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論熱點之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措施與對策

時間:2022-04-17 05:26:00

導語:公考申論熱點之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措施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考申論熱點之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措施與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以上“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涉及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和重大關系,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領域。

第一,處理好消費、投資、出口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提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投資、消費和進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我國經濟能否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三駕馬車”的協調是關鍵。近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消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過去15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合計占到GDP總值的大約80%,并且仍在以每年25%到30%的速度增長,而消費則逐漸滑落至歷史低點。我國貿易出口與進口總額自2014年起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德國。全國進出口總額從2014年的4743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76*億美元,年均增長24.4%.其中,出口從2492億美元增加到9691億美元,年均增長25.4%;進口從2251億美元增加到7916億美元,年均增長23.3%。20*年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增長速度可能放緩,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將影響我國對美出口的競爭力。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總體上對我國工業增長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約,對于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行業和企業將會產生一定影響,繼續過度依靠出口實現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從現代化的目標和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占GDP的比重偏低,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需要繼續提高。努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黨的十七大提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隨著住房、教育、醫療、分配等民生問題的解決,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都將得到提高,消費完全可以更好地發揮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二,在保持經濟總量持續平穩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優化三次產業產出結構和就業結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現象,是勞動人口從農業到制造業,再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轉移。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兩個世紀里,發達國家的經濟經歷了兩次顯著結構變化:占支配地位的農業經濟進入由工業占更重要地位經濟的第一階段的結構變化,這就是工業革命;隨后農業的比重進一步衰落,工業增長速度逐漸放慢或者甚至穩定不動,而服務業則大幅度增長,這就是服務業革命。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經擴張到一個新的層級。GDP從1978年3645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094*億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2014年,按匯率折算的世界GDP總量48.1萬億美元,中國GDP為2.6萬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4.9%,總量列世界第4名。按購買力平價測算,2014年中國GDP為9.98萬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15.1%,總量列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在經濟總量擴張的同時,我國三次產業產出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出結構由1990年的27.1∶41.3∶31.6調整為2014年的15.1∶45.9∶39.0和2014年的11.7∶48.9∶39.4,就業結構從1990年的60.1∶21.4∶18.5調整為2014年的50.0∶22.5∶27.5和2014年的42.6∶25.2∶32.2.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高于產出比重3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和從業人員比重的變化雖然穩定上升,但就業比重低于產出比重7.2個百分點。就業結構和產出結構的這個特點,說明今后較長時期我國就業結構主要是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實現這個轉移客觀上要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通過第三產業來提升一、二產業素質,實現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第三,更好地發揮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萍歼M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三者相互促進,但起基礎和拉動作用的主要是較高素質的勞動者。從經濟發展實踐看,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技術革新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技術革新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紡織業為先導部門,采礦業和冶金業與其并行發展,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逐漸擴散到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業中。美國的發展方式起源于英國,可以說是英國發展方式的頂峰。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推動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提高,是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美國從19世紀至今天一直在不停地吸納世界各國、各民族、各領域、各層次的優秀人才,這些人才極大地提高了美國勞動者素質,使美國從20世紀初開始在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以及創立新產業方面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航空航天、電子、有線和無線通訊等技術和產業都誕生于美國,空間科學、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和信息技術美國是最主要的貢獻者。近年來,美國朝野更加注重人才、技術和制度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采取各種措施吸納優秀人才。日本、韓國總體屬于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制度創新實現了現代化。世界經濟增長中沒有出現經濟增長趨同和停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從經濟理論演進看,早期認為土地、資本、勞動等要素投入數量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后來逐漸認識到生產要素質量和利用效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學家在對20世紀中后期的經濟現實做出理論解釋的過程中提出了新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強調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的水平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或制約作用,把知識和技術看作經濟增長的比資本和勞動更為重要的內在要素,并且特別強調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是生產和收益遞增的重要源泉。新增長理論認為,世界經濟增長中沒有出現經濟增長趨同和停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經濟發展實踐和理論都表明,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和推動力。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偏低,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和環境投入,在過去經濟總量較小的時候還可以承受。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擺脫傳統發展方式和資源與環境利用方式,延續以往依靠生產要素大量投入和生產規模外延擴張的發展方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到的資源和環境制約將越來越嚴峻,甚至可能因為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使發展的步伐受到阻擋。如何發揮好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的作用,努力提高這三個因素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是一個必須加以重視的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