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感言范文

時間:2023-04-11 13:3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減肥感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減肥感言

篇1

抬頭仰望星空,蒼穹悠悠,星漢渺渺。凝神諦聽,仿佛聽見一位哲人在與我對話。紀伯倫說:“當你嘴里滿塞食物的時候,你怎能歌唱?當你手中緊握黃金的時候,你怎能祈禱?”是啊!負擔太重,又豈能展翅高飛?雨燕主動減肥,便是為了適應自然規律,所謂“適者生存”,可見它是自然界的智者!

生命是個神奇的現象,逆風而走,我們才能感覺到自己真實的存在。其實許多時候,最美的舞蹈就是靠輕裝表演的,哪怕是在狂風暴雨中!

有一個人打算出遠門,他準備了各式各樣的東西,像開了一家雜貨店。當他路過一座舊橋時,那橋因不堪重負而斷了……在被河水淹沒之前,那個人還在自怨自艾:“為什么就恰恰忘了帶救生圈呢?”可是,我不禁要問:誰會隨時隨地帶著救生圈呢?逃過危難的唯一辦法就是學習雨燕,清點行囊,把累贅的東西都拋棄。

“減肥”就是去掉身上的多余脂肪,就是舍棄隨遇而安的怯懦,就是砸碎故步自封的枷鎖,就是拋棄頭上的虛名、眼前的小利,等等。我們拒絕游戲機的誘惑,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們放棄青春期青澀的“蘋果”,是為了獲得成熟的智慧。有的人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是為了能更好地發展自我;有的人放棄了城市豐富多彩的生活,來到偏僻的山村為那里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天,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有的人不受賄賂,是為了堅守清正廉潔的節操……

孫必干受命于危難之際,決然舍棄家園,隨時準備犧牲小我;“無聲天使”邰麗華,毅然拒絕一個外國富家子弟的追求,選擇了用柔美的舞姿展現蓬勃的生命,贊美人性的高雅,在藝術生涯中不斷執著追求,她愿舍棄名利追求藝術,故而她的人生能夠“輕舞飛揚”。

篇2

關鍵詞:肺炎支原體;血清酶;冷凝集試驗;MP-IgM陽性試驗;

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又稱原發性非典型肺炎,主要因感染支原體(mycoplasma,MP)所致[1]。支原體是小兒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危害較大,不僅會導致局部的感染,還會引起患兒多系統、多器官的損害[2]。各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些年MP的感染日趨上升,尤其在小兒呼吸道發病中甚為常見,而且常常有小范圍流行的趨勢。筆者對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就診的MP感染患兒的臨床實驗室檢查結果做以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嚴格按著隨機化的原則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兒科、內科、-就診并被診斷為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患兒201例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同期200例細菌性肺炎小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兒207例,女性194例,年齡分布為0歲~6歲,平均年齡3.5歲,病程有1天~2月。兩組觀察對象的年齡、性別等基線信息經調整后,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表現[3] 兩組患兒臨床表現類似,多為頑固性劇烈咳嗽的肺部炎癥,如:發熱,咽痛,頭痛,食欲異常,惡心與嘔吐,胸痛,胸腔積液。細菌性肺炎的小兒可因感染的細菌不同,痰液顏色不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為黃色膿性痰,感染鏈球菌的為鐵銹色痰,感染桿菌的為磚紅色粘凍樣痰。

1.3 檢測方法 兩組患兒均經ELISA法檢測血清MP抗體,采用進口分裝試劑盒,按說明書上的標準進行操作。同時做血沉、CRP、冷凝集等其他實驗室檢查。

2 結果

2.1 ELISA法檢測 經檢測,201例觀察組患兒中,127例陽性,陽性率為63%;對照組11例陽性,189例陰性,陽性率為5%。

2.2 實驗室常規檢查指標 兩組對比顯示,觀察組患兒血沉和CRP處于正常范圍,而對照組患兒兩項指標明顯升高,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兒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3 血清酶檢查 支原體肺炎的患兒其天冬氨酸轉移酶、丙氨酸轉移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均顯著增高,與細菌性肺炎患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種肺炎患兒血清酶的比較 ( U/L)

2.4 冷凝集試驗 支原體肺炎患兒陽性101例,陰性100例,陽性率為50.2%;細菌性肺炎患兒陽性79例,陽性121例,陽性率為39.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肺炎支原體是一類介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胸膜肺炎樣微生物,”為目前已知的能夠獨立生存的最小的病原微生物,直徑最小可至125mm,最大為150mm,相當于一個粘液病毒的大小[4]。因其能通過細菌濾器,故普通的篩選細菌的方法不能發現肺炎支原體的存在。普通的培養基不能培養出肺炎支原體的菌落,除非含有膽固醇[5]。支原體肺炎的特殊表現就是陣發性的刺激性咳嗽,嚴重者可出現支原體血癥,導致人體各系統、各組織受到嚴重侵犯,從而發生病變。尤其是小兒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情況更為復雜,患兒臨床表現不一,很難與其他的小兒肺炎或呼吸道感染相區別[6]。支原體肺炎常常癥狀嚴重,但體檢卻很難發現陽性體征。此類患者胸部X線檢查特征不一,很難下定論[7]。因為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并無顯著特征,故臨床上不能憑此二者做出診斷[8]。目前臨床上主要根據患者的血清學檢測和實驗室檢查來做診斷[9]。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臨床實驗條件的成熟,人們發現間接血凝ELISA檢測MP-IgM的檢出率逐步提高,成為醫生下診斷的可靠依據[10]。與此同時,相關研究顯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的血清能夠和人O型血紅細胞在4℃的條件下發生非特異性的凝集(即本研究所采取的冷凝集試驗),37℃時凝集消失,尤其是患病一周左右的患者,冷凝集試驗陽性率顯著增加[11]。此法簡單便捷,亦能幫助醫生診斷。本研究資料分析表明,201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中,127例陽性,74例陰性,陽性率為63%,;細菌性肺炎患者11例陽性,189例陰性,陽性率為5%,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盧利民,董衛華.小兒支原體肺炎生化檢查分析[J].職業與健康,2009,25(19):2111-2113.

[2]梁光輝. 98 例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檢驗分析 [J].臨床影像及檢驗,2011,3(17):2774-2775.

[3]劉劍榮,張勇,陳玲,等. 119例小兒肺炎病原學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23):2048-2049.

[4]寧芳,張劍白,王亞君,等. 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小兒血常規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急救醫學,2005,25(1):73-75.

[5]盧繼芳. 聚合酶鏈反應對28例小兒哮喘肺炎支原體檢測結果分析[J].廣西醫學,1998,20(4):711-713.

[6]夏伏來.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30例臨床檢驗分析[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7):113.

[7]戴頌華.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52例臨床檢驗分析[J].醫學影像及檢驗,2010,2(6):428-429.

[8] 董青蘭,石 磊.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72例檢驗結果分析[J].醫學檢驗,2011,1(13):141-142.

[9]趙彩妮,宋 紅.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 98 例臨床檢驗分析 [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9(34):4417-4418.

篇3

關鍵詞 甘蔗;測土配方施肥;產量;產值

中圖分類號 S1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255-01

廣西貴港地處郁江平原中部,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發展甘蔗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一直以來,貴港市非常注重甘蔗的生產,樟木鄉是糖料蔗生產的大鄉,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糖料蔗生產已成為樟木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經濟來源。測土配方施肥是當今農業生產上的一項先進技術,其核心是調節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產量的目的[1-2]。為探討甘蔗在樟木鄉種植所需要的各種氮、磷、鉀肥量,分析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可行性[3-6]。因此,實施了甘蔗測土配方施肥田間校正試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于2013年2月21日,在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鄉顯滕村岜凌屯大弄垌內的旱地上實施。該地地理環境和土壤質地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地勢平坦。供試土壤地力均勻,肥力水平上等,為第四世紀紅土,pH值約7.3,代表面積1 200 hm2。供試肥料:尿素(含純N 46%)、過磷酸鈣(含P2O5 12%)、氯化鉀(含K2O 60%)、復合肥(15-15-15)(鹿寨產)、農家肥、花生。供試作物為甘蔗,品種為臺糖432。前茬作物為臺糖113甘蔗,施農家肥料7 500 kg/hm2、尿素1 125 kg/hm2、復合肥3 000 kg/hm2,平均產量8 250 kg/hm2。

1.2 試驗設計

試驗選擇在同一地塊進行,大區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為:農民常規施肥,即復合肥(15-15-15)1 050 kg/hm2、農家肥3 000 kg/hm2、花生225 kg/hm2(A);測土配方施肥,即施用尿素213 kg/hm2、過磷酸鈣300 kg/hm2、氯化鉀130.5 kg/hm2(B);以不施肥作空白對照(CK)。其中農民常規施肥和測土配方施肥處理面積為200 m2,對照40 m2,順序排列,不設重復。各小區四周各設0.5 m保護行;保護行外設保護帶,區間間隔0.5 m。

1.3 試驗實施

2月21日播種,行株距規格為25 cm×90 cm。處理A:基施復合肥300 kg/hm2、農家肥3 000 kg/hm2、花生225 kg/hm2;4月2日第1次追施復合肥300 kg/hm2;6月10日第2次追施復合肥450 kg/hm2(3次用肥折合投資10 700.1元/hm2);處理B:基肥施尿素42 kg/hm2、過磷酸鈣315 kg/hm2、鉀肥73.5 kg/hm2;4月2日第1次追肥尿素40.5 kg/hm2;6月10日第2次追肥尿素130.5 kg/hm2、鉀肥70.5 kg/hm2(3次用肥折合投資4 075.95元/hm2);CK不施肥。各處理播栽時統一在擺好蔗種后撒施甲拌磷75 kg/hm2,各處理統一分別于2013年4月23日用吡蚜酮、三唑磷防治蔗螟、綿蚜,效果良好;于6月20日用蔗田除草劑除草,效果良好;于6月23日用殺蟲雙、吡蟲啉、丁大哥對蔗螟、綿蚜進行防治,效果良好。

2 結果與分析

各處理甘蔗砍收后得實際產量,結果如下:處理A小區產量2 308 kg,折合115.4 t/hm2,產值53 084元/hm2;處理B小區產量2 115 kg,折合105.75 t/hm2,產值48 645元/hm2;CK小區產量242 kg,折合60.5 t/hm2,產值27 830元。

產量對比:測土配方施肥區比常規施肥區產量平均減少9 650 kg/hm2,產值減少4 439元/hm2;測土配方施肥區比空白區平均增產45 250 kg/hm2,產值增加20 815元/hm2。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在噴施農藥和田間管理相同的情況下,配方施肥比農民習慣施肥區產量雖有所降低,但從投資成本和產出分析:測土配方施肥平均投入4 075.95元/hm2,產出為48 645元/hm2,實際收入為44 569.05元/hm2;而農民習慣施肥的化肥投資就要5 100元/hm2、農家肥5 600.1元/hm2, 2項合計10 700.1元/hm2,產出為53 084元/hm2,實際收入為42 383.90元/hm2,綜上充分顯示了測土配方施肥生產成本低、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說明測土配方施肥是科學合理的,可以大面積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勞麗娟,韋艷芳.甘蔗“3414”肥效試驗[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S2):259-260.

[2] 韋遠克,黃炳球,韋襲芹,等.甘蔗“雙高”良種對比試驗[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S1):3-4.

[3] 余暉,聞三峽.測土配方施肥在小麥與水稻生產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4(9):96-99.

[4] 王玉明,劉茂,李志平.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田間試驗[J].華北農學報,2007(S3):147-149.

篇4

關鍵詞 甘藍;“3414”試驗;產量;推薦施肥量

中圖分類號 S635;S1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083-02

蔬菜種植是陜西省太白縣的農業主導產業,但由于生產中施肥不合理,施肥成本較大,蔬菜產量徘徊不前[1]。在當前太白縣蔬菜生產現狀的基礎上,進行蔬菜生產田間施肥試驗,尋找蔬菜最佳的施肥方案,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化肥對蔬菜和環境的污染,提高蔬菜生產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寶雞市太白縣咀頭鎮黃鳳山村。地理坐標:東經107°20′14″,北緯34°3′29″,海拔1 607.7 m。試驗地塊土壤基礎性狀(ASL法測定值):pH值6.7,OM、NO-3-N、K2O、P2O5、Mg、Cu、Fe、Mn、Zn分別為15.7 g/kg、134.6 g/kg、132 mg/kg、19.9 mg/kg、18.7 mg/kg、1.56 mg/kg、27 mg/kg、18.7 mg/kg、0.97 mg/kg。

1.2 試驗材料

供試肥料:尿素(純N 46.4%)、過磷酸鈣(P2O5≥12%)、硫酸鉀(K2O≥50%);供試甘藍:藍寶石。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3414”回歸最優設計方案,設N、P、K 3個試驗因素,每個因素設0、1、2、3 4水平,共計14個處理,分別為N0P0K0、N0P2K2、N1P2K2、N2P0K2、N2P1K2、N2P2K2、N2P3K2、N2P2K0、N2P2K1、N2P2K3、N3P2K2、N1P1K2、N1P2K1、N2P1K1。其中,2水平為常量施肥水平,施純N 17.0 kg/666.67 m2、P2O5 10.0 kg/666.67 m2、K2O 8.0 kg/666.67 m2;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0 m2。甘藍定植株行距30 cm×40 cm,小區定植250株。

1.4 試驗方法

甘藍成熟時分小區收獲測產,計算肥料貢獻率、利用率等。利用SPSS軟件處理試驗數據。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氮、磷、鉀肥用量與產量的關系,最小顯著差數法(LSD)進行檢驗[2-4]。將氮、磷、鉀用量與產量進行一元二次、三元二次、二元二次擬合,確定甘藍最佳施肥量[5-6]。

2 結果與分析

2.1 氮、磷、鉀肥用量與甘藍產量的關系

從表1可以看出,N2P2K1處理的產量最高,為4 993.5 kg/666.67 m2,無肥處理(N0P0K0)的產量最低,為4 015.3 kg/666.67 m2,前者較無肥處理增產978.2 kg/666.67 m2。經方差分析發現,不同施肥處理甘藍產量差異顯著。對氮、磷、鉀肥不同施肥水平的產量數據進行經單因素方差分析,氮、磷、鉀配施均比無肥處理(N0P0K0)、缺磷處理(N2P0K2)、缺氮處理(N0P2K2)、缺鉀處理(N2P2K0)增產顯著。

2.2 不同施肥處理甘藍經濟效益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在磷、鉀肥用量相同的條件下,氮肥的施用對提高甘藍產量作用顯著。其中,施用純N 17.0 kg/666.67 m2處理(N2P2K2)增產量達到最大,較缺氮處理(N0P2K2)增產778.2 kg/666.67 m2,增產率為19.0%。純收入也達到最大,為622.56 kg/666.67 m2。而施純N 25.5 kg/666.67 m2(N3P2K2)時,增產率雖比施純N 8.5 kg/666.67 m2(N1P2K2)提高,但由于肥料成本增加,產投比最低。在氮、鉀肥用量相同的條件下,磷肥施用能明顯增加甘藍的產量,其中P2O5用量為10.0 kg/666.67 m2(N2P2K2)時增產、凈增收幅度最大。在氮、磷肥用量相同的條件下,鉀肥用量增加,甘藍增產。鉀肥用量為4.0 kg/666.67 m2(N2P2K1)增產515.9 kg/666.67 m2,達到最大,此時的純收入及產投比也為最大。

2.3 氮磷鉀肥不同施肥水平上的肥料利用率

農學利用率反映的是施用1 kg純量養分的增產能力;肥料偏生產力反映的是作物吸收肥料養分和土壤養分后所產生的邊際效應[7-8]。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氮、磷、鉀肥用量的增加,氮、磷、鉀肥的偏生產力、農學利用率呈下降趨勢,其具體的順序為鉀肥>磷肥>氮肥。土壤貢獻率是指土壤基礎肥力對產量的貢獻率。肥料貢獻率是指肥料對作物產量的貢獻率。試驗結果表明,氮、磷、鉀肥的貢獻率分別為:10.23%~15.97%、2.96%~11.76%、5.11%~10.33%;而對應的土壤貢獻率分別是84.03%~89.77%、88.24%~97.04%、89.67%~94.89%。肥料貢獻率的順序為氮肥>磷肥>鉀肥,而土壤的貢獻率則相反。

2.4 不同肥料效應模型

對氮(X1)、磷(X2)、鉀(X3)肥施用量與產量(Y)的關系進行擬合得到三元二次方程:Y=4 016.467 5+46.768 3X1-2.481 6 X12+108.674 5X2-8.499 0X22+21.061 4X3-7.472 3X32+1.218 9 X1X2+3.681 6X1X3+1.588 2X2X3,F=6.19>F0.05,R=0.965 9。通過極值判別,三元肥效模型典型,R值達到極顯著水平,表明甘藍產量與氮、磷、鉀肥用量極顯著相關。

對氮(X1)、磷(X2)、鉀(X3)肥施用量與產量(Y)的關系進行擬合得到二元二次方程:

在K2水平下,對氮(X1)、磷(X2)肥施用量與產量(Y)的關系進行擬合得到二元二次肥料效應方程:Y=4 102.206 1+44.425 9X1-1.905 7X12-67.498 6X2-6.834 5X22+2.743 1X1X2,R=0.979 6。同樣在P2水平下,擬合方程可得:Y=4 590.319+32.000 4X1-1.995 6X12-20.339X3-5.277 6X32+5.319 4X1X3。在N2水平下擬合得到:Y=4 235.61+110.537X3-7.964 3X32+60.075 8 X2-6.636 9X22+2.850 1X3X2。結果表明,擬合的肥料效應模型均典型,R值達極顯著水平。

在P2K2水平下,研究N肥用量(X1)與產量(Y)的相關性,得到一元二次肥料效應方程:Y=4 078.415+87.172 4X1-2.259 2 X12,R=0.991 1,達顯著相關。說明用該方程描述在當地最佳P、K肥量下的效應是合理的。同樣,得到P、K肥用量與產量的相關性方程,分別為Y=4 300.475+123.115X2-7.363X22,R=0.958 8;Y=4 507.625+140.881 3X3-104 828X32,R=0.937 4。結果表明,這3個一元二次模型均典型,且達到極顯著水平。

綜合分析各肥料效應模型的結果發現,氮、磷、鉀肥的一元二次肥效模型推薦的施肥量能夠反映試驗地的實際情況,可用于生產實踐指導施肥。用所擬合的模型可確定,在最高產量的條件下,氮、磷、鉀肥的施用量分別是16.0~18.2、8.1~8.4、6.2~6.7 kg/666.67 m2。最高產量的范圍在4 815.1~4 981.0 kg/666.67 m2。而在最佳經濟產量下,氮、磷、鉀肥的施用量分別是14.1~17.1、7.5~7.9、5.1~6.4 kg/666.67 m2,最佳產量范圍為4 813.7~4 979.7 kg/666.67 m2。

3 結論與討論

在陜西省太白縣布設田間試驗,利用“3414”田間肥效試驗設計,研探不同氮、磷、鉀肥的利用效果及推薦施用量對甘藍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表明:①隨著氮、磷、鉀肥施用量的增加,甘藍產量均有增加。該地區甘藍生產以施用氮肥效果最好,鉀肥次之,最后是磷肥,平均增產率分別為15.0%、7.8%、8.6%。②隨著氮、磷、鉀肥施用量的增加,3種肥料的農學利用率和偏生產力的順序均為鉀肥>磷肥>氮肥。③氮、磷、鉀肥對甘藍產量的貢獻率分別是12.94%、7.25%、7.86%。而土壤中氮、磷、鉀肥的貢獻率則分別為87.06%、92.75%、92.14%。④通過擬合肥料效應模型,并進行比較,發現在該試驗條件下,擬合的三元二次肥效模型和一元二次肥效模型所推薦的施肥量能夠反映出當地的實際情況,推薦的最大的施肥量,氮、磷、鉀肥分別是16.0~18.2、8.1~8.4、6.2~6.7 kg/666.67 m2。推薦的最佳的施肥量,氮、磷、鉀肥分別是14.1~17.1、7.5~7.9、5.1~6.4 kg/666.67 m2。甘藍的最高產量范圍為4 815.1~4 981.0 kg/666.67 m2;最佳產量的范圍為4 813.7~4 979.7 kg/666.67 m2。

4 參考文獻

[1] 趙歡,孫倩倩,王小晶,等.酸性紫色土定位施肥對甘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107-114

[2] 李建勇,朱小梅,朱洪霞,等.不同肥料組合對酸性紫色土中甘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08(2):408-411.

[3] 熊亞梅,梁銀麗,周茂娟,等.氮肥水平對甘藍產量和品質及土壤硝態氮含量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7(4):4839-4843.

[4] 姚寶全.氮肥對結球甘藍產量與硝酸鹽含量的影響[J].福建農業學報,2003(3):178-181.

[5] 傅世宗.施氮水平對結球甘藍產量和硝酸鹽含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5(5):25,50.

[6] 張建麗.不同氮肥品種對結球甘藍產量及硝酸鹽含量的影響[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6(5):25,35.

篇5

【關鍵詞】非乙醇性脂肪肝;血脂;血糖;肝功能;診斷;治療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61-01

目前在臨床上脂肪肝為諸多原因所導致的一種肝內脂肪積蓄過多,導致肝臟對各種代謝均存在異常改變的肝實質性病變,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脂肪肝的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曾有研究證實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會導致血糖、血脂以及肝功能出現異常,本次研究中出于對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檢驗結果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展開了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檢驗,并對比分析了檢查結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病例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分別抽取其中的43例和50例作為研究對象,脂肪肝組中有男25例,女19例,年齡32-79歲,平均(54.2±14.3)歲,病程9個月-5年,平均(2.1±0.7)年;健康組中有男27例,女23例,年齡33-78歲,平均(53.7±14.6)歲。以上統計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如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脂肪肝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計的研究對象分別展開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檢驗,而后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檢驗結果。

1.2.2 檢驗方法 在接受檢查前的3天內患者食素食,在檢查當天抽取研究對象的晨起空腹靜脈血5ml,在完成離心操作后,采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展開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酰轉肽酶(GGT)檢測,其中TC、TG采用氧化酶法測定,而FBG的檢測則是采取己糖激酶法[2]。

1.3 數據處理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各項觀察指標檢查結果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χ±s)進行表示,分別展開t檢驗和Χ2檢驗,在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血糖與血脂檢測結果 經統計得知,脂肪肝組患者的TC檢驗結果為(5.8±1.3)mmol/L、TG檢驗結果為(3.3±0.9)mmol/L、FBG檢驗結果為(7.2±1.5)mmol/L、HDL-C檢驗結果為(2.4±0.1)mmol/L、LDL-C檢驗結果為(3.9±1.4)mmol/L,以上各觀察指標的檢驗結果均較健康組發生明顯升高(P

2.2 肝功能檢測結果 經統計得知,脂肪肝組患者的AST檢驗結果為(42.5±8.1)U/L、ALT檢驗結果為(45.2±9.3)U/L、GGT檢驗結果為(52.6±10.1)U/L,以上各觀察指標的檢驗結果較健康組均發生顯著升高(P

3 討 論

目前在臨床上對于非乙醇性脂肪肝發病機制的研究較多,得出的結論為該病癥為非乙醇性因素以及一些其他明確是肝損傷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其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性為主要臨床特征。臨床研究證實非乙醇性脂肪肝的早期病理表現主要為單純性脂肪肝,存在明顯的可逆性,經簡單治療以及對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便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3]。若晚期確診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會進展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從而使治療的難度以及成本均得以顯著增加。因此,對非乙醇性脂肪肝進行早期診斷對于疾病控制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目前已有諸多臨床研究證實,血脂異常為誘發非乙醇性脂肪肝的一個高危因素[4]。在本次研究中脂肪肝組患者的TG、TC、LDL-C以及HDL-C。曾有研究表明,高血TG癥同非乙醇性脂肪肝的發生機制存在十分密切的相關性,諸多學者均明確指出非乙醇性脂肪肝的發生機制實質為“二次打擊”學說,也就是肝脂類合成以及代謝平衡遭到破壞,從而使調節功能出現明顯障礙,最終引起TG水平堆積,這是肝臟的第一次打擊,而后的各種損害則為肝臟所受到的第二次打擊[5]。

肝功能與脂肪肝的發生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一結論已經在諸多臨床研究中得到了證實,ALT與AST能夠對肝臟是否發生受損以及損傷程度進行充分的反映,大多數情況下ALT分布在細胞漿中,而AST則主要分布在細胞漿以及線粒體中。若是肝細胞遭到損傷,ALT與AST便會自細胞中逃逸,進入到血液當中,從而導致血清中AST與ALT濃度發生急劇升高。一般情況下GGT分布在腎臟,而在肝內則主要是分布在細胞漿以及肝內膽管上皮中,諸多肝膽疾病均會增加GGT活性,因此GGT水平能夠對肝癌、肝硬化、肝炎等的發生進行準確的判斷,然需要同其他指標進行結合,在不同疾病中該物質的升高程度也存在明顯差異[6]。在本組中脂肪肝患者的ALT、AST以及GGT水平均較健康組發生了明顯升高,這一結果對以上結論予以了證實。

曾有研究證實,肝臟疾病不但會對患者的血脂代謝和肝功能產生影響,同時還會影響的糖的代謝。本次研究中脂肪肝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較健康組發生明顯升高,這一結果便證實糖代謝異常同樣為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臨床應給予關注。

參考文獻

[1]張健,姚洪森,賀南方,等.脂肪肝的診斷治療進展[J].河北醫藥,2010,25(12):121-122.

[2]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乙醇性肝病學組.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S].中華肝臟病雜志,2009,11(15):71-72.

[3]董威.脂肪肝患者體質指數、血脂、血糖、丙氨酸轉氨酶水平[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9,17(03):326-327.

[4]張敏,孫華明,劉華.脂肪肝的血液流變學特征及血脂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9(07):318-320.

篇6

深圳市飛亞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亞達”)成立于1987年,現有員工1000多名,擁有12個分公司、6個經銷分部、400多家零售網點和近百家“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連鎖店,銷售網絡覆蓋全國。

隨著公司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和分支機構日益增多,各機構遠程接人、員工移動辦公等需求激增,這對飛亞達原有的中央數據系統的安全性造成極大威脅。

因此,飛亞達急需升級網絡安全性能,在保證全國各分公司、連鎖網點以及移動辦公人員等都可以安全、高效、快捷地連接集團數據中心的同時,能夠對員工行為以及數據實現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把關用戶身份

飛亞達決定啟動虛擬專用網絡(SSL VPN)項目。

據該公司IT部門經理張榮浩介紹,飛亞達之前的虛擬專用網采用的是IP安全(IPSec)技術,它有不少缺陷。首先,在賬號管理、權限分配方面比較麻煩;其次,無法控制連入網絡中的終端,如果有一臺PC中毒,它就會不斷在局域網中發送數據包,整個內網都會受到攻擊,網速也會變得很慢。

在確定部署虛擬專用網絡后,飛亞達開始對多個品牌的產品做比較和篩選。最后,美國SonicWALL公司的“干凈的VPN”概念――同時檢驗用戶身份和所傳遞數據的安全性,確保用戶不把安全威脅帶人企業內網,贏得了深圳鐘表企業的青睞。

在項目第一期,飛亞達在集團總部部署了一套Aventail SSL VPN設備。當外網終端訪問集團數據中心時,該設備會進行持續的主機完整性和數據安全檢查,一旦發現威脅,它馬上實時啟動系統隔離,保護系統安全。

除了安全性,IP Sec虛擬專用網絡的最大缺陷是需要在客戶端上安裝軟件,而且不同的操作系統需要不同的客戶端軟件,當企業要改造網絡時,管理難度將呈幾何級增長。

SonicWALL的技術恰恰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樣,無論是總部以外的員工還是商業伙伴,無論使用任何互聯網設備、在任何地方,都能根據需要直接訪問飛亞達的集團數據中心。還讓飛亞達方面松了一口氣的是,該技術提高了聯網效率和安全性,內部網絡的基礎架構成本并沒有因此增加。

隨著公司業務擴大,業務系統也隨之增加,改造初期可支持的并發用戶數量很快就不夠用了。2007年9月,飛亞達對公司網絡進行了第二次升級,將并發用戶數從50個增加到250個,同時將監控對象從外網用戶擴展至內網用戶,從而實現全面安全訪問。

除此之外,公司制定了統一的安全訪問準則,并按不同安全等級,對核心系統中的各種內容實行不同的開放度控制。譬如對于安全級別高的應用,系統會啟用終端數據加密保護功能,用戶能正常訪問這類應用,但不能進行打印、復制和截屏等操作,為防止數據外泄又加了一把保護鎖。

構建立體防護網

第一期和第二期項目解決了網絡用戶安全接入的問題,2009年初,飛亞達又啟動了第三期項目。除了將虛擬網的并發用戶數量增加至500個以外,第三期項目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原有的普通防火墻更換掉。

許多企業在信息化改造時,傾向于選擇一家公司的多種產品或服務,這樣能避免不同品牌產品兼容性的風險,還能免除反復選擇供應商而產生的成本。飛亞達也不例外。

篇7

關鍵詞 肺炎克雷伯菌 耐藥性

革蘭陰性桿菌是主要的院內細菌性肺炎的致病菌,尤其是腸桿菌科細菌性肺炎常是重危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肺炎克雷伯菌所致感染在院內細菌性肺炎中占前三位。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臨床上許多抗菌素的耐藥情況也日益嚴重,而如何有效地應用抗菌藥物也成為越來越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難題。導致細菌對此類藥物耐藥的豐要原因是細菌染色體或質粒介導的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產生。ESBLs的傳播性及其多重耐藥性,往往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及時檢測產ESBLs細菌流行趨勢及其耐藥性變遷,對于控制此類耐藥菌及其耐藥質粒的傳播,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解我院ESBLs的發生情況及其耐藥性,同時掌握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文選擇易產生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作為研究對象,對我院細菌室2006年1~6月下呼吸道分離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菌株來源 58株肺炎克雷伯菌均來源于2006年1~6月本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痰陽性標本中分離的菌株。

培養材料 各類培養基由杭州天和微生物公司生產,藥敏紙片由北京天壇生物技術開發公司生產。

菌株的分離與鑒定 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分離培養[1],同時用標準菌株進行質量控制。質控標準菌用WHO標準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作質控,室內質控結果均在NCCLS規定范圍內。將已分離并鑒定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推薦的紙片擴散法(K―B法)進行藥敏試驗[2]。檢查ESBLs,按照NCCLS推薦方法進行操作。

結果 送檢標本共分離出441株細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在醫院細菌感染率中達到14.5%,其中標本主要出自我院重癥監護病房(ICU)。5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耐不同類型抗生素達3種以上的菌株占62%,其中43.1%為ESBLs陽性株,56.9%為ESBLs陰性株。

藥敏結果 肺炎克雷伯氏菌對16種常用抗菌藥物耐藥情況見表1。58株檢出肺炎克雷伯氏菌藥敏試驗顯示:敏感性最高的是亞氨培南、頭孢吡肟、環丙沙星、頭孢他啶,敏感率均達到80%以上,而肺炎克雷伯桿菌對青霉素類高度耐藥,對氨芐青霉素耐藥率達到95%,即使是氨芐青霉素+舒巴坦,耐藥率也約為45%。對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唑啉和頭孢克洛的耐藥率很高,約為85%,但對頭孢吡肟敏感率稍高,達75%,這與其他學者報道的情況相似。對氟喹諾酮類耐藥率在20%~30%。對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敏感率稍高,但頭孢他啶、頭孢噻肟和頭孢曲松也分別有20%、30%和45%的耐藥率。而對碳青霉烯類高度敏感,調查中見到檢出肺炎克雷伯菌對亞氨培南敏感率最高,達到95%。克雷伯桿菌對氨基糖苷類的敏感性在60~70%。

討論

肺炎克雷伯菌是腸桿菌科中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也是常見醫院內呼吸道感染菌,社區獲得性呼吸道感染中肺炎克雷伯桿菌感染占1%~5%,而存院內感染中則可高達23%。近年來其耐藥性呈升高趨勢,而產ESBLs正是克雷伯桿菌耐藥性產生的重要機制,約30%的肺炎克雷伯菌可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3],國外報道肺炎克雷伯桿菌產ESBLs率13%~86%[4],我圍產ESBLs克雷伯桿菌感染率近年來也顯著增加,部分地區肺炎克雷伯桿菌產ESBLs率高達69.8%[5]。本研究中發現克雷伯桿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的敏感性已有所降低,提示產ESBLs克雷伯桿菌株感染率有增加趨勢,而臨床克雷伯桿菌耐藥性和耐藥率也日益嚴重。肺炎克雷伯菌產生的ESBLs可水解不耐酶的青-霉素類,單酰胺菌素類以及廣譜頭孢菌素,如頭孢他啶、頭孢噻肟等,故產ESBLs菌對這些抗生素都呈高度耐藥狀態,本研究中發現肺炎克雷們桿菌對青霉素類已經高度耐藥,對第一、二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也高達85%左右,檢出菌株對頭孢他啶、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的耐藥率在20~45%。由于產ESBLs菌不僅對第三代頭孢菌素呈現耐藥,而且對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也通常存在多暈耐藥現象。故本研究中顯示,克雷伯桿菌菌株對氨基糖苷類耐藥率也很高,達30~40%;對氟喹諾酮類耐藥率在20%~30%。肺炎克雷伯菌藥物耐藥性變遷與不同地區和醫院抗生素使用的種類和數暈有關,也與大量使用頭孢菌素等抗菌素后誘導產生的肺炎克雷伯桿菌ESBLs陽性菌株不斷增多有關。

ESBLs是由質粒介導的可以水解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及單環類抗生素的B-內酰胺酶,可存菌株間轉移和傳播。ESBLs最常見于肺炎克雷伯桿菌和大腸埃希菌,它是在廣譜酶如TEM-1、2或SHV-1結構基礎上經個別或幾個氨基酸突變衍生而來[5],其編碼基因位于質粒并通過質粒傳播[6]。ESBLs的質粒上常攜帶對其他抗生素耐藥的基因,如ESBLs編碼質??梢詳y帶氦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的耐藥基因,因而產ESBLs菌株多表現為多重耐藥,本研究顯示本院肺炎克雷伯分離株除對亞氨培南敏感率高達95%以外,對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和氟喹諾酮類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藥率,提示耐藥產ESBLs細菌具有多重耐藥的特性。

目前隨著抗菌素的大量使用,由其引起的醫院暴發感染在國外時有報道,最近國內也有學者報告產ESBLs和pAmpC的肺炎克雷伯桿菌已成為我國醫院感染分離率較高的細菌之一,因此產ESBLs細菌感染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重視,而如何控制產ESBLs細菌感染及耐藥性的產生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我們認為應加強對細菌耐藥性變遷的動態檢測,及時總結這些常用抗菌藥物耐藥趨勢,同時有必要對

本地區克雷伯桿菌產ESBLs情況進行研究,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因為NC-CLS明確指出對產ESBLs細菌感染,不管其體外藥敏實驗結果如何,都應視為對所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耐藥。因此當肺炎克雷伯菌產生ESBLs時,不管體外藥敏結果敏感與否,均應避免使用青霉素、第一、二、三代頭孢菌素和氨曲南。同時應針對產ESBLs菌株易耐藥的特點,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及時制定和修正給藥方案。對于肺炎克雷們菌感染應嚴格控制和合理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及其他廣譜β-內酰胺類抗生素,以減少ESBLs陽性菌和多耐菌株的產生和播散??煽紤]選用含β-內酰胺酶抑制劑的復方抗菌藥物,同時業胺培南等碳青酶烯類可作為治療產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首選,第四代頭孢并不推薦用于治療產超廣譜酶細菌導致的感染。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主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472

2 Nat ional Committee on Clinical Laborato-rv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antimicrobial disk susceptility teststhed.Approved standard M2-M6,Pennsylva―nia:NCCLS.1997.17(1):1

3 張嬰元,汪復,妹,等,上海地區產超廣譜β2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試驗和臨床研究,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1,1(30):147-149.

4 Bab inl GSL ivemare DM Anti 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st L lebsiellaspp collectedfrom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southern andwesten Europe in 1997―1998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0,15:183―189

篇8

【關鍵詞】 重癥監護室;肺部感染;護理對策;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48\

針對于重癥監護室患者而言感染幾率較高, 其中肺部感染尤為常見, 相關資料報道稱肺部感染在所有重癥監護室感染中位居首位[1]?;颊咭坏┌l生肺部感染且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處理, 將對今后的治療和預后造成嚴重影響, 住院時間也會因此延長, 增大了患者的負擔[2]。本次研究將分析重癥監護室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護理對策,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于本院的90例重癥監護室并發肺部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 采用電腦分組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5例。對照組男27例, 女18例, 年齡26~61歲, 平均年齡(46.3±11.2)歲;觀察組男29例, 女16例, 年齡28~66歲, 平均年齡(48.3±10.6)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即告知患者住院期間所需注意事項, 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等, 給予患者相關的健康知識教育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模式, 具體如下。

1. 2. 1 氣管護理 保證患者切口周圍處于干凈和清潔, 一旦發現患者切口有滲出情況需要及時更換紗布。對患者切口周圍的皮膚進行觀察, 避免患者發生濕疹以及感染。針對于采用內套管的患者要定期消毒和清潔。

1. 2. 2 吸痰護理 在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情況下將帶負壓的吸痰管置入患者氣管, 在氣管插管末端位置將負壓關閉, 繼續插入;待患者氣管有刺激感時打開負壓, 左右旋轉吸痰, 操作時醫護人員需做到動作輕柔。

1. 2. 3 口腔護理 患者若是長期處于昏迷狀態其唾液的分泌量會有所減少, 因此口腔的自凈能力也將下降, 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工作尤為重要?;颊呷羰强谇恢械膒H值較高時, 清洗液中的硼酸溶液濃度需在25%左右, 當患者口腔中pH值較低時, 則需要選擇采用濃度2%碳酸氫鈉清洗液。視患者的口腔情況合理選擇清洗液。

1. 2. 4 消毒處理 對患者的病區每天進行定時清潔, 確保地面的干凈和整潔。對于患者的貼身衣物和床單等也需要進行定期消毒。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經常消毒雙手, 防止細菌通過雙手在病房中傳播, 降低感染的發生率。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以及肺部感染情況進行分析比較。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不同的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護理36例滿意、7例一般、2例不滿意, 滿意度為95.56%(43/45);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22%(1/45)。對照組患者護理18例滿意、18例一般、9例不滿意, 滿意度為80.00%(36/45);肺部感染發生率為13.33%(6/4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多種因素均可能導致患者發生肺部感染, 其中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誤吸、侵入性操作以及藥物因素等。所以在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時需要有針對性。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均全部采用了綜合性護理模式, 給予了患者氣管護理、吸痰護理以及口腔護理等措施[3]。

對患者實施氣管護理可降低和防止患者侵入性操作造成的傷害, 給予患者吸痰護理則可以避免患者在治療期間發生誤吸。同時口腔護理可明顯降低和減少藥物給患者造成的影響;最后給予患者實施的消毒護理能夠防止外界因素對患者造成的感染[4]。對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可從根本上降低患者發生誤吸的可能性, 進而也降低了患者的環境因素以及侵入性操作或藥物因素對患者造成的傷害, 提升了重癥監護室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有效性同時確保安全度過危險期[5]。

經過不同的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56% (43/45), 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22%(1/45);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80.00%(36/45), 肺部感染發生率為13.33%(6/4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為了防止和降低重癥監護室患者發生感染情況需及時對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模式, 有效控制患者感染情況,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馬麗萍, 賀燕.重癥監護室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中國醫學創新, 2011, 8(16):107-108.

[2] 桑秀芳.重癥監護室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和相對護理對策. 中外健康文摘, 2014(27):141.

[3] 席建宏, 彭曉紅, 董正惠, 等.重癥監護室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和相對護理對策.醫藥前沿, 2014(27):300-301.

[4] 壽麗.重癥監護室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4):384-385.

篇9

[關鍵詞] 干擾素;慢性丙肝;間質性肺炎;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 R512.6+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b)-065-02

我國屬于丙型肝炎高發區,流行病學顯示,我國丙型肝炎流行率為2.5%~4.6%,丙型肝炎雖較少引起重癥肝炎,約80%發展成慢性丙型肝炎,但經過20~30年的自然病程易發展成為肝硬化、肝細胞癌。干擾素被認為是治療丙型肝炎的有效藥物,其可有效抑制丙肝病毒的復制,降低肝臟的損害及肝硬化的發生率[1]。干擾素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流感樣癥狀、肌肉酸痛、乏力、胃腸功能失調、血液系統作用(如貧血、白細胞減少)、精神異常等,引起間質性肺炎較為少見,為了能夠提高對干擾素所致間質性肺炎診治水平,筆者對5例干擾素所致間質性肺炎進行總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對象為2000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干擾素治療慢性丙肝所致間質性肺炎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齡29~48歲,平均34.2歲。

1.2 臨床特征

1.2.1 藥物應用及發生時間特點5例干擾素治療慢性丙肝所致間質性肺炎患者單獨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丙肝發生間質性肺炎3例,發生率為60.0%;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肝發生間質性肺炎2例,發生率為40%。單獨應用干擾素出現間質性肺炎癥狀的時間為10 d~21周;聯合治療出現間質性肺炎癥狀的時間為3~32周。

1.2.2 臨床癥狀主要的癥狀是咳嗽、進行性呼吸困難和發熱,查體:呼吸急促,口唇稍發紺,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肺可聞細濕音。X線胸片檢查:早期雙肺紋理粗重,或小斑片狀陰影,短期內迅速進展,雙肺呈彌漫性病變,表現為斑片狀、結節狀陰影,呈毛玻璃狀,或形成大片浸潤陰影。胸部CT檢查:雙肺彌漫性病變,紋理粗亂,呈毛玻璃狀、蜂窩狀、片狀陰影。

1.3 治療

采取吸氧、抗生素、機械輔助通氣等;糖皮質激素應用,以甲強龍2.0 g/d沖擊治療3 d,接著強尼松40 mg/d治療2周以上。

2 結果

本組5例干擾素治療慢性丙肝所致間質性肺炎中,經積極救治病情進一步加劇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死亡1例,病死率為20%,為單獨應用干擾素患者。

3 討論

干擾素目前已較廣泛的應用于臨床,其毒副作用卻是明顯存在,最常見的是發熱及流感樣綜合征,發生率為82.5%,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 h發生,體溫可升至38~40℃,6~12 h達高峰,均能自行消退;還可出現一過性骨髓抑制和精神異常;在肺毒性方面,目前報道的有結節病、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胸腔積液及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pneumonia,IP)[2],排除標準是其他肺部疾病,如結節病、哮喘急性發作、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

間質性肺炎的病理特點[3]是雙肺彌漫性、肺泡損傷,均一性病變,幾乎無正常肺組織。肺間質因為水腫、慢性炎癥細胞滲出、成纖維細胞增生并產生大量未分化膠原蛋白,而表現為肺間質增厚,肺泡間隔增厚水腫、炎癥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殖、肺泡Ⅱ型細胞增生及透明膜形成。

對干擾素誘發IP的機制尚不清楚,既往報道認為可能與以下有關:干擾素的直接肺毒性;干擾素的免疫調節作用。干擾素可以誘導炎癥細胞(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向肺組織及小氣道浸潤,增加轉化生長因子口等致纖維化細胞因子產生,增加自然殺傷細胞功能,增加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I的表達[4]。從而推測干擾素激活肺特異性免疫介導的反應,導致間質性肺炎。

治療間質性肺炎主要應用糖皮質激素,因為間質性肺炎的發生與一系列的炎癥介質有關,如細胞因子、趨化因子、氧自由基及補體等。目前已證實轉化生長因子能夠誘導肺泡上皮細胞向肌成纖維細胞轉化。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能趨化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成纖維細胞,促進多種細胞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促進肺纖維化形成[5]。糖皮質激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這些炎癥介質的產生,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通過對本組患者特點觀察,單獨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丙肝發生間質性肺炎,發生率為60.0%;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肝發生間質性肺炎,發生率為40%。并且在發生間質性肺炎時間上有所差異,在治療慢性丙肝時應聯合應用,避免單獨應用干擾素進行治療,減少毒副作用的發生。對于可疑間質性肺炎常需要外科手術或經胸腔鏡肺活檢病理確診,但有一定危險性。臨床醫生應熟悉和掌握間質性肺炎臨床表現和影像學特征,有助于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馬為民,陸堅,蔣小玲,等.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及其預測因素的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7):148.

[2]Chen YC,Lu SN,Lin Mc.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after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b and ribavirin for chronic hepatitis C[J].Chang Gung Med J,2007,30:92-97.

[3]朱元鈺.間質性肺炎診斷與治療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04,21(1):23-25.

[4]陳陌儀,侯顯明,于潤江.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病理組織分類與臨床表現[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1):57

篇10

【關鍵詞】呼吸機相關肺炎;醫院感染;危險因素;控制

VAP是機械通氣過程中嚴重并發癥之一,被衛生部列為醫院感染重點控制項目。國外報道VAP發病率達9%~69%,所致死亡率為20%~71%?;颊咭坏┌l生VAP,則造成脫機困難,住院時間延長,增加醫療費用,嚴重者導致死亡?,F對本院26例VAP感染病例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ICU共監護心臟術后患者1810例,年齡1.6~78歲,平均10.5歲,其中≥60歲的217例,占14.97%;ICU駐留時間2~32d,平均4.5d。

1.2方法根據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設計調查表;診斷標準依據衛生部[2001]2號文《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執行。

2結果

2.1感染率VAP感染26例,感染率為1.44%,感染部位構成比為36.82%,死亡7例,死亡率為26.92%。

2.2原發病與VAP感染者均為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的幼兒和風濕性心臟病的老年患者,平均病情嚴重程度(ASIS)分級評分在D~E級之間。見表1。

2.3機械通氣時間與VAP有學者報道進行機械通氣第10天肺炎累積患病率為6.5%,第20天為19%,因此在整個機械通氣過程中,肺炎危險性平均每天增加1%。本組26例VAP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均≥10d,最長27d。

2.4VAP與病原菌分布26例VAP感染均送痰培養+藥敏,檢出致病菌28株(混合感染2例),見表2。平均耐藥率為57.13%。

2.5VAP治療與轉歸感染患者均使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用藥時間最短9d,最長30d,平均13.5d。死亡7例,均為多

臟器功能衰竭合并感染,其他均治愈。

3討論

目標性監測顯示,VAP感染為本院ICU醫院感染首位,也是導致心臟術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3.1原發病與VAP感染的關系調查發現,17例為先心病中畸形較重的病種,患兒營養發育不良、免疫功能低下,VAP發生率占47.22%;老年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因機體免疫力低下,各系統、臟器機能減退,基礎病多,VAP占發生率的34.62%。

3.2氣管插管與VAP感染有直接關系氣管插管損害了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微生物易從口咽部下行呼吸道,使機械通氣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增加,加之氣管吸痰的黏膜損傷和氣管局部給藥,也增加了VAP感染因素[3]。

3.3抗菌藥物應用目前,臨床抗菌藥物應用多為廣譜三代頭孢類,導致產生耐藥菌株;有11例靜脈應用激素,促使患者機體免疫力進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