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英語重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5 11:4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年級下冊英語重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著眼課改,樹立閱讀教學的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和關鍵,是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具體來說,教師在上閱讀課前要設計一個全面、準確、明了的目標。全面是指符合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準確體現在不僅讓學生掌握閱讀知識,還應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明了是指在一節閱讀課中,學生對閱讀的理解、應用及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達到何種程度都應明確到位。例如,筆者在教授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s in the word? Section A 3a--(Reading)時,設計了下列目標:(本節課基于“reading for skills”來設計,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和積累一些詞匯,訓練有效的一些閱讀技能,而且能夠對閱讀的文本進行歸納與總結,形成自己的語言積累。通過變式訓練和適當拔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當然,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感悟在面對困境的過程中,人的潛能無限,永不放棄,學會挑戰自我,人能勝天。)
(一)知識目標
Let’s learn some important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order to know some thing about Qomolangma.
(二)能力目標
Reading for skills. Ask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se strategies: careful reading(細讀) skimming(略讀)scanning(掃讀) mind-map
(三)情感目標
Love the nature;challenge ourselves; and never give up.
二、重視口語表達,激發學生的閱讀意識
如何在閱讀課的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們的閱讀課教學效果?在不斷實踐與反思中,筆者認為:精心設計是前提,策略培養是保障,語言延伸是重點:
(一)精心設計是前提――善于發現利用學生的興趣點,滿足學生求知欲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閱讀課教學中,在學習了有關“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假期生活后,讓學生自己各抒己見,介紹自己的假期生活,難忘經歷等,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讓多數同學都能積極表現,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二)策略培養是保障――說是語言輸出的基本形式,策略水平的提高是口語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任務型教學倡導引導學習者產生主動學習的傾向,怎樣的人物傾向能激發學生說的欲望呢?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SectionB―2b―Reading 為例,教師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視頻“127小時”,視頻中講述的是一位登山愛好者再一次爬山過程中遭遇的突然不測,及他的絕望,自救等,與本文主人公的經歷極其相似,教師通過視頻和圖片激活學生多故事的了解和記憶,然后嘗試著先讓學生說: ““Aron’s ID card”
Name: Aron ,Nationality(國籍):the USA
Hobby(愛好):mountain climbing
Experience: Aron is used to climbing mountains. There were many times when Aron almost lost his life because of accidents.
(三)語言延伸是重點
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Reading后,設計了如下的
Free Talk:It’s time for you to make a decision!
You are the students of Grade 8 now,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homework to do and you will have some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 will you give up studying English or keep on it? What should you do?
Discussion討論環節: What’s your decision? Why?
通過這一話題的延伸拓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口、交流表達意識。
三、轉變理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一般情r下,筆者積累的閱讀課教學環節大體分為三步: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閱讀前:無論是情境導入,還是觀看視頻,學習新詞等都是為閱讀文本做鋪墊閱讀中:先聽錄音,然后下發任務清單,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研究理解文本,其中貫穿了閱讀課的“三讀”教學模式,即:跳讀(skimming);掃讀(scanning )和細讀(careful reading)。閱讀后:通過一個思維導圖進行了系統總結;運用變式訓練的對話、復述課文、書面表達等方式進一步熟悉文本,使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里,我重點想說一下,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轉變理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例如:在學習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Reading 后,筆者就
“Should teenagers help do some chores at home or not”?進行了小組合作探究,正反兩方進行粗淺的辯論賽,各自發表觀點。
正方:Pros ( Doing chores helps to develop children’s independence)
反方:Cons( Doing chores is a waste of time.)
此種做法很是受學生的歡迎,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探究、合作、交流、創新意識和技能。
四、改進課堂,增強閱讀的方法意識
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視覺感知,讓學生去看,去想;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營造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去思、去動、去演,教師做好引導者和指揮者。例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Section B---2b---Reading 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模仿、猜測、表演等,設計了下列活動,用活動來激發學生思維,真正培養英語閱讀興趣,禁止學生“談讀色變”。
Task One: What spirit should we learn from Aron?
Task Two: Please act out Aron’s accidents in Utah while climbing mountains.
Task Three: If you were Aron,What should you do?
or What will you say to him?
五、立足課堂,提升閱讀課教學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對一些問題的探究,你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學完這節課后,你有哪些與別人不同的收獲?如:在學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Reading 教材后,我又設計了三個創新實踐性作業:
(一)What do you think of Yanglei?:
(談談你對本文的主人公楊蕾的看法)
(二)llect some moving volunteers’ stories on the Internet in 2016。
(通過因特網收集更多的志愿者的感人事跡,如:2016十大感動中國人物)
(三)rite a letter to a child from China’s rural area
篇2
1.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即是一堂課里所要學習的教學資料上面所安排的內容?!缎履繕恕钒娴挠⒄Z教材編排,每個單元都有它固定的框架,總體可分為三個部分:Section A、Section B和Self Check.八年級下冊及九年級全冊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添加了Reading(泛讀)這一部分。簡而言之便是“詞、句(視聽說)——語法(歸納)——閱讀——寫作”這樣的分布特點。所以在安排導學內容時,可以按以下課時進行編排:Section A為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內容為詞匯、短語、句型和語法的學習,第二課時為精讀與寫作。Section B比Section A少了語法部分,但因其內容的深度跟廣度,也要分為兩課時。Self-check和后面的Reading(泛讀)則可以各劃分為一個課時。當然,這僅為參考。因為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之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材內容的增加或刪減。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調整教材內容的順序。此外,還需考慮教學進度與課堂的容量。
2. 導學目標
導學目標為整篇學案的靈魂,它的確定應具體而明確,要讓學生明白學些什么,練些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導學目標的重點需要突出強調,讓學生一目了然。例如在Section A的第一課時里,我們往往會把目標制定為要求學生掌握在這一談論話題之下的詞匯與句型,并能夠自由使用這些知識,完成對應的練習,達到交際運用這一目標。同時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或是跟別人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這一知識點中的語法現象。
3. 導學過程
導學過程為導學案的血肉,它最少應該包含指導預習、練習訓練和存在問題總結這三版塊。
在編寫指導預習這一版塊中,教師編寫時要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習新內容創造條件,同時要做到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設置認知沖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能夠順利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生情境,學習新的內容。例如七年級下冊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課時的預習指導中,教師可以利用頭腦風暴,在指定時間讓學生回憶已經學習過的動物名稱,讓他們按照回想的順序寫下來,并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安排,讓他們跟其他同學對比一下所寫到的名稱和順序,都有哪些不同,為什么。
至于練習訓練,當然是針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編寫,旨在對所學知識的訓練與鞏固。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則:有可操作性、有強烈的針對性、有一定的趣味性、訓練題型要多元化、設計要多層次化、難度要有一定的梯度。
在經過預習的指導與練習的訓練之后,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就暴露無疑了。此時,問題總結這一版塊便起了作用。此處可要求學生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疑問做個全面的總結,并將它們寫下來。這樣就有利于老師根據其存在問題,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做到精講多練,向課堂要效率。
4. 導學資源
這一環節提供給學生的可以是一些拓展詞匯、相關句型、語法總結、背景知識等。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學習資源,方便學生學習,節省他們寶貴的時間。如在學習八年級Unit 9 Read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時,如果能給學生提供關于新加坡旅游的背景知識,學生讀起文章來一定會感覺簡單許多。又如在八年級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學習語法時,學生不可能根據簡單的五個句子,就能概括出直接引語如何轉化成間接引語具體方法,所以,他們需要一些額外的相關知識做為鋪墊。
篇3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報刊;有效閱讀;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72-01
英語報刊是英語課堂的延伸,是新課改的需要,已被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引入課堂,以“信息量大,內容豐富,題材新穎,實效性強,語言鮮活,難易適中”的特點充分發揮其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的功能,實現英語教學的最優化。
一、英語報刊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用的必要性
英語報刊,以其內容的時效性、時尚性、英語國家背景全面展現性與各種知識的全面性等特點,在英語教材內容學習的基礎上,為初中生的英語創設了更為廣闊的活動平臺。
1、有益補充教材
初中英語教材盡管有著科學體系,但由于其規定性,尤其是在各種媒體發達且網絡運用普遍的情況下,并不能滿足初中生英語學習的對各種信息的需要。英語報刊以其甄選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時效信息、精美英語文章等,彌補教材閱讀內容少且缺乏時效的缺陷。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Unit 7 the Birthday Party Topic 1 When is your birthday? Section A.”時,教師可以選用那些具有名人生日、年齡等信息的報紙,如初中生比較喜愛國內外的球星、影視明星等,尤其是選用那些當紅明星的情況來切入,一方面可以激活他們的興趣,另一方面讓他們積極地運用教材中的相關的月日單詞,以及一般過去時的語法表達方式。
2、開拓學生視野
由于英語教材編排的梯級性,及初中教材訓練少,相對于靈活的初中英語學習,其中英語詞匯知識框架限制,難以滿足學生實際英語閱讀學習的需要。例如對派生詞、復合詞等教材中出現的較少,學生難以根據教師的講解掌握其規律,因而也就無法順利的完成相關的閱讀學習。通過英語報刊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包括上述在內的縮略詞、拼綴詞、借代詞、即興生造詞與借用詞,以及模糊詞、隱喻、委婉語與截短語等用法,由此,初中生英語學習的視野,也隨著閱讀量的積累不斷開拓,其閱讀能力也在知識的累積與個人經驗的總結中不斷提升。
二、英語報刊在初中英語閱讀中的應用路徑
在減負背景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盡管英語報刊有著上述等各種積極作用,但畢竟是處于輔助或從屬地位。因而,教師在運用中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實際等,做出靈活的創新的應用,以獲得拋磚引玉的教學效果。
1、課堂拓展應用
(1)結合教材內容精選拓展運用。此種應用是最常見,且對課題教學最有效的情況之一。即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把英語報刊的內容,作為教學的輔助點綴等,或運用在新課導入激趣,或用在練習環節激發學生思考與活動等,在教學八年級上Unit4 Topic3內容時,教師可以選用英文原著關于國內著名歷史城墻的閱讀文章,在了解外國人眼里的中國古城墻的同時,去學習英文原著的句子結構、篇章結構、詞語搭配與習語用法等,進一步在練習中讓學生掌握本節內容的重點――反義疑問句。
(2)取舍教材內容有機創新運用。即直接把教材中的閱讀內容暫時忽略,教師選用能涵蓋教材內容英語報刊相關文章等取代,不僅可以開展教材內容教學,還可以實現有機拓展。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6 Topic3 Section B時,教師可以在英語報刊中選用那些與教材相比較內容較為豐富的文章,開展相關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交通規則,同時學習如何遵守與維護交通規則,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選用相關文章時,一要注意結合學生學習的不足,例如英語國家歷史文化知識的缺乏;二要注意與教材內容的關聯性與區別性,激活與保持學生的新鮮感與興趣。
2、課外目標練習應用
(1)主題性詞匯學習閱讀。通過閱讀增加初中生的詞匯量,是教師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例如前述1.2中那些詞,則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在不斷地接觸中依靠個人理解能力的提高,去實現詞匯與能力的雙贏。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unit 5 Topic 2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英語報刊去主動地尋找一些以孔子為主題的諺語、名言與俗語等,通過這些精煉的語言,去感悟英語運用的奇妙之處,同時積累更多詞匯。
(2)主題性句子理解閱讀。學生的詞匯量是初中生學習英語的基礎之一。在此基礎上通過英語報刊的主題閱讀練習,實現對主題語法、詞匯與邏輯聯系語銜接的掌握。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Unit 5 Topic 1時,可以緊緊圍繞關于旅行的文章開展閱讀學習,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找到關于旅游的一些句子,并分析其中的上述各種關系,進而掌握各種語法句式的運用,尤其是在不同的國家與其相關的習語及其他專用術語的運用等。這兩種方式,可以發揮教師對學生課外學習的指導作用,讓其在興趣的引導下,去完成更多的學習,以提升英語的閱讀、理解與運用能力。
英語報刊輔助教學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閱讀需求和興趣愛好,提供有意義、有價值的語言訓練,全方位、立體式地促進聽說讀寫技能的發展,而且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充分引導學生自主地拓展學習英語的渠道,養成閱讀英文報刊的良好習慣,是英語教學十分理想的輔助手段,值得我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總結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初中英語報刊有效探究[J];上海教育;2013.3
篇4
一、趣味性的問題設計
英語教學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寓教于樂的交際活動過程,目前使用的新教材的編排也力圖體現這一特點。課改前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設計的問題往往過于呆板,或過于單調,學生感到乏味,這樣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把知識的傳授巧妙地融于問題和解答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針對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充分考慮各個教學環節,把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如八年級上冊Unit 7的第四課時,這是一節復習課且綜合性較強。筆者先讓學生聽一首英語歌曲,接著設計了一個“記憶力大挑戰”的游戲。在屏幕上展現不同數量的水果、食物、飲料,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記憶,然后分別用how many和how much提問,讓學生能正確運用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回答。由于學生非常喜歡這種記憶游戲,所以他們都踴躍加入到游戲中來。整個課堂生動、活潑、緊張、有趣。
二、階梯性的問題設計
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提高的過程,問題設計也應該遵循認知規律,由易到難,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要層層遞進,便于完成教學任務。對于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教師應盡量設計一些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不同的水平,想方設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一環扣一環,逐步解決問題。
例如九年級Unit 15教學中問題的設計一個比一個難。從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來看,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這樣的問題可以一個接一個地揭示文章的主題,使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所學知識。
1.Who taught her how to make her house?
2.What isn’t made out of trash in her house?
3.When did she start making her trash house?
4.Why did she use trash to build a house?
5.How long did it take to build her house?
6.Do you have any thoughts after you read the article?
這六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逐步分析和理解文章,使學生積極思考。最終達到“能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開放性的問題設計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而其中思維能力的訓練是重要的一項。而開放性的問題設計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要具有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問題設計得好,學生就能在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技能、發展思維、培養情感,這正是新課程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
教學九年級Unit 7,筆者做了如下的設計:教師先提問“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屏幕上呈現學生熟悉的城市和風景區)。What places are these?”。在學生討論完這兩個問題之后,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出本堂課的重點句型“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并進一步提問“Why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it?”。由于每個學生的個人觀點不同,所以他們回答的角度也不同,但是他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然后設計問題“What things would you like to take if you visit...?”要求學生分小組,根據可行性和必要性討論該問題。這樣的設計緊緊圍繞著學生的實際生活,讓所有的學生有話可說,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四、情境性的問題設計
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英語語言情境,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促使學生產生質疑問難、探索求解的學習動機。
如講授八年級下冊Unit 6,該單元學習用恰當的形容詞描述個人的外貌、性格特征,并能學會運用形容詞的比較級對不同個體的外貌及性格特征進行比較判斷。據此,筆者創設了一個為學校藝術節找主持人的情景,并給出外貌上的提示。在這個有效的情境中可以幫助學生復習一些有關外貌的詞匯。
五、任務性的問題
《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篇5
關鍵詞:初中英語;人教版英語課程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癥
一、簡述初中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失語現象
因為母語的負遷移影響,導致多數八年級學生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無法或者不敢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需要在授課老師的不斷引導下才愿意表達,有時候還不準確。這種現象就是南京大學從叢教授所提出的“中國文化失語癥”。
二、淺析初中生有關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產生的原因
1.教材選用對文化失語現象的影響
我們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依賴課堂教學的語言輸入,教材對教學影響很大,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交際。筆者所在地區的初中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現以該教材為例闡述看法:人教版教材圖文并茂,充分考慮到初中生的文化接受與審美。整個教材十分關注英美文化的吸收與鑒賞,材料多取自于英語國家的真實情景,原汁原味,用簡潔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西方社會與文化背景知識。盡管這樣的語言學習有助于學生學習英語,但是這樣過度強調材料要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忽略了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學習。從人教版的課堂教學結果來看,這樣的教材設置阻礙了學生的跨文化學習以及中國文化的正遷移。
2.教師文化教學理念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影響
教師由于所承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各不相同,面對的學生參差不齊,自然教師個人對文化的敏感性以及重視程度就會不一樣,教師個體對課堂中西文化學習的引導越積極、對文化事件的討論越深入,那么課堂中的文化教學所占課堂教學內容也就相對要多一點,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交流的積極性就高一點。
3.課堂中文化板塊教學計劃安排
初中英語課堂缺少中國文化內容的教授、甚至放棄文化板塊的學習與交流等問題廣泛存在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這一教學體系中教師也普遍存在中國文化意識不強或者缺失以及教學理念的偏誤,教材使用的不合理及教學方法的單一。
三、剖析初中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策略
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同行交流的結果,總結出以下行之有效的針對性策略:
1.螺旋式跟進,向學生不斷滲透文化交際概念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Go for it為例,內容設置高起點,緊抓基礎呈螺旋上升趨勢,不斷要求學生在使用詞匯與句型中強化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的意識,例如第24頁“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挖掘我國的奧運歷史,課堂上鼓勵學生在充分運用第三單元所學的時態、詞匯來表達劉翔“雅典奇跡”以及北京申奧成功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不斷在復習已學過的文化與交際知識來減少文化失語的發生概率。
2.漸進引導,寓教于樂,重點推進課堂中的文化學習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教師應該在Group Work這一板塊的學習中扮演參與的角色,將學生分組,引導學生深入地、多角度地討論奧運文化,同時結合生動、有趣的奧運故事等給學生介紹中國文化,激發學生學習中國體育文化的興趣。
3.教師提高文化學習能力,增強文化意識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普遍忽視導入中國文化,易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文化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增強自身的中國文化意識,轉變教師文化教學理念,積極開發和利用教材,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課改需要深入,英語教學不能光靠生硬地植入外來語言的皮毛來應付所遇到的失語現象,而應該交融之中加強文化的學習。語言的學習終究是要回歸到應用層面,詞匯、句型的確很重要,但是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無疑是教條的。為了減少課堂教育中的失語現象,我們教師應該加大對語言知識的導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運用已學到的語法和詞匯知識來解決應用型問題。教師也需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雙語之間的文化意識,多關注有效的文化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減少、避免失語現象的產生。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學生 初中英語 自主 合作
關注學生的自我學習積累,能使得他們在主動探究過程中掌握更為豐富的學習思維方法。傳統英語教學更多注重傳授的結果,往往忽視了學生的自讀、自悟、合作的認知體驗過程,使得學生成為教師教學的從屬者,缺少生氣活力。讓學生大膽質疑,能使得他們的探究更具有深度,能幫助他們在自我主動調節和探究過程中不斷調整探知方法,有效深化理解感知。
1. 關注自讀深思,讓質疑成為學習習慣
以閱讀為引導,鼓勵學生進行質疑深思,能在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學會學習的基礎上形成有效認知感悟。學生帶著這種深思和感悟調整學習方法,不僅能為主動探究奠定堅實基礎,更能夠使得學生通過質疑來不斷深化感知過程。質疑的過程能使得學生對自身閱讀學習思維有更為深入的思考探究,最大限度激活他們主動探究的激情和潛能,形成主動質疑的習慣。
質疑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品質意志,更應該給他們足夠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能夠在充分閱讀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在指導自主閱讀過程中,一方面,指定相應的閱讀學習素材范圍,讓他們能夠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和目標任務,幫助他們在自我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形成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學會與文本進行對話,讓他們從文章題目、情節結構、邏輯思維等方面來主動和作者交換意見,以文本中的情景和人物審視表達宗旨意圖。通過這樣的自讀深思,能使得學生對語篇學習形成富有指導性的思考,幫助他們強化認知感悟,激活學習思維。在引導學生自讀質疑過程中,多給他們自我閱讀感知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更為全面的認知感悟過程。
這樣的自讀深思,能給學生更為廣闊的閱讀思考空間。例如,在譯林版八年級下冊《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閱讀教學中,可要求學生針對“What are characters about ORBIS?”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答案信息。在知曉語篇表達主題大意的基礎,建議學生就“What do ORBIS doctor usually do for people in the poor area?” How do you think of ORBIS doctor?”進行思考質疑,幫助他們從文本表達素材中探尋更有效的信息內容。以質疑來活化閱讀教學,能使得學生理解更為深刻。在此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形式予以呈現,幫助他們深化理解體驗。
2. 突出任務互動,讓合作成為自覺行動
嘗試運用任務探究優化教學過程,能在調動學生英語學習主觀潛能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更為有效學習方法。以任務的互動來幫助學生增強體驗,能讓學生有更多的表達交流機會。通過任務合作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能使得他們對課程學習有更為深刻的感知,增強學習的自覺主動性和積極性。
通過任務設計和優化來突出結合課程學習知識要點和學生理解能力差異,一方面,設計指導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主動思考,融入課程學習過程中;另一方面,注重運用同伴交流、小組討論等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彼此合作交流,讓他們帶著問題進行溝通,延伸自己的學習思維。通過這樣的探究來活化教學,更能贏得學生的青睞,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可根據學生在任務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主動調整教學策略,多給他們互動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始終帶著問題主動融入到互動交流,將學習感知轉化為實踐運用。
以任務式合作探究能使得教學更加生動多彩,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學中,不妨要求學生以同桌交流的形式,就“Which your friend’s character do you like best?”進行討論,幫助他們加深理解。同時,可要求學生圍繞“What do you learn from your good friend?”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延伸理解感知,了解有關友誼方面的學習內容,激活思想情感。教師則對學生在任務探究中的表現,引導他們有針對性進行討論交流,幫助他們開闊知識視野和思維,將理解識記主動轉化為綜合表達運用。
3. 關注情景模擬,讓探究成為不懈追求
活化課程教材資源,鼓勵他們在情境模擬過程中學習和使用英語,能使得他們的探究思維更為豐富和活躍。情景模擬,不僅能有效豐富課程學習內容,更能夠使得學生在我總結反思的過程中調整學習策略,主動進行探究。
在情景模擬過程中,一方面,為學生設計具有真情實感的學習舞臺,讓他們成為主角主動參與,并通過揣摩人物內心情感世界來引導學生針對學習問題進行思考;另一方面,讓學生靈活運用對話、對話、擴寫等方式來表達學習內容,不斷提高主動探究的激情。以這樣的形式指出豐富學生語言學習思維和想象力,更利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內容。以情景模擬來活化教學過程,能使得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有更多的話語權和自由權。情景模擬運用能讓課程學習內容更加豐富,更能幫助學生增強理解體驗。
在情境模擬過程中,可針對學生的學習認知創設與教材相似的情景。例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學中,可建議學生分別扮演Daniel和Jenny的角色,根據他們彼此之間的對話來引導學生針對課程學習內容進行表達。利用多媒體、掛圖、道具等方式來模擬羅馬國家的情形,讓學生在充分感受異域風情的基礎上更好體味課程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可建議學生圍繞“Do you know how to greet others in Rome?”和“Do you want to go to Rome?”進行相互交流,讓他們在互動模擬過程中將自身的認知感悟與課程學習內容進行有機融合。
4. 借助活動體驗,讓互動成為有效途徑
利用活動體驗來豐富自身的思維情感,能使得學生在彼此交流過程中更好深化認知。通過活動體驗來延伸交流,不僅能使得學生對認知過程有深刻印象,更能夠使得他們在實踐體驗過程中主動互動,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在創設活動過程中,要結合英語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活動。這些活動設計,一方面,要體現豐富多彩性,讓他們在自我主動參與過程中充分激活自身的思維靈感,幫助他們調整認知策略;另一方面,多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思維,嘗試運用不同的語言表帶形式來進行相互交流溝通,讓他們在彼此實踐體驗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合作,將互動學習轉化為自覺的內在必然需要。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來深化教學過程,更能使得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積極合作探究。
如上所言,以學生英語綜合探究學習能力培養來優化教學策略方法,能使得學生在主動了解自己的學習思維過程中更好主動參與合作,讓任務化引導和互動化交流來強化認知更能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圍繞自悟推動合作,能使得學生綜合探究學習成為一種內在發展必然需要,值得教師去深思和探索。
篇7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符合“樂學”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多媒體教學方法以精美的課件為主,具有形聲、動畫兼備的優點,在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方面比其他媒體來得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最大可能地滿足了寓教于樂的要求。例如:《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主要是學習動物名稱和一般疑問句句型,教師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設計了一個動物園的情境。伴隨著輕松優美的音樂,學生仿佛和老師一起走進了一個環境優美、有聲有色的動物園。在那里,同學們見到了各種各樣活潑可愛、生動形象的動物,教師通過點擊“聲音”“介紹”“圖像”等鍵,可充分調動學生聽、視、說等感官同步活動,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本課的內容。
⒉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相對于別的科目中某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點而言,用多媒體技術來突破的重難點知識對計算機軟件的運用要容易一些。運用多媒體,可以把知識重點、難點設計成相應的英語場景,以直觀的形象演示,從而加深學習印象。同時教者可以精講多練,鞏固知識,又能騰出時間,加大了課堂訓練的密度,提高了課堂效率。例如:《Go for it》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 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主要學習形容詞的比較等級,用多媒體呈現兩個物體或人物的比較,反復呈現幾組物體或人物的比較,每呈現一組都在其下方造出句子。如兩個人比高矮:Tom is shorter than Bob.每個句子整齊地排列下來,并且形容詞里的“er”用紅色標出來。讓學生來練習、觀察、總結其規律。學生很快地發現,形容詞比較級里都帶有比較的甲乙兩方,并且形容詞的后面都帶有“er”。這樣,就達到了本堂課的目的。
⒊信息擴大,效率提高
多媒體英語教學能節約寶貴的課堂時間,增加課堂信息量,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時,我把重點、難點、課文、圖片、四會詞句、游戲、課文朗讀、歌曲、練習題、板書要點等都設計編制成課件,任意調用、重現,大大節省了講解和板書的時間,為新材料的操練鞏固“騰出了時間”。教師可以精講多練,加快課堂節奏,教學程序環環相扣,這樣就加大了課堂訓練的密度,提高了訓練的效率。
比如說句型的替換練習,用傳統的方法,比如:看圖片、由老師指定替換內容,都顯得比較呆板,而利用計算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句型替換練習教學的效率。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大容量的特點,找到數量可觀的教學素材,并運用到句型替換練習中,鞏固學生對新授句型的掌握,同時達到擴展學生知識面和視野的效果。如:在《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5 一課的句型替換練習教學中,計算機媒體的使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課的重點句型是“Is this your…? Yes, it is./No, it isn’t.”我就將這個句型做到了課件當中,把計算機里各種各樣的圖片用在句型的替換部分,并做了適當的擴充,如: pig,bird,mous,stick,sheep,dog等等,這些東西的圖片都非??蓯?,學生們很喜歡,積極性自然就很高,雖然不知道下一個會是怎樣的圖片,但是學生們個個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也輕輕松松地練習了新句型。并獲取了新知識,為接下來的對話練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課堂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⒋ 綜合訓練,思維拓展
要應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提供各種交際活動的文化背景,創設良好的情境,把語言和形象聯系起來,通過感官的刺激獲取更多信息量。這種訓練方法比讓學生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例如:《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本單元要讓學生掌握購物的常用詞,如果僅靠老師單調地講課,學生要記住那些購物常用語,如“比較、挑選、還價、試穿”等,這是比較困難的。因此,筆者用計算機多媒體,對課件進行精心地設計,先創設一個購物情境,通過要點提示等把新知識呈現出來。然后屏幕上出現四個商店(文具店、服裝店、水果店、飲食店),學生點擊購物場境,呈現相應的要求進行練習,鞏固新知識,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眼、耳、口、手、腦充分調動起來,參與教學活動,輕而易舉地掌握了購物用語,并靈活地投入到具體的運用中,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得到鍛煉。
篇8
關鍵詞:參與;幽默;游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00-01
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學本族語如此,學習英語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學得法,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這樣的好效果,趣味教學可以說是一種好方法。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持它,使之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正是趣味教學考慮的出發點。趣味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的至關緊要。批評是一種阻礙其發展的因素。孩子一旦受到了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不行,對這門學科產生恐懼感,也就不會積極參于課堂的教學活動,所以從小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要設法消除孩子生理、心理障礙。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要讓他們不傷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從內心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也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有了融洽的教育學的環境,就該考慮如何給課堂增趣了。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如初學、鞏固、和復習,就不能用一樣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付出心血,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求。在教學中,這應該是教師大有作為的地方。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興趣在學生的求知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用"趣味性教學"來喚醒、激勵、鼓舞學生的求知欲?十幾年的教學中我也總結和學習到一些有效的為課堂增趣之法,與大家分享。
一、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設置環節讓其樂于參與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有時會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小的獎品,滿足小學生成就感。有時我還會還會"舉賢納士",讓有各種才能的同學盡量的參與到你的教學中來對于增強他們的興趣與信心有很大幫助,比如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定語從句,我先在學生中間做調查,看他們喜歡聽誰的歌,喜歡看什么書,玩什么游戲…然后,讓同學們給我傳一些他們喜歡的歌曲、人物照片、游戲截圖等等,結果孩子們饒有興趣,積極參與,給我傳了賈思丁的歌曲,QQ飛車的截圖,漫畫啊衰的圖片等等,當他們懷著好奇心第二天上我原本可能會以為枯燥的定語從句語法課的時候,突然發現在我的課件里有他們親自傳給我的圖片和歌曲,興奮度一下子提升了不少,而且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作為載體這節課一點也不枯燥了,我和學生也走近了,今后就更加鼓勵他們努力學習英語。經過很多次的嘗試,我覺得輕松活潑的課堂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課堂的活力是由學生自身參與才能產生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光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參與,課前課后都參與難道不是一種更加好的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英語的方式嗎?
二、發揮幽默魅力,把微笑留給課堂--教學幽默增趣法
發揮幽默魅力,把微笑留給課堂--教學幽默增趣法。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情緒、思維在不同狀態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會不一樣。當人們的情緒、思維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時,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則慢。如果教師的課堂語言幽默詼諧,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全神貫注,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比如,我喜歡在整個課堂過程中造句舉例時圍繞同一個學生展開,一遇到新的短語或者單詞,同學們就會自然的圍繞某個人編故事,一堂課下來,某同學成了故事的主人公,知識點也被串成了有趣的故事,同學們歡快之余主動地習得了一堂課所要求的重點難點,事半功倍。
三、游戲增趣法
游戲是情景教學的一種形式,它能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想象力、創造力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小學的老師喜歡在課堂上使用多種游戲來輔助教學,七、八年級的孩子一樣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游戲來幫助學。比如,Bingo game.,接龍,high voice low voice,模仿秀,唱課文等等,這些都有助于使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洗的或鞏固所學知識,符合學生心智發展規律。
四、簡筆畫使知識更加形象、趣味化
學生在進行抽象思維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的支持。簡筆畫簡單、形象、省時、生動、有趣,學生將懷著濃厚的興趣在樂中學、樂中得。比如,我在八年級第八單元和上冊第七單元里,所有的蔬菜、肉類、面條等等全部用簡筆畫在黑板上,學生看得很有趣,且記得快,而且看圖成句也更加形象、易脫口。這種方法尤其可以激勵后進生參與,他們的參與意識增強了,學習興致也隨之增強了,成績自然會有所提高。
五、豐富的活動亦可增趣
篇9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形式多樣化;資源共享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非常明確地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英語教學中,學生“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訓練是教師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的技能培養達到最佳效果,是身為英語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在這個方面多媒體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現代化教學方式,也是未來世界教育技術的新趨向,它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直觀性、豐富性、趣味性等特點。它不但能激發學生課堂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改變許多學生被動學習英語的狀態,變被動為主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四大語言技能。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的制訂,教材也日趨完善,相應的對于英語老師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其中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術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必要技能。許多教師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已經廣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合理情境,不但可以解決英語教學中視聽形式單一的問題,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多媒體教學雖然具有許多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具備的優點,但在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方面也依然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以下筆者將就多媒體在英語課堂教學方面的運用這方面的問題談幾點體會。
一、多媒體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優點
1.創設情境,營造語言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惶脙热葚S富、形式多樣、設計巧妙的課能很好地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能激發內在的學習要求,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使一堂課堂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體正是具有形聲、動畫兼備的優點,在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方面比其他媒體來得更直接、更有效。因而可以讓教學效果在最大程度上達到最佳。這點在英語課堂教學上尤為突出。英語不是中國學生的母語,語言環境缺乏是學習英語的一大障礙。初中英語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就能夠對學習有很大興趣并且一直保持下去,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很好地創設情境,營造英語氛圍。如英語課本中有許多生活場景,如購物、看病、舉辦美食節等,直接切入主題會使課堂銜接顯得牽強生硬,學生也未必會有興趣了解。這時就可以在lead in階段運用多媒體技術,如通過幻燈圖片展示,簡單的Flash等,創設一定場景,逐步引入主題,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以八年級下冊Unit 7 Topic 3 Welcome to our food festival一單元為例。為什么要舉辦美食節,國外學生都是如何舉辦美食節,準備了哪些食品以及如何準備。筆者通過要點之間的聯系逐步展示關于美食節的相關圖片,學生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也很自然地融入到舉辦美食節的氛圍中來。通過這種方式筆者成功地將話題引到課文的對話內容上。這樣開始的話題就顯得比較自然。另外英語課文中也涉及不少對英美國家特色的了解及電影,音樂的介紹。只是純粹讓學生看課文內容,學習知識點,一堂課將會變得十分枯燥無味。如果在課堂中融入多媒體技術,就可以將相關語言文化背景通過音樂、動畫甚至是一些電影片段展現出來,學生印象更深刻,效果也大大提高。
2.使用多媒體教學,將教學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教師以知識灌輸為主,傳統的教學用具,也就是紙質圖片、錄音機而已。教師的教學過程以聽音、跟讀、講解為主,形式單一。這樣的課堂枯燥無味,學生記憶效果差,不少學生因此有了“英語認識我而我不認識它”的感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手段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擺脫枯燥的課堂教學。如初一英語教學,教師可以融入歌曲、動畫,初二或初三的英語教學內容則可以輔助以簡單的英語短片或英語電影。學生在聽歌和看電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鍛煉了聽、讀等技能,對知識點在實際語境中的運用也有了直觀且深刻的認識。教師甚至可以設計讓學生根據英語短片對白進行配音,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說英語的能力。如八年級下冊Unit 5中涉及英國經典電影The sound of music。筆者除了在課堂上讓學生觀看The sound of music的電影片段,也嘗試用上述方法讓學生根據電影的簡單對白進行片段配音。學生興趣很高。這樣做不但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和對課文的理解,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這樣的英語課堂學生不再只是聽和跟讀,而是擁有聽、看、說、唱等各種各樣的形式。教師借助多媒體,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會變得愉快,記憶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篇10
【關鍵詞】初中英語;群體;互動;合作
英語課程標準(2013年)強調,運用合作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針對課程學習問題主動探知,能使得他們獲得更為深刻的感知印象。運用多元化互動來指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交際,能使得學生不再滿足于教師的單一性講解,而是嘗試運用不同的模式主動探知問題,形成更為全面的學習方法。多元互動運用,開啟了學生為主體,實踐交流為載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利于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
一、運用同伴對話破解難題,借鑒學習
找準學生的學習問題和認知難點,引導他們通過同桌對話的方式相互協作和解答,能使得課堂更加自由和充滿活力。在教學引導中,多給學生創設一定的話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感知主動對照探知,并能夠劃出自己的疑難問題進行同桌交流。
同伴對話形式運用,更利于學生不受空間位置限制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更好探究學習。例如,在譯林版八年級下冊Unit 2Travelling的“Reading A A trip to Hong Kong”的教學中,建議學生運用筆記的形式找出自己的疑難問題,就“How did the author introduce Hong Kong?”進行同桌交流,讓他們能夠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信息內容。在此基礎上,可建議學生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圍繞“Do you know why Kitty did like Hong Kong?”和“Do you think Hong Kong is a special and wonderful place?”提出相應的理解觀點,讓他們在同桌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同桌交流模式運用,使得學生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找到問題的突破點,讓他們在彼此交流中彌補自身思考的不足,有效深化理解。
教師在學生運用同桌交流中,結合他們的理解感知不同,創設一定的導讀思考話題,通過對話的形式幫助他們深入挖掘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引導學生通過總結的方式來反思同桌交流中收獲,讓學生能夠帶著一定的問題深入思考,更好地滿足相互交流認知需要。
二、運用小組討論加深理解,強化體驗
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破解難題,能使得學生不再滿足個體的自主學習,而是在主動深入探知的過程中形成有效學習方法。小組討論形式運用,更多體現了語言交際性和合作性學習特征,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感知。
根據教學內容安排,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思考任務,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在群體學習中靈活運用,更利于他們接受。例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學中,可建議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前提下,就文章提出的“The characters about interview”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找出表述要點。同時,可要求學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ORBIS doctor’s work?”“If you were a report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ORBIS doctor?”等問題,主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讓他們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自覺說出理解感知。針對小組討論的過程,建議學生嘗試運用文章中的詞匯,就“The value of ORBIS doctor”主動交流,并能夠形成一定的小組意見,在課堂上予以表達。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交流情況,圍繞課程內容重點和難點提出一定的意見和看法,讓學生能夠更好主動參與。創設的任務應該體現豐富性和差異化,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針對自己的理解提出相關的想法。任務應該堅持讓學生自我選擇,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主動嘗試,便于激活他們的感知。在指導小組討論中,多關注他們的不同意見,建議學生通過組間競賽的形式找出相關的破解方法,讓他們能夠在積極探知的過程中相互學習,達成一定的認知,增強討論的誘惑力。
三、運用師生交流增進理解,因生施教
運用師生交流的形式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更是教師改進教學策略的有效辦法。多根據學生的差異,運用相應的提問話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回答,能使得他們的學習動力更為高漲。
在師生交流中,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疑問主動向教師發難,更能使得他們主動靠近教師,便于他們有效深化理解感知。教師創設的話題應該豐富而富有吸引力,能使得他們能夠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回答。師生之間的交流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師應該多運用協商的口吻主動和學生溝通,讓他們在感受到親和的前提下更加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幫助他們獲得全面感知。
教師可結合交流情況多調整策略方式,盡量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每人都有機會,主動參與教學。通過這樣的形式進行交流溝通,能使得學生感知變得更為深刻,更利于他們靈活運用課程知識。
綜上所述,利用多元化的互動交流,能使得學生在不斷開闊認知視野的過程中更好地主動融入課堂,便于他們有效發現問題和積極主動探究。教師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鼓勵學生根據學習實際和課程內容變化,綜合運用和靈活交流,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運用靈活性和準確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張惠芳.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考試周刊,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