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08:39: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改造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核桃種值改造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桃核園;低效;改造技術
論文摘要:介紹了濟源市核桃低效園綜合改造技術,包括實生樹或劣種樹高接換優、放任核桃樹的改造以及加強核桃園管理等內容,以期為當地核桃園的高產高效提供參考。
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山區、丘陵區面積占88%,自2000年實行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共退耕還林9333.3hm2,其中栽植核桃3600.0hm2。由于良種核桃苗緊缺,栽植了部分實生核桃樹及部分品種不對路的核桃樹,致使核桃園產量低、品質差、總體效益甚微,農民的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傷。為此,筆者開展了核桃低效園綜合改造技術,取得了明顯成效,最高收益達64275元/hm2?,F將有關技術介紹如下。
1實生樹或劣種樹高接換優
1.1高接換優園確定
選擇立地條件好、土層深厚、樹勢生長旺盛、無病蟲害、樹齡3~15年的實生或劣種樹。對于立地條件較差、樹勢較弱的實生樹或劣種樹,先擴穴改土,加厚土層,增施有機肥,樹勢由弱轉強后再進行改接;否則在改接后由于產量提高較快,營養跟不上,導致樹勢早衰或死亡。對于過密的核桃園,可以進行隔株改接,未改接的樹,待高接樹成活后予以間伐,利用早實品種改接留450~600株/hm2為宜,晚實品種保留225~300株/hm2較好。
楓河線防雷技術改造論文
摘要1974年建成的220kV楓河線在設計上先天不足,防雷水平低,投產后雷擊故障頻繁。通過分析雷擊故障頻繁發生的原因,并對照楓河線防雷技術改造幾個階段的效果,得出了降低地網接地電阻是防雷最有效措施的結論。
220kV楓河線北起楓樹壩電廠、南至河源變電站,全長115.9km,全線基本上沿東江順流而下,90%線路經過雷電多發的高山、丘陵地區。1974年建成投運時,全線共有桿塔315基,其中耐張塔36基、直線塔19基、鋼桿148基、水泥桿112基,全線采用GJ-50鋼絞線單避雷線保護。投運后,由于線路雷擊故障頻繁以及多方面的原因,多年來,對這條線路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項:
a)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將全線的單避雷線改為雙避雷線(均為GJ-50鋼絞線);
b)1988年底對卓峰山段進行防雷改造,在其中6基(100號、102號~106號)桿塔加裝某公司生產的半導體消雷器,并進行桿塔接地網改造(加降阻劑);
c)1993年至1995年分3期對早期的一根避雷線進行全線更換;
d)1995年11月和1996年6月分2期對全線315基桿塔接地網進行改造;
小水電站技術改造論文
[論文關鍵詞]小水電站技術改造方法措施
[論文摘要]我縣擁有小水電站154多座,大多數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過幾十年運行,這些小水電站設備陳舊,電氣老化嚴重,絕緣性差,控制保護方式落后,機組振動及噪音大,整體故障率高,能量轉換效率低,甚至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嚴重威脅著電站職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急需進行技術改造。該文分析了平和縣已建小水電站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小水電站技術改造的方法、政策和保障措施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1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對平和縣的小水電站進行的初步調查發現,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水電站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機組設備本身存在缺陷。由于當時設備制造技術水平所限,加上這些年來企業對老電站維護投入不足,導致整個機組跑、冒、滲、漏現象嚴重,機組整體故障率高,發電能力大大下降。
(2)設備陳舊。調查中發現,有的電站機組已超期年限,電氣設備老化嚴重,絕緣性差,絕大部分器件已屬淘汰產品,備品備件解決困難,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事故。
核桃種植園改造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桃核園;低效;改造技術
論文摘要:介紹了濟源市核桃低效園綜合改造技術,包括實生樹或劣種樹高接換優、放任核桃樹的改造以及加強核桃園管理等內容,以期為當地核桃園的高產高效提供參考。
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山區、丘陵區面積占88%,自2000年實行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共退耕還林9333.3hm2,其中栽植核桃3600.0hm2。由于良種核桃苗緊缺,栽植了部分實生核桃樹及部分品種不對路的核桃樹,致使核桃園產量低、品質差、總體效益甚微,農民的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傷。為此,筆者開展了核桃低效園綜合改造技術,取得了明顯成效,最高收益達64275元/hm2?,F將有關技術介紹如下。
1實生樹或劣種樹高接換優
1.1高接換優園確定
選擇立地條件好、土層深厚、樹勢生長旺盛、無病蟲害、樹齡3~15年的實生或劣種樹。對于立地條件較差、樹勢較弱的實生樹或劣種樹,先擴穴改土,加厚土層,增施有機肥,樹勢由弱轉強后再進行改接;否則在改接后由于產量提高較快,營養跟不上,導致樹勢早衰或死亡。對于過密的核桃園,可以進行隔株改接,未改接的樹,待高接樹成活后予以間伐,利用早實品種改接留450~600株/hm2為宜,晚實品種保留225~300株/hm2較好。
毛竹林培育與改造技術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介紹了材用毛竹林與筍用毛竹林的培育方法,以期為毛竹林的培育和改造提供參考。
論文關鍵詞毛竹林;培育;筍用;材用
安徽毛竹林多系人工栽培,大別山區是毛竹自然分布區的北緣。毛竹枝細葉茂,蒸騰作用強,春筍與幼竹生長發育階段要求充足的水分與較高的相對濕度,鞭根稠密,根系呼吸代謝旺盛,極不耐積水,一旦林地排水不良,在數天之內即導致窒息死亡,故要求土壤濕潤,疏松通氣。土壤以發育在砂巖、頁巖、千枚巖、花崗巖等母巖、有機質豐富的酸性壤土為好?,F將毛竹林的培育技術介紹如下。
1材用毛竹林的培育
1.1護筍養竹
護筍就是護養冬筍與小年竹筍,冬筍能生長成竹而且材質較好。毛竹林入秋后逐漸進入孕筍階段,每年都有大量鞭芽萌發,其中80%以上不能出土而死亡,或出土后成為退筍。竹鞭上發筍多的、瘠薄地段、距離母竹遠的退筍多,尤其是露尖早的淺鞭筍與密生筍,退筍率最高。對材用竹林最好不挖冬筍,對筍廠加工或大年需要挖冬筍的,要有計劃合理挖筍,挖筍后將筍穴填平。清明至谷雨發筍最多,約占筍期總數的75%。一般出土較早的竹筍,成林質量和數量都較好。春筍合理留養,分期適當挖去孱弱、個體小或稠密的竹筍,以利于留下的竹筍旺盛生長。留養小年竹是解決大小年提高竹林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土的春筍40%~50%不能成竹,成為退竹,要及時挖掉。大別山區大量退筍的時間為4月15~20日。
小水電站技術改造方法分析論文
1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對平和縣的小水電站進行的初步調查發現,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水電站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機組設備本身存在缺陷。由于當時設備制造技術水平所限,加上這些年來企業對老電站維護投入不足,導致整個機組跑、冒、滲、漏現象嚴重,機組整體故障率高,發電能力大大下降。
(2)設備陳舊。調查中發現,有的電站機組已超期年限,電氣設備老化嚴重,絕緣性差,絕大部分器件已屬淘汰產品,備品備件解決困難,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事故。
(3)機組主要性能參數與電站實際運行參數不匹配,水輪機處于非最優工況區運行,導致機組運行效率低、振動及噪音大,而且機組使用壽命也將大大縮短。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為:①早期建成的一些小水電站,由于當時客觀條件限制,常常出現“有機找窩”或“有窩找機”現象。②許多老電站的機組生產于特殊年代,不按電站具體條件而硬性套用定型圖紙,而我國早期編制的水輪機模型轉輪型譜中可供各水頭段選用的轉輪型號少,不少小水電站只能套用相近轉輪。③電站設計時由于缺少必要的水文資料,導致電站建成后實際的來水量和水頭與設計工況不符;或電站由于泥沙淤積,下游水位提高,使得電站的發電水頭降低,導致機組的運行工況偏離最優工況。
(4)電站運行管理技術、方法落后,監控、操作、記錄等均需人工進行,自動化管理程度低。當機組發生異常、狀態發生變化或參數超限時,難以及時報警,安全可靠性差。值得一提的是,該類電站職工長期在噪音嚴重的機組旁值守,其身心健康必將受到嚴重影響。
中氮行業技術改造研究論文
中型氮肥廠是我國氮肥工業之母,不僅為我國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化肥和化工原料,而且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氮肥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1997年,我國中氮肥行業的合成氨能力達600萬t,約占全國總能力的18%,尿素能力539萬t,占全國總能力的24%。加上近幾年從小氮肥發展起來的己達到中型規模的廠,全國中型規模的氮肥廠約有100家,總計合成氨能力1000萬t/a左右,占全國合成氨能力的26%,尿素能力也在:000萬t/a左右,約占全國總能力的40%,可見中氮肥是我國氮肥行業的主要力量。
我國中型氮肥廠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煤為原料的中型氮肥廠的合成氨裝置主要采用我國自行開發的工藝技術,如常壓固定層煤氣化、拷膠脫硫、熱鉀堿法脫碳、往復式壓縮、高壓合成等;尿素生產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環工藝。以油為原料的合成氨工藝也是國內開發的。只有以氣為原料的部分廠采用引進技術。總的說來,我國的合成氨、尿素生產技術均較為落后,尤其是以煤、焦為原料的一些工廠,五六十年代建成,有些廠先天不足,設備陳;日,能耗高,運行了多年,更新改造力度不夠。而且現有的中氮企業絕大多數單系列裝置規模偏?。ㄒ话愫铣砂睘?~8萬t/a,尿素為13萬t/a,公用工程潛力大,人員多,競爭能力差,抗風險能力弱;還有的工廠三廢排放高于國家標準,急待改造?!鞍宋濉?、“九五”期間,雖然國家投入一部分資金對中氮肥實行技術改造(如利用亞行、世行貸款在12個工廠新上12套8一131程,還有20多個工廠的技術改造主要是增加2~3萬t/a合成氨、3~5萬t/a尿素),但改造力度還不夠大。在國際、國內競爭激烈的新形勢下,利用近幾年新開發的新技術,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對中氮肥技術改造的力度,進一步擴大裝置規模,降低消耗和成本,縮小和國外以及國內大型氮肥廠的差距,提高競爭能力,勢在必行。究竟如何改造?綜合大家意見,我想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一、要突出技術進步
中氮肥企業絕大部分采用國產工藝技術和設備,對它的技術改造也要緊緊依靠國內研究、設計和大專院校等科研部門所開發的新工藝、新技術。
1.合成氨工藝技術的改造
(1)造氣造氣爐采用新型爐底、爐箅,造氣采用用微機控制、優化操作;采用過熱蒸汽制氣,提高造氣廢鍋蒸汽壓力,并改造造氣風機,增加吹風強度,提高單爐產氣量。
毛竹林栽培與改造技術探究論文
關鍵詞:毛竹林;培育;筍用;材用
摘要:介紹了材用毛竹林與筍用毛竹林的培育方法,以期為毛竹林的培育和改造提供參考。
安徽毛竹林多系人工栽培,大別山區是毛竹自然分布區的北緣。毛竹枝細葉茂,蒸騰作用強,春筍與幼竹生長發育階段要求充足的水分與較高的相對濕度,鞭根稠密,根系呼吸代謝旺盛,極不耐積水,一旦林地排水不良,在數天之內即導致窒息死亡,故要求土壤濕潤,疏松通氣。土壤以發育在砂巖、頁巖、千枚巖、花崗巖等母巖、有機質豐富的酸性壤土為好?,F將毛竹林的培育技術介紹如下。
一、材用毛竹林的培育
1.1護筍養竹
護筍就是護養冬筍與小年竹筍,冬筍能生長成竹而且材質較好。毛竹林入秋后逐漸進入孕筍階段,每年都有大量鞭芽萌發,其中80%以上不能出土而死亡,或出土后成為退筍。竹鞭上發筍多的、瘠薄地段、距離母竹遠的退筍多,尤其是露尖早的淺鞭筍與密生筍,退筍率最高。對材用竹林最好不挖冬筍,對筍廠加工或大年需要挖冬筍的,要有計劃合理挖筍,挖筍后將筍穴填平。清明至谷雨發筍最多,約占筍期總數的75%。一般出土較早的竹筍,成林質量和數量都較好。春筍合理留養,分期適當挖去孱弱、個體小或稠密的竹筍,以利于留下的竹筍旺盛生長。留養小年竹是解決大小年提高竹林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土的春筍40%~50%不能成竹,成為退竹,要及時挖掉。大別山區大量退筍的時間為4月15~20日。
縣城電網技術改造論文
摘要:針對廣西水利電業有限公司所轄縣城電網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技術的角度,提出縣城電網改造的措施和建議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電網改造;縣城電網
1問題的提出
廣西從1997年開始一直到2005年,對農村電網進行了全面改造,使得90%以上的10kV線路及低壓臺區得到了整改,提高了用電的安全性、可靠性,減少了線損,降低了電價,大部分偏遠山區用上了電。
然而,廣西縣域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91%,全區73%的人口集中在縣域,目前我區縣域的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非農化程度比較低,整體實力與全國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廣西經濟的發展,空間在縣,潛力在縣,后勁在縣,出路也在縣。隨著縣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加快了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步伐,在這種新形勢下,電力需求發展迅猛,比如廣西的靖西縣,就是較典型的例子,從2002年至2004年,用電量從181Gwh發展到455Gwh,平均每年增長58%。
但是,縣城電網改造力度遠滯后于農村電網改造,縣級公司的主網架相當薄弱,有些縣城僅有一座中心變電站,或一條10kV掛燈籠式供電,10kV供電線路還存在超供電半徑進行供電。供電能力不足和供電質量差已成為制約縣城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中氮行業技術改造研究論文
中型氮肥廠是我國氮肥工業之母,不僅為我國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化肥和化工原料,而且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氮肥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1997年,我國中氮肥行業的合成氨能力達600萬t,約占全國總能力的18%,尿素能力539萬t,占全國總能力的24%。加上近幾年從小氮肥發展起來的己達到中型規模的廠,全國中型規模的氮肥廠約有100家,總計合成氨能力1000萬t/a左右,占全國合成氨能力的26%,尿素能力也在:000萬t/a左右,約占全國總能力的40%,可見中氮肥是我國氮肥行業的主要力量。
我國中型氮肥廠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煤為原料的中型氮肥廠的合成氨裝置主要采用我國自行開發的工藝技術,如常壓固定層煤氣化、拷膠脫硫、熱鉀堿法脫碳、往復式壓縮、高壓合成等;尿素生產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環工藝。以油為原料的合成氨工藝也是國內開發的。只有以氣為原料的部分廠采用引進技術。總的說來,我國的合成氨、尿素生產技術均較為落后,尤其是以煤、焦為原料的一些工廠,五六十年代建成,有些廠先天不足,設備陳;日,能耗高,運行了多年,更新改造力度不夠。而且現有的中氮企業絕大多數單系列裝置規模偏小(一般合成氨為6~8萬t/a,尿素為13萬t/a,公用工程潛力大,人員多,競爭能力差,抗風險能力弱;還有的工廠三廢排放高于國家標準,急待改造。“八五”、“九五”期間,雖然國家投入一部分資金對中氮肥實行技術改造(如利用亞行、世行貸款在12個工廠新上12套8一131程,還有20多個工廠的技術改造主要是增加2~3萬t/a合成氨、3~5萬t/a尿素),但改造力度還不夠大。在國際、國內競爭激烈的新形勢下,利用近幾年新開發的新技術,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對中氮肥技術改造的力度,進一步擴大裝置規模,降低消耗和成本,縮小和國外以及國內大型氮肥廠的差距,提高競爭能力,勢在必行。究竟如何改造?綜合大家意見,我想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一、要突出技術進步
中氮肥企業絕大部分采用國產工藝技術和設備,對它的技術改造也要緊緊依靠國內研究、設計和大專院校等科研部門所開發的新工藝、新技術。
1.合成氨工藝技術的改造
(1)造氣造氣爐采用新型爐底、爐箅,造氣采用用微機控制、優化操作;采用過熱蒸汽制氣,提高造氣廢鍋蒸汽壓力,并改造造氣風機,增加吹風強度,提高單爐產氣量。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改造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