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小事跡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22 06:0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好人好事小事跡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她出生于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1990年結婚到鎮村現在這個家庭,其公公,生于1932年5月,1970年雙面失明至今40余年,婆婆因突發腦溢血于2010年5月去世,兒子在中學讀書,為了全家人的生活,愛人農閑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回家幫忙干農活。
從嫁進這個家門,就擔起了照顧雙老的職責,特別是這個雙目失明的老父親,為了支撐起這個家庭,照顧好老人孩子,她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挑水煮飯,白天干活,晚上回家洗衣服,縫補破爛。忙完這一切還要服侍雙老,本來很緊張甚至可以說清貧但很平靜的家庭,在2010年5月被打破,年邁的婆婆突發腦溢血病逝,由于住院所花銷的費用讓全家人倍感壓力之外,的身心都遭到了嚴重打擊,這么多年的日夜相處,婆婆在她心中已然成為了最親的媽媽,媽媽去世,愛人不在家,各種事故接踵而來,但是沒有倒下,她下決心要將這個家撐起來。獨力處理完婆婆的身后事,讓這個單薄的肩膀散發出了厚重的光輝。
婆婆去世后,最讓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的一老一小了,因村上小學撤出,孩子只能到幾公里以外的鎮上學,由于家庭貧困,沒有條件住校,就只有每天接送,接送孩子的路途要抄近路就必須翻過一座山坡,夏季還好,天亮得早,一入冬季,就又冷又看不見路,經常摔得鼻青臉腫,身上常常是青一塊紫一塊。
但回家還要照顧雙目失明的公共,幫助他穿衣服,洗漱,喂飯。但是最不方便的是幫助公公上廁所和洗澡這兩件事,農村的風俗和傳統思想觀念的禁錮讓公公和兒媳之間不能有過分的親密接觸,不然會招來很多流言蜚語,但是如果這樣,那公公就只有遭活罪了,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以后,最終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她從心底里將公公當成了親生父親,做女兒的幫助父親是天經地義的,也是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更是中華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公公吃飯時,由于看不見一切,找不著方向,弄不清桌子上飯菜擺放的位置,她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喂給他,老人上了年紀,胃、牙都不好,很多按照年輕人飲食習慣做的飯菜他都不能吃,就調整自己和兒子的飲食習慣,水果削好切絲切片,肉食大多都是清燉或者做成丸子,盡量讓老人吃飽吃好。由于其身正,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沒有一絲尷尬,周圍竟沒有傳出一點流言蜚語,提起她都說不容易,很好。
篇2
人們常說以心換心,才能獲取別人的信任,無論是老師和老師之間還是老師與學生之間,都需要用心靈去贏得心靈。為了做到這一點,秦四老師就把教育工作當作了一個用愛心、耐心、關心、匠心來贏得孩子們的親近、感激、尊重和愛戴的偉大事業,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在管理中創新,在和諧中育人。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用愛心去感染學生
愛心是具體的,又是瑣碎的,每天他都不定時的巡視教室和學生宿舍,看看學生有無身體不適,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看看同學們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檢查教室和宿舍有無安全隱患,及時排查和處理;詢問學生有無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無矛盾。學生生病時,他帶他們去看?。粚W生之間發生矛盾,他耐心解決;學生學習有困難,他找任課教師溝通交流,有必要的話,課間進行個別輔導。家長感激,學生感動,可他認為,作為班主任,關心學生就應該像關心自己孩子一樣,既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又要關心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學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關心他們是否懂得怎樣做人。這正是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這些看起來很平常,其實這正是一個班主任愛心的具體表現。多年來,他就是這樣播撒著愛的種子,收獲著愛的碩果。
二、精心設計活動,用激勵激發潛能
自從走上工作崗位,他一直注重運用激勵機制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個月舉行一次“我能行”才藝展示,一方面,激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優勢,培養生活的信心;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戰勝自我的缺點和不足,培養健全的人格。每次活動都會設立各種獎項,并從孩子們平時賣廢品所得班費中取出一部分資金為獲獎者頒發獎品,以表鼓勵。
有了“我能行”,學生們有了明確的追求目標,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紀律性,即使刮風下雨,也努力做到不遲到,上課認真聽講,大膽發言。學生們學習態度端正了,都能按時完成作業,打架、罵人、調皮搗蛋的孩子少了,團結互助,互幫互學的表現多了……。同時,面對學生的點滴進步,不失時機的給予表揚,用表揚樹立學生的信心,消除他們對教師教育的反感和抵觸情緒,讓孩子明白自己有很大的潛能,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
三、狠抓班級管理,用制度培養習慣
播種良好的行為,將會收獲良好的習慣;播種良好的習慣,將會收獲良好的性格;播種良好的性格,將會收獲良好的命運。那么,這樣的種子誰來播撒,這樣的火種誰來點燃呢?當然是班主任。所以長期以來,他就一直把養成教育作為班級管理的基礎。
第一、他利用班會,組織學生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使學生了解懂得各項規范要求,為今后能遵規守紀奠定基礎。
第二、 狠抓學生習慣的落實。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實際行動抓起,從點滴小事抓起,落實到細微處。如:為了培養孩子們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他在班內開展了“廢紙回收”活動,開展活動之前,他先給孩子們講造紙的知識,從而使他們認識到節約紙張,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孩子們平時不要亂撕紙張,并把用過的或別人扔掉的紙張都收集起來,集體賣掉充當班費,為孩子們購買必需品。從此,他們班再沒出現亂撕紙的現象,教室也變得干凈多了。
第三、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自主意識的提高,他在班級充分發揮小干部的作用,形成自我管理的輿論導向,促使孩子們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從而達到了良好的習慣養成。就拿現在的七年級班級來說吧,現在班級一般的事情都有班長負責,但各項具體工作分工到各個班委成員,早讀、課間操等日常工作都由值日班干負責;每期的黑板報都由宣傳委員負責,老師做適當指導,每天的衛生情況由值日生負責,衛生委員督促檢查,學習上由學習委員和各科課代表負責,文娛活動的開展由文娛委員負責籌辦,體育委員負責開展體育活動。當然,班主任要隨時隨地地作檢查指導。這樣一來,班內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項工作就更能順利地得到開展。
第四、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促膝談心,及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他在班內利用國慶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植樹節時,讓學生通過自制標簽的形式督促自己保護周圍的一草一木;母親節的時候,讓孩子們給親愛的媽媽送份節日禮物或幫媽媽做件好事,進行感恩教育……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教會學生認識世界,明辨是非,學習怎樣做人。
四、與家長交流溝通、用責任做好紐帶
班主任是聯系學校、家庭、社會的細節。作為班主任必須有意地向學生介紹課任老師的一些優點。如性格、愛好、教育教學成績等,以博得學生對課任老師的尊敬和信任,使他們因“尊其師”而“信其教”。同時要與課任老師密切配合,要經常與課任教師取得聯系,了解學生對所任學科各方面的表現。對于這些,班主任都要心中有數,因為這樣有利于更好的、恰當的抓好班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