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03:1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醫論文

篇1

(一)嚴格的司法鑒定機構準入制度在德國,司法鑒定管理部門對鑒定機構的準入管理非常嚴格,德國的認證體系建設方面有將近一百年的經驗,德國國家認證中心(DAKKS)承擔德國認證認可的所有工作,涉及檢測實驗室、校準實驗室、檢查機構、產品認證機構、人員認證機構、質量體系認證機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領域,該公司不以盈利為目的。德國的第三方認證體系成熟,條件優越,經驗豐富,這無疑給司法鑒定機構的準入認證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鑒定機構獨立,分工明確歐洲被國際上認為是法醫學發展最迅速、體制最為完善的地區之一,其中首屈一指的是德國,德國的法醫鑒定工作是由各醫學院校的法醫學研究所承擔,法院、檢察院和警察局均不設法醫。法醫學研究所、法院、檢察院和警察局均為獨立的機構,分工明確,互不沖突,醫學院校的法醫學研究所不承擔刑事訴訟的職責,其鑒定結果受外界干擾的因素少,這樣有利于保證法醫鑒定工作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三)以學術科研為依托的鑒定機構在德國,各大法醫研究所的教授和資深專家均有自己的科研工作,并與警察局有專業協作和科研合作關系,其科研成果對具體的法醫鑒定工作起到輔助作用。在荷蘭,鑒定師除了日常的工作外,還需要進行技術研究項目,保證鑒定技術開發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四)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在美國,法醫鑒定體系具有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其質量控制包含能力驗證、實驗室審計、技術審查和糾正措施程序。通過能力驗證可以評估技術人員所運用鑒定方法是否恰當、結果是否正確、對材料的污染以及實驗室的真實情況。實驗室審計由內部同行審計到由ASCLD/LAB(美國社會犯罪實驗室/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的認證檢查員組成專業小組執行全面的審計工作。糾正措施程序是要求一旦能力驗證發生偏差或者實驗室出現錯誤的情況立刻察覺并要及時改正。美國的法醫鑒定質量控制體系在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嚴格的質量控制保證了鑒定結果的客觀公正。

二、我國法醫鑒定體制

從國外的法醫鑒定體制的特點來看,其發展狀態已經呈成熟趨勢,只有健全的法醫鑒定體制,才能夠體現法醫的司法公正,與國外法醫鑒定體制相比,我國的法醫鑒定體制發展延遲,現將我國法醫鑒定體制的缺陷總結如下:

(一)司法鑒定機構準入制度松弛在我國,社會上存在大量的社會中介機構,同時,很多司法鑒定機構也是為了應對政策而倉促設立的,許多條件相對不足的機構趁機混入司法鑒定隊伍,導致鑒定機構過多過濫。由于鑒定部門數量眾多,各鑒定機構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層次不齊,當事人根據有利于自己的鑒定結論為依據選擇鑒定機構,導致了社會上重復鑒定、多頭鑒定的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司法鑒定的公正和公平性。

(二)法醫司法鑒定管理體制不完善由于國家沒有法律明確法醫鑒定工作的主管領導部門,造成長期以來鑒定機構缺少宏觀調控的政府管理機構,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各鑒定機構的技術水平不均衡、鑒定機構及鑒定人資格準入的權限隨意性大、缺少統一的法醫學司法鑒定技術標準、沒有嚴格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領導班子職責不清等,導致了司法鑒定體系的工作人員工作狀態大都各行其事、混亂無序。最終嚴重阻礙了我國司法鑒定工作的有序進行,更無從談起發展和進步。

(三)缺乏法醫司法鑒定標準在不完善的管理體制下必然導致缺乏統一的法醫學司法鑒定標準,國家沒有統一的鑒定標準,各系統按照自己情況制定標準,鑒定標準五花八門,互不影響約束。證據采信存在任意性,缺乏公允性。在鑒定結論的認定上,無法律規定的標準,法官自由裁量權太大,裁判的公正受到質疑。

(四)法醫職責制度不明朗在國內,多數法醫學專業人才出自醫科大學法醫學系,但是目前的情況是由于社會就業壓力,許多法醫學專業的人才畢業后很難進入司法機關從事法醫學專業技術工作。法醫鑒定機構的工作人員大多為兼職,他們在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還要從事法醫鑒定機構的鑒定工作,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最終會直接影響到法醫司法鑒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此外,由于法醫工作者是屬于高體力、高腦力和高風險職業,相比于法官、檢察官等職業,收入較低,待遇較差,導致法醫工作者工作積極性差,從而間接影響其工作質量。

三、討論

篇2

一、總分式

先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即論點,然后加以分析、論證,最后得出結論。這種結構形式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來展開論述的。

說“思”:

1、學會動腦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提出問題)

2、搞好學習、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動腦筋(分析問題) 3、要養成多動腦筋的習慣(解決問題)

二、并列式

先提出總論點,然后并列地從幾個方面分別對總論點加以論述,即論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幾個分論點的論述組成的。并列式的幾個分論點常常放在每段開頭,以顯示層次。運用這種結構形式的關鍵,是對一個總論點能夠從不同的側面來加以認識,并能夠并列地排出幾個能說明總論點的分論點來。 說“思”:

1、要養成多想的習慣(總論點)

2、多思才能把知識學活(并列分論點一)

3、多思才能有所發明創造(并列分論點二)

4、多思腦子才越用越靈(并列分論點三)

三、遞進式

按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層深入一層地論證論點?!吧钊搿钡穆纷雍芏啵嚎捎涩F象說到本質;可由可能性說到必然性;可從經驗說到問題,再說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可從“是什么”說到“為什么”,再說到“怎么樣”??這種結構形式能使問題的剖析如層層剝筍,步步深入。 說“思”:

1、“思”就是提倡動腦筋(是什么)

2、“勤思”的重要(為什么)

3、還要“善思”(怎么樣)

四、正反式

提出論點后,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證。任何一個論點,既可以從正面論述,又可以從反面論述;把兩方面結合起來,說明才更透徹。有些論點可側重從正面論述,結合進行反面論述;有些論點可側重反面論述,結合進行正面論述。 說“思”:

1、要提倡多動腦筋(提出論點)

2、多動腦筋的重要(正面論述)

3、不動腦筋的危害(反面論述)

五、對比式

通過對比來論證論點。對比有正與反的對比,現在和過去的對比,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對比,同一事物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對比,等等。對比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

說“思”:

1、生活中的兩種人:勤于動腦的人;懶于動腦的人。(態度對比) 2、不同態度的不同結果(結果對比)

3、不同態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對比)

4、應學習第一種態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結論)

六、歸納式

先擺出一系列能說明總論點的事實,然后歸納得出總論點。歸納式往往用于段落里對某個觀點的論證,而用作全文結構形式的較少,一般與其他形式結合使用。

說“思”:

1、牛頓從觀察蘋果落地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實例一)

2、瓦特從觀察燒開水到發明蒸汽機(實例二)

3、馬克思從觀察商品交換到發表剩余價值學說(實例三)

4、凡事必須多動腦(歸納)

七、證明式

先提出總論點,然后用一系列事實證明之。層次安排與歸納式正好想反。(實例略)議論文是每一個命題,幾乎都可以按這幾種結構形式構思。多進行“一個題目,多種構思”的訓練,有益于開拓思路。當然,以上只是議論文的幾種基

本結構形式,在具體運用時要求靈活變通,駕馭自如。

托福作文考試議論文寫作方法概論

議論文亦稱論說文,目的在于論說一種觀點.論說的過程包含對別的觀點的駁斥."托福"中議論文作文題所給的條件一般包括一個問題,兩種觀點或幾種選擇,要求考生加以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選擇,并說明理由.

篇3

關鍵詞:書法;意象;藝術構造;意象構造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对圃煜蟆啡玳L戟修矛,盤馬自喜?!恫茏咏ū啡绱蟮堕煾疥嚐o前。”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形者象也,勢者意也?!表n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書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載體——漢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們知道,漢字是由圖像符號轉化而來的,在早期的書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還能隱約看到古人造字的圖畫性特點。但若據此認為書法意象性僅由漢字的象形特征決定就不夠全面了。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指出“由象形變為不象形,是字體演變過程中最容易覺察到的變化。在整個古文字階段里,漢字的象形程度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來大都很像圖形。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把它們逐漸改變成用比較平直的線條構成的、象形程度較低的符號,這可以稱為‘線條化’。”公認的最具表現力的書法形式則是最為簡化的行書、草書,這也說明了書法的意象絕不僅是狀物擬態的模仿,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而作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釋義。舉例來說明,中國的文字書寫具有雙重意象。第一層意象是對事物的寫征意象,屬字的本意。如“劓”,《說文》云:“刑鼻也,從刀。”這是相當古老的一種鼻刑,刑始于兵,這種酷刑應是古老的征戰中以割鼻報功演變而來?!柏妗弊值谋疽?,給人是一種殘酷的意象。然而作為書法書寫出來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層意象則可以讓人感覺到,左右偏旁的繁簡疏密之間,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諧。而書法的藝術意象就在于這第二層意象,這是書法藝術的象外之意象。文字書寫之所以上升為書法藝術,是這第二層意象性在起決定作用。

可以看出,書法意象不是由漢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單獨構成的,而應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構造結果。即是說書法意象是由創作者的主體投射,書寫過程中的形式表達和欣賞者的聯想和對作品背景的反觀共同構成的。正如楊小清先生所說的“藝術雖不是客觀的,但也不是主觀的。藝術是‘類’的客體主觀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虛化’規則定位的,這是藝術存在的極其重要的屬性?!睍ㄒ庀笳沁@樣通過作者、作品、欣賞者三位一體共同構造,并受時代審美趨向和藝術規則影響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體的,而是變化的、虛化的,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由主客觀相互交匯作用產生的審美體驗。

二、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

既然把書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體雙方共同構成的審美過程,可以將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歸結為以下幾點:

1.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內蘊

中國書法以“意象”論書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易》學思想和道學精神上?!吨芤住は缔o》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薄兜赖陆洝返牡诙徽律险f:“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弊鳛楸硪?、表象的文字其文化指向是最初的意,作為表現文字美的書法恰恰通過合理的表達將這種美表現出來了。

古典書論中,最早將“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開元時期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他在《文字論》中說道:“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云霄。靈變無常,務動?;蛉羟芑⒈?,有強梁拿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如此規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鋒芒,如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凜然,殊可畏也。”他認為以翰墨構成的筋骨神情,足以體現萬物之精魄,已將書法的意象表現性表達得相當完整。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一文之首指明“象”與“意”的關系:“圣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睉斨赋觯瑫ㄖ腥纭叭f歲枯藤”、“千里陣云”之類的自然物象,不是再現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態美的寫征。亦是說,書法表現的是自然客體的情趣。可見,書法中象有可見之象,如筆墨線條的特征;有不可見之象,即通過可見的筆墨在特定語境和條件下以聯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意,則書法所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情緒、神情和意志。書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當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給欣賞者,而是通過藝術作品之象來“暗示”書者之“意”。意象二字一隱一顯,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準,成為書法創作和賞評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書法意象的自然取向

晉衛夫人的《筆陣圖》,其中將漢字基本筆畫以自然物態之象表述出來,如橫似“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其他如“陸斷犀象”、“百鈞弩發”、“萬歲枯藤”、“崩浪雷奔”、“勁弩筋節”,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擬書法,成為后世書法理論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書后品》中評價王羲之書法時寫道:王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宏敞,簪裾肅穆。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郁也,則氤氳蘭麝”;其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瑾瑜爛而五色,黼繡摛其七采”;其飛白體“猶夫霧觳卷舒,煙空照灼,長劍耿介而倚天,勁矢超騰而無地”,“又如松巖點黛,蓊郁而起朝云;飛泉漱玉,灑散而成暮雨……”這其中“有天時意象,有景觀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聲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膚覺意象……”書法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必然是人類追求自由,渴望窺見自然變化奧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書或是由書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馬克思所說是“對自我本質力量的確認”的表現。

3.書法意象的人文取向

“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尚也?!惫侨?、筋骨、肥瘦等是人們最初用人體意象類比論書的范疇,也是常見的方法,如“顏筋柳骨”是也。書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內在的發展。由此推及楊雄的“書,心畫也?!比龂婔怼豆P法》:“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睍赖馁p鑒本身就體現了古人對自己身體的認可與欣賞,正如黑格爾在《美學》中說:“自然美的頂峰是動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級的動物美正是人類形體的優美?!睂τ扇藙撛斐龅奈淖忠悦赖男问奖磉_出來的書法給以人體美的類比不能不說是古人確認自我的自信顯現。

書法意象的人文取向還表現在人的氣質品味由書法作品中的反觀。姜夔說:“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癯,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覺得:王僧虔書如王謝子弟,奕奕有一種風流氣骨;蕭子云書,心胸猛烈,鋒刃難當;羊欣書如婢作夫人,羞澀不真;袁崧書如深山道士,見人退縮……

三、書法意象的構造過程

1.創造過程中的意象構造

首先是意在筆先的構思過程,王羲之所謂“意在筆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種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藝術完整性的構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統一基礎上所構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創作之前一定會對作品的整體風格、技法選擇、氣勢風韻等作出一個全面的構想,在腦中形成一個整體化的形式,并在紙上臆想出結果。然后是創作過程中的具體操作,不談具體技法,從空間構成上看,主要是對空間塊面的分割。如果把書法創作看作用黑色的顏料在白紙上作畫的話,整個書寫過程就是以長短、粗細、濃淡不同的黑色線條將白紙空間塊面分割開來,造成疏朗、緊密、渾圓、尖峭的不同空間塊面,這種黑白對比的空間構成是形成書法意象的物質形式,對于審美意象的生成有著重要作用。最后是創作過程中的調整、安排,這可以分為創作中和創作后兩個階段。創作中的調整主要指對章法構成的安排,這其中涉及陰陽、剛柔、動靜、疏密、巧拙、濃枯、暢澀等一系列對立風格技法的調和、轉換。其目的是要達到古人所說的中和的審美要求。創作后的調整是指物化形態的變換、調變,如紙質書作的裝裱、石刻、木刻等,這些形態轉換對書法表現效果將會產生新的作用,如裝裱產生的立體化效果,掛于壁上的可視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經風雨殘蝕的金石(這是非主觀性的,但其拓本可以算作再創作的作品)效果都將對書法意象的生成造成影響。

經由以上幾個步驟,書法作品被創作出來,它的物化形態之中蘊涵著作者及其所處時代、社會的風格特征與審美取向,這些都將沉淀為書法意象的內質,伴隨著欣賞者的發掘而顯現為藝術化的意象。

2.欣賞過程中的意象構成

普通欣賞者面對一件書法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內容,即它用文字表達的那些詞句是什么。這是不為專業鑒賞家和書法家本身所肯定的,因為書法不是寫字。雖然在古代相當長的時期內,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是不分的,但這并不能說明古人欣賞書法是從實用性角度出發的,否則為何成篇累牘的書論以形象化的詞句贊美書藝,而沒有哪個稱某位書家書寫清楚、工整,便于識別。事實上到了文字成熟以后,書家們所孜孜以求的恰是突破篆隸那種對稱、規范的書寫風格,因而行草書成為最便于表達書法家個性風格的書體,過于規范缺少變化的書寫則動輒被給以“如排印板”、“狀如算子”的詬病??梢娦蕾p者首先應關注的應該是形式而不是內容。

對于書法作品的形式欣賞是一個由總到分再由分到總的過程。先是整體觀照,可以見到所書作品的大小,是何書體,字數多少,風格特征,這一步驟能使我們得出整體的評價,即書作是剛是柔,是雄強是秀俊,在心中生成或威武將軍或羅綺美人的人格形象;或雷霆閃電或微風拂柳的心理感受。接下來細賞作品,可以見到字的大小對比,長短安排,虛實映襯,方圓變化,濃枯調和,章法上的起承轉合,疏密穿插……這一過程具有歷時性,如同欣賞音樂和舞蹈,當音符傳至鼓膜,動作映入眼簾,觸動心靈,喚起美感,但前一音節與動作將不再復現,僅是作為完整作品的一個環節和作品本身不可分割。這時的欣賞者看到的將是流動的意象顯現,或如壯士扼腕,或如美人含羞,或如獅子搏象、或如鶴游碧霄,總之作品隨欣賞者活了起來。最后還是會進行統觀式的賞析,但這時的觀照不同于最開始的,經過前兩個程序的欣賞者已被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帶動、感染,不自覺地將那一系列美的感受回味,回頭再來看作品,真是滿紙活物,無需通過目光的移轉整幅作品已動了起來。當然受欣賞者文化修養、見識閱歷等因素的影響,每位欣賞者的構造結果不會完全相同。但可以共通的是通過聯想與通感對書作中的自然物象特征與人自身生命力量的把握。

[參考文獻]

[1]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3]蔡邕.筆論[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4]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

[5]韓玉濤.中國書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7]楊小清.藝術構造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8]張懷瓘.文字論[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9]李嗣真.書后品[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0]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11]蘇軾.論書[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2]黑格爾.美學(1)[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篇4

關鍵詞: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政策無效;自由經濟

1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發展的背景、理論主張的簡介

發展到現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已經經歷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提出理性預期、持續市場出清的假說,并在此基礎上強調了貨幣沖擊對經濟周期的作用,提出了貨幣與產出的相互作用中貨幣作為誘因的理論,并認為政府的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它并不能影響總產量的變化,而只有未被預見到的貨幣供給變化才能真正影響到實際總產量。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小羅伯特•盧卡斯,托馬斯•沙金特,尼爾•華萊士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第二代則對盧卡斯的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反對意見,從實際因素方面尋找經濟波動的根源,提出了完全信息下真實均衡的變動,強調了技術沖擊和貨幣的內在性等理論,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主張。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芬•基德蘭德,明尼蘇達大學的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羅切斯特大學的羅伯特•巴羅等。

具體來說,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一般都接受以下四個命題:

(1)私人經濟是可以自身穩定的;

(2)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

(3)貨幣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凱恩斯主義積極干預的經濟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個命題意味著,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也不存在。這是貨幣主義Ⅰ與貨幣主義Ⅱ的主要區別。

目前,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一起并列為西方主流經濟學派中的兩大流派。

2“政策無效”的命題、主張以其意義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菲利普斯曲線的交替關系即使在短期內也不存在。因為在理性預期條件下人們已經估計到貨幣供應量增長后可能發生的實際后果,從而采取了預防性的措施(比如預先要求提高貨幣工資增長率和利息率)。這樣,一旦貨幣供應量增加,就只能導致物價的上升,產生通貨膨脹的變化,而不能使工資和利息率下降。所以,政策的變化連暫時的產量增加和失業率下降的目的都達不到。赫爾姆特•費里希對此說到:“理性預期導致十分不同的意義。由于經濟當事人了解這個模型的各個參數,所以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任何變化不僅引起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且也引起通貨膨脹率預期的變化,從而不會對這一體系的實際變量產生影響”。在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看來,“在貨幣政策的反饋規則之間做出選擇對于具有合理預期的新古典主義經濟中失業率的隨機變化是無關的。

根據這樣的觀點,理性預期學派推導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即是貨幣政策無效性命題。該命題認為,貨幣供給中的可預期部分對就業、產量或其他的實際變量均無影響,其中不能被預期的部分或貨幣供應量意外的不規則的變動,雖然能夠對上述變量產生一定量的影響,但其作用只會加劇經濟的不穩定與波動。因此,政府的經濟政策,無論長期還是短期都是無效,其結果都是引起通貨膨脹。下面用AD-AS模型加以分析。

AD代表總需求曲線,AS代表總供給曲線,Yn代表與自然失業率相對應的就業率水平下的國民收入水平。假定最初AD與AS相交于初始均衡點E。如果政府認為該國民收入水平不能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決定增加貨幣供應量來刺激需求。那么,按照凱恩斯主義者的觀點,總需求將會從AD相右上方平移,產量和物價都會上升,失業會相應減少?,F代貨幣主義者認為,短期內貨幣政策將會產生效果,但是,在長期中,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失業率會回到自然率的水平,而通貨膨脹率將更加嚴重。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們對價格水平的預期并非固定不變或者僅僅依據過去的經驗得出,而是會考慮到未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情況。處于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經濟活動的主體會充分利用目前所得到的一切相關信息,較為準確的預期到貨幣政策的變化而造成的物價上升。于是,工資、利率等名義變量都會立即向上調整。結果,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分別從初始狀態向左上方平移和右上方平移,新的均衡點仍然處在原來與自然失業率相一致的就業率水平上,只是價格水平因為貨幣政策的變化(增加貨幣供給量)而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上。

根據政策無效命題,理性預期學派認為,即便在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也是一條位于“自然失業率”水平上的垂直線。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不存在任何替代關系。對此,盧卡斯說“當擴張的貨幣政策反復推行時,它就不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推動力消失了,對生產沒有任何刺激作用。預期得到擴大,但結果卻是通貨膨脹,而不是別的”。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政策主張

由于理性預期學派的一個主要的原則就是:經濟如果不反復遭受政府的沖擊,就會基本上是穩定的。所以,他們認為,凱恩斯主義所主張的干預經濟生活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能夠生效的暗含前提是:政府可以出其不意的實行某種政策以影響經濟生活。但是,政府要取得社會的支持,就不能在經濟政策上對社會搞突然襲擊,而要按照既定的規則和程序辦事,這樣,在理性預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政策就是無效的了。

對凱恩斯主義的“積極宏觀政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三種批評看法:

(1)他們認為,日益增多的經驗和理論證據表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在產量、就業或其他經濟總量方面不會取得成效。即便在某些場合,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經濟生活,但他們不可能克服經濟周期。

(2)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經濟學家認為,任何一種理論都應該明確的告訴人們經濟政策的后果。政策的結果確定性越小,實施政策就要越小心謹慎,因為任何一項錯誤的政策都會將事情弄得很糟。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結果大部分就是不確定的。因此,政策的制定就需要從容不迫,加倍小心,決不能用那些曾經使用過的大規模的凱恩斯主義措施去刺激經濟。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對于許多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即使知道他們的結果,也仍然無法判斷這種結果是不是符合公眾的意愿。根據凱恩斯主義方法來制定經濟政策的人,無法讓經濟中的個人去選擇自己認為有良好結果的政策。他們是被迫選擇這些政策的。其結果是,除非人們的偏好恰好和政策制定者的規定相配合,否則,這些經濟政策很有可能是人們的處境普遍的變得更糟。

參考文獻

[1]戴維•羅默著,王根蓓譯.高級宏觀經濟學(第二版)[M].上海:上海財經出版社,2003.

[2]江晴著.解讀后貨幣經濟[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篇5

關鍵詞:文藝美學;學科;審美

一門學科之能否存在和發展,歸根到底決定于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就學科自身來說,一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二是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三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問題。

文藝美學,當然有著自己的研究對象。文學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包括美文學和魯訊所說的廣義的美術,乃是人類審美和創美活動一種集中而特殊的形態,自有其審美特性和創美規律。文藝美學的對象,就是研究文學藝術的審美特性和創美規律。文學藝術當然和其他審美活動有著共同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各個藝術部類(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等等)則又有各自的個別性。文藝美學的研究重心,乃是放在文學藝術的審美特性和創美規律這一層面,兼及其他兩個層面。

文學美學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從美學的觀點來研究文學藝術,必須把審美體驗、藝術感悟和理性分析、理論概括結合起來。從藝術現象的感性具體——知性抽象——理性具體的提升過程中,時常要喚起藝術現象的“表象”,最后作出整體把握。

文藝美學更有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文學藝術的創造、接受的整個流動過程中,都充滿了美學問題。這里,既有藝術活動和其他審美活動共有的問題,又有文學藝術自身特有的問題。盡管,按照當代美學中有些說法,似乎藝術都只有個性,至多只有“家族類似”或“近鄰關聯”。我說,那也總存在那“類似”、“關聯”是什么的問題。而文學藝術發展到當代,更有許多新的問題出現,需要文藝美學回答。

那末,文藝美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

這不是傳統的藝術哲學,也并非過去說的文藝理論,而是和美學、文藝學相交義的新興學科。為了和藝術哲學、文藝理論相區別,我在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招收研究生時,就新辟了文藝美學這個專業方向,和文藝理論分開。我在八十年代初撰文,說的就是《文藝美學是什么》(最早是在《大學生》雜志,后在《美學向導》刊載。)

我所以要稱之為文藝美學的深層原因,乃緣起于對文學藝術的理解。

歷來,對文藝和審美的相互關系至少存在三種不同的理解。

一種理解,文藝和審美毫不相干,各行其道。審美不是藝術,美和美感乃是哲學思辯的對象,因而從哲學中孵化出了美學。而文藝也不是審美,只是一種技藝。審美活動是一種精神活動,而文藝制作則是一種技藝,各不相干。所以美學和文藝學也就并行不悖,各行其道。

另一種理解,文藝和審美,兩相重合、基本等同,文藝即審美,審美即文藝。凡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審美活動,也就是藝術活動。人自身的梳妝打扮,對物的加工制作,一直到園藝栽培、環境美化,都是藝術的創造,貫穿著審美活動。因此,美學就是藝術哲學。

還有一種理解,文藝包含審美這一個維度,但文藝之美僅只限于形式。文藝的內容則要比審美廣闊得多,經濟、政治、道德、宗教、整個人類文化都可進入文學藝術。文藝的審美價值,只是一個側面,藝術價值包含了政治價值、道德價值、宗教價值、經濟價值。因此,文藝學所要研究的,遠比美學所要研究的范圍廣闊得多。

我并不認為,文藝和審美毫不相干,也不認為文藝和審美完全等同。依我看來,文藝和審美乃是一種交叉關系。審美活動不一定就藝術活動。我們面向大自然可以進行自然審美,這種審美,在德國古典美學家黑格爾看來是低級審美,可是在我國古典藝術家看來,卻是高級審美,乃是文人雅士才有的雅興。但卻不能因為這是高級審美而把它稱之為藝術。只有當藝術家把對自然的審美體驗組織起來予以符號化,創造出一種可以看得到、聽得見的美來,才可以稱之為藝術。對文化審美亦是如此。因此,真正的藝術創造乃是包含了審美內容的一種創美活動,是在審美基礎上進行的創美,而這種創造出來的美,既為別人的審美提供了“文本”,也為后人的創美鑄造了“模型”。

既然文藝和審美有聯系又有區別,那末,文藝美學和美學在我心目中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在我看來,文藝美學既非哲學美學,又非藝術哲學。文學家、藝術家在藝術創造之前,就有著人生實踐,從事各種活動,在人生中體驗到不少賞心樂事,獲得審美的樂趣。如果到此為止,那還不能算是文學家、藝術家,而只是一般的審美接受者。這種審美也會留下痕跡,那就是影響審美接受者的心靈,審美的不斷建構,形成人的審美品格,甚至可以達到高尚的審美鑒賞家的水平。但是,要成為文學家、藝術家,還必須把自己從人生中得來的審美體驗予以提煉、組織,提升為審美意象,予以符號化,創造出一個美的“文本”或“模型”。這是藝術創造不同于其他審美活動的特殊之處:不是一般的審美,而是按美的規律的獨特創造。而這個已被創造出來的“文本”、“模型”,一旦定型,也就成了獨立于文學家、藝術家的客體,它有自己獨立的結構、性質和功能,和其他人工產品(無論是物質產品還是精神產品)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藝美學不能不對此作全面的探索。這個“文本”“模型”如何被別的主體(讀者、聽眾、觀眾)所解讀、接受,對別的主體發生什么樣的作用,主體如何在接受過程中獲得審美和創美能力,當成為文藝美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獲得了審美品格的主體,如何投入社會實踐,按美的規律去改造世界,那就超出了文藝美學的使命,而要進入哲學美學的領域之中。

藝術審美,只是人類審美活動中一種形態,盡管是集中凝煉的形態。人類的審美活動領域要廣闊得多。人在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獲得了自由,獲得審美體驗,實踐活動就可能轉為審美活動。在人和物,人和人,人和自身的相互作用中,都可能引起審美活動的出現。浩蕩的大自然,渺無人煙的天然環境,原始森林、空氣、陽光和水流,都可以成為人的審美對象,產生審美體驗,對真、善、美產生審美,對假、丑、惡產生審美反感,從而在心靈深處達到人和環境的平衡。哲學美學當然也要研究藝術審美,但更應研究文化審美,也回避不了自然審美。自然審美、文化審美和藝術審美,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審美活動有什么共通的普遍規律?人類的審美活動如何從實踐活動(生產、交往、生活等等)中發生?審美活動的結果怎樣形成審美關系,審美關系又如何制約審美活動?這些美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美學恐怕不能不回答。至于更深一層的問題,審美活動如何按照美的規律進行,人類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才能按照美的規律來把握這個世界,是不是哲學美學題中應有之義?西方美學已提出了問題,但還未得到科學的解決。依我看來,在當代,人和世界如何按照美的規律達到動態平衡,這正是當代美學最關鍵、最重要的問題,更是美學的主題,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文藝美學只能探索作為藝術創造主體的文學家、藝術家如何把自然審美、文化審美提升為藝術創美:這藝術創美的產物,作為一個新創的客體,被作為審美主體的讀者、聽眾、觀眾所審美,在審美主體心靈中如何留下痕跡。文藝美學無法回答人類更為宏觀的美學問題,例如人的高尚的審美品格如何培養,人類怎樣才能按照美的規律去改造世界、安排生活等等。

甚至,文藝美學也難以解決文學藝術的審美和創美以外的其他問題。文學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中發生、發展、受到社會中其他因素的影響,也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道德、哲學、文化等等都在影響著創作主體、接受主體,因而對創作、文本、接受都發生作用。文學藝術的創造,文本的傳播、接受,是整個社會的生活——交換——消費中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它甚至也是一種商品,具有交換價值,會產生剩余價值??梢园盐膶W藝術都放在整個社會整體中來考察,從社會學的觀點研究文學藝術,這就有了文藝社會學或藝術社會學。還可以從政治學、道德學的觀點去研究文學藝術的政治維度、道德維度,也可以發展為文藝政治學,文學道德學。這都不是文藝美學所能涵蓋得了的。

但是,在文學藝術中,政治、經濟、道德、哲學、文化的各種因素,都被作了審美的改造,被組織和吸納進審美結構之中,轉化為審美價值。藝術之美,乃是文學藝術的核心價值,甚至象托爾斯泰這樣以宗教、道德價值為最高價值的偉大文學家,都一生在孜孜以求美的實現:“我是一個藝術家,我的一生都在尋找美,如果你能向我展示美,那我就跪下來乞求您賜給我這最大的幸福”。[1]政治的、經濟的、道德的、哲學的、文化的各種力量都在按照各自的規律對文學藝術發生著作用,但對文學藝術來說,都只是“他律”,自律和他律形成“合律”,按照藝術規律來創造,才創造出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美的、喜的、悲的、茺誕的等等)的文學藝術產品。作為一種精神實踐的特殊形式,藝術創造當然受到物質實踐和其他精神實踐(道德實踐、文化實踐等)的影響,但這些“他律”要通過藝術實踐的“自律”起作用,受“他律”和“自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即我們常說的按藝術規律的創造。在文藝社會學中,探索了其他社會因素的“他律”如何對文學藝術發揮作用。那末,“他律”如何通過“自律”而形成“合律”,文藝美學是否亦應研究,值得加以反思。

二十年來的文藝美學,重視了對文學藝術的審美特性在研究,對藝術創造的自律作過許多探索。心理美學、形式美學、音樂美學、舞蹈美學、雕塑美學、繪畫美學、書法美學等等比文藝美學更為具體的藝術部門美學的出現,說明探索美的規律正在向各門藝術的深層發展。

但是,開放改革二十年社會劇變,商品經濟急速發展,社會意識發生振蕩,價值觀念、審美標準隨之發生變化,影響著文學藝術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文學藝術走向多元發展,就這向文藝美學提出一系列新問題。新潮藝術沖擊著傳統審美,一些新潮美學甚至提出:文學藝術已經毋須再具審美特性,或者把審美降為娛樂,只要激發感官刺激就行;創作自由被眨低為胡編亂造,任意宣泄;藝術沒有規律,也毋需規律。文學藝術中的審美判斷被消解,甚至價值觀念顛倒,對真、善、美冷淡無情,卻對假、丑、惡津津樂道。文藝美學必須面對當下現實,在理論上作新的探索:文學藝術究竟是否還需審美價值?文學藝術的審美價值和交換價值、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應是什么關系?藝術創作究竟還有沒有藝術規律、需不需要遵循藝術規律?社會的發展,使得藝術的性質、結構、功能和規律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看來,文藝美學確應更多地在文學藝術自律和他律的相互作用的張力關系中來探索藝術的特性和規律,回答當下現實的藝術實踐中提出來的時代課題。因此,新時代應發展文藝美學,文藝美學要創新。

篇6

憲法意識是人們對憲法精神與基本內容的理解、認同與情感,社會主體的憲法意識不僅體現人們對共同體價值體系的認同,而且體現憲法價值社會化的過程與結果。憲法意識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憲法規范的存在與實際利益。當社會生活中發生各種爭議時,人們自然尋求包括憲法訴訟在內的各種救濟途徑。在現代社會中憲法訴訟是保障基本權利價值,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特別是保護多數人統治下的少數人利益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徑,也是體制存在的基礎。因此,憲法進入司法審判過程是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價值體系的應有之義。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首先面對的法律是憲法,即如何對憲法負責,如何履行遵守和執行憲法義務。我國憲法對法官遵守憲法義務做了明確規定,賦予其維護憲法尊嚴的責任。法院作為行使司法權的審判機關,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斗ü俜ā返谌龡l規定:法官必須忠實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第七條規定的法官七項義務中首要義務是“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這些規定表明,法官作為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在所有的審判活動中必須遵守憲法,執行憲法,以憲法為依據進行一切審判活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認為,法官與憲法沒有直接關系,或者在實際審判活動中有些法官更注重普通法律規定,對所審理的各類案件中存在的憲法問題則缺乏必要的關注。如果遇到普通法律沒有規定但憲法有規定的問題時,法官有時陷入法律與現實生活、體制與理念之間的矛盾。隨著法治的發展,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大量的社會問題可能轉變為法律爭議,法律爭議有可能更多地轉變為憲法爭議,而解決憲法爭議的各種機制中司法發揮功能的空間是比較大的,法官在解決憲法爭議方面將承擔日益重要的責任,需要進一步提高憲法意識,樹立捍衛憲法尊嚴的基本理念。

首先,法官應具有基本的憲法知識。憲法知識是建立憲法理念的基礎,沒有必要的憲法知識就不可能產生維護憲法的意志與理念,不可能按照憲法要求合理地行使審判權。因此,法官應具備的素質中憲法知識是最基本的知識,它直接影響法官行使審判權的過程?;镜膽椃ㄖR使法官能夠認識到審判權的來源、行使審判權的目的與解決憲法爭議的基本方法。正因為憲法知識是法官的基本素質,凡是建立司法考試制度、律師考試制度的國家普遍把憲法知識作為基本的考試科目,而且在整個考試科目與分數上突出憲法知識。在法官的培訓方面憲法知識的培訓也是最基本的內容,要求法官認識到自己的職責,在從事法官職業時牢牢地確立憲法理念。在我國過去進行的律師考試和去年開始進行的統一司法考試中憲法知識的考核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所占比例還是偏低的。另外,在法院、檢察院錄用考試中憲法知識似乎是“非專業知識”,沒有成為考核的基本內容。不重視法官的憲法知識是目前我國法官隊伍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各國的司法實踐告訴我們,缺乏憲法知識與沒有經過憲法思維訓練的法官是不可能成為合格法官的。在作者看來,在我國推行法官的職業化是必要的,但職業化的前提首先是掌握基本憲法知識,樹立現代憲法理念。因為對法官來說職業道德與人格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憲法理念來實現的,不以憲法理念為基礎的職業化是空洞的,有可能給司法理性帶來損害。

其次,以憲法知識為基礎,進行憲法思維的訓練,培養憲法思考能力,能夠對各種法律問題進行憲法的思考與分析,以達到理性的判斷。特別是,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法官的憲法思維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盡管我國還沒有建立系統的憲法訴訟制度,但在現有的制度框架內發揮司法能動性的空間是比較大的。比如法官要善于發現各種法律問題以及各類案件中適用的法律、法規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中可能出現的合憲性問題。如發現有違憲懷疑的法律、法規時可以通過現有的法律程序請求有解釋權的機關作出必要的解釋。大量的憲法爭議首先存在于審理案件過程中,法官的發現和判斷是及時地啟動解釋程序和合憲性審查的基礎。按照憲法和《法官法》的要求,法官的基本責任是不適用違憲的法律、法規,為受侵害的憲法權利提供司法救濟。盡管法官個人還沒有法律的解釋權,但從履行執行憲法義務的要求看,法官實際上需要進行一定意義上的“解釋”活動,并通過這種活動發現可能違憲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因為法官在執行憲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以憲法為依據判斷審判中可能適用法規是否符合憲法,需要判斷憲法爭議的性質。這種判斷權實際上允許法官進行職權范圍內的、必要的解釋。

第三,提高法官的憲法意識,強化憲法在司法審判中的功能,有助于解決司法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司法改革本質上是體制的調整問題,首先需要從憲法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法院在司法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確定法院的憲法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目前司法改革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更多地從憲法角度思考問題,沒有把司法改革作為憲法問題來認識。司法改革本身要符合合憲性要求,需要在體制的框架內尋求改革的基礎。因此,探討司法改革目標、內容、形式與具體步驟時需要以憲法理念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避免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違憲狀態。就法院而言,司法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實際上并不屬于“改革”內容,而是如何執行憲法的問題。法院執行憲法是憲法實施的重要環節,我們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執行憲法的過程之中,確立憲法理念,在憲法框架內思考司法改革問題。在改革過程中法官應以健全的憲法思維對待各種社會問題,強化執行憲法的力度。

篇7

(一)胎兒的法律含義

何謂法律上的“胎兒”,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掇o?!分嘘P于“胎兒”的界定主要從生理角度予以界定即“妊娠12周(也有人提出是8周)以后娩出的胎體。”但我國的司法實踐以及學術界一致認為法律對于胎兒的界定不能完全采取生物學和醫學的界定標準,更應注重胎兒的社會性即對胎兒利益的更全面的完善和保護。其一,“12周”這個標準無法從技術上予以準確界定。其二,如果受孕12周以下就不被認為是胎兒,那么顯然不符合我國《繼承法》第28條的有關規定:“遺產分割時,應保留胎兒的應繼承的份額?!币虼?,法律上對胎兒的保護期間的規定,應從和卵子結合,即成功受孕的那一刻起。

(二)加強胎兒利益民法保護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我國法制進程的日益推進,對胎兒利益的民法保護不僅體現在對人性的需求方面,更是加強我國法制建設進程的一種表現。此外,由于司法實踐中出現的胎兒利益由于無法可依而得不到合理保護的現象,使得加強胎兒利益的民法保護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關于胎兒利益的民法保護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屢有出現,1992年,四川新津縣發生關于胎兒因撫養關系產生賠償請求權的案例。本世紀初的江蘇無錫孕婦被撞導致早產案、江蘇南通“小石頭”索賠案、天津高院的“腦癱嬰兒案”以及成都市成華區“交通事故導致胎兒索賠案”等等。這些案例的出現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國加強胎兒利益民法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胎兒利益民法保護的法理依據

(一)生命法益保護說

生命法益保護說是德國學者所創。依該學說學者觀念,法益為民法所保護的利益。胎兒其實并不具有法律認可的主體地位,胎兒在母體中只是法律所保護的一種特殊權利即法益。生命權益保護說以法益作為胎兒民法權益保護的基點,巧妙避開了將權利能力作為請求權的依據。然而,其把對胎兒利益的法律保護,認為是“自然”與“創造”,不僅缺乏嚴謹性也缺乏實體法的依據。顯然,該學說還具有弊端。

(二)權利能力說

權利能力說立足于傳統的民事權利能力理論,其認為是否承認胎兒具有權利能力是決定胎兒利益是否應受到法律保護的根本因素。在我國臺灣地區,由于“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于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其在“民法典”中予以明文規定。由此,臺灣學者一致認為,對胎兒利益法律保護的依據是胎兒具有一定的權利能力。但至于胎兒的權利能力的性質如何,理論上有兩種學說:一是為法定的解除條件說(當然享有說),這種學說是我國臺灣地區的通說,即認為胎兒在出生前就當然取得了權利能力,如果將來為死產時,則溯及地喪失權利能力。二是法定的停止條件說(溯及享有說),該學說認為胎兒于出生前并未當然取得權利能力,直到其完全出生時,才溯及地取得相應的權利能力。此種學說是日本民法的通說。筆者贊同權利能力說中的法定的停止條件說,一方面,權利能力說符合了傳統立法的習慣和心理,從而保持了法律內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因為胎兒利益的保護是對將來的人的一種保護,所以理應規定胎兒在活體出生后再溯及到其所擁有的權利,并不需要規定胎兒在出生前就取得了相應的權利能力。由此可見,法定停止條件說比法定解除說更具有合理性,更有利于胎兒權益的保護。

(三)人身權延伸保護說

“人身權延伸保護說”是楊立新教授所提出的,即法律在依法保護民事主體人身權的同時,對于其在誕生前或死亡后的人身法益,給予延伸的民法保護。其認為:民事主體在誕生前和消滅后,都存在著與人身利益相聯系的先期人身利益以及延續的人身利益,這兩者同人身權利相互連接,共同構成了民事主體完整的人身利益。人身權延伸保護說,雖然該學說大膽的突破了權利能力制度,但其仍然沒能說明胎兒權益應該予以保護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完善我國胎兒利益民法保護的立法

(一)確定民法保護的胎兒利益的范圍

1.生命權

人的生命是人的最高利益,天然的具有至高無上的人格價值。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胎兒具有生命利益是無可質疑的,但對于胎兒在法律上是否具有生命權則觀點不一,很多學者普遍認為如果賦予了胎兒生命權則與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相違背。筆者則認為,作為未來的“人”,胎兒理應具有生命權,這一觀點同計劃生育和墮胎無罪并不相悖,因為胎兒只有出生時為活體才是其具有民事權利的基礎和前提,無論何種原因造成胎兒出生前死亡,其都不具有生命權。因而法律應該賦予胎兒生命權這項基本的人格權,從而更好地保護其利益不受侵害。

2.繼承權

物質財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對胎兒繼承權的保護可為日后胎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因而被世界各國所普遍予以接受。我國繼承法的第28條雖然沒有明確承認胎兒的繼承權但無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胎兒的繼承權,不過其前提為胎兒出生后為活體,否則其當然失去了繼承資格。

3.損害賠償請求權

胎兒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一般是由侵權行為引起,對胎兒的侵權行為發生于受孕后到胎兒出生這段時間之間,所以其具有不同于其他侵權行為的特殊性:第一,侵權行為具有間接性;第二,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具有特殊性;第三,損害事實認定具有時間性。筆者認為,只要侵權行為影響到胎兒的健康利益,相關權利人就可以追究侵權人的相關責任,根據前面所提到的保護主義法定停止條件說的規定,胎兒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在胎兒出生為活體后方可行使。

(二)我國胎兒利益民法保護的立法建議

目前,我國關于胎兒利益的法律保護方面幾乎處于空白階段,民法上采取對此絕對主義的觀點極為不利胎兒利益的保護。針對這種現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胎兒利益加以民法保護:第一,在民法總則中規定,當胎兒出生為活體時,其自受孕時即具有民事主體的資格,享有民事權利能力,若胎兒出生為死體時,則視其利益自始不存在。第二,在人格權保護方面,賦予胎兒人格權,包括生命權及健康權等。胎兒的健康權等人格權受到侵害時,如果胎兒出生時為活體,則胎兒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請求侵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若其出生為死體,則視為對其母親人格權的侵害。第三,對于胎兒的繼承權予以承認,修改《繼承法》第28條的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如果出生為死體,則繼承份額由胎兒的法定繼承人繼承。

四、結語

篇8

1.世界貿易發展趨勢

1.1科技進步帶動世界貿易持續增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轉變。知識經濟的到來,對全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在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國際貿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識經濟的巨大沖擊?,F行的許多國際貿易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經驗和規則將被打破,新的理論和規則正在形成。交易關系的多變化、交易商品的無形化、交易載體的電子化正在形成。這將大大地促進世界貿易的持續增長。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1萬億美元,占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強。據世界銀行預測,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未來10年,世界商品貿易年均增長速度可達6%。2010年世界商品貿易額預計將超過20萬億美元。

1.2經濟全球化

人類在經歷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終于意識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進21世紀之際,世界科技正突飛猛進地發展,為人類實現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礎條件。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已經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系在日益力。強。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之外來尋求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一體化的實現,將促使資本、技術、信息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消費在世界范圍內自由選擇。這樣,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與消費可以達到有限資源的最佳配置,是人類的最佳選擇。經濟全球化將有力地推動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調整。在這一進程中,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將發揮技術、貿易和投資的綜合優勢,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1.3貿易自由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已成為全球各國的共同呼聲和世界經濟運行的主旋律。貿易自由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降低貿易保護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變并統一貿易保護形式,即從多種數量控制體制轉變為單一關稅控制體制。這是世界貿易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因為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相比,關稅措施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視性,便于國際社會和貿易經營者辨析保護的程度。在肯定進口關稅保護原則的前提下,世貿組織還主張逐步遞減關稅,簡化貿易程序,加強各成員國的市場準入,以促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這一目標計劃已經具有具體的時間表并得到部分實施。因此,21世紀將會出現一個沒有各種非關稅壁壘,高度透明的低關稅的國際貿易環境,從而大大降低國際貿易成本,提高公平競爭水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貿易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可以實現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將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勞動生產率。

1.4貿易手段電子化

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國際互聯網的形成,正在促進國際貿易手段的變革。影響最為深刻的就是電子商務。它突破了傳統貿易活動中物質、時間、空間對貿易雙方的限制,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企業、海關、運輸、金融、商檢和稅務等部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從例覽、洽談、簽約、交貨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業務的自動化處理。這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貿易環境。賣方在網上標示自己商品的信息,買方在例覽器上漫游標明購買意向;買賣雙方在網上直接進行談判簽約并可以用信用卡、電子貨幣進行支付。電子商務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大大簡化了商品流通環節,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實現跨地區跨國界交易;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降低交易成本。電子商務正以其獨特憋力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發展。

1996年全球電子貿易營業額為20億~30億美元,1997年增至150億美元。目前,網上交易額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02年將達到3000億美元的規模。由此可見,電子商務將在全球貿易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以其技術和成本優勢逐步取代常規商務作法。

1.5亞洲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

美國、歐盟和日本是當今世界貿易的三大中心,其貿易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亞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10個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之和已經超過美國、歐盟(不計歐盟內部貿易)和日本。該地區被稱為全球商務活動的第四個中心。據預測,這10個國家的貿易增長速度將遠遠高于美國、歐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亞洲這10國的進口額將分別達到1.94萬億美元和3.1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和歐盟,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貿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貿易格局

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化工貿易是僅次于汽車貿易的第二大貿易領域。1998年,世界化工進出口總額達到9990億美元。歐盟、美國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貿易三大霸主。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而進口增速則在加快。這主要是一些傳統的化工公司將注意力轉向諸如生命科學一類的新領域。

歐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經濟巨人。1998年歐盟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5354.35億美元(包括歐盟國家之間的貿易):進口2401.96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48.57%;出口2952.39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59.7%。其中,德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1998年出口額達到694億美元,超過美國的出口額。

就單一國家而言,美國一直是世界化工貿易的第一大國。1998年美國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238.91億美元。其中,進口546.21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11.05%;出口692.7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480.71億美元。其中,進口208.60億美元,占世界化工進口總額的4.22%;出口272.11億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總額的5.5%。

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雖然增長較快,但由于基數小,在世界化工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變化不大。我國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貿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進口比重為4.2%左右。

2.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概況

2.1化工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工對外貿易得到長足的發展。1999年全國石油和化工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00.55億元,其中出口164.95億元,進口335.60億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的比重分別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394.46億美元(出口144.24億元,進口250.22億元),相當于1980年化工進出口貿易額37.62億美元的10.5倍。過去20年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盡管受到亞洲金融風波的影響,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額仍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產品出口額達到144.24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7.40%。五年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58%,低于全國出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產品進口額達到250.22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15.09%。五年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8.40%,遠遠快于全國進口總額的年平均增長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產品結構變化明顯

根據進出口數據分析,我國化工產品

進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80年代的資源型的出口產品結構過渡到了資想型產品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并重,技術密集型產品為補充的綜合出口產品結構。在出口產品構成中,資源型產品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仍占有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無機化學品、有機化學品以及化學礦。勞動密集型產品膠鞋的出口從無到有,其出口額居各類化工出口產品的前列。橡膠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較明顯的一個行業。以化學農藥和生物化學品為代表的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的出口增長迅速。有機化工原料、染料和顏料的出口額也有明顯的增長。這類產品的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出口單價有所上升。但是,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的比例大小,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增長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賴擴大數量的外延型增長方式。

在進口產品結構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國進口的三大類產品。近年來,除化肥進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的進口增長加快。

2.3化工進出口貿易主體已具雛形

目前,我國有2000多家化工企業的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有300多家化工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產品出口到21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一批企業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有的已超過3000萬美元。上海輪胎橡膠公司、吉化公司、青島雙星等一批骨干企業成為出口創匯大戶。一批化工產品如硫化黑染料、鋇鹽、糖精鈉、檸檬酸、苯甲酸鈉等產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以上。還有一批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做出了規模效益,在國際市場上創出了知名品牌。青島雙星集團的雙星鞋、廣東中成的保險粉、蘇州精細化工的糖精鈉、安徽蚌埠的檸檬酸、新安集團的草甘磷等,是我國化工產品在國際市場新創名牌的杰出代表?;ぷ誀I進出口企業與專業外貿企業和三資企業一起,構成了我國化工對外貿易的三大主體。

3.我國化工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撥

3.1進出口貿易逆差局面未能改變

我國一直是化工產品凈進口國?;みM出口貿易逆差占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雖然由改革開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來又有上升的趨勢。隨著進出口總額的增長,貿易逆差絕對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國化工貿易逆差達到:105.9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了62.64%。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機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機械等行業的貿易逆差仍然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機化工原料等行業的貿易逆差增長較快。同時,造成我國化工貿易逆差,還有其內在原因:一是國內生產能力不足或是生產成本缺乏競爭性;二是我國化工產品在質量和品種上還不能滿足國內的需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開放,化工產品的進口將會繼續增加,化工貿易逆差局面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3.2出口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優勢

我國出口化工產品主要是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和高能耗型產品。其本身的價值比較低,加之生產分散,供應混亂,管理不善,質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的賣價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勢。1999年我國出口了614萬、無機化工產品,平均每噸價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國出口膠鞋24.8億雙,平均每雙價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國化工產品的精細化率還不高,只有4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達到65%。因此,我國精細化工產品出口雖然有了較大的增長,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還不明顯。1999年農藥出口14.73萬噸,創匯4.40億美元,平均單價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進口農藥4.77萬t,用匯2.42億美元,平均單價為5000美元,是出口單價的1.67倍。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精細化工產品缺乏獨創性,或者只是傳統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同時,以發達國家為基礎的跨國公司,以其技術、貿易和投資的綜合優勢,占領著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面臨極大的挑戰。

3.3出口市場秩序混亂

化學工業是一個多品種的行業,許多產品產量小,生產企業多。絕大多數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生產過剩,使國內市場長期嚴重供過于求,給我國化工產品出口市場造成很大的壓力。同時,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有力地推動了化工對外貿易的增長。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剛剛建立,許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業缺乏外貿人才和經驗,因而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多頭對外,力量分散;低價銷售,自相殘殺;魚目混珠,無序競爭。這不僅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損失巨大,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形象。

4.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應采取的對策

進入21世紀,我國即將跨進世貿組織的大門,這為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我們應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產品結構,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壯大競爭主體,更新經營理念,推動我國化工對外貿易的發展。

4.1積極調整化工出口產品結構

產品結構的調整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只要市場有競爭,就存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問題。即使是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也在加速調整產品結構。我國化工出口產品結構正在擺脫資源型結構的陰影。近年來,資源型產品出口的比例雖然較大,但增長平緩,有的還出現負增長。隨著我國化學工業的繼續發展,企業將越來越注重產品的深加工。因此,這類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將會逐步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工資有了較大的增長,從而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性與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場的動蕩性也在加劇。但是,我國畢竟是世界人口大國,勞動力的極大過剩仍將使我國在世界市場上保持長期的勞動力優勢。同時,以橡膠制品和膠鞋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中國制造的品牌正在發揮積極的效應。因此,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近20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化工行業人才輩出,科研開發力量得到加強,技術開發速度大大加快。同時,隨著化工企業改革逐步深入,化工產品結構正在發生改變,技術密集型的化工產品具有快速增長的機會,其出口份額將逐步增大。面對新的機遇,我們的企業要積極調整化工出口產品結構,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改善管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努力實現出口由數量型增長為主,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為主的方向轉變。

4.2深化化工外貿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長期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外貿高度壟斷的局面,一批大型國有企業獲得了自營外貿經營權,成為對外貿易的主體。近年來,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國頒布實行了《賦予私營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進出口權的暫行規定》;1999年初,國家對大型國企的進出口權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從而形成了大型國有外貿企業、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和三資企業為主體的對外貿易格局。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外貿進出口權必將進一步放開,將有更多的企業有權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這會有利于我國化工產品的出口,但必須盡快解決和避免出現的種種問題。對外貿易企業要承認這樣的現實: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了解市場、擁有客戶以及進出口特權的優勢將逐漸喪失。生產企業也要看到獨自闖蕩市場的風險。我國的外貿體制應當在繼續放開的前提下,由市場引導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對壟斷。

4.3壯大競爭主體,提高競爭能力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實力強大的企業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發達國家正是依靠一批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搶占國際市場的。據統計,目前世界跨國公司總數約為5萬多家,占世界企業總數的:1%,但其貿易額卻約占世界貿易

總額的2/3,控制著國際生產和全球貿易。由此可見,當今世界貿易的主體是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國銷售的鈦白粉就有5萬t之巨,占我國進口量的一半;而我國4萬t。鈦白粉的出口卻有上百家企業在經營。

近年來,我國化工企業實力得到加強,部分產品在質量和市場占有率方面不僅在國內占居領先地位,而且成為出口創匯大戶。他們的自營進出口業績已非一般外貿公司可比。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化工企業還非常脆弱。就銷售額而言,只是稍強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們卻有成千個生產企業,難于在國際市場上與跨國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壯大我們的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要提高競爭力。一是要提高企業的實力,生產向優勢企業靠攏,產品向名牌企業集中。企業的集團化,生產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國化工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主要途徑。二是要利用好外貿窗口。我國外貿企業在對外貿易的歷史上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貿權的放寬并不等于外貿企業的過時。外貿企業在市場形象、外貿人才、市場信息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一些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仔細分析自己的實力,若無獨立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就應采納制,與外貿企業合作,聯手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實體。

4.4更新外貿觀念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企業的市場營銷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化工企業意識到做市場與做買賣的極大不同。做買賣只顧買入的成本和賣出的利潤,投機性強,有利潤就做,沒有利潤就可以放棄,不會有明顯的經濟損失和風險,缺乏長遠打算。但生產企業則不同。不管市場風云如何變化,企業的生產不可一日放棄。因此,必須從長計議,建立新的市場觀念。

首先,要重視市場調研。我們的企業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重生產、輕市場的思維習慣。一談及企業的發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資建設生產裝置,很少去考慮投資前要進行市場調研。市場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長期受益。市場同時也是一部機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運轉。因此,我們的企業應當注重對國際市場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過去,清楚它的現在,掌握它的未來。

其次,要講究市場策略。我們的不少企業毫無營銷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經營業績不佳而、“人窮志短”,不分市場對象是誰,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與自己競爭的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市場猶如戰場,只有深謀遠慮,才能百戰百勝。要在市場上取勝,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市場營銷策略。一個好的營銷策略,要處理好供應商與用戶之間的利益關系,與用戶建立利益的共同體;要處理好短期貿易和長期業務之間的關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設長期穩定的市場網絡,決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場需求定價。由于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了解,我們的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往往以低價為手段,中國貨便宜已是世人公認的。這不僅使我們的企業沒有從國際市場上拿回我們應該得到的財富,反而有時會落得一個傾銷的罪名。這種現象在技術含量高的精細化工行業極為常見。不管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還是精細化工產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細化工產品的定價要體現產品的技術含量。如果忽視技術的價值,我們就無法完成技術開發的再生產,終將失去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當我們談到跨國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時無不感到羨慕。但細細想來,其開發研究的巨大投入實際上就來自產品的銷售利潤。這種高投入、高回報的良性循環,應當成為我們化工企業的營銷理念。因此,價格的確定不能僅僅以自己的生產成本為依據,要考慮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水平,甚至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和變化著的國際形勢來不斷地調整我們的產品價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進入新的世紀,那種讓生產者高枕無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賣方市場時代一去不復返。以生產過剩、市場疲軟為特征的買方市場似乎與新時代的步伐很不協調。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頭們紛紛兼并聯合的熱潮中,我們卻在進行著一場化工生產的人民戰爭,化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高速發展,無效勞動隨處可見,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其實,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也也不難。物以稀為貴。限制生產、控制總量是治理市場疲軟的一劑靈丹妙藥。這就要求我們要有紡織行業砸錠的氣魄,要有煤炭行業關閉小煤窯的決心,來整頓我們的化工企業,保持市場的基本平衡,以市場饑餓理論來恢復市場的元氣。

4.5培養外貿人才、建立營銷隊伍

市場競爭的焦點是人才的競爭。綜觀跨國公司國際營銷的做法,一是營銷隊伍規模大。一般都有一支龐大的營銷隊伍分布于全球市場的每個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銷售人員甚至超過生產人員。二是銷售人員素質高。一般都是具有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高級人才從事銷售工作。顯而易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建立國際市場營銷隊伍,是我們的化工企業在新世紀面臨的艱巨任務。首先要象重視化工生產一樣,重視市場營銷隊伍的建設。要舍得投入足夠的人力,從事國際市場營銷,從坐守家門到走出國門打市場。其次,要著手培養和選拔適合市場競爭要求的復合型外貿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貿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質以外,還須有三個突出的素質:一是廣博的專業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精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外貿人員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熟悉產品的性能,了解產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戶的問題,發現新的市場機會。二是扎實的外語基礎。對外交流障礙是許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外貿人員的外語能力在滿足基本交流的基礎上,還要有了解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當地市場。三是較強的外貿能力,在新的世界貿易環境下,外貿人員不僅要有基本的外貿技能,還要及時掌握新的貿易規則和手段。

4.6積極融入世貿組織

篇9

漢字中有許多字型是對稱結構的,反映出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思維。它表現為許多漢字都是由對稱的結構組成,如“林”,雙木為林;“從”,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隨謂之從;“炎”,一火之謂火,火多謂之炎;這些形體都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字符組合而成,集合以后就產生一種新的意思,這種獨特的對稱形式,往往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

同時,漢字是一種以線條為基本組成部分的文字,線條組合的豐富性和穩定性也決定了漢字造型的靈活和穩定,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結合。靈活之中顯得穩重,對稱之中表現和諧,漢字線條的這種獨特的特征帶給漢字的就是一種“骨”,這是一種從漢字本源所散發出來的“氣”。

二、漢字具有形象意境之美

這是由于漢字的字型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象形字時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币簿褪钦f,隨著事物彎彎曲曲的樣子把他勾畫出來。日;太陽的輪廓是圓的,而且高掛在天空,不斷的發光發熱,所以古人就把“日”簡略成為一個圓形,中間一點。月,畫成一個彎彎的形狀,因為古人看到的月亮在大多數時間都是彎的,所以古人將月亮畫為輪彎月來表示。在中國人的眼中,線條不僅僅是線條,而是含有更多內在的東西,如八卦,“一”代表的陽是,“一一”代表陰,用這二種符號就組合成為代表萬事萬物。中國的儒、道兩家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觀點,就是說自然和社會的事物雖然紛繁復雜,但卻都是由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原始材料按照一個基本的規律組合而成的,既所謂的太級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漢字就是多用象征的手法把事物化繁為簡,以最簡單、平易、意象的藝術手法來完成人的思想。例如:一木為木,二木為林,三木為森,形象生動。中國漢字講究一字傳神,人的無限思緒往往短短三五字就表現的淋漓盡致,如“龍”字,中國是個崇拜龍圖騰的國家,在草書中的龍,就是一條張牙舞爪飛騰的巨龍的形象,因為這個字的意境深遠,我們透過這個飛騰的龍字看到的是中國先民的精神崇拜和中國古老的文化。

三、漢字潛藏的文化之美

1.哲學思想

在漢字中的很多字形都蘊含著一些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我們先來看看漢字中最簡單的“一”字,首先從“一”字的含義上來說,許慎在解釋“一”的時認為:惟初大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段玉裁進一步解釋到:有一而后有二,元氣初分,清輕陽為天,重濁陰為地。正像《周易》上所說的“天一地二”,“一”是天之數也,“二”是地之數也,中國的先民就是這樣把漢字溶入了更深的內容和意義,把漢字同萬事萬物聯系起來。在古代的漢字藝術中,有一種表現形式叫“計白當黑”,其實里面蘊涵了古人的“有”“無”的一種哲學思想,如齊白石畫蝦但不畫水,而是用空白的紙面做水,他的蝦給人看了以后感覺有種鮮活感,他以“無”表現“有”,把空白的空間留給觀者,用他們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填充,去意會白紙中的水,以“道家”的思想來解釋,畫出的蝦就是“陽”,留下的空白的水就是“陰”,這樣就在對立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

2.倫理思想

(1)做人思想。在古代,人們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最關鍵的東西,只有他自己的道德修養很高,才能擔負起治理國家天下的重任,也是所謂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如“信”,《說文》解釋:“信,誠也,從人言”就是人說的話要真實,如果一個人講話不真誠,就達不到做人的基本原則,他就是不一個真正的,為大家所認同的“人”?!叭省保墩f文》:仁者,親也。從人二?!吨杏埂方忉專喝收撸艘?。也就是說,做人要做一個有愛心,有信用,能夠對別人以幫助的人。中國易學有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之日月:立地之道,曰之剛柔:立人之道,曰之仁義。可見古人將仁義作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標準來對待,

(2)禮教思想。古時的禮教制度非常嚴格,如“君”,《說文》:“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意思就是說,所謂“君”者,就是發號口令的人,慢慢的“君”字就成了統治者的代名詞?!俺肌本褪且粋€被統治者的形象,“臣”是一個側目、曲身、俯首稱臣的人。在古時候,作為臣子,從來不能用目光與君王正視,這樣做回被視為不敬,對君王所說的話就要無條件的接受,這就是古時的君臣之道?!靶ⅰ笔俏覈粋€很重要的思想,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說文》解釋:孝,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也?!靶ⅰ痹谖覈怯泻苌畹乃枷敫?,子女孝順才能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國家穩定,國之本在于家。

漢字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它記錄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歷史,它包含著太多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這其實就是漢字富有如此魅力的根源。漢字反映了民族心理,表現出了民族性和民族特征,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1]蕭啟如.從人字說起.

[2]宗白華.神奇的漢字.

[3]蕭元.書法美學史.

[4]李澤厚.美學三書:美的歷程.

[5]宗白華.美學散步.

[6]王力.古代漢語.

篇10

?書法藝術形式多樣,并非筆墨紙硯所獨具。任何材料都可以作為文字載體并可能發展成為書法藝術。書法藝術的本質是文字的書寫藝術。凡是下了功夫,認真書寫,并書寫得具備了美學欣賞價值的文字書寫方法,都可以歸納成為書法藝術?,F今的人們論及書法藝術,習以為常的概念就是筆墨紙硯,當然很多人會認為毛筆,宣紙,墨汁,硯臺等就代表了書法。這是一個錯覺,是一種狹隘的認知心理。其他先不說,但就碑刻和印章,難道就不算書法藝術么?可見,只要是對文字進行藝術加工和美學創造的行為,都可以作為書法藝術來看,而不能局限書法藝術的具體工具和載體。

??書法藝術的本質,是藝術化和美學化文字書寫的過程。也就是說,書法藝術的實質是針對文字進行美化的工作,而不是針對文字內容進行刪改的文學工作。那么書法藝術到底有無具體的練習規范呢?

??我個人認為,創造美的書法,不存在嚴格的和必須的定論以及規范。人類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想象力也是不可限制的,故而,用臨帖的方式去練習書法,常常會扼殺書法愛好者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對于臨帖行為,不予以推薦和支持。

??書法界的絕大多數人們,認定了練習書法的基本前提是練習楷書。但是,我卻認為,楷書也不過是一種書寫規范,而且,也僅僅局限于漢字的書寫。如果用美學的觀點和創造性地角度來分析,那么,書法藝術是不存在什么規范和定勢的。書法藝術的本質,在于書寫者能否書寫出具備審美價值并能震蕩人心的文字書法作品,而不是看他寫出了什么符合某些概念化的規范和套路。

??故而,書法藝術的行為之核心本質,和繪畫,文學,攝影等等其他的藝術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都是為了創造美,創造能打動人心的作品而進行的主觀藝術創造行為。

??可是,為什么絕大多數人都在強調臨帖呢?原因有三!

??一、強調臨帖的人,把書法藝術狹隘的歸納為漢字的書寫藝術。而漢字的書寫藝術,的的確確有著不少名家名帖等著書法愛好者們去步人后塵的崇拜并模仿。

??二、漢字的書法藝術,講究從最基本的筆劃書寫入手。而初學書法的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不知道怎么寫才能寫好每一個筆劃,故而,楷書中概念化的筆劃結構模式,往往成為書法愛好者們常用的練習規范。

??三、很多人以抄襲和模仿為榮,喜歡把自己作為前人的弟子而沾沾自喜。他們竭力想要追求的是抄襲的水平和模仿的仿真程度。絕大多數人不懂也不想弄懂什么叫作書法藝術。他們錯把書法當成了沽名釣譽的工具和行當,以為只要師從了某一位古人的書法帖子,就可以名揚世界,就可以登入書法藝術的殿堂。他們不了解藝術的真諦,也根本搞不懂美學和美術欣賞。

??書法藝術從屬于美術的一個分支。但是絕大多數書法愛好者或者所謂的書法專家們,他們在事實上根本不懂得“美”是何物,根本不明白什么叫作創造和個性,根本搞不懂文字書寫藝術和臨帖模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們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去抄襲古人的作品,只知道以某一位前人的作品為師而把自己禁錮于某一種書寫格式中。

??中國古人論及書法,有這樣一句名言:“不見字形,唯見神采,方為上乘”。又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而近代某一位國畫大師更是語驚四座,謂曰:“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學其藝法以達自由之境者生,學其表面而至形而上者死??梢?,真正的書法和國畫大師們,最終強調的還是神采而非字型。

??前天去了京都市美術館觀看京都市展。在看完書法部門的所有作品后,只有一個感覺:頹喪!

??絕大多數作者都喜歡工于表面的模仿和抄襲,幾乎沒有一幅作品配得上“書法藝術”這四個字,如果去掉“藝術”兩個字,那么里面的所有作品都無可非議。因為“書法”兩個字代表的無非就是書寫的方法。而所有書法部門的作品,毫無疑義都是形而上地模仿和抄襲了不少名家名作的書寫規范。然而,如果把他們的作品稱為“書法藝術”,那么就太糟塌“藝術”這個詞匯的含義了,因為沒有一幅作品真正具備了書法藝術的神采和魂魄:展出的作品全都是死氣沉沉的東西,沒見到一個活著的文字!

??形而上的抄襲和模仿,是從事書法藝術的大忌!

??真正的書法藝術,是書寫的方法和藝術化追求之有機結合的結果。真正的書法藝術不局限于某種具體的使用材料以及某個國家的文字。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豐富和繁榮著他們自己的文字書寫藝術,所以,書法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漢字書法藝術,也不過是世界書法藝術中的一葩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