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戶籍管理工作措施

時間:2022-02-13 03:26:00

導語:農民工戶籍管理工作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戶籍管理工作措施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我市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自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堅持以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轉戶進城為突破口,相繼納入市委“十大民生工程”、“共富十二條”予以重點推進。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相關配套政策體系已基本完善,轉戶居民合法權益落實到位,以解決戶籍歷史遺留問題為重點的第一階段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實踐證明,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符合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符合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為了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保持改革政策的延續性,最終形成科學有序的人口城鎮化機制,全面助推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按照市委三屆九次全委會要求,我市將繼續推進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工作?,F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深入認識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

推進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既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措施,也是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建立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長效機制,推動農民工轉戶進城,可以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促進縮小城鄉差距。農民工向“一圈”轉移,“兩翼”人均資源占有量將相應增加,推動縮小區域差距。農民工進城落戶,同等享受城鎮居民待遇,自愿退出閑置廢棄宅基地,將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從源頭上推動縮小貧富差距。

(二)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一體化。推動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轉入常態化,有利于加快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步伐,打破橫亙在城鄉之間阻礙城鄉資源要素流動的戶籍藩籬,推進城鄉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勞動就業、要素市場“一體化”,為全國統籌城鄉改革探新路、作示范。

(三)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轉入常態化,有利于解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不斷提高長期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的消費水平,有效擴大內需,增加城市長周期持續發展拉動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大量農民工及新生代轉戶進城,將給城市帶來人口紅利,有利于穩定企業用工,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四)有利于維護農民工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將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同等享受城市居民就業、社保、醫療、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務,使他們在城市更加體面地勞動,更有尊嚴地生活,既保障轉戶居民合法權益,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二、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

(一)建立全面、系統的制度體系。建立完善土地、社保、就業、教育、住房常態化機制,固化保留農村“三件衣服”待遇和享受城市“五件衣服”待遇的農民工戶籍改革政策,逐步建立農民工戶籍改革制度性轉移通道,形成科學有序的轉戶常態化機制,促進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個差距”,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合理流動、權益公平、城鄉一體的農民工戶籍制度體系。

(二)推動形成合理的城市人口布局。以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及其新生代為主體,引導轉戶居民向主城區、區縣城、開發區集聚,實現轉戶人口30%到主城、30%到區縣城、40%到鄉鎮的科學分布。

三、推進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尊重自愿。在轉戶、退地等各個環節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依法辦理,防止損害農民利益,防止農民流離失所,防止出現“城市貧民窟”現象。

(二)綜合配套,統籌協調。堅持總體設計,強調政策配套,豐富改革手段,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配套政策,并實現各項配套政策的有效銜接。

(三)穩定政策,科學延續。堅持實事求是,有效固化改革實踐中的合理規定,并及時修正影響改革推進的政策措施,確保改革政策的總體穩定和延續。

(四)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充分兼顧政府承受力、群眾接受度和城鎮資源承載力,科學規劃改革進度,依法分解、合理分擔改革成本,使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五)強化執行,重在落實。著力推動政策落地,鼓勵全市各級各部門在政策、法律框架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進一步明確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相關政策

(一)建立農村居民轉戶常態機制。

1.本市戶籍農村居民,在主城區務工、經商滿5年或其他區縣(自治縣)城區務工、經商滿3年的,可以在務工、經商地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符合上述條件且具有合法穩定住所的,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一并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

2.本市戶籍農村居民,先后在市外和本市主城區或其他區縣(自治縣)城區務工、經商的,其市內外務工、經商年限總計達到第1項規定年限的,可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

3.未成年人投靠父母、夫妻相互投靠、年老人員投靠成年子女,投靠人為農村居民,被投靠人為城鎮居民的,投靠人可在被投靠人戶籍地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

4.本市戶籍農村學生,在本市高等學?;蛑械嚷殬I學校就讀的,可自愿遷入學校集體戶口或就地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

5.本市戶籍農村成年居民,投靠無子女同住的年老父母,被投靠人為城鎮居民的,投靠人可在被投靠人戶籍地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

6.服兵役前具有本市戶籍的現役軍人及其農村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在現役軍人原戶籍地具有城鎮合法穩定住所的,可在住所地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

7.獲得本市各級政府頒發證書的優秀農民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

8.市外戶籍農村居民,在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重點企業及其配套零部件生產廠務工,務工地為主城區的滿5年、其他區縣(自治縣)的滿3年的,可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

(二)妥善保障轉戶居民農村合法權益。

1.建立轉戶居民農村待遇保留常態機制。

(1)維護農村財產自由處置權。農村居民轉戶后,在承包期內允許保留林權;可自愿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并保留其以后整戶退出時獲得相應退地補償的權利或土地征收時按規定獲得土地征收補償安置的權利。

(2)落實有關惠農政策。農村居民轉戶后繼續從事農業生產、退耕還林、公益林管護行為的,按規定保留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村沼氣項目政策待遇、退耕還林補助、公益林管護補助等各項惠農政策。

(3)保障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農村居民轉戶后未退出農村承包地的,繼續保留集體經濟組織的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轉戶后自愿退出承包土地的,在本輪土地承包期剩余年限內保留轉戶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量資產收益分配權。

(4)保留農村身份附加權益。農村居民轉戶后,嚴格按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戶籍制度改革中轉戶居民合法權益維護工作的通知》(渝辦〔〕180號)有關規定,維護好轉戶居民與身份有關的農村待遇。

(5)保障轉戶學生權益。農村少數民族學生轉戶后,繼續享受高考當年對民族考生錄取照顧政策;三峽庫區搬遷移民學生,繼續享受高考當年對庫區搬遷移民考生的錄取照顧政策;農村獨生女轉戶后,5年內仍為獨生女,可享受高考當年農村獨生女錄取照顧政策;符合規定的學生參加司法考試,繼續享受放寬學歷條件和放寬合格分數線政策;農村籍貧困大中專學生轉戶后,繼續享受現有貧困學生資助政策。

(6)落實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養老保險政策。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失地農村移民轉戶后,按照渝府發〔〕26號、渝辦發〔〕202號、渝人社發〔〕182號文件的相關規定建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后,不再享受農村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2.建立宅基地處置與利用常態機制。

(1)自愿選擇宅基地處置方式。轉戶與退地不掛鉤,轉戶居民可自愿選擇保留、按規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流轉、退出等三種方式處置其農村宅基地及附屬設施用地。

(2)足額計算宅基地退出面積。轉戶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附屬設施用地,包括房地產權證記載的面積,以及屬于建設用地的院壩、牲畜圈舍、林盤等附屬設施用地的面積。

(3)嚴格執行價款規定。轉戶居民退出宅基地及附屬設施用地能復墾產生地票的,按宅基地及附屬設施用地面積預付價款,待復墾驗收合格且交易后以實測面積結算價款;退出宅基地及附屬設施用地暫不能復墾的,按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面積、以每畝9.6萬元標準一次性結清價款。

(4)確保退出宅基地及時復墾利用。退出的農村宅基地、附屬設施用地復墾后,原集體土地所有權不改變。區縣(自治縣)負責組織實施復墾,并及時提請地票交易,確保價款撥付到位,確保復墾土地有效利用。

(5)強化宅基地退出的工作機制。轉戶居民提出退地申請后,鄉鎮國土所或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指定機構應及時受理,并組織進行清理丈量、登記造冊等工作。區縣(自治縣)應高效服務,在規定的工作時限內做好審核與審批工作,確保退地價款及時、足額兌付到位。

3.建立承包地利用與管理常態機制。

(1)依法自愿處置農村承包地。轉戶居民承包土地退出與否不與轉戶及享受城鎮居民待遇掛鉤,農村居民轉戶后,繼續保留承包土地,繼續擁有承包經營權、使用權、流轉權、收益權以及承包土地被依法征收時獲得相應補償的權利。

(2)堅持承包地的有效利用。轉戶居民的農村承包土地,其性質和用途不改變,必須依法有效利用,可自耕自種、代耕代種,或向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以及其他經營主體流轉,不得閑置、撂荒。

(三)切實保障轉戶居民城市待遇落實到位。

1.建立戶改社會保障常態機制。

(1)轉戶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社會保險權益。加大監察執法力度,確保農民工轉戶后與城鎮職工同等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等五大社會保險,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社會保險待遇。

(2)落實退地農轉城人員養老保險政策。繼續執行渝人社發〔〕182號文件規定,整戶轉戶并退出宅基地的轉戶居民,可按規定參加退地農轉城人員養老保險,享受相應養老保險待遇。

(3)落實醫療保險優惠政策。轉戶居民以個人身份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在轉戶一年內參保的,不設一年的待遇等待期,參保次月即可按規定享受醫療保險待遇。

(4)保障集中供養農村五保對象轉戶待遇。做好集中供養農村五保對象轉戶前后的待遇銜接,確保集中供養農村五保對象轉戶后享受當地城市“三無”人員供養待遇。

(5)落實新增農村籍退役士兵轉戶待遇。多渠道落實轉戶退役士兵政策性安排就業,對自主就業的,保證其一次性經濟補助金的及時兌現;在退出現役兩年內,可自愿免費參加市、區縣(自治縣)民政部門組織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6)落實農轉城生活困難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對轉戶的農村低保對象,應在轉戶后3個月內,按照城市低保申請審批程序,將其中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城市低保予以保障。在其審核審批期間,繼續享受農村低保補助,確保平穩過渡。農轉城困難在校大學生在生源地申請城市低保,納入生源地統一管理,符合條件的按學校所在地城市低保標準給予差額救助。

2.建立戶改就業保障常態機制。

(1)促進轉戶居民在城鎮穩定就業。將轉戶居民納入城鎮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范圍,并將就業困難人員作為重點援助對象,開展一對一的幫扶,開發公益性崗位予以托底安置。

(2)鼓勵支持轉戶居民以創業帶動就業。通過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創業培訓、政策咨詢、項目推薦、開業指導、跟蹤服務等創業扶持,對符合條件的轉戶居民創辦微型企業給予政策扶持,鼓勵轉戶居民中的大中專畢業生、農民工和其他人員自主創業。

3.建立戶改住房保障常態機制。

(1)促進轉戶居民“住有所居”。進一步加大公租房建設力度,將符合條件的轉戶居民納入公租房等住房保障范圍。

(2)農村居民自轉戶之日起3年內購買建筑面積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商品住房,且屬于家庭唯一住房的,繼續執行轉戶居民購房契稅減免政策。

4.建立戶改教育保障常態機制。

(1)落實平等教育權。完善全市各級各類學生就讀政策和資助體系。轉戶居民子女享受與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由區縣(自治縣)教育行政部門納入劃片就近入學安排,享受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增加教育資源配置。根據轉戶居民的地域分布和年齡結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一批幼兒園、中小學和中職學校。

5.建立戶改衛生保障常態機制。

(1)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區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服務醫療機構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根據轉戶居民的分布和城市功能區布局規劃,科學合理布局一批綜合醫院、??漆t院和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機構。

(2)落實平等醫療保健權。切實保障轉戶居民及其子女在市內居住地享有國家規定的計劃免疫、防疫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

6.建立戶改計劃生育工作常態機制。

農村居民轉戶并享受城鎮社會保障待遇后,自享受城鎮社會保障待遇當年起,給予5年的政策過渡期。在政策過渡期內,對轉戶居民繼續執行原戶籍地農村生育政策及農村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

五、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全市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常態化推進工作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進行,市戶籍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繼續負責全市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推進日常工作的協調,市級各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處室專職從事戶改工作。各區縣(自治縣)要明確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工作專職協調機構,統籌推進相關工作。

(二)堅持自愿原則,貫徹“五個不許”。各區縣(自治縣)在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推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村居民意愿,不許將轉戶與各項利益掛鉤,不許強迫轉戶,不許強迫退地,不許用工歧視,確保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工作平穩有序推進。凡違背農村居民意愿的行為,必須堅決予以糾正。

(三)堅持“三為主”,完善轉戶結構。在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推進過程中,各區縣(自治縣)要繼續堅持以農民工為主、以開發區為主、以主城區和區縣城為主的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三為主”方針,確保轉戶結構科學合理。

(四)嚴格執行政策,確保各項待遇落實到位。各區縣(自治縣)要嚴格執行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臺的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相關政策,進一步細化政策落實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及時將各項政策待遇落實到人。同時,切實開展“回頭看”工作,對前一階段轉戶居民政策待遇落實情況進行認真梳理,確保每一個轉戶居民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加強宣傳,提高政策知曉度。繼續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形成全社會支持改革、理解改革、參與改革的良好氛圍。做好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情況的信息收集、社會輿情掌控工作,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

(六)加強督促檢查,完善考核機制。適時對全市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常態化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各區縣(自治縣)、各部門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政策落實情況納入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標進行考核,確保全市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工作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