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的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1 04:35: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兩小兒辯日的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師:今天我們用“讀”這種方法來學習《兩小兒辯日》。(板書“讀”字)請全班同學先齊讀課文。(全班第一次齊讀課文。學生有些字音出錯,多媒體顯示第一部分:識文)師:好像在一些字的讀音上我們發生了歧義,在初讀文言文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字音問題,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幾個字。(多媒體顯示文中幾個重要的字,學生讀,教師指導)師:請齊讀字詞兩遍?。▽W生齊讀字詞兩遍)師:請同學們在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全班第二次齊讀課文)師:請同學仔細觀察課文,文中除了逗號、句號外,還有幾個特殊符號,你找到了嗎?生1:有引號。師:引號在這里的作用是?生1:引用別人說的話。師: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注意所引用的人的身份。生2:還有嘆號和問號。師:很好!問句有好幾種,疑問、設問、反問,在這里的問句屬于哪一種?生2:反問!師:你覺得該怎樣讀這句?生2:這是小孩子說的,所以要讀出小孩子的感覺,還要有強烈的反問語氣。師:那請你為我們示范一下!生2:(不好意思)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師:反問的語氣還不夠,再加強一些!生2:(聲音大些)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師:很好!有感嘆號的這句應讀出什么樣的情感?生3:應該是有些得意,因為他覺得他把孔子都難住了!師:你的思維真的很活躍!值得表揚!齊讀這句兩遍。請全班同學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次齊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一定的語氣。(全班第三次齊讀課文)
二、二讀說文
師:我們把讀的難度加大,聽說過同步翻譯機嗎?同桌之問玩個游戲,一人有感情地讀文章,一人口頭翻譯這句話,看誰讀得好,譯得好,給你們一點時間準備,我們一會采用開火車的方式來讀。(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師:時間到,我們從這組同學開始吧?。S即抽取學生)生1: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生2:孔子去東邊游玩,看見兩個小孩子辯論太陽,問他們辯論的原因。師:你們為大家開了個好頭啊!我想問一下,孔子是去游玩嗎?生:不是!是游歷!師:對了!中國古代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孔子的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游學。兩個小孩在辯論太陽的什么?生:太陽什么時候離人遠,什么時候離人近。師:把這兩點加上,剛才的翻譯就更完美了。生3: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生4: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到中午時距離人遠。生5: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生6: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遠,而中午時距離人近。師:同學們注意,這位同學在翻譯時將文章省略的部分也翻了出來,非常好!生7: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生8: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大得像車蓋,等到中午小得像盤子,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師:遠的怎么樣小?同學們把這句翻譯再完善一下。生:看上去!師:真棒!補充正確!生9: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生10: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清涼而略帶寒意,等到中午就像把手放進熱水里,這不是近的……感覺熱而遠的感覺涼嗎?師:反應很靈敏,居然加了“感覺”兩個字,很好。生11: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生12:孔子不能夠決斷。兩個小孩笑道:“誰說你智慧多呢?”師:太棒了!同學們學習文言文的力量太強大了!給自己一點掌聲!還有沒有同學對文意有疑問?翻譯文言文,要學會借用書下注釋,并調動以前所學的知識,這會讓我們的翻譯更加輕松。比如“去”字,古今異義,過去我們學習它要翻譯為“離開”,本文要翻譯為“距離”。讓我們在了解文意的基礎上齊讀課文。(全班第四次齊讀課文)
三、三讀辯斗
師:同學們讀得越來越好了,請問這篇文章在講什么?生1:兩個小孩子在辯論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師:很好。我們又如何讓我們的讀中體現辯的特點呢?我們來換種方式學課文,回到2500年前,體會下兩小兒激烈的辯斗場面。首先要明確他們各自辯論的觀點和理由。為了方便區分,給他們取名為甲乙。請同學告訴我:甲乙兒的觀點是什么?他們的理由又是什么?生2:甲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生3:乙兒的觀點是: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師:你能不能把乙兒的觀點模式變得和甲兒一樣呢?生3:可以。一兒曰:我以日初出時去人遠,而日中時近也。師:真好!謝謝!文言文語感不錯。在甲乙兩兒的對話中,有兩組關鍵詞是整場辯斗的核心,誰找到了?生:(齊聲)車蓋和盤盂,滄滄涼涼和探湯。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組詞,有什么共同特點?生4:它們都是反義詞。車蓋是從大小上對比,探湯是從冷熱上對比。師:不錯。再看,這兩組詞又分別從什么角度來描寫太陽?誰來說說?生5:我知道了老師!一個是從視覺角度描寫太陽,一個是從觸覺角度描寫太陽。師:太好了!謝謝你們的回答!男生注意聽老師的問題:甲兒的觀點是……他站在視覺的角度提出理由……女生注意聽老師的問題:乙兒的觀點是……他站在觸覺的角度提出理由……(學生齊聲同答,此問題重復兩遍)師:思路還算清晰,但沒有斗起來??!老師為你們提點要求:是斗不是打;是斗不能笑,要嚴肅堅持自己的觀點;加入動作、口語,擴充斗的內容。推薦你們班思維最敏捷的男生女生來斗一斗?。ㄉ扑]兩位學生,分別充當甲乙兒辯斗)
男生:嗯(撓頭)……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女生:……我以日初出時去人遠,而日中時近也。男生: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女生:聽我的,日初出滄滄涼涼,及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男生:我認為,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 乎?女生:我認為,日初出滄滄涼涼,及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男生:那好嘛,你說了算。(全班竊笑,掌聲鼓勵)師:不錯不錯。但是斗得還不夠!下面請你們班最有幽默感的同學上來和我斗一斗!是誰?生:我來!師:好!有勇氣!現在我不是老師了!我是小甲!你害怕嗎?害怕就趕快下去吧!你看這么多人看著呢!生:我不怕(大笑),要下你下去,我不下!師:你這個小朋友!今天我定要和你斗個分明??!來吧!我說小乙老兄啊——(師用手撫摸同學的腦袋,生大笑)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生:(笑)小甲啊,我以日初出時去人遠,而日中時近也。師: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擺擺手,并用手比劃車蓋和盤盂的大?。┥悍侨灰玻▽W生拍拍老師的肩膀,下面學生大笑)。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學生做發抖狀和揮汗狀)師:你說的不對!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加快語速)生:NoNoNo!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也學老師加快語速)師:你胡說!明明就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推拉狀)生:你才胡說!明明就是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手叉腰)師:你少噦嗦!亂講!遠的小近的大!生:你才啰嗦!我沒亂講!明明就是涼的遠熱的近?。ɡ渥幼龃蚣軤睿煟焊兄x你的精彩演繹!我確實斗不過你??!氣場很強大!(全班掌聲)全班起立!我們還沒下課呢。全班進行辯斗。左邊是甲兒,右邊是乙兒。注意聽老師的指令,并反復體會文章的核心句。甲兒曰,乙兒曰——甲兒堅持曰,乙兒堅持曰——甲兒不服曰,乙兒再次反駁曰——甲兒扯著嗓子曰,乙兒手叉腰曰——甲兒拍著桌子日,乙兒跺著腳曰——甲兒手指乙兒曰,乙兒也手指甲兒曰(全班學生按照教師指令反復誦讀文章核心句,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師:累嗎?生:(大聲)累死了!師:終于結束了一場無休止的辯斗,兩個孩子誰也說服不了誰。為什么?生:因為他們觀察物體的角度不同。師: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看待問題,要多角度思考,才有可能得到較為全面的答案。讓我們帶著這點理性的思考再次齊讀課文。(全班第五次齊讀課文)
四、四讀析人
師:雖然兩小兒并未分出勝負,但他們的優點都落在了我們眼里,兩小兒都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生1:他們都很善于觀察事物,觀察自己周圍的生活。師:很好!你能用一個字總結他們的性格特點嗎?生1:嗯,我覺得應該是“察”。師:很好!還有嗎?生2:我覺得他們都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持之以恒,不會隨便就相信別人的觀點,很認真,不是隨便玩玩的。我覺得可以用“真”字概括。生3:他們還敢笑孔子。師:這種笑應該是得意的笑。笑的背后是什么?生4:他們不輕易相信,哪怕是權威人物!師:敢于挑戰權威!用哪個字總結?生4:我覺得用“勇”吧?或者“真”也行,真性情嘛!師:當兩人爭論不休時?孔子來了。孔子是誰??!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學問家,至圣??!他這個有大智慧的人,能決斷嗎?生:(齊聲)不能。師:為何孔子不能決?請同學們仔細思考。生1:因為當時受科學知識的限制,他沒有辦法解釋。師:有道理。但今天我想換個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假設老師是孔子,我站在你們兩個中間,我能否這樣說:嗯,小甲是對的。小乙是錯的。生:(齊聲)不能!師:為什么我不能這樣?我要維護我孔子的名聲??!生2:不能!因為他這樣騙別人反而會損壞自己的名聲,不能不懂裝懂!師:你說的太對了!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孔子不是不能決,而是不愿決。不能亂決,不可違心決。對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我們不可以亂說,從這點來看你們覺得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生3:很真實的人,實事求是的人。師:如果讓你用《(論語)十則》里的一句話來表達此時的觀點,你會說——。生:(齊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師:如果讓我用一個字去概括孔子的精神品質,我會用“真”字。(板書真字)
同學們,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要學會抓住文章中刻畫人物的關鍵字句,比如“笑”字,“問”字,“游”字等,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分析更加有理有據。讓我們帶著對人物的理解再讀課文。(全班第六次齊讀課文)
五、五讀啟智
師:最后,讓我們看看這節課都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多媒體顯示讀一真一智幾個字)通過這節課,我們初步掌握了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在讀中賞,在讀中悟,在讀中析;讀是一種手段、一種基礎,促進我們更好地[論文寫作 dylw.net]學習。同時,我們也要學習一種精神品質——真,既是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對待問題的認真,也是孔子的真實與真誠,同時更是我們的真讀書、真做人。這些都是智慧!請大家看“智”這個字,是由知和日組成的,就是告訴我們,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所學,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所知,這樣,才能最終開啟智慧的大門!請大家帶著這點智最后齊讀課文?。ㄈ嗟谄叽锡R讀課文)
執教感言:1.設計理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談到自己的教學理想時說:“要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少教多學”教學理念的重點:善用教學方法,把教師從盲目重復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同時解放孩子的身心,使其快樂健康地成長。因此語文教學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作為基點,學習就成了一種令人厭惡的任務。在這樣一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大膽設計了這節課,目的就是放下文言文的坐而論道,采用多種形式,包括游戲的方式對文本進行閱讀,真正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與智慧,從而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
2.教學思路。在教學設計之初,我吸取了余映潮老師閱讀教學中的“板塊教學模式”,并借鑒了國內多位知名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 結合誦讀欣賞教學的特點,經學校備課組反復琢磨,將整堂課分為五個環節。
一讀識文,用集體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二讀說文,分角色朗讀,開火車朗讀,一人朗讀,一人口澤;三讀辯理,同桌互辯,男女生競賽辯斗,師生辯斗,大組之間辯論讀書;四讀析人,在集體朗讀和默讀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同學分析人物形象,找出人物描寫的詞句;五讀啟智,集體朗讀,分析文中的智慧火花;最后誦讀,全班齊聲背讀課文。我圍繞“讀”,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對課文反復朗讀,在讀中悟、讀中賞、讀中析、讀中誦。讓孩子在多次不同形式的讀的過程中完成文言文字音、詞意、句意的理解;隨詹通過朗讀,啟發學生尋找文章中存在的反義關系和觀察角度,從而達到分析文章的目的:并加入辯斗環節,以游戲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達到理解誦讀的目的;在析人的部分,讓學生自己總結人物角色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最后教師歸納學習方法——讀,精神品質——真,通過讀的方法,體會“真讀書,真做人”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訴同學除了要學習知識,更要增長智慧,并在最后的讀書聲中完成教學。文言文教學應講究多誦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先完成最基礎的自學,然后在老師有梯度的問題中,逐漸提升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少教多學。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課堂能多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和人文性的教育,而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教授。
篇2
【關鍵詞】文言文;翻譯;原則;方法
一、文言文翻譯原則
我們在參閱一些文言文翻譯的資料時,很多書上都提到了文言文翻譯的三個原則——“信”、“達”、“雅” ?!靶拧笔侵覍嵱谠牡膬热莺兔總€句子的含義。 “達”就是翻譯出的現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 “雅”就是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表達出來。
還有一種對“信”、“達”、“雅”的解釋是:“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把拧?,就是譯文語句規范、得體、生動、優美。
二、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直譯”和“意譯”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直譯要求盡可能地將原文中的每個詞一一對應地譯出來。意譯就是翻譯文意的大體意思。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只要能做到通暢連貫地用現代漢語如實地表達原文的意思就夠了。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意譯,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兩者的關系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三、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擴、縮、選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队洺刑煸娨褂巍罚ā霸笔秦S市年號,不翻譯)
合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读H藺相如列傳》(“合氏璧”物名,不翻譯)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督尉。(“將軍”“督尉”為官名,不翻譯)
(2)“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例如:夫戰,勇氣也?!恫軇フ搼稹罚ā胺颉睘榘l語詞,翻譯時應刪去)
骨也盡矣,而兩狼并驅如故《狼》(“之”是助詞,無實意,翻譯時刪去)
(3)“補”,就是增補。①變單音詞為雙音詞;②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帝感其誠。《愚公移山》(“感”的后面省去了介詞“于”相當于“被”翻譯時要補出來 )
日出初時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秲尚恨q日》(翻譯時,“如盤”以前補出形容詞性謂語“小”)
(4)“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例如:吾與汝畢力平險 《愚公移山》(句中“吾”“汝”應分別換成“我”“你們”)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觀潮》(“歲”換成“年”)
(5)“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勸學》(可調整為“引無利爪牙”)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調整為“汝之不惠甚矣”)
(6)“擴”,一是把文言文中單音詞擴展為同義的雙音詞或多音詞
例如:弊在賂秦《六國論》(“弊”擴展為“弊端”“弊病”“賂”擴展為“賄”“賂”)
二是對一些言簡意豐的句子,翻譯時要擴展其內容,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
例如:懷敵附遠,何招而不來《論積貯疏》 (翻譯為:使敵人歸降,讓遠方的人歸,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7)“縮”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哆^秦論》(翻譯時,直接翻譯為“秦有并吞天下,統一四海之意”即可。)
(8)“選”,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文言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常見,因此,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顧”有回頭看;看;探問;拜訪;顧惜,顧念;考慮;但,只是;反而,卻。在這些翻譯中,只有“拜訪” 最合適)
篇3
[關鍵詞]古文教學興趣缺失培養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30032
文言文可謂是承載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中還蘊含著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與文采。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節選的各類古文,對于已經有了一些文言文學習基礎的高中生來說,可謂是經過精挑細選最適合的古文基礎讀物。因此,不管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是為了滿足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學習古文必須在高中語文教育中被重視起來。
然而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熱情卻并不如預計中的那么高漲。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幾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一、高中古文教學中學生興趣缺失的原因
1.古文晦澀難懂,學生能力不足,接受困難
文言文產生的環境距離現代生活較遠,而且與現代漢語在語法、構詞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區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陌生感。許多字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十分簡單明了,一旦到了古代漢語中就大相徑庭了。比如,“湯”在現代漢語中是“煮東西的汁液”的意思,而在古代漢語中則多是“熱水”這個意思。《兩小兒辯日》中的“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一句,“探湯”就是把手伸進熱水里的意思。
還有各種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語法句式。古代漢語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就分為:用“者”或“也”表判斷,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用動詞“為”“是”表判斷,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判斷,還有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語法學習與現代漢語學習區別較大,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地方也不多,因此很難融會貫通。
2.古文教學形式單一,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熱情
目前的高中語文課堂上,文言文教學仍是“閱讀―翻譯―背誦”這樣的“三段論”式教學方法居多。因為大部分文言文都要求背誦,而且在如今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大部分學生與家長把成績放在學習的首位,忽視了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少學校為了提高高考升學率,依舊在實行“填鴨式”的灌輸知識教學,完全沒有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意識。
比如,在文言文閱讀訓練過程中,許多教師在講解翻譯題的時候,只顧要求學生記住答案和死記硬背答題技巧,而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也不給學生時間來融會貫通,久而久之,很有可能讓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是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把對文言文的好奇扼殺在搖籃里。
二、培養高中生古文學習興趣的策略
1.利用多媒體課件,打造現代化課堂
在多媒體逐漸進入課堂的當下,教學過程中借助幻燈片放映音樂、視頻相結合的形式越來越普遍。作為一門偏工具性且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經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課內外的名篇佳作,以此幫助學生將單一的書面知識轉變為生動形象的多維理解。
同樣,在古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能夠擴大課堂知識容量和提高效率,應該被教師作為輔助講解的首選。比如,可以提前在備課時選用PPT課件,增加知識的補充。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單元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教師備課時在PPT課件中加入課文朗誦的小視頻或者音頻,同時還有關于“完璧歸趙”這個典故的由來拓展課外知識,利用有趣的網絡視頻或動畫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還可以加入介紹古文時代背景的PPT內容,豐富課堂容量,拉近學生與古文之間的距離,把枯燥的文言文課堂轉化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生動有趣的課堂。
2.加強古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篇4
教學風格在課堂上有多種多樣的體現:第一點就是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不同風格的老師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肯定各不相同。比如說,同樣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于永正老師把他提煉成一句話:母愛就在一大堆細節中。竇桂梅提煉出的“我們要好好活”。同樣教小古文《兩小兒辯日》,朱文君不去理會孩子對內容理解到什么程度,但她特別介意孩子對文言文韻味和節奏的把握,于是,各種形式的讀就成了她的課堂的一大亮點。武鳳霞教《兩小兒辯日》,則完全指向了對內容的理解,于是,字字求解就成了她課堂的一個特色,到最后還有一段讓小學生動手翻譯的環節。
第二點體現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不同風格的老師,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各有不同。有一位小學語文名師,普通話不是很好,他總是以此為理由,讓孩子們來替他范讀,結果就形成了他的一種教學風格:總是以孩子為主角,總是孩子們互當小老師,于是一位普通話不好的老師,他的學生居然個個是朗誦高手。魏書生剛走上講臺的時候,不會教,怎么辦,他想了一個竅門,他說:同學們,我們商量商量,這節課我們該怎么教?該講哪些問題比較好?學生很興奮,老師都向我們請教了,我們多牛啊!于是大家紛紛幫老師出主意想辦法……時間一長,孩子們人人都成了小老師,自學能力超級強。魏書生成名后經常外出開會,有時候一個周都不在家,但他的學生成績從來沒有落下,總是名列前茅,得益于什么?得益于魏書生總是和學生商量的民主平等的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的第三個體現,就是在語言上。于永正的課堂語言像泥土般樸實無華,賈志敏的課堂語言嚴謹凝練,竇桂梅的課堂教學語言充滿激情,王崧舟的課堂語言富有詩意,薛法根的課堂語言幽默風趣……不同的語言,塑造了老師們的不同的風格。所以老師們錘煉自己的風格,要從改造自己的語言開始。不管你是教什么學科,不管你是教什么學段,都一定要讓你的語言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讓你的語言形成一種場,當你講話的時候,緊緊吸引著學生瞪著眼睛聆聽。
那么,如何利用教師的風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首先,教師要巧妙處理教學內容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解讀課文時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然后依據這些抓好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誘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其次,教師用語言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在教學中是實施教學的主要手段。老師講課講得有聲有色,學生愿聽也樂于聽,且意味盎然。名師大家之所以深受學生的歡迎,就是因為他們注重了教學語言的運用,整堂課是幽默風趣,文彩飛揚。正如魏書生自己所講“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這種笑就會自然而然地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在這種氣氛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激發,學生在愉快之迅速掌握知識。其至,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篇目是文學作品,無論是文彩,還是情感內涵都有是一流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使學生感到教學內容的有趣并樂于接受。
篇5
一、在“情境創設”中激趣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情境,將情感紐帶拋向學生,并把作者、老師、學生的情感世界連通起來,創造一種既和諧又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學生的興趣自然提高。
1.有機插入故事
文言文內容大多可以與生活軼事、處世哲學、歷史典故聯系起來,因此可從文言文的本身特點著手。教學“伯牙絕弦”時,我讓學生搜集與“伯牙絕弦”有關的故事、典故?!白悠谒溃乐^世再無知音”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何為知音?”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準備好的故事,然后引進“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述說故事梗概:春秋戰國時,晉更上大夫俞伯牙至楚國修聘。于水路返回,途遇風雨停于荒山斷崖之下。因觸景生情,萌發琴興……琴罷遂摔琴謝知音。學生聽了故事,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為課文理解提供了背景,讓學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更深入了解,整個課堂被賦予更多的人文內涵。
2.嘗試角色體驗
在創設情境時,角色是最為活躍的一個因素,充分利用角色互換體驗當時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入學習的情境,角色體驗促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學生體驗不同從而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我有效運用了角色互換的接話游戲。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眱簯暣鹪唬骸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荨!弊x讀這兩個句子,想想他們當時的心境?……師:聽了楊氏之子的回答,再想想他們當時又會怎樣表達自己的心境?分角色體驗:(讓學生自由說,教師點撥、補充)孔君平感嘆道:“真是后生可畏??!”“不簡單”“汝乃聰惠之極也!”“吾本戲兒,反為兒所戲?!睏钍现有χ鹪唬骸皯M愧,慚愧?!薄岸嘀x夫子夸獎。”“見笑!”“請夫子多多包涵?!?/p>
寥寥幾行字所蘊含的內容卻非常多,教師帶領學生沉浸于具體情境中,讓學生設身處地依據當時的環境、氣場,想人物之所想,悟人物之所悟,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之境界,實現讀者與文本中人物情感交流的和諧共鳴。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文言文教學有時會比較枯燥,恰當運用形象直觀、聲形并茂的多媒體課件能彌補不足。音樂圖像它能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到課文情境之中。我在帶領孩子們學習《伯牙絕弦》時,以古典樂曲創設情境,當學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之時,哀婉的音樂一響起,學生的情感被調動渲染起來,靜靜地沉浸在哀婉的樂曲里,師問“知道為什么音樂變得如此憂傷了嗎?你從文中的哪個句子感受到的?”學生體會,課件再次播放琴聲,悠揚低沉的音樂緩緩響起,或抑或揚,或急或緩,忽然琴弦中斷。師問“你從伯牙的琴聲里聽出了什么?”……古色古香的音樂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素雅哀怨的氛圍,古典樂曲的妙用,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在余音繚繞中,老師和學生共同領略伯牙的悲喜之情,見證了伯牙對友誼的忠誠。
二、在“吟詠誦讀”中積淀
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對文本語言的涵泳、體味上,強調學生對文本的熟讀、記誦?!笔熳x和背誦能使學生逐步積累起比較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古漢語的用詞、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達習慣也逐漸熟悉起來。呂叔湘先生一直強調文言文教學“要從根本處做起”。這個“根本”就是“讀誦”。
1.范讀引導
文言文由于句讀及生僻字等,學生較難讀準讀通,因此教學時教師的范讀就顯得很有必要。教師范讀要抓住重點、難點:如,“楊氏之子”學生誦讀中出現問題最多的是最后一句:“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特別強調不能誦讀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因為停頓的位置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截然不同。“伯牙絕弦”中,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文中“兮”“若”的連接、停頓的地方不能錯位。對于上述難以讀準的句子,教師可以進行領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掌握文言斷句、句讀的規律,學生就會在跟讀過程中,對文言文的音韻、節奏、停頓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漸加深,感受到文言誦讀的魅力,進而產生自己誦讀的愿望。
2.情趣誦讀
此外,教學文言文時,還可以根據文本的自身特點展開有情趣地讀?!皟尚恨q日”這篇文章很適合“爭辯讀”,于是教學時我安排同桌同學一起“辯日”。同桌甲:“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蓖酪覡庌q道:“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蓖兰撞桓适救酰骸叭粘醭龃笕畿嚿w,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同桌爭辯之后,接著指名學生“辯日”。此時安排朗讀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目的是給其他同學做好示范,最后師生“辯日”。教師通過語速變化(加速)、增加詞語(非然、非然也)等不斷點撥、激發、感染,隨著辯論的激烈,學生的情緒高漲,辯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一遍一遍地讀的過程,不知不覺中,學生理解了內容,熟讀成誦。
三、在“推測猜譯”中辨析
在閱讀教學中人們遵循科學規律摸索出一種有效的方法,即由已知猜測未知,通過合乎邏輯的推測揣摩,最終理解所讀材料的意義的一種閱讀方法叫“猜讀法”。引用至文言文中稱之為“猜譯法”。教學時即讓學生聯系所學的知識,借助一定的提示注釋辨析猜譯探究學法,這種方法召喚學生的閱讀期待,能夠激起學生思辨的情趣。
1.聯系語境分散猜譯
一些字詞在文言文中比較活躍,同一個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截然不同,因此要根據上下語境細讀品味,分別猜譯方能知其意?!皩W弈”中“之”字出現六次之多,如果把每個“之”的答案都摘抄到黑板上,花不了多少時間就了事,但是這樣做學生很快就會忘記,而且毫無挑戰可言。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大聲朗讀,后默讀并猜一猜每個“之”的意思有何不同,特別提醒“之”字是在不同的語境中,要充分聯系上下文,知道大致的意思。學生通過比較辨析,猜測“之”的用法。這種猜譯學生是主動去完成的,記憶特別深刻。久而久之,猜多了,學生就敢猜,習慣猜,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
2.結合注釋整體猜譯
結合注釋,整體猜譯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如,教學“學弈”,首先讓學生讀,通過大聲朗讀,讀通弄懂其內的節奏,然后要求學生靜思默讀,一邊讀一邊思考:“請你借助課后的注釋,猜猜看,這篇文章大致說了什么意思?!北M管學生說得并不全面,也沒有把關鍵的字詞翻譯出來,但是此時獲得的成果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學生獲得了成功后的欣喜。學生覺得自己的猜想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猜譯”不僅涉及文言新知與舊知的關聯匯通,還涉及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區別與聯系、個體經驗與新概念之間的差異,課堂氣氛活躍,激起思辨。并且當同學們積累到一定量的文言文基礎知識以后,即使遇到沒有注釋的文言文,他也敢于嘗試著去猜,而非束手無策。
四、在“隨機拓展”中提升
小學期間,教材安排的文言文內容只有4篇,僅靠教材中的幾篇文章的教學保持學生長久的興趣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需適時、隨機地出現文言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早起步,積少成多。
如,選取原文的文言文對比閱讀。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來自于古代的故事和名人格言,但又以現代文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的。這些文章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生一讀就會。此時若選取原文的文言文進行對比閱讀,則既提早讓學生接觸了文言文,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第八冊“寓言兩則”中的“扁鵲治病”,讀懂了現代文的故事內容之后,我在大屏幕出示“扁鵲治病”的文言文: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北怡o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本邮眨怡o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p>
篇6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4-0024-02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從先秦散文、兩漢辭賦,到唐詩宋詞、元代曲辭、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范疇。近年來,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初中階段對文言文教學也極為重視?!读x務教育普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但是,在實際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存在畏難情緒,學習興趣不濃;文言文教學課堂形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學習策略,文言知識積累不夠;局限課內文言知識,缺乏閱讀課外文言文的遷移能力等。如何解決這些教學中的問題,實現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激發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認真學習的不竭動力。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時常性地激勵學生,引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在方法上,可不拘一格。教師可階段性地給學生講講文化名人的成功經歷,像學生熟悉的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冰心等近代文學家,他們都有膾炙人口的作品傳世。而這與他們深厚的文言功底是分不開的。教師可借此讓學生明白,良好的語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對文言文的積累,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當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被激發之后,教師還應適時地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文言文的學習也不能僅僅是課堂上、課本文言知識的學習,更應著眼于課后的、課外的文言閱讀。在不斷地激發和鼓勵中,讓文言文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
二、以生為本,變換課堂組織形式
《義務教育普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求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反觀現在的文言文教學課堂,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威意識”突出,教學模式化,仍采用先理解字詞句段、再分析內容、后賞析特色、最后做題練習和背誦文段的教學模式,字詞的落實、詞句的用法、句子的翻譯成為了課堂教學的核心,優秀的文章被肢解為零碎的文字,缺乏了情趣和靈性。由此,文言文課堂也就了無生氣了。在此,筆者認為文言文知識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本就有較大難度,故而文言文教學在組織形式上更應多樣化,因地制宜靈活運用,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凡是學生能根據課下注釋或相互討論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盡量少講,并多鼓勵學生利用《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解疑。此外,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創造出良好的合作學習環境。例如,《兩小兒辯日》一文,就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課前讓學生自己預習課文,按小組進行內部交流。課上讓各組選派代表上臺為大家講解,并相互提問、質疑。像這樣把一些淺顯易懂的文言文交給學生去學習的做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預習課文、查閱工具書的習慣,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對改變現今文言課堂中學生參與性不高的現狀有著積極的意義。此外,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例如,教師可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采用朗誦、情景演繹、學生互問互答、小組探究等形式,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形成濃厚的文言文學習氛圍。
三、以文為本,教授文言文學習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薄读x務教育普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彼?,在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文言文的學法指導擺在重要位置,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進而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效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方法指導:
第一,指導誦讀,培養語感。文言文語言凝練,富有節奏感,適宜學生誦讀。但在學習中,看似簡單的誦讀,學生往往做得不夠好。教師應做好指導,讓學生明白好的誦讀不僅僅是讀準字音、讀順詞句,還應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語調。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誦讀中體味文言語言的氣勢和情味,逐步形成敏銳的文言語感。如《晏子使楚》中“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一句,其中“其實”完全有別于現代漢語中的“其實”一詞,它是兩個詞,讀時應注意句讀。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在鄒忌妻妾的回答中都有“徐公何能及君也”這一句,但在朗讀時語氣因說話人身份的不同而應有所變化。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閱讀中,讀出文章的內在節奏,感知文章的“氣、味、聲、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能力。
第二,注意積累,重視歸納?!氨鶅鋈?,非一日之寒?!蔽难晕牡膶W習也需要文言知識的不斷積累、豐富。首先,做好常用字詞的積累。文言文字詞分為實詞和虛詞。初中階段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而及者、則、也、焉等18個,而實詞則有150個。其中每個詞又有多個義項,學生掌握起來有相當難度。因此,教師可利用教材,指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循序漸進地掌握它們的常見義項。其次,掌握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分為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兩類。固定句式,顧名思義,是有固定形式的句子,句中相關詞語的解釋較固定。而特殊句式是與現代漢語的句式有較大區別的句子。它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四種句式,這些句式與學生的語言習慣有很大差異。所以,能否積累好固定句式、弄清特殊句式,直接關系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再次,積累必要的文化常識。如作者的生平、所處時代背景,不同時期的文化現象,社會禮儀風俗及傳統節日等。這些文化常識有助于學生更輕松、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
第三,掌握方法,學會思考。文言文的鑒賞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教師可以教材為依托教授學生鑒賞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讓學生掌握不同體裁的文言作品的特點。文言文因其體裁的不同,在謀篇布局和寫法上存在諸多差異。所以,在教授作品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講述不同體裁的特點。其次要讓學生將作品放回其產生的時代,結合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來賞析,切不可孤立地鑒賞作品。再次要讓學生掌握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卒章顯志、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及借古諷今等。通過掌握一定的鑒賞方法,讓學生逐步學會鑒賞,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學會思考,汲取作品的精華,古為今用。
四、以人為本,著眼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筆者認為,文言文的教學,不能只著眼于古漢語語法、修辭等知識性內容的教授,而更應實現它的育人功能,著眼于孕育學生的民族品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如《兩小兒辯日》中體現的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探索和質疑權威的精神;《木蘭詩》中花木蘭危難時刻承擔重任,替父從軍的無畏精神;《愚公移山》中愚公不言放棄、執著拼搏、攻堅克難的精神;《陋室銘》中體現的安貧樂道精神;《愛蓮說》中表現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氣節等。這些精神品質對培養學生的正義感、獨立人格有著長遠的教育意義。可以說,入選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經過時間洗練出來的經典作品,文質兼美,不失為培養初中生審美興趣、提升其審美修養的好教材。對這些文章的充分理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更應放遠目光,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幫助他們養成閱讀文言文的習慣;從學生出發,課堂組織形式不拘一格,讓學生融入課堂;以教材為依托,教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以學生為本,文言文的教學著眼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通過這些策略的運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
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不但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而且它也達到了新課標的要求,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有了自己獨立的思維,能夠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理解、閱讀的本領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以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訓練策略進行闡釋。
多樣復述。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對于初中的孩子來說,要想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應該從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做起。
首先,要能夠根據課文內容對課文進行復述,針對結構和內容做到迅速提煉。這一過程使得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得到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快,對問題迅速做出反應。敏捷的思維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例如教《羚羊木雕》時,在初讀課文后,可設計以下問題來整體感知課文,并訓練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文章中出現了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存在著怎樣的矛盾和沖突,用最簡潔的話概述故事的內容,作品中哪個人物給你印象最深刻。通過搶答,評出優勝者。這樣,既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了解,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其次,即興表演復述,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通過趣味表演來訓練學生復述課文,既可以檢查學生是否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學生復述課文往往犯“背書”這一毛病,為了避免這一毛病的出現,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抓住文章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讓他們能夠根據文章情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語言特色。如《陳太丘與友期》這一課,課文內容并不是很難,學生在翻譯完之后,已經掌握了課文內容,本人臨時讓學生進行即興表演,把想表演的學生分成幾個組,看看哪一個組表演得貼近課文又合理地展現了人物身份。學生表演起來各有特色,最終請同學給予點評,評出優秀的一組。這樣,他們對人物和課文的理解更深入了,思維品質也無形中得到訓練。
再次,創造性復述課文,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每篇課文都會留有空白,要靠人的想象和聯想去補充。那么這部分就要靠我們去把它想象出來。這里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復述,如《偉大的悲劇》,課文分為開端、發展、、結局四部分來寫的,但作者并沒有具體寫每個人的表現,這就是我們可以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在講這課時就可以讓學生放開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發揮。作為隊長的斯科特面對重重困難時,他的內心是怎么想的;作為核心人物他該如何給同伴鼓氣,他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意志不倒呢?由這一個核心人物還可以去想象其他人的心理和表現,課文內容的講解也就被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次了。學生不但對課本內的內容做到了掌握,而且還把這一內容進行了拓展和延伸,更好地理解了這些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合作討論。帶動學生思維前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同時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或者缺陷。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集思廣益,大膽嘗試,能擴展學生的思維,又能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主動探求知識的機會。
首先,教師要學會因勢利導、借題發揮。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知、有欲、有求的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感受。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上也不會有兩個思想完全相同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的備課不可能完全周密和正確。因此,語文課堂是難免要發生碰撞的。一堂生動的語文課是會發生碰撞的,有碰撞才會激起思維的“浪花”,才會進步。當然,關鍵還在于身處其境的教師如何處理這類碰撞。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四人組成一個小組,討論孔子不能解決的問題:“兩個小孩判斷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誰是誰非?”同學們興致昂揚,大膽想象,揚長避短,積極發言,最后各個組都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這種討論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完善和互相彌補。
篇8
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短小精悍、生動有趣的文言文,一是讓學生直觀感知傳統文學的形式,二是使學生領悟文言文的語言之美,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將來深入學習做好準備。因此,如果教師指導學習的方法不當,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影響未來的學習活動。教學中,我采取“悅讀激趣—點撥探學—拓展延伸—實踐嘗試”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為學生打開了學習文言文的綠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悅讀激趣
文言文以其陌生的語言形式與學生拉開了距離,制造了接受上的難度,特別是學生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學習動力明顯不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無疑,“悅讀激趣”是打開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綠色通道。教學中,我首先帶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閱讀文本,熟悉晦澀難懂的文言句式。于是,“之乎者也”這些本來晦澀的鉛字符號,變成了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猶如優美的旋律,在學生的唇上跳動。慢慢地,在學生的眼里,文言文不再那樣生澀難懂了,它們語句簡潔、朗朗上口、韻律優美、充滿情趣。接著,我精心構思,巧妙布局,讓學生在“一讀初感知,二讀曉其意,三讀重感悟,四讀品情趣”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設問對讀、配樂練讀、美文賞讀、表演樂讀等“悅讀”形式,開展靈活生動的文言文吟詠唱誦,讓學生在愉悅中讀出情趣,品出味道,悟出感受,受到熏陶,從而品味出文言文的語言美、構思美、情景美,增強學習欲望,激發學習動力。
二、點撥探學
目前,文言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改革的一個暗角,不少教師依舊采取“教讀—釋詞—串講—翻譯”的傳統方式指導學生學習,讓本來充滿無窮魅力的文言文在學生眼里變成了一個個僵化的語言符號,讓學生成了被動記筆記和背誦的工具。其實,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與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樣,教師的講授固然重要,然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他們的興趣、感知、探索、反思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教學中,我秉承“點撥探學”之法,淡化講解過程,摒棄繁瑣分析,放手讓學生自學,鼓勵他們反復吟詠,悉心理解字、詞、句的要義,用心感悟語句之美,體會文言的意蘊情趣。在學生自主研習的過程中,我抓住學生的模糊點、滯澀處適時點撥,“授之以漁”,促進其進一步質疑問難,循序漸進地把學生的思考、發現、智慧引向更深處,引導學生自己打開文言知識之門,初步習得文言學習之法,主動學習文言文。
三、拓展延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的學習只是語文學習的一個方面。因此,小學文言文教學既要立足于課堂,更要以教材為依托,向課外生活不斷延伸,這既是“大語文學習”的重要觀點,也是語文學習實現質的飛躍的重要環節。
實踐中,我在指導學生課內學習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開辟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課堂。根據最近發展區原理,我經常選一些與課文學習有關聯的、深淺程度相當的文言文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廣取博覽,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信心和熱情。如學完《學奕》《楊氏之子》后,引導學生自我閱讀《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自相矛盾》等寓言類文言文;學完《兩小兒辯日》后,引導學生自我閱讀《論語》。由于有了前期的知識儲備,學生在讀這些文言文時并不感覺陌生和繁難,相反,有一種熟悉感和親切感,不僅愿意接觸,而且還饒有興趣地主動尋找其他閱讀素材。其間,我還定期開展文言文誦讀比賽活動,讓學生講述學習文言文的體會,分享學習的成果,使學生學有目標,讀有成效,促進自主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
四、實踐嘗試
有了以上學習,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佶屈聱牙、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此時在學生的心里產生了質的變化,他們會愛讀、愛背、愛談論。但是,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這點成功,還要重視學以致用這一原則,鼓勵學生把精美生動的文言語句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凈化語言環境,感受精練簡潔的語言魅力,提升語言使用素養。起始階段可從恰當運用一些字、詞、句開始,漸漸地熟悉并應用更多的詞句,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句、段、篇的創作。如我的學生寫出了這樣一些語句:
轉貼于
趙君雖欠文采,但心地善良,為人熱情,大家甚愛之。(《我的同學》)
時間飛逝,比賽結果揭曉——我班高居榜首!大家難抑激動之情,歡呼聲、笑語聲,充滿校園。(《難忘的廣播操比賽》)
晨,群鴨隨母游街,憨態可掬惹人憐。前行途中,偶遇一井無蓋,子鴨大意失足,哀聲呼救,其母心急如焚。當此之時,須心靜,慌無用。母調心態,觀四方求助。少時,警將其子救起。路人觀其行,贊嘆。(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看圖想象作文)
篇9
【關鍵詞】清朝/流星觀念/流星觀測/流星記錄
【正文】
晴天夜晚,仰望天空,常常可見流星在天中劃過。遇到流星雨的時候,四方流星交織夜空,大小縱橫,異常壯觀。流星和流星雨以其引人注目而喚起了古代人們的極大興趣,引發古人記錄這些現象并做出種種猜測。中國古代觀測了大量的流星和流星雨,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流星記錄和流星占體系。[1][2]到了明末,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東來和《崇禎歷書》的編定,歐洲古典天文學知識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曾認為,流星、隕石、彗星和孛星(新星和超新星)均屬大氣現象。這個認識一直流行到十七世紀。來華傳教士介紹了流星是大氣現象的說法,這個說法在關心西學的士人中又流傳開來。然而,以流星占為特點的中國傳統流星觀仍然有很大的影響,以至于清朝欽天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繼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觀測和記錄流星的發生,重要的還按傳統星占方法給出占語,通過禮部迅速地報告給皇帝。考察中西流星觀念交織下的清代流星觀念和觀測,對于了解清朝天文觀念的傳播和清欽天監活動的特點,討論清代流星記錄的產生過程和分布狀況,判斷清代天象記錄的可靠程度都有重要意義,本文討論以上問題。
一、清代的流星觀念
1.兩種流星觀
中國傳統天文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觀念在天文觀念上也有體現。就流星而言,從《漢書·天文志》起,歷代正史的天文志都有流星的觀測和占驗的記載。唐朝的《乙已占》以“流星犯日月占”、“流星與五星相犯占”、“流星犯列宿占”和“流星入列宿占”為題匯集了唐以前的流星史料。宋代成書的《靈臺秘苑》卷十五說:“星辰麗于天,猶民之附于王也”,而流星出沒無常,被視為“五行之散精”,對應于“天皇之使”或將叛、百姓流離之狀。明代著述頗多的陸深(1477-1544)在《玉堂漫筆》說:[3]
“文曜麗乎天,其動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其不動,二十八宿是也。日為陽精,月為,五行之精為五星,布于四方二十八舍為宿,咸列布于天。運形躔次,用示吉兇焉。”
“五行之散精”即為流星,可以用來顯示吉兇之兆。清初黃鼎的《管窺輯要》(1652年)搜集了當時能見到的多種天文和地理方面的古籍,其中卷60是關于流星占的內容??傊?,在中國傳統天文學中,流星一直是天文的內容。
西方古典流星觀念則不是這樣。它認為,流星是大氣現象,而不屬天文范疇,即“流星非星”。古希臘自然觀認為,自然界有水、土、火、氣四元素,每種元素有干和濕、冷和熱兩種屬性。太陽照射到地球,促使地球產生蒸發作用。蒸發分為兩種,一種是水蒸發后產生濕氣,這就是霧、雪、苞、雨的成因。另一種是太陽照射到陸地后,焦干的陸地產生干的、象火一樣的物質,它們升騰到九層天的第一層——月亮天的下端,就象一種易燃物分布在地球的外部空間。一旦這種物質聚集得足夠多,僅需一點點運動,比如天球旋轉,就被點燃,爆發成火焰,形成流星現象。如果有足夠的物質補充,就形成彗星。這些物質燃燒不完全,又聚集在一起,就成了隕石。把變化無常的流星、彗星和隕石的出現歸究于地(大氣層),而不是天,可以很好地符合天球形式和運動的完美性要求,因而與地心說的“水晶球宇宙體系”一起,一直流行到第谷時代。[4]
2.西方古典流星觀念在清代的傳播
明末,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東來,歐洲古典天文學知識陸續被介紹到中國。利瑪竇(1552-1610)的《乾坤體義》,上卷言天象,下卷言算術,均為西學傳入中國之始。卷上討論流星時說:“夜間數見空中火,似星隕,橫直飛流。其誠非星,乃煙氣從地沖騰,而至火處著點耳?!盵5]為了論證“流星非星”,利瑪竇又用到了反證法:如果夜夜果落幾星,“何以計其數乎?何像之成乎天?星不幾于盡亡乎?”他所要陳述的是西方古典天文學知識,即:
“氣無逢阻者,則氣域臻火疆,便點著。若微者,速走而消落似星;若厚者,久懸于是而為孛星焉。人在下而遠望之,如在天而為真星,不亦謬乎?”
利瑪竇的說法源于亞里士多德《氣象學》(Meteorologica)卷一第4章。稍后于利瑪竇的另一位耶穌會傳教士高一志(1568-1640),在其《空際格致》更詳細地論述了流星現象。此書二卷,[6]卷下“火屬物象”條說“……為流象,為隕星,……為彗孛,此皆從干氣而遇火燃,結成其象”,也是亞里士多德說法的翻版。卷上“氣之厚域形動”說:
“太陽攝土、水、清氣,無所阻而徑沖,直至火輪而止,乃以甚干、甚清、易燃而變火。其微者,一燃即散,是為流星;厚者,燃不易滅,久懸空中,是彗孛,必系氣之最高域矣。”
我們知道,第谷(1546-1601)在1588年論述1577年大彗星的拉丁文著作中有一個對托勒玫地心說和哥白尼日心說折中的宇宙體系,即認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諸行星繞太陽運行,而太陽則率領諸行星繞地球運轉。這已經是對亞里士多德關于天球完美和不變的觀念的一個沖擊,并且把彗星不再歸于大氣現象。不過,即使是開普勒(1630)和牛頓(1642-1727)還是認為流星純粹是大氣現象。[7]從這段話看,高一志雖然把太陽從九重天球中解放出來,卻似乎沒有認同第谷對彗星的研究。
第谷宇宙體系,經過傳教士介紹到了中國,具體反映在《崇禎歷書》?!冻绲潥v書》沒有討論新星爆發、流星、彗星現象,江曉原認為這是因為“水晶球體系必須將新星爆發、彗星、流星等現象解釋成大氣現象,也與中國的傳統天文學觀念判然不容,因此很少有人接受。”[8]雖然清代的天文學家都接受了第谷宇宙體系,從《格致草》、《天經或問》和《物理小識》卻可以看出,許多關心西學的中國人仍受了流星的大氣現象觀。
3.清初士人對西方流星觀念的接受
熊明遇(1579-1649)《格致草》,清初順治五年(1648年)刊行。該書與熊明遇之子熊人霖《地緯》合刻,以《格致草》言天,《地緯》言地,合名曰《函宇通》。[9]事實上,熊明遇明萬歷年間在京作官時,就與徐光啟友善,又與傳教士龐迪我、陽瑪略、畢方濟時有來往,并在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11月為熊三拔《表度說》作序。他本人則著成了《格致草》的前身《則草》。王重民先生對此有公允評價。(注:王重民說,“自萬歷間西士以天算之說入中國,國人真能融會貫通者,徐、李、王征數輩,尤數先驅;熊氏父子,以教外人而邀其教中,以科學頭腦而習其科學,所得之深,有非余子所能及者?!币姟吨袊票緯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8頁。)
熊明遇是官至南明弘光政權兵部尚書的晚明義士,《格致草》因此流傳不廣。反倒是主要抄錄《格致草》的游藝《天經或問》影響很大。前集被收進《四庫全書》,后集傳入到日本,[10]同時代的學者(如方以智、梅文鼎、揭喧)也頗加贊譽。[11]
游藝,字子六,福建建寧府人,生平不詳?!陡=ㄍㄖ尽贰拔脑穫鳌闭f:[12]
“(順治)初,江西熊尚書明遇隱閩中,作《格致草》、《原象原理》。藝受業焉,遂精天官之學,取中西之義指言數,不遺理器不遺道。”
《天經或問》的現存最早本是1675年刊刻的。不過,至遲在1660年,該書當已定形并有所傳播,因為方中通1660年在北京向湯若望學習西洋天算知識時,湯若望給他看過《天經或問》,并介紹方中通和游藝通信相識,互相辯證有關問題。(注:依據方中通《陪詩》卷二,“遠游草”,“與湯道末先生論歷法”,見《清代人物傳記》“方中通”條(任道斌撰),上編,中華書局,1994年。)
《天經或問》(前集)卷四對流星的設問與作答,完全承襲了《格致草》的“彗孛流星隕星日月暈”條的內容,游藝說:[13]
“問流星劃一火光,瞬息之間見而無定形;隕星或落而無定形,或落有如石者;彗則有尾如帚,孛則有芒如刺,能同天轉,此種何物也?
曰:流隕彗孛,皆火也?;饸鈴南聮锻辽仙挥鲫幵?,不成雷電凌空直突。至于火際,火自歸火,挾上之土,輕微熱燥,亦如炱煤,乘勢直沖,遇火便燃,狀如藥引,今夏月奔星是也。其土勢大盛者,有聲有跡,下及于地,或成落星之石。初落之際,熱不可摩,如埏氣初出。若更精厚結聚不散,附于晶宇即成彗孛?!?/p>
這里所依據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大氣論。而最后一句話中的“晶宇”一詞,顯然是指水晶球宇宙模型,表明秉承熊氏之學的游藝仍然只接受了水晶球體系。
方以智(1611-1671年)在學術上與熊明遇和游藝都有聯系,他對流星的討論,也來自《格致草》或《天經或問》。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二,“彗”條說:[14]
“滿空皆火,近天極熱,如窯中無光,投物則發光耳。此皆地氣迸上,帶物入此熱際而火光迸射。其久者,氣結厚大。隨輪天轉,去地尚近,非列宿之天也?!?/p>
同卷“雷說”條,也有意義一致的說法:“質測家曰:火挾土氣而上,火焚而上附天,土成澤而下,星隕為石,亦非星也”。
張永堂[15]和馮錦榮[16]分別對《格致草》和《天經或問》進行了研究,認為兩書是以間接的方式傳播了耶穌會傳教士的天地觀。就流星而言,也大致如此:以傳教士的說法為基礎,融入清初士人的理解和改造,文字更為淺顯通俗,影響范圍更大。另一個事實是,方中通(1635-1698)在《數度衍》提到:“同學象數而辯難討論者,則揭子子宣,梅子定九,薛子儀甫,湯子圣弘,(注:湯子圣弘,名湯澍,字圣弘,號昭夔,江蘇六合人,著有《言樹堂諸集》,《讀易考略》、《測天歷補》。見雍正《六合縣志》卷十“文藝志”,第116頁,南京圖書館藏。)游子子六,丘子幫士六君子居多,今皆各有著述,為方內所珍重,通謹書其姓氏以志不忘。”由此可以推知,西方流星觀也是藉“為方內所珍重”的著述而得以傳播。后來在民間的普通讀書人中也有所體現,如徐朝俊、毛祥麟和王仁俊等。
4.西方流星觀念在民間的傳播
華亭(今屬上海)徐朝俊《高厚蒙求》五卷,收有他所著的五種著作,[17]據其“天學入門”自序所說“余先世愛研數理,手造泰西儀器,五代于茲矣”,推知他是徐光啟的五世孫,但生卒年不詳。在“日晷測時圖法”自序又說:
“昔先君子在時尚撫徽人所制之晷,愛其藻繢之極工,轍惜其師承之無本,爰口授余作種種晷法。”
可見,其父也是有心儀器之人。《清稗類鈔》“物品類”記載他曾試制的龍尾車,“進水退水,無立踏坐踏之勞。”[18]此外,他完成的“自鳴鐘表圖法”,主要講述鐘表原理及其維修,是中國第一部鐘表專門著作。[19]
關于流星的記錄,見于《天學入門》“天地雜說”條:
“在天為星,在地為石。精之流于天者為隕星,質之隕于地者為隕石。是一是二,原的攸分。大凡隕石隕星,皆在月輪天下。隕星者,日月五星之精氣,積而成形,為天帝之使命,非卻有其星。星形巨則所應之事巨,星形微則所應之事微。”
徐朝俊所認為的流星,既是“皆在月輪天下”(水晶球體系),又是“日月五星之精氣”(傳統說法),能“積而成形”,還有流星占的“天帝之使命”的含義,這實際上是對西學和傳統流星觀的一種折中處理,但邏輯上不太清楚。因此,他同時代的人對他評價不高。著《續疇人傳》的羅士琳(1789~1853年)曾說:[20]“諸說亦悉本利氏《乾坤體義》,荒遠無憑,不足取也?!睆纳鲜鲫P于流星的討論看,這個評論是恰當的。不過,徐朝俊對《乾坤體義》的接受,表明這個時候西方古典流星觀念在民間有傳播。
喜于著作、不樂仕進的毛祥麟,對流星也有所論述。他祖藉江蘇蘇州,長在上海,生卒年不詳。他的高祖、祖父和父親均為學者,各有著述。祥麟少承家訓,成年后著述涉及詩文、繪畫、醫藥、音律等?!赌噤洝肥?,是“綴舊聞,征近事”一類的筆記,其卷四“流星俗忌”條曰:[21]
“人見流星入天獄,宜即披發坐哭,俟其出,而災始彌。說見《酉陽雜俎》。汪三農辯之曰:‘如見星流天獄而得獄,則見星入臺垣而無得相矣?!坑犑乐N牟云砜频?,禮長庚以介眉壽,拜北斗以邀福,禱女牛而乞巧者,均未必果如所愿。從知吉既不可迪,兇亦無可禳也。今小兒夜數棺星,而以罵為葉擊;新婦露行,恐觸大狗損嗣而禁之,俗忌相傳,恐多附會?!?/p>
這條材料沒有討論流星的本質問題,但揭示了對包括流星占在內的傳統星占術的否定和懷疑。該書于同治庚午(1870年)出版,之后各省翻刻者頗多。可見,傳統的流星觀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雖然不再相信流星占,對于流星雨一類的壯觀現象仍然驚詫不已。該書卷十一,“星墜地震”條又說:
“道光丙午,新秋后數日,夜將半,忽有大風驟起,勢如山崩地裂,時伯兄也山臥病,大侄女侍疾未寢,風起時,適以開窗傾水,見紅光一團,其大如盆,赤氣四射,疾若飛星,自北向南。后有流星萬點,隨之以落,其聲如雷。地即大震,室中諸器盡皆傾覆。時聞人喊馬嘶,家家扶老攜幼,開門奔避,蓋慮屋宇之坍塌也。喧呶竟夜,天明始息,未知何詳?”
這條記錄描述了公元1846年秋后的一場流星雨,伴有極光和地震等現象。如果記錄可靠的話,本身是一條有價值的流星雨記錄。[22]流星雨發生后,百姓表示詫異,卻沒有將之聯系到“庶人流徙之象”的流星雨占驗,也表明流星觀念在當時的改變。
清末王仁俊(1868~1913),江蘇吳縣(蘇州)人,光緒十六年進士,著作很多,其《格致古微》用當時的西學知識來注讀傳統文獻,即“思發古書之遺蘊,窮西學之根株”,有“西學中源”的傾向。[23]卷一“天學部”討論流星時說:
“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案;此西人流星,隕石,所論出自《天文圖說·三》。曰:昔人謂流星、隕石附近地球,由空氣凝結而成。今知不然,細考,其質散布于行星軌道中甚多,被地攝引,即下墜于地?!?/p>
流星物質散布在軌道上,“被地攝引,即下墜于地”,是十九世紀中葉的早期流星學的研究成果,[24]清末的翻譯著作,如1880年江南制造局刊刻的《格致啟蒙·天文學》,1886年總稅務司署刊刻、艾約瑟(1823~1905)翻譯的16種格致啟蒙之一——《天文啟蒙》和1887年益智學會傅蘭雅(1839~1928)作的27種格致須知之一《天文須知》等。《格致啟蒙·天文學》的第三章“論太陽所屬天穹諸星”的“六論彗星流星”討論了流星學知識,其底本是麥克米倫公司出的Astronomy in Science Primer Series,[25]而《天文啟蒙》的卷三“繞日之諸星”有“第六課:論彗星隕石流星”。后者的底本,僅有“敘”中提及“泰西新出學塾適用諸書”,由流星條目的內容可以發現兩者極為相同,可能為同一底本。傅蘭雅的27種科學入門書,是基督新教在華傳教機構推薦給教會學校使用的教科書。
流星天文學知識能夠被用來討論《左傳》的內容,而《格致古微》一書又廣為流傳,反映出流星學的知識在大眾中又有了新的傳播。不過,作為歷史的延續,清代的流星觀測及記錄方式一直是以傳統的形式來進行的,光緒年間的流星題本和地方志上的流星記載就是證明。也幸虧了這種延續,才有可能保留下這些寶貴的流星記錄。
二、清朝欽天監的流星觀測
前面已述及清代的流星觀念有中西觀念交織的特點,這種特點反映在流星觀測活動中則表現為基于流星占的傳統觀測繼續進行,其神圣性則逐漸減弱。
清承明制,《清史稿》說:“世祖入關,因明遺制,內自閣部,以迄庶司,損益有物”,[26]欽天監也是這樣。因此,在討論清代的流星觀測制度前,先考察明代的有關情況。
1.明朝欽天監的天象觀測
(1)欽天監的人選
欽天監的人選,明初一開始就規定“世業代補”、“子孫承習”。《明會典》卷一百七十六“欽天監”說:[27]
“凡本監人員,洪武六年令永遠不許遷動,子孫只習學天文歷算,不許習他業。其不習學者,發海南充軍。”
天文生是欽天監的主要成員,“俱以父祖世業代補”?!坝腥保f例天下訪取,仍會禮部考驗收用。后或有投充及收用義男、女婿者,禮部議準不許,止選世業子弟?!保ㄗⅲ好鞒踔镀哒撇健返呢惲眨础巴短蜕偾淞瘟x仲、欽天監五官靈臺郎臧珩、司歷何洪求天象之學,得充天文生”,見(江蘇)同治《上江兩縣志》第二十八,轉引自陳久金:《回回天文學史研究》,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122頁。)為了保證世業子弟的成才,又“立教師。教習有成,遇天文生缺,于內選用,其教師亦量升授。”
欽天監又規定,“凡本監習業者,分為四科”。(注:監候、司晨、漏刻、回回。)自五官正以下,與天文生、陰陽人,各專一科。回回官生附隸本監,子弟仍世其業,以本國土板歷相兼推算。”
此外,欽天監的人也享有一些特殊的待遇,諸如“有父母喪,例免丁憂”,“天文生除本身外,再免一丁充當民差;陰陽人止免本身”。監官本是天文生提拔上來的,如果犯了罪,應削職為民者,還可降為天文生以免其罪,“應役應發充軍者,奏請處治。”
這樣的規定,保證了欽天監的工作人員的素質和隊伍的穩定,也杜絕了欽天監人士對政治的參與。
(2)觀象臺的制度
《明史·職官志》記載:“靈臺郎辯日月星辰之躔次、分野,以占候天文之變。觀象臺四面,面四天文生,輪司測候?!盵28]這表明,天文生輪班觀測天象,靈臺郎則分辨天區,對觀測結果進行占驗?!睹鲿洹芬舱f:
“凡天文,如日月、星辰、風云、藹霧,本監各委官生晝夜占候。或有變異,舊歷自具白本占奏。正統后始會堂上官僉書同奏。其觀象臺分定四面,每面天文生四人專視。凡本監觀星,有盤,系洪武十七年造,又渾天、璣玉衡、簡儀,俱正統四年造,十一年奏準簡儀修刻黃道等度。”
借助渾天、簡儀等天文儀器,可以將流星出沒的位置確定下來。就流星觀測而言,在觀象臺的四面分別安排觀測者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流星的出現時間和出沒點沒有一定的規律,觀測者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則流星稍縱即逝。而觀測者的視角又有一定的限制,特別是流星的目視觀測受人的生理因素的影響較大。據研究,[29]在半徑張角53°范圍內的監視天區內,觀測者有可能發現該天區出現的全部流星的98%。因此,安排多人分天區觀測,可以觀測到較多的流星。
天文觀測對計時儀器和授時制度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流星的出現時刻很是重要。在明朝,“定時刻,有漏換時,有牌報更,有鼓警晨昏,有鐘鼓其器,皆設于譙樓”。[30]開始的時候,這套機構屬于順天府,正統六年改屬欽天監。這樣統籌起來,保證了觀測工作的需要。
日常用品的供應,也有安排?!胺灿^象臺、譙樓合用燈油、木炭及祭祀、齋宮調品、壺漏,亦有油炭,俱行禮部坐派,順天府送用。”[27]
這些規定,保證了觀象臺的觀測工作的正常進行,也使得觀測結果有較高可靠性。
(3)對妄報天象的防范
明中葉的時候,有一起妄報天象的事件。天順四年(1461),禮部右侍郎湯序兼掌欽天監監正,因欽天監失于推算,有一次月食沒有預報,發生月食時朝廷來不及救護,引起明英宗極大不滿。經調查,又發現湯序“凡有災異,多隱蔽不言,見天文有變,必曲為解說,或將不詳字語改削而進,若遇吉兆卻詳書進呈,其懷奸不忠如此”。[31]于是,湯序、欽天監監正谷濱、監副倪忠、春官正郭貴等下獄都察院。處理意見是,將湯序由三品的禮部侍郎降為四品的太堂寺少卿,不過任掌欽天監監事,五品的欽天監監正谷濱和六品的監副倪忠罰俸三月。三位均接受坐杖之刑。
降職罰俸的懲治當然不是辦法,為了防止工作中的疏誤,明朝除設觀象臺觀測外,還內設靈臺,以察異同勤惰。《明實靈》說:[32]
“(成化二十三年,)欽天監冠帶儒士朱祚陳本監利病,一謂天文生晝夜觀候,冬月露坐艱苦,宜二年一給毛襖,并依期給與歲例木炭;一謂國朝外設觀象臺,令天文生占候,內設靈臺,令內臣占候,用較察異同勤惰,而近時外臺生每預報,內臺官雷同附和,又本監歷書政事,內臺往往干預,皆宜禁止?!?/p>
“天文生晝夜觀候”得到了保存到現在的觀測記錄。始于此而延于清末的“內設靈臺”,制止了欽天監官員和內宮宦官不誠實的行為。
這些措施的效果應該還不錯,明代欽天監犯科作奸的明確記載后來就少見了。
2.清代的天象觀測制度
與明代相比,清代的設官任職,六部堂官以上設滿漢各一半,地方督撫則滿漢兼用。欽天監的配置,最早并無滿漢之分??滴跞?1664),“增置天文科滿洲官員五人,滿員入監自此始?!盵33]第二年,“定滿、漢監正各一人,左、右監副各二人”。這樣,形成了相當于兩套領導班子的機制。
轉貼于 (1)人選與培養
康熙七年,朝廷發表諭示:“天象關系重大,必得精通熟習之人乃可占驗無誤。著直隸各省督撫曉諭所屬地方,有精通天文人即行起送來京考試,于欽天監衙門用,與各部、院衙門一例升轉。欽此。”[34]乾隆二年,又詔征精通天文歷術者由國子監和欽天監共同培養天文生,再從天文生中選拔欽天監監官。
在國子監的教學中,天文算法是合在一起的?!洞笄鍟洹贰皣颖O”規定:“凡算學之教,設肄業生。滿洲十有二人,蒙古、漢軍各六人,于各旗官學內考取。漢十有二人,于舉人、貢監生童內考取。附學生二十四人,由欽天監選送。教以天文算法諸書,五年學業有成,舉人引見以欽天監博士用,貢監生童以天文生補用?!盵35]這表明,欽天監博士和天文生都接受了至少五年的天文和算學的科班教育。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即曾經五年學習,錄用為欽天監天文生,后來在欽天監作出了重要成就。
“國子監”又規定:“凡錄選鄉試,在監肄業貢監生及武英殿供書各學教習、欽天監天文生遇大比之年,均由監集試校,文錄科冊送順天府鄉試?!笨梢姡鳛樘煳娜瞬排囵B的學子,也可以參加特別鄉試以獲取舉人身分。至于教習,“于習算有成之學生內,考補五年期滿,以欽天監博士敘用”。也就是說,通過五年的習算和五年的考補,有可能成為身為欽天監博士的算學教習。
錄用到欽天監的天文生和監官,并非萬事大吉,每三年還有一次考核。《大清會典則例》“欽天監”規定:“本監官生三年考核一次,術業精通者,保題升用。不及者,停其升轉,再加學習。如能黽勉供職,即予開復。仍不及者,降職一等,再令學習三年,能習熟者,準予開復,仍不能者,黜退?!盵34]
所有這些規定,保證了欽天監從事天文工作的人員的專業素質,也使得觀測結果具有較好的可靠性。
(2)觀測制度
清代的制度與明代相同?!洞笄鍟洹芬幎ǎ?/p>
“凡測候之法,設觀象臺于京城東南隅,日以滿漢官各一人率天文生十有五人,登靈臺,考儀器,以窺乾象。每時以四人分觀四方,晝夜輪直。按時記風雷云氣,流星諸象,次日報監。應奏者,按占密題。不應奏者,注冊?!?/p>
這里所說的“滿漢官各一人”實際上是欽天監天文科的官員?!肚迨犯濉氛f“天文科掌觀天象,書云物jī@①祥。率天文生登觀象臺,凡晴雨、鳳雷、云霓、暈珥、流星、異星,匯錄冊簿。應奏者送監,密疏上聞。”而漏刻科“掌調壺漏,測中星,審緯度”,也與觀測工作有關。
從事天象觀測的人員來自欽天監天文科。乾隆甲申(1764年)制訂《大清會典》時,天文科共有四十八人。其中有三十四位天文生中,每次使用十五名進行觀測,晝夜輪直則需要三十人,剩下的四人大概就在輪休了。十五名天文生,平均每邊有將近四人同時進行觀測,其結果應是滿意的。
(3)觀測結果
觀測結果要有詳細記錄,于次日早晨交呈監官,監官將記錄匯錄成冊,如薄樹人先生所發現的“流星冊”。[36]重要的天象要立即給出占詞,由欽天監監正以題本方式密疏禮部,禮部轉呈皇帝,皇帝批復題本后交禮部處置。題本保存在禮部檔案里,現在還可以查看。監官完成的流星冊造送國史館,后來就成為《清史稿·天文志》中流星記錄的來源。
下面以一份禮部檔案中的流星記錄為例,討論流星觀測記錄的產生過程。
3.流星觀測記錄的一個實例:欽天監題本
第一歷史檔案館可以查閱到這樣一份材料:[37]題
欽天監監正加三級臣戈枚謹
題為觀候天象事。據天文科該直,博士瓦爾喀拜等呈報:本年二月二十九日癸卯寅時,觀見南方有流星一個,如雞子大,出房宿,往東南行,入尾宿。青色,有光,微有尾跡。臣等謹按占書,曰:流星出房宿,天子使出賑饑;入尾宿,青色,臣有歸國。有緣系觀候天象事,理謹具題。
康熙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欽天監監正 臣 戈 枚 臣 徐日升 臣 安 多
詹事府右春坊中允仍兼官左監副事 臣 常 額 左監副 臣 鮑英齊 右監副 臣 艾 山 臣 安 多 右監副 臣 司爾?!〔∈俊〕肌⊥郀柨Α〔∈俊〕肌£愔?/p>
道了(注:此三字為朱批。)研究這份檔案,可以得到三個有趣的─結果。
(1)給出了一個有明確的出現時間和出沒位置的流星記錄
此記錄在《清史稿》記作“康熙三十二年二月癸卯,流星如桃,出房宿,入尾,色青”,沒有時刻記錄。檔案中記“寅時”,即公歷1693年4月5日3-5時,如果定為中值,則為4時,因此,可得這顆流星的太陽平黃經。出現點為房宿附近,消失點為尾宿附近。設起始高度和終結高度為流星平均值:Hb=110公里,He=90公里,可以擬合出輻射點:α=122°,δ=50°?!叭珉u子大”,“有光”,“微有尾跡”是這顆流星的特征。
(2)清欽天監所用的占書可能是《觀象玩占》
這份題本按傳統占書給出了占語。流星入尾宿,《乙已占》作“流星入尾,色青黑,臣有歸者及逃走者”,[38]《靈臺秘苑》作“流星出入(尾宿),風雨時,稼穡成。……青則外國降”[39],《觀象玩占》作“(流星)入尾,色青黑,臣有歸國”。[40]題本作“入尾宿,青色,臣有歸國”,與《觀象玩占》同。因此,清欽天監所用的占書可能就是《觀象玩占》。
(3)反映了傳教士在清朝欽天監里的活動
清廷禮聘耶穌會士擔任欽天監監正始于湯若望(1592~1666)。監正這一高級職務首先在修會內部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這是否意味著對具有吉兇日區別的皇歷的認同和同意中國傳統星占術?不過,受請示的羅馬總教廷還是接受了湯若望的就職立場。
湯若望去世后,南懷仁(1623~1688)接任欽天監西洋監正。南懷仁去世后,意大利人閔明我(1638~1712)又于1688年4月9日被缺席委任為監正。[41]當時的閔明我正在歐洲,因此他又任命葡萄牙人徐日升(sancho Pereira,1645-1708)和比利時人安多(Antoine Thomas,1644-1709)為他不在北京時的欽天監監正全權,直到1694年他自歐洲返回中國為止。在1693年4月的這份檔案西洋監正位置上署名的是徐日升和安多兩個人,他們都沒有正式頭銜。安多還同時在“右監副”上署名,這是因為他在1686年11月7日曾被任命為欽天監監副,也沒有頭銜。可見,欽天監的頭銜是“內外有別”的。
耶穌會的來華傳教士,作為欽天監官員,參與了這條流星記錄的產生。他們不可能完全認同中國的流星占理論,有理由認為他們會主動地宣傳亞里士多德的大氣觀念,只是迫于當時的形勢,還得認真地按傳統方式做應做的事情。
黃一農通過對“熒惑守心”和“五星會聚”的驗證研究認為中國古代天象記錄有政治影響的可能性,進而猜測有些記錄可能不可靠[42]。以上討論表明,由于西學的參與,有清一代對流星的認識已與星占背景的傳統觀念有所區分,這使得清代欽天監的流星觀測減少了星占的實用成分,增強了的可靠性。因此,至少清代的流星記錄是可靠的??偟恼f來,清代的流星記錄既豐富又可靠,這就為這些天象記錄的應用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清代流星記錄的分布
為了對清代的流星記錄進行應用研究,必須了解流星記錄的分布。上面已經討論了題本中的一份流星記錄,可惜的是現在能夠見到的流星題本只有24份,[36]更多的清代流星記錄分布在《清實錄》、《清史稿》、地方志和筆記中。下面分別舉例討論各自特點。
1.《清實錄》中的流星記錄
《明實錄》中保存了近兩千條流星記錄,而《清實錄》中僅有清初順治朝保留了12條流星記錄,其中9條又被《清史稿》轉載。順治以后,不再在實錄中載流星事件。這一現象可能與前述的西方古典流星觀在中國的傳播有關。
《大清世祖實錄》卷78記:
“清世祖順治十年九月壬子,夜,有流星大如彈刃,赤色,尾跡有光,出畢宿,行入紫微垣?!?/p>
這條記錄與《明實錄》的記錄方式相同,是“清承明制”的一個體現。由于沒有出現時刻的記錄,出沒點的記錄顯得很孤立。因為“出畢宿”和“人紫微垣”只是流星軌跡的天球投影,不同時刻可以對應不同的軌跡,因此無法了解其輻射點的情況。僅能根據出現日期1653年11月9日(λ=232.6°),推斷它可能屬于獅子座流星群(λ=234.5°)。
2.《清史稿》中的流星記錄
順治以后的流星記錄主要保存在《清史稿·天文志》。由于篇幅的原因,《清史稿》的記錄比題本和實錄更為簡略,如“天文志”卷39中記有“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壬午,流星如盞,出左樞,色白,至蜀沒,尾長竟天”。而題本記作:
“(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壬午)二更,北方有流星一個,如盞大,白色暉暉然,有光,尾長竟天,自紫微垣左樞外出,往南行,至近濁?!?/p>
比較兩者的內容,發現基本相同,可以確認為同一顆流星。不過,題本多時刻(二更)記錄,出現點“左樞外”也比《清史稿》“左樞”詳細;而《清史稿》有消失點的記錄(蜀)。
綜合《清實錄》和《清史稿》兩方面的信息,得到出現時間:1686年12月16日,北京時間21時43分左右,λ=269.5°。此時正是小熊座β流星群的活動期(λ=270.6°),(231°,δ=59°)和消失點(α=235°,δ=6.5°)的連線反向延長,可以近似地發現小熊座β流星群,它可能屬于小熊座β流星群。
3.地方志中的流星記錄
清代地方志很多,保存了大量的流星記錄??偟恼f來,記錄方式各不一樣,形態描述較為詳細,多數未記出現時刻和出沒點。如同治間湖北《竹溪縣志》卷十六:[43]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夜,東北有星,大如月,色如爐鐵。初出,聲則凄凄然,光芒閃爍,人不能仰視。頃之,向北一瀉數丈,欲墜復止,止輒動搖,直至半空。忽如銀瓶乍破,傾出萬斛明珠,繽紛滿天,五色俱備。離地丈許始沒,猶覺余霞散彩,屋瓦皆明。”
這條記錄描寫生動,詞藻華麗,有文學色彩。就科學性而言,既沒有時刻,也沒有出沒點,是不夠理想的。
4.筆記中的流星記錄
清人筆記很多,流星記錄也有不少。與地方志相似,由于記錄者非專業人士,其科學價值有限。如錢泳(1759-1840)《履園叢話》“星異”條記:[44]
“嘉慶戊午十月二十八、九月夜,眾星交流如織,人人共觀。庚辰七月十八日夜,亦有星移之異。二十五初更,有大流星隕于南方,光如白晝?!咨晔辉鲁跏梗鞅狈叫请E如雨。乙酉十月二十四、五兩夜,星移如織,俱由西北而至東南。二十六日夜,東南方星隕,颯颯有聲。最后,有大星墜于地,其聲如雷?!?/p>
錢泳一生多為幕客,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兼工詩文書畫?!堵膱@叢話》二十四卷所記873條,多據經歷,兼采見聞。這里所記錄的流星和流星雨,應該主要來源于見聞。事實上,這些記錄也見于當時江南一帶的地方志。
四、結論
1.亞里士多德水晶球宇宙體系中“流星為大氣現象”的觀念在清代有所傳播,這使得清代呈現出中西觀念交織的流星觀,并影響到清代的流星觀測。
2.有清一代對流星的認識已與星占背景的傳統觀念有所區分,加上嚴密的觀測制度,導致清欽天監的流星觀測減少了星占成分,增強了其觀測的可靠性。因此,清代的流星記錄是可靠的。
3.分析四種來源的流星記錄,可以發現《清實錄》和《清史稿》的記錄有較高的科學價值,而地方志和筆記中的流星記錄科學價值有限??偟恼f來,清代的流星記錄既豐富又可靠,這就為這些天象記錄的應用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第575-1082頁。
[2]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0-132頁。
[3][明]陸深:《玉堂漫筆》,(叢書集成初編)從2905冊,第11頁。
[4]Martin Beech,"The making of meteor astronomy:part Ⅱ",WGN,the Journal of the IMO21:1(1993),pp.37.
[5]利瑪竇:《乾坤體義》卷上,《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本,第787冊第766頁。
[6]高一志:《空際格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藏刻本,年代不詳。
[7]Martin Beech,"The making of meteor astronomy:Part V",WGN,the Journal of the IMO 21:6(1993):p.260.
[8]江曉原:“第谷天文工作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科技史文集》,第16輯,上??茖W技術出版社,第127-143頁;又江曉原:“天文學的輸入”,戴董光璧主編《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1頁。
[9]承蒙韓琦惠示該書日本關西大學復本,又觀《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山茂:“關于《天經或問后集》”(日文),載《東亞的科學與技術-藪內清先生頌壽記念論文集》,同朋舍,1982年,第199-208頁。
[11]方以智《天經或問》序、揭暄《天經或問》序,見張永堂《明末方氏學派研究初編》:“附錄”,(臺灣)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12][民國]《福建通志》“文苑傳”,卷七,“清一”,第5頁。
[13][清]方以智:《物理小志》,光緒宜稼堂本,中科院科學史所藏。第7頁。
[14][清]游藝:《天經或問》,《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本,第783冊第630頁。
[15]張永堂:《明末清初理學科學關系再論》,第二章,(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又見張永堂:《明末方氏學派研究初編》,“附錄”,1987年。
[16]馮錦榮:《第七屆中國科技史國際會議論文集》(深圳,1996年),待出版。
[17][清]徐朝?。骸陡吆衩汕蟆?,嘉慶丁卯(1807)云間徐氏藏版,中科院科學史所藏。
[18]陳祖維:“清代的鐘表大師徐超俊及其《自鳴鐘表圖說》”,《中國科技史科》第8卷(1987),第1期,43-45。
[19]轉引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第二冊第315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
[20]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天文編》。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頁。
[21][清]毛祥麟《墨余錄》,畢萬忱標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3頁、第182頁。
[22]《中國天象記錄總錄》未收入,《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認為:“是否為地震現象,待考。暫錄于此?!币娭x毓壽、蔡美彪主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第三卷(下),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92頁。
[23][清]王仁?。骸陡裰鹿盼ⅰ贰奥岳保锌圃嚎茖W史所藏刻本,承王揚宗先生惠告,托名江標的《格致精華錄》(1896年),實為同一書;又見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7頁;陶緒:《明清民族主義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頁。
[24]David W.Hughes."History of meteor and meteor showers",Vistas in Astronomy,Vol.26(1982).
[25]王揚宗:“江南制造局翻譯書目新考”,《中國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第3-18頁。
[26][清史稿]卷114,“志八十九·職官一”,中華書局標點本。第3263頁。
[27][明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18冊723頁。
[28][明史]卷74,“志五十·職官三”,中華書局標點本,第1811頁。
[29]馮占良、徐品新:“流星目視觀測的新方法”,《天好者》,1992年第4期。第21頁。
[30]《明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18冊第720頁;又[清]朱彝尊《日下舊聞考》卷46說,觀象臺“殿東小室日壺房,即浮漏堂”,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冊641頁。
[31]《明英宗實錄》卷289頁1。
[32]《明孝宗實錄》卷8頁14。
[33]《清史稿》,卷115,“志八十九·職官二”,中華書局標點本。第3324頁。
[34]《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五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5冊。
[35]《大清會典》卷八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又參見李儼《中國數學大綱》,“清初數學教育制度”,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406頁。
[36]薄樹人:“清欽天監檔案中的天象記錄(下)”,《科技史文集》,第14輯,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年。
[37]原件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欽天監檔案(康熙三十二年)。
[38][唐]李淳風《己已占》卷第七,“流星入列宿占第四十三,石云里標點本,載《傳世藏書》“子庫·科技”,海南國際新聞出版社中心。第400頁。
[39][宋]《靈臺秘苑》卷十一,“尾宿”,段異兵標點本,載《傳世藏書》“子庫·科技”,海南國際新聞出版社中心。第322頁。
[40][明]劉基:《觀象玩占》卷五十,“拾遺”??茖W史所藏抄本。
[41][法]榮振華著,耿shēng@②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中華書局,1995年。第760頁。
[42]黃一農:“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0卷第2期(1991年);Yi-Long Huang,Five-planet Conjunction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Farly China,15(1990),pp.97-112;又見江曉原:《天學真原》,第239-244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