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市財政局學習心得體會

時間:2022-12-09 10:48:57

導語:赴市財政局學習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赴市財政局學習心得體會

年月日,我們財政局農業科于上周赴市財政局農業科就支農資金管理問題進行了學習交流。在那里我們通過聽取介紹、查看資料等形式,切實感受到他們先進的管理理念及所取得的豐碩的成果?,F談談我們的收獲:

一、該市強化了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管

(一)找準“切入點”,自查自糾。該市專門制訂下發自查自糾具體實施方案,在組織實施過程中,結合財政財務大檢查活動,由市紀委、監察局牽頭,審計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查收支看會計基礎工作的基礎上,圍繞強化支農資金監管檢查這一重點,督促被查單位領導和財務人員按規定的要求認真開展自查自糾,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二)主攻“突破點”,制度規范。經過深刻剖析,找出存在問題的主要癥結是監管制度還不夠健全完善。把強化制度規范作為抓好監管工作的突破點,對原有的專項財政資金管理制度進行全面的梳理,緊密結合本市實際,進一步修改補充完善,制訂了一整套財政支農資金監管規章制度,并以手冊的形式編制成《市財政支農資金監管工作制度匯編》,分發到各級各有關單位。

(三)狠抓“著力點”,跟蹤落實。著力抓好“四落實”:一是落實支農資金分配程序。圍繞項目立項,依據項目方案設計、資金預算以及實施效果預估等內容,提出精細化支農支出預算進入盤子,根據收入進度和資金調度情況逐一認真執行,按工程進度給予落實到位。二是落實優先保證支農規定。每年編制年初支出預算都優先保證支農預算,對農業的投資都嚴格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里的規定,逐年加大支持力度。三是落實縣(市)級報賬制。對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財政扶貧資金、“陽光工程”培訓資金、“造福工程”資金等一律嚴格實行縣級報賬制管理,執行“三?!敝贫取K氖锹鋵崱耙徽弁ā眱陡痘菝裰毖a資金制度。在農村信用合作社開設賬戶,建立專戶,將惠民直補項目資金直接兌付到農民手中。

(四)掐住“關鍵點”,陽光運作。把陽光運作做為強化財政支農資金監管的關鍵,實行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四公開”,即政策、項目、資金和程序四個方面都要向社會公開,有效確保支農資金公開、公平、公正分配使用。突出做好“四個堅持”:一是堅持專家咨詢評審制度。聘請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家,納入財政支農資金項目咨詢評審專家庫,采取“量化評估”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審,對重點項目,綜合相關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為項目立項、資金分配和監管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堅持公開招投標制度。對中央、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建設、商品糧基地中低產田改造建設等投資項目總規模在100萬元以上(含100萬元)、單項資金在30萬元以上(含30萬元)的支農項目建設,委托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通過漳州招標與政府采購網實行公開招投標,并按照“誰建設、誰負責”的原則,將項目資金使用管理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具體責任人,做到項目建設有人管、資金風險有人擔、管理責任有人負。

(五)抓好“結合點”,聯動監管。采取監督部門和職能部門聯動監管辦法,組織監察、審計、財政和農口部門,結合全市財務專項大檢查活動,做到內外監督相結合、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相結合,日常監督和重點檢查相結合,確保支農項目讓群眾受益、讓群眾滿意。

二、該市在細化支農資金預算上取得成效

在編制支農資金預算時已要求部門對項目實行細化,避免了在預算執行時再進行二次分配的弊端。

(一)注重財政支農投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當前,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持和引導作用,著力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就必須在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上,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應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金收益應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耕地占用稅全部、土地出讓金15%部分、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于農業農村政策應確保兌現到位。各項農業補貼政策和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補貼政策應確保落到實處。

(二)注重項目管理,提升建設質量和標準。首先,加強支農資金項目庫管理。落實動態管理要求,對符合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能夠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項目納入支農項目庫,適時對項目庫中的項目進行更新。其次,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項目監理制,實行公示制,全面推行招投標制。對農橋建設項目要堅持“五統一”,堅持現場察看,做到設計與實際情況相符。預算與決算引入中介機構審核把關,工程完成后落實管護責任。第三,強化項目監督檢查。建立項目責任人和項目聯系人制度,實行項目建設進度月報,安排專人監督進度,加強竣工決算、竣工驗收管理,將檢查和驗收結果作為下年度申報項目的重要依據。

(三)注重資金整合,提升農業發展整體合力。在原有整合基礎上,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搭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平臺,提高支農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率。鼓勵和引導項目區農戶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吸納社會資本入駐項目區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對以市場為主體經營開發的農業項目,可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的方式,引導資金投入到農業園區基礎設施上來。

(四)注重程序規范,提升財政報賬管理水平。推行精細化管理,是新時期財政管理工作的重點之一。對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應著重從基礎工作抓起,從細節入手,具體要做到“四個規范,一簡化”,即規范會計核算、規范報賬手續、規范資金使用、規范資金撥付、簡化報賬流程。規范會計核算就是要嚴格按照財政支農資金報賬制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做到建賬記賬規范、科目運用準確、報表編報及時。規范報賬手續就是要做到原始憑證真實、發票簽批完整、憑證附件齊全、監管機制健全。

(五)注重績效評價,提升資金使用效益。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是公共財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面向結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由于受“吃飯財政”、“消費財政”的影響,一些地方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與管理停留在“合規”管理階段,資金分配不科學、不準確。探索績效財政管理方式,以績效評價結果為資金分配依據,實現支農資金的量化評價,資金管理轉向“經濟、效率、效益”目標。

(六)注重監管約束,提升財政服務能力。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將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情況納入考核范圍,資金管理運行的結果與部門領導考核掛鉤。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責任追究,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等監督部門和司法部門要密切配合,建立完善聯合檢查、辦案和移送案件制度,加大對涉農資金管理違法違紀案件的黨紀、政紀和刑事處罰力度,發揮震懾作用和示范效果。

該市在編制支農資金預算時,對部門提出的資產購置的需求,在預算編制的系統上同資產科實行聯審,資產科對該單位購置資產的需求提出審核意見,在系統上提交給業務科參考。通過聯審,查找資產購置中是否存在不科學不合理不準確不適用的情況,再提出改進預算編制工作的建議,做到事實求是,杜絕不合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