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表現手法范文
時間:2023-03-23 22:25: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的表現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果說《詩經》有濃郁、淳樸、粗獷剽悍北方民族的特點,象征著黃河的醇厚、綿長、雋永、歷經滄桑不改其蕩氣回腸本色的話,那么有著溫柔、多情、幽靜、九曲回腸、風景宜人的長江則是江南民族特色的寫照,而《離騷》則體現了這一特色。
《詩經》、《楚辭》這兩部作品集是中華民族文學作品的最早形式――詩歌的源頭,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都從中汲取了它豐富的精華,特別是它的表現手法。
《詩經》“六義”是“風、雅、頌、賦、比、興”,后人把前三者概括為其內容,后三者概括為表現手法。這一說法是由宋代大文學家、哲學家朱熹提出來的。因其概括精辟、準確,因而沿用至今。后來《離騷》及楚國其他文人的作品也使用了這種表現手法。
朱熹說:賦者,乃直言鋪陳其事也。
比者,乃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這些晦澀、難懂的語言不好理解,而今人概括先秦詩歌及唐宋詩詞在寫作方法及表達技巧上運用時將其演化、分解為以下:
一、渲染、鋪墊、鋪陳、烘托、襯托、對比、照應、白描;
二、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動靜結合;
三、夸張、比喻、比擬、借代、反復、對偶、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
那么朱氏所說的“賦、比、興”與今人所概括的內容有什么聯系呢?
我以為今人所概括的表現手法是賦比興的進一步細化。
賦,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我國古代文體,盛行于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的篇幅抒情說理的”,而寫景敘事抒情說理是文學語言的表達方式,除宋詞重在說理外,其他古典詩詞都采用這四種表達方式?!对娊洝?、《楚辭》中的表現手法也是這四種語言的體現。今人所概括的一、二種表現手法就是“賦”的具體體現。第一種是從描寫景物方面來說的。中國古代的詩歌是詩畫合為一起的,蘇軾在評價王摩的詩畫時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渲染、襯托、烘托、白描、工筆、鋪陳、鋪墊等本是繪畫術語,而將其用在詩歌表現手法上說明這與繪畫是相通的。當然,中國的詩歌是以形象化的思維為主,講究以物象來體會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我們在寫詩或讀詩時,腦中會出現作者所描繪的具有一定特點的形象,會被頭腦中的思維牽著走。因此,寫詩是文字連綴的畫,而繪畫則是色彩涂抹的詩。今人對古代詩歌的內容配以插圖,也正是這個道理。不過,畫面的內容需要眼睛的鑒賞,反映到大腦,進行再創造、加工、思考,才能品味出詩歌的審美情趣、價值所在,而詩歌則需要通過字詞的連綴,發揮豐富的想象,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畫面美,是一個更復雜的藝術加工過程。所以,有文學素養,特別是有詩歌素養的人,應懂一點繪畫知識,而有繪畫技巧的人也應有一點文學才華,這就如宋代的大文學家蘇軾,文章千古一絕,繪畫更是堪稱一流。
寫詩的目的重在抒情。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但文貴在含蓄,中國古典詩詞講究情感的含蓄、內斂,個性不張揚,它不同于西方詩歌那充沛洋溢的激情,因此常把自己復雜的喜怒哀樂情感濃縮為一句簡短的詩句或蘊含寄托在所描的景物當中。這樣今人所概括的第一種表現手法就派上用場了。凡是描寫景物的句子都可以用這些詞語去分析。不過,有種比較復雜的景和情不一致的表現,這就是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拔粑胰ヒ?,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等這樣的句子就是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
綜上所述,第一二種表現手法可以概括為“賦”和“興”的表現,不過“興”重在寫景,在敘事的過程中適當加以景物描寫,一般在《詩經》文章的開頭,所以也叫起興?,F代流行歌詞也用此法。而賦不僅僅為抒情,還為寫景敘事,不過朱熹把敘事和抒情歸為賦,而把寫景歸為興。
至于第三種表現手法,今人把它說成修辭手法也是由“比”派生出來的。這種表現手法只能用來分析某一兩個句子,而“象征”這種表現手法,在現代散文中則被大量使用。如,矛盾的《白楊禮贊》、楊朔的《茶花賦》等文章中就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詩歌中一般則作為借代來講,如杜甫《兵車行》的“武皇”借指唐代皇帝,“漢家”則借指唐朝廷,特殊情況另當別論。
這里要說一下,象征與寄托、寄寓的區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如,火炬象征光明,江水象征歷史長河的浩浩蕩蕩,象征時光的流逝等。而寄托,是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寄寓,也就是寄托。從以上對兩個詞的解釋上可看出,他們的作用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說法有不同呢?關鍵是象征是把某種特殊意義直接說出,而寄托則不直接說出;象征是大的意義,而寄托則是個人感受。如蠟燭象征奉獻精神,而景物則蘊含個人的感情。
這里還要說一下文學作品表達方式在詩歌中的使用:
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但是詩歌是不用說明的??v觀中國詩歌,很少或沒有用說明表達方式的。詩歌所用表達方式的順序是:寫景、敘事、抒情、議論。如果按照這樣的順序去分析,那么詩歌的表現手法就很容易分析出來了。一般敘述語句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為寫景打基礎,可以用對偶、對比的表現手法,當然也表達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寫景的句子也可看作是間接抒情,作者通過景物描寫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或哀愁怨恨的感情。當然,在寫景過程中,作者講究動景與靜景、實景與虛景相結合,這是文字運用的技巧和方法。抒情句一般是直抒胸臆,議論句是詩歌中點明主旨或揭示意義的句子,這樣的句子是詩歌的詩眼,也是中心所在,而前面的敘事寫景是為其揭示主題做鋪墊或鋪陳。
篇2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中又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繪聲繪色等多種手法。
描法中,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前者如烘托、襯托,后者如對比、反襯;此外還有實寫與虛寫、動景描寫與靜景描寫、聯想與想象等。
詩歌的修辭手法中,比較常見的是比喻、擬人、夸張、對比、雙關、諧音等。
賞析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古詩詞鑒賞題最常見的考查形式,提問方式有:
詩歌(或某一詩句、某一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表達技巧、寫作手法)?
簡析詩歌(或某一聯)表現情感的手法。
詩歌是如何表現這一情感主題的?請作簡要分析。
這兩首詩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請從某一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這首詩。
……
以2012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的詩歌鑒賞題為例,題目中的第2小題要求簡要分析題目所給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未展芭蕉
(唐) 錢 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 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參考答案是:第一首詩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的芭蕉比做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詩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分析上面的參考答案,我們可以整理出賞析詩歌表現手法的幾大要點:
(1) 明確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參考答案中明確指出第一首詩運用比喻,第二首詩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
(2) 結合詩句解釋這種表現手法在詩中是怎樣運用的。參考答案中詳細分析了第一首詩的表現手法:將未展的芭蕉比做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第二首詩的表現手法參考答案中未作詳細解讀,我們不妨根據要點試著解讀:“新綠”與“數點紅”相互映襯,“芳心莫輕吐”則運用比擬,又將“未開海棠”與“鬧春風的桃李”進行對比。
(3) 結合表現手法的特點指出其藝術效果。參考答案指出,第一首詩的效果是“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詩的效果是“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這道題共5分,考場上絕大多數同學沒有得到滿分,得1分甚至不得分的也不在少數??偨Y閱卷情況,同學們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
(1) 遺漏表現手法
如:第一首詩中“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表現出詩人有心事,卻無人傾訴;兩首詩都表現出了詩人對尚未開放的植物的愛憐之情。這個答案的前半句是對詩句的解說,但沒有指出詩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解說也不是圍繞表現手法展開的,只能得1分。
(2) 混淆表現手法
如:借景抒情,通過未展芭蕉和海棠來表達作者對芭蕉、海棠的憐惜之情和對春天帶來的寒冷的痛心切責之情。這兩首詩都沒有使用“借景抒情”這一表現手法,這個答案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存在較大偏差,這樣的答案不能得分。
(3) 只講套話,不作具體解說
如:這兩首詩通過對即將吐芽生長的植物的描寫,寫出了作者的愛憐之情;同時,寫出了對小生命的安危的擔憂之情,使詩句更加優美。這個答案沒有指出寫作手法,也沒有結合詩句進行具體解說,“使詩句更加優美”這樣的分析是套話,只能得1分。
(4) 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過于膚淺或主觀臆斷
如:《未展芭蕉》這首詩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借惡劣的環境,表達了詩人身處逆境但不放棄的精神。這首詩并不是表達“詩人身處逆境但不放棄的精神”,這種回答完全曲解了詩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分。
當然,也有比較完美的答案,比如:錢詩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芭蕉和東風以人的靈性,“怯”和“拆”字,生動地表現了“未展芭蕉”的可愛情狀,表現了詩人對芭蕉的愛憐之情。元詩也采用了擬人的手法,“輕吐”和“鬧”字十分生動,頗具情趣;此外還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枝間新綠”來襯托“數點紅”,突出了未開海棠之美,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又比如:《未展芭蕉》一詩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賦予芭蕉和東風人格,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芭蕉欲開未開、葉子微卷的形象;而“東風暗拆看”將東風寫得十分靈動和富有情趣?!锻瑑狠呝x未開海棠》一詩運用了襯托和對比的手法,枝間的重重“綠”和“數點紅”相互映襯,顯得清新爽目;又將“海棠輕吐芳心”與桃李的肆意綻放形成對比,表現詩人對海棠花的由衷喜愛憐惜之情。
這兩個答案,雖然答題角度有所不同,但文字表達都通順合理,都涵蓋了“手法”“具體分析”和“作用效果”三大要點,得分自然就比較高了。
【練一練】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聽 箏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注】 ①抽弦促柱: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箏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
這首詩的題目是“聽箏”,首聯寫的是詩人在凝神細聽,頷聯主要描寫音樂給聽者帶來的感受。請簡要分析頷聯運用的寫作手法及表達效果。
篇3
教學重難點:1.明確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內涵;2.如何規范作答。
教學設想:先粗線條勾勒,教給學生關于鑒賞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較為系統的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全面清楚的認識,然后針對學生在考試中存在的問題答疑解惑,“對癥下藥”,力求突破重難點,各個擊破,化難為易。在教學方法上可引導學生找準失分點,然后采用啟發式、探討式、合作式教學,讓師生雙方都動起來,以尋求最佳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的表達技巧其實是和詩歌語言相關的問題,我們把它和語言分開來探討,是為了從另一個側面突出塑造詩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種形式。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高考命題涉及最多的內容。有單獨考查,也有結合形象或思想感情來考查。
二、學生現狀分析。“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類題目失分主要原因:1.不明白“表達技巧”的內涵;2.不知道如何抓得分點組織語言作答。
三、破解策略
(一)明確詩歌表達技巧的內涵,建立關于詩歌表達技巧的較為系統的知識儲備庫。表達技巧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詩歌鑒賞的角度說,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指準確判斷詩詞所運用的手法技巧,并賞析其表達效果。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運用修辭手法的技巧、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運用表現手法的技巧、行文結構的技巧。
1.運用修辭手法的技巧:比喻、通感、擬人、擬物、夸張、借代、雙關、設問、反問、頂真、對偶、排比等。
2.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詩歌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其中抒情、描寫是考查的重點。(1)描寫技巧,常見的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白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2)抒情方式: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間接抒情包括:觸景生情、借號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敘事抒情、借古諷今。
3.表現手法的技巧:用典、聯想、想象、襯托(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賦、比興。
4.行丈結構的技巧:卒章顯志、景語作潔、先抑后揚、抬高跌重。
(二)熟悉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時常用的提問方式。常見的提問方式有: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表現技巧,或手法)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感的?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某某景物的某種特點的。試從“靜”與“動”或“虛”與“實”或修辭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詩中某個形象或某個意境很美很可愛,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取得的?試作簡要分析。分析詩中某句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并簡要分析其藝術效果。
(三)審清題干要求,抓住題干中的提示定向思考。做題前,仔細閱讀題干,抓住提示性詞句,判斷命題者是就表達技巧的哪一方面出題,得分點應在哪一點上,從而明確自己的思考方向,并在此基礎上才可能正確作答。例如《送杜十四之江南》,問:與前三句相比,末句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答:前三句敘事寫景,飽含感情,但極為含蓄。末句則卒章明志,直抒胸臆,將惜別之意上升到頂點,點明別情。
(四)規范答題步驟,嚴密組織語言作答。答題時,我們要做到“三步到位”,遵循如下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技巧。(2)結合詩句分析該技巧在詩歌中的具體表現。(3)該技巧寫景抒情方面的表達效果。例《旱行》,問: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旱,流露出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之情。(步驟三)。
四、拓展遷移練習
例1:春行即興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做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試題分析:該詩運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明確:①寫了何景,要求回答具體的景,可引用詩中的原詞。②過渡語,一般是套話(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③寫了何情。
答案:①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②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號中含情,情景交融。③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者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例2:雨后池上
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試題分析:該詩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明確:①詩中寫了什么樣的靜號,要引用詩中的原詞。②詩中寫了什么樣的動景,要引用詩中的動詞。③總結,一般是套話: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什么樣的圖。
答:①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②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③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教學反思:古代詩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其表達技巧更是臻于完美。我們評價一首詩歌的優劣,也常常從表達技巧上進行分析,所以“表達技巧”自然成為高考古代詩歌命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先認真地“備學生”,找出使學生困惑的地方,失分的地方,然后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而事實上,經過我這一折騰,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而學生在這一方面失分的也明顯少了,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篇4
(1)對比與反襯。對比是比較中的一種,反襯則是襯托中的一種,兩者均是將兩個性質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較,達到肯定一個,否定一個以突顯某種形象,意思和情感之目的的表現手法。它們的不同在于用于對比的兩個材料在文中地位相當,同等重要,沒有主次之分,共同服務于作者寫作目的;而用于反襯的兩個材料在文中地位不等,有主次之分,一個材料襯托另一個材料。例如: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夜依舊。不是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保ā渡樽?元夕》歐陽修)。詩人為了表達愛情遭遇的傷感與苦痛,將“今年”與“去年”元夜時情景作比較,以突出去年元夜的幸福和今年之夜的孤獨傷感。兩種現象性質相反,但同樣重要,無主次之次。
再如“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保ā恫缮W印否T延已)。詞中寫的“我”“獨自尋芳”,“悲涼”“亦斷腸”,抒發“我”失去伴侶后的悲傷之情,為主要寫作對象;同時又寫了“各自雙雙”的蝶與燕,為“我”之反面的次要材料,以蝶與燕之形象襯托“我”之形象,此處運用的表現手法為反襯。
(2)動靜結合與以動襯靜。這兩種手法都是寫景(或環境描寫)經常采用的表現手法。所寫對象(環境景色)必須既有動景也有靜景。它們的不同在于:動靜結合手法中的動景與靜景均為作者所要展現的意象,進而共同表現環境的生機、和諧或優美;而以動襯靜則是“靜”是詩歌表現目的,動景是陪襯,只為加強“靜”的程度。例如: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材,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節選)。陶淵明為了表現田園生活的自然,樸實,和諧,寫了動景“狗吠”“雞鳴”,又寫了靜景“榆柳”“桃李”,共同表現田園生活安新與溫暖,因此這種表現手法為動靜結合。
篇5
一、存異求同,鏈接知識
詩詞的表達技巧指的是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活動時運用的技巧。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對于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種類,歸類方式很不統一。對各種教材、資料進行盤點后,我們可采用“存異求同”的原則,歸納出如下的知識清單。
1.在表達方式方面,古典詩歌中比較常見的是描寫和抒情。描寫:點與面,正與側,動與靜,虛與實,遠與近,工筆與白描,細節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典抒情等)。
2.情景關系,樂景寫樂情、樂景寫哀情、哀景寫哀情、哀景寫樂情。
3.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對比、反復、夸張、設問、反問、對偶、頂針、互文等,在實際運用中,一首詩往往是多種修辭手法兼用。
4.表現方法,包括聯想想象、渲染烘托、對比襯托、托物言志、借古諷今、點面結合、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等。
5.行文結構,主要指鋪墊伏筆、過渡照應、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先總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啟下等。
以上知識清單主要是從種屬概念的角度進行合理地區分。表達技巧是一個屬概念,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修辭手法、行文結構是種概念,都是從屬于表達技巧的,它們之間是一種從屬關系。所以我們要準確地審題、精確地進行知識鏈接。否則,解題方向的錯誤會導致所擬寫答案的“南轅北轍”。在讀懂詩歌和準確審題后,我們考生就要進行知識鏈接,充分調動知識儲備,合理地進行猜想,小心地答題。
二、點面結合,左右逢源
由于許多試題的題干指向性不明,把表達技巧、表現手法甚至修辭手法混為一談。我們既要有宏觀的把握,又要有微觀的突破。作為考生,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而不能生搬硬套平時的知識。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需要先明確詩歌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技巧運用是為了凸顯主旨,因此,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需要先對詩歌的內容整體把握,需要結合詩歌主旨以及詩作情感。一般情況下,命題者會采用以下提問方式:著眼于詩作中的某個句子,如“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解析。”(2011安徽卷)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某某句進行賞析”(2011福建卷)也有著眼于整首詩歌,如“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2011全國新課標卷)“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保?011湖南卷)無論是著眼某個句子(點)還是全篇(面),我們都要點面結合,和命題者“小切口、大聯系”,“大切口、小突破”的思路相契合。這樣才能左右逢源,輕松答題。
例.(2011湖南卷):
春暮西園
高啟
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里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
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屬于“大切口、小突破”的命題思路。我們可以“大題小做”,選擇最有“抓手”的表達技巧角度來回答。
(1)表現手法:分析白描、渲染、襯托等藝術手法。
(2)行文結構:分析承接的特點。
(3)描寫特色:分析虛實相生、動靜皆備的特色。
三、據分答題,詳略相宜
近年來,詩歌鑒賞題的分值有增加的趨勢,最多的分值為17分(北京卷),最少的為6分(福建卷、重慶卷)??忌痤}文字的“質”和“量”就決定了此題的的得分。一般情況下,1個詞語對應著1分題(上海卷第14題);1個短語對應著2分題(湖北卷14題第1問);一句話對應著2~3分題(安徽卷);一段話對應著4分以上的題(北京卷第13題)??忌拇鸢敢斅韵嘁?、言簡意賅。技巧類答題步驟一般為:第一步,準確指出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第三步,此手法如何有效地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答題句式為:本詩(或第X句或第X聯)運用了……的手法,……(該手法的作用術語)地寫出了……(詩句解說),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篇6
一、巧分類
詩歌表達技巧的術語積累和儲備是答題的根本與重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基本的知識儲備,一切方法技巧都是紙上談兵??墒菍τ诠糯姼璞磉_技巧的種類,歸類方式很不統一。對大量的教材、資料、試題進行盤點后,我們采用了“”的方法,總結歸納出如下的知識清單:
1.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一般有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五種,在古典詩歌中,比較常見的是描寫和抒情,偶有記敘(多用于敘事詩)和議論(多用于點明詩歌主旨)。
2.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夸張、設問、反問、對偶、雙關、借代、互文、頂真(多出現在曲或詞中)等,其特點和用法跟現代文學作品大致相同。
3.表現方法:最常見的是描法(點與面,正與側,動與靜,虛與實,遠與近,工筆與白描,細節描寫等)和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寓情于理,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此外還包括聯想想象、渲染烘托、對比襯托(其中樂景襯哀情是考點)、欲揚先抑等。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如果從廣義上談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應當包括在其中。
4.行文結構:主要指開門見山、鋪墊伏筆、過渡照應、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先總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啟下等。
表達技巧是一個最大的屬概念,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行文結構是種概念,都是從屬于表達技巧的。我們要在讀懂詩歌和準確地審題后,進行知識鏈接,充分地調動上面的知識儲備,合理地進行運用,小心地答題,做到找對,找準,找全。
二、看清實質巧析題
有關表達技巧的考題從提問種類上說,形式有很多,或直接或間接,或明或暗,或曲或直,我們要在審題上明察秋毫,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清多變的題目下不變的考查實質。表達技巧題設置的角度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小角度”設置題型,另一方面是從“大角度”設置題型。
1.“小角度”設題
這一類問題在設切入點時,往往表現在題干設置上明確指出考查表達技巧的某幾個或者某一個方面內容,如“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2012年浙江卷);“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2012年北京卷)。這類試題將表達技巧的考查范圍縮小,要求比較具體,有鮮明的針對性,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答案的立足點,但“小切口”也要有“大聯系”,要能夠聯系詩歌的內容具體分析此種表達技巧的體現內容以及效果。例2012年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張九齡
江林皆秀發,云日復相鮮。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廣闊遼遠的樣子。
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4分)
解析:本題是對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考查。根據題干知道是從景與情的關系角度來說,那么我們首先要點出它們的關系(在分析結束時總結亦可),結合注釋理解前兩聯都是寫景句,那無非是情景交融的關系,下一步要能結合詩句用自己的話描繪出詩人筆下的景以及景中傳達的情感即可。
參考答案:本詩首聯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艷麗,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情。頷聯則直接抒發作者在征路上見到美景時喜出望外的心情。兩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大角度”設題
這一類問題在設置的時候,對表達技巧的考查往往表現出不確定性,要么在題干中籠統地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要么通過考查詩歌形象、詩歌語言、情感主旨等間接地考查表達技巧。后者這種移花接木的方式在2012年的高考試題當中集中爆發,尤其表現在詩歌語言賞析類題型的考查上。
如“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2012年天津卷);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2012年江蘇卷);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2012年安徽卷);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2012年湖北卷);“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2012年福建卷)。等等。
為什么說這些題目的考查本質仍然是要立足于表達技巧呢?這是因為詩歌的語言極為凝練,意韻極為豐富,可謂字句之間包容天地。為達到言簡義豐、意蘊深遠、耐人尋味之功效,詩人都很講究表達技巧的運用,或對比凸現,或修辭穿插,或情景交融,或卒章顯志等等,以突出詩歌內容,彰顯詩歌主旨。所以從運用表達技巧的角度人手,對準確理解詩歌內容、探尋詩歌主旨有很大作用。
這種大角度的題目常見的答題思路是“三步走”:一是“點面結合”,聯系全詩內容的“面”,理解題干中設置的“點”;二是明確用了什么表達技巧以及這種技巧的在詩句中的體現;三是分析其在內容與情感上的作用及效果。有必要強調的是,鑒賞技法時,如果范圍廣,應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技巧切入,也就是“大切口,小突破”的思路。采取此種解題策略,既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另外,手法鑒賞題一定要結合語境分析其作用,千萬不能泛泛而談。
例(2012年遼寧卷):
初見嵩山
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注】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3分)
解析: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懊钤诤翁帯敝饕甲饔茫饕b賞語言與表達技巧,鑒賞時要考慮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再考慮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然后分析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中突現,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
三、據分答題巧詳略
這幾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分值有上升的趨勢,其中分值最高的是17分(北京卷),最少的是6分(福建卷、重慶卷)??忌痤}文字的“質”和“量”就決定了此題的得分。一般情況下,一個詞語對應著1分題(上海卷第14題);一個短語對應著2分題(江蘇卷第9題第1問);一句話對應著2-3分題(重慶卷第2題);一個選項對應著3分題(北京卷第10題第1問);一段話對應著4分及4分以上題(浙江卷第22題)。根據分值,大概詳略程度也就心中有數了,不會存在不合理的“惜墨”和“潑墨”。
例(2012年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錢翊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眷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5分)
解析:該題如果是一個2~3分題,一般只要寫出具體的表現手法,分析該手法在詩中的具體體現即可。而這里設置的是5分的分值,“量”上就要與其分值相稱,在前兩方面的內容基礎上還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手法的作用及所傳達的情感。
篇7
詩歌通常以情感取勝,主題是詩歌的核心,以歌頌的主題為輔,詩歌通常以愛情、自由、死亡和志向等等為主題。一切情感的展開和運動都要時不時地圍繞著它,就像太陽系行星必須圍繞著太陽的運動一般。很難想象一首詩歌沒有主題,但主題僅僅是詩歌的第一動力,詩歌的主題好似骨架,詩歌的情感則是靈魂。那么現在問題的核心是情感如何表達才能為人所理解?對情感而言所謂的“理解”就是讓他人體驗到藝術家所體驗過的某種或某一系列的情感。我們在現實中常常喜歡對他人抱怨說“很痛苦、很孤獨”,這時作,為聆聽者來說他并不能理解你的痛苦和孤獨,他只是從自身已有過的痛苦、孤獨的情感體驗來理解,這時他理解的不是你獨特的痛苦和孤獨,而是他自己的,那么如何讓別人來理解你的獨特的體驗呢?這時我們常常又會更進一步、更具體地對他人描敘“我幾個星期以來都是單獨一個人在家,身邊沒有一個朋友,手又受了傷,又沒有人關心”如此等等,其實人們在做這些解釋的時候就是對自己感受的一個論述過程。作為旁聽者,他只有把自身置于論述者所描繪的情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體驗到論述者所體驗到的那種獨特的情感狀態。這時候他的情感才能為人們所同情、所理解,這就好比數學上的那些定理一般,我們在接受某一定理之前常常要考察其論證過程,否則我們就不會對它產生真正的信賴。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詩歌的本質或者說藝術的本質就是:藝術家以某種材料為載體并運用這些材料最大限度地把自身體驗過的情感、哲學思想等等全面、客觀地表達出來,并能讓他人能同樣限度地理解和感受到它。那么要如何表達呢?于是我們就必須研究和熟習從古到今、古今中外那些最偉大詩人的表達手法。只有向這些偉大的詩人學習,我們才能把人類的整體文明推得更向前去,我們才不至于犯一些低水平的、重復性的錯誤。荀子說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偉大的集科學和哲學于一身的牛頓說過同樣喻意的話,“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常常疑惑于中國的詩歌和西方詩歌之間的巨大差異,并苦苦思索不得答案。在茫茫迷霧中長期尋找答案的我突然發現了一把鑰匙,打開迷宮的鑰匙,通過它,我才得以打開東西方之間這道厚厚的、從沒有打開過的差距之門。那么這把鑰匙到底打開了什么呢?回答是:對生與死的不同思維和態度決定著中國和西方的詩歌乃至藝術的區別。中國哲學主流的源頭大致可追溯到老莊思想,而其中又以莊子哲學最為系統和宏大。在我看來,他的哲學最偉大的貢獻是對生與死這一根本矛盾的獨特解決,這一解決方法是人類歷史上對生死問題作出回答的最為偉大的嘗試之一。在他看來道是萬物的根源,萬物生于道,最后又必將歸于大道。于是就有了“道――萬物――道”這么一個生生不息的永恒運動,在《齊物論》中,無與倫比的莊子對這一哲思有著極為生動、有力又充滿詩意的論述。這樣生與死這一矛盾被巧妙地解決了。宇宙是一大熔爐,萬物在其中沸騰、翻滾最后以某種形態被鑄造出來,而人只是其中無數類別中的一種,是整體的一部分,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決定和影響著中國人。綜觀中國文人,還有那些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們很少把目光投向那被西方人認為是虛無、空洞的死之彼岸,而是把焦點放在了現實的此岸。這一點在中國的山水畫中最能得到體現,中國的山水畫往往強調和諧,以山水為主,人僅僅是一種點綴,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西方的哲學思想自柏拉圖以來就認為在人的理智之上有一個更高的存在,人類位于萬物的最高層,人類是宇宙的目的和意義?;浇涛拿鞲侨绱?,基督教強調的是天國與末日的審判,它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同時靈魂是永恒存在的,這類主體的文化不是建立在思維之上而是建立在思維之外,它們不可能被理解只能被信仰。但人性又是多么依賴于自身的理性啊!以至19世紀的存在主義先驅克爾凱郭爾說道:“人類最大的悖論是試圖用思維去論證不能被思維到的存在?!币徽Z道出了理性和信仰之間的關系,那就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關系。我們還可以很好地從文藝復興運動中發現這一矛盾是怎樣進一步演化成最為激烈的現實斗爭的,這一矛盾的斗爭不可避免地影響和表現在詩歌創作中,我們幾乎很容易就可以在西方的任何詩人的著作中發現對死亡的思考和恐懼!由此我們可以很好地解釋中國詩歌和西方詩歌之間主題的差異,那就是:中國詩歌習慣表達的是現世的志向、愛情,還有一些社會的運動,再就是一些由現實的得意和失意所勾起的情緒和感情。我們可以舉一些為人所熟知并有典型性的詩例,如曹操的《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駕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首有著深沉死亡意識的詩歌最后矛盾的化解依然停留在了現世,希望通過建功立業來反抗可怕的死亡所帶走的一切;還有李白的《將進酒》開題的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此寥寥兩句即把生命的實質表露無遺并由此所激起的情感反應就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撒盡還復來”,這類有著痛苦消亡意識的詩歌依然是通過現世的消極或者積極方式進行解脫的,更不用說其他詩歌了。如杜甫、白居易、李清照和蘇軾等等這一長長的名單上的人物,他們大都只停留在一個時代、一時的失意和相對來說比較狹隘情感的表達,只是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哲學和科學的進入,中國人才打破那已有的思維方式和情感局限,他們的詩歌充滿了對死亡的拷問、對孤獨個體存在的感受等等,如二三十年代的馮至的《十四行詩》到當代的海子就是這一改變的具體表現。而西方詩歌則習慣于表達人類對死亡的思考和恐懼并由此歌頌、追尋某種不為死亡所帶走的永恒存在,他們表達的主題因此往往帶有某種普遍性和永恒性,死亡、愛情、自由和英雄是他們最喜歡也是最擅長表現的。我們常常能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發現不絕于眼的死和存在之主題,如《麥克白》節選中的:“入土的道路/熄了吧,熄了吧/短蠟燭!人生只是個走影,可憐的演員/在臺上搖擺了,暴跳了一陣子以后就沒有下落了/這是篇荒唐故事,是講的。充滿了喧囂和騷動,沒有任何意義?!痹偃缙鋺騽≈衅章迮逅沽_臺詞:“熱鬧場結束了。我們的這些演員/我有話在先,原都是一些精靈。現在都隱去了/變空無所有,正像這一場幻象的虛無飄渺/高聳入云的樓臺、輝煌的宮闕/莊嚴的廟宇、浩茫的大地本身/地面的一切。也就會云散煙消/也會像這個空洞的洋洋大觀/不留一絲的痕跡。我們就是,夢幻所用的材料,一場睡夢/環抱了短促的人生?!备挥谜f以后的如索德格蘭、愛倫坡、布萊克等等長長的一串名單了。同樣上述的那對根本矛盾也決定和影響著中西方表現手法不同和區別。我在這里把中國詩歌的表現手法稱為“偏重被動的表達”,而稱西方的表現手法為“偏向主動的表達”。主動和被動這一矛盾兩個方面的性質差別對中西方表現手法的對詩歌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讓我們先從中國詩
歌方面進行考察吧。中國詩歌常常喜歡寫意地刻畫某種情景,并由此情景烘托某種情感。如柳宗元的那首《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他刻畫的是一種孤獨而不寂寞,人與自然相容,悠遠而深沉的情感。但全篇不帶一點感性的描寫,很難想象這樣的一種情感和哲學思想要是讓西方人來寫將會是一種怎么樣的場景。這首詩很好的顯示了中西方表現手法上的根本區別,即中國人常常喜歡用材料來烘托、渲染情感,這時候由情境決定了的情感相對來說比較溫馴、含蓄和安靜。這些是只要對中國詩歌有所熟知的人都能發現,以至于像奧古斯都《懺悔錄》那類個體的內省、懺悔、矛盾和追尋的精神運動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而西方詩歌的表現手法常常是由情感的不安的運動所決定,他們的情感是激烈運動的、是不安的、是追問的、是探求的,所以他們的表現手法總體上說比較多樣和豐富,或夸張,或擬人,或比喻,或直白等等的統一運用和穿插,他們是情感出于自身運動的需要而主動去尋取載體的。如萊蒙托夫的《帆》,詩人讓自身情感內化為一只帆船,于是情感的運動有了載體,情感在運動,帆在追尋,追尋一種最高的存在,而隨著帆對已有存在的不斷否定,最后在不斷否定中肯定了一種“仿佛只有在風暴中才能得到安寧”。還有被稱為俄羅斯太陽的普希金在《致大?!分?,詩人要表達的是由于對已有平庸存在的不滿和壓抑,于是痛苦地追尋和歌頌英雄人物。但最后又在失落中結束了全詩,這首詩表現手法不管是內容還是方法都堪稱典范。很難想象這樣的詩中國人能用慣用的表現手法來表達。唯一的例外就是天才的、神一般的李白了,他的那首《夢游天姥吟留別》和《致大海》不管是主題還是表現手法上都有著驚人的神似,可以說這種相似性是由于一種例外,個性的例外。他的個性幾乎獨立和例外于中國的民族個性,甚至是背道而馳。這正好印證了赫拉克利特的那句箴言:“性格即命運”。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越是偉大,他就越能超出整個時代、國家和民族,甚至超出整個時空,游離于流失之外??梢哉f偉大的詩歌永遠是自然運轉的高貴精神,他們不去刻意尋找表達手法,而是讓表達手法主動找上門來,就像蜜蜂無法抵擋花兒對它的吸引一般,在這些偉大的藝術家眼里,世界如此生動、深刻而靈動。以至于無一物不具生命和個性,他們的創造好比女子的生育,十月懷胎好比情感的醞釀和積蓄,一朝分娩就好比作品的誕生,而她們是不會知道自己是怎么生育的。據說柯勒律治在《忽必烈汗》寫成時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而對于那些庸俗的所謂的詩人來說,世界是如此單調,既沒有生機也沒有韻味,甚至談不上痛苦,更不用說具有生命的靈動。他們寫詩不是出于精神上的需要,而是出于人世的單調、無聊和可憐的虛榮,他們往往事先想好一個觀念,然后在自己那乏味的、紛亂和騷動的生活體驗中尋找材料,然后把這些材料進行生硬的合接,在他們的詩中我們發現不了生動的精神,他們只是讓各種觀念和情景不斷地刺激自己的和感受,對一個有洞察力的人來說。一瞥之下就能發現隱藏在那些奇怪、怪異、華麗的辭藻之下那些渺小、可憐而又狹隘的靈魂。向最偉大的人物學習吧!詩歌的本質既不是語言、也不是方法,而是偉大的、不為時間所磨耗的精神。
篇8
關鍵詞:國畫藝術;意境;表現手法;變遷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畫將我國多元化的文化藝術充分展示了出來,并且與其他的文化一起組成了我國的民族特色文化。國畫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能提高人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對培養人們的藝術情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幅完美的國畫不僅僅要構圖精妙,更要表現出不同的意境。本文對國畫藝術中意境表現手法的變遷進行了分析。
1 國畫藝術重視意境表現的原因
國畫之所以被稱作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并且還帶有自身的藝術特點,是因為其對意境表現非常重視。國畫對意境表現重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1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
意境是古典美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與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觀念是密不可分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主要講的是內外兼修和中庸之道,注重天人合一,要求必須要用心對待自然、感受自然,一定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甚至是人與自然要融為一體。也就是說,畫家要融進大自然當中,從特有的角度觀察自然,并且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而佛家的思想是那種超越生死的狀態,它更注重心靈的感悟,佛家認為,一切萬物都是有佛性的,一定要站在某種高度,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的道理,去看透世界中的一切。繪畫被這三種思想深深的影響,漸漸的用抽象的形式表達深層次的事物,對意境的手法漸漸重視起來。所以,國畫藝術對意境的重視,是將哲學理念和思想行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領悟和表達抽象事物的形式。[1]
1.2 詩歌重視意境的影響
詩歌的影響也是國畫藝術重視意境表現的原因。古代的詩歌都是在意境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詩人會通過回憶,或者是構想來表達自身的感受,從而完成詩歌的創作。詩歌創作特別重視詩情畫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要求詩人要將自己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的事物結合在一起,達到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因此,繪畫也受到影響,十分注重畫中有意的表達,通過繪畫的形式給觀看者一種抽象的意境,使觀看者在感官上和思想上都能得到享受。
2 國畫藝術中意境表現手法的變遷
2.1 線條與國畫的古樸之境
線條是繪畫的根本,也是表現意境的重要手段,這一說法在傳統的繪畫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早期的繪畫創作都是在巖壁、陶器鐘鼎以及帛畫上進行的,這些作品體現了線條是繪畫的主要手段。我國古代的青銅器,不僅是器物,更是一件件工藝美術品。在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有龍紋、虎紋以及云雷紋等,看上去特別美觀。
2.2 濃墨重彩,飄逸之境
繪畫還有一種形式是水墨畫,水墨畫始于唐朝,但是卻被譽為中國的國畫代表。最基本的水墨畫只有水和墨、黑色和白色,但是發展之后也會有工筆花鳥畫,色彩非常鮮艷,后人也稱之為彩墨畫。在國畫當中,墨是其特有的材料之一,以墨為主要原料,以加入清水的多少分別被稱作濃墨、淡墨、干墨、濕墨以及焦墨等,能夠畫出不同的濃淡層次,看上去會有不一樣的韻味,所以,又被稱為墨韻。[2]
例如,所謂的水墨寫意畫,就是利用濃墨重彩來達到寫意的目的。雖然畫家要根據客觀的世界來進行創作,但是也不能完全被動地去模擬對象。畫中的事物是經過畫家精心的創作,并且融入自己的感受,來表達自己獨特的趣味和情感。比如著名山水畫作家張鐵石的《黃金河畔秋意濃》,朦朧的高山和鮮紅的楓葉相互交融在一起,飄蕩在江上的漁船為整幅畫增添了生機和活力,一幅秋意濃濃的作品呈現在了觀看者的眼前,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在國畫藝術中,水墨和線條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是并列存在的。而且,在繪畫過程中,線條和水墨都是最基礎的。
3 國畫藝術中意境的表現技巧
3.1 虛實結合的意境表現技巧
對于我國國畫的意境表現技巧來說,虛實結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巧。在創作國畫藝術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用感官感受到的就被稱為實,而透過實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就是虛,國畫藝術中的這種意境能夠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觸動。畫家在進行國畫作品的創作時,所應用的虛實結合手法也不盡相同,因為兩種表現技巧的目標有所不同,虛指的是國畫中的文化內容,只有對作品的內容進行分析,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而實指的是人體感官能夠感受到的,是一N真實的意境表現技巧,能夠將國畫的意詩意充分地表現出來。由此可見,虛與實是密不可分、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在國畫作品的創作中,不能將兩者分開。具體來講,就是國畫藝術一定要將實作為基礎,之后在虛的襯托下充分體現出其中的詩意和意境。
3.2 動靜結合的意境表現技巧
我國的國畫藝術比較注重意境的表現,而動靜結合是表現國畫意境的一種根本技巧。國畫主張用靜止的圖像來表現動態的意境,雖然看上去樸實無華,但是實質卻不是這樣,畫家通過靜止的事物進行了動態情感的表達,從而更加突出了畫家的真實情感。另外,欣賞者在欣賞國畫作品時,也不再單單欣賞其中的山水、房屋等,會更加注重理解作者的感情,從而表現出作品的意境,這是一種心隨畫動的意境表現技巧。
3.3 線形結合的意境表現技巧
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線條的應用能夠生動形象的勾畫出相應的畫面,我國古代畫家在一開始就將線條作為了表現意境的主要技巧。隨著國畫的不斷發展,國畫創作形式已經將線條變成了重要的應用技巧,雖然這些線條看上去樸實無華,但是實際上都經過了畫家的精心修。也就是說,現代畫家利用了一種隨心所欲的手法,將國畫藝術的詩意和意境完全表達了出來,可見線條在國畫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3.4 墨彩結合的意境表現技巧
其實,我國國畫在最初階段是以水墨畫為主的,隨著國畫藝術的不斷發展,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色彩,也就變成了彩墨畫。彩墨畫主要以花鳥畫為主要代表,在表現國畫意境的過程中,墨彩的結合變成了表現意境的主要手法。在國畫意境表現時,墨彩結合不僅能夠實現色彩的廣泛使用,還能將畫家的情感充分的表達出來,對國畫藝術具有特殊的含義。
4 結語
在中國國畫的發展過程中,對意境的表現一直非常重視,并且也一直強調要對繪畫的方法進行創新。所以,近幾年,國畫藝術中意境表現手法也不斷地在進行改革,這些因素的發展對國畫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國畫藝術中意境表現手法的變遷一定會使國畫實現更加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郝勵.淺析國畫藝術中意境表現手法的變遷[J].中國校外教育,2012(15):154.
篇9
一、主旨情感型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我們對詩歌主題思想和作者情感態度的領悟。解答這類題目,要用一句話概括詩歌形象的特點,并根據所描寫的形象特點推斷詩人的情感態度。
常見提問方式: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或者,這首詩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題格式:這首詩通過()形象或景物,寫出了()的情境或氛圍,表達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
應答材料:(情感類)憂國憂民,或懷古傷今,或建功立業,或憶友懷舊,或思念親人,或寄情山水,或懷才不遇,或蔑視權貴,或相知相見,或離情別恨。
例:(2011山東濱州卷)閱讀下面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問: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思念故鄉。
二、表現手法類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我們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賞析和領悟能力。解答這類題目,要從詩歌的整體構思上來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找出全篇詩歌所用的表現手法后,還要結合具體的詩句分析一下運用的好處。
常見提問方式: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答題格式:這首詩運用了()的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應答材料:比喻、擬人、借代、對偶、夸張、對比、象征、比興、托物言志、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見大、虛實相間、懷古傷今、借古諷今。
例:(2011四川內江卷)閱讀下面的詩,完成下題。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問:全詞是如何表現作者對故人的思念這份“濃愁”的?
答:作者先用“日晚倦梳頭”和“欲語淚先流”兩個外在的行為具體地表達了她內心的濃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 (“載不動”的愁),抒發愁之重,重得無法承載。
三、想象描述類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象能力。解答這類題目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畫面,抓住形象,用詩化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主要提問方式: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你的話把詩中的畫面描繪出來。
例:(2011甘肅蘭州卷)閱讀下面的詩,完成下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問:“半夜鯉魚來上灘”一句極為生動傳神,寫活了詩歌意境,請你發揮想象,對這句詩的畫面加以描寫。
答:魚搶春(新)水,(調皮地)涌上溪灘,(撥鰭擺尾)啪啪蹦跳。
四、品味煉字類
這類題主要考查我們對精練詞語的感悟能力。解答時,要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來點評,可以從詞性、色彩、修辭,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內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常見提問方式:這首詩中某詞為什么不能換成某詞?這個詞為什么用得十分傳神?這個詞在詩中有什么特定的含義?你最欣賞的是哪個字?請賞析。
例:(2011江蘇連云港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頸聯中的“直”“圓”兩字用得十分傳神,請說說它們的好處。
答:“直”字,表現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塞外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情緒。(意思對即可)
五、名句賞析類
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被后人傳誦的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的主題和作者的意圖。
常見提問方式:這句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畫線的千古名句?你從這句名詩領悟到什么人生哲理?這句話在現在被賦予了什么新的含義?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說明理由。
例:(2011江蘇鹽城卷)閱讀古詩《雁門太守行》,完成下題。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問:“黑云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為名句的原因。
篇10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提高語文素養,具有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在閱讀與鑒賞中“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多年來語文高考也基于這些要求,把“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作為重要考查內容。
這樣一來如何恰如其分地賞析古典詩歌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賞析要點
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賞析常常因人而異,在這方面詩歌較小說戲劇尤為突出。這其中的原因有因生活閱歷、知識結構、心理素質的不同而形成的鑒賞趣味和鑒賞力的差異,有對詩作了解不夠或誤會而引起的差異。但有一個事實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鑒賞趣味的廣狹與鑒賞力的高低往往是成正比的。
同樣,作為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詩歌賞析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它需要相當多的歷史知識、專門的詩學知識和相對豐富的生活體驗。這樣,按照作品的審美結構層次,古詩賞析可劃分為:文字聲音表象層,主要是對詩句描繪的景物、詩歌韻律的把握;歷史內容層,主要是對詩人生平事跡、詩作風格、詩中涉及具體的認識關系、詩歌反映的時代背景、風土人情等的把握;意蘊理解品味層,主要是指讀者從作品的文字、聲音開始,最終感受作者的激情,看到一段生活,這是審美的最高層次。多年來對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的設置,命題者往往也是基于上述三個方面來安排的。這種題目的命定對于幫助學生學習古典文化優秀傳統,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審美鑒賞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賞析思路、技巧
針對詩歌表現出的上述要點,筆者簡單地談幾條賞析的思路和技巧。
第一,正確理解字句的意思,品味其精煉傳神的妙處
古代詩歌以凝煉含蓄為其一大特色,這其中的詩歌語匯,有相當一部分是前人留下的語言材料,往往具有某種特定的涵義,若連其基本含義、特定含義都搞不清的話,那就無從談其他內容的賞析了。
因此,鑒賞古詩,首先,必須弄清字句的涵義,不可放過每一字、每一句話。同時,碰上典故還應大致知道其出處、原意及在文中的特定意義。如被譽為唐人七絕第一的《涼州詞》中“孤城”“楊柳”只從字面意義理解的話,則未免牽強?!肮鲁恰弊鳛橐粋€詩歌語匯,有特定含義,它往往與征夫之離緒有關;“楊柳”作為一個詩歌語匯,常常積淀有惜別的感情內容。再諸如“明月”“鴻雁”透出羈旅思鄉傷感之情,“杜鵑”“梧桐”是凄涼哀傷的象征等。
其次,應特別留意“詩眼”。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便是該詩之眼了,有了詩眼,詩歌的形象會更鮮明,韻味會更濃郁,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鬧”字,便境界全出,“鬧”便是詩眼。尋找和斷定詩眼,要注意詞語或語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統攝全篇的情調,二是深化詩句的意境,三是集中體現作者感情。如《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币粋€“愁”字點醒全篇,定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體現出詩人的內心情感,“愁”即是該詩的詩眼。
第二,體味意境,把握情感意蘊
“意”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指詩中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感和客觀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畫面。畫面或雄渾壯麗,或幽靜明亮,或沉郁孤愁,或蒼涼高遠。透過畫面,我們應體會詩作的味外味,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從整體上把握詩作的主旨。
體味意境要立足于詩中的景物描寫,可由表及里分為三步:一是在腦中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二是把畫面中沒有寫出的部分通過想象補充出來,三是領會畫面背后深遠的意蘊。如:李清照《如夢令》描寫了一個雨下個不停,風刮得很緊,主人公帶著沒有消掉的酒意睡得很深的畫面,但倘若不是有無端的空虛和惱人的寂寞纏繞她的胸懷,封建社會的婦女絕不會輕易與“杜康”為伍的,因而足見主人公悲傷之感與煩悶之情?!耙磺芯罢Z皆情語”,要把握詩中的情感意蘊,必須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詩的意境。
第三,熟悉詩歌的表達技巧,感知古典詩歌的藝術魅力
為了增強詩歌的藝術性和表現力,詩歌常常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和表現手法來表現作者的心境。如李清照詞中“應是綠肥紅瘦”一句里,用“綠”代海棠樹葉,用“紅”代海棠花,比起直接說“葉肥花瘦”來,形象要鮮明得多。王之渙的《涼州詞》以蒼茫的邊塞為背景,一個“怨”字,賦予羌笛以人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戍卒征戰之苦、思鄉之情的深切同情,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擬人手法。
古典詩歌運用修辭手法往往是為了增強詩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于對句子的修飾,從微觀角度來表現詩歌;運用表現手法是為了增強詩歌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從宏觀角度來表現詩歌。因此,賞析古典詩歌就需把握詩中常用的一些修辭方法和表現手法。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借代、對偶、夸張、比擬、排比、設問、反問、頂真、回環等;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象征、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善于運用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去鑒賞詩詞,往往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