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畢業設計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5 20:4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語言文學畢業設計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農林類高校 卓越文科人才 培養模式 探索和實踐
中圖分類號:642.0 文獻標識碼:A
浙江海洋大學是以海洋為特色,理學、農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農林類綜合性本科高校。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方向)是在原高職文秘專業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201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14年被列入學校首批“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全校唯一入選的文科類專業。當初我們提出的目標就是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建立起科學、系統、嚴格、高端的文秘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有寬厚國際視野、綜合素質良好、文秘技能熟練、語言交際能力突出,能在黨政系統、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勝任各種文秘崗位的具有卓越競爭實力的高端文秘人才。以職場文秘技能掌握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突破口,通過技能化訓練、證書化驅動、標準化管理、國際化提升等教手段,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為了如期達到既定目標,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我們在十多年高職文秘專業辦學經驗基礎上參考借鑒兄弟院校的做法,制定并實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對農林類高校中卓越文科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嘗試并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卓越文科人才培養方案
我校原有的高職文秘是浙江省師范院校中最早開辦的非師范專業,1992年到2006年間累計招收了9屆專科生,師資力量比較齊全,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辦學經驗,與當地的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為更好地服務于舟山群島新區的開發和建設,2012年起以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方向)的名義招收本科生。為了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學院組織相關教師到長三角地區的一些院校進行調研走訪,在反復論證和綜合權衡的基礎上制定出了既博采眾長又獨具海大特色的卓越文科人才培養方案。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和完善,據悉很多高校都已經相繼把文秘方向獨立設置為秘書學專業,我們學校經過周密調研,決定還是保留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方向)的,名義繼續招生,所以這套人才培養方案是融合了漢語言文學和秘書學兩個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學科優勢,既要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又要兼顧秘書學的基本素質和技能,從而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就業競爭力,力求全面發展。
從總體上來看,我校高級文秘方向人才培養方案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是強化語言能力特別是英語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開設常規的大學英語、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等基礎課程以外,我們還開設了演講與口才、英語語音語調、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應用文寫作,此外還在選修課中開設了韓國語和日語等課程。其中韓國語初階和中階、英語口語安排了外教親自授課。在后續的修訂過程中,我們還談判與面試技巧等實用性課程,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
二是注重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教學計劃中,除了開設寫作基礎課程以外,還有黨政機關公文寫作、經濟應用文寫作、新聞寫作、申論寫作、創意寫作等一系列課程。為了增加學生平時寫作意識的培養和訓練,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設置上也凸顯了寫作能力訓練的重要地位。大一階段要求每位學生堅持寫中英文日記,加大平時的督查力度,落實專人進行檢查批閱和點評;大二大三短學期集中進行大型調查報告、大型工作計劃與總結的寫作訓練,然后進行應用文過關考核,只有通過考試獲得證書才能取得相應的學分。
二、狠抓落實,把實踐教學環節落到實處
為了把卓越人才計劃落實到位,我們根據學校總體要求和自身專業設計,將教學計劃中的實踐環節共分為下列幾個模塊:素質拓展模塊(包括軍訓、文學閱讀等環節)、基礎技能模塊(包括公關禮儀、演講口才、英語聽力與口語、書寫技能等環節)、專業技能模塊(包括會務策劃訓練實踐、應用文過關、大型調查報告寫作訓練、大型工作計劃與總結寫作訓練等環節)、專業綜合能力模塊(包括專業中期設計、畢業設計、秘書資格證書考試訓練等環節)、綜合實習模塊(包括行業認知實習、校內綜合實習和校外綜合實習)以及創新創業實踐模塊,在每個模塊都設定了最低選修學分和必修學分,確保學生既要修滿必需的學分,又可以根據自身專長強化優勢環節。
為了確保實踐教學的成效,我們要求每個環節的任課教師或指導教師制定比較切實可行的操作和考核方案。比如,公關禮儀訓練,學院要求除了學生懂得和掌握基本的禮儀常識和規范以外,平時要多多接觸任課教師和學院教輔學工和行政人員,因為考核時除了禮儀理論過關以外還有一項就是要有三位以上任課和兩位以上行政教輔人員叫得出學生名字才算是考核通過,這就迫使學生平時與學院教工多交流溝通,要調動多種手段讓老師記住自己。再比如校內實習,時間跨度一年,以前是學院統一分配到校內各部門各學院各單位,結果出現了有的學生每天事情很多,有的學生整天無所事事,有的學生真正學到了東西,有的學生一無所獲等不平衡不協調現象。從13級學生開始,學院提倡讓學生自己找校內實習部門和指導老師,同時也完善了校內實習的質量考核指標,包括實習的總學時和必須完成的相關應用文數量以及調研成果。14級開始由學院統一設定調研主題,要求學生結合校內實習,詳細調研學?,F有本科專業的基本情況,通過對分管院長、系主任、專業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在校生、畢業生等不同人士的實地走訪座談,對我校該專業的歷史發展、基本概況、發展規劃、師生評價以及在國內省內的排名和影響等情況有比較全面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完成本科專業調研報告。到今年暑假前,全班同學都已經完成學校30多個本科專業的調研報告初稿,大家利用假期與指導老師協商完善與補充,準備在9月份開學初期正式定稿。
三、主動出擊,在學校各項活動中展示文秘學生的風采
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養成良好的秘書禮儀規范,學院給文秘方向的學生訂制了職業裝,要求學生在學校一些重要會議和活動時必須著正裝出席,這樣很容易就可以辨認出來的,這就促使學生經常規范自己的日常言行舉止,增進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為了給學生提供展示形象的機會和舞臺,院系領導主動與學校有關部門聯系,在學校各項活動中讓文秘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機會。比如,學生穿正裝拍攝了公關禮儀的相關視頻,就出現在了學校申大宣傳片中;在學校舉辦或承辦的各類國內國際大型活動和學術會議中,都可以看見參與會務禮儀接待、會議引導和記錄等工作的文秘學生;在校內各種文娛活動和學科競賽中也經??吹轿拿貙W子的身影。為了提高文秘學生的英語聽力和口語交流水平,每年留學生進校的一兩個月,我們與國際交流合作處等單位密切協作,給每個留學生配備一個文秘學生,要求他們在特定時間內負責留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交流,這樣下來效果很明顯,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文秘學生的英語水平都提高很快,而且中外學生彼此之間都成了好朋友好伙伴。此外,為了適應國際化教育的趨勢,學院每年安排幾位學生到韓國群山大學等高校進行訪學研修。目前累計已有近20名文秘學生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境外的學習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改革考核評價機制和畢業設計等教學和實踐環節
考慮到本本專業的特殊性,學院要求對本專業學生的考核評價機制和畢業設計等環節都進行相應的改革。比如,漢語言文學類基礎課程,由于課時量比中文專業有所壓縮,所以提倡開卷、半開卷、小論文、調研報告、策劃方案、面試、筆試、小型答辯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核評價;實踐性環節則采用任課教師單獨實施與考核小組集中測試相結合等方式,一次性過關以后發給相關證書,沒有過關的同學有多次考核機會直到順利過關拿到證書和相應的學分。
篇2
關鍵詞:編輯出版 就業能力 就業困難
我國目前有68所以上的高校招收編輯出版學本科生①,20多年來,為文化產業培養了數千名編輯出版人才。然而,近年來,編輯出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時卻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出版單位的冷遇,一項由北京大學開展的調查發現,被調查的164家出版單位中,明確表示需要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的只有15%。就業市場存在著這樣一種怪現象:一方面學生畢業面臨就業困難,而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又找不到滿意的人才,學校培養的人才與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存有差距。
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缺陷的原因分析
就業能力指普通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通過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獲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須具有的綜合能力及心理特征②。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中國編輯出版專業的高等教育,不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方法,基本還停留在傳統的理論型教學模式上,致使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學科基礎先天不足。目前,不少高校的編輯出版專業往往是由某一母體專業課程加上有關編輯出版課程雜糅而成的。而且,由于母體專業的不同,所設立的編輯出版專業也就或多或少地帶上了母體專業的烙印,這對編輯出版專業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如設在文學院的編輯出版專業,偏重于文學、文藝學、語言學等方面的課程;設在圖書館系的,偏重于圖書學、文獻學、流通學等方面的課程;設在新聞學院的, 偏重于新聞采訪、新聞寫作等方面的課程。
課程設置不科學。由于歷史、現實等原因,編輯出版專業在設置課程時大多優先考慮理論文化類課程,真正的專業課特別是專業實踐技能課并不多,而且專業課中又有許多理論型課程,如“編輯學概論”、“出版學概論”、“期刊編輯學概論”等“概論”類課程。各高校所開設的課程、每門課程課時的多少,大多只能由院系視已有的師資力量和設備條件而定,有著相當大的隨意性。另外,目前編輯出版專業的教材總體而言距實際需求還有相當的距離,重理論知識的闡述而輕實踐技能的指導,與出版業的現狀和發展脫節比較嚴重。
師資隊伍薄弱。由于編輯出版專業的教師大部分是從相近專業如漢語言文學、 新聞傳播、圖書館學等專業轉崗而來,多數不熟悉編輯出版工作,不僅缺乏編輯出版的業務實踐經驗,而且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訓練。在這樣的師資條件下,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動手能力也很難提高。
缺少實踐經驗。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等院校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差,實踐經驗也不足,無法很快適應職業人的要求,無形中就與企業形成了“就業鴻溝”。造成學生缺少實踐經驗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仍然是訓練記憶的講授式,教師在黑板上講理論,學生在下面記筆記,死板教條。學生學到的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動手能力差。第二,我國目前教育評價制度仍以書面考試為主,這就勢必使學生只關心課堂筆記和死背書本,缺乏對自己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第三,多數高校教師并未受過專業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在講授理論、指導學生實踐等方面缺乏職業技能,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效果不好。
心理素質缺陷。隨著競爭機制被全面引入職業社會,“雙向選擇”所營造的競爭只遵循一個原則:優勝劣汰,這就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們一些畢業生的心理素質卻令人擔憂。一些學生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核心,強調個人本位;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樂;不能正確認識、評價自我,自我評價偏高,而遇到挫折與失敗時就會產生失敗感或焦慮的情緒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否定;對自己在社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應承擔的義務認識不夠,漸漸表現出了以自我為中心,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緊張。
如何提高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三加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出版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既要掌握出版領域的專業知識,又要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知識,是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出版編輯人才所必備的條件。國內有學者提出了“三加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寬基礎、精專業的編輯出版人才。為了適應用人單位需要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編輯人才的要求,高??梢栽诂F有學科、專業基礎上進行培養編輯人才的“三加一”培養模式,即本科前三年的課程可以學習中文、數學、計算機、英語等專業的課程,第四年重點對編輯班學生的相關編輯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和相關的技能訓練。
課程設置科學化。為培養更多適合實踐要求的有用人才,我們必須重建現有的課程體系,減少“概論”類課程,增加專業類課程,如圖書、期刊、報紙、網絡編輯實務,選題策劃、市場營銷、暢銷書特征分析、校對印刷實務、版權貿易與出版物管理等。同時,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采取情景模擬的互動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真實感受與實踐能力。例如由學生扮演出版社編輯、總編輯或社長、作者等模擬某一選題策劃的全過程, 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理論與知識體系分析、解決具體問題。
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中無疑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著重加強對編輯出版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投入,如組織其出國進修、到企業培訓等,使教師熟悉出版工作規律,不斷豐富實踐經驗,注意研究出版動態,總結典型案例,積累信息資料,努力成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專家。教師與編輯身份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編輯學教師的魅力,也會加大學生對其授課內容的信服度,從而獲得顯著的教學成效。
豐富實踐經驗。首先要加強實踐性教學。高校編輯出版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化實踐育人意識,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合理制訂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學校應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傳統實踐課程為突破口,以西方及國內先進地區的實踐教育經驗為參照,全面提高編輯出版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編輯出版實踐基地。企業無疑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最好平臺,所以學校應該著重同相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立實踐基地,實現“校、企、生”三贏。最后要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實踐教學質量是一個綜合性指標,以質量標準來預測、考查、追蹤、控制各種因素的優化過程,使其達到最佳。學校應根據目前實施的學分制管理辦法,對生產勞動、專業勞動、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都有明確的教學要求和考核辦法,并把要求和規定編入到實綱中,分發到學生手中,使學生明確相關評價標準的重要性和實施細則。
提高心理素質,完善性格習慣。“習慣練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好的習慣和性格對人有著極大的積極的影響力?,F代社會,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情商的塑造和培養上,認為情商較智商能夠更大程度地左右人們的成功。因此,大學生應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注重培養沉穩、果斷、正直、誠實的優良品德,養成獨立思考、雷厲風行、樂觀進取的個人作風,這些性格品質對今后的求職乃至事業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
結語
在出版產業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出版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人才資源,高校出版專業人才的培養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規律,又要遵循出版產業發展的規律。如何培養適應出版事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社會、行業、高校面臨的共同課題,只有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改進和創新培養模式,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搭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平臺,才能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的編輯出版人才。
注 釋:
①張錦華:《我國編輯出版學教育現狀研究》,河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②劉宏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1.騰躍民:《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編輯學刊》,2006(5)。
2.王鑒:《實踐教學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趙泓:《數字時代編輯出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中國編輯》,2007(2)。
4.王和平:《從傳播看編輯出版學學科名稱的不合理性――兼論“大編輯”、“大出版”觀念的樹立》,《出版發行研究》,2009(8)。
5.孔正毅:《關于出版學學科體系建構的若干思考》,《出版科學》,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