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3 20:1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兩小兒辯日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1

一、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要舉行一場很有趣的辯論賽,不過辯論的雙方是距離現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書課題:《兩小兒辯日》)看到這個課題,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寫的是兩個小孩在辯太陽。

生2(搶著說):兩個小孩子在爭論太陽的遠近。

生3:他們爭得不可開交。

生4:我還知道連孔子都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師(微笑):看得出同學們認真預習了課文,也善于動腦筋,我似乎覺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兩千多年前的那兩個愛動腦筋的小孩。同學們,這兩個小孩爭辯的話題竟然難住了一代圣人孔子,這是怎么回事呢?你們現在想通過什么途徑弄清楚這個問題什么?

生:讀書。

師:對,讓我們隨心所欲地讀讀課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讀就怎么讀。想一想:這兩個小孩爭辯的問題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還可以跟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學生自由讀書,有的在討論)

生1:老師,我知道了,兩個小孩爭辯的問題是太陽是在早上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

生2:一個孩子認為早上的太陽離人近,中午的太陽離人遠。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陽大,中午的太陽小。

師接話:你是從哪兒看出的?

生2(語氣較平淡):“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師(微笑著對生2):如果你就是那個小孩,聽你剛才的語氣大概說服不了別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師,我知道了。那是一個反問句,他應該讀出反問的語氣,這樣的語氣強烈一些。

師:你能用反問的語氣來說服我們大家嗎?

(生3讀,邊讀邊做手勢比劃出)

師(向生2):他的話有說服力嗎?

生2(點點頭):他讀“大如車蓋”時音重一些,還用手比劃出車蓋的大小,仿佛我們面前就有一個大得像車蓋一樣的太陽,讀“則如盤盂”讀得輕一些,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中午的太陽很小很小?!按瞬粸檫h者小而近者大乎?”語氣要強烈一些。

師:你能再試試嗎?

(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生聲情并茂地讀)

師:看得出你已經讀懂了課文。告訴我們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讀懂課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釋,有的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還有的通過反復朗讀來理解。

師:真不錯,看得出你會讀書。你的方法很有用。讓我們大家也用你的方法來讀懂課文。試著說說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讀課文,互相說古文意思)

師:通過反復讀課文,我們一起走進了辯論賽場。激烈的辯論馬上就要開始了。為了贏得這場比賽,請同學們自己找辯友,在下面練習。

(學生分角色表演)

師:聽,比賽的鈴聲敲響了。有哪兩位同學愿意上來扮演兩小孩,老師就暫當孔子吧,我們一起上演一幕《兩小兒辯日》。

小兒1(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個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歲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太陽在早上離你們很近,到了中午就遠離你們了。因為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等到中午時就小像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小兒2(拚命地搖頭):不對,不對。你沒見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中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小孩1:看,那邊走過來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學識淵博,我們去問問他吧。

兩小兒:請先生給我們評評理吧。

孔子聽后搖搖頭,不好意思地說:“孩子們,這個問題我也回答不了,還是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去請教我們的后人吧?!?/p>

孔子:現在我們來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來到了一群熱愛科學、愛動腦筋的小朋友中間,他們一定能解答我們的問題。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我們嗎?

小兒1:為什么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

小兒2:中午的氣溫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時的太陽比早晨離我們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為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

孔子:小朋友們,謝謝你們的幫助。你們與我們相隔那么遙遠,一定對我們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們有什么疑問,盡管提吧。

生4:孔子先生,你是個大教育家,為什么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

生5:請問兩位小孩子,你們見孔圣人都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有沒有譏諷的意思?

生6:請問,你們還有什么疑難需要我們這些現代人解答嗎?

孔子:小朋友們,我們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們還想對我們三個人說些什么呢?

生7:你們兩小孩兒喜歡探索,不懂就問,我要向你們學習。

生8:孔子先生,你很謙虛,也很誠實,對于不懂的問題沒有裝懂,也不怕別人笑話,讓我佩服。

師:舊的兩小兒辯日已經結束了,但新的爭辯又快開始了。請大家認真品讀課文。下節課我們自由組合開展一場《新兩小兒辯日》賽。主題是:“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正方的觀點是:“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變化”反方的觀點是:“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沒有變化?”

二、評析: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著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秲尚恨q日》的教學設計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讀懂了課文的基礎上對閱讀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演、練,讓學生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積累語言,從而熱愛古代燦爛的文化。并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形成個體獨特的體驗,使得作者、學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養其閱讀能力、審美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篇2

(一)軟件功能與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軟件需要一定的操作性,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能夠為指導教師提供便捷的教學方式。在中國古詩文的了解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中國古典詩文往往是寓情于景的,詩歌的語言偏向意味深遠之層次,許多語言無法通過現代白話文直觀的翻譯過來,或許翻譯過來的白話文譯文也無法達到詩文本身的藝術感。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就可以通過電腦的投影向學生展示其詩文內容。對于一些故事性較強的古文來說,多媒體教學能夠以動畫的形式將故事完整的敘述出來,使學生更便于理解。如《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情節,其中論題涉及到了一些物理常識,那么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就能夠使學生在觀看的同時產生對應的思考,防止課堂的注意力不夠集中等問題的出現,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良好手段。

(二)結合想象與感悟詩情畫意

上段文字講述了一些詩歌的學習過程中,部分優美的格律語言無法被現代白話文直譯的缺憾。那么也就間接的導致了學生不能對詩文的思想情懷感同身受,如《登幽州臺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詩歌,顯然是當代小學生無法通感的,對于《宿建德江》、《滁州西澗》等意象描寫較強的詩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更生動的展現意象的狀態。指導教師可以通過PPT課件的構建,將相關意象依次羅列在圖畫內,并結合相關詩句,有層次的、有遠近距離的、有前后順序的在圖畫中映像出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直觀的體會到詩文描寫的美妙,從而提高對詩文的自我鑒賞能力,也是對古文理解能力的一種提升辦法。學習古詩文,感悟詩情與畫意是關鍵,了解詩文的景象代表著怎樣的感情,更是學習詩文的主要鑒賞內容,所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便是來源于此。

(三)增大容量與提升課堂效率

在備課方面來講,多媒體教學能夠擴大課堂知識的儲備量,同時對于課外拓展部分也能做到“隨想隨學”。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基本按照教案的框架進行詩文講解,但古詩文之間的關聯性較高,往往思路跳躍與教案未必能達到高度一致,在涉及到備課范圍以外的知識,指導教師很難進行準確的指導。通過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實現跟隨課堂教學的思維跳動,進行針對性的知識串講。例如在學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指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復習學習過的李白的相關作品和孟浩然的相關作品,并可以通過多媒體拓展,對相關背景予以大致講解,讓學生了解“大詩人李白為什么會寫下這一名篇”,或是“李白的兩首送別詩《贈汪倫》和《送孟浩然之廣陵》有哪些區別”,這都是能夠通過多媒體教學實現的拓展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深度賞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效率方面,多媒體教學節省了教師書寫板書的時間,并且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節省了課堂中的無用時間,為課堂效率的提升做出計劃性的節約和高效利用。

二、多媒體技術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引導學生走入詩文中的綺麗視界

多媒體能夠通過對相關意象的圖象構建,讓學生對“詩情景色”通感,同時也能通過PPT教學使課程與知識點串聯性更強。指導教師可以通過PPT教學,將學生代入詩文中的綺麗視界。如在《題西林壁》的學習中,對于“橫看成嶺”與“側成峰”的不同視角下形成的不同視覺,通過傳統的語言敘述很難使學生深刻的認知其中含義,這時指導教師可以通過PPT課件或JPG圖像等多媒體方式,讓學生通過參照,了解這一詩句的真實含義。或者多媒體教學軟件中的多維虛擬模型軟件,能夠使教師在解釋這句詩文含義時,將虛擬模型自由拖動,使學生認識到不同角度看見的“山脈”,的確可以出現“嶺”與“峰”兩種形態。這種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就是正確的通過科技手段引導學生通感詩文中的獨特視角,并了解詩文的綺麗視界。

(二)運用多媒體拓展了解詩人背景

此外,多媒體教學還具有強大的知識儲備的優越性,指導教師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與備課,對詩人的背景與履歷進行故事性的講解。從某種程度上講,古詩文作為古代文人表達思想感情或描繪事物的一種文體形式,與其詩人的自身經歷和社會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對于相關背景的了解就成為賞析詩文的部分內容。尤其是對于意象較多的抒情類詩文來講,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望天門山》等作品,都是與其詩文背景無法分開討論的。故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外拓展就十分重要。如宋代蘇軾的許多詩文都與其自身經歷的兩次貶謫有關;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等名句,都與變法失敗有關;辛棄疾的“醉里挑燈”,與其征戰沙場、壯志未酬有關。相對詩句的逐字分析,了解常見詩人的人生履歷也是賞析詩歌的關鍵,多媒體的強大知識儲備,能夠有效的為指導教師提供教學素材。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開放教學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怎樣真正讓初中語文教學擺脫拘泥于對文字的考證、詞語的理解和語法的分析這種沉悶、低效的困境,是目前最值得語文教學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在教育背景不斷轉變的前提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需要,對語文課教學來說弊端尤為明顯。所以,做為初中語文教師,非常有必要在正確了解學生心理與興趣的前提下,改革教學模式,努力創造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學趣并重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1.開放式教學對師生的要求

1.1 對教師的要求:(1)教師要熟練地掌握和駕馭教材,明確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及單元知識要點;(2)教師在整體導讀中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和各種文體的特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內容要具體、清楚,便于總結規律,進行遷移;(3)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只起引導、點撥作用;(4)教師要準備好課外閱讀材料和與課文有關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書籍介B、有關評論等。

1.2 對學生的要求:(1)學生對單元的各篇課文要充分預習,了解與課文有關的資料;(2)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自學能力,善于獨立思考,質疑問難。

2.開放式教學的策略

2.1 改變教學思路。改變傳統教學思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一切教學方法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身上,任何教學方法也無法改變學生自身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所以,無論什么類型的教學方法,設計的初衷都要以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夠調動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動性為目的。只有學生產生了學習的積極性,才會對知識有更強的學習欲望,當然教學有效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開放,不單純是課堂地點的開放,還包括教學思路的開放。在以往的教學思路中,教師是主動的,通過提問學生來考察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而在開放式的教學體系下,要改變這種身份的限制,讓學生提問教師。在學生的提問中,學生必然要總結問題,只有具備一定的基礎才可能提出問題,教師通過為學生解答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疑惑,而且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問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另外,教師還要創設學習的民主,比如讓學生參與教案的設計、考核的設計,包括作業批改、學習小組的互評等環節,引導學生能動地學習,主動發現哪些方法能更加適合學習。

2.2 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空間。反思傳統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最基本的一點是學生主體地位在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理念中的失落。教學設計由老師主觀指令,并千方百計地在每一個事先規定的詳盡的細節上迫使學生就范,形成了由老師單向灌輸知識、獨自主宰課堂的格局。課堂上,教師一怕"亂",二怕"錯",追求嚴謹有序的教學氛圍,這是以教定學,而不是以學定教。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是一個實踐活動的整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為語文課堂的開放奠定基礎。

2.3 開放學習方式。"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陶行知語)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合作探究雖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一種課堂模式,但要不要進行合作學習,都要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而定。為了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組間進行交流可通過競賽方式展開。這樣可以增強組員之間的合作意識,調動組員尋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積極性,讓課堂始終處在高效的狀態。將模式靈活變通和優化組合,尋找內容和方法的最佳結合點。

2.4 結合課本內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脫離生活的知識,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腳點的知識都是沒有生命力的,語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來往、公文寫作、學習都離不開語文,所以把語文知識在課堂基礎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對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認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者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讀報、朗誦、演講等活動。并積極要學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學習語文、實踐語文、感悟語文的地方,給語文教學注入全新的活力。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尋覓知識,體驗生活,引導他們在開放的大課堂中閱讀、觀察和寫作,從而拓展他們的思路,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自我實踐的活動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不斷提高語文能力。尤其學習寫作的時候,這種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的方式,對于學生收集素材、組織語言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3.豐富教學模式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態課堂 基本特征 思路探討 教學突破

緒言

在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進程當中,“可持續發展”一詞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非??茖W的發展理念,也同樣需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借鑒。語文教育,重在對學生的培養,一方面是學生的品格,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文化素養。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語文教育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種對學生長期的培養。事實上,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意識到,我們需要構建一個生態的課堂。所謂“生態”,即是說教師要尊重每位噓聲的個性和差異,能夠因材施教,做到讓學生有自我特色的發展,而不是傳統的“一刀齊”。真正的生態課堂,是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個體,讓他們能夠通過自我思考、領悟進行成長,而不是培養數以萬計相同的學習機器,要讓學生學會體會,學會表達,做一個思想豐滿,性格健康的人,將來能夠獲得長足發展,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基本特點

談起建立小學語文生態課堂,首先就要分析這樣的課堂應該具備的以下幾個特點:

互動性

以往在課堂當中,老師的教學模式大多是請學生閱讀課文――給課文分出段落和中心――分析文章的寫作方法等,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與老師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互動,信息的交流量非常小,這就讓本來還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小學生容易對語文課堂產生厭倦,上課容易走神不專心,最后也得不到成長。因此,在生態課堂上應當注重于學生的互動,靈活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改變傳統語文課堂的沉悶氣氛。另外,這種互動也應當擴展開來,將家庭和社會也加入到語文教學中,實現聯合共贏的目的。

成長性

“可持續發展”這個理念在教學中的最終目的還是落在發展上,也就是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成長本身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有著未知性,也充滿了可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學工作,必須強調保護學生的個性以及思想的獨特性,激勵學生進行創新,要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和道理應用到生活當中去,做生活的主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是不是能夠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小學生相對成長性更好,性格多變,心理也容易產生變化,因而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及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健康的、快速的發展。

穩固性

就像前文提到的,我們教育的目標,一是成才,一是成人。事實上,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理念都是“欲成才先成人”,也許將來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卓越的科學家,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社會做出貢獻。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引導學生做一名“樂知者”,讓他們愛上學習,樂于探索,對生命充滿激情;應當引導學生養成勤思多問的好習慣,與其他同學能夠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應當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吃苦,能經受困難的磨礪,明白“吃得苦中苦”的道理。對于學生的培養,一定要從小打好基礎,在穩固了根基之后,將來才能走的更遠更好。

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構建思路探討

明確了生態課堂的特點,我們要做的就是“對癥下藥”,解決目前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課前吃透課本內容,為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打下基礎

在開始教學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做到有備而來。一方面,教師要提前做好教學教案,并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做好備課,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和總結,設計好對學生的引導思路。教師對于課堂的整體把握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堅決不能敷衍了事。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課程設計是一個課時來進行教學。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計劃好整堂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先教授生詞、新詞,接著幫助學生去理解課文的內涵和思想,去感受到苗苗對季老的尊敬愛戴,也感受到季老無名人架子,親切隨和,滿含著對下一代的關愛。只有經過了充分的準備,才能把握學生在課堂上的動向。

以童心為本,讓課堂散發靈氣

有句話叫“大智若愚”,其實與小學生教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小學生尚處于剛剛開蒙的階段,對世界所知甚少,但是有時候簡單的童心中卻包含著大智慧。我在教授《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讓學生在學習課文過后,鼓勵他們寫一些對小女孩想要說的話。孩子們天馬行空,有些孩子說“你來我家吧,我有爸爸媽媽,奶奶爺爺,好吃的,都分給你一半”,有些孩子說“小女孩,我帶你去吃KFC,去游樂場,不讓你再傷心了”,這些孩子們寫的讓我們成人看起來忍俊不禁的話語,卻是他們最可貴的童心。并且我們也可以看出,學生們通過這篇課文也感受到課文深處對情感、生活的思考。

我們的課堂是為了小學生的教育,就應當做到以童心為本,喚醒他們的靈氣,讓學生張開學習的毛孔,在知識的世界里呼吸。只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提高了,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落實到了實處。

巧妙借助多媒體設備,營造情境教學

小學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強,對世界有強烈求知的渴望。我們要抓住學生的特點,用興趣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須知,小學生年紀比較小,往往很難做到自我控制和管理,這就更需要教師能夠幫助他們養成愛好學習的好習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現在發達的多媒體技術,營造一個全面的、生動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歷史”的主人,能夠穿越到課文當中,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

競爭學習,合作思考,讓學生“激情涌動”

小學生的思維,只有他的同齡人最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合作學習的作用。比如在教學進行到《兩小兒辯日》這一課時,不妨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進行討論,在課上分別進行講解,并模仿課文中的小兒進行辯論,最后選出“最佳組合”。這樣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能夠讓讓他們學會團結合作,相互查漏補缺,彌補彼此的缺陷。

師生總結,內化提升

哲學講究“破而后立”,這種“破”的基礎就是總結。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完成后,教師一方面要總結這一段時間的教學經驗,優點和缺點各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要總結學生的學習成果,了解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實際作用,這樣才能“立”,才能更好的把握下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同時,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讓學生從小養成學習――反思的好習慣。學生處于教育的基礎階段,如果沒有反省和總結意識,就喪失了自我認知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就無法成為新時代的主人。

結語

文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一批社會的建設者,他們不僅只是知識淵博,更重要的是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通過自己的所學為社會創造價值。相信,在新課標的春風下,伴隨著生態課堂的成長,這一目標的實現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王小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革建議.小學教學研究,2011(23)

[2]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森.新課程呼喚課堂的生態平衡與優化[J].網絡科技時代,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