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判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3 15:5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我批判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馬克思哲學中批判理論體系的形成
人類在不斷思考的過程當中,其思想會發展并逐漸不再滿足于當前的現狀,著力在當前的基礎上尋求改變與超越。因此,人們在思想當中對于生活的憧憬與向往,與人們所處的生活實際現狀存在偏差,這種矛盾會使人產生批判性思維。馬克思將這一現象加以深化,總結起來就是,人們要通過對舊生活的不斷批判,從而發現新世界。然而,這種批判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即建立新世界以后,人們又會沉浸在這個新世界中,隨著時間的延伸和人類本身的發展,這個曾經的新世界也就逐漸成為了又一個舊世界。此后,馬克思又在對他人進行科學批判的基礎上,加入了“接受批判”的思想,即通過他人的視角來對自己進行批判,在這種接受批判的過程當中,人們可以開闊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培養更加謙遜的態度和胸襟,誠懇而又大方地接受他人的批判,馬克思哲學理論得到進一步完善。隨后,馬克思再次將批判理論深化,形成了“自我批判”。所謂自我批判,就是在對自身具有比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的前提下,而且具備充分的理論依據的情況下,又自身發起的對于自我進行的批判,這個階段是將前兩個階段的成果進行優勢結合,既保有寬闊胸襟和非凡勇氣的,又占據了批判的主動地位。自我批判對于馬克思哲學理論的體系產生了更加巨大的促進作用 。
二、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方式
馬克思哲學理論體系中的批判,與其它批判形式相比,應用領域更加寬廣、批判力度與批判效果也更加顯著,通過批判性的思考與反思,能夠更加深入地發現問題的本質原因,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尋找到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總體來說,馬克思批判方式大概可分為五種,其一是實踐性批判,這種方式是該理論體系中最為常用、最為基礎的批判方式,也就是以實踐為基礎,進行更加實用、深入的批判。馬克思哲學理論絕不是紙上談兵的空談,也不是盲目的全本照抄已有的批判理論,而是圍繞自身的實踐感悟而取得的批判成果。其二是辯證性批判,這同樣是馬克思哲學中重要的批判形式,可以更加有效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在這種方式下,通過對整體與局部的對比、理論與實踐的對比、問題與結果的對比、可能與必然的對比等各種維度的辯證分析,更加清晰地看清問題的本質[2]。
其三是歷史性批判,馬克思,除了“歷史”以外,任何學科的理論都不是唯一的,都會因為人類的個體差異,而形成的不同的理論,而歷史是客觀真實存在的。歷史性批判能夠使人們站在更加客觀的角度上理性的看待問題。其四是內在批判,即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這既是馬克思哲學的目標,也是其認知事物本質,并有效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避免了事物外在環境的干擾,于本質處更加透徹地看待和解決事物的問題。其五是整體批判,這是將其它方式進行有效整合的結果,說明馬克思哲學理論能夠對待事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這種批判方式貫穿了批判過程的開始與結果,對事物甚至是世界有著更加宏觀的認知。
三、馬克思哲學與批判精神的未來
篇2
關鍵詞:生殖醫學 批判性思維 醫學生
生殖醫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本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學科之一。生殖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基礎研究、臨床診斷、治療方面不斷有獨特的新發現、新技術涌現,新技術帶給人們喜悅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風險、倫理、法律和遺傳學問題,這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鑒于生殖醫學的復雜性,這就要求醫護工作者不僅有良好的臨床綜合技能,也需要有審視問題的態度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的臨床綜合技能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使之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的知識型生殖醫學人才,本文著重探討在生殖醫學教學過程中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批判性思維的含義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我們通過主動思考,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精通性、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論據和評價等進行個人的判斷,從而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決策的思維認知過程。
目前對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比較完整的包括:批判性思維技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自我調節與監控功能。
1.批判性思維技能,包括:(1)抓住中心思想和議題;(2)判斷論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3)判斷推理的質量和邏輯的一致性;(4)察覺出那些已經明說或未加明說的偏見、立場、意圖、假設及觀點;(5)從多種角度考察合理性;(6)在更大的背景中檢查適用性;(7)評定事物的價值和意義預測可能的后果等。
2.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識地進行評判的心理準備狀態、意圖和傾向。包括:(1)獨立自主;(2)充滿自信;(3)樂于思考;(4)不迷信權威;(4)頭腦開放;(4)尊重他人。
3.自我調節與監控是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在批判性思維中具有自我意識、計劃、調節的功能。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助于使其鞏固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并能評價這些知識、技能,進而創造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二、在生殖醫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價值
由于醫學具有為人服務的性質和不斷發展的趨勢,使醫學者不但要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而且要不斷地對其審視、質疑,并改善醫學科學。生殖醫學作為醫學的一個分支,其發展當然也需要批判性思維。
1.批判性思維教育是醫學生自我完善提高和生殖醫學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如今發展迅速的知識經濟時代,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醫學生不僅需要選擇最具價值的知識并整合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而且醫學是需要醫學生終生學習。因此,醫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能使其受益終生。如臨床工作和學習中常常會遇到許多復雜的問題,醫學生應具備分析和明辨的能力。因此,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可以增強其時代適應性,提高其對臨床、科研、職業道德信息的選擇、理解和評判的能力,還可以提升其自身的科學素養和思維方式,以更好地積極參與生殖醫學中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
2.批判性思維教育是適應當今醫療環境的需要
醫療相關法規的頒布和實施以及病人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使醫生的執業風險和臨床教學的難度大大增加,從而導致醫學生在臨床的動手訓練的機會減少了很多,與此同時,臨床帶教的老師們也發現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缺乏主動性。因此,在平時的在校學習理論和相關實踐知識的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學生到臨床實踐中就能有意識地利用有限的學習資源,在維護患者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充分發展其臨床思維能力,訓練其臨床技能。
三、在生殖醫學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國外教育學家提出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途徑主要有三種:(1)設置單獨的課程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2)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常規的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是學校中最常見的方法;(3)通過隱性課程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對發展學生的批判性精神極有幫助,但發展相對不夠成熟。在生殖醫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必須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訓練才能獲得和提高。
1.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和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意識
“慣于提問”是良好的批判思維者應具有的特點,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應創造平等民主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并善于提出問題和質疑,在學生的意識中埋下批判性思維的種子。例如,在生殖醫學的學習中,老師一般會先介紹:目前全世界都面臨著生育困難的問題,如男性的弱精癥、少精癥或其他生殖系統疾病導致男性的生育能力大大降低。那么學生會問:什么是弱精癥或少精癥?它們為什么會導致男性不育?有什么解決辦法嗎?這樣的問題就引出“發生和形成”“受精”等理論內容的學習以及試管嬰兒技術的學習。通過對所學知識和理論提出問題和質疑,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判斷,跳出預想的有限的思維模式,培養批判精神和思維,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案例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參與者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由美國哈佛法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在1870年首創,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推廣至全世界。案例教學不是單單講解案例,而是要經過周密的策劃和準備,指導學生提前閱讀,收集資料,發現問題,在講解一般理論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和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形成獨立的見解,使學生的思維得以啟發的同時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案例教學中,每一個個體都需要貢獻自己的智慧,都成為參與者。生殖醫學作為醫學的一個分支,涉及到組織胚胎學、遺傳學、病理學、診斷學、婦產科學等許多學科,案例教學能將系統的理論知識相互聯系起來,進行跨學科討論,給學生提供了更寬廣的思維空間去考慮問題。例如,教師給出這樣一個病例:某醫院生殖中心接診了一對年輕夫婦,婚后2年未能生育,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然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組學生討論如何對這對夫婦進行臨床檢查并最終做出臨床診斷,采取治療措施。由于生殖醫學的相關課程是在醫學的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之后學習的,故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有能力對這一病例做出初步的診斷和治療。那么,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就能提出生殖醫學領域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思維和方法的討論和質疑,想法和思維的碰撞,使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得以培養,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鍛煉,以便適應以后的更為復雜的臨床工作。
3.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教學法
PBL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學習過程中,教師將要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學生始終圍繞問題進行思考、查閱資料、推理分析和總結。例如,生殖生物學中女性生殖系統這一部分內容,基于學生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婦產科學等學科的知識基礎,教師可以先提出諸如“女性生殖各個系統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卵巢和子宮的周期性變化和二者之間的聯系”等問題,讓學生從解剖、生理、內分泌角度初步掌握女性生殖系統。然后,再深入地提出一些女性生殖系統在生殖生物學中更專業的問題,例如:卵泡的發育過程是怎樣的,受什么因素調節?受精過程中和卵子是如何識別的?學生根據這些問題查閱資料、相互討論,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們的討論和得出的結論,予以指導、肯定和糾正。在PBL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的查閱和討論的過程中,學會了對于查閱的資料內容的篩選和對他人觀點的審視,逐漸建立起批判性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4.生殖醫學實驗課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常規的實驗教學將授課重點放在知識傳授和實驗技能訓練方面,授課方式一般為教師在半小時內將實驗原理、實驗步驟、注意事項等逐一介紹,然后學生動手做實驗,教師進行課堂指導,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做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動手操作都比較被動。要想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應該讓學生在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方面主動地參與到實驗課堂中。在生殖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在常規實驗教學的基礎上,我們通過以下幾點做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1)根據實驗內容,設計課堂提問,使學生的思維主動參與到實驗內容中;(2)鼓勵學生參與問題討論,引導學生合作學習;(3)引導學生從錯誤中獲得經驗,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生殖醫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能夠提高其知識基礎和臨床技能,還能培養和鍛煉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當然,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是建立在豐厚的知識和事實基礎上的,只有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知識上,通過批判性思維教學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得以提高。在教學中,積極互動將有助于學生對自己所獲取的知識,尤其是其中的思維過程,因此,學生要不斷進行反思、整理和完善;而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和闡釋,更有利于促進學生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作為臨床綜合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當代醫學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之一,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醫學的專業課教學過程的始終。醫學教育工作者應結合我國醫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符合實際需要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模式,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臨床綜合技能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儒德.論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和內涵[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12(1):56-61.
[2]盧莉,劉志偉,程牛亮,等.新形勢下醫學生臨床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9):78-79.
篇3
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界定
對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進行研究,自然離不開對它的涵義的理解。涵義理解的不同,必然導致理論本身的差異。因此,涵義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綜合學界對此問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要理解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會的自我意識。而社會的自我意識,又分為社會的自我肯定意識和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社會自我意識的肯定方面要解決的是如何維持現狀的問題,而作為社會自我意識的否定方面則要解決如何超越現狀的問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屬于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批判,實現對資本主義存在合理性的追問。
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批判理論是反思性的歷史認識、評價活動。哲學的反思以間接性為特點,但它是對理論性間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僅通過事物的內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質顯現出來,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社會批判理論就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反思社會的,是對社會進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學批判活動。因此社會批判的首要條件應當是社會必須處于將自己最豐富的具體展現出來的時期,即社會的成熟時期。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就是從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這兩個前提是:1.人類趨向于變革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實現自己的進一步發展;2.人類社會生活趨向于普遍的豐富性、多樣化。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就是以這兩個理論假設為依托,建立在對社會現實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對某一具體事物向人類普遍進步方向發展的現實可能性進行揭示。具體地說,就是指從某一事物本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發,考察并揭示這一事物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納入事物一般運作規律的可能性。就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批判來說,就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律——剩余價值規律——出發,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被納入到人類社會歷史運行規律——即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的規律——一般的現實可能性。
我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不是針對某一時期某一領域的理論,而是統攝全局的一個思想主旨。批判不只是單純的否定,而是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統一;不是指社會的單方面發展,而是指社會發展與理論發展的統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目的就在于通過理論與現實的相互監督、相互批判,在動態發展過程中實現社會的發展、理論的完善,在互動中實現雙贏。因此,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界定應堅持全面、辯證、發展的原則,把對社會的批判和對理論自身的批判結合起來,揭示貫穿于馬克思理論總體中的批判精神。
二、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內容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博大精深,如何從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勾勒出社會批判理論的框架與內容,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角度,因而也必然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就其內容而言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過程的自我批判,即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著對其否定的理解,把任何一個特定的階段當作過程去理解;二是理論上的自我批判,從認識論角度探討馬克思是如何超越同時代人的思想,其本身如何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否定、自我發展的過程;三是從主體角度對資本主義特定社會的批判。
第二,認為可以把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歸納為“四階段五假設批判模式”。首先是社會批判理論前提的確立(即A階段)。在這一階段上,有一個基本的理論假設:物質存在決定精神意識(a)。其次是唯物主義分析方法的鍛造階段(即B階段)。在馬克思那里是一個從基始性唯物主義到方法論唯物主義的思想發展過程。這里有兩個基本的理論假設,事物處于不斷生成與滅亡的過程中(b);事物處于系統聯系之中(c)。這兩個理論假設是方法論唯物主義作為分析方法得以成立的一般性理論假設,它們分別是“歷史的”與“具體的”這兩個規定性的理論依據。再次是具體的現實性分析階段(即C階段)。這同時包括對事物本身特殊規律和對事物所屬的一般過程的規律性分析。最后是批判階段(即D階段),這一階段是哲學批判的歷時性、暫時性完成。它也隱含有兩個理論假設:人類趨向于變革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實現自己的進一步發展(d)和人類社會生活趨向于普遍的豐富性、多樣化(e)。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四個階段五個假設是最少思辨、又最接近現實的,這正是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魅力之所在。
第三,認為革命思想或批判意識是馬克思學說的靈魂?;仡欛R克思畢生的理論活動或瀏覽一下他的全部著作,可以看出,他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開的。例如: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對物化和異化的批判、對蒲魯東的批判、對拉薩爾的批判、對哥達綱領的批判、對形形的非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潮的批判、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批判、對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批判等等??梢詳嘌裕R克思通過畢生的批判活動完全實踐了他早年為自己規定的歷史使命: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
第四,認為馬克思通過對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與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內在的邏輯轉換,進而建構起了科學的社會批判學說。具體表現在:在哲學上,馬克思揚棄了人本學的異化邏輯,從黑格爾關于社會關系矛盾分析的歷史辯證法中,生發出現實的批判張力;在經濟學上,馬克思批判了古典經濟學的非歷史性思維方式,引出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社會歷史分析方法,并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分析與批判。成熟時期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融科學實證分析與價值理想追求于一體的社會歷史學說,是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開的,革命思想或批判意識構成了他的學說的靈魂。正如他本人指出的那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事物,按其本性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理論構成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對于這一點來說,學界是無疑義的。問題的分歧在于探討社會批判理論的方法,從哪個角度更能恰如其分地概括馬克思的思想,理清馬克思思想發展的脈絡。我認為問題的切入點還應以“實踐”為基礎,以“批判”為靈魂,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解剖,實現對社會的全面把握。馬克思的學說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正是在“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革命進程中,在對理論自身不斷批判、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中,馬克思的學說不斷走向成熟。社會與理論的互動構成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形成的全過程,批判精神貫穿馬克思思想發展的始終。因此,在實踐中把握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我們把握馬克思思想真諦的現實途徑。三、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特征
以懷疑與反思為本質特征的批判精神是馬克思理論所獨具的思想魅力。然而囿于馬克思著作之豐,內容之巨,人們對其社會批判理論特征的把握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活動基本上經歷著兩步回溯或還原過程:第一,從表面現象向深層本質的回溯或還原。馬克思習慣于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區分出現象與本質、表層存在與深層存在、上層建筑與基礎等等,然后從本質、深層存在和基礎出發去對現象、表層存在或上層建筑作出價值學判斷,說明后者存在的理由和根據,揭示其局限性和消極方面,指出其被超越與揚棄的歷史必然性。第二,由一般本質向人的活動的回溯或還原。他在做了第一步回溯或還原之后,沒有停留于此,沒有把這些深層的和本質的存在或基礎當作給定的和終極的實在,而是進一步揭示這些存在或基礎背后更深層的原因,從而把它們回溯或還原到人的基本活動,即勞動或實踐的層面上。從人的勞動或實踐活動出發,揚棄各種社會歷史存在的給定性和自在性,這是馬克思全部批判意識的基點。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有兩個主要特點:1.科學與價值的統一。所謂科學批判,是指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是科學的批判;所謂價值批判,是指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以實證事實為根據,揭示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不合理性??茖W批判與價值批判是有機統一的。2.批判與發展的統一。馬克思不是為批判而批判,而是要從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得出其否定性的理解。從社會發展角度分析,就是揭示事物自身內在矛盾的發展,從對現存事物的內在矛盾中找到自我否定的力量。所以,這種發展本身也是一種自我超越,因而也是一種批判。馬克思是批判中包含著自我發展,發展中又體現著批判,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傊?,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既是科學的,又是徹底的。
一種觀點認為,經典作家批判性論辯的特點在方法論上為我們的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啟迪。這些特點有:1.堅持實踐是理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與源泉;2.堅持哲學前提和現實前提雙重批判辯證統一的原則;3.堅持多學科批判辯證統一的原則;4.堅持不斷揚棄和反復批判辯證統一的原則??傊?,批判性視角是深化對哲學理解的一個重要視角。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不同于其他非理論、非專門化的批判活動,這些批判往往具有自發性、隨意性,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則具有系統性和結構性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又是建立在實踐性、科學性和真理性的基礎之上。正是這些特點構筑了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基礎,使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獨具特色。
四、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與其他批判理論的區別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他對社會的一種深刻反思,是他探索人類命運的一種不懈嘗試。但西方學者在贊同馬克思這一理論的同時,對其進行了片面的闡發,使馬克思哲學中固有的豐富性與完整性日益走向片面與狹隘。因此,他們的社會批判理論與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
以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早期社會批判理論把“批判理論”作為的代名詞,認為只有抓住馬克思的批判方法,才能恢復的本質?!芭小辈粌H意味著對現存學說在理論上的變革,而且還要批判地分析現存社會以導致社會的變革。但是這種理論不是把自己置身于社會專門化勞動過程之中,而是置身于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之外。它的目的不是要維護現存社會的秩序,而是要破壞一切既定的東西,以證明它的不合理性和不真實性。而且這種社會批判理論把人看作全部歷史生活的生產者,所運用的方法仍然是主體性原則和抽象的人道主義。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與新批判理論的區別在于:1.兩種批判理論由于對社會動力結構的不同認識,使批判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新理論家們不是通過分析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來說明社會的發展,而是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歸結為日益發展的文化、科學技術對人的本性的壓抑。因此他們以文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大眾文化批判等來取代馬克思哲學的政治經濟學批判。2.兩種批判理論選擇了不同的革命主體。新流派的批判家們認為科學技術是現有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改變了馬克思所處時代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關系,從而使革命的主體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們認為,革命的主體不是馬克思所認為的工人階級,而是知識分子。3.這兩種批判理論采取了不同的革命策略。馬克思在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下,主要采取了暴力奪取政權的措施,而新理論家在發達的工業社會時期,則采取了文化心理革命的方式。
持批判精神學說的還有“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這種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國學者列斐弗爾,他力圖把馬克思的學說改造成一種以現代人的異化為出發點的日常生活批判。在他看來,日常生活批判就是向人們揭示:控制消費的官僚機器已經廣泛地滲透到每個人的經驗深處,消除異化的設想必須從自我改造入手,使人們克服社會制度的網絡影響,去掉國家機器的物化和神秘性的外罩,認識到國家機器作為人類行為方式的真正起源,以此削弱現代官僚生活的普遍性和合理性。日常生活批判就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分析它,就是要揭穿日常生活的虛假性,撩開異化現實的面紗。
乍看起來,西方的社會批判理論似乎弘揚了的社會批判精神,但實際上它們把的科學精神與批判精神割裂開來,片面地弘揚了批判的一面,而失去了哲學的科學本性。它們以對個人的重視壓倒了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以主體性的研究取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它們把對現存社會的批判變成了一種不加區別的總體性價值人本學批判,最終無法逃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窠臼。這種對片面的曲解并不能切中當代資本主義的要害,從而使它們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離的真實內涵越來越遠,而成為一種從根本上不同于的社會批判理論。
五、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現實性
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進行研究,不僅對于進一步了解馬克思思想發展進程,揭示蘊涵在馬克思思想中的深刻內涵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更深刻地了解資本主義,認識處于科技困境之中的西方工業社會,并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鋪路搭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但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在何種意義上服務于現代社會,學界有如下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現實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人類傳統的思維方式是在人的活動之外尋找終極的和絕對的實體來作為人類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據,如自然、邏各斯、上帝、理性、技術、絕對理念等等。而在近現代的歷史演進中,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上帝、理性、技術等支柱相繼坍塌或動搖。因此,以懷疑和反思為本質特征的批判意識必然增強。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巨大提高在為人類帶來巨大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出日益膨脹的政治機構、失控和自律發展的技術等異化的社會力量。處在深刻變化危機中的人類不得不對自己的行為后果和行為本身進行批判性的檢討和反思。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現代意義在于:它克服了西方者對哲學所做的“唯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片面解讀,實現了對實證科學與人本主義的內在整合與超越,并在新的基點上實現了科學認識方法與價值認識方法的辯證統一,這一新的基點就是社會實踐。這種從社會生活中生發出的社會批判力是其他學者所不能達到的,而這恰恰是的生命力所在。
一種觀點認為,批判意識的發揚無論是對20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新危機,還是對處在文化轉型時期的中國均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哲學既應有超然于塵世的冷靜,又要有立足于生活的現實;用批判的眼光,指出現實的弊端,刺痛時下一些日漸麻木、沉溺于物質追求與感官享樂的神經,使人們不致在吵吵嚷嚷的日常生活中迷失方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安頓;為促進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幫助人們去實現公正、合理、人道的社會,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具有重大意義。
蘊涵在馬克思思想中的那種深刻的批判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正如凱爾納所強調的:包含著發展現時代的一種批判理論的源泉。深刻挖掘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根源,發現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精神實質,對于我們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理解馬克思,用馬克思思想的精神來回應全球化的挑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先達.被肢解的馬克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張奎良.跨世紀的哲學回響[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
[4]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5]俞吾金.實踐詮釋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呂世榮.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孫麾.批判性論辯的科學價值[J].哲學研究,1997,(6).
[8]仰海峰.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科學視界[J].哲學研究,1997,(8).
[9]車玉玲.從社會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J].求是學刊,1996,(4).
[10]卞紹斌.唯物史觀:純粹實證科學還是哲學的社會批判學說[J].理論探討,1998,(6).
[11]趙泳.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J].教學與研究,1994,(3).
[12]程家明.社會自我批判與超越[J].江漢論壇,1995,(6).
[13]李亞寧,王仲士.關于馬克思的社會自我批判的思想[J].四川大學學報,1995,(4).
[14]劉冰.科學的批判[J].廣西社會科學,1997,(2).
篇4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和批判能力
一、課題的提出
1.理論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應用價值。
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背了許許多多的經典名作,做了許許多多的筆記,最終卻很少有人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具備獨立閱讀及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仍存在著“程式固定,千文一面”、肢解文本”、“統一答案,抹煞個性”的弊病.學生在閱讀中缺少反思和批判意識。
二、相關研究的綜述和分析
國外較早研究反思的是英國哲學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洛克認為反思是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反省自照,是人們把自己的心理活動作為認識對象的認識活動,是對思維的思維。斯賓諾莎則把自己的認識論方法稱作“反思的知識”,而“反思的知識”即“觀念的觀念”。[1]第一個真正系統論述教育與反思關系的,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Dewey),他在《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1933年)一書中認真論述過反思性思維的問題。[2]美國學者恩德?舍恩(D.A.Schon)在《反思性實踐者:專業人員如何在行動中思考》(1983年)、《反思實踐者的教育:走向專業中教學和學習的新設計》(1987年)這兩本著作中,闡明了他對反思性實踐的理解。[3]
自從20世紀80年代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首次引進國內,至今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吸引了許多學者的注意,有關批判性思維的論文也不斷涌現。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由不知到知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在個體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生長出新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教師將外部結論式知識強硬塞進學習者的頭腦中,而是通過學習者對知識產生的過程的理解從而建構新知識意義的過程。
1.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促成一種學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
2.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本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等。
3.成功教育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主要內容
1.初中生在閱讀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現狀調查研究。
長期以來傳統的閱讀教學,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缺少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在閱讀完文本之后沒有自己的反思和見解,沒有對文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2.初中生在閱讀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內容研究。
具體研究結合文本閱讀、課堂生成、課后總結
文本閱讀,指的是7-9年級語文文本中包含的能激發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課文。
課堂討論,指的是教師在課堂環境中引導學生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和課堂交流中碰撞出的思維火花,這其中包含著學生的質疑和思考。
課后總結,指的是學生在閱讀文本、課堂學習之后把自己在課堂上的收獲,能用文字的形式總結出來,這可以是課堂學習的反思,可以是對文章內容或作者觀念的批判。這就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與創新點
關于閱讀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反思能力是一個人持續發展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學會反思,一個人才能不斷矯正錯誤,不斷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批判性能力即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它包括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所進行的可能為有形的或者無形的思維反應過程。
本課題創新之處在于:當前關于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很多,而沒有就中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專項研究,如果能形成研究成果,將會以點帶面,促進區域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六、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案例研究法為主,輔之以文獻法、實驗法、調查法、比較研究法進行研究。
七、課題研究的結論、提出的主要觀點
1.初中語文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存在的問題研究。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在閱讀中反思和批判的情況,提高研究的針對性,我們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前期調研。通過調查發現,初中語文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和批評能力的效果極其不好,存在著諸多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現象。
2.初中語文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過程研究。
課題組成員通過實踐努力,認為可以從“文本閱讀――課堂討論――課后總結”三個環節來實現過程的合理有效性。
3.初中語文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方法研究。
(1)在文本閱讀中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2)在課堂討論中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3)在課后總結中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八、研究成效的分析
1.現狀分析及改進措施。
(1)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習慣于某種固定學習模式,形成一種保守心態。
(2)學生的被動接受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厭惡語文閱讀學習或無積極意識學習,只是課堂上為學習而閱讀,課外根本不涉及閱讀知識,又導致了學生閱讀、寫作水平極低的效果。
(3)學生極期望一種開放、合作、探討的教學態勢,期望教師從知識的單向傳授的權威模式中走出來,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助手。
2.效果。
經過對初中生在閱讀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現狀分析,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采取了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提高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時刻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創新實踐中得到鍛煉。
九、課題研究問題反思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發現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把自己的閱讀體驗直接傳達給學生的情況,而不充分觀注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形成的自我體驗,在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反思和批判上方法上的指導略嫌不夠。今后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思維和批判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今后的長足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閱讀教學任教而道遠。
十、主要參考文獻
[1]章晉新.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實踐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5,(1):53-55.
篇5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創新人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40-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381(2012)05-0050-05
一、 批判性思維的內涵與價值功能
(一) 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興起批判性思維運動,將其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引入這一概念。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思維方式,對科技創新、社會發展有著特殊作用,受到學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對其研究越來越多,并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定義。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開拓者恩尼斯對其下的定義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2\]。美國批判性思維理事會主席理查德 W. 保羅將其定義為:積極地、熟練地解析、應用、分析、綜合、評估支配信念和行為的那些信息的過程,這些信息是通過觀察、實驗、反省、推理或溝通收集而產生的\[3\]。美國哲學協會通過德爾菲法,得出專家較為一致的定義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為解釋、分析、評價、推斷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論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4\]。日本青年認知心理學家之會將批判性思維定義為,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現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作出有主張的思考\[5\]。邁克佩克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指在探討中的問題領域運用適當的反省性懷疑\[6\]。我國學者錢穎一認為,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善于懷疑已有的結論,能夠用多角度的、不同于常規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并給出不同以往的新答案\[7\]。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盡管研究者對批判性思維概念的表述還不盡一致,有的側重理性的思考方法,有的看成是一種思維技能,有的強調思維的否定性作用,有的注重發現問題的思考過程,有的不僅包括發現問題的思維形式,也涵蓋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但反省性懷疑、評價性判斷是其基本內涵。
從詞義上看,在英語中,critical thinking有懷疑的、辨析的、推斷的、機智的、敏捷的意思。漢語中的批判,一是評論是非;二是對某種思想言行(多指錯誤的)進行系統分析。因此,本文認為,批判性思維主要是對已有的知識、思想、理論進行回顧、反思和質疑,發現問題所在,立足于“破”??梢哉f,這一概念反映了人們對“批判”一詞的基本認識。它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批判精神體現為不跟風、不盲從,習慣質疑,善于反思,客觀、公正評價觀點等思維習慣;批判技能包括分析、推理,歸納、演繹,解釋、評價等。前者表現在“勇于批判”,后者表現為“善于批判”。鑒于我國大學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貧弱及其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的論述將偏重于前者。
(二) 批判性思維的價值功能
1. 批判性思維是科學創新的前提。美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認為,科學精神就是批判,就是不斷舊理論,不斷有新發現??v觀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看出,科學是在批判中發展的,真理是在批判中完善的,人類文明也是在批判中不斷進步的。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正是由于對傳統的絕對時空觀的產物“同時性概念”發生懷疑,進而對其進行批判,創立了“狹義相對論”;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揚通過對牛頓的光的“粒子說”進行批判,提出了光的“波動說”,使得光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托馬斯?揚在總結其創立新說的經驗時說,“盡管我仰慕牛頓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非得認為他是萬無一失的”,“他也會弄錯,而他的權威也許有時阻礙了科技的進步”\[8\]。整個科學史中這樣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篇6
自由主義關于自由、平等、博愛和公正的價值,這些自由主義的道德訴求,在馬克思看來,不過是表達了一個現代神話,它只會混淆和誤傳這些利害攸關的現實問題。這些價值營造了一個有待實現的烏托邦理想的影像,而它們其實是抽離自人性之終極目的的真正問題,抽離自個體在人類社會中的實現,以及階級體系本身。馬克思指出自由主義道德權利的訴求其背后所揭示的是一種關于個體和社會的看法,個體和社會是相對抗的,有沖突的,這些沖突要求有權威的規則和標準,使能夠規范社會交往,通過理性的分配個體的權利和義務,這一理論的結果就是限制自由和行動是正當的。當代美國著名社會科學和政治理論家史蒂芬•盧克斯在分析馬克思的這一觀點時指出:“自由主義心理學的、社會學的和經濟學的假定通通都是一個階級社會在意識形態上的預設,這些在自然權利理論當中變得根深蒂固……它們從意識形態上歪曲了社會生產關系的真實本質,傾向于在現代社會中鞏固這種由不穩定的社會沖突所滋生的不均衡狀態,并且阻滯那能夠認識并改變這些關系的批判性自我反思的進程。”在馬克思的視域中,一切道德都是階級道德,不存在什么普遍的道德體系,因為不存在什么普遍的社會關系,存在的僅僅是階級的矛盾與沖突。馬克思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用它自己的方式表達了道德法則,平等、博愛、公正等的自由主義道德原則是使資本的經濟規律這一體系得以運作的理想和理論原則的反映。其需求理論表明,在資本社會中,肉體存活、人的感性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所有這些都不再是人的需求,真正的類生活的需求變成了一種由人為操縱產生欲求的計算機機制,感官和意識被資本的邏輯所束縛,道德關系化約為商品關系。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是人類自我潛能的實現,在資本主義中,一個人可以擁有任何通過貨幣可以買到的東西,一切事物都被還原成這一體系的需求及其邏輯的延續,因此,那些看似是拓展自由權(Liberities)和個人自由(individualfreedoms)的東西,最后卻以作為對可用之選擇的范圍和形式的總體限制而告終。一個人無法選擇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無異化的社會中,生活在一個建立在人作為類存在之普遍本性的自我表達之上的真實共同體中,相反,馬克思指出,現代工人在英式酒館的自我麻醉中找到了自我的滿足和需求的實現。
二、對政治自由主義的批判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對自由主義所獲得的政治自由給予了肯定性的態度,他講:“政治解放當然是一大進步;盡管它不是一般的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內,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馬克思肯定自由主義的革命了封建莊園領地制度的結構,統治和法律制定變成人民的事務,國家的決定變成全民關注的事情。但是他同時表明在這一革命中,自由主義導致了政治與經濟的分裂,由此產生了社會生活的公共和私人以及公民權和人權兩個領域的明顯區分。在馬克思看來,市民社會生活的公共與私人領域的以及由此產生的基于類存在觀念的權利理論與基于唯我論的人的權利理論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馬克思擔憂的是,在一個基于權利之兩個矛盾前提與體系,一方面是共同體和政治參與的實踐權利;另一方面是財產、唯我論的自由以及階級制度的維護權利?!惫駲嗍堑湫偷恼螜嗬?,指涉公民參與共同體生活,參與共同體的政治生活,國家的生活。這些都是政治自由的權利和公民權,對于解放和現實自由而言,它們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條件,因為,如馬克思所言:“人本身不成其為自由人,國家仍可以是自由的國家?!睂ψ杂芍髁x人權的批判表現在馬克思對1793年法國宣言中第二、六、七、八及十六條款,這些條款涉及的是個人自由、平等和財產權;而對公民權的批判則通常是所謂法國大革命政治解放的積極因素,包括公共福利的政治權利,所有人生而平等并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自由參與政治進程的權利等等。在其后期的著作《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形象地指明,這些條款是“廢棄了的文字”以及“意識形態的鬼話”,是為了促進經濟競爭和保證財產安全的理智陰謀。當然,批判法國大革命所賦予的這種自由權并不意味著批判一切形式的個人自由,而批判資產階級道德和權利相應地也并不意味著對一切道德和權利的普遍批判。馬克思所要表明的是自由主義的政治解放僅僅將公民社會從不同形式的政治掌控中解放出來,它所帶來的是一種有限形式的自由以及相應的有限形式的個體自由和自我意識,因為為了使公民可以參與到政治進程當中,就要把公民從私有財產、宗教、社會等級、教育和職業的規定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這種解放意味著在公共領域中從私人財產解放出來與在私人領域中自由地去擁有私人財產之間產生了矛盾,馬克思指出這一將私人從公共、經濟從國家中分離出來無疑是一種異想天開。同時,政治生活要服務于經濟目的,那些私人領域的自然權利,即公民被剝奪了公共參與、平等和道德自我發展的一切權利,都留給了少數享有特權的私人財產擁有者從而變得不可能。
篇7
摘要:創新精神的基礎是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方式。如何利用教學內容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批判性是筆者研究之重點。為此本人從借助知識生成、分析錯題成因、利用多項選擇題目、利用多余型開放題目、倡導質疑教師“偶然”的錯誤及堅持“訂正作業”等六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批判性的途徑,并付之實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維的批評性、數學思維的批評性
思維的批判性是指思維活動中善于嚴格地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細地檢查過程的思維品質。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的批判性指的是對已有的數學表述和論證提出的見解,能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輕信?!熬哂羞@種思維品質的人在解決問題時能不斷地驗證所擬定的假設,獲得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和創造性思維存在著高相關”。由此不難發現,要具有創新精神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方式。思維的批判性來自學生對思維活動各環節,各方面的調整、校正,即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的“調整”“校正”又來自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只有深刻的認識、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正確地作出判斷。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批判性呢?
一、借助知識生成,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
學生只有牢固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才能批判性地看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應首先落實在概念、公式、法則和定理的教學中,要認識它們的產生過程以及它們的發展,明確它們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適用的條件,理解它們的實在含義,掌握它們的各種表達形式。
-a(a<0) a(a≥0)例:學生在學習算術根的性質時,往往忽略了對公式=|a|=
中的a條件限制,出現了=2.5-的錯誤判斷,反映了學生對公式的實質沒有深刻理解,缺乏思維批判性。我在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抓住以下三個方面: 1、弄清公式中包含了哪幾步,剛開始一定要嚴格按如下進行:=|-5|
=-(-5)=5
2、 -a(a<0) a(a≥0)明白a的條件,應簡化步驟。如:=
3、加強逆向思維的訓練。如: a=(a≥0)
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公式理解深入,從而使學生抓住可公式的實質,并且有助于學生提高對公式的批判應用能力。然后,再回頭重新判斷是非:=2.5-,學生便有了如下的解題過程: 解:2.5==<
2.5-<0 =-(2.5-)=-2.5 =2.5-是錯的。 由此,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二、分析錯題成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
數學思維批判性的特征在于有能力評價解題思路選擇是否正確,以及對這種思路可能導致的結果加以判斷。用批判性的態度去分析解題過程,發現其中的不足,不斷加以改正和完善,這正是思維批判性的體現。
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經常出示題目的解題過程,讓學生像批改“作文”似的進行評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下面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解題過程使人感到困惑,它的結論又使人感到不可思議。我讓學生評價其解題過程到底錯在哪里?其解題過程如下:
x=y且x≠0,將等號的兩邊各乘上x,得 x=xy……………………………………………………………………………………① 然后再各減y,得x-y=xy-y…………………………………………………② 將上式因式分解得到:(x-y)(x+y)=y(x-y)…………………………………③ 再在等號兩邊同時除以公因式得:x+y=y………………………………………… ④ 已知x=y, 所以 ,2x=y …………………………………………………………………⑤ 因為x為非零的數字,因此可推導出 2=1 ……………………………………………⑥ 學生通過認真閱讀,積極討論,檢查出解題過程中的第4步是錯誤的,并指出了錯誤的原因在于方程兩邊不能除以為零的因式。由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不盲從、不輕信,獨立思考,推翻了荒唐的結論:2=1,這樣的思維過程就體現了思維具有批判性。數學思維的批判性在這風趣的氛圍中得到了培養。
三、利用多項選擇題目,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
學生往往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或者受到別人提示的影響,解題盲目附和,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不利于發展思維批判性。只有鼓勵學生積極地獨立思考,對題目解法發表自己的見解,才能發展思維的批判性,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 例、已知關于x的方程(a-2)x-(2a-1)x+a有實數根,那a的值是( )
A、a≥-且a≠2; B、a>-;
C、a≥-; D、非上述答案。
絕大部分學生采取如下解法:
解:原方程有實數根
a-2≠0
=[-(2a-1)]-4·(a-2)·a≥0
解得:a≥-且a≠2
當a≥-且a≠2時,原方程有實數根,故選A
出現上述的錯誤究其原因,便是學生缺乏思維批判性。數學思維的批判性表現在學生對面臨的數學問題能積極獨立思考,善于考慮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從而不斷驗證自己的解題方案,使問題獲得解決。由于學生不善于思考,沒有充分利用題目所給的已知條件,才導致錯誤。經過閱讀、啟發、討論,學生很快就發現了題目在措詞上有兩處值得注意:一是僅僅提“關于的方程”,未點明方程批判性發展的體現。于是,學生明白了正確的解法:
解:①當a-2≠0時,原方程為二次方程,它有兩個實數根,則必須滿足條件,下同上述解法。
②當a=2時,原方程變為:-3x+2=0, 它是一個一元一次方程,顯然有一個實數根。
綜上,當a≥-時,原方程有實數根,故選C。
多項選擇題題目雖然不大,但涉及內容卻很廣,有很多隱蔽的陷阱,要想選出正確答案,必須用批判性態度去思考,因而,它是發展思維批判性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利用多余型開放題目,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批判性。
多余型開放題,將題目中的有用條件和無用條件混在一起,產生干擾因素,這就需要在解題時,認真分析條件與問題的關系,充分利用有用條件,舍棄無用條件,學會排除干擾因素,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例:一根繩子長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這根繩子比原來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閉式解題習慣的影響,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凡是題中出現的條件都要用上的思維定勢,不對題目進行認真分析,錯誤地列式為:25-8-12或25-(8+12)。
做題時引導學生畫圖分析,使學生明白:要求這根繩子比原來短了多少米,實際上就是求兩次一共用去多少米,這里25米是與解決問題無關的條件,正確的列式是:8+12。
通過引導分析這類題,可以防止學生濫用題中的條件,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提高學生明辨是非、去偽存真的簽別能力。
五、倡導質疑教師“偶然”的錯誤,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批判性。
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自由爭辯”的學風。學生往往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盲目隨從,這不利于增強思維的批判性。為克服學生的盲從心理,教師有時可故意制造一些錯誤,讓學生去質疑、評價。這種做法對教師來說也許是可笑的想法,但對認知活動過程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自然和寶貴的。由于不盲從、不迷信、有主見、不固執,是一個人良好的自信心的體現。這種獨立人格的形成與思維的批判性的成熟是同步的。正確的質疑是思維的批判性的外在表現。應鼓勵學生多生疑,有疑必質,大膽提出不同的見解,從挑戰教師的“偶然”錯誤開始。因此質疑應作為教學的重要活動形式。使學生在質疑中完善認知結構;在質疑中“學問”,并逐步形成學習能力和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質疑中學會批評與自我批評,增強糾錯意識,提高糾錯能力;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既謙虛謹慎,又勇于創新的個性品質。
六、堅持“訂正作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
數學思維的批判性也表現為具有一種趨向和能力,即自覺地運用各種方法檢驗得到的初步結果,以及對歸納、分析和直接的推理過程進行檢驗后作出適當的調整。因此,堅持“訂正作業”的常規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的又一種有效途徑。我在多年數學教學中總結了三種訂正作業的方法:
1、集中訂正。學生作業中若有大面積的錯誤,挑選典型的例子,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集體討論,弄明錯誤所在的地方,然后要求訂正在專用的本子里。
2、輔導訂正。學生作業中若個別出現的錯誤,我當堂面輔學生訂正作業,或要求優秀生輔導指定困難生進行作業訂正,這種困難生容易接受,優秀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培養。
3、自身訂正。這里指的是作業中的錯誤,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批判性。
學生數學思維的批判性培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需要我們在數學中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批判、獨立思考能力。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在數學的表述、論證和計算等方面進行科學訓練,這樣,才能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批判性。
參考資料:
1、《思維發展心理學》朱智賢、林崇德著
2、《中學數學教學縱橫談》胡炯濤、張著
3、《數學樂園——舉一反三》Brian Bolt 著 王榮輝 譯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教育發展研究》2005第3期
5、《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出版社
篇8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中西醫結合;外科;護理;學生;教學
[中圖分類號] R28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8(a)-014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surrgery nursing teaching. Methods 86 practice five-year undergraduates practiced in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of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our hospital” for short)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18 men, 68 women, aged 21 to 23 years, mean (22.2 ± 1.1) years.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3 people in each group.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as applied the control group,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ethod was u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hanges of two groups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were observed. "Nursing Research" Teaching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independently researched by our hospital) was issued in late practice, two groups of nurses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were evaluated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including the conscious use of critical thinking, analytical skills, cognitive maturity degree, scientific thinking, reasoning, judgment, each contained 10 items (2 points per item); every major item equaled to 20 points out of 100 points; ②Two groups of students graduation were compared, including theoretical results, nursing results,both full marks for 100 points. Resul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before teaching ability in general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which was comparable; conscious use after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cognitive maturity, scientific thinking, reasoning, judgment and ability in both groups were improved(P < 0.05), 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students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P < 0.05); analytical capacity of observe group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P < 0.05), control group had certain improve,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linical result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nursing skills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ritical think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urgery clinical care can enhance the critical ability to innovate, improve the clinical skills performance.Western medicine surgery clinical care in critical think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can enhance the critical ability to innovate, improve the clinical skills performance.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Integrative medicine; Surgery Nursing Student Teaching
批判性思維泛指人們對某一事物或現象長短利弊的評斷,又稱為評判性思維、解放性思維、辨證思維以及邏輯思維,要求人們對所判斷的事物做出有意義的建設性、綜合性、獨立性的見解,不能依賴個人的喜好,思維過程要根據理性思考,簡而言之就是提出恰當的問題與做出合理論證的能力。目前已有許多學者提出了情景教學、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自學討論、程序教學、概念形成、案例教學等各種教學方法[1]。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等在大學本科基礎授課中,增加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我國也自20 世紀末期,開始提出重視在護理教育中護理學員的批判性思維方面的培養,進行積極研究探索,但是對于中西醫結合特色護理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筆者結合所在的中西醫結合外科臨床護理的特點,根據批判性思維方法進行臨床教學和帶教,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2-3],在臨床工作中發揮其創造能力以及主觀能動性,在實習后期進行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等成績考核,對照兩組護生情況,實驗研究組護生在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有不錯的成績,目前具體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間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普外科進行護理實習的五年制本科生86人,其中男18人,女68人,年齡21~23歲,平均(22.2±1.1)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學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3人,對照組男護生8人,女護生35人;研究組男護生10人,女護生33人,對照組學生應用傳統教學法,觀察組學生采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兩組參與實踐教學研究的護生,教學前其年齡、性別、技巧運用能力、實操經驗累計、相關專業知識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1.2.1 培養方法 對照組學生應用傳統教學法,由授課老師使用PPT加教具進行授課,內容包括中西醫結合外科臨床護理的特點、特殊性、一些護理知識的基本概念、臨床意義,特別是圍術期相關護理的操作步驟、禁忌證,在教學中也提及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和思考方法。授課結束后教師結合教具進行演示操作,增加學生感官認識,學生分小組在仿真模擬人上反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教學基礎上采用批判性思維方法教學,具體方法有:①采用新的教學評價方式。觀察學生的特長和不足,在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基礎上增加個性化護理意見,根據批判性思維提出的合理措施來設立新的評分標準,啟發學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個體化護理程序,同時可以發現臨床護理中潛在的問題并提前加以糾正,在提高鍛煉批判性思維的同時又可以發現一些新穎的護理方法,要注重批判性思維過程的培養,發現思考中的問題,而不是注重結果[4-5];②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批判性思維其實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思考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和引導,更需要學生的親身體會、實踐以及主動參與。由教師提出4~5個問題,例如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特點,怎樣發揮中西醫結合護理的優勢,中西醫結合外科疾病的特點等。由學生成組進行討論,查閱資料、文獻,進行總結分析來制訂具體護理方案,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若未達成預期目標,再進行新一輪討論、學習以及分工。通過小組人員之間的互相評價以及自我評價來衡量學習效果[6];③創造開放式學習氛圍和環境。以往的傳統教學中學習是在說-聽的嚴肅環境中進行,學生是以一種嚴肅、畢恭畢敬的心態被動的去接受知識點,要提倡學生提出與課本知識不相同的問題和見解,了解學生的的興趣點和想法,對于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都要耐心解答、引導、共同探討,鼓勵其發展好奇心來主動地思考問題,征求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想法和建議,通過與中西醫結合理論相關的游戲、故事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氣氛,老師要放低姿態,以朋友、親人的姿態去跟學生交流,鼓勵其發展與教師觀點不同的想法,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用批判性思維進行性思考[7-8]。
1.2.2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改變。實習后期,發放護理研究教學效果評價問卷(問卷由我院自主研究制訂),對參與研究的兩組護理人員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分析,內容包括:自覺使用批判思維、分析能力、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每項含10小項內容(一項2分),每大項20分,總分100分;②兩組學生畢業成績比較。包括理論成績、護理操作成績,滿分各為100分。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實習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變化情況
教學前兩組學生在自覺使用批判思維、分析能力、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教學后觀察組在自覺使用批判思維、分析能力、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方面比教學前均有所提高,與之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學生在自覺使用批判思維、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方面比教學前均有所提高,與之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分析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但與教學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學生教學后在自覺使用批判思維、分析能力、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方面比對照組護生提高程度更加明顯且增幅較大,兩組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實習生理論、操作成績比較
兩組學生實習結束后成績比較,觀察組學生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分別為:(97.35±13.59)、(98.33±14.00)分,對照組學生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分別為:(93.11±13.21)、(93.07±13.03)分,可以看出理論基礎知識、操作技能兩方面觀察組護生的成績優于對照組護生,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小結
自20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提出批判性思維概念并加以研究,近年來關于批判性思維在我國的應用領域被不斷地發展擴大,特別在教育領域,更加重視為學生培養起批判性思維[9-10]。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訂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運用規定為醫學生具備的核心技能[11-12]。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可以進行培養和訓練的技能,是21世紀醫學生的重要素質之一,目前國內外護理教育系統,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看作是護理教育重要的基本職能之一[13]。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缺少批判性思維的理念,教學手段單一,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理念貫穿在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中[14-15]。
在本研究中發現:教學前兩組學生在自覺使用批判思維、分析能力、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教學后觀察組在自覺使用批判思維、分析能力、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方面比教學前均有所增多和提高[16],與接受教學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對照組護生在自覺使用批判思維、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方面比教學前均有所提高,與之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分析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但與教學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學生在自覺地用批判思維、分析能力、認知成熟度、科學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方面與對照組的一定程度增加比較,使用的頻率以及效果等更加出色明顯。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促成此結果的主要因素:即教學方法的不同致使學生學習方式的不同,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活躍教學時課堂氣氛[17],還有助于促進護生開放思想[18-19],使護理學生的思維更加清晰、理性,認知得到發展,以發散的思維創造解決問題的條件[20],通過反復的質疑與探究,從而促進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21]。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這種批判性思維教學法能夠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促進實習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同時,對其理論知識、操作能力的提高均有幫助,增加護理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和社會競爭力,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毛秋婷,曾.護理人員批判性思維能力培訓現狀及發展策略[J].護理研究,2013,27(20):2054-2056.
[2] 李麗端,魏碧蓉,鄭建盛.護理專業實習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1,8(9):421-423.
[3] 陶巍巍,張新宇,丁淑貞.實習前臨床護理綜合訓練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評判性思維及臨床能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教育,2011,8(10):452-454.
[4] 蘇琳,黃銀久,朱寧寧,等.植入批判性思維的護理技能教程實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3):367-371.
[5] 馬曉璐,趙海平.護理本科生學習風格與批判性思維傾向性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2,12(4):793.
[6] 張Z,王維利,洪靜芳,等.護理管理者核心能力的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4,28(3):290-292.
[7] 柳麗,付敏麗,張宇燕,等.本科護生臨床決策能力的現狀和培養策略探討[J].全科護理,2015,10(8):756-757.
[8] 吳英,任輝.護理本科實習生評判性思維態度傾向性與護理臨床決策能力的現狀及相關性[J].護理研究,2011, 25(1A):20-23.
[9] 蔡晨佳,孫一勤,吳淑敏,等.本科護生評判性思維與共情能力的調查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5,14(8):715-717.
[10] 陳紅濤,雷芬芳,鄧翠珍,等.體驗式教學對專科護生共情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5,16(15):4-6.
[11] 辛惠明,龐書勤,張琪,等.高等中醫院校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相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17(30):2268-2272.
[12] 肖惠敏,林雁,張旋.護理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與評判性思維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10):468-470.
[13] 江月英,蔣紅,由淑萍.基礎護理教學中本科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7):3487-3490.
[14] 王桂敏,張新宇,尹兵.護理專業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評判性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1):10-12.
[15] 喻丹,彭玉嬌,黃麗,等.護理本科生科研能力與評判性思維態度傾向性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5,18(13):20-23
[16] 林雁,肖惠敏,張旋.《護理研究》課程互動式教學對護生科研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48(34):4284-4287.
[17] 樸元林,孫華,梁曉春,等.改善中醫院校實習生臨床實習效果的教學實踐經驗[J].世界中醫藥,2010,5(5):355-356.
[18] 蔣冬花,趙瓊蘭,吳艷平,等.護理本科生評判性思維與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相關性[J].護理管理雜志,2014, 14(04):258-260.
[19] 曹慧.??谱o生批判性思維與心理韌性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4,17(23):2841-2843.
篇9
關鍵詞:文科碩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維;生活世界;意義世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5-0125-02
研究生的“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的疏離,使其思維長期固化于理論層面,受傳統思維方法定式影響,難以形成批判性思維。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以識記、模仿、背誦,題海戰術為主,這樣填鴨式學習和大量的題海戰術顯然不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一、批判性思維的含義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盵1]根據恩尼斯的定義,“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指在確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時所進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批判精神體現為習慣性質疑,善于反思,具有創造性,善于聯想,評價觀點客觀、公正等思維習慣;批判技能則包括分析推理、解釋、歸納、演繹、評價和自我調控等。批判精神表現在“勇于批判”――一種質疑一切的反思精神;批判技能表現在“善于批判”――一種可以質疑的工作能力。二者必須合二為一才能共同在科研工作中發揮作用[2]。研究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動態適應和發展”;研究生的“意義世界”是指“基于對自身和環境的把握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由此形成的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價值理念系統,是支撐其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園”[3]?!袄碚撎剿骱蛯嵺`的偏頗,使得研究生的“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長期疏離,只有客觀審視兩個世界之間彼此聯結的內在張力結構,保持兩者恰當的和諧,才能發揮教育的真正作用”[3],幫助研究生從“生活世界”提升到“意義世界”,真正培養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文科碩士生缺少批判性思維的主要表現
研究上缺乏發散性思維。太書本化、太專業化、視域狹窄、分析不深、理論與實踐脫軌是研究生當前研究上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在致力于自己的專業研究時,研究生往往停留在專業層面,封閉了跨學科研究的視野。不能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問題合理接軌,從生活世界層面上升到意義世界層面,因此在把握重要的研究領域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對現實問題缺乏深刻分析和實質性探索。絕大多數的研究生都比較關心政治熱點問題,了解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重大事件,但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不夠深刻的,欠缺深入分析能力,面對一系列熱點問題時,不能從更多的理論層面來分析解讀。
三、文科碩士生缺少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原因
知識本位教學理念。我國傳統教育思想重知識傳授,即“傳道、授業、解惑”。受傳統思想影響,長期以來,高校課程教學范式沿襲了傳統的“知識本位”理念,只注重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灌輸。教師與學生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形成了對現有知識不可置疑性和相對真理性理念,這既限制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由發揮和自我見解的傳達,又壓抑了課堂氛圍。導致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對課本負責無需對學生負責,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授課成為主要任務即可。
“記憶型教學文化”即以“灌輸式”為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的作用是單方面向學生灌輸信息,研究生被動接受和存儲信息,并按照這些信息指導行動,不能及時反饋,無法形成雙向對接系統。教師在課堂上忽視將理論與生活實際接軌,使學校教育日益與現實生活世界偏離,難以取得預想的教育效果,理論式課堂學術討論氛圍微薄,氣氛低沉,缺乏實踐互動,最終導致學生難以形成批判性思維。
單一式課程設置。傳統課程體系過分強調學科的完整性,忽視了學生的“生活世界”與“意義世界”之間的相互配合的整體效應。課程設置過于單一,重視基礎課程設置,而不注重本學科方法論的課程,難以形成研究生的個性化知識結構。在西方國家,波士頓馬薩諸塞大學關于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研究生課程方面,規定學員完成30個學分批判性思維課程,其中包括《批判思維》《創造思維》等10門課程。而中國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的高校至今寥寥無幾,并且也僅局限于相關哲學專業開設;在教材方面,也只是側重于推理演繹和邏輯論證,對批判性思維培養方面知識涉及不多。這種情況對研究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造成了極大限制。
刻板式的教學環境。以老師講授為中心是當前研究生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教師的教學目標僅是傳授知識給研究生,研究生的學習目的就是接受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并不與實踐生活相聯系??贪迨浇虒W環境導致研究生缺乏批判意識與創構能力,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善對“事實”追尋、“現狀”反思、“真理”質疑、“權威”挑戰,而是盲目承認“事實”、屈從“現狀”、肯定“真理”、維護“權威”。這對研究生的批判意識造成極大的影響。
四、基于“意義世界”和“生活世界”視域融合角度培養文科碩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1.培養生成性思維教學模式
生成性思維教學開創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即“教學源于生活世界,締結意義世界”的主張,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超越傳統思維定式,從“知識中心”轉移到以人(學生)為中心是生成性思維的根本主張。要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發展性和反思性。生成性思維教學模式強調超脫理論,敢于批判,有自己的見解主張。不把教學過程作為“理論事實”來看待,而要作為意義價值來實現。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師生基本理論知識為基礎,生成特定認識的批判性思維。要求教學模式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研究的思維方式,增強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性,教學實踐對教學理論的反作用性,在反復的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杜絕靜止的、單一的、機械的思維方式。
新型“教學文化”課堂教學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對各種文化的適應是研究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知識經濟時代大環境下,傳統的“記憶型教學文化”已不符合時展潮流,一種新型的“生成性思維型教學文化”應運而生,教師不再是研究生的權威,教材上的東西也不是絕對的真理,教師和教材在研究生學習過程中起到引導、促進和幫扶的作用。在學習研討中,教師要鼓勵研究生不盲從權威和教材,敢于懷疑批判,培養研究生的問題意識,并深入進行分析,系統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中,意義世界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意識就要鼓勵他們敢于質疑,勇于批判,與實踐相結合,淡化書本和教師的權威,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教師可以采用CDIO教育模式,讓研究生在“用中學”“練中學”和“做中學”中體驗批判性思維和感悟創新思維的精髓。采用“問題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研究教學法”激發研究生的問題意識,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啟發式、研討式、師生平等對話式教學模式,研究生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教師之間互相提問、相互質疑,從而激勵他們去探索與創新。
2.雙軌式課程設置
雙軌式課程設置即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理論創新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課程教學范式改革就是將“生活世界知識本位”與“意義世界實踐本位”相結合。重塑研究生在課堂情景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作用,調動研究生積極主動思維能力,形成教師與研究生之間,研究生與研究生之間互相傾聽、積極互動、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夯實研究生的基本理論基礎,利用課堂內外的資源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與協調能力,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3.多元開放式教學環境
形成批判性思維學習共同體和創新團隊。創新團隊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為目標,以科研創新為途徑,以學科交叉為特色,以學術交流為紐帶,以學校各類理論知識為依托的研究型群體。以研究生為中心,按照其不同的研究領域和培養方向,形成興趣驅動型、平臺驅動型、導師驅動型、項目驅動型的創新團隊。創新團隊形成后,開展批判性思維主題式論壇、論辯與批判性思維式演講、學習共同體式工作坊以及建設創新團隊式網站等;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質疑彼此的見解與成果;協作完成學習任務與研究項目。在交流與協作的過程中促進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提高,鍛煉了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等科學素養,為促進研究生更好地自主創新性學習營造了良好的科研創新氛圍。
提倡“走出去”教學環境。所謂“走出去”,就是打破學校原有制度的封閉性,為學生提供開放渠道,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生活實踐中去,選擇生活與體驗生活。通過課外活動與生活實踐鍛煉研究生的自信心、開放性、思維獨立性以及批判性創新等品質。在合作共進中取長補短,在小組競爭之間,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研究生生活實踐中體驗自身的價值、在團隊合作中感受歸屬感,進而樹立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信心。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關于研究型課程培養方法,建立縱向為本人自評與同學互評,橫向為學校教師與家長參評的一個評價網絡體系。對于那些富有“冒險”和創新精神的學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和見解,向權威挑戰,甚至觀點“怪誕”等,社會及校方要給予激勵性肯定與評價。
總之,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將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目標,在課程建設中有意識地融入和滲透有助于研究生批判性思維發展的素材,將批判性思維的知識技能融入日常研究生教學實踐之中,才能真正達到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目標,才能為國家的持續發展和創造力提供寶貴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本先.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5(10):40.
篇10
關鍵詞 師范生 反思意識 反思能力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The Culture of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ive Ability for Normal School Students
HUANG Xiaodong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With the lastest education reform deepening, reflective teachers are becomig more and more inportant, which requires a higher demands on the culture of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ive ability for normal schoo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such like week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not solid foundational knowledge of education, lack of reflective ability,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re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normal school students;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reflective ability
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反思型教師的培養。反思型教師是指以多個角度對教育教學進行分析,以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反思自身教學實踐中各種教育現象,把“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有機的統一起來,不斷地調整自我,改進自我,從而不斷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反思型教師不但要具備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更強調教師對自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在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所進行的反思,最終得到改進。當前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的反思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反思意識不強、教育理論基礎不扎實、反思能力不夠。這三方面是阻礙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的主要原因。
1 更新師范生觀念,加強反思意識
反思型教師是對傳統經驗型教師的一種超越,它不是對往陳舊觀念的繼承,而是突破和創新。師范生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這也是師范生反思意識提高和反思能力提升的前提。換一句話說,師范生反思意識的增強,反思能力提高,需要師范生自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反過來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也進一步促進師范生教育教學觀念的改進。
1.1 不斷更新師范生教育教學觀念
師范生要樹立“發展”的教育觀點,充分認識到教育的培養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適合未來不斷變化發展要求的學生,創造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同時,師范生要吸取傳統觀念中精華部分。對傳統觀念,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取傳統教育觀念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直接經驗的優點,豐富傳統教育觀念中,教師單向傳輸知識的途徑。及時了解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最后,師范生要更新學生觀,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性,把學生看待為一個有無限發展可能的主體,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不斷為學生的發展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1.2 加強師范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要形成反思意識,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并且對這些問題進行積極的反思,并且加以改進。批判性思維就是要對所獲得的知識的真實性、準確性、價值等等進行個人的判斷。一方面,批判性思維要求師范生要樹立批判的態度和觀念。批判的態度就是要求師范生具有懷疑的精神,不能夠盲目相信權威,不迷信書本,遇事要一分為二、科學的進行批判。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維要求師范生要不斷地培養形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培養批判性思維是需要不斷地自覺的加以訓練才能夠形成的。只有大量的反復操練,才能最終內化形成師范生的批判性思維習慣。
2 加強師范生理論學習,不斷扎實反思基礎
教育理論是對教育問題系統性的陳述,是在教育教學實踐基礎之上,對教育各種現象和教育經驗的抽象的概括。教育理論擯棄了偶然的教育實踐所引起的不具代表性的問題,高度濃縮具提煉出具有普適性的教育理性精華。為師范生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面對的實踐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從而提高師范生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師范生專業發展。
2.1 加強師范生專業知識學習,拓寬理論視野
師范生應該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師范生學科知識和課程知識、教學法知識等之間的緊密聯系,是師范生形成系統性的學科知識的保證。同時,理論知識的學習不能夠只是在自己專業領域,師范生必須拓寬自身的理論視野,合理的運用學科之間、通識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不斷擴展學科領域寬度和通識知識之間的廣度。從而獲得大量的理論知識儲備,為成為反思型教師提供理論前提。①
2.2 提高反思理論學習,豐富反思內容
師范生要充分比較,提高反思理論水平。以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和主要以教師教授、學生記憶的學習模式對師范生的影響比較大。要提高師范生的反思理論的學習,就要求師范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思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不斷反思自身的學習過程,反思自身的見習、實習過程。充分運用各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觀、教學觀進行對比,強化反思意識,加強自身反思的學習,從而提高反思理論水平。另外,掌握反思方法,豐富反思內容。反思的方法有許許多多。可以通過教學日記,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周記等形式進行個案反思、學科反思、主題反思。②師范生必須在掌握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之上,才能很好的運用。針對實際教育教學情況,采用適合的方法,也是對反思型教師的要求之一。
3 培養師范生的反思技能,不斷提高反思能力
3.1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
反思是一個循環向上不斷發展的過程,師范生在學習過程中,要遵循師范生階段發展特點來培養師范生反思技能。在學校學習階段,著重培養師范生自我反思學習能力。師范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自我反思,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扎實自身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其次,實習階段,師范生要適應學生到教師的轉變過程。對反思能力的培養要求提高師范生教育教學認知水平,盡快掌握作為教師所要求的一般常規技能,適應學校教學生活,要不斷地進行反思。
3.2 反復訓練,培養師范生的反思能力
一方面,可以運用微格教學訓練師范生進行反思。微格教學是把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為若干項容易掌握的單一教學技能,利用音像技術對模擬教學實踐過程進行錄制,以提高教學技能的系統培訓。③具體的程序包括:第一,組織師范生進行教案設計。第二,師范生對教學實踐記錄。第三,小組進行觀摩并進行評議。第四,對教學實踐進行評價和總結。另一方面,借助優秀的教學案例訓練師范生進行反思。優秀的教學案例是以問題為導向,關注解決課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習者反思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師范生可以通過對某一典型的教學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優秀的教學案例中運用的類型、特點、方法等,并與自己進行對比、反思,從而提高師范生的反思能力。
注釋
① 張愛紅.關于反思型教師職前培養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