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4 12:4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

一、 背景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千年,流韻悠長。文言文,語言簡練,極具概括性,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藝術價值。中國的傳統經典如《論語》、《孟子》、《四書五經》等正是通過這種文字載體傳承下來。但在白話文通行的今天,文言文卻以其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特定歷史的文化背景,遠離現實的舊章典俗,一直被語文教師視為教學中的難點,教師教得艱難,學生學得痛苦。新課改以來,在各版小學課本中出現了多篇文言文,如人教版在五年級下冊安排了《楊氏之子》,六年級上冊安排了《伯牙絕弦》,六年級下冊安排了《文言文兩則》。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倍P于文言文的具體表述只有在第四學段才有:“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小學階段中,新課標要求只提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二、 現狀掃描

新課標沒有在小學階段明確提出文言文的具體目標和教學要求,大家對文言文的教學研究較少,公開課、教研課也鮮有涉足。這就讓小學語文教師在面對文言文時無所適從,無從抓起,在教學中常常表現出這樣兩種狀態:一種是與中學教學混為一談,任意拔高;另一種是以文解文,浮光掠影。

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在小學階段安排文言文顯然與初中階段學習文言文是有不同著眼點的。如何遵循課標的要求,在全面解讀教材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原有經驗,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就顯得非常必要。

三、 實踐探索

《伯牙絕弦》的故事雖然流傳千古,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仍是一個陌生的存在。這篇文章用不足百字的語言敘述了一個“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絕弦不復彈”的動人故事。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們該如何處理文本?是理解字、詞、句,還是誦讀、體味、積累?在對課標進行深入解讀后,我們以為,小學階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為初中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教學中主要讓學生自己借助課后注釋理解,教師適當點撥講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要重視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取舍,將《伯牙絕弦》這篇課文的目標設定為:(1)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2)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3)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在確定了教學重點后,我們在教研組中進行了試教。某教師在教學中從課題切入,抓住“絕”字理解,然后又理解“善”的意思,并指導學生想象“好像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逐步理解伯牙失去好友后摔琴的情景。雖然教師教得努力,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卻不甚理想,學生總有一種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在教研組的評議中,大家都在反思:“為什么課堂呆板沒有韻味?為什么學生游離文本之外,感受不到藝術的價值?”在大家各抒己見后,我們達成了共識:“學生對文本不熟悉是本因,對故事背景不了解是關鍵,對文化元素不清楚是阻礙”。

因此,我們對教學主線再次進行了設定:在教學文言文時學生要做出充分的準備,課前查閱相關的背景,以及高山流水的典故,了解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教師也要先對古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了解古文的朗讀方法,自己要先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語氣、肢體、課件、音樂等的設計努力營造氛圍,一種古文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古風、古韻中品味“知音”,感受伯牙與鐘子期的純真友情。

有了這樣的認識后,另一位教師再次執教此課時,準備充分:如為更好地了解伯牙琴藝高超,補充“伯牙善鼓琴,動物皆動情”的典故;為感受知音相聚的融洽和歡愉,補充“一見如故”的典故;他還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以書軸為背景,以古琴音樂為背景,以隸書體為文字,形成一種典雅的書卷味。在教學時,他注重語言的韻味,從朗讀拉近白話文與文言文的距離,為讀出古文的節奏、韻味奠定基礎,同時為下文的語言積淀作出鋪墊。這樣文言文的氣氛形成了,學生很快就融進了文言文的場景中。在對文本的處理上,這位教師從“絕弦”切入,引導學生感知伯牙為何絕弦而終身不復鼓。學生在深入理解“絕弦”的含義后,以“知音”為線索,體會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摯友情,進而進行語言拓展: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風,你又會如何贊嘆?讓學生深悟藝術美和知音情。而當讀到子期病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教師讓學生體會:此時的伯牙心情怎樣?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對痛苦、絕望的伯牙說些什么嗎?安慰他還是鼓勵他?讓學生明白絕弦是一種境界,升華了情感。教師整堂課的設計以讀為本,先讀通,關注文字;再讀懂,關注語言表達的內涵;最后讀深,關注文本的文化價值。這樣的設計思路符合兒童閱讀時的“漸悟”規律,層層推進。

在對兩次課堂教學的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其實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數,從容應對,方能有的放矢,達成高效。

1.讀通文本明其義

朱熹曾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而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尤其要重視誦讀,只有如此才能為學習者開啟探尋文本真義之門,引領學生跨入其中,徜徉其間,涵詠體悟。正如后一位教師用“春雨綿綿、白雪茫茫、千里迢迢”等詞為文言文的誦讀作鋪墊,為形成文言文的氛圍作準備,然后又帶領學生一起來讀這篇古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細讀,學生越讀越有韻味,宛如一個個風度翩翩的君子。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只有讀準字音,讀準句子的節奏,讀出文中的語氣和情勢,才不致曲解詞意句義,才能恰切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郁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理解重點的字的意思,讓學生能讀通文章的大意。

2.領會文本悟其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蔽难晕牡慕虒W也必須遵循這一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培養。在學生讀通文言內容的基礎上,讀懂文意,進而讀出文氣,讀出個性化的理解,完成對文言文的整體理解,從而享受文言誦讀帶給他們的成就感,使學習興趣持久高漲。

3.延伸文本促積淀

篇2

查看更多《小學教學研究》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小學教學研究》編輯部

        無

        (1)我們在追求什么 無

        (4)本期視角:學科教育——清簡:語文教學的本真回歸 薛法根

        (7)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展望——一種基于中觀層面的分析與思考 仲廣群

        (11)數學模型思想及其教學策略初探 費嶺峰

        語文

        (14)關注語言形式 回歸語文本色 孫宏琳

        (17)對話:在“平行”中敞亮——例談教師話語權的理性復歸 陳嬿竹

        (19)用小練筆,做大文章——對“小練筆”板塊教學現狀的觀察與實施策略 王東明

        (22)傳統美德 自主養成——略淡以團學教育促學生養成的一點做法 帥初根

        (23)文言文教學“四步曲”——以《伯牙絕弦》例談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范式 李麗

        (25)小學語文“走學案”現象原因探析及矯正策略 賈亞東

        (27)提高語文課堂評價語的有效性微探 陳瑤

        (30)小學語文教學應滲透“文學意識” 喬新

        (32)行走在語文教學的課堂里 徐程

        數學

        (34)如何理解新課標中的教學觀 孔企平

        (36)改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從教學《圓的認識》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祝恒

        (37)在活動中建構數學模型——《找規律》教學設計與反思 無

        (40)“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設計及反思 劉紅專

        (42)從生活經驗到數學概念——“比的定義”的解瀆、思考與啟示 胡逸飛

        (44)巧用變式,追求高效數學課堂 張玉琴

        (45)讓小學“數學日記”物有所值 朱軍

        (48)經歷抽象概括,實現認知飛躍——以《用字母表爾數》的教學為例 馬蘭

        (50)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的幾何直觀“保駕護航” 林迪

        (52)學生“湊方程”現象的原因分析與對策——對“還可以怎樣列方程”的教學反思 彭永新

        (54)深度挖掘內涵,提升數學素養——以“小數的意義和讀寫”的教學為例 鞠久虎

        (55)留住那悄悄溜走的數學活動經驗 趙玉梅

        其他

        (58)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語學科中的滲透 鄭筱睿

        (60)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 徐伯權

        (62)讓學生乘著音樂的翅膀學習美術 張江

        (63)放手讓學生體驗——小議小學生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王曉愛

        無

        (f0002)《小學教學研究》(教

篇3

但當前在小學階段開展文言文教學仍然面臨幾個問題:一是對課程內容的認識不足,老師有畏難情緒,認為小學生能力達不到,文言文教學會加重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二是課程內容偏失。當前小學語文主要是古詩詞教學,文言短文的選擇近年來雖有補充和發展,但仍然有短小輕淺的弊端,教材編寫者還不信任教師和學生的能力,還有些教材把文言文改寫成白話文來教,使文言文的韻味盡失,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三是教學方法不夠豐富。目前小學文言文教學雖然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有一些比較成功的試驗探索,例如李振村、朱文君團隊構建的“小古文”課程體系和朱文君老師注重朗讀激趣、文白對讀互寫等教學方法,都是對小學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很好探索。然而,從總體來看,小學文言文教學方法還不夠豐富,某些方法因受一線教師文化素養的局限而不具備較強的推廣性。

從石皇冠老師的模仿、嘗試教學改革探索中,我很高興地看到了其對小學文言文教學可能帶來的變革契機。我僅就小學文言文教學方面,談幾點認識。

首先是在創構小學文言文的教學內容體系上有突破。石老師的教學改革大膽突破了小學語文教科書文言文基本缺失的文本體系。20世紀初開始的中國現代教育改革主要是移植西方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小學語文教科書代替了“三百千”,“狗,大狗,小狗”(1922年商務印書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代替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1949年后的小學語文教科書雖然注重了古詩詞教學,但是文言散文基本被排除在教科書體系之外。近年來,增選了一些文言短文,例如人教版12冊小學語文課本中只有4篇(則)文言文。僅從數量上看,文言散文的教學顯然是非常薄弱的,似乎大家都形成了一個潛在的共識,文言文教學的問題要留到初高中去解決。然而從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實踐證明,學生越早接觸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對其智力發展和文化修養的提高越有利,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代。石老師的教學改革,不是小打小鬧,增選幾篇小古文學一學,而是從課程內容上來了一個大的重構。他主要選擇《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鑒》中的人物傳記開始教學生閱讀文言文。人物傳記因記載人物言行事跡,有比較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較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這幾部著作也是比較典型的文言經典,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思想上不像先秦諸子散文那么深奧難懂,所以,以此作為小學高年級學段開始文言文學習的材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內容體系,如果僅靠《楊氏之子》《晏子使楚》《伯牙絕弦》等幾則小短文來培養小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毫無疑問是不夠的。因此,石老師的教學改革實驗,首先在小學文言文教學內容體系上就有大膽的創構,為我們今后建設小學文言文教學內容系統打開了思路。

其次是在文言文的教學方法上給我們帶來諸多的反思和啟發。從教法上來講,小學開展文言文教學,最忌字字落實和串講翻譯法,這樣會磨滅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石老師的做法是抓住朗讀,先讀通,輔以文白對照閱讀,務求通過反復朗讀粗知文章大意,然后反復誦讀歷練。其中不做過多的煩瑣解釋,學生在朗讀中逐漸加深理解,同時也逐漸培養了文言語感。當然注重朗讀也不是什么新鮮方法,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在他們的教學中都已注意到這一點,例如浙江的趙珈瑜老師總結的文言文教學“五讀”法、浙江寧波的邱靜君老師總結的審美朗讀激趣法等。但是為什么石老師的文言文教學改革收到了較大的效果(小學生就能讀懂《史記》和《漢書》,這本身就是大成就),而很多大城市的重點小學,卻還停留在讀幾則短文,做幾道試題的水平上呢?這個現象引人深思:我覺得首先是閱讀的量要跟上,要給足學習的時間?,F在小學生都在忙著做各種試題應付中考,哪有閑工夫讀這些不會成為中考檢測主要內容的文言文呢。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有民主的精神和開放的教育視野,石老師和他的團隊在功利性的應試教育之外,另辟蹊徑,所做的工作是有著長遠教育眼光的??梢灶A見,經過較系統的文言文閱讀教學訓練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在中學學習更有潛力,因為即使單純從考試角度看,將來的語文高考,也往往是在文言文及詩詞的閱讀鑒賞部分拉開分差。其次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關系問題,事實上優秀的教學方法總是和教學內容辯證統一、融為一體的,語文教學在教內容的同時,其實就是在教方法,學生在大聲朗讀文言文的同時,他的情感和思維是同時發展的,雖然不同的學生在理解上有快有慢,有深有淺,但總是一個學習主體不斷感受和深化領悟的過程。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劉大提出的“因聲求氣”,就是通過感受詩文的音韻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學生理解與否,在他(她)的朗讀中都能體現出來,所以教師的教學就要在這些方面下工夫?!岸嘁糇?、借用字念錯,表明對句子或段落理解不到位。這些在朗讀文言文時特別重要。”“要想知道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水平,最基本的評價方式應該是朗讀。如《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李將軍列傳》等,篇幅較長,從頭到尾正確流利朗讀下來,這本身就是一種硬功夫。培訓這種硬功夫,靠的也是朗讀教學。”石老師在這里所說的硬功夫,就是建立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基礎上的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是過程性的,也是基于內容的,是無法將之從教學過程中抽離出來,也無法進行抽象概括,它具有默會知識的特性,具有無法言說、跟學習個體緊密相連、注重實踐等特點。石老師的文言文朗讀教學法再次證明:默會知識在語文教學中往往體現為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融合統一。

第三是巧妙地發揮了傳統的句讀法作用,抓住了文言文教學評價的牛鼻子。石老師博客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人還會提出異議,認為會念未必念懂,可能是瞎念。于是,我就拿出無句界的文言,讓學生嘗試斷句。斷句完畢,互換作業,拿出答案批改作業,找出斷句錯誤,統計每人的錯誤各是多少。接下來認真閱讀有標點材料,還可以看相應的白話翻譯,下課前,還進行一次斷句測試,看看錯誤各是多少。因為篇幅稍長,時間較短,學生不可能憑記憶斷句。前后兩次測驗斷句錯誤數目的差就是進步。這個進步除以前測錯誤,所得百分數就是當堂提高幅度,也可以叫當堂進步率。這個百分數的分子就是學生在這節課上的得分。”斷句實際上就是理解能力最直觀的體現,文言文的很多精微之處都在表現句子的停、頓、黏、連的細小變化之中,小學生學文言不必一上來就要求他們體會得那么精深,只要讀正確即可,而這必須有一個簡明實用的測查方式,斷句就是一種最好的評價手段。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系統、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斷句訓練,每個學生在每堂課都能有“當堂進步率”作為學習反饋評價,學生參與學習的狀態就可以為老師把握,評價的激勵功能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所以,我覺得石老師這個方法既模糊又科學,正體現了教學評價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育教學功能,所謂“大道至簡”,在我們的小學生疲于應付各種各樣的模擬試卷、組詞擴詞等垃圾作業的時候,我們其實往往忘記了小學語文作業評價要通過學習不斷回歸文本,而不是在所謂的專家指導下“揣測”文意,這樣的“揣測文意”的作業和評價模式,最終只能偏離文本而得之皮毛。石老師的方法,既簡單又實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