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搖籃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10 23:24: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祖先的搖籃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祖先的搖籃教案

篇1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核心理念要求我們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新課堂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求我們把課堂教學改變為課堂學習,即“教室改變為學室,講堂改變為學堂,聽書改變為讀書,教材改變為學材,教案改變為學案,教學目標改變為學習目標,教法改變為學法”。這“七個改變”實際上就是真正把課堂學習權送給學生。課堂學習權主要是指學生的“自主權”“探究權”“話語權”“獨立權”“評價權”“質疑權”等權力。在新課堂中怎樣做才能把課堂“學習權”送給學生呢?華陽中學在實踐中總結出的“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旨在改變傳統課堂學生“學習權”被教師把持獨攬的教學模式,通過“三維七段”教學實施,把課堂“學習權”送給學生,使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所謂“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中的“三維”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要“三維”的教,學生要“三維”的學?!捌叨巍笔侵笇W習引導、先學自研、互動探究、點撥講解、訓練內化、診斷反思,輔導提升;“單元”是指一節或一章或一個單元。

一、把課堂學習的“自主權”送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睂W生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享有不可爭辯的學習自主權。新課程改革要求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自主發展的人。為此,教師應當站在“學”的角度來設計課堂學習?!叭S七段”中的“學習引導”和“先學自研”就是把課堂學習的“自主權”送給學生。

“三維七段”中的“學習引導”就是要使每個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學情、教情、班情和課標、大綱、考綱,考慮所教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明確可操作的三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目標提供給學生。我們知道,動力來自目標,壓力來自任務,有了目標和任務,學習就有了責任。有責任才會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自主學習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這樣,學生自己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自主學習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意識、態度和行為。把教學目標改變為可操作可檢測的學習目標,我們是這樣操作的(見上表):

1.表述內容。包括行為主體(學生)、行為動詞(要選用那些描述學習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詞語)、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等,主要有輔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時間的限制、完成行為的情景等)和表現程度(是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四項要素,

2.陳述方式。(1)行為主體學生化。就是要把每項目標描述成為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不是教師的教學行為。例如,我們用“使學生……”“培養學生……”“引導學生……”行為主體更多的是教師而非學生。如果我們將上述行為動詞改為“通過……學習,認識……”“通過……學習,養成……”等,顯而易見行為主體就變成了學生而不是教師了。我們不要小看這小小的改動,這背后體現了教師是以教為主,還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的課程理念。(2)行為動詞具體化。盡可能使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動詞。如,寫出、背出、列出、選出、認出、辨別、比較、解決、設計、對比等。減少使用了解、掌握、運用等難以測量的行為動詞,因為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這種行為動詞是很難觀察、很難測量的。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三維七段”中的“先學自研”是指通過學生預習課文自學新知,通過教師的自學指導(包括教師設計的預習提綱)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通過學生自主先學,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研究問題的解決過程?!跋葘W自研”主要達到以下三個目的:

一是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教師創設情景、設計問題時,應該包括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含有體現知識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的,學生如何理解,掌握的過程,交流互動、探索的流程;還包含知識的生活、社會情感、價值,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學習的態度及教師的調控方式方法。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二是養成習慣,自主學習。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自研理解、質疑的習慣以及自己檢測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的習慣。

三是調整狀態,注重實效。教師要注意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出現的畏難情緒、自主學習不能堅持、自主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低效的情況,適時地給予引導、指導和幫助。 把“自主權”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消化,自主發展,自由飛翔。給學生一片空間,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主發展,自主前進。

二、把課堂學習的“探究權”送給學生

新課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讓新知成為學生“探究”所得,“創造”所得.這樣的學習才是生動鮮活的?!叭S七段”中的“互動探究”就是把課堂學習的“探究權”送給學生?!盎犹骄俊敝饕ㄕJ知的互動、行為的互動和情感的互動。

1.多向互動,有效探究。針對教師設計的問題和學生自學過程出現的問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實驗式、對話式、交流式等探究活動。

2.角色互換,有效交流。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臺,深入學生之中,參與、指導學生的討論‘,學生要走上講臺進行展示、交流和接受老師、同學的質疑。

3.問題是課堂學習的“心臟”。探究是因問題而產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問題引領學習的高度,決定著探究的深度,同時也影響著知識的廣度。因此,問題是課堂學習的心臟,因心臟的搏動,思維才如同血液般運動,整個課堂才會變得靈活生動。問題從哪里來?從學習目標中來,從學習結論中來,從網絡資源中來,從實驗中來,從疑難中來……

4.明確什么樣的問題才具有探究的價值。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瓊·梅克教授以問題為中心,以方法為中介、以答案為結果,把問題解決情景分為五級。

應該說,我們課堂學習絕大多數是處于第一級、第二級,極少出現第三級,真正有價值探究應該在第三級和第三級以上的問題。即復制型、記憶型、操作型的問題占主要,這屬于布魯姆的目標理論中的“識記、理解”這一類。如果把目標分類理論用“山”來形容的話,我們課堂學習才從山底起步,連“運用”“分析”這“山”的中部都還未到達,還不用說達到“綜合”“評價”這“山”峰了。簡單說,知識型的問題多,方法型、思維型的問題少;封閉型的問題多,開放型的問題少,再現型的問題多,創造型的問題少……教師沒給學生“問”與提問的良好范例,學生對此也就知之不深,解之不透了,更不用說探究。

把“探究權”送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知識,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增長素質。探究是學生創新的基石,更是學生發明的搖籃。

三、把課堂學習的“話語權”送給學生

教學實踐表明,“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有“聽”的義務,而沒有“說”的權利。話語權是學生神圣的天賦之權。

學生話語權是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尤其是在課堂中所具有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態度、情感、價值和見解等權力,主要包含口頭權力和書面權力?!叭S七段”中“點撥講解”的過程,是一個啟迪學生思維和展示學生思維的過程,也是教師的思維與學生的思維同頻共振的過程,更是把話語權送給學生的過程。學生話語權主要有:

1.學生與老師對話權。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中,教師要以學定教,以學定講,換位思考。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基礎確定與學生對話的重點、難點;針對不同的學情確定與學生對話的起點、寬度和深度。

2.學生與學生對話權。通過互動探究,先是學生在小組交流對話,然后是學生在全班交流展示,其他學生給予點撥補充。教師在此時既是傾聽者,參與者,更是指導者。

把話語權送給學生我們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同學之間的真誠交往。讓我們來看繁體字“學”字的上部,其中間的兩個X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一個X表示祖先的靈,也就是和文化遺產交往。下面的一個X表示學生之間的交往的樣子,那包著X的兩側,形為大人的手,意味著大人千方百計地向兒童的交往伸出雙手,或看著表示大人想盡辦法支持學生在交往中成長,這就是“學”的上部結構。這一字體顯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交往支持。課堂學習交往的方式有討論式、問答式、爭辯式等,無論以哪種方式交往老師都要給予引導,讓同學之間真誠交往。特別關注邊緣生,力爭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或全班的交往中都要有話語權。

二是師生之間的耐心對話。師生之間對話有七級水平:第一級是簡單地回絕問題,這樣的對話方式將直接扼殺學生的好奇心和質疑精神。第二級是簡單地重復問題,這樣的對話屬于敷衍,沒有交給學生有價值的信息。第三級是老師承認自己無知,這種對話可以部分激發學生探求的興趣,使他們自信。第四級是鼓勵學生查找資料。第五級是提供可能的解答。第六級是鼓勵學生可能的答案評估。第七級是鼓勵學生在評估答案的基礎上,對可能的答案一一驗證,進一步探究其可能性。

把話語權送給學生,不但要讓學生說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而且還要讓學生說發現、說收獲、說體會。把話語權送給學生,教師做到能不說的不說,能不講的不講,能不參與的不參與,能不指導的不指導,使學生在敢說、能說、會說、善說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四、把課堂學習的“獨立權”送給學生

學生擁有獨立處理學習中的一切事務,享有不受別人支配或干涉的權力。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學習,代替學生考試,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分析,代替學生觀察,代替學生思考。“三維七段”中的“訓練內化”就是把課堂學習的“獨立權”送給學生。

“訓練內化”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和提升心理素質的過程。主要有:

1.鞏固運用。分層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檢測反饋。檢測知識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時反饋和調整教學計劃。

3.體現“三維”。知識技能訓練:重點知識,重點的推理思維,重點的解題方法,重點的運算過程等要納入其中。過程與方法訓練:如記憶訓練,思維訓練,審題、解題訓練,同學交流互動、探索的方式或流程等。心理訓練:學習是艱苦的,學習就是攀登科學的高峰,學習中肯定有困難存在,有困難就有心理問題,就要解決心理問題。

把“獨立權”送給學生,讓學生在獨立中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增長自己的才干。

五、把課堂學習的“評價權”送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要求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新課程中學生將更多地參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互動活動,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發展。開放的評價要求我們應該把“評價權”送給學生。學生不但評價自己,而且還擁有評價老師,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班級、評價學校等權力。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薄叭S七段”中的“診斷反思”就是把課堂學習的“評價權”送給學生。

診斷反思不是目的,是為了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主要有學生學習自我反思,教師教學自我反思和教師對學生學習指導的反思。診斷反思包括分析、綜合和評價。它既是教師專業提升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高級思維的過程。

1.通過練習中的問題進行反思。不僅局限于結果,還包括反思知識點、考點的了解、理解、掌握情況,知識的模糊點、錯誤點、丟失點等,反思有利于查漏補缺;反思解題方法、思維的形成過程,對提升能力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反思本節知識的情感因素,學生學習本節知識的心理反應,學生是否有激情的學習,是否樂于學習;反思本節課和本單元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對學生人生發展的價值所在。

2.通過教與學的過程進行反思。包括教師的診斷反思和學生的診斷反思。不僅反思結果,還要反思過程。把學習策略的研究、學習方法的總結、學習問題的診斷結合起來。把教學理念、目標、內容、過程、行為及效果結合起來。尋找課堂教與學的亮點和缺陷,挖掘教與學得失原因所在。過程和經歷都很重要,失敗和成功都是收獲。目的是對教與學的規律進一步的認識,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把“評價權”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評價中自我成長,在評價中自我發展,在評價中自我完善。

六、把課堂學習的“質疑權”送給學生

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起點?!叭S七段”中的“輔導提升”就是把課堂學習的“質疑權”送給學生。

輔導提升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教學適應個體差異、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質疑包括知識、方法和心理,并且在這三個方面對學生質疑給予輔導。主要有:

1.知識質疑的輔導。彌補知識缺陷、糾正知識錯誤、整理歸納知識等。

2.方法質疑的輔導。記憶方法、閱讀方法、復習方法、交流方法、探究方法、反思方法、考試方法、診斷方法,實驗方法指導以及審題、解題方法等指導,

3.心理質疑的輔導。感知不準確、不清晰和不敏感。如粗心、注意狹窄、沒看清楚、沒有注意隱含的條件導致審題失誤等。思維混亂、條理不清、邏輯性不強導致表達不準確等,通過師生的溝通交流,發現并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問題。

把“質疑權”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質疑中學習,在質疑中提升,在質疑中探索,在質疑中創新,在質疑中前進。

學生的學習權力是多方面的,不但有我們綜上所述的權力,而且還包含學生學習的想象權、主動權、動手權等諸多權力,它們既有獨立性,又有重疊性。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在新課程改革的偉大洪流中,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做到“心中有學生,眼中有生命”,育人育心,把學習權送給學生,我們深信,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也會破繭成蝶,化魚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