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范文
時間:2023-03-24 12:57: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鑒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進行詩歌鑒賞時,首先是進行快速閱讀,準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內容都是為這個主旨服務的。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感到千頭萬緒,繁多蕪雜,那么我們應如何下手呢?正所謂“觀千劍而識器,操千曲而知音”。古代詩歌固然有千萬首,但是它們反映的內容無非就是山水田園、詠物詠史、離別、邊塞等幾大類。其次是與詩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常能體味到,借優美風景來排遣自己的郁結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傷感情懷,離別時的傷感之情等等,這些情感現實中都存在。只要我們設身處地的仔細去想一下,同樣也會產生共鳴。
二、各種詩歌類型的特點
(一)山水田園詩
代表人物有唐代的王維、孟浩然。一提到王維,我們常常會想起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庇旰蟮那嗌礁裢饷髁粒质且荒甑那锾彀?,只聽那竹林中一片喧鬧,原來是洗衣歸來的女子,那水上蓮花的搖動,是漁夫們打漁歸來時的情景,還見那明月透過竹林撒下月光,又聽到那石上汩汩流動的泉水聲,即使此時春天已過,公子王孫們也自然會留下來,因為這里是那樣美,那樣的清凈、自由、祥和,怎不令人向往?我們平日里,生活中有了不快,看到這樣的景象,怎能不為之頓消?那石頭上流動的清泉,想必也早已把自己繁雜的內心打掃得干凈了吧?
(二)詠物詩
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蹦橇鴺鋭倓偼鲁龅哪垩?,像是被碧綠裝扮而成,那柔嫩的細條在微風的吹拂下,就像是垂下千萬條綠絲帶,好似問是誰裁出這碧綠的細葉?不正是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風的杰作嗎?作者贊美二月的春風,也是在贊美那二月的春天:它是有著那樣神奇的創造力,把大自然塑造出如此景象,我們看到后不也佩服嗎?這柳樹的美好景象來自二月春風神奇的創造力,其實,人類神奇的創造力也可以塑造出更神奇的景象,詠物的同時也是在歌頌人的某種精神。
(三)詠史詩
詠史是為了借古抒懷,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彼麘涯钪T葛亮其實也是在慨嘆自己壯志未酬,那輝映臺階的碧綠之草在那里妝扮春色,可有誰來欣賞?林中黃鸝空在樹中鳴叫,有誰來聽?當年叱咤風云的諸葛亮早已長眠于地下,自己也是空有一顆報國之心,可又有誰任用?
(四)離別詩
無論是離別家鄉還是告別親友,都會產生離別的傷感之情,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盡管今天各種通訊工具比較發達,但還是會有離別傷感之情和思念家鄉之苦。
三、通過實例再次理解詩歌鑒賞的關鍵與技巧
鑒賞一首詩歌,思想感情是第一位的,能把握住詩歌的感情,其他也自然能迎刃而解。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賞析一首詩,在實例中再次理解詩歌鑒賞的關鍵與技巧。李商隱在《賈生》中這樣說道:“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論??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边@首詩明寫賈生即賈誼——漢代名士,懷才不遇,實際上是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漢文帝求賢若渴,訪一個被驅逐的大臣,賈生的才氣無與倫比,但是皇帝夜半靠近,并不是為了蒼生大計,卻是為了鬼神之事!這不僅是對有才之士賈誼的同情,更是對漢文帝的諷刺,實則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諷刺時政。至于本詩用了什么手法,可以說是反襯,以漢文帝的昏庸襯托賈誼的才干;也可以說是對比,即漢文帝與賈誼的對比,漢文帝的行為與問話內容的對比;還可以說是細節描寫,以“可憐夜半虛前席”這個細節表現漢文帝一代國君荒誤國之舉,以至于那個時代的人才也當然無法得到重用;或者說是白描手法,詩人不用一個形容詞,純粹的寫實:訪逐臣、虛前席、問鬼神,鮮明地表現出賈誼與漢文帝這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物;還可以說是敘議結合,前面敘事,后面議論。所以,明白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是關鍵,而語言形式、表達技巧都是為該主旨服務的。
篇2
優秀的詩歌有頑強的生命力,欣賞這樣的古詩詞,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加我們的知識,且能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通過詩歌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把握文學的品性,因此要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那么如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呢?
多讀,因為讀是詩歌鑒賞之靈魂。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姼璧囊馓N只有在讀中去品味,不讀永遠不能得其神韻。其實不只是詩詞,概言之,語文學習的根本也就一個字—讀。讀是語文教學之魂,也是詩歌欣賞之魂?,F在,中高考考古詩詞是傳統題目,關于新詩鑒賞,現在也作為考察學生能力的一種方式。一切典范之作都有一定難度,有多重含義,有多種解釋,閱讀時就應有較強的鑒賞力。像蘇婷的〈致橡樹)就不僅僅是一首愛情詩,也不僅是現代女性的獨立宣言,它更強調現代人的獨立個性,還可以泛指民族間的獨立自主精神。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后邊兩點就難于理解。
感悟。詩與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詩歌所蘊含的文字之外的意義,在于符號之下附載的意象、暗孕的哲理、流淌的音韻、躍動的情趣。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對每首詩中潛藏的獨特內容進行發掘。
詩詞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寶藏極其豐富??梢哉f,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萬事萬物,皆于詩中。美麗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審美的趣味,應有盡有。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觀、價值觀;杜甫《望岳》中“激蕩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那種開闊胸襟;白居易《賦的古原草送別》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所寓含的頑強拼搏的意志。詩詞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和情感魅力,舉不勝舉。
詩歌的表現手法,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睹娦颉氛f:“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p>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p>
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敝祆湔f:“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敝祆涓鞔_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比纭对娊洝分械摹蛾P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把握詩歌的詩情畫意,發揮想象力。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詩歌是靈動的,充滿了詩人的智慧和靈秀。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德國文藝評論家賴斯新曾這樣說:“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毙蕾p詩歌時,應拓展無限想象,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腦海中浮現、加工,展現一幅幅立體的圖景。引導自己步入詩境,使自己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所以鑒賞詩歌應積極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己的生活儲存,開展聯想,開拓想象,給思想插上雙翅,自由翱翔,仔細體會,用心感悟,步入詩的境界。
把握詩歌的音樂美。詩歌是語言的精華,詩歌的語言準確、生動、凝煉、精辟、優美、形象,往往一字千鈞,一字震人心靈,言簡意賅,留給讀者許多想象的空間,如“紅杏出墻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鬧”字與一個“綠”字,境界全出,成為千古佳話。
篇3
【關鍵詞】 高中語文 高考 古詩詞鑒賞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古詩詞鑒賞題在2014年江蘇語文高考中的分值上升為是11分,雖然沒有現代文閱讀題所占的比重大,但其在高考復習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覷。詩歌鑒賞題能否得高分,關系到考生最后的語文成績的優劣,關系到考生是否能拉開與其他考生之間的距離,更關系到學生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作為一線的教師,大家都在探討古詩詞鑒賞題的答題技巧和方法,都在想方設法尋找提高此類題目得分的途徑。事實上,我們的許多努力都收效甚微,根據多年從事高三教學工作的經驗和積累,筆者認為我們必須找準突破口,既然高考命題組的專家們這樣進行命題,這樣來設問,我們是否應該從命題本身入手,揣摩命題者意圖,尋找答題思路,從而提高得分。因此,本文著重探究通過準確審題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的得分。
一、抓住詩歌鑒賞相關術語,落實相應考點
高考命題中往往涉及到一些詩歌鑒賞的術語,考生在審題時首先就要理解術語,并且掌握術語,弄懂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然后準確答題。
2006年江蘇卷《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的第二題:“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加分析。這道試題本來是一道容易拿分的試題,結果不少考生粗心大意,沒有抓住術語,準確理解命題人的意圖,相應的考點沒有落實到位,失分非常嚴重。這道題審題時要抓住一個地方―― “表達技巧”。抓準這個術語思考,就會知道:本句是關于景物的描寫,選取了“林”、“夕陽”、“歸鴉”等意象,結合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不難看出,這里以鴉歸巢與人不能歸家對比,運用的是反襯手法。這樣一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分數也就自然而然的來了。
二、關注鮮明的提示語,尋找答題切入口
任何一道試題它都會給考生或多或少的提示,幫助考生理解題目的意思,從而讓考生幫助分。2009年江蘇卷《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的第三題: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4分) 這道題鮮明的提示語是“思想感情”和“變化”。由此可見,在本首詩中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并不是一層不變的,細想一下,情感的變化無非有兩種情況,要么由積極變消極,要么由消極變積極,然后結合本詩的上下文,就比較容易得出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人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2006年遼寧卷《東坡① 蘇軾》的第一題: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3分) 這道題鮮明的提示語是“全詩”和“作用”。由此可見,這是一道作用題,而且答題范圍在全詩中的作用。先把握這個句子所在的位置,由此初步確定其結構上的作用;再從上下文中找出相關的信息加以聯系思考。
三、尋找題干的潛臺詞,明確解題思路
大多數人認為2013年江蘇卷《醉眠》第三題題有點難度。但是命題人為了降低試題難度,在問題的設置上著實動了一番腦筋,給考生提供了不少的潛臺詞,只要考生善于審題,還是可以考出不錯的分數的。這題是這樣提問的:《宋詩鈔》中說唐庚的詩“芒焰在簡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激烈情感,試結合本詩作簡要分析。(4分)這道題就給考生提供了隱含信息,題目也已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題時,就要形成這樣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這“平淡”里蘊含著怎樣的“激烈情感”,順著這樣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嚴重。
四、關注問法以及賦分,強化答題意識
篇4
一、 反復誦讀、激發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積累、運用鑒賞知識
1、文體知識:
鑒賞古詩,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2、詩歌內容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入京使》,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詠懷詩則是即事抒懷。往往因一事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開頭以問答形式敘寫眼前環境,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范。
3、詩人風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者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 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黃庭堅詞風的自然流暢;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
4、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5、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傳達出傷別情懷,松、竹、梅、菊象征高潔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
篇5
一、捕捉意象是理解詩歌主旨的第一步
詩歌要表達理性的主旨,必須先要通過感性的(表面的、個別的、具體的)事物,也就是詩歌中的意象(能聽到或看到或感受到的形象)。因此,捕捉意象是理解詩歌的第一步。
有的詩歌中的意象以個體出現,例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五句話中,第一、三、四句分別構成三幅不同的畫面,這些學生也能感受到。再如余光中的《鄉愁》,該詩僅用四小節、十六句、八十八個字,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并相應地選取“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典型的意象,卻喚起讀者更廣闊的聯想空間,不僅表達了對故鄉、故人的思念,更有對祖國統一、民族命運的思考。詩雖短容量卻大,可以說是凝練美的典范之作。
二、通過意象理解作者的志與情
理解詩歌最關鍵的一步是如何通過意象理解作者的志與情。這個問題也很簡單,不過先要有這么個概念:詩歌中意象的意義絕對不是它的本意。一個詞一般有它的三重意思,就是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這是詩歌之所以含蓄,之所以意蘊深長、耐人尋味的主要原因所在。沿著這個思路引導學生透過意象這個表面的(個別的、具體的、感性的)去推測本質的(一般化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情志,《有的人》中的意象,對其意義作如下推測:騎——壓迫、剝削,“啊,我多偉大”——狂妄自大,俯——忠誠老實,做牛馬——勤懇、無私、任勞任怨。魯迅先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主旨,學生就能自己推測出來了。余光中的《鄉愁》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其不單單呈現了一段相思文字,更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意境;不是單純地直抒思鄉之情,而是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來表達,顯得深沉悠遠,情深意濃。詩人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巧妙地選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鮮明而獨特的典型意象寫鄉愁,使鄉愁不再是審美中的表象,而是可感知的事物?!耙磺芯罢Z皆情語”,在這首詩中,“情”與“景”的交融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從中領略到一種十分美妙的藝術境界。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篇6
一、看題目,抓題眼
詩歌題目包含明示和暗示信息,起提示總括作用。有些題目顯示詩歌類型、事件、情感,有些題目交作目的和寫作背景,有些題目概括內容、點明主旨。例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從思想內容分,這是什么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我們瀏覽題目不難發現“送”字提示了我們,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處泊”、“斷人腸”等詞,表達了作者惜別哀傷之情。
仔細分析題目,我們不難了解古詩詞大致的思想內容。讀劉禹錫《望洞庭》,可以讀到“遠望中的洞庭湖”;讀賈島《題李凝幽居》可以知道幽僻的居所特點;讀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可以了解作者送別情懷;讀杜甫的《春夜喜雨》可以明白作者感受春雨的歡喜;讀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出使邊塞;讀劉孝綽《詠素蝶詩》,一個“詠”字告訴我們詩詞托物言志的特點。
二、看注釋,抓暗示信息
注釋是詩歌鑒賞中最值得關注的暗示信息。有些介紹寫作背景,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或感情基調;有些介紹相關詩句,暗示本詩的用典或寓意;有些介紹作者,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或主旨;有些解釋詩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閱讀的難度。例如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①》:“一為遷客②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弊ⅲ孩龠@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②遷客,指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到長沙。③古曲有《梅花落》。我們從注釋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寫作背景,從而可以解讀詩歌前兩句抒發了詩人被流放的凄涼之感和眷戀朝廷、思而不得的苦悶。
三、看作者,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知名詩人,關注其遭遇、風格、朝代國勢、朝政等;非知名詩人,考慮時代背景。貶官詩人,考慮報國思用、眷戀朝廷等情感;羈旅詩人,考慮漂泊之苦、思鄉懷人等情感;亡國詩人,考慮亡國之痛、去國之思等情感;邊塞詩人,考慮殺敵建功、慷慨激昂等情感;田園詩人,考慮歸隱田園、閑適恬淡等情感。例如,讀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蔽覀兛梢钥吹揭粋€漂泊異鄉的羈旅之客的愁思;讀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我們又可以體會一位亡國之君的傷痛與無奈。
四、看字詞,把握“情感關鍵字”
詩歌中有一些能夠幫助我們把握作品思想內容的字眼,我們都稱為“情感關鍵字”。閱讀時準確抓住情感關鍵字,無疑對正確理解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賀鑄《清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一個“愁”字讓我讀到無盡愁思;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币粋€“愛”字凸顯情感深重。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古詩中,特定意象代表特定含意,寄托特定情感。古詩詞常見意象寓意豐富,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潔,借月托雁寄鄉思等等。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通過九個組合的意象營造了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并借此寫出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悲苦的情懷。
六、看典故,取用原來意義
古詩講究用典,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典故有正用和反用兩種,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來意義入詩文;反用則在詩文中反用原典的意義。用典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七、看尾句,卒章顯志
詩歌結尾方式多樣:以景結句、以情結句、以理結句、以問結句。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含蓄蘊藉,詩人都喜歡在此用點心機,因為結尾在全詩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蔽奶煜椤哆^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詩共同之處都是:卒章顯志。
篇7
一、再現意境
拿到一首詩詞。讀完后,如果腦子里能清晰地呈現出詩歌所寫的內容的話,那你肯定能走進詩歌、讀懂詩歌。再現意境不是那么簡單,需要在訓練中好好體會詩中字句的意思。由于詩歌的語言較為簡練,還得利用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填充詩中沒有寫到的人和事。所以說,聯想和想象是詩歌的翅膀。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我們看到這句詞時,腦子里應該呈現出杏花開得正艷。枝頭上,蜜蜂、蝴蝶鬧個不停,這里的繁忙景象讓人一掃寒冬的陰霾,給人以快樂、欣喜甚至活力的感覺。所以,我們老師要教會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之中,這樣,才能更好地鑒賞詩歌。
二、品味語言
好的詩歌,還要以語言取勝,所以,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還要品味詩歌的語言。如一些特殊意象的運用,鴻雁、梅花、明月等所代表的含義;還有同一種事物的不同名稱,如:書信,有“鄉書”這個名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還有“尺素”這個名字(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所以,適當積累這些知識更有利于鑒賞詩歌。另外,還要注意詩歌中的用典、比喻、煉字等修辭方式。像“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當年拼卻醉顏紅”的“拼”字,都屬于這首詩詞的經典之詞。
三、體味感悟
最后,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再現的意境和詩詞中的字句體現出。有條件的話,再找尋一下作者的資料,這樣就更有助于理解詩的內涵。比如,我們要是不了解劉禹錫的生平,我們就不能很好地品讀“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情;如果我們不熟悉辛棄疾的生平,我們就不能領會“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無奈;如果我們不知道陳與義的生平,我們就不會明白“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蒼涼。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詩歌的感情是有大體分類的,像羈旅思鄉、懷才不遇、傷春悲秋、思人懷人、抒發理想等,都是詩歌中常見的感情所指。只要我們熟知了這些,在鑒賞詩歌時,可以和這些專業名詞相對照,這樣可以避免在鑒賞中走彎路。
篇8
關鍵詞:古代文學;詩詞欣賞;教學方法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引導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培養具有初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對提高文化素養、陶冶精神情操、增強審美意識是很有益處的。古詩詞鑒賞具有文學鑒賞的基本特點,同時,由于詩的本質所決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規律,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是有方法可尋的。一般是通過反復誦讀,品出詩味;體會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語言,領悟旨趣。課改之潮滾滾向前,其勢之猛,探討之烈,可謂前所未有;各種理論,各種觀念,亦是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可謂蔚然壯觀。而所取得的成效,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值得關注。近來教學古典詩歌,偶有心得體會:我認為,古詩欣賞不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遺忘點。古詩雖短,但其語言的高度濃縮及技法的純熟,均為我們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故為文淺談之。
一、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
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p思想感情p藝術風格等,掌握了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譬如說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p杜牧p李商隱p蘇軾p辛棄疾p陸游等,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復習中做研究性的總結概括。這里筆者有一個簡單的歸納:如《詩經》是現實主義的源頭,《楚辭》是浪漫主義源頭。漢代古詩有悲愴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王維詩含蓄生動,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雄渾奇拔。白居易詩雅俗共賞,李賀詩奇詭變幻,李商隱詩清麗俊逸,杜牧詩含蓄綽約,以溫庭筠為代表的一批“花間派”詞人(韋莊、歐陽炯、李詢、孫克憲等)詞風既有濃艷香軟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詞頹靡傷感卻又細膩感人。歐陽修詞清麗明媚而又語近情深。范仲淹詞蒼涼悲壯,晏殊詞明朗疏淡,蘇軾詞雄健豪放,柳永詞纏綿悱惻,黃庭堅詞流暢自然,秦觀詞情真意切,李清照詞婉約凄切,楊萬里詞新鮮活潑。號稱小太白的陸游,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的詞風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詞人姜夔的特點卻是精心刻意、清妙秀遠……這些詩詞風格一直影響到明清詩壇,因此我們在秋瑾的詩詞中也不難找到古代詩風的影響。有一點需要強調,對作者的風格有些初步了解,將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也應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
二、從語言領略旨趣
語言是文章之衣,不同文體其衣是大相徑庭的,尤其是質感上的差異。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從其外觀的絢麗便一眼判定它是好的。我們應該品它的質然后再定論,詩歌更是如此??梢赃@樣說,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語言的含蓄、凝練,甚至是音樂感。一個語感較好的學生往往能一眼看出一句詩中的精妙字眼或詞眼、一首詩中的奇言佳句,這如同書法中的“漲墨”手法,會直逼你的視野。 古詩高度概括,言簡意豐,用極少的文字來表達非常的內容。古人十分注重煉字,往往一詞一句,就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現出思想內容?!耙靼惨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古人在詩歌寫作中對語言千錘百煉的功夫,因一字而盡傳精神。在鑒賞時要特別注意在語言上的品析,進而領悟詩歌的旨趣。 品析語言即認真地咀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眼,領略其中的精妙之處,把學生引入詩歌表達的藝術境界中去,和詩人的情感共鳴。抓住“詩眼”即能縱觀全篇,對詩的言外意、話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領會。比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它們的妙處早已為人們所稱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里的“知”、“乃”、“潛”、“潤”、“細”幾個字,詩人不僅賦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現出它了解人們的意愿,適時而降,而且從聽覺上描繪了春雨的形與神,深含著詩人對春雨的喜愛。 三、理清詩詞風格流派
篇9
【關鍵詞】誦讀 積累 詩歌內容 詩人風格 詩歌意象
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所以自從詩歌鑒賞在高考試題中出現以來,就深受廣大語文教師的好評。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蘊薄弱,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詩歌鑒賞的學習只強調如何分辨題型、明確試題選項常見的錯誤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等。歷年來高考的詩歌鑒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面對新的題型和要求,怎樣才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考場上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我對詩歌教學的體會,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強化誦讀、激發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
二、積累鑒賞知識
1、文體知識: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2、詩歌內容:詩歌分類標準很多,常見的是按內容分類的有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寫景詩: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如王維的《山居秋瞑》,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②詠物詩: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還要把握時代特征,仔細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④詠懷詩:它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⑤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3、詩人風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孟浩然詩風的恬靜渾?。煌蹙S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等等。我們應加強對作家的感性認識,注重歸納各個作家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4、語言特點。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讓讀者去體味。(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5、詩歌意象。古人云:"詩言志"。意象是詩歌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詩歌中的楊柳、流水、殘月、松、竹、梅、等意象都是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東西。古人"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們傳統的審美特點。
6、表現手法。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別。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過渡、鋪墊、伏筆等。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7、三注意。首先注意題目,有些題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李白的《越中覽古》《送孟浩然之廣陵》、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其次注意作者,一般考試出題選取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詩作,例如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柳永、秦觀的婉約詞,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詩中有畫"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
再次注意注釋,注釋雖短短一二句,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三、書面表達訓練
篇10
我們切不可輕易放過一首詩后面命題人所給的補注,這些注解或為了方便疏通文句,或為了表明寫作的背景,總之,這些注解對詩詞的理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也可能是詩中難讀字句的解釋,還可能是詩中涉及的典故等,對閱讀整首詩和后面的答題都至關重要。
快速把握詩歌的基本內容是學生做題的關鍵,也是鑒賞的基礎。要想把握內容,首先要把握古代詩歌的常見類型,我國詩歌眾多,類型多樣,有山水田園詩,借山水的靜謐和田園的悠閑,來表達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安靜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山水田園詩在盛唐形成一個詩碑,古代優秀的山水田園詩,都是佳山勝水的自然美在藝術上的再現,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鑒賞山水田園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把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寫景詠物詩,這類詩歌類型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多,其中寫景詩多是借景物描寫來表達詩人或喜或悲或憂的感情。詠物詩多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達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負。首先要欣賞作者對于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其次要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羈旅思鄉詩,主要抒寫羈旅之愁,表達對家鄉親人和朋友的思念,憂愁傷感,真切動人。贈友送別詩,一般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表達一種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別后的思念。古人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聯想塑造形象。
在把握詩歌的基本內容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懂得詩歌的表達技巧。我們首先要掌握詩歌的表現手法,第一個表現手法象征和托物言志,象征是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來表達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詩歌中一些傳統意象往往被賦予一定象征意義,如望月多表達懷遠,思鄉思親之意。恰當地運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襯托、反襯與對比,襯托是用相類似的事物來陪襯主要事物,反襯是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主要的事物,古詩中常用的反襯方式有以樂景襯哀情,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等,相同點在于二者都存在甲乙兩個方面。對比和襯托的最大區別是:對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沒有主次之分;而襯托的二者之間有主有次,以次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