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服務工作體會

時間:2022-09-29 10:17:00

導語:安全服務工作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全服務工作體會

企業要實現安全生產,光靠自律是不夠的,還得依靠既為企業提供相應服務又為行政監察提供技術支持的懂行的行業安全管理。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狀態(即健康狀況)及其保障條件?!边@是著名安全學家劉潛對安全下的定義。這一定義表明安全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定性,實現安全不能不考慮安全的內在作用機制。聯系當前人們對行業管理弱化問題的關注,本刊特邀劉潛老人談談看法。

劉潛老人從安全原理入手,剖析了行業安全管理與企業安全生產的關系,并在宏觀層次上給記者講了實現安全的基本途徑。他說,安全本身就是一個行業,既指為保障人類安全活動提供各項服務的工作,又指從事這些工作的人;而人類活動遍布所有領域,僅生產領域就分若干行業;因此,安全的作用機制是安全行業的活動與各行業的生產活動相結合的產物;一旦機制形成,企業安全生產的實現就成為可能。安全行業的存在與其自身有無安全的作用機制密切相關,而機制作用的大小與安全行業同存在于各行業的企業生產活動的結合度有關。這就回到了遵循安全原理建設能夠產生安全機制的體制這一問題上來。

再從存在于各行各業的企業來看,企業要實現安全生產,光靠自律是不夠的,還得依靠既為企業提供相應服務又為行政監察提供技術支持的懂行的行業安全管理。換句話說,就是要通過行業管理使安全真正進入服務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級政府有行業主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是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機構,按照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承擔著所轄行業的安全管理職責,對企業的安全生產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勞動部門作為各級政府在安全方面的綜合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責是以國家的名義對企業行使安全監察權。管理和監察分屬不同的部門,而且都有各自的行政權威,也符合國際慣例。這樣的職能劃分和職責界定有效地避免了管理與執法的混淆,表明政府既是安全管理者又是安全執法者。這種安全工作體制所產生的作用機制能夠滿足企業安全生產的內在需要,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安全科學原理的管理方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國企改制,民企猛增,多種所有制并存,一些行業管理部門撤銷,但行業依然存在。正是因為行業的客觀存在與行業管理的部分缺失,才造成了今天大家有目共睹的行業安全管理被弱化的局面。此外,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企業法》賦予企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權,但對企業在安全上如何自律守法卻沒有明確規定。企業里的人力、財力等資源一味用于生產,減弱了安全保障;加之企業在同行間缺乏交流,經驗學不到,教訓難吸取。總而言之,現在的安全工作體制難以產生確保安全的機制,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的深層次原因是體制性的。因為有什么樣的體制就有什么樣的機制,體制不科學,發生什么事情都是不足為怪的。

但是,劉老說,安全是科學,它不因經濟體制的改變而改變;安全生產本身有其固有的機制,各要素間有其內在聯系的,并構成一個完整的安全系統。安全的工作機制有層次之分,在宏觀層次上,行業安全管理不僅必不可少,而且必須加強。

政府、雇主、雇員三方不能缺位,政府是依靠行政執法來調節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安全系統中的三要素。國家的安全法律和政府的行政法規是企業安全行為的法律底線,雇主即企業聯合會,聯合會內的企業通過自律和同行之間的交流合作,依法制定或修訂適合本行業的行業安全標準,這個標準比國家標準更高。到了企業,又要在此基礎上制定更高、更具體的標準和執行這些標準的安全措施。這樣一層層往上走,安全才能做好。

但是,行業管理一旦缺失,就等于在宏觀層次上少了一個必要環節:要么政府對企業只有依法監察,沒有管理;要么就監管不分,既監察又直接管理。這都是不科學的。沒了行業安全管理,政府能直接規范企業嗎?不能!第一,三百六十行,政府安全監管部門很難保證對每一個行業都能進行符合專業要求的科學監管;第二,全國那么多企業,政府不可能建立一個龐大的機構來對所有的企業進行直接規范;第三,即使政府安全監管部門直接管理在今天行得通,明天也不一定行得通;因為新產品不斷涌現,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生產工藝頻繁更新,而且越來越復雜,不在行里怎么能跟上。

所以,安全因其自身內在的客觀規定性,在管理體制的設計上一定要充分考慮,不能主觀地隨意改變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安全體制。劉老認為,“國家監察、行業管理、群眾監督”的安全體制,是建立在科學認識基礎之上的管理模式。其中“行業管理”就是懂行的人的管理,因為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怎樣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