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知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13:47: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典文學知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典文學教學綜述
一、前言
當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古典文學漸漸的失去了興趣,但又迫于教學安排,去應付考試,拿到學分,致使他們呆在教室如坐針氈,“身在曹營心在漢”。很多學生甚至對古典文學的存在價值都產生了懷疑,質著“:我們花費這么多時間學習古典文學,究竟有何用處?”而教師在舉例證明古典文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毫無底氣,口是心非。文學變成枯燥的理論課或文學史,文學解讀及其能力的教與受脫節,教學目標脫離社會需要……古典文學的教學脫離實際,陷入了重重誤區,古典文學教學迫切需要尋找可行的新出路。鑒于不是很樂觀的形勢,筆者擬探索一下古典文學教學的新策略,以謀古典文學得到一線曙光。
二、深化教學方法的革新
素質教育主要貫穿現代教育的以學生為本即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導向是突出的,主要采用共同探討、平等研究這種方式,以提供學生對知識、文化和價值觀等的比較、思考、鑒別和選擇。故教師要突出他的引導作用,把更多的時間與思考交給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興趣,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固然,萬事開頭難,但習慣成自然,新事物誕生后需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為人們所接受,那時廣大師生便可以共享甘之如醴的教學成果。
三、啟發式教學手段的運用
啟發式在課改中誕生的一種科學教學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方式“誘導”學生,啟發他們的智慧,挖掘他們的智力潛能,以引導他們富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地去學習和掌握新知識,乃至開拓新知識。教師講解時,可以按照這樣的一個套路:先巧妙提出問題,再激發學生分析問題的興趣并引爆行動,最后與學生共同求解。
青年古典文學與思想政治研究
【摘要】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凝結的精神紐帶,其獨特的精神魅力,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豐厚的思想養料。本文從分析現狀著手,闡述古典文學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形勢下古典文學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下樹立科學的傳統自信觀,在揚棄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推進古典文學的現代化進程和傳播方式的創新,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引導青年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推進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態優化和創新發展。
【關鍵詞】古典文學;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黨的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在會上著重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盵1]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古老的東方文明在新時代顯示出旺盛的發展機遇,這為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上千年的積累與沉淀,其思想內涵和開拓精神構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之魂。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浩瀚無邊,文獻總量規模巨大,舉世罕見。中國古典文學生活化、形象化、大眾化的特點滲透于思想和現實生活中,并對人的思想行為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青年古典文學素養缺失,古典文學在現代教育中缺位。新時代傳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并與現實國情相結合來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我國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要挖掘古典文學中符合新時代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思想政治工作資源,提升青年古典文學素養,以達成古為今用、深度融合的目的。
一、青年對古典文學的認知情況
2017年末,針對福建省非中文專業的青年、中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學習態度、獲取古典文學知識的途徑和古典文學的時代價值重要性等方面進行抽樣調研和訪談。訪談了9位青年和4位中學生,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769份,有效回收率為96.13%。1.青年對古典文學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主動性不強。調查數據顯示,15%的青年表示喜愛看古典文學,有一定興趣的僅占28.4%,但進入大學后會主動閱讀的僅為17.4%。對古典文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為氛圍的缺乏(35.8%)、晦澀難懂(31%)、不實用(18%)、學校不重視(15.2%)。這表明青年對古典文學有一定的興趣,對古典文學的價值理性認同,但學習主動性明顯不足。73.1%的學生認為應該加強古典文學教育和全民普及。當問及旅行地的選擇傾向時,傾向擁有傳統文化資源旅游地的占21%,傾向娛樂休閑的占68%。青年對古典文學的認同表明青年對民族文化覺醒的跡象,是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但與選擇困惑相互交織體現了其中不理性的成分。2.青年對古典文學價值有較高的認同,但對其具體的文化精神了解不深。選擇“古典文學無價值”的只占3.5%,選擇有“較大價值”的占35%,選擇“非常有價值”的占45%,這表明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價值有較高的認同。在調研期間,我們隨機走入校園對15位青年進行了訪談,在問及相關古典文學知識和所蘊涵的文化精神時,能夠引經據典的很少,多數學生可以提到在部分經典文學中闡釋的家國憂患的愛國情懷、重視道義的道德準則等。但在問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沖突時的個人選擇時,多數學生表示會傾向個人,有3位學生表示“視情況而定”,只有1位表示以集體為重。在問及“道德認知”和“道德踐履”關系時,多數表示較少付之于行動。雖然訪談人數不多,但學生的回答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西方文化擠占了傳統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西方的價值滲透影響了青年的價值追求,社會倫理規范失衡,多數青年存在知行不合的情況。在影響學生古典文學素養的形成主要原因中,選擇主要集中在教育重技能輕素養,學習功利化傾向、主體意識不足,這表明以古典文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的深度融合不足。而青年對古典文學的價值認同是積極推動古典文學傳播和教育發展的重要契機,能夠為高校推廣古典文學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高校在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有效傳播、資源融合、價值引導上應有所作為。3.古典文學傳播途徑呈現多樣化,但青年的古典文學素養并沒有提升?!熬W絡”已經成為便捷的學習方式被青年廣泛接納。隨著互聯網快速推廣,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強大的電子檢索功能配合海量的古籍善本電子版,讓古典文學的在線教育資源也逐步豐富起來。但問卷中,關于獲取古典文學知識的途徑,選擇書刊閱讀的占47%,網絡平臺的僅占16.3%,選擇電視節目的占22.7%,朋友家人的占5.1%。古典文學素養的形成和養成是有一個過程的。青年中小學教育階段通過課堂接觸了古典文學,到了大學古典文學類的課程幾乎不再涉及。應試教育的“留白”和試后的“真空”以及進入大學、中學后氛圍的缺失,使得許多青年對于古典文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系統地了解,沒有足夠知識的輸入,正確、理性的文化觀就難以形成。青年作為文化自信的主體也難以達到文化自省、文化自強的主體要求。
二、古典文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語文教學中古典文學研究論文
《語文教學大綱》談到基礎知識要求時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必要的文學知識文體知識。高招試題中有對古詩詞的鑒賞和對名言名句的默寫,而名言名句除了一部分出自教材外,另一部分中的大部分就出自古代詩詞。在小學初中階段,雖然學生已接觸過一百多首古詩詞,但我發現大多數同學對這些詩詞的理解還處于皮毛狀態,只是會口頭背誦,卻不知其蘊藏的豐富內涵。這遠遠滿足不了高中階段的需要,還必須讓學生在掌握古詩詞知識并不多的基礎上了解更多的內容,有步驟地指導演講的學生向同學介紹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著名詩人的生平事跡及其重要成就;介紹初唐四杰、蘇門四學士、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及其影響;介紹古體詩、近體詩等有關文學常識,進而達到豐富學生文學知識和文體知識的目的。
其次,課前五分鐘演講古詩詞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
學生為了使自己在講臺上講好,必然會積極思考,翻閱資料,請教老師。由往日的“老師教我學”的狀態進入到主動鉆研一首詩詞的境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知識逐漸滲入的過程。其獲得的知識量遠遠超過單聽老師講的內容。例如劉禹錫的《烏衣巷》這樣寫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通過查閱資料,學生透過詩的字面,可以發現:詩人從“朱雀橋”想到“烏衣巷”,從“野草花”想到“殘照的夕陽”,在這種景物的烘托下,作者把筆觸轉到上空正就巢的飛燕,由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聯想到王謝權門昔日的輝煌,喚起讀者的想象。在指導學生背講時,完全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深入觀察生活進而聯想的方法。
第三,課前五分鐘演講名詩名詞對于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大有好處。
古典文化,尤其是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深刻的,要真正弄懂古詩詞的含義,決不能停留在詩句的表面上,而要挖掘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層內涵。比如高中語文教材中《病梅館記》這篇文章的注釋中有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中“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本筒荒軆H僅從字面上理解。而要聯系詩人當時的處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挖掘出“萬馬齊喑”的比喻義。在探究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理解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淺析中學語文教學文學教育
摘要:文學教育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學教育具有凈化學生的作用,塑造學生的靈魂,完善學生的人格。它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寫作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獲得精神力量,并作為人類進行教育。為了實現真正的文學教育,我們必須選擇文學作品并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在課外閱讀的方法和選擇上,要注意作品的特點,把握作品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產生影響。
關鍵詞:文學教育;中學語文;教學
文學教育是指通過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來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進行有效的文學教育,可以使學生享受審美愉悅,凈化自己的靈魂,培養自己的氣質,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層面。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注重文學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中學生文學素質的全面提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中學語文教材內容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增加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考試中也出現了與文學美學有關的內容。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求文學教育越來越普遍。從語文教學的發展過程和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來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學越來越受歡迎。教育的發展并不順利。特別是在大量后現代主義思想的滲透和古典文學作品的解構與解構的背景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文學教育是非常困難的。從世界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來看,文學藝術可以給人們帶來勇氣和希望,保證人們之間正常的情感需求。不言而喻,文學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構建純潔高尚的人文情懷,促進人格的發展。
一.文學教育的意義
文學教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它肩負著凈化學生的責任,塑造學生的靈魂,完善學生的個性。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青年學生思想波動很大,培養合格人才,學校教育是首要任務。語言教育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主義的統一,是一種先驅。文學教育的作用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寫作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成為男人的精神力量和教育。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學作品的欣賞,語言教育離不開文學教育,文學是人類研究。它是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和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探討。文學教育的本質力量在于引發人們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它應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和自我價值,從而提高他們的成就,帶來健康的生活過程。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活躍,世界觀形成的時期,是塑造靈魂,完善人格的絕佳時期,也是易受不良誘惑的危險時期。這一階段施以形象性的文學教育,能起到較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作用。文學作品總是在寫人與人、人與事、人與景的相互關系中推進,那些真正體現作家用情感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描寫生活、評價生活的作品,就一定會感動人、啟迪人。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還包括塑造學生的人格和培養他們的審美興趣。文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學知識,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各種寫作技巧,培養他們的思維,還可以指導他們觀察世界,豐富他們的經驗。從人文主義的中國教育觀來看,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文學教育。文學教育的形象,意識形態和藝術性與其他教育無法比擬。
二.中學語文中文學教育的現狀
我國古典文學近代化研究論文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20世紀是社會變化最大,發展速度最快,最曲折復雜,因而也是最激動人心的世紀。作為社會人文科學一分支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本世紀的變化程度也非常之大,可謂前所未有。古典文學研究,在中國向為顯學,擁有數千年繁榮興旺歷史,傳統深厚,在本世紀新的歷史條件下,它也咸與維新,不斷改變著自己的體制和面貌,取得了新的與時代相適應的成就。在世紀末的今天,回顧本世紀古典文學研究的百年歷程,總結其成敗得失,可以使我們對本學科在本世紀走過的道路有一個清醒的自我認識,同時也為下一世紀本學科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參照和依據。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本世紀內,總體上說,走過了一條由古典型向著近代型不斷演變的道路。學術的近代化,在這里成為百年發展的主線。近代化過程,涵蓋著本學科的全體和各個方面,它包括學術觀念和學術方法,以及作為學術觀念和方法的結果——學科成果的產生,還有學術觀念和方法的體現者——學科人才的養成。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內,近代化的學術觀念,主要包括本世紀初傳入中國的近代具有啟蒙性質的觀念,如平民文學的觀念,文學為人生的觀念等;近代科學觀念,如進化論的觀念等。這些觀念,明顯不同于中國傳統的征圣、宗經的觀念,文以載道的觀念,復古的觀念。近代化的學術方法,是指近代科學的方法,它們也明顯不同于中國傳統的經學的、文章學的方法。當然,近代化的學術觀念和方法,還包括隨后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念和方法,以及二三十年代傳入的“現代主義”,80年代傳入的“后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方法,這些觀念和方法,彼此性質不同,存在很多差異,甚至是根本性的差異,情況很復雜,但與中國傳統的古典性的思想學術相對而言,它們都無疑具有近代的性質。
本世紀的古典文學研究,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劃分這四個時期的依據,主要就是各時期研究觀念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基本狀況,以及主要由這種狀況所決定的學科發展近代化的不同程度。第一時期為1900年至1928年,這是學科近代化的起步時期。第二時期為1928年至1949年,這是學科近代化的發展時期。第三時期為1949年至1978年,這是學科統一的時期,也是近代化的曲折時期。第四時期為1978年至本世紀末,這是學科撥亂反正和多元化發展時期,也是近代化的再發展時期。
一
第一時期,是古典文學研究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初期。本時期內,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趨勢是近代思想觀念在中國的傳播和確立。近代思想自19世紀中葉即已開始從西方引入中國,本世紀初,正是處于“西學東漸”的關鍵時刻。西學新思潮的傳入,對當時維新改良派及反滿革命派人士都有影響,對當時中國的文化學術,也頗有觸動。例如梁啟超在世紀初提出的“小說界革命”,極力推重小說的社會“群治”作用,指出小說有“四種力”,主張提高小說的地位,就是受了西方近代小說觀念的影響。不過“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等文學改革主張,雖形成了一定聲勢,主要卻是針對當時創作而發;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面,也許由于這塊古老的學術領地與時政的距離較遠,所以影響還不大明顯。本世紀初的古典文學研究,應當說基本上還是經學(包括清代“漢學”)與桐城派文章學的天下。當時的古典文學研究仍以古籍注疏、版本校勘、軼文收輯、文章評點、詩話詞話等為主,其成績當然不可否定,如孫詒讓《墨子閑詁》、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等,但這已是千年傳統學術的強弩之末,卻也毋庸諱言。
然而新學侵入這塊舊學的傳統領地勢不可免,當時有人以先覺者的姿態,將近代觀念和方法引入古代文學的研究中,此即王國維。王氏于1904年寫出《紅樓夢評論》,文章從人生與“美術”的關系論起,指出有“優美”“壯美”之區別,接著論述“《紅樓夢》之精神”,又分析“《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雖然他受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的影響甚深,其具體結論未必十分正確,但重要的不是此文的具體結論,而是他將文學作品與人生聯系起來,與美學、倫理學聯系起來,其研究的視角是全新的,其觀念完全是近代性的。在《紅樓夢》研究史上,在整個古典文學研究史上,這是破天荒第一次近代式的研究,而這篇文章也是第一篇真正的近代式論文。所以王國維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邁向近代化道路的第一人。王國維之后,古典文學的近代式研究仍頗寂寞,仍然是“義理、詞章、考據”之學彌漫于世。不過也有少數呼應者,這就是林傳甲和黃人兩位在中國文學史編寫方面的嘗試努力。林氏為京師大學堂教員,1904年編撰了《中國文學史》講義;黃氏為東吳大學教員,約1905年編寫出了《中國文學史》講義。編寫中國文學史之舉,無疑是受了外國學者的影響,當時俄國人瓦西里耶夫、英國人翟理斯和日本人古城貞吉等,早已有《中國文學史》問世。林氏之史,即有仿照日本早稻田大學講義的痕跡。這兩部文學史,作為國人草創之作,水平都不高:林史對象不明,體例混淆,書中文字學、書法、訓詁學、經學、史學等與文學一道出入其間,黃史則大量抄錄原著文字,浩繁蕪雜。然而編寫文學史一事本身,已屬近代學術行為,仍具近代意義。
柳永詞寫實精神分析論文
一、“遇良辰,當美景,追歡買笑”——詞中自敘與歌女們交往的點點滴滴
柳永出生于福建莆田(今福建崇安),青年時期隨父仕宦于東京汴梁。柳氏家族在當時的家鄉勢位煊赫、富甲一方,柳永之父柳宜官拜工部侍郎,在京師開著幾家珠寶店家資巨萬(參見:葉一青,王光炤[主編]《柳永全傳》[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年1月版)。汴京熱鬧繁華的帝里風光,給年輕的柳永留下了太美好太浪漫的回憶了。這時期他經常混跡青樓瓦舍,過著日日笙歌、夜夜喧嘩、縱酒豪賭、眠花睡柳的放蕩生活。關于這一點,有詞為證,比如,“帝城當日,蘭堂夜燭,百萬呼盧,十千沽酒。未省、宴處能忘管弦,醉里不尋花柳?!?《笛家弄》卷)[1];“帝里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竟留連?!?《戚氏》)
柳永縱情游蕩于京都汴梁,與歌兒舞女們結下了不解之緣,經常為她們譜寫新曲制作歌辭。柳永以一顆赤誠火熱的心與她們傾心交往,把她們當作自己的紅粉知音與之心心相印。柳永在詞中坦言了對她們刻骨銘心的思念、憐愛與同情的真摯情愫,寫盡了她們交往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具有很強的寫實性色彩。比如:
“心娘自小能歌舞。舉意動容皆濟楚。”(《木蘭花》之一)
“佳娘捧板花鈿簇。唱出新聲群艷伏?!?《木蘭花》之二)
“蟲娘舉措皆溫潤。每到婆娑偏持俊。”(《木蘭花》之三)
大學語文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學探究
1將茶文化參與到大學語文教育當中的重要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每一個傳統,都是文化體現的一部分。到目前為止,隨著社會的不斷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的腳步也越來越快,這樣的快節奏生活,往往讓人們忽視了傳統中的一些傳統習俗和文化。而隨著國家對教育的不斷重視,國家發現,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較少,并且一定程度上并不重視,甚至是了解甚少。為了解決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和語文教育的問題,國家還開展了相關的主題活動,而將茶文化引入到大學語文教育當中,就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1.1促進了大學教育中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茶文化到目前為止,已經在中國擁有了上千年的歷史,追根溯源,茶文化能夠算作十分古老的文化之一,經過了上千年時間的沖洗,茶葉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而是一種物質文明的象征,可以作為中國物質文明的一個顯著代表,并且在這段時間當中,不同時期的人和政治文化的熏陶,讓茶葉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內容,比如其中包含的各種方式方法等等。中國屬于禮儀大國,從古代就注重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禮儀。我們在茶館里飲茶時,也會出現禮儀和飲茶時的規矩,這就是茶文化能夠表現出來的東西。而現代的學生可能在書本知識上了解到中國的各種禮儀,并且也了解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卻不知道真正的茶文化當中蘊含著什么。那么將茶文化的知識融入到大學語文教育當中,學生們既能夠學習到語文知識,同時也能夠通過茶文化當中所蘊含的人文知識,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培養自己的精神素養,同時在茶文化當中還能夠了解到傳統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內涵,促進每個學生擁有的文化底蘊。1.2提高學生們的文學知識積累。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都是增加他們對語文文學知識的了解,在學習語文知識之前,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閱讀文學作品,這是對語文基本知識的學習的基本方法,積累大量的文學知識,是提高學生文學素質的基本條件。那么中國的文學作品也是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過程的,從最初的《詩經》、《兩漢樂府詩》,到后來的詩歌、小說等等,這都是文學作品形式的出現,幾千多年的文學作品,有關于茶文化的作品也是數不勝數的。比如茶葉在經過翻炒之前,需要將其采摘下來,采摘的手法,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否則摘下來的茶葉無法留住茶的香氣。而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當中,就擁有對茶葉的描述以及采摘場景的描述,如果閱讀有關茶文化的文學作品,那么學生對于中觀傳統文化的了解將更加深入,促進了文學知識的積累。后來伴隨著中國的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茶葉流傳到海外,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家,對于中國的茶葉也擁有了一些看法,并寫成了相關的著作,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到中國的茶文化。但是由于國家之間的差異,對于茶文化的看法并不相同。學生在大學期間,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也包括國外文學,其中包含有茶文化的文學作品,就可以推薦給學生們進行學習,增加學生對于國內外文學知識的了解與積累。1.3提高學生對于茶文化的關注,促進傳統文化發展。茶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經過千年的文化洗禮,其中蘊含的知識和文化內容,是一些傳統文化無法替代的。而到目前為止,真正能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可能早國家的南部地區,對于茶文化保留比較完善,或者是對于存放茶葉、烹煮茶葉和要請客人之間的禮儀與儀式還有所保留,而北方部分地區,已經完全流失,這就需要通過教育,促進茶文化的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傳統茶文化的重要性。將茶文化引入到大學語文教育當中,就能夠表現出國家對于茶文化的重視,讓不了解茶文化的人更深刻的了解茶文化,而對于喜愛茶文化的人,可以由地方進行深入了解和學習。并且大學往往學生的學習相對自由,也不會因為過于繁重的課業,導致沒有其他業余時間,那么將茶文化引入到大學語文教育當中,是最全面的選擇。大學生往往對于某些知識的學習速度較快,并且作為成年人,也擁有了對基本知識的看法和判斷,當每個大學生都了解到茶文化的重要性,隨著時間不斷的發展,傳統茶文化將會在未來幾年當中,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并掀起一股潮流。
2將茶文化引入到大學語文教育當中的方法
傳統的大學語文教育當中,還沒有引入茶文化的先例,因此將茶文化突然引入到大學語文教育當中,可能會略顯突兀,并且強勢的引入,可能也并不利于茶文化的傳播,反而引起學生對于茶文化的反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將茶文化良好的引入到大學韻文教育當中,還需要研究出一些良好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對它的認知。2.1創造有關茶文化的教學氛圍。其實對于一個新事物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引起學生對于該課程的興趣,這樣學生在后期的學習當中,也會比較順利。為了避免茶文化出現比較突兀,大學教育可以從其他方向入手,比如學校開設有關茶文化的社團、講座或者活動等等,讓茶文化的能夠充斥到大學校園當中的每一個角落,老師也可以作為帶頭人物,向學生演示茶文化當中存在的物質文明,比如泡茶的過程等等。因為茶文化在經過上千年的文化洗禮后,已經出現了屬于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圍,只要大學校園當中出現,那么隨著時間的加工和茶文化本身帶有的文化底蘊,就能夠促使一些學生耳濡目染的受到茶文化的影響,從而促進茶文化在學生之間的傳播,也有利于之后學校將茶文化引入到大學語文教育當中。以其他形式開展的茶文化活動,能夠讓學生針對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喜愛茶文化的人,會不自覺地加深對茶文化的了解,并且主動去詢問老師、搜集資料等等,并且這種良好的環境,可能還會帶動不感興趣的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參與到茶文化學習當中??梢娫诖髮W校園當中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是多么重要。2.2編寫出有關茶文化的教學書籍。當學校中的茶文化分為營造好以后,最重要的還是學校的老師帶領著學生學習。畢竟學生在不專業的情況下搜集資料,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時就能夠撰寫有關茶文化的書籍,將茶葉的來歷、流程、發展的過程以及茶文化的文學作品和茶文化的禮儀撰寫到教學書籍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書籍的編寫對于大學語文引入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在這一過程當中,這個過程是為了讓那些不愿意了解茶文化的學生,可以了解一些專業知識,提升學習興趣。比如在編寫的過程當中,除了枯燥的理論以外,對于采茶、煮茶的一些禮儀可以加以描述,或者是將當地的一些傳統民俗融入到書本當中,畢竟中國民族繁多,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傳統習俗,不同的地方,可能存在的茶文化也有一些細小的差別,對于民俗的加入,也是容易引起學生想要學習的一個關鍵點。教材是作為最基本的教學書籍出現在學生們面前的,而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往往比較枯燥,愿意了解茶文化的學生會更加愿意閱讀,而缺乏興趣的學生,可能會對其棄之敝屣。那么在教學過程當中,就可以適當的利用現代科技進行教學,甚至可以安排實踐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到的茶文化知識,進行實際操作,推動大學語文教育將茶文化引入其中。2.3開設與茶文化有關的撰寫課程。中國的語文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三步就是聽、讀、寫,那么將茶文化引入到大學語文當中,自然也要運用這種方法,促進學生對它的學習。聽也就是學生聽老師講課,而讀就是閱讀有關茶文化的作品,閱讀茶文化作品,能夠很大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可是對于茶文化的學習,不能夠僅僅停留于表面的閱讀,最重要的還是要將真憑實學落實到紙面上,看看學生們對于茶文化的學習,是否有所增進,并且學生們對于這一傳統文化,自己的看法有時如何,這些均要落實到紙面上。那么學校就可以針對這一問題,在大學語文教育當中也開設有關茶文化的撰寫課程。當老師教給學生一些基本茶文化后,有引導學生們進行實踐,那么之后就可以讓學生描寫一下,在實踐過程當中,自己對于茶文化的理解和對茶文化的氛圍的感覺。每個同學擁有的文化知識和成長環境都有所不同,所以他們看待茶文化也有所不同。撰寫的過程也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幫助學生回憶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展現的利益和操作產生的氛圍。寫作的過程也能夠進一步體現出學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下,表現出的特有的茶文化底蘊。畢竟寫作來源于生活,學生經歷過泡茶、品茶的過程,也就更容易寫出有關茶文化優秀的作品,并且體會到茶文化當中包含的文化素養,學生文化水平的提升,也就促進傳統文化的總體發展。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幾年來,無論是國家還是教育部門,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越來越重視,并且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向著國際上發展。而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代表,是首當其中要在中國和世界上廣為流傳的??赡茉趪H上,其他國家知道茶葉是由中國產出,并且可能為了更好地研究,去了解相關內容,反而是國內的人,忽略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梢妼⒉栉幕氲酱髮W語文教育當中,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決定,為了促進學生們對于茶文化的學習,學校還需持續努力。
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古文詩詞文化是我國千年文學歷史的濃厚沉淀,其具有的文化底蘊十分厚重,并且在世界文學歷史上也是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的。高中生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青年力量,很有必要有效地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古文詩詞文化,并在文學素養提升的基礎上,將古典詩詞文化發揚光大。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語文古文詩詞更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塊靚麗的瑰寶,許多優秀的古文詩詞中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學研究價值,還暗含了優良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理應精研古文詩詞教學方法,將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遞下去。
一、古文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
1.能拓寬高中生的文學知識面。通過開展古文詩詞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積累、運用和感悟古文詩詞,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通過在課堂上開展高中語文古文詩詞閱讀教學,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閱讀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寫作的時候適當地引用幾句古文詩詞,可使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更富有文采。3.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古文詩詞中大多運用了豐富的景色描法,是詩詞人細致觀察周圍風景有感而發的名篇,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可以通過想象在腦中浮現出一副優美的畫卷。4.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古文詩詞文學中含有的韻律美和畫面感是十分細膩的,只有通過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細細品味才能真切體會其中的奧義,使高中生認識到我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提高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
體育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思考
一、體育院校開設大學語文的必要性
體育院校的學生大多經過多年的體育專業訓練而進入到本科高校進行學習,相比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體育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較差。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其中人文素質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否全面發展,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文素質是基礎。對此,我們就更應認清并重視大學語文在體育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意義,應充分發揮大學語文在傳授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和增強人文素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大學語文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具體來說,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能夠改善體育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差和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專業學習能力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水平,并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培養發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大學語文具有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提高審美趣味的功能[1],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優化學生素質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高級目標,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分析講解,幫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責任意識以及正確人生態度的養成和健全人格、健康氣質的培養,都可以通過大學語文這一教學途徑完成[2]。大學語文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門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理應成為體育院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成為體育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3]。
二、體育院校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受忽視
在高校,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一向不在課程體系的重點范圍內,在體育院校,大學語文更是處于邊緣地位。一方面,大學語文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但在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目中并不重視甚至對這門課程不屑一顧;另一方面,體育院校的學生對大學語文課帶有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究其原因在于這些學生的文化功底較差,大學語文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較為深奧的中國古典文學,使得這些學生主觀上不感興趣,客觀上也聽不進去聽不懂。所以,大學語文在體育院校與體育類的專業課相比,處于從屬地位。許多體育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喊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考起來不要”[4]。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狀況尤為突出,很多高校都把解決就業作為高校培養體系的重要指向,在課程設置上就出現以就業為主的導向,這使得與就業沒有直接關系的課程受到了冷落。大學語文在體育院校中作為一門偏僻的公共課,無法提供與就業相關的各種知識技能,無論在哪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都不被重視。
(二)學生不重視大學語文課程
語文教材文學性探討
一、語文教材文學性的目的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學性,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用文學情趣去陶冶學生,用文學形象去激勵學生,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拓展語文的廣度和深度,增添語文學科的文學性。高中語文教材在語文教學中起到的是藍本的作用,用他去設計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性、文學素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依據作用。因而,我們要結合當前高中語文教材的文學性,強調對審美的探究,注重文學的象征意義和文學典型文化,使學生在教材作品鑒賞過程中,能夠品味到文章的語言美,感受到作品的象征意義和典型形象的魅力意蘊,領悟語文文學性內涵。最終,中學文學教育的教學目的是:學習我國和外國的優秀文學作品,培養文學語言的語感,發展形象思維,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審美情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發展個性,健全人性;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喜愛外國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崇高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質。
二、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他們都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他們記載著文化的歲月,傳承著民族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自豪的文化瑰寶。是學生學習和提高人文素養的最佳教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例如《詩經》中的《氓》,描寫的是春秋時期女子從戀愛、結婚到被棄的全過程。表達了女子對丈夫負心的強烈怨恨,反映了當時婦女的悲慘命運,為學生成功塑造了當時社會中女子執著、癡情、堅毅的典型形象。而學生分析、明確這一形象的過程,就讓他對作品的背景、內容、手法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就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這一作品所蘊含的文學性。關于人物形象方面的文章還有很多,特別是一些小說,《阿Q正傳》中的阿Q,《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陳奐生進城》中的陳奐生等。而經過千百年歲月淘洗的經典文言名篇,在鑒賞層面應該有著比白話文名篇更為精彩的內容有待師生發掘?!读H藺相如列傳》中除了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豐滿外,對話描寫也十分突出,恰恰是其文學價值的集中體現,因而魯迅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文學性也存在于話語之中,并進而承認文學文本與生活的深厚淵源。我們通過學習,去深入感受文學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學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比如讀李密的《陳情表》,我們就要去感受語言文字中那種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就要用心體悟古仁人志士憂國憂民卻又懷才不遇的凄涼心境;讀曹操的《觀滄?!?、《龜雖壽》,我們就要借助語言文字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邁;讀杜甫的“三吏”“三別”,我們就要從字里行間咀嚼出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和詩人的良苦用心?!睹┪轂榍镲L所破歌》所展示出的道德情操,《過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氣節,《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等對古人的聰明睿知的展示,《勾踐滅吳》對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寡人之于國也》、《過秦論》等對治國得失的規勸和考證,《勸學》對人的個性品質的培養等。只有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當中所包含的文學性的內容,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從而對語文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才會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同時,對學生的成長與成才起到積極的塑造作用?!逗商猎律?,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于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通感等修辭。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營造的美:自然美、意境美、親情美、語言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增強文學修養。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及藝術手法的表現力。再如《林黛玉進賈府》,學生從了解《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和它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分析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的不同性格,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等這些方面去把握作品的文學性,更加深入地去理解作品。
三、加強文學教育的重要性
葉圣陶先生說:“要養成讀寫的知能,非經由語文學和文學的途徑不可……站定語文學和文學的立場,這是對于國文教學的正確認識。從這種認識出發,國文教學就將完全改觀?!睆堉竟壬?984年提出在中學語文中要進行文學教育。他洞察到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大弊?。骸澳壳暗恼Z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學作品,但并不是用來進行文學教育,而是用來進行‘讀寫訓練’的,連古典文學作品也不例外。這樣的語文教學、語文教材,實際上是一種互相掣肘,兩敗俱傷的作法。”他認為“應當向兒童、少年、青年進行文學教育”,提出在開設語文課的同時,“從初中起,增設文學課”。其任務是:“指導學生閱讀豐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培養和提高文學素養,同時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養遠大的理想抱負,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開發的目標于其中,培養活躍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聯想、想象等思維能力以至創造思維的能力?!笨梢?,進行文學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我們要圍繞教材文章,加強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加深對優秀作品的語言品味和藝術魅力的領悟,從整體上更深刻地領會到作品的文學性本質,逐步形成具有個性化的文學學習方式。注重對高中語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文學性的文章的學習,增添學生對語文教材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同時加深了對文章的審美認識,體會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充分張揚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文學性,才能充分展現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高中語文教材注重的核心應該是以培養學生文學性的審美為目標,讓學生在文學教育中看到人性之美,得到豐富的人生啟迪,品味出更多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學生的文學素養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