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8 00:48: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通過實驗,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自學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祖國每天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家看又一棟樓房正在建設中,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落成。請大家仔細觀察,你能說出圖中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嗎?

【設計意圖:情境引入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通過學生舉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觀感知三角形的形狀?!?/p>

二、探究新知

1.發現三角形的特征

師:請你畫出一個三角形。畫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課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點?

師:為了表達方便可以分別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可以稱作三角形ABC。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經驗動手畫三角形,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發現三角形的特征,體現民主、探究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動手畫,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p>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師:大家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適機插入冷笑話,老師想起了一個笑話,大家想聽嗎?笑話內容,有位生物老師組織了一個討論,什么樣的動物是人?于是同學們討論后回答,“有兩只眼睛的動物是人?!边@時有一位同學“噗嗤”笑了起來,老師走到他的身邊問他:“你為什么笑?”這位同學回答說:“按他說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為它也有兩只眼睛。”生物老師又問:“那什么樣的動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學舉手回答:“沒有尾巴的動物是人?!庇钟幸晃煌瑢W站了起來說:“不對,那按他說的,青蛙也是人了?!保?/p>

師:同學們,之所以給大家講這個笑話,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回答問題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顯然同學們剛才給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呢?

師:引導學生對照板書的關鍵詞概括三角形的定義。(再課件出示三角形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嘗試自學、對比、爭辯、判斷、概括一系列的活動,由學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義,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培養了學生自學、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義。三角形有這么廣泛的應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師邊說邊出示課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實驗操作:教師出具教具,學生動手操作,教師適機插入與上臺操作的學生的幽默對話)

師:想一想這說明三角形具備什么特性?(課件出示三角形的穩定性的文字)

師: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用處很大,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圖中哪兒有三角形?它們有什么作用?(課件出示例2的主題圖)

師:你能再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嗎?

(課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穩定性的應用的畫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兩次拉動,親自體驗到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較中加深了對三角形特性的認識,又通過說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p>

4.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師:我們完成了兩個探究活動,下面進入活動三,請大家看黑板。

(課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畫面)

師:我們只要量出這條線段的長度就知道了房頂的高度,那么這條線段叫什么,如何畫呢?

(課件出示屋頂三角形的高的作圖的畫面)

(課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畫面)學生齊讀。

師:同學們,請你畫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

師:剛才我們畫了三角形的一組底和高,想一想一個三角形只有一組底和高嗎?

有三組底和高。因為三角形有三個頂點,三個頂點都可以到對邊引一條垂線,所以有三組底和高。

【設計意圖:復習平行四邊形高的畫法,再讓學生自學課本驗證自己的想法,接著讓學生自己畫高并標出相應的底,教師有針對性地板演指導,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高和底的認識并掌握了高的規范畫法,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任何一條邊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來畫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幾組底和高。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認識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較好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p>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回答,教師完成板書)

小結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了解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相信大家也深深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知識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四、作業

篇2

一、單選題

1.教師節是(

A.?1月1日??????????????????????????????B.?9月10日??????????????????????????????C.?6月1日??????????????????????????????D.?8月10日

2.小芳和小紅相約一起看電影.電影19:30開始,經過1時40分結束.電影結束后,小芳和小紅平安回到家.電影結束時間是(

A.?9:10?????????????????????????????????????B.?20:70?????????????????????????????????????C.?21:10

3.一個星期是7天,一個月里最少有幾個星期日?

A.?3個???????????????????????????????????????????B.?4個???????????????????????????????????????????C.?5個

4.鐘面上的時間是

A.?6時???????????????????????????????????B.?2時???????????????????????????????????C.?13時半???????????????????????????????????D.?14時半

二、判斷題

5..15時是下午3時.(

6.每一年都是365天.

7.1900能被4整除,所以1900年是閏年。

8.

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三、填空題

9.填空(1)7月份有________天

(2)5分=________秒

10.小明晚上做完作業看下鐘表,如圖,這個時間用12時計時法表示是________。再過15分他就睡覺了,這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________。

11.1年半有________個月,24個月是________年。

四、解答題

12.一列火車從甲地開往乙地,上午8時出發,下午2時到達,甲乙兩地相距810千米,這列火車平均每小時可行多少千米?

13.連線:

1950年

1992年

2400年

1800年

2010年

平年

閏年

五、應用題

14.李師傅加工一批零件,從上午9:00到下午3:00,每小時加工65個,還剩下123個沒有完成,請問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個?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答案】

B

【解析】【解答】教師節是9月10日。

故答案為:B。

【分析】根據對年、月、日的認識可知,教師節是9月10日,據此解答。

2.【答案】

C

【解析】【解答】解:19時30分+1小時40分=21時10分

電影結束時間是21:10.

故答案為:C。

【分析】電影開始時間+經過時間=電影結束時間,據此解答。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平年:28÷7=4(周),

閏年:29÷7=4(周)……1(天),

30÷7=4(周)……2天;31÷7=4(周)……3天;

有余數的只要前幾天(余數)里不要有星期日即可。

所以一個月里最少有4個星期日。

故答案為:B。

【分析】用一個月的天數÷一個星期的天數=有幾周,據此進行判斷即可。

4.【答案】

C

【解析】

二、判斷題

5.【答案】

正確

【解析】【解答】解:按24時計時法

15時是下午3時。

故答案為:正確。

【分析】根據24時計時法,下午3時等于12加上3就是15時,據此判斷即可。

6.【答案】

錯誤

【解析】【解答】由分析知閏年有366天,只有是平年的情況下,才是365天.

故答案為:錯誤.

【分析】此題考查了年、月、日及其關系,明白平年、閏年的區別是解決此題的關鍵.

7.【答案】

錯誤

【解析】【解答】因為1900÷400=4……300,所以1900年是平年,原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分析】一般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是閏年,整百年份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據此判斷。

8.【答案】

正確

【解析】【解答】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故答案為:√.

【分析】本題的關鍵是判斷7月有多少天.

7月是大月,大月有31天,所以7月有31日.據此解答.

三、填空題

9.【答案】

(1)31

(2)300

【解析】【解答】(1)7月份有31天;

(2)5×60=300(秒).

故答案為:31;300.

【分析】根據題意可知,7月份是大月,有31天,依據單位之間的進率,1分=60秒,高級單位的數×進率=低級單位的數,低級單位的數÷進率=高級單位的數,據此解答.

10.【答案】

下午9:05或晚上9:05;21:20

【解析】【解答】解:這個時間用12時計時法表示是下午9:05或晚上9:05。再過15分他就睡覺了,這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1:10。

故答案為:下午9:05或晚上9:05;21:10。

【分析】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時,既可以表示上午的時間,也可以表示下午或晚上的時間;

因為再過15分他就睡覺了,所以這個時間表示的是晚上的時間,即用12加上鐘表上的時間即可。

11.【答案】

18;2

【解析】【解答】解:1年半有12+6=18個月,24個月是24÷12=2年。

故答案為:18;2。

【分析】一年有12個月。

四、解答題

12.【答案】

解:下午2時=14時

810÷(14﹣8)

=810÷6

=135(千米)

答:這列火車平均每小時可行135千米。

【解析】【分析】普通計時法轉化成24時計時法的方法:中午12時以前的,直接去掉限制詞,12時以后的,去掉限制詞,加上12,據此可知,下午2時=14時,然后用到達的時刻-出發的時刻=行駛的時間,然后用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行駛的時間=火車的速度,據此列式解答。

13.【答案】平年:1950、2010

閏年:1992、2400、1800

【解析】【解答】平年:1950、2010

閏年:1992、2400、1800

【分析】如果年份除以4,結果是整數,沒有余數的話,就是閏年,如果有余數的話,就是平年。閏年的特點是二月份有29天,平年的特點是二月份有28天。

五、應用題

14.【答案】

解:下午3:00是24時計時法的15:00

15:00-9:00=6小時

6×65+123=513(個)

篇3

教學內容:教材第24頁、第25頁的內容以及練習七第1~3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意義,能用字母表示。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談話導入

師: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一些新的運算定律——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讓我們的計算更加簡便。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一)乘法交換律。

1.出示教材第24頁情境圖,引導學生看圖,提出例5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匯報??赡苡邢旅鎯煞N方法:

(1)4×25=100(人)

(2)25×4=100(人)

3.請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與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你們有什么發現?

兩個算式中兩個因數的位置不同,但計算結果相等,即4×25=25×4。

4.你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呢?試著自己驗證一下。

小結: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a×b=b×a。

(二)乘法結合律。

下面我們繼續觀察植樹情境圖。

1.課件出示教材第25頁例6,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2.指名匯報??赡苡邢旅鎯煞N方法: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3.你能說出算式中每一步的意義嗎?[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有多少棵樹,再算一共要澆多少桶水;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個小組要澆多少桶水,再算25個小組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4.請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與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你們有什么發現?

(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積不變)

5.你能舉幾個例子驗證一下嗎?

總結: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6.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這三個因數,乘法結合律可以這樣表示:(a×b)×c=a×(b×c)。

四、鞏固練習

1.教材第25頁做一做。(獨立填寫,同桌互相說說是根據什么填寫的)

2.練習七第1題。(獨立計算,同桌互相檢查、訂正)

五、拓展提升

在“保護護城河,獻一片愛心”的活動中,同學們紛紛捐款。已知四年級有8個班,平均每班55人,平均每人捐款5元,你知道四年級一共捐款多少元嗎?(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55×8×5=2200(元)

六、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這些運算定律。

乘法運算定律與加法運算定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對比記憶。

七、作業布置

練習七第2、3題。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匯報解題過程。學生組內討論。

小組內舉例驗證。

學生獨立解答,并說明每一步所求出的是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小組合作,舉例驗證。

小組內討論,選派代表全班交流。

板書設計

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25×4=4×25

(25×5)×2=25×(5×2)

乘法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

a×b=b×a

(a×b)×c=a×(b×c)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完成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生的觀察、列舉等形式,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經過大膽交流,自然地概括出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內容,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