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象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7:4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現象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化學實驗現象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化學課本中介紹了許多培養學生實驗技能和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實驗,化學實驗中的現象的正確分析與描述,對化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探究的是初中化學課本中部分有關實驗的現象是如何正確分析與描述的。
1、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其現象之一是溶液中產生大量的氣泡,而不能說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或逸出。
氣泡與氣體是有區別的。氣泡是溶解性較小的或難溶的氣體物質從液體中逸出的現象;氣體不是現象,而是生成具體的某氣態物質,它是該實驗最終得出的實驗結論。
從上可以知道,盛大理石(或石灰石)固體的試管里加入稀鹽酸,其現象之一為試管中有大量氣泡產生,該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有待于更深入的、更準確的研究才能鑒定和檢驗出來。肉眼只能看到現象,而不能看到是什么具體物質。如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時看到的現象是集氣瓶(或試管)中有氣泡產生,而不能說是產生了具體的某氣體物質。同樣鋅與稀硫酸反應的現象之一只能說溶液中有大量的氣泡逸出,而不能說溶液中有大量氫氣的逸出。
通常所說物質之間發生了反應有氣體產生教育學論文教育論文,其實驗現象往往是溶液中產生氣泡,而不是具體的某氣態物質。
2、打開濃鹽酸的瓶蓋,在瓶口上方往往看到有白霧現象產生,這里不能說產生了白煙,也不能說產生了白色的煙霧;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之一為產生了大量的白煙,不能說產生了大量的白霧。
煙與霧是兩個不同的現象。煙是固態物質在空氣中分散成細小的顆粒而形成的一種現象;霧是液態物質在空氣中分散成細小的液滴而形成的一種現象。
濃鹽酸的瓶蓋打開看到有白霧現象產生,是因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成鹽酸,而鹽酸在空氣中分散成細小的液滴,故看到白霧;紅磷燃燒生成了白色五氧化二磷固體,而此白色固體在空氣中又分散成細小的顆粒,故產生的現象為煙;如用氯酸鉀與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制取氧氣,用排水集氣法收集到氧氣的集氣瓶中,往往看到集氣瓶中有白煙產生,這是因為反應生成了白色氯化鉀固體小顆粒而形成的。
又如剛吹滅的蠟燭燭芯的上方往往看到有一縷縷白煙產生,這是因為蠟的燃燒是蠟的蒸氣在燃燒,剛吹滅的蠟燭燭芯的上方有蠟的蒸氣存在,而此白煙是蠟的蒸氣在空氣中冷凝成蠟的白色固體小顆粒形成的。煙與霧可同時存在,如磷在氯氣中燃燒,產生白色的煙霧,因反應生成了三氯化磷細小的液滴和五氯化磷細小的顆粒,故在空氣中形成了白色煙霧的現象。
3、可燃物燃燒現象之一有光和火焰,什么物質燃燒用光或火焰為主的現象來描述呢?
一般對于固體可燃物而言,在燃燒時產生以發光為主的現象來描述的,對于氣體(或蒸氣)和液體可燃物而言,在燃燒時則以產生火焰為主的現象來描述的。如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現象之一為發出白光,鎂在空氣中燃燒現象之一為發出耀眼的白光,它們是以發光為主的現象來描述的,而不能說有火焰現象的產生;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氣體物質的燃燒,它們是以產生火焰為主的現象來描述的;又如將酒精點燃,其燃燒的現象之一為藍色火焰,酒精雖是液體教育學論文教育論文,在燃燒時酒精受熱變成蒸氣,酒精的燃燒實質是酒精蒸氣的燃燒,故酒精的燃燒是以產生火焰為主的現象來描述的。
有的可燃物雖然是固體,在燃燒時不是以發光為主的現象來描述的,而是以產生火焰為主的現象來描述的,因為此固體燃燒的實質是其蒸氣在燃燒會計畢業論文范文。如硫固體燃燒是硫受熱升華為蒸氣,硫燃燒實質是硫的蒸氣在燃燒,故硫在空氣中燃燒現象之一為產生微弱的淡藍色火焰;蠟也是固體,同樣燃燒時受熱升華為蒸氣,故蠟在空氣中燃燒也是蠟蒸氣在燃燒,所以蠟在空氣中燃燒是以產生火焰為主的現象來描述的。
4、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其主要現象為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有時也往往說成產生了白色沉淀。
渾濁與沉淀是有區別的。
渾濁通常是指不溶于液體的物質(包括固體和另外某液體)分散在液體里形成的不均一、不透明、不穩定的混合物的現象。如將泥土加入到水中形成懸濁液的現象就是渾濁;將植物油加入到水中形成的乳濁液的現象也是渾濁,它們靜置后都會出現分層的現象。
沉淀通常指的是渾濁的懸濁液中懸浮在液體里不溶的固體物質,由于重力作用發生沉降而析出的過程。
渾濁與沉淀區別是:渾濁是現象,沉淀是過程。
如上述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中變渾濁,是因為生成了白色難溶的碳酸鈣物質分散在水中而形成的不均一、不透明、不穩定的混合物的現象,這樣的懸濁液靜置后會出現分層現象,由于難溶的碳酸鈣物質,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沉降而析出,此時就是通常所說的產生了白色的沉淀。
渾濁與沉淀是有一定聯系的。不溶于液體的物質(包括固體和另外某液體)懸浮在液體里先形成渾濁的現象,然后靜置就會出現分層現象。如果不溶于液體的物質是固體,它形成的懸濁液,靜置后就產生了沉淀。也就是說如果不溶于液體的物質是固體,它形成的懸濁液,先出現渾濁,靜置后才產生沉淀。對于乳濁液中分散在液體里的不溶另外某液滴長久靜置就會出現分層,一般不會沉降而產生沉淀,由于不溶另外某液滴密度較小,因而乳濁液靜置后會出現上浮的現象。
渾濁與沉淀是從兩種不同角度來認識的教育學論文教育論文,通常所說物質之間發生了反應而出現了渾濁的現象,其實質是不溶的固體物質懸浮在液體里形成了不均一、不透明、不穩定的懸濁液。如果說物質之間發生了反應而產生了沉淀,這是指渾濁的懸濁液靜置了以后不溶的固體物質在液體里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析出了。
5、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之一是發出耀眼的白光,有白色固體生成,但不能說有白色固體氧化鎂生成,因為前者為實驗現象,后者為實驗結論。如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其現象之一是溶液中產生大量的氣泡,而不能說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同樣前者為實驗現象,后者為實驗結論。
實驗現象與實驗結論是不同的,實驗現象一般指我們能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而實驗結論是依實驗現象或通過更深入的、更準確的研究才能測定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一般能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是實驗現象,而不是具體的實驗結論。一般而言,實驗現象描述不會出現生成物的名稱,即不含實驗結論。
化學實驗現象的正確分析,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化學問題能力的內容和手段。
篇2
1.網絡傳媒的虛擬性
使高職院校學生網上交往缺乏誠信由于網上交流是虛擬的,它削弱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內在的自我約束,在一定程度上,非道德行為在高職院校學生中大肆流行,遵守“誠實”的價值認同,“信仰”的標準在互聯網上會大大降低,自得其樂,使用隨機的互聯網很受歡迎。上網聊天,主要是高職院校學生交往的形式,但在聊天中,高職院校學生不會不使用他們的真實姓名和地址,不健康聊天的話題和內容對他們來說沒有道德約束。
2.網絡傳媒行為主體的無約束性
淡化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責任感在網絡媒體中是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軍隊,沒有等級之分,沒有貧困和歧視,那里的人們擺脫現實社會的管理和控制,擺脫道德和社會輿論的限制,使高職院校學生為所欲為的沖動。高職院校學生在網上,很容易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觀念,有做一些不道德和非法行為的沖動。
二、心理健康教育預防
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傳媒誘錯現象的有效性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完整的內涵包括:一是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優化高職院校學生,目標,內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設計的實施方法的教育環境,遵循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特征,以發展高職業院校學生的網絡媒體健康教育活動;二是高職院校學生要認識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增強自控力;三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意志和信念的過程,產生積極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網絡行為。
1.預防網絡傳媒誘錯現象基本原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網絡媒體誘錯現象在進行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網絡媒體誘錯現象能進行解釋。故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能預防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傳媒誘錯現象學生發生。網絡媒體引起的誘錯現象是人類社會使用網絡資源引起的,產生和存在是社會不然的結果,它是人類和社會本身的缺陷。網絡媒體中引起誘錯現象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成反比,人與社會,不斷自我改進和發展,能有效的避免網絡媒體誘錯現象。因此,預防網絡媒體誘錯現象,應著眼于一個人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質的全面健康全面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與網絡傳媒誘錯現象預防
基本原理的契合為了有效預防的網絡媒體傳媒誘錯現象,關鍵在于個人自我完善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質的境界的良性發展,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社會價值觀,社會規范認同和遵守。心理健康教育是世界觀的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教育和價值觀教育,使高職院校學生能夠適應的道德和行為的社會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預防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傳媒誘錯現象的措施
1.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的優化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保障的目的。高職院校學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教育部門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教室、宿舍、班級和學生社團為載體,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心理認知教育,培養學生情緒穩定,優化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發現、判斷和解決現有的網絡信息問題的能力,確保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圓滿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的成長。
2.優化網絡環境
目前,網絡環境影響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的速度,強度,深度和廣度。網絡的能發揮其積極作用,但是也能有負面的影響。如何避免網絡傳媒的誘錯行為,首先教師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上網的指導和培訓,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其次,使網絡教育進課堂,網絡信息資源,知識資源作為教材來教導學生,培養學生主動識別互聯網上的信息;最后是讓網絡教育進行學生活動。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素質的特點,有不同的愛好和特長,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專業知識。
四、結論
篇3
論文摘 要:國際間學術和技術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使得中國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成為必要。本文分析了中國科技工作者英文學術論文中的中介語現象,并探討了其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以期提高中國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以及專業英語教學效果。
1. 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發展,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內容發生了重要變化,研究者們將其研究重點從“教學方法”轉到了“學習過程”,逐漸認識到學習者是語言學習的中心。作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學習者所使用的語言,中介語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遺憾的是,國內對中介語的研究大多都以學習者對普通英語的使用情況為研究對象,而忽視了中國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專業英語中的中介語現象。
2. 中介語簡介
中介語理論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紹到我國,對我國的外語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人們也逐步認識到中介語在外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Selinker在其論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詞,并于1972發表了題為Interlanguage的研究論文。Selinker認為,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獨立的語言系統,在結構上處于母語和目的語的中間狀態(1972)。
Selinker還提出了制約第二語言習得的中介語所表征的五個心理因素:(1)語言遷移,指學習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已掌握的母語知識來幫助習得新的語言。學習者在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會試圖借助于母語中的語音、詞匯、句法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母語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積極的影響稱之為正遷移,它有利于第二語言的習得;消極的影響稱之為負遷移,它會阻礙學習者獲取目的語知識。(2)訓練遷移,指學習者由于教師的教學不當或采用錯誤的學習材料,或訓練方法不得當而產生的中介語。(3)第二語言學習策略,指語言學習者掌握、理解單詞、語法規則和其他語言項目的含義和用法時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語言交際策略,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知識有限的情況下采用的一種表達意思的方法。(5)目的語規則的泛化,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把一些語言規則當成普遍性的規則套用,將目的語的語言結構系統簡單化,從而創造出了一些目的語中沒有的結構變體。
根據Selinker的定義,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撰寫英文論文時所使用的語言也是一種中介語,帶有漢語的痕跡。筆者結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博士用英文所撰學術論文,從以上五個方面探討英文學術論文中的常見錯誤。
3. 中介語在英文學術論文中的體現
學術論文中的母語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詞匯和句法層面上。在詞匯層面,學習者會受到新項的干擾。例如,英語有冠詞(a、an、the)而漢語沒有,冠詞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即是新項。漢語中名詞即可表示一類事物,而在英語中,要通過正確使用冠詞或變名詞為復數形式來表達“類”這一概念。學習者經常因忽略漢英的這種差異而忽略對冠詞的使用。詞匯內涵的不對應也是產生中介語的原因之一。漢英詞匯中有眾多內涵不對應的現象,需在翻譯時作區別處理,如:“對”不僅可以表示對象,翻譯為“to”,還可以表示邏輯的動賓關系,需翻譯為“of”;“同時”不僅可以表示同一時間,翻譯為“at the same time”,還可表示“也”,需翻譯為“also”;“首先”并不是“剛開始的時候”,因此不應翻譯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終于”,翻譯為“at last”,也可表示最終的時間,需翻譯為“finally”等;“下”不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譯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溫度”、“頻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個抽象的地點,需翻譯為“at”。詞性的干擾也會產生中介語。漢語的詞性劃分標準主要是詞的語法功能,而不是詞的形態變化或詞的語法意義。英語有比較豐富發達的形態變化,有構詞形態。譯者往往忽略漢英的這一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對詞性不加區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習慣用法的干擾也是中介語的來源之一。漢語中經常會出現像“情況”、“現象”、“問題”、“使”、“有”、“種”等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學習者往往按照漢語習慣,在寫作時把這些詞都翻譯出來,使得譯文冗長,也不符合英語習慣。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層面上的母語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語態負遷移、時態負遷移和句型結構負遷移三方面。在漢語中,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在形式上并無嚴格差異,句子可以無主語,在主語位置出現的名詞也可能是動詞的邏輯賓語,或者句子以“據……”開始。學習者受漢語影響,往往將這類句子誤譯為無主語句子或主動語態。在時態方面,漢語的時態不具備具體形式,而英語中不同的時態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寫作時要么忽略時態,要么錯誤使用時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技工作者似乎對過去時態有偏好。在句型結構方面,英語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應,要求結構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攝神,因而嚴密規范,采用的是焦點句法;漢語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連貫,不求結構齊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統法,因而流瀉鋪排,采用的是散點句法(連淑能,2006:46)。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往往不從句子結構上作調整,而是按照漢語的習慣僅將各分句簡單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話中出現多個動詞。
訓練遷移體現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語法規則、語言技巧等按照章節孤立講解,使學習者進入了某些誤區。如:教師過分強調句子結構應靈活多變,以至于學生為此而忽略了連貫性;或者教師過分強調被動語態的重要性,以至于學生對主動語態望而生怯;更為嚴重的是,教師不能識別學生作文中的錯誤,甚或使用了錯誤的語言,從而誤導了學生。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不當體現為:很多學習者期望通過對詞匯和語法規則“死記硬背”來提高語言熟練程度。這種錯誤的學習策略導致了諸多問題的出現:記住了語法規則但不會使用,認識單詞但不知道其具體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語言知識有限情況下,學習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際策略以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乇苁且环N比較常用的策略。在寫作過程中,若表達受挫,作者往往會折中地選用一種能表達自己大意的方式,從而回避了能夠確切表達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權威是另一種常用的交際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現的漢英科技字典,無論是電子類的還是傳統的,都極少介紹詞的具體用法。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往往過分依賴工具書,導致論文中詞的誤用現象時有出現,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語規則的泛化在學術論文中也很常出現,如:學習者根據動名詞的定義,簡單推斷出所有動詞均可通過加后綴“-ing”變為名詞,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學習者根據比較級的相關語法規則,簡單推斷出“越來越”均可翻譯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學習者根據定語從句的定義,簡單推斷出所有定語從句用關系代詞引導即可,而忽略了介詞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
根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課程設置,學生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均對專業英語進行系統學習,而碩士學術論文和博士學術論文中的中介語現象并無本質區別,這可以用石化現象解釋。Selinker對石化現象進行了闡釋:“語言的石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性知識傾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轉引自趙萱,2006:18)既然到達某一特定學習階段后,學習者并不能通過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現象(defossilization),顯然外界因素至關重要,而教師這一外界因素因和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緊密相關,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際法的影響,有學者主張在專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任務和話題本身內容,注重交流,不過多糾正錯誤,讓他們敢說、敢寫,鼓勵學生利用一切機會練習英語的應用能力,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事實上,在學習者語言能力已經石化的階段,教師便有必要對學生糾錯。認知心理學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輸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語言的輸入是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基礎(丁雙紅、張學輝,2005:115)。教師的糾錯過程也是一種語言的輸入。教師還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語模式。中介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以自然進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變化著。在這一過程中,可供學生模仿和對照的目的語模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語語言模式。這些模式不僅是學生模仿的對象,而且能夠對學生正確的語言運用給予鞏固和強化。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專業英語課原則上由專業教師承擔”,各?!耙鸩浇⑵鹨恢鄬Ψ€定的專業英語課教師隊伍,成立由學校領導和專業英語教師組成的專業英語教學指導小組,統籌、協調、檢查專業英語教學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專業英語教學情況不容樂觀。據韓萍、朱萬忠等調查,由于ESP對教師有專業與語言的雙重要求,許多高校的專業教師由于自身語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語言教學經驗,選擇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翻譯+閱讀”,很少涉及語言綜合技能的全面訓練(2003:24-33);同樣,由語言教師擔任ESP課程教學,若其不懂相應的專業知識也難以勝任。各專家、學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劉潤清建議給大學英語教師舉辦師資培訓班(1999:7-12);蔡基剛也提出鼓勵年輕的具有碩士學位的外語教師攻讀其他專業的博士學位(2004:22-28)。筆者認為,有必要培養穩定的ESP師資隊伍,培養對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礎的英語愛好者,他們有理工科學生的思維習慣,易于接受專業知識;同時,他們愛好英語,容易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此外,他們應該有機會進行專業英語翻譯或編輯工作,以便能將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有效結合起來。
5. 結語
中介語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一個必然現象。研究中介語可以有效了解學習者出錯的類型及其成因,提煉出語言學習的一般性規律,最終達到縮短中介語與目的語的距離、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從中介語的角度研究學術論文中的常見錯誤能夠幫助學習者有效消除母語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提高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引出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反思。教師在專業英語教學中的角色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剛. 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 外語界,2004(2):22-28.
丁雙紅、張學輝. 理工科專業英語教學特點及改革意見[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韓萍、朱萬忠、魏紅. 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J]. 外語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篇4
關鍵詞:模糊限制語英語課堂禮貌原則面子
一、模糊限制語的分類
Lakof于1972年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語這一術語。他把模糊限制語定義為“wordswhosejobistomakethingsfuzzierorlessfzuzy”(Lakof,1972:195).后來國內外的學者分別從模糊邏輯,語義,認知,語用等角度,對模糊限制語的定義、功能和使用進行了研究。
國內外學者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對模糊限制語的分類也各執一詞,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將主要介紹Prince等學者分類標準。Prince等人認為,模糊限制語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mximatom)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兩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就話題的真實程度和涉及的范圍對話題的內容作出修正。可細分為程度變動語(例如sortof,some,kindof,alittlebit等)和范圍變動語(例如about,orso,approximately,roughly,somethingbetween等)。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說話者就話題內容直接作出主觀的測度,或提出客觀的依據,對話題作出間接的評估??杉毞譃橹苯泳徍驼Z和問接緩和語。前者包括guess、think、believe、inmyopinion、1’mafraid等,后者則包括accordingtosb、.Itisestimated/said/reportedthat…、sb、saysthat等。
二、模糊限制語使用的理論支持
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主要有三大理論作為支持,即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合作原則是語言哲學家H.P.Grice提出的一套有關言語交際的、以準則為基礎的總原則。在Grice看來,在言語交際中,為了保證會話等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雙方必須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則,并“根據雙方會話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在一定的語境下提供會話所需的話語或信息”(Cruse2000:35),合作原則包括四條準則(maxim)。
1.質量準則(maximofquality)
A.不要說自認為是虛假的話語或提供虛假的信息
B.不要說或者提供缺乏足夠證據的話語或信息
2.數量準則(maximofuqantity)
A.提供交際所需要的必要信息。
B.不要提供多于或者少于交際所需要的信息。
3.關系準則(maximofrelevance)
提供的話語或者信息必須是與交際相互關聯的
4.方式準則(maximfomanner)
A.避免晦澀
B.避免歧義
C.要簡練
D.要有條理
合作原則認為,在日常交際中,交際雙方本著相互合作的原則進行交際,才能保證交際順利進行。當然,違背合作原則的情況也時有出現,也就是會話含義,在這里因為與我們的討論沒有太大關系,我們不再贅述。
與言語交際聯系密切或者影響言語交際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Grice提出的各條準則無論如何難以囊括言語交際中所有的會話策略,因此,禮貌策略參照了影響語言使用的社會語言學因素、社交文化語用因素等,自然成了與語言使用和理解密切聯系的原則。Leech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Principle),包括以下六條準則,即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論,發展了禮貌原則的適用范圍。他們將面子分為兩種,即正面面子(positiveface)和負面面子(negativeface)。
前者指的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認同、肯定或者贊許;后者指的是希望自己的言行或行為不受對方的阻擾和干涉。在實際的交際活動中,兩種面子都有可能受到威脅。這些威脅聽話人甚至第三者的面子的話語或者行為被稱為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為了避免威脅聽話人的面子,往往會有目的的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和交際策略,而這些言語行為被稱為保存面子的言語行為。
三、模糊限制語在英語課堂中的功能
基于以上所闡述的理論支持,即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及面子理論,我們將著重探討模糊限制語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所發揮的四大主要功能。
1.提供準確而適量的信息,增強教師話語的科學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課堂言語來達到自己的課堂授課目的。根據質量準則,說話人不能提供自己缺乏證據的信息,更不能提供虛假的信息。教師課堂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要求教師必須嚴格遵循質量準則。而模糊限制語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向學生傳授準確而適量的信息,使教師言語貼切、客觀、可信。
(1)Todaythereareabout,000AmeircanIndians.
(2)TimessaysthattherewasabadtraficaccidentinIndialastweek.
例(1)是教師在講授美國印第安人時所做的背景資料的介紹。baout是一個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它在句子中的使用,使得句子中有關印第安人數量在一定的范圍內變化而不影響句子的科學性,同時也可以避免教師說話過于武斷。例(2)中的Itisreportedthat是一個間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使句子內容聽起來有根有據,不是教師的憑空想象或者主觀臆造,增強了句子的可信度。
2.填補教師課堂詞匯的空白。教師在課堂中,尤其是英語課堂中,經常會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模糊限制語可以幫助教師避免尷尬。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在教師不知道人或物的表達方法時,通常會用占位名詞來替代,比如whatnot,whatsisname等。
(3)Haveyougotawhatnot,well,athingfordryingyourhair?
例(3)是教師在與一位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突然忘記了吹風機怎么表達,這時候他使用了一個占位名詞“whatnot”和模糊限制語“well”,為自己接下來的解釋爭取必要的時間。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教師也會故意使用占位名詞來達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經常碰到的情況是,課堂上有個別同學開小差,教師為了提醒他認真聽課,又不傷害他的自尊心,故意使用模糊限制詞。例如“Whoeveratthebackistalking,pleasestop.”教師沒有指出學生的名字,而用了低調模糊限制詞“wheover”,但卻達到了警告學生停止說話,認真聽課的目的。
3.教師自我面子的保全。教師在直接推測、猶豫不決、對話題的真實程度缺乏足夠的信心的時候,為了維護自己的正面面子不受到威脅、而且使語氣更為婉轉,通常會使用模糊限制語。如,Ithink,Ibelieve,safarsaIcantell等等。此外還有表達模糊語氣的副詞perhaps/maybe,以及表示模糊的情態動詞may/might,它們也具有此功能。
(4)AsfarasI’mconcemed,thiswatchisnotmystyle.
(5)Inasense,universitiesarejustfactories.
(6)Upto500personsattendedthatmeeting.
因為模糊限制語“asfarasI’mconcerned”,“inasense”and“upto”的使用,話語的意義得到弱化,使教師不必因為言語過于武斷而對可能出現的信息錯誤負責,或者受到來自聽話人的指責。
4.禮貌策略以及對學生面子的維護。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和互動對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著重要作用。能否成功而有效地選擇恰當的教學語言,從而較好地實現師生互動,是衡量一位老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之一。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
(7)John,couldyoupossiblynaswerthequestiononeonPage237
(8)Whatyoujusthavementionedissomewhattrue,butletUShearsomeofthediferentvoicesfromothers.
篇5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理想
自人類產生以來,人們就對什么是教育、如何實施教育、如何達到理想的教育和實現教育的理想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梢哉f,人類的教育史是一部探索理想教育的追求史,是一部追求教育理想的探索史。
翻開今天有關教育的文章和書籍,可將其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對過去教育的反思和總結;二是對現實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三是對未來教育的憧憬和向往。然而無論是對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的教育的論述無不帶有時代的烙印,體現時代的特點。盡管從實際上來看,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不同的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層次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對教育各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標準,但無不與其所處的時代相聯系。同時由于各國文化的差異、民族的差異、的差異,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有別于其他國家的特點,這些無不說明教育及教育理想具有時代性的特點。
世紀更替,不斷推進的全球化歷程正對中國的發展產生全面和深刻的影響。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高漲。近幾年聽到的兩種聲音特別響,一是一邊倒的對中國教育的大批判,社會已達成了與傳統教育徹底決裂、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的共識;二是“與國際教育接軌”的響亮口號。然而,楊振寧教授卻說過,他很幸運地既學習了祖國傳統教育中的“推演法”,又學到了美國的“歸納法”,兩種方法使他獲得了成功。全球化時代使中國教育面臨戰略選擇,與國際教育接軌是我們必然的選擇,然而接軌首先遇到拿什么去接和接什么軌的問題。譬如美國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有其歷史原因和現實基礎,而我國的人生觀、價值觀強調的是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怎樣接軌?正如柳斌同志所說:“我看在人生觀、價值觀這個問題上,是無法接軌的”。
對中國今天的教育我們必須用與時俱進的精神確立時展觀點,正確評估我國現實的教育,全面認識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和我們的教育該向何處去的問題。固步自封固然要不得,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全球發展的趨勢;但“全盤西化”同樣是有害的。布什政府以唯一全票通過的法案即是以學習中國基礎教育為主的教育法案。我們決不能妄自菲薄。新世紀之初審視我國的教育,我們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觀和歷史觀,不要因為沒有大陸本土人獲得“諾貝爾獎”而難以釋懷,也不要因為常常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牌而一俊遮百丑,更不要因為外國人說“你們的教科書比我們的厚,你們的題目比我們的難,但你們必須買我們的貨”而耿耿于懷。因沒人獲得諾貝爾獎而否認中國的基礎教育,或因常常獲奧賽金牌而沾沾自喜都不利于我們對今天教育的深刻反思。
認為,世界是由矛盾組成,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現實中國的教育即充滿著矛盾:教育培養目標與對教育評估的嚴重脫節;教育的為社會服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功能與現實生活中研究社會、研究學生不夠的矛盾突出;基礎教育不重視學生的基礎只重視分數和升學的矛盾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社會用人制度中重文憑,重學歷而輕能力的現象仍隨處可見;教育領域中的反教育現象、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還沒有完全根除,所有這些使人們對現實的教育和理想的教育產生了諸多疑問。
今天的只是現實,理想永遠高于現實。失去理想猶如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失去了航標一樣是十分危險的。“教育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標,教育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睂逃袄硐氲乃枷腠毝嘈├硇裕傩└≡?,少些功利。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實施意見中指出,2000年以后,再用若干年時間,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對于基礎教育來說,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就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則要求基礎教育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我國要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礙不是資源問題,不是資金問題,甚至也不是技術和設備問題,而是十幾億人的素質問題。學校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實際,找準自己的定位,確定管理目標,選擇適宜的管理模式。近幾年,在上述方面許多地方出現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只是我們必須明確學習借鑒別人的東西,如現成的教學模式、管理經驗等,不如學習別人積極探索、勇于改革的精神和不斷研究問題、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精神。
篇6
【關鍵詞】大學中文;教學現狀:走向
大學中文專業是一個傳統專業,在中國高校中設置時間比較長,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比較穩定,全國所有的大學,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上是沿襲傳統的教學內容,以語言文學課程為主,很少更新;在教學方法上,以講理論為主,基本上不太考慮應用性。
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大學中文專業畢業生絕大多數將不再從事師范教育和研究工作,主要面向企業、黨政機關、教育以外的事業單位,從事文秘、管理、新聞、策劃甚至是經濟工作。社會需要的中文專業人才已不再是像按師范教育模式和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那種人才,而是具有大學層次知識與智能水平,能寫會說兼具其他方面知識和才能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以下筆者從大學中文教學的現狀出發,具體分析了大學中文教育的走向問題。
一、大學中文教學現狀分析
分析目前整個教育業的現狀和格局,隨著高校教育的發展,理論型人才的培養正讓位于研究生教育,現在的研究生招生人數比20世紀70年代末的本科生招生人數要多一倍多,培養研究生任務的學校一般由部屬或省屬重點大學所承擔,地方性大學由于受師資條件、教學資源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相當多的專業方向無法走在學科的前沿。
高校中的中文也如此。因此,筆者以為,本科大學中文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心必須下移,由以理論型人才培養為主的目標模式,轉變為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的目標模式。
地方性大學本科中文專業培養目標應定位為以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為主。所以,培養中文專業應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中文專業的“本份”。這是社會賦予地方本科院校中文專業的歷史責任。
二、大學中文教學走向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進入到教學領域的切入點,是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基礎。從第一、二部分的論述可以看出,培養社會急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勢在必行。就要求我們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來培養大學中文專業應用型人才。
1.注重培養中文專業應用型人才
培養大學中文專業應用型人才,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理念。在中文教師中普遍存在著這么一種觀念:認為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主要是培養人的人文素質,所以不要太多地強調應用性,強調應用性會造成中文本科教育規格和水平的降低,所以他們認為只要學生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素質自然就會高,能力自然就會強。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1.理論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而且有了理論知識也不等于就有了能力。理論知識要轉化成能力還必須通過實踐這個環節。比如,汽車駕駛,掌握了一大堆駕駛理論和駕駛規則,如果不實踐,照樣不能上路開車。這就說明,要把理論知識轉化成能力,必須加強實踐訓練。2.應用性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能力。從中文本科教育來看,應用性既包括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又包括能力方面的應用性。所以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從教學內容、方法諸多方面入手,而不能單純強調某一方面。
2.設置應用型的專業方向
在計劃經濟時代,專業的設置比較單一,比如大學中文專業基本上是師范性質,一般以培養語文師資為己任,由于那時研究生教育還不太發達,本科除培養高中語文教師外,還培養高校師資。師范??茖W校的任務則是培養初中語文教師。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應用型人才已成為社會急需的人才。為了適應這一人才需求的變化,可以在單一的專業基礎上設置若干專業方向。
3.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1)改革教材。現在的本科中文專業的教材,基本上是重理論輕實踐。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大膽進行教材改革,減少理論性,加強應用性。
(2)強化寫作和言語交際能力,寫作和言語交際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優勢。這個優勢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只能加強不能減弱。學生掌握了較強的寫作(尤其是應用寫作)和言語交際能力,就具備了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3)強化專業方向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要充分利用符合現代化教育思想的教學技術和手段,不斷提高授課實效,增大單位課時信息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改革傳統的方法和手段,推行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實行導師制,每位教師帶幾名學生,給予學習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惑和問題。
4.構建嚴密的教學管理體系
篇7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重文輕語 現狀分析 應對策略
一、“重文輕語”的現象分析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認為,“語文”是由“語”和“文”合起來構成的?!罢Z”指的是口頭語言,“文”指的是書面語言,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語文時不僅要進行書面語言的讀寫訓練,還要進行口頭語言的聽說訓練。[1]
審視中學語文教學現狀,我們不免發現“重文輕語”的現象普遍存在,口語交際教學根本上無立足之地,備受漠視,甚至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谡Z交際教學雖然在《語文標準》中有與讀寫教學相等的一席之位,但實踐操作中并不是這樣。那么,何以造成令人憂慮的口語交際教學現狀呢?
1.從口語和書面語的關系和發展方面。
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的,按理人們應該更重視口語,至少也應該對它們一視同仁。但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存在一種“重文輕語”的傾向。為了讀書寫文章,人們不惜十年寒窗苦,而說話是孩提時期不知不覺地學會的,很少有人研究。出現這種傾向有社會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自有文字以來,政府法令、契約文書、經典文獻、圣人立言等都是用文字記載的。一切“高級”的、重要的交際任務都由書面語完成,口語只用來料理衣、食、住、行等日常的交際,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重文輕語”的傾向是不奇怪的?,F在時代變了,以前非得由書面語完成的交際任務都能用口語代替。錄音、錄像、通信、廣播等設備已經普及,口頭信息能夠在頃刻之間傳遞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同時為千萬人聽到;也能錄制成音頻文件,和書籍一樣大量復制,長期保存?,F在口語克服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也能夠傳于異地,留于異時??谡Z的特點是快,隨著生產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它將更多地進入過去由書面語獨占的交際領域,擴大使用范圍。這就需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時代變了,傳統的“重文輕語”的現象要改變,口語和書面語應該兩條腿走路,同時并重。但是人們的認識往往落后于客觀形勢,“重文輕語”的傾向至今仍然相當嚴重,“語文”課實際上仍然只教“文”,不大教“語”。
2.從現如今考試內容方面。
我國的教育體制決定了我國在學生升學時采取的是考試方式。所以,學校教學仍采用應試教育模式。應試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一切都是為了學生考進好一點的高一級學府,省得浪費精神做“無用功”??v觀語文測試,一直只測試學生的讀寫能力,忽視口語交際教學的考查。
二、課堂中“重文輕語”現象的應對策略
口語作為人們交際活動中最主要、最方便、最有效的一種手段,能夠幫助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谡Z交際能力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現代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谡Z交際教學與讀寫教學相比,更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因此,它的教學難度更大??谡Z交際能力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我們需要明確目標,領會要求,根據教材的序列,創造性地用好教材內容,循序漸進,常抓不懈。在課堂教學實施中,應該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交際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在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施建議中寫道: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實際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所以在口語交際教學中,不建議采取大量的講授的方式,關于口語交際原則和要領的講解,應創設和實際環境差不多的交際情境。教師應根據教材選用貼近實際生活的話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證明:人只有在取得進步并對更高的目標“有盼頭”的時候才會努力,才會產生前進的內驅力。內驅力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口語的興趣,對此教師必須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說話心理,強調發揮內部誘因作用,把握時機,注意引導,排除阻礙學生進步的各種障礙,千方百計地培養他們說話的情緒。
2.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往往要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尤其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更要注重。通過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研讀,發現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重視朗讀。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名言佳句。對于一些可以引起共鳴的話題,可以進行探討,設置討論環節,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在寫作教學中,重視寫作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的聯系,善于將說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在作文講評課中對好的文章進行賞析,從而培養語言組織能力和賞析能力。在一些相對自由并且沒有教學任務的課上,可以設置辯論賽、論壇等,讓學生自由發言,鼓勵學生脫稿闡述觀點。在每節語文課前,可以設置演講環節,讓學生上臺演講,內容不限。通過這一系列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持之以恒,相信會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
3.課外拓展訓練。
口語交際能力除了在口語交際課上獨立訓練外,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演練。鼓勵學生在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走出課堂,付之行動。課外可以參加一些演講、朗誦、辯論賽等活動,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口語交際活動,比如采訪、宣傳等。這些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對學生口才要求更高,更好地檢驗口語學習的成果。因此,口語交際教學既要立足課堂訓練,又要拓展社會實踐渠道,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實現課內外融合溝通。
總之,練就好的口才絕非一日之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訓練,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觀點和想法,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交流和溝通。
篇8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研究開創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論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對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近些年研究者們的不懈努力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理論研究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同時一些有意義的研究焦點也不斷地涌現出來。然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理論研究仍有空白之處需要填補。下面筆者對這些焦點問題的研究結論做簡要的述評,探索未來研究的方向。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研究理論成果概述
科學研究的理論成果一般通過專著和學術期刊與學術論文體現出來。筆者對利用網絡和西南大學數字圖書館檢索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學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專著較多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項久雨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藍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唐志龍、羅劍明共同編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價值論》。相對而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的專著少有問世。
目前學術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研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上。筆者通過文獻調查的方法,以1980年到2016年為檢索時限,分別在CNKI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進行檢索,結果見表1。筆者通過合并,得到20篇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密切相關的文獻,其中碩博論文7篇,核心期刊5篇。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理論研究觀點概述
通過梳理發現這些學術論文和期刊研究的中心問題主要集中在內涵界定、實現途徑、困境與對策、實現的層次幾個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實現規律、實現的條件研究。
(一)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內涵界定
學界目前對其內涵界定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觀點即認為:作為價值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屬性通過實踐活動去滿足特定的價值主體(大學生)的需要。同時特定的價值主體(大學生)又在自身需要被滿足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提升自我,提出新的要求。
如張亞丹就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客體通過教育活動對作為價值主體的大學生的需要的引導、滿足和提升,促進價值主體的需要與價值客體屬性和功能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良性循環”[1]。還有張捍東認為“所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價值主體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作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屬性和功能來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的需要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滿足的效益關系”[2]。
(二)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困境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具體實踐中收到的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困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有效實現的原因何在。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眾多不同的結果。歸結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客體本身的不利因素;如王東輝從后現代主義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利影響出發,分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面臨的困境。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后現代主義的質疑和否定[3]。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創建實踐活動過程中出現的不利影響因素。李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障礙做了概念界定,認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過程中不利于其潛在價值向顯在價值升華的因素總和。并且根據不同的標準,將其劃分為社會障礙、學校障礙、家庭障礙;物質因素障礙、精神因素障礙;經濟障礙、政治障礙、文化障礙[4]。
(三)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
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的研究是比較集中的,其中比較有權威性的是項久雨的觀點。他從根本途徑、基本途徑、具體途徑三個層次做了分析總結。并且認為實踐是根本途徑;“灌輸”和“接受”是基本途徑;課堂教育,管理教育等具體教育方式則被歸類為具體途徑[5]。研究者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從這三個層次出發。這些研究既包括具有一般意義的實現途徑也包括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困境或障礙的研究。例如張捍東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包括課堂教育、文化環境浸染、因特網教育、管理教育等[2]。中山大學的馮詩琦、龍維從關注接受主體需要的滿足方面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6]。
也有部分研究者另辟蹊徑從優化內部和外部條件來論述實現途徑。付有能、陳燕浩從優化宏觀環境和建設微觀環境的角度出發[7],陳草從資源合理利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角度出發分別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途徑[8]。
(四)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層次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有無層次、如何劃分的問題上,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山東大學的劉賢峰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功能劃分為社會價值、集體價值和個體價值三個層次。因此他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層次就應當是個體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三個方面[9]。張亞丹從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過程出發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認為理解、認同和運用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所包含的三個層次。并認為理解是最低層次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化的基礎;認同內化的標志;運用是外化的表現形式[1]。
三、現有研究的問題與不足
總體來看,學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是十分關注的,對其理論研究從無到有,并在不斷深入。但就目前研究成果來看還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創新性
根據筆者查閱到的相關資料來看,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價值實現途徑”上,且內容大同小異。更有研究者直接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套用在“大學生實現政治教育價值實現上”,沒有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定人群進行詳細分析。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其他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沒有實質的區別,不能夠體現大學生在大學生校園生活中以及即將邁向社會進一步社會化的身心需要。這些都表現了當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研究缺乏創新。
(二)系統研究不足
當前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少有專著出現,并且現有的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是論述其中一個焦點問題,或是在兼論另一個問題。這些研究都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某一方面研究,甚至各個研究成果之間是有沖突的,不能在總體上把握也沒有準確把握各個焦點問題之間的聯系。這就使得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缺乏系統的整體的研究。
四、未來研究展望
(一)觀照大學生這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的特殊性
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中的一個群體,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有著不同于其他價值主體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
隨著社會生活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深刻而又快速的變革,特別是隨著招生并軌、收費上學、就業時的雙向選擇等,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呈現出了復雜化的變化。首先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增強,在面對問題時看重的是自我的判斷與選擇,而忽視權威的指導。其次大學生在價值目標的傾向上已由集體利益向個人利益轉移,越來越多地重視個人發展,逐漸輕視社會責任、集體責任。在價值評判的標準上,更多地以個人價值為標準評判是非對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也正在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解決日常遇到的問題和適應生活的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因此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應當更多地關照當前大學生群體的這一獨特社會屬性。
(二)注重評價反饋的研究
篇9
>> 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路徑與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實現路徑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缺失及應對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依據及價值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缺失及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實現應注重人文關懷 淺談網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實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人文關懷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應實現五個轉變 人文關懷在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探索 論人文關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科學發展觀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的價值及原則 大學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價值實現論析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問題研究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問題研究 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文獻分析及研究展望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不足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的途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途徑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01-01.
[4]卿定文.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性人文關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5]施林春,陳碧欽,謝從戎.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6]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建構[J].教學與研究,2005(2).
[7]葉碧如.論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7(1).
篇10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6.實用性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教育重要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