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欣賞范文

時間:2023-04-03 05:27: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美散文欣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美散文欣賞

篇1

如何欣賞散文作者所營造的意境美,使自己在欣賞時達到與作品思想內容產生共鳴的藝術效果,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體會散文的語言美,把握字、詞、句的潛在意義

文字是在書面上記錄語言的,有了文字,才有書面語言。但字在表現為語言時,最難把握的在于字的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直指的意義易理解,聯想的意義就難控制。因為前者偏于類型,后者偏于個性。后者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而詞是以字為基礎,在詞匯中占有相當大比例的是多義詞。字、詞具有這些,由字、詞構成的句子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多義性。因此,在欣賞散文時,就必須了解內容,準確把握字、詞、句的潛在意義,善于區別在不同語境中的生發意。如巴金先生為紀念魯迅逝世20周年而作的散文《秋夜》:“……我吃驚地發現那一顆透明的紅心也在書上燃燒?!薄叭紵北疽鉃椤鞍鸦馃?,而用這個意思來解釋這句話是行不通的,聯系上下文,“這顆燃得通紅的心”象征魯迅熱情關心青年,勇于獻身的偉大人格。于是,“我望著這顆心,我渾身的血都燒起來,我覺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熱發散出去,我感到一種獻身的欲望?!睆闹腥ンw味作者從魯迅那里受到鼓舞,歌頌魯迅熱情關懷青年的火一般的熱情,表達出作者對魯迅無限崇敬的感情。給讀者一種游離文字之外的審美感受。

二、客觀判斷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主觀地想當然

散文講究真情實感,因為真情才能動人。散文作者似乎都堅持一條: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時才去動筆。因此讀者也可以從文章中窺視作者的思緒和心靈。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情”、“境”,若能與讀者的感情投和,便能產生共鳴,從理性上加以認識、肯定、接受。沈從文的《鴨窠圍的夜》,當作者返回離別十余年的湘西故里,看到了湘西地區特有自然景色和獨異的人生形態,發出深沉的生命感喟。但作者在記敘的時候,沒有作簡單的道德評價,也超越了普通的“同情”,更沒有絲毫的獵奇之意,而是溶入了自己的生命,感同身受地“認識他們的哀樂”,深切地感到“這一切我也有份”。這種哀戚與悲憫的情思,源自作者對湘西民族歷史遭遇和現實境況的觀照與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內涵,是動人心魄的人生感慨。但往往又有這樣一種現象:讀者從已了解作者的一些零星特征著眼,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進行模糊的判斷,從作者的某些經歷、處境、風格來臆斷作品之意,不能客觀地看待作品的內涵,這常常是有害的。眾所周知,蘇軾寫的《前赤壁賦》是他處于仕途逆境,落于黃州閑職,內心郁郁不平,十分痛苦時作的,盡管文中表現出他的超脫,也流露出他心中的空虛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但那在清風朗月之下、浮游波光萬傾的長江情景、“羽化而登仙”等,卻引起讀者進入凈化、純化的境界,并不給人以消沉的感覺。若一味地從作者處境去生搬硬套、強說愁煩,顯然是無益的。

三、在領會散文真實再現社會生活的同時,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意是主觀情思,境是客觀物象。散文是最講究構思煉意的文體,它不光要有真情實感,而且要有意境,要有耐人尋味的力量,一種“筆斷意含”、“象外之象”的韻味。樸素的感性的真情實感,必須經過開拓、伸展、升華,才能形成意境。這種意境在帶上作者的感受和意識的同時,還具有藝術化、虛擬化的特點。這樣,從意境中體會生活的真實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能相混淆。我們讀何其芳的《獨語》:“或是在黃昏的燈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冊杰出的書,你將聽見里面各個人物的獨語。黑色的門緊閉著:一個永遠尋找的靈魂死在門外。每一個靈魂是一個世界,沒有窗戶。而可愛的靈魂都是獨語者?!弊髌繁憩F了作者幽玄、飄忽、但又雋美的藝術風格。一連串不相關的意象中,有歌德、阮籍等歷史人物,故事的敘述,也有表現社會生活刺激下油然而生的獨特感受,還有奇特遐想與對夢幻境界的追求。用藝術的手法再現真實的生活,讀者從支離破碎的意象中去拼合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狀態。欣賞時,我們就要把握哪些是生活的真實,哪些是藝術的再現。

四、注重欣賞過程中的“再創造”活動

篇2

——題記

伴隨著這空氣已被污染了的城市,我睡著了……

我起來了。吃了些早餐,立刻走上了訪“友”之路,花香,鳥鳴,水流淌,伴隨著我來到了叢林的深處。

我來到了一個可見陽光的地方。抬頭一看:嘿!太陽伯伯,好久不見,身體真的強壯了許多耶!所以說,多運動,必有好處。哎?!天空媽媽,讓我再次投入你的懷抱中吧!你的心胸是那么的寬廣??扇祟悈s一直在破壞您,讓你受委屈了。白云姐,你好!這一陣子,謝謝你照顧天空媽媽,使她那憔悴的臉開始變得紅潤了。低下頭,一大片的綠綠的青草地想遠方伸去,讓人感到多么舒服。這,當然是草地弟弟的杰作了。不過,花兒妹妹也不甘示弱?;▋罕榈囟际牵弘s樣的,有名字的,沒名字的。那五顏六色,更好地為草地弟弟點綴。這里,也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嘿,小溪流,你和眾溪流匯聚在一起,成了河,江,海,洋。你深深地告訴了我:團結就是力量!

越來越接近中午了。太陽伯伯的陽光也越來越強,可大叔阿姨用她那手臂為我遮了一些陽光。這時,小動物不知是歡迎我,還是一個固定的活動時間。都出來了:藏羚羊,熊貓,小鳥,小棕熊,斑馬……我們用眼睛對望,行了個注目禮,表示問候。接著,我們圍成一個圈,在一起嬉戲,一起玩耍。

篇3

古代詩歌散文的鑒賞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寫作則是審美體驗與內在情感的外化。將兩者有機結合,注意古詩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滲透,既有利于古詩文鑒賞的延伸,又有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以下是我在語文選修課程"詩歌與散文欣賞"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1.選擇性積累典故和詞句

作者的人生經歷和他們的作品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光輝燦爛的歷史,因而可以倡導學生重視積累運用,將豐富的文化寶藏運用到寫作中去。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補充一些背景知識,比如蘇家的一些情況等。這不僅是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積累作文素材的需要。

幾千年豐厚的文化積淀是滋長語言的沃野,借經典詩詞,吸傳統精華,抒自我胸臆,會使語言機智中不乏冷靜,活潑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如一位學生在《雨中讀古詩》寫道:

"老杜春夜詠哦,小杜清明問路,陸放翁臥聽夜闌,僧志南杖過橋東;易安居士嘆綠肥 紅瘦,誠齋主人賞荷心呈珠;張志和泛舟垂釣不須歸,坡淡妝濃抹擬西湖。"

作者將杜甫等八位詩人及其經典作品巧妙串聯,字里行間彌散出雨天讀古詩的古典氣息,語言明麗雅雋。

2.針對性模仿語言和構思

模仿有高下之分,古人謂:"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偷"即模仿,"偷意"、"偷氣"為模仿中的創新。回顧我們的寫作史,古今中外,從"模仿"到"創造",寫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舉不勝舉。名垂千古的《膝王閣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寫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句,傳頌至今。

就寫作構思來說,可模仿的有:議論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記敘文的敘述描寫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語言的抒情性… …

議論文性散文可嘗試學寫《六國論》和《伶官傳序》的框架結構和論證過程。這些文章在行文結構方面帶有范式性,體現了議論文論證嚴謹的特點。如文中的總分式結構,對比、假設、舉例等論證方法,其論證周密、說理清晰的邏輯性和文中從開頭一直貫注到結尾的沉痛激切的抒情文氣完美融合,對那些不會寫議論文的學生來說,定會在溫故知新中提升。抒情性散文可嘗試學寫《祭十二郎文》和《文與可畫谷偃竹記》的抒情線索。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領起全篇,以骨肉至情貫串始終的寫法。記敘性散文可整合第三單元《過小孤山大孤山》(敘事)《項羽之死》(寫人)的寫法。

3.創造性擬定練習和試題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各類古文句段或古詩詞,讓學生按要求進行擴展、縮寫、仿寫、續寫、改寫、轉述、文學評論……如:對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進行擴展。

學生習作示例:

……一望無際的原野是最廣闊的舞臺。綠油油的麥稞就是這場舞劇的主角。微風是伴奏,白鷺作襯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渾然天成。輕風拂來,柔嫩的纖腰便曲了下來,搖曳起來,于是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卷起大浪,霎時間傳到了另一邊際,消失在了眼簾之外。這是波浪的制高點,更是曲線的最完美的表現。白鷺為何如此匆忙,是否為追尋這美麗的瞬間?人都會被此景陶醉,更何況是一只鳥呢?

悠揚的啼聲擢破了夏日的沉寂。是什么精美的樂器,發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叢萬木,終于找到了這位隱逸的天才。高大的樹木能遮擋住黃鸝鳥的身影,卻永遠無法埋沒人間絕響。夏日似乎在這啼聲中變得清爽,變得清涼,變得清新,變得清麗?!?/p>

又如試題:以下是李商隱《無題》中的一二聯,請你仔細閱讀,然后根據說明寫作。(6分)"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學生改寫示例:

沖破了障礙,排除了阻擋,好不容易我們才能見面。相聚,對我們來說,是多么不容易呀!正因為如此,即使是短暫的片刻,我們也格外珍惜。而當面臨離別之時,我內心痛楚哀傷,就像東風不再,原本受春氣滋養的花朵頓時凋零一般。

還記得蠶總是不斷吐絲,就像我對你的眷戀,直到生命步上盡頭才會終止;此時此刻,對你思念不盡,又像案上燃燒的蠟燭,我以不停的淚水耗盡生,直到燒成灰燼才無淚可流。

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中,我們不能相伴相守,只好獨自愁苦,讓思念如利針刺進心坎,時時牽扯,時時掙扎。我希望你知道,雖然我的身遠在天涯,但我的心永伴你身邊。

篇4

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詩歌部分”共計五個單元,《井》處在“生命的律動”這個起始單元,與之相配合的單元知識是“走進詩的世界”。問卷調查顯示,剛剛“走進詩的世界”的學生一旦大量接觸中國現當代詩歌的經典,真有些“亂花漸欲迷人眼”,手忙腳亂:無論是心理上或者知識儲備上他們都顯得準備不足。因為他們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關于中國現代詩歌的知識。而且部分教師自己也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如楊匡漢先生的《中國新詩學》一類的學術專著,當然也只好求助于“教師用書”上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資料了。實踐證明,任何不顧及學情的生搬硬套,在教學上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

【教學目標】

1.體會中國現代詩歌《井》的韻律和節奏;

2.領悟中國現代詩歌《井》奇特的思維方式;

3.獲得賞析中國現代詩歌《井》的審美愉悅;

4.領悟中國現代詩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內涵。

【教學難點、重點】

1.借助對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特殊小節”的分析,領悟體現中國現代詩歌“內在律動”的奇特思維方式;

2.借助對“特別句子”的剖析,體味詩歌精妙絕倫、雋永醇厚的語言;

3.借助介紹“誘導效應和美感效應”這一中國現代詩歌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美感來源。

【教學方法】誦讀法 替換法 對比法 質疑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眾所周知,中國現代詩歌的教學,總是要剖析文本,誦讀它的詩句;由一個小節到全詩,總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絕倫、雋永醇厚的語言,體悟它所包孕的感情,總是要從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進而引起共鳴?!毒返慕虒W就是如此。

一、誦讀:把握全詩的韻律和節奏

師問:[復習“走進詩的世界”,要求學生復述單元知識要點,初步把握中國現代詩歌的定義(廣義和狹義)、特征(外形上的分行,體現韻律節奏的押韻,發抒情感、表達哲理、描繪場景的精美、雋永的語言)。]同學們,你們誦讀了《井》這首詩,請你們找找看,它是怎樣押韻的?(學生可能一時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門,不一定全都符合標準答案,此時不要強求一律)

明確:《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較自由的,但它仍然嚴格地按照“抱韻、換韻和交叉韻”的方式押了韻。全詩的“生命律動”就是通過押韻的形式體現出來的。

按語文教學的常規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誦讀為先、為主,現代詩的教學當然也離不開去誦讀詩歌的文本,進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說古典詩歌是以其對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嚴格的押韻以及語言的含蓄取勝的話,那么,現代詩歌就只能憑借其意象的選擇、詩歌的內在律動(押韻)和明白如話的語言奪人眼球。基于此,并參照課后“導讀提示”的要求,教學《井》應該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把握好這首詩歌的內在節奏和韻律,并通過誦讀來理清詩歌的思路。無論是集體讀、個人讀或是教師的范讀、學生的仿讀,都是為了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為把握詩歌的思路、體味詩歌的意味和韻味服務。我們知道,《井》這首詩的“生命律動”與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飆突進”式迥然有別,它是內斂的,“靜默”的,雖然它的形式是比較自由的,但它是嚴格地按照“抱韻、換韻和交叉韻”的方式押了韻的(見教師用書p7,茲不贅述),表現出了一種堅忍不拔的品質。

二、靜思:領悟全詩奇特的思維方式

師問:同學們,你們誦讀《井》這首詩,發現沒有:它有幾個在韻律、節奏和結構上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特殊小節”,你們能夠找出來嗎?

明確:誦讀《井》時,細心的學生會發現,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共有四處的停頓不合常規。分析好了這些“特殊小節”,就可以較好地把握全詩的韻律、節奏,進而領悟中國現代詩歌奇特的思維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棄于溫暖/之外,滿足于荒涼的寂寞:有孤獨/才能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三節)“但我將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滌/它們”,“我將永遠還是我自己(六節):靜默……,……也苦笑幾聲”(七節)。

前三處屬于切斷句子的非常規的停頓,后面一處是借助標點符號(冒號)使結尾的那個小節獨立成章。這里的第三小節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個全詩就豁然貫通了。第三小節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為了突出“人們”有溫暖而我(井)沒有,但人們在饑渴之時,便“滿面煩憂”,“前來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諧的世界”,使我感覺到了自己被荒廢于寂寞的荒郊野嶺和“被摒棄于溫暖之外”,而我對如此險惡的環境并不像人們那樣憂心忡忡而是對此感到滿足。因為只有這樣的孤獨,才能使我保有永遠的純潔,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樂觀、自信、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來了。而且和上一小節對井的描繪連成一體:雖然平時“我是靜默”(內心寧靜),但并不妨礙我充滿信心地對理想的追求(井口雖小,但水面有小草,還映出了飄著浮云的高遠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謂不高遠)。與下一小節寫人們的自私和悲觀相銜接:人們只顧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內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樂觀自信和純潔的內心世界。因為在我被人們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靈深處”是對現實環境(四方飄落的花葉腐爛、垃圾)的純化(洗滌),以使我“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而這種豐滿是因為“我的生命來自黑暗的地層,那里我才與無邊的宇宙相聯”。這樣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節的我自己:洗滌舊物,沉淀雜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對命運的不公不逃避,對贊揚不興奮,保持自己內心的寧靜,不忮不求,做永遠的自己,有堅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達大度。當然幾處非常規的停頓,只是為了強調諸如此類的內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剖析這里的詩歌節奏、韻律,得到的不僅僅是對現代詩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體味出現代詩歌這種節奏、韻律所產生的詩歌意味、韻味。

三、共鳴:引導學生獲得閱讀詩歌的審美愉悅

師問:同學們,除了通過誦讀體味出現代詩歌這種節奏、韻律所產生的詩歌意味、韻味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樣的效果嗎?請同學們說一說,好嗎?

明確:通過體味詩歌精妙絕倫、雋永醇厚的語言,用增刪比較法,分析“特別句子”就可殊途同歸。

設計理念:一般地說,通過對于現代詩歌的學習,總是由體會美好的語言為橋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審美情操上得到提高,進入一種極高的境界?!毒返拿烂涝谄涓星榈纳畛?,感性的細膩。“就創作而言,從審美主體的需要來看,一首詩歌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的效應:誘導效應和美感效應?!睏羁餄h教授認為,所謂“誘導”,是指詩歌不能明白地說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過它所反映的生活和傳達的情感去誘導讀者體驗、理解歷史的和現實的生活。所謂“美感”是指成功的詩歌必須要調動起人們各種心理功能的和諧運動,產生一種美感愉悅?!盁o論是‘誘導’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們高尚的心靈為藝術的目標”。而要引導學生獲得閱讀詩歌的審美愉悅,除了體味詩歌精妙絕倫、雋永醇厚的語言,分析“特別句子”,別無他法。

陳軍老師認為,“讀新詩,最終全都立足于‘特別句子’和‘時代句子’。”下面我們選幾個《井》里的“特別句子”來剖析一番。如“你們可用垃圾來使我被遺棄”,如果去掉“可”和“來”,情形會怎樣呢?不用“可”和“來”,是被動的承受,寫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觀;用了“可”和“來”,是主動地要求,寫出的是我的挑戰和樂觀,其韻味天壤之別。又如“你們也只能擾亂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陳述的是客觀事實,語氣平淡,除此之外,沒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陳述的是主觀看法,語氣強烈,含有充其量你們擾亂了我的表面,但對我的內心一點也沒有損傷,反而是我笑對你們的擾亂,體現出井的樂觀、自信、不畏艱難險阻的大無畏氣概,韻外之致十分深厚。這樣對“特別句子”的分析,既誦讀了詩歌,又理清了思路,還體悟了美好的情感,當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質疑:促進學生的思想飛躍

師問:基于中國現代詩歌的“ 當代視角”來審視《井》,除了我們已經獲得的審美愉悅外,我們思想上是否能夠相應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說,除了接受《井》一詩教材要求我們懂得的思想內容外,與時代同步,作為當代人,我們還有哪些新的認識呢?

明確:我們應該有基于當代人的當代視角。

設計理念:我們知道,雖然學生們學習的是現代人認識生活的現代詩歌,但應該“用當代眼光認識當代生活,用當代觀點思考當代社會,用當代精神擔當當代責任,用當代思維培育當代智慧”。杜運燮的《井》以“井”喻人,寫出了一種不事喧嘩、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態,它的生命律動是內斂、“靜默”的,表現了一種堅忍不拔的品質。這無疑是詩人所尊崇的一種人格。這首詩寫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它無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勵大家眾志成城、同仇敵愾,頑強樂觀地應對民族的苦難。我們今天讀這首詩,當然除了繼承杜運燮所倡導的人格外,我們還可以讀出:在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除了忍受,還需起而抗爭,努力去改變惡劣的環境,創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學反思】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的“詩歌部分”,共計二十五首詩歌,五個單元知識的介紹。對于這些詩歌的教學,在常規的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優質課競賽中詩歌的教學也不令人滿意,教學現狀堪憂。

據筆者調研的資料顯示,教學中存在的較大問題主要是缺乏宏觀視角、微觀視角、當代視角、審美視角。具體地說,有以下六點:①詩歌閱讀缺乏“整體性”,分析支離破碎,隨意性大;②單元目標意識不強、單元任務沒落實,只是在一課一課地“教教材”,而沒有從宏觀上、前后勾連地“用教材教”;③教學方法單一,以誦讀法為主,雖然有教師范讀、學生學讀,個別讀、集體讀等形式,雖然輔之以聲、光、電的多媒體,但方法仍老套,毫無新意;④體悟語言的任務被虛化,學生因為沒有體會到詩歌精妙、雋永的語言魅力而缺失詩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訓練。⑤教材里的教學資源沒有較好地利用,雖然運用了教材以外的資源,但舍近求遠,白白地浪費了專家教授們可貴的心血;⑥詩歌解讀缺乏“當代視角”,沒能引導學生“初步學習用當代眼光認識當代生活,用當代觀點思考當代社會,用當代精神擔當當代責任,用當代思維培育當代智慧”。教師們據此設計出的教學方案也參差不齊,有些甚至還平庸得很,就是一些優質課的獲獎的教學設計也不免瑕瑜互見。

筆者在校教科室從事??庉嫛⒇撠熜薷慕處煹慕萄姓撐?、指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等工作,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情況比較了解,也參加了一些教師的賽課活動,由于是“旁觀者清”的緣故,看問題自認還比較客觀。我的這個教學設計是有感于大多數教師的同類教學設計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難說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鄒小千,教師,現居重慶。

篇5

一、以讀為本――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庇纱丝梢?,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范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

二、揣摩品味――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

1、語句比較。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準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學生從課文語言文字中找出根據,見仁見智。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象。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秋天的雨》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并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游,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此時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于”,把他們努力后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體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于”一詞的韻味。

三、積累語言――培養學生語感的保證

1、熟讀成誦。語感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小學生記憶力強,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讓學生“熟讀”,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成有聲的口頭語言,把不熟悉的語言變成了熟悉的語言,逐步感受到語言的意蘊和文章的氣勢。通過背誦,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并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課程標準對閱讀本身有量的規定,教師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薦一定數量的詩、詞讓學生背誦。這樣,有利于學生貯存語言,積淀語感,從而扎扎實實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語感培養的最好注腳。

2、廣泛而多渠道的閱讀。閱讀教學中,可讀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閱讀量的不足。再者,現代社會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電腦、電視、廣播、社會交際、課外活動、小廣播……都是閱讀的渠道。教師要多加引導,“物為我用”。如電視從中央臺到地方臺,有“成語故事”“散文欣賞”“歲月如歌”等欄目,誦讀詩詞、講解故事,集聲音、感情、圖像于一身,許多音樂節目歌詞都配有字幕,教師要以媒體為載體,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觀看,讓學生在欣賞中形象地感悟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