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定位共建和諧體會
時間:2022-10-20 11:39:00
導語:準確定位共建和諧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是黨和政府最基層的政權機構,是連接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鄉鎮干部是最基層經常與群眾打交道的群體,肩負著傳達黨的政策、法律、法規,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使命,他們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得以落實的貫徹者和執行者,更是了解群眾疾苦,反映百姓心聲的傳遞員,是親民愛民、助民的實踐者。多年來,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冠以鄉鎮干部以很多名號,如“土干部”、“土皇帝”、“土地神”等,其間不乏刺虐和譏紛的味道。筆者身為一名鄉鎮干部認為,作為鄉鎮干部自身,要正確的解讀“土”稱謂,準確定位自身角色,扎實做好三農工作,構建和詣農村,才無愧于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一、正確解讀“土”稱謂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把鄉鎮干部一直稱為土干部,并冠之以諸多以土為名的稱號,對這一稱謂,有些同志不以為然,有些同志默默認可,而有的同志由于認識上的誤導而誤入歧途。筆者認為,人們之所以把鄉鎮干部稱之為土干部,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是與機關干部比較,鄉鎮干部工作在農村,環境土;二是比較機關干部,鄉鎮干部穿著落后,打扮不時髦,形象土;三是大多鄉鎮干部不注重學習,理論素養不高,素質土。就上述三種原因,有外界的誤解和歧視,也有鄉鎮干部自身存在的實際問題。不容忽視的是,有些干部不是用實際行動消除誤解與歧視,解決自身存在的實際問題,而是自覺不自覺的進入對土干部的誤解之中,具體表現為:一是疏于學習,不注重提高素質改變形象。由于鄉鎮特殊的工作環境和繁雜的工作任務,干部學習時間有限,加之一些干部認為鄉鎮干部最大的任務就是抓落實,不需要學習太多的政策理論,為懶于學習找個理由。二是言語粗俗,不注重規范言語樹立形象。一些干部在工作場合或群眾會議上,粗話甚至臟話連篇,群眾聽了很反感,但自己還認為鄉干部就是這樣,粗加臟才叫鄉干部。三是行為放蕩,舉止輕浮,不注重規范行為外樹形象。有些干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產生心理上的偏差進而形成行為上的輕浮,在基層開展工作,與一些村混混,沒有什么兩樣,完全丟掉了干部自身的形象。四是作風浮躁,方法簡單,不注重改變作風樹立形象。一些干部在基層搞工作,不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動則粗話。甚至認為“三句好話不如一馬棒”,既傷害了群眾感情,也損害了自身形象,以上這些現象,是鄉鎮干部對自身誤讀所導致的結果。近些年,一些畢業于重點院校的大中專學生進入鄉鎮,有些也被這種渦流所引導,進而得出“鄉鎮就是這樣”的理由。應該說,這種錯誤理解直接影響著鄉鎮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也影響著各級政府在人們群眾中的威信,其危害性不言而喻,也導致部分干部不能準確的定位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
(一)我們黨的干部根基來源于土。自建黨至今,我們黨歷經八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培養和造就了大量的優秀干部,他們或出身貧寒來自于群眾,或學富五車脫離于豪門,為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祖國的和平建設貢獻力量。但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工人或群眾所公認的土干部,如延安時期的,軍隊中的,工人中的劉少奇。建國后的焦裕祿、孔繁森等,而他們所擁有的“土”是親民、愛民、貼近群眾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思想修養,為群眾所認可并和群眾融為一體的親民作風,應該說,這種作風成就了我們黨偉大的事業,創造了社會主義和平時期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也形成了干群一體,為人民服務的良好風尚。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是我們黨的干部根本和本質上的土,是親民、愛民、干部群眾融于一體的具體表現,是黨順民意、聚民心的關鍵所在。
(二)鄉鎮干部工作的著力點體在于“土”。鄉鎮干部工作環境在農村,工作主體為農民,工作任務具體實在,沒有形式,不擺架子,開門見山,注重效果,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說實際話。這些具體的任務和內容決定干部必須有接近農民的素質,有熱愛農村的胸懷,有貼近農民的感情,有和農民交友談心的誠意。這就要求干部必須融入鄉土之中,和群眾打成一片,成為名副其實的土干部,才能使黨的政策在農村得以順利貫徹。從這個意義上看,融于群眾,扎根于農村,才是鄉鎮干部本來意義上的土,也是做好農村各項工作的著力點,因此,工作環境和外在打扮的土并不代表素質的土。相反,在政府職能的轉型期,群眾所期盼的鄉干部,是既懂得市場經濟運行規律,農業生產知識、政策、法規的知識型干部,又要有貼近群眾,工作務實的群眾型干部,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應該是鄉鎮干部對“土”的正確解讀。
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黨和國家對農村工作的宏觀要求和目標,也是擺在廣大鄉鎮干部面前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面對長遠而具體的工作目標,鄉鎮干部在解決自身認識差偏的同時,必須以新觀念、新思維、新方法、新形象扎根于農村,全力發展現代農業,培養富裕農民,共建和諧農村。
(一)轉變職能,健全機制,確保農村和諧穩定。農村和諧穩定是做好“三農”工作的首要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要在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上確保農村和諧穩定。要徹底從計劃型、管理型政府轉向經濟型、服務型政府,走出“催糧要款,刮宮引產”的老路子,實現“獻策不決策、參與不干預,服務不管理”。其次,要強化為民服務宗旨意識,轉變作風確保和諧穩定。鄉鎮干部要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眾的疾苦關心在行動上,要徹底摒棄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官老爺作風,用這篇文章的本意來講,就是要恢復和發揚我們黨干部優良傳統,使黨群關系緊密,干群關系和諧。第三,要健全機制,在積極化解矛盾中確保農村和諧穩定。鄉村要建立切實有效的調解機構,要落實領導、干部接待制度。特別要主動深入村組戶,調查摸底,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把一些隱性的矛盾消滅在萌芽,把一些小矛盾調解平和,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二)突出特色,強化科技,發展現代農業。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我們隴南,農業既是傳統產業又是弱勢產業,要想農民得一長久致富,必須在農業上有大作為。要想在農業上有所突破,必須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突出區域特色,增加農業科技含量,發展現代農業。一要在“特”和“優”上做文章,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把特色優勢發揮到最大化,實現一鄉或一村一品、一品一企。二要加強農民經合組織建設。把千家萬戶與協會連接起來,使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不愁銷路,不擔心市場。三要提高種養水平,發展設施農業。四要加強科技培訓,造就新型農民。
(三)關注民生,以人為本,保證農民安居樂業。農民是目前社會階層中的弱勢群體,作為鄉鎮干部,更能親眼觸及、親身體會農民的處境。一要千方百計落實好國家對農民的各項惠民政策,確保黨中央對農民的關懷深入到千家萬戶。要嚴格操作程序,加強督查檢查,減少中轉環節,確保直接到戶。二要拓寬渠道關心農村弱勢群體,使他們醫有保障,生活有來源。要加大對農村五保戶、低保戶、殘疾人、孤寡老人、計劃生育貧困戶、二女結扎戶、農村低保對象的關心和特殊照顧,成立群眾自助組織和機構,保障基本生產生活不受影響,特別要千方百計落實這些人的醫療合作,子女上學等難題。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說:“解決民生問題,首先要著眼于生活困難群體,特別是農民,要讓農民生活幸??鞓?,什么是快樂,我借用詩人艾青的一句詩:‘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生權力,推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三要加強村民自治進程,提高農民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堅決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決定,調動廣大農民干部積極參與鄉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在決策中重視農民意見,在行動上擴大基層民主。因此,鄉鎮黨委政府要千方百計地把基層換屆選舉、人大代表選舉等工作做實,切勿走過場,讓農民參與到政府決策、行政的全過程,進而增加農民的民主法制和民主政治意識,從整體上提高農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