对诳鬃雍蛯W生》一文的教學中在第二段、第三段,敘述子夏和孔子的對話。(原文)孔子既能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也能指出每個學生的不足,這樣的學生觀,使得他能因材施教,培養出“各種各樣的人才”。為了讓學生理解,讓學生聯系實際解答:我問一個學生:馬夢夢這個人怎么樣?學生在一一回答評價學生的情況下在明白孔子既能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也能指出每個學生的不足,這樣的學生觀,多么不易,也正因為這樣,使得他能因材施教,培養出“各種各樣的人才”。從而對孔子的大教育家認識深刻。
教技能雖然“語文文字訓練”由于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直接和瑣碎了“文本”內在的靈韻,但是知識與技能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缺乏解讀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語感,怎么能與文本平等對話。閱讀教學一定要教學生必要的閱讀技能。技能必須純熟而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這期間確實不免必要的知識性的艱苦而略顯枯燥的訓練,苦學和樂學就是這樣融為一體,學生智力增進的快感也是艱苦學習的深層快樂。不能一搞新課程就放棄基本知識與基本訓練。訓練是方法,訓練是過程,訓練是閱讀教學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貶低它的作用。適度、適當應該是原則。事實上,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訓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這些閱讀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閱讀教學中需要讓學生學習的。學習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試題。
教反思反思需要教嗎?需要,不僅是思維狀態,更是生活態度。閱讀中的反思可以提升對文本的認識水平,閱讀中的反思可以把閱讀者個性化的感悟與思考融入對文本的理解。進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從閱讀反思中孩子們可以學會生活反思,以審慎的態度對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待已有的結論,用敏銳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不盲從,不人云亦云。在反思中獲得高質量的人生。反思并不是可以自覺獲得的,有意識的培養是必要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都是閱讀教學中可提倡的。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多問幾個為什么,用平視的姿態把握文本。
閱讀教學可教、需教的東西還很多,這里所說的“教”并不是通常意義的“傳授”,可以理解為“培育”,對學生而言是“習得”。閱讀教學中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同樣重要。對于感悟力強的正常人來說,沒有經過閱讀教學的訓練,可能也可以獲得閱讀能力,不過要走一些彎路。對于聾生來說,正確而恰當的閱讀教學是他們獲得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關鍵是閱讀教學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