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措施范文
時間:2023-03-20 22:28: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球氣候變暖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使植物生長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面影響相比,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例如,由于氣候變暖的影響,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下降了1.3 m。祁連山冰川縮減危及河西走廊:近年來,祁連山冰川融化比20個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m3,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0~2.6 m的速度上升。
1.1 海平面上升
過去的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4.4 cm,我國上升了11.5 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熱膨脹作用,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并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競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而作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有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其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 天敵也可能減少。例如,揚子鱷只能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等地,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
1.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 ℃,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只比現在低1~2 ℃,造成了挪威50%的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氣候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1.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暖將成為影響22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對22世紀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困擾,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2森林在氣候變化中發揮的作用
針對導致氣候變化的兩大主要因素,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正在采取2項戰略措施:一是直接減排。即通過工業、能源領域的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二是間接減排。即通過以森林為主體的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已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固定下來,以達到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目的[1]。在2項戰略措施中,直接減排十分重要,必須長期堅持;而通過森林來實現間接減排,成本低、易施行、綜合效益大,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最有效的重要途徑。
2.1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特殊功能,而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著大量的碳,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2]。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約儲存了2.48萬億t碳,其中1.15萬億t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2000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又發表報告指出,森林面積占全球面積的27.6%,森林植被的碳儲量約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儲量約占全球土壤的39%,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占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比例為57%。
2.2森林是最經濟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個過程被稱為碳匯??茖W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 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 t,放出氧氣1.62 t。全球森林對碳的吸收和儲量占全球每年大氣和地表碳流動量的90%。國內專家研究指出,在中國種植1 hm2森林,每儲存1 t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122元人民幣,這與非碳匯措施減排每1 t碳成本高達數百美元形成了鮮明反差。據專家測算:一個20萬kW機組的煤炭發電廠每年約排放87.78萬t二氧化碳,可與3.2萬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1駕波音777飛機從北京到上海來回旅程約4 h,1 d進行1個來回,1年約排放28 032 t二氧化碳,可與1 000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1輛奧迪A4汽車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0.2 t,可與0.7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
2.3森林固碳已經成為緩解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復和保護森林作為減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并被寫入了《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10年的第四次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指出:與林業相關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較低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增加碳匯,從而緩解氣候變化。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在實行森林間接減排。如,日本承諾減排6%,其中3.9%由森林固碳間接減排,2.1%由工業直接減排。圍繞后京都議定書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推動森林間接減排政策的制定,以進一步發揮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
3我國傳統植樹造林的弊端
建國以來,我國營造的大量人工林已成為經濟建設所需木材的主要來源,并對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面積營造單一樹種的造林方式,逐漸顯露出弊端。
人工林在我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經濟建設所需木材的主要來源,對保護生態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多年來我國對營造人工林十分重視,目前全國人工林的面積大約有4 139萬hm2,其中大多數是用材林,防護林只占很少部分??偨Y我國幾十年來營造人工林的作法,有些很明顯的特點: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區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樹種以針葉樹為主,全國人工林針葉樹占68%、闊葉樹占32%,而南方各省針葉樹的比例更大,在90%以上,而且集中連片,大面積連片種植單一樹種、品種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南方一些杉木產區縣,杉木人工林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70%~80%。有些平原地區還存在著單一無性系連片造林的狀況。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換同一樹種,造成多代連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人工林的營造方法顯露出不少弊端,目前已造成許多不良后果。
除了病蟲害的嚴重威脅外,單一樹種和成片連作造成地力嚴重衰退,這已在杉木、桉樹、柳杉及落葉松人工林中有明顯表現。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2代和3代20年內人工林損失蓄積量30~45 m3/hm2。在花崗巖發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況更為嚴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復雜而多樣化的,一個山坡上可以出現多種森林植被類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樹種混交,如貴州梵凈山的栲樹林,參與構成喬木層的就有182種,整個森林有4個層次構成,維管束植物有407種。這種環境為多種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等多種功能。但現在單一樹種或少數幾個樹種的大面積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林區的生態環境惡化,森林各種功能與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發揮,森林的適應能力和穩定性也大大下降。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與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
4科學植樹造林的措施
4.1營造由多樹種組成的混交林
首先要轉變人們的觀念,特別是領導者的認識,科學地對待植樹造林,每個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規劃,適地適樹,采用多樹種營造各種方式的混交林,逐漸恢復自然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3]。因經濟建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經濟林同樣不能搞單一品種,其不能適應多方面的需要。
4.2提高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植樹造林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程,不能認為造林是簡單的挖坑栽樹,高標準的造林工程,從前期規劃到選種育苗、培育養護,每個環節都要有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做支撐[4]。另外,還應改進人工林的育林方法。目前采用的高強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既不經濟,也不符合生態系統管理的要求,要逐漸推廣不煉山或整地造林,提倡局部撫育和割草撫育,以減少水土流失。人工林的密度應適當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層結構的森林群落,這樣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種功能的發揮,提高人工林維護地力穩定性的能力。
4.3提倡封山育林
還應充分利用自然力發展森林,保護好現有的次生闊葉林。我國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著許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強的次生闊葉林,這些次生闊葉林樹種組成多,群落結構復雜,生產力高,對保護物種資源有重要價值。要營造這些森林并非易事,但如果采取保護或封山育林措施,營林效果將會很好。
5參考文獻
[1] 張玲.試談林業經濟發展前景及植樹造林相關技術[J].科技信息,2007(11):390.
[2] 田書忠.開發閑散荒廢土地資源實施植樹造林綠化工程[J].中國林業,2003(10B):32-33.
篇2
關鍵詞:全球氣候 海平面 二氧化碳
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因為氣候、環境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得不提前預警,提前采取措施,以防未來的不測。關于全球氣候變暖地球會怎么樣,好多人做出預警;說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70米。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是大方向的錯誤,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要下降,提出來大家討論。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實驗,用兩個燒杯,在燒杯中倒一半水再放入質量相等的冰塊,一個燒杯自然消融,另一個燒杯用酒精燈加熱消融,并同時記下兩燒杯的刻度,在冰全部融化后,看刻度的變化,當加熱消融的燒杯中冰全部融化后刻度不會變化,繼續加熱到自然消融的燒杯中的冰也完全融化時,對兩個燒杯進行記錄,并對比,會得出和阿基米德定律一樣的結果,而加熱燒杯中的水位反而會下降,這是水被蒸發的結果。
眾所周知,地球的冰90%是在海水中浸泡,這90%的冰融化后對海平面的升降沒有一丁點影響,只有10%在高山山頂的淡水冰.而這些冰的消融會對海平面有所影響,這個影響只是有微弱的上升,這是一種因素;而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一直到達平衡點時,海水就不會再上升了,蒸發的海水大大增加,大氣中的水分子增多,雨、雪量水增大,洪水,內澇,臺風,飆風,暴雨,暴雪會大大增加,大部分沙漠會變成綠洲,地球植物變厚,黃河會因沙漠的綠化,不再沖刷泥土,會變的清澈,也就是黃河水不黃的由來。
大氣層中的物質分布,空氣中的成分有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平時我們看到的產生的煙是向上升起的 所以一直以為SO2 ,CO2是在大氣的最上層,是大氣的保溫層,就把二氧化碳當成溫室氣體,認為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地球保溫層加厚,全球氣候變暖,以為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其實這是對二氧化碳的污蔑,那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地球大氣層的分布情況。空氣和水是一樣的,也有浮力,根據阿基米德定律,物質會以質量的輕重,由高到低分布,輕的上,重在下,因為一摩爾氣體體積是相等的,而重量是不等的,因此得出,地球大氣的分布:從地球表面開始氣體的分布順序是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層,也就是SO2 CO2 存在的地方為地球的低凹處和地下洞穴,所以在地球的地下洞穴中有大量的硫酸鹽與碳酸鹽溶洞,由于二氧化碳在最低層,地面植物才能有足夠的二氧化碳來維持生長,然后就是氧氣層,可供人和動物呼吸,再向上是氮氣層,在兩層的交界處氧氣的濃度低,因此人們會感覺到呼吸困難(高原反應),再向上是水蒸氣層,再向上是氫氣層,最上面是臭氧層,此氣雖然比重大,但在上層,是由于電離層的作用,這點可參考《電磁場、重力場的關系》,平時我們看到煙霧上升,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氣體熱運動的結果,當這些氣體的分子冷卻后就會降落到地表,所以二氧化碳氣體對全球氣候變暖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分子增多,地表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加厚,氧氣層會上升,一旦超過我們人類的身高 這時我們會感到呼吸困難,大批的陸地小動物和水中的動物會因缺氧而死亡。人類可以活動的空間會縮小。
實例1:早在7000年前,在陰歷九月初九這一天,由于在地球上可以看到2個太陽, 所以中國叫重陽節,這一天,天空有兩個太陽,(由于木星 地球 太陽 為 一條直線,地球在中間)一個太陽西邊落,一個太陽東升,這一天地球沒有黑夜,24小時都有太陽存在,也就是兩個太陽,兩個白天,所以才叫重陽節,而當時因兩個太陽的熱量,地球的溫度最少比現在高出10度,恐龍,劍齒虎,猛犸象,生活在這個時代,地球上的高緯度地區與溫帶地區基本上與現在熱帶的溫度相同,所有地球40度緯度地區是熱帶雨林,由于物質不滅定律,海水蒸發量增大,蒸發的水存在于大氣中,這些水以淡水的形式存在于大氣 湖泊 河流之中,這些淡水都是把海水分配到地球大氣層、表面與地下水,海平面要比現在低的多,(所以人類的金字塔才建立在當時的沿海地區,而現在已經在海平面以下,現在已發現被淹沒在日本海域下面),后來,做為地球的第二個太陽(木星)停止燃燒,氣候溫度猛降。大氣中水蒸氣立即變冷,冷凝,變成暴雨降落地面,形成全球性的大洪水,這就是人類傳說中的巨大洪水,這次洪水毀滅了大部分生物,人類遭受了巨大的災難,遇難的人很多,由于溫度巨大變化,大批熱帶雨林在溫帶消失,退縮到赤道附近,大批生物滅絕,恐龍由于沒有適合的溫度和孵化期,恐龍滅絕,而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惹的禍。
篇3
2012年12月中下旬,俄羅斯遭遇1938年以來最強寒流,西伯利亞地區氣溫達到零下50℃,12月24日,莫斯科氣溫低至零下25℃。因異常氣候狀況,俄羅斯6個聯邦區的18個地區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俄羅斯至少88人被凍死、1200多人被凍傷。
2012年12月20日起,美國多州遭受暴風雪持續影響,已至少造成16人死亡。
2012年11月下旬至2013年1月3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強度強、影響范圍廣,先后出現了7次大范圍冷空氣活動(2012年11月23~24日、2012年11月26~27日、2012年12月1~6日、2012年12月15~18日、2012年12月19~24日、2012年12月29~30日、2013年1月1~3日),其中2012年12月有4次,較常年同期(3.3次)偏多。冷空氣影響范圍廣,在7次冷空氣過程中,有4次冷空氣影響范圍覆蓋從新疆、東北、華北至江南、華南等我國整個中東部地區。受其影響,我國北方及中東部地區出現了持續嚴寒天氣。
嚴寒天氣呈現五個特點:
一是平均氣溫明顯偏低。全國平均氣溫為-3.8℃,,較常年同期(-2.5℃)偏低1.3℃,,為近28年最低。其中,東北平均氣溫(-15.3℃)為近43年最低,華北(-7.4℃)為近42年最低,北京市12月平均氣溫(-6.4℃)為1951年以來最低值。
二是部分地區日最低氣溫破歷史極值。東北中北部及內蒙古東部、新疆北部日最低氣溫低達-30~-40℃,,甘肅肅北、河北圍場、赤城、青海烏蘭和四川眉山等站的日最低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三是降溫幅度大。7次冷空氣過程降溫幅度普遍達6~12℃,。
四是低溫持續時間長。東北地區日最低氣溫低于-20℃,日數偏多(8.4天),為近12年最多;華北地區日最低氣溫低于-10℃,日數偏多(3.8天),為近27年最多。
五是雨雪多,濕冷特征明顯。全國平均降水量(29.0毫米)較常年同期(14.9毫米)偏多近1倍,雨雪日數明顯偏多。
異常的寒冷也使得冬季疾病增加。醫院接診的鼻、咽喉、腸道、氣管、支氣管等炎癥,急性或復發性哮喘等疾病病人增多。據報道,目前生病住院的病人比原來多了近50%。
在這個冬春季節,最高發的疾病是感染等疾病,除了常規的一些發燒、咳嗽等常見癥狀以外,最多見的疾病是肺炎、支氣管炎。引起這燈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天氣寒冷、氣溫低下,加上一些人的抵抗力比較低,因此很容易受感染。
寒冷的天氣,難免讓人們對“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疑問。不是都在說氣候變暖了么,怎么會這么冷。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有人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就意味著氣候總是暖的、熱的,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的年平均氣溫趨勢是增高的,但這種升高并不是今年比去年高、去年比前年高,還是會有一定波動的。而且,全球氣候變暖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是變暖的,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是變冷的。
雖然最近幾年全球變暖的速度似乎在下降,沒有以前那么快了,但從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監測結果來看,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前不久,卡塔爾多哈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前,世界氣象組織了去年前10個月全球氣候報告。報告稱,前10個月的數據顯示,2012年的溫度很可能仍在高溫年份之列,在有氣溫記錄的1850年以來,相同時間段內名列第9。
中國的氣候變暖趨勢和全球基本一致。雖然從2008年開始,我國冬季偏冷,告別了“暖冬”,但從全年平均氣溫看,仍然比較高。
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 2011年,全國平均氣溫為9.3℃,比常年平均值偏高0.5℃,是1997年以來連續第15個氣溫偏高年份。2010年,全國平均溫度為9.5℃,比常年平均值高0.7℃,排在1961年以來第十位。2012年我國的平均氣溫為9.4℃,接近1980~2010年三十年平均值(我們說的常年值)9.6℃,但比1971~2000年三十年平均值高0.2℃。
全球變暖是一個事實。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高溫、低溫、暴雪、干旱、強降水都會出現。例如,去年1月底到2月中旬極寒天氣影響歐亞大陸,3月到5月美國大陸和歐洲出現眾多的高溫紀錄,我國云南和四川西南部在冬春兩季經歷了嚴重的干旱。
隨著全球變暖,原來的氣候規律打破了,氣候變得比較異常,偏離平均態越來越遠,震動越來越大,導致極端天氣越來越多了。天氣氣候不像原來只是小幅度的異常,就在平均值附近擺動,而是出現很多“怪天氣”,要么旱得很厲害,要么一下雨就下得很大,例如北京“7·21”特大暴雨。
氣候專家普遍認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變暖后水循環的強度增加、大氣的持水能力增加。
其一,氣候變暖后,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氣溫都會增加,蒸發蒸騰量增加,大氣中水汽含量也會增加,從而增加了水循環的強度。
其二,全球氣候變暖會增加大氣的持水能力,也就是說,大氣中可容納的水分更多了。當溫度每升高1℃,大氣含水量可提高約7%。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水汽,大氣才能飽和,達到降水條件。如果達不到飽和狀態,大氣就會不斷地吞噬水分,并封存在大氣中,水汽不會以降水形式落下,這就使得氣候干燥的地方更不容易下雨,形成干旱。而一旦大氣的含水量達到飽和狀態,達到降水條件,就會發生降水。由于此前“吞噬”、“封存”的水汽太多,降水強度會因此加強,從而可能導致洪澇災害。
就今冬的寒冷天氣情況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北極海冰融化加劇,去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下降至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最低。北極海冰面積越小,越有利于極地冷氣團中心向南偏移,南下冷空氣活動就越頻繁,容易導致歐亞地區及我國冬季出現低溫嚴寒。此外,北極海冰縮減使得北極水域開闊,加之變暖致使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從而有利于更多的水汽向中高緯地區輸送,導致冬季我國、歐亞和北美地區容易出現強降雪天氣。北極海冰減小是導致今年冬季我國北方及中東部地區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
篇4
關鍵詞:氣候變暖;森林碳匯;碳源;科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 F32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1)04-0031-03
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各個國家和地區為了積極應對氣候變暖都加強了應對政策和解決方法的研究。世界公認的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減排,又稱工業減排,指通過工程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絕對排放量。直接減少排放源意味著減少國家工業、交通和運輸部門的能源消耗,或者通過技術更新和改造提高能源效率。這樣的做法,或者阻礙了經濟發展,或者要付出高額的成本。二是間接減排,又稱生物減排,即通過對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的保護和建設,發揮森林生態系統固碳的特殊作用,來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1] 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CO2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這個過程和機制實際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氣中的CO2。因此,森林具有碳匯功能。而且,通過植樹造林和森林保護等措施吸收固定CO2,其成本要遠低于工業減排,并且還具有多種生態效益和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一、森林碳匯對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作用
(一)森林與氣候變化有著直接的聯系
森林具有碳匯和碳源的雙重特性。森林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CO2合成有機質, 并以森林生物量的形式貯存有機碳, 從這個意義上講森林是大氣CO2的碳匯。同時森林植物的呼吸作用、枯枝落葉凋落后回歸土壤, 經土壤動物和微生物分解后會向大氣中釋放部分CO2, 另外森林如果遭受火災、病蟲害和毀林等破壞后也會向大氣釋放出已經固定的碳, 成為大氣CO2的源。即森林可以作為溫室氣體的儲藏庫和吸收源,又可能因毀林、森林退化、火災等,成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源。
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發表的大多數研究結論認為,由于全球森林受到破壞,森林正向大氣釋放它過去儲存的碳,成為大氣CO2的一個主要排放源。在過去20年中,全球森林資源銳減,全球森林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已經下降40%,不但減弱了對大氣中CO2的吸收,在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5%至20%是毀林導致的碳排放,因此森林反而成為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森林碳匯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優越性
森林吸收CO2投入少、成本低、簡單易行,公眾參與程度高,綜合效益好,特別是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促進農民增收等優勢。
1. 潛力大,見效快
森林經營、造林和森林更新均可以短期內大量增加生物固碳量,甚至增加森林土壤的固碳量。阻止全球現有森林減少趨勢,就是較大量的減排,如果把全球每年毀林面積減少一半,就相當于每年減排CO2 24億噸。造林就是固碳, 護林等于減排。
2. 森林碳匯技術簡單,易傳播應用
可持續的森林經營、造林和森林更新已是現成技術,也早已被廣大的森林經營者和林業管理者掌握和應用,只需要簡單的業務培訓與技術推廣,在森林碳匯政策支持下和市場機制作用下,森林碳匯的經營與管理技術就能夠迅速在世界各個國家傳播應用。
3. 成本低,對經濟增長影響小[2]
研究表明,通過植樹造林吸收、固定CO2,其長期單位成本遠遠低于通過工業產業升級、利用工業污染治理減排的成本。森林碳匯對經濟增長影響小。采用森林碳匯減排對國民經濟發展影響相對較小,甚至在局部地區有利于區域經濟增長。這也是近些年森林碳匯日益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重視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影響森林碳匯的因素
(一)森林采伐和毀林對森林碳匯的影響
目前森林破壞(主要是毀林和采伐)已成為繼化石燃料燃燒后致使大氣中CO2濃度增加的第二大人為排放源。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森林資源的獲取和利用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采伐森林,獲取木材資源。另外,毀林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對森林生物量和碳儲量的影響巨大。很多研究表明,當林業用地轉化為農業用地或其他類型用地后,其植被和土壤碳庫儲量會顯著減少,減少的強度和速度主要與轉變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轉變發生的時間及轉變區域的氣候特征有關。
(二)森林面積對森林碳匯的影響
森林固碳潛力的發揮主要是靠不斷增加森林造林面積、提高經營水平,同時避免原有森林的破壞來實現的。但土地面積是有限的,遲早會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的困境。因此,當造林面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只能通過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管理來增加森林碳儲量,促進森林對大氣中CO2的吸收、緩解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但這樣也存在著一個瓶頸的問題,森林管理質量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所以森林碳匯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森林災害對森林碳匯的影響
森林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常遭受火災、病蟲害、風暴和雪崩等干擾。森林火災是各種干擾中對森林影響最大的因子,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全球每年森林火災面積約為0.1億hm2,占全世界森林總面積的0.2%~0.3%,排放的CO2量約為3,135×106噸(碳),占全球所有源排放量的45%。森林病蟲害是繼森林火災后對森林資源危害的第二大干擾因子。
三、我國森林碳匯存在的問題
(一)森林經營管理水平低下導致森林碳匯潛力難以發揮
經過近10年的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我國的森林面積快速增加,從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量等統計指標來看,在總體上均呈上升趨勢。但我國森林科學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森林質量低下等問題仍然嚴重。天然林破損嚴重,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管理不夠,全國約有1億畝人工林為低產林,生態脆弱、生產力低下,通過森林固碳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難以發揮。
(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偏低
在我國,針對不同所有權的森林,國家實行不同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而且無論是什么性質所有權的森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都較低,根本無法對森林保護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根據地域、區位、地類和質量以及不同經營主體的公益林,其管護成本和生態價值是不相同的,在資金投入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而國家補償標準卻是統一的,難以適應實際情況,無法調動經營主體的積極性。
(三)公眾對森林碳匯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氣候變化已逐漸被公眾所認識,并親身體會著氣候變化對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但是森林碳匯、碳匯林業、《京都議定書》中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碳貿易等諸多新名詞和氣候變化與森林的關系,還是鮮為人知的。雖然我國已經實行義務植樹造林很多年了,但如果人們能更深地了解植樹造林與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之間的密切聯系,那么人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一定會高。
四、完善森林保護管理,增強我國森林碳匯能力
按照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EKC),人均溫室氣體排放與收入之間可能會出現近似倒“U”型曲線的關系,中國目前正處于這一曲線的爬坡階段,而基于這一情景假設,即便選擇“強化低碳”情景,中國的碳排放也需要在2030年~2040年始達到頂點。這意味著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問題上中國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3] 因此,在建設資源節約型、低能耗、低排放型社會的同時,增強我國的森林碳匯能力,是增加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實施科學的森林管理措施, 提高森林資源質量
1. 碳保護
通過控制和減少森林采伐,加強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資源保護,改變現有采伐收獲方式,提高木材利用率,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對自然或人為干擾如病蟲害、火災等的預測預報及應對,保護好現有森林的碳儲量。
2. 碳吸收和貯存
通過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面積,延長輪伐期,改變疏伐方式和林分密度等措施增大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的碳密度,保護和改造次生林及其他退化的森林,增加經久耐用的木材產品,從而增加森林碳儲量。
(二)加強森林的可持續管理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人均森林資源較少的背景下,必須以可持續森林經營為指導,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加強從森林的培育、管護到采伐的過程管理,提高成林率和科學經營管理水平,實現森林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必須建立激勵制約機制,提高森林經營單位的主動性。森林經營工作制約因素很多,資金、限額以及傳統的觀念等都是重要的制約因素,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激勵制約機制,充分發揮森林經營單位和個人自身的能動性和積極性。
(三)建立林業保險制度降低生產風險
自然界中所發生的降雨、閃電、極端溫度、火災、病蟲害、洪災、旱災、颶風、火山噴發、地震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都會使森林的碳貯量部分或全部發生逆轉。因此,從林業生產的長期性,自然災害對森林影響的嚴重性,有必要通過建立林業保險制度來降低生產者需要承擔的風險。林業保險實際上是一種促進林業發展的制度,有別于一般的商業保險,應走政府主導,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發展模式。[4]
首先,政府要對林業保險制度給予大力的財政支持。對于參保的林業生產實體尤其是林農,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而且參保標準越高,給予的補貼越多;對于從事林業保險的經營實體,政府除給予適當的補貼外,還應通過再保險業務對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實行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提高參與率。在自愿保險的情況下,林業保險市場很可能會產生嚴重的逆向選擇行為,造成林業保險市場的萎縮和政府財政負擔過重。因此林業保險必須走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的道路。強制性表現在只要林業生產達到某一面積標準,林農或經營實體就必須參加保險。自愿性則體現為保費標準、賠償方式的選擇上是自由的。
(四)其他森林管理措施
通過森林管理措施增加森林生長量和碳密度,使森林表現為碳匯功能是新形勢下對森林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通過延長森林的采伐作業周期,加強森林資源的撫育間伐管理,使森林具有合理的林分密度, 促進森林生長,可以增加森林的實際生物量和碳儲量。加強林產品的循環再利用,延長各種木制品的使用壽命,從而減少對森林采伐的需求,也可間接增加森林的碳吸收,延緩空氣中CO2濃度的升高。
加強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管理,提高對各種自然和人為干擾的預測預報能力,減少對森林的破壞和損失,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是增加森林碳匯的又一個重要途徑。
基于我國生態功能區劃,因地制宜,強化森林經營管理,科學地、有目的地調整森林的樹種組成和齡組結構,運用科學的撫育措施,穩步提高森林質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
[參考文獻]
[1]董培田,李 峰,楊素清,王立剛.發展碳匯林業,應對氣候變暖[J].防護林科技,2010,1(1):73-74.
[2]黃 東.森林碳匯:后京都時代減排的重要途徑[J]. 林業經濟,2008(10):12-15.
[3]王 巖,李全修.后京都時代中國基于AFOLU活動的碳匯市場展望與政策建議[J]. 廣東社會科學,2009(6):57-63.
[4]王 見,文 冰.我國“非京都規則”森林碳匯市場建構研究[J]. 中國林業經濟,2008(3):27-3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Management and Carbon Sink
Xie Jun'an, Wang Aixia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篇5
【關鍵詞】氣候變化 城市生態系統 影響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正在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201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份評估報告稱,自20世紀以來,地球的氣溫已經上升了0.89℃,全球海平面上升19厘米。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許多生物種及生態系統已經發生顯著變化,未來這些變化還將繼續,預計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還將上升0.28-0.98m,數以億計的人將會受到沿海洪水的影響[1]。城市生態系統是最脆弱但又與人類生產生活最密切相關的一個生態系統,城市中的物質和能量流通量大、運轉快、高度開放;而且城市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簡單,營養關系倒置,自動調節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本文綜合以往相關研究,將從人體健康、社會經濟和城市生態服務三個方面歸納總結一下氣候變化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1.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1死亡率和發病率增加。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主要的直接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它將在更大范圍內變得更加頻繁、更加廣泛。氣候變暖、熱浪沖擊頻繁導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增加[2]。2016年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有科學家預言在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3-4℃,澳大利亞的“危險高溫”天氣數將從2016年的每年5天上升為2070年的每年45天。從2003年開始歐洲遭受熱浪侵襲,每年夏天都至少引起70000人的死亡,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和熱浪發生的頻度均有所增加,有研究發現,死亡率和溫度增加有關。人們對氣候變暖與死亡率變化趨勢的做了多方面研究,最后提出了“界限溫度”的概念,指出當地居民對氣候舒適的“感覺上限”。當氣溫升高超過超過“界限溫度”時,死亡率會顯著增加。
1.2傳染病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后,有關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的研究轉到與傳染病年際變化相關的自然氣候變化影響上。氣候變化的直接結果就是造成極端高溫、極端降雨或干旱等和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直接導致死亡、傷害和疾病,間接影響表現為熱帶的邊界會擴大到亞熱帶,溫帶部分地區會變成亞熱帶。Gould等[3]認為由于熱帶是細菌性傳染病、寄生蟲病、病毒性傳染病最主要的發源地,而隨著溫帶地區的變暖,造成這些疾病的擴散。如瘧疾只分布在冬季最低氣溫16℃以上的區域,而由于氣候變暖,瘧疾將向拉丁美洲、非洲、亞洲以及中東等高緯度地區擴散;氣候變化導致一些傳染病媒介向高海拔擴散現象,登革熱以前只在海拔 1000 m 以下的地區發生,而現在哥倫比亞海拔超過 2000 m 的地區發現了登革熱和黃熱病的媒介昆蟲。李國棟等人從瘧疾、登革熱、霍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感、SARS、腸道傳染病、鼠疫、吸血蟲病等詳細介紹了氣候變化對各類傳染病的影響[4]。據PIM瘧疾傳播模型估計,如全球平均溫度升高3℃,媒介按蚊蟲的分布區域擴大,將導致世界人口受瘧疾影響的比例將可能由現在45%增加至60%,每年新增5000-8000萬瘧疾病例。據測算,全球的登革熱病例在過去的50年里增加了30倍,鄭學禮等[5]指出氣溫是影響登革熱傳播的重要因素,當氣溫升高時,病毒在蚊蟲體內的潛伏期縮短,蚊蟲叮咬人群的頻率加快,傳播登革熱病毒的蚊蟲分布區域也可能擴大。
1.3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水災、暴風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可能使死亡率、傷殘率和傳染病的發病率上升,并增加社會的心里壓力,極端氣候事件也會直接間接的影響人類的健康。2016年6月,據中國網報道,全國14個?。ㄊ?、區)遭遇暴雨,共573個縣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近90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8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38億元。洪災的直接影響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期影響就是導致傳染病的增加,危害人體健康;長期影響是由于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困難和生命財產損失而導致的精神壓抑。干旱也會通過影響糧食生產而影響人類健康,其影響主要包括營養不良和水資源短缺而造成的一些傳染性疾病的增加,許多研究表明,在水資源短缺時,未經過衛生處理的水常常用于煮飯,使得疾病的風險增加,因此流行性疾病的爆發很可能在干旱期發生。全球氣候變暖使暴風雨、颶風、干旱、洪災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更加頻繁,整體來說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除了直接造成死亡率、傷殘率上升外,還可間接使傳染病發病率增加,影響生態系統穩定,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破壞,增加社會心理壓力。
2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2.1氣候變化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越來越嚴重,給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交通行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敏感的行業之一。影響的途徑主要是由于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的增加。這些極端的天氣包括高溫、熱浪、干旱、海平面上升,強降雨、暴雪、冰凍、強熱帶風暴、雷暴以及沙塵暴等。極端的天氣導致洪水、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對公路、鐵路、航海和航空的正常運行造成極大的影響,對交通運輸的設備、地面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2008年初,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極端災害天氣給交通運輸造成巨大影響,部分地區交通運輸全面癱瘓,最多時21條國道近 4 萬公里路段通行不暢,上萬車輛和人員被困。再次,強熱帶風暴是氣候變化嚴重影響交通運輸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氣候變化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同時還體現在道路的勘察設計、施工和投入運行等各個階段。例如,陸路交通x線時要考慮到沿線的雪情、泥石流、滑坡及塌方等風險;在高原凍土地區,鐵路建設要考慮到氣候變化對高原凍土層消融的影響;在水路運輸方面,臺風會影響航速、航向、使船舶產生漂移;地面風、低云、降雨、雷暴等都會對航空運輸有十分嚴重的影響。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發展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重大戰略課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迫切要求交通運輸實施綠色、低碳的發展戰略,明確氣候變化對我國交通運輸的深遠影響,有效采取相應的工程、生物等防治措施,減少因氣候變化造成的交通運輸經濟損失及人身傷亡事故。(下轉275頁)
(上接281)2.2氣候變化對能源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能源的影響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能源需求,另一方面是能源供給。氣候變化對能源需求影響主要考慮隨著氣候變化,為達到人類生存舒適而所需要借助的能源,例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冬季更為舒適而夏季更為炎熱,進而導致電力取暖需求降低,而制夏季冷需求增加。氣候變化對能源供給的影響,主要研究由于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能源資源稟賦以及上產能力的改變,普通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并且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現在更多的是傾向于開發可再生能源,但是可再生能源受氣候影響波動會比較大。Pasicko等研究了氣候變化對克羅地亞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的影響,得出結論:氣候變化對克羅地亞沿海及瀕臨區域可再生能源的影響最大,其中第一階段風速預計增加20%,將使風力發電增產一倍,對光伏發電的影響為中性,2050年以后水電生產預計將減產10%。
2.3氣候變化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人居環境,即人們生活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氣候變化主要從三方面對人居環境產生影響。首先是氣候變化會對最基本的生產生生活物資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極端氣候會導致糧食蔬菜的產量減產。其次,氣候變化會對能源輸送系統、建筑物、城市設施及工農業、旅游業及醫療服務等方面產生影響,氣候變化導致水資源及其他能源短缺、垃圾處理復雜及交通癱瘓等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人居環境的舒適健康。最后,嚴重的氣候變化不僅會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更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使得人們不得不進行人口遷移,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3 結論
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對城市生產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甚至給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及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災難性后果。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高度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城市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簡單,營養關系倒置,自動調節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本文從極端高溫、極端氣候事件、傳染病三方面綜述了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從交通運輸、能源、人居環境三方面綜述了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同時由于氣候變化使得能源供需也發生變化,從而不得不改變能源供需策略,及時作出各種節能減排措施以應對能源變化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於P,許紅梅,尹紅,董思言.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和海岸帶地區的影響解讀[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03:179-184.
[2]馬玉霞,王式功.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J].環境研究與監測,2005,01:7-9.
[3]Gould E A,Higgs S.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 on emerging arbovirus diseases[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9,103(2):109-121.
[4]李國棟,張俊華,焦耿軍,趙自勝.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爆發流行的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3,21:6762-6773.
篇6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全球變暖是目前全球面臨的一個很嚴重環境問題之一。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全球變暖呢?地球變暖又會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又將如何應對,來獲得可持續發展呢?下文將作一簡要剖析。
無風不起浪,全球變暖還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自然的變化,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太陽活動的變化,影響近百年的氣候變化,它不是主要原因。第二個自然變化是火山爆發,它也不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原因。
(二)全球變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活動,主要是溫室氣體排放日益增加,以及森林砍伐,耕地擴大等土地利用的變化。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加。那么,為什么二氧化碳等氣體會使全球變暖呢?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可以讓屬于短波輻射的太陽光暢通無阻地照射到地面,使地球表面升溫;但卻能阻擋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間反射回去的一部分長波熱輻射,這部分熱輻射就會使大氣和地表增溫。簡單來說,溫室效應就好像暖房的玻璃一樣,它阻擋了熱輻射的向外放射,所以暖房里很暖和。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這一作用與“溫室”的作用類似,所以把它叫做“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氣體則被稱為“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原本也屬于大自然的正常變化,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正是它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由零下18℃上升到零上15℃,這個溫度,使當今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能夠生存。但是,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迅速增加,使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步伐加快。專家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來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結果,目前發達國家仍然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不僅僅如此,全球變暖會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災害天氣增加,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一)海平面上升。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如果極地冰川融化,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會被海水吞沒,馬爾代夫、塞舌爾等低洼島國將從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約熱內盧、東京、曼谷、紐約等海濱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蘭、埃及等國也將難逃厄運。
(二)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自然災害。
如20世紀后半葉,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暴雨發生頻率增加了2%-4%,而在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區,近數十年干旱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加。2010年中國西南大旱,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及重慶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該五省市的受災人口逾6000萬人;僅貴州一省,由于受災嚴重需要救濟者就高達310萬人。同月旱災蔓延至湖南西部、西藏等地區。 ?。ㄈ又参锏挠绊憽?/p>
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某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
(四)對農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五)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極端高溫使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某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目前,人類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抑制全球變暖,減少溫室氣體的數量。
1.節能和提高能效,開發清潔能源,植樹造林,防止森林火災,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還林還草),減少廢棄物排放,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改良作物品種,調整糧食產業結構和布局,發展節水農業等;
3.政府應采取相關措施,如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
篇7
根據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成本低、綜合效益好,真實的吸收和減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會像有些所謂低碳的工業項目,在設備生產過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可缺或的重要領域。
一、森林是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二、森林銳減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毀林面積為730萬hm2。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4%,僅次于能源和工業部門,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三、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產品與林業生物質能源具有固碳減排作用
篇8
原定2011年12月9日閉幕的德班氣候大會于10日繼續行。截至當天,會議各方尚未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綠色氣候基金的具體設計等達成一致意見。截至當地時間11日凌晨6時會議閉幕,各方談判代表幾乎經歷了三個不眠之夜,其中很多人還要趕乘離開德班的飛機。即便如此,代表們還是表達了采取切實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感,大會最終達成一攬子協議。在經過十四天的艱苦談判之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第七次締約方會議11日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正式落下帷幕。大會最終通過決議,對《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作出了安排,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建立了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大會主席、南非國際關系與合作部長馬沙巴內說,雖然在德班會議上達成的一攬子協議并不是完美的,但它仍是“歷史性的”。為全球的共同利益邁出了關鍵步伐。
[熱點設問]
1.文件呼吁《議定書》發達國家締約方在2012年5月1日前提交各國的量化減排目標,然后經一步減排特設工作組討論,提交下屆氣候大會并通過各國的量化減排目標。但加拿大、日本、俄羅斯此前已明確表示不簽第二承諾期,美國也一直拒絕承諾強制減排,因此第二承諾期主要由歐盟國家參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請分別從經濟、政治及哲學角度分析其依據。
[分析]經濟依據。經濟全球化促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世界各國經濟日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發達國家憑借經濟和科技優勢占主導,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經濟全球化在促世界分工與合作,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導致風險全球化,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威脅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安全。
政治依據。國家間親疏冷熱、分離聚合是由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的。國家間既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也存在著利益的差別和對立。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在全球氣候變暖和減排問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固然存在著國家利益的差別和對立,但加強世界各國合作,共同商討治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既符合發達國家的利益,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要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停止爭吵,加強合作,也要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國家責任,維護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哲學依據。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對部分起統帥和決定作用。這要求我們在全球氣候問題上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這個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要服從于抑制世界氣候變暖問題的大局。都要服從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局。
2.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七締約方大會在南非德班召開,這次大會被各界譽為是人類為拯救地球達成共識的最后一次機會。運用經濟生活相關知識,分析我國在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過程中應對節能減排的要求。
[分析]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就是要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就要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真正做到節能減排。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自主創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3.在德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閉幕前的最后一次全體大會上,中印代表在周日閉幕的聯合國德班氣候大會上與提出減排路線圖的歐盟產生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發言時情緒激動地說:“我們是發展中國家,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我們已經做了,你們還沒有做到,你們有什么資格在這里講道理給我?”試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談談對上述材料的理解。
[分析]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權益,維護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活動的動因和歸宿。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西方某些大國為了維護本國國家利益,拒絕履行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的承諾是錯誤的。因為任何國家都不應以本國國家利益為理由,損害他國國家利益。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當性和正義性。國際關系中,我國必須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我國積極履行在歷屆氣候大會上的承諾,“該做的都做了”表明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尊重其他國家合理的國家利益,并維護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4.《基督教箴言報》刊登分析文章認為,中國作為當前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不僅在最近幾年做出了多項努力。還首次公開聲明要限制國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方在國際大會上公開表明立場并指責發達國家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的不作為。中國在德班氣候大會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形象是如何體現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
[分析]我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實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在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的態度是積極的,做法是有效的,措施是建設性的,既符合維護世界和平,促共同發展的宗旨,也體現了促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基本目標。在德班世界氣候大會上與某些發達國家針鋒相對,突出表達了自己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意志,這體現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基本立場。
5.2011年12月12日,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遺憾,稱加拿大的選擇與國際社會的努力背道而馳,希望加拿大重視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繼續履行減排承諾。試運用政治生活相關知識評析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的行徑。
[分析]加拿大的做法是錯誤的。首先違背了加拿大作為一個國家應當承擔促世界發展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其次違背了聯合國宗旨和原則中關于促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問題,履行聯合國規定的義務,集體協作的要求等。
6.由于氣候變暖的影響,圖瓦盧鑲嵌在太平洋之中的狹長陸地正被一波又一波的海水侵蝕,孤絕的島嶼們極有可能永遠被海水淹沒。也許將來的某一天,當暮色籠罩這塊區域時,人們再也找不到地圖上曾經存在的圖瓦盧。同樣面臨滅頂命運的還有馬紹爾群島和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試運用辯證唯物論的相關原理分析人類應采取何種對策才能保住這些美麗的小島?
[分析]人類要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規律是客觀的,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
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要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認識和利用規律,造福人類;我們要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把科學態度和革命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人類還需要尊重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全球氣候變暖表明我們違背了客觀發展規律;共同商討抑制氣候變暖趨勢,反映了我們在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家園。
7.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談判首席代表蘇偉12月3日表示,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排放量應有合理的增加,現在要求這些新興經濟體承擔絕對量化減排指標是不公平的,美國和歐盟作為發達國家應該帶頭減排。試分析“一步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分別應當承擔的義務和采取的行動”的哲學依據。
[分析](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主觀符合客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承擔什么樣的國際義務都是立足于本國的實際情況和承擔國際義務的能力。(2)矛盾具有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際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方面應當有所區別和不同。
8.德班會議經過整整兩周的密集磋商、坦率對話和一天的延期會議,190多個《公約》和《議定書》締約方在非洲的土地上共同達成了較為符合各方預期的會議成果。這些成果凝聚了各國談判代表的辛苦付出和卓越智慧,體現了各方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意愿和決心。在哥本哈根會議和坎昆會議成果的基礎上,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程在德班繼續向前邁。試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德班氣候大會最后的協議好比是難產中“生子”。
[分析](1)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在達成《議定書》之前的爭論和分歧都是導致最終達成協議的基礎,都是量的積累的過程。(2)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前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德班會議經過整整兩周的密集磋商、坦率對話和一天的延期會議都體現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最終達成《議定書》與經歷曲折的過程,本身就反映了事物發展的趨勢與途徑的關系。
9.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談判首席代表蘇偉指出,行動是最好的語言,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最根本的保證。國際社會期待在氣候變化談判中達成的承諾、共識和安排盡快轉化為切實、有力的行動,推動公約的實施和公約目標的實現。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相關知識談談對“行動是最好的語言”的理解。
[分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靶袆邮亲詈玫恼Z言”中的行動就是實踐,表明要付諸于行動。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任何再好的承諾不能付諸于實踐,也只能是美麗的謊言,是毫無意義的。
10.中國政府將本著對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堅定不移地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措施,采取強有力的國內行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試運用唯物史觀的相關知識分析之。
[分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我國在德班氣候大會的精彩表現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
11.2011年11月22日,國新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白皮書指出,2011年3月,中國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約束性目標:到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新增森林面積12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這彰顯了中國政府推動低碳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試分別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談談我國如何實現“十二五”時期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約束性目標?
[分析]加強法制建設和戰略規劃,做到有法可依,為節能減排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優化能源結構和發展清潔能源,繼續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2.中方代表團指出,作為“77國集團+中國”的一員,中國代表團全面、積極、深入地參加了德班會議各個議題的談判磋商,從不同層面廣做各方工作,以積極、務實、開放的姿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行溝通協調,與發達國家開展對話磋商,全力支持東道國為推動德班會議取得成功所做的工作,為會議取得積極成果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發揮了建設性作用。試運用政治生活相關知識評價中國代表團在德班世界氣候大會上的表現。
[分析]中國在德班世界氣候大會表現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切實地履行了國家的義務,遵守了聯合國規定的宗旨和原則;在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的同時,尊重其他國家合理的國家利益,并維護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體現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原則,促世界的共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準則,促世界各國互利共贏。
13.氣候變化不僅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影響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也深刻影響著當今世界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格局。自20世紀90年代啟動國際氣候談判程,發達國家陣營與發展中國家陣營南北對立的基本格局貫穿始終。在南北立場的基本格局下,在不同時期或不同議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都存在許多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關系復雜多變。分別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政治生活關于國家利益的觀點談談氣候變化對國際關系和國際格局的影響。
篇9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
關鍵詞:林業;環保;經濟
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可缺或的重要領域。根據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成本低、綜合效益好,真實的吸收和減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會像有些所謂低碳的工業項目,在設備生產過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林地面積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二、森林的的功能
森林具有碳匯功能。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三、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篇10
關鍵詞:氣候因素;農作物生長;解決措施
氣候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由于農作物在生長發育基本都是處于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因此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狀況以及產量受環境、氣候影響較大。本文將對沒蒙古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情況作進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解決氣候因素給農作物生長造成不良影響的方法,以保證當地種植業的發展。
1氣候因素變化的具體情況
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使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人類頻繁的社會活動中急劇增加[1]。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后,人類對森林的破壞力度不斷加大,對化工燃料的使用量不斷增加,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增加,同時受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響全球氣候的溫度正在逐漸升高。全球氣候的變暖將對世界各地的溫度場產生影響,同時還會影響到大氣環流運行的規律,直接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會嚴重威脅到陸地動植物、人類的生存發展。由于內蒙古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內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年溫差較大且干燥少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使得內蒙古地區氣溫逐漸增加,給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帶來重大影響。此外,氣候的變化還會對區域將于產生影響,出現降雨不均衡的現象。據國家相關評估報告指出,我國年降水量在近100年中逐漸減少,雖然近50年我國的年降水量成為弱增長趨勢,但是部分區域間的降水變化卻相對明顯,使得旱澇等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帶來一定消極影響。
2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2.1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速率及水分利用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麥、大麥、豆類等C3作物的產量,但是對于小米、玉米、高粱等C4農作物助長效果卻不明顯,而內蒙古主要的農作物是玉米,屬于C4作物,因此二氧化碳的增加對于內蒙古地區的農作物并沒有明顯的影響[2]。此外,二氧化碳對植物生長的助長作用會受到土壤養分、作物質量、作物生長狀況等多方面因素變化的限制,使得二氧化碳的助長作用極有可能被這些變化因素抵消。
2.2降水對農作物的影響
當降水不足是,由于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極容易出現干旱現象從而影響到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而當降水量超過一定范圍時,則容易出現水澇災害,不利于職務的生長甚至會減少農作物的產量。例如在開花期出現陰雨天氣,會導致作物無法正常授粉造成的落花落果現象;過多的降水會為農作物帶來病害同時還會對農田造成漬害現象,導致農作物被淹死等[3]。
2.3氣候變化對農作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二氧化碳的是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個重要媒介,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對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速率會產生重大影響。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增加時,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強并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而此時農作物氣孔的阻力增加、呼吸速率降低、氣孔導度減小以及蒸騰速率減小,極大降低了單位也面積的土壤水分耗損并有效提高了植物中水分的利用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避旱能力。此外,氣候與溫度的升高還會間接影響到農作物的開花期[4]。
2.4氣候變化對農作物土壤的影響
氣候的變化不管是變暖還是變冷,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光照、水分、熱量等氣候要素的量值、時間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且農作物會受到黨方面多層次的影響。而光照、熱量、條件等因素又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同時還會對土壤有機質、微生物活動及反之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影響到土壤肥力。此外,當溫度升高或降水量減少時會對土壤中的有機碳含量造成影響,會直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進而導致土地資源的使用率受到影響;而當溫度降低、或降水量增加時土壤的有機碳會逐漸增多,從而增強了土壤肥力,因此氣候溫度與降水量是影響土壤肥力的兩大重要因素。
3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具體措施
由于氣候系統本身是一個具有龐大性、復雜性特點的且氣候變化因素具有不確定性使得氣候對農作物生長的產生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因素。然而事實證明,全球氣候的變化會對農作物產生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制定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策略以及長遠的預防措施,以保障當地農業生產正常進行、人們的經濟水平不受損害。相關部門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的變化,在有效降低氣候變化給農作物生長帶來的消極影響并及時調整農耕制度,同時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并對土地進行合理的使用以及分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此外還可以發展設施農業,例如塑料大棚、溫室、雨水集蓄技術的應用等。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氣候因素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氣候環境的好壞可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以及當地種植業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的變化,在有效降低氣候變化給農作物生長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還可以保障種植者的經濟利益,以促進當地種植產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提.氣候因素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及對策[J].河南農業,2015(19):56-56,61.
[2]葛國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2015(5):30.
[3]樊亞萍.農業氣象與作物生長[J].農民致富之友,2015(2):296-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