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7 15:38: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伯牙鼓琴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伯牙善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2、翻譯: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內心想著高山。鐘子期贊嘆道:“好啊,高聳的樣子就像泰山!”伯牙內心想著流水。鐘子期又喝彩道:“好??!浩浩蕩蕩就像長江大河一樣!”凡是伯牙彈琴時心中所想的,鐘子期都能夠從琴聲中聽出來。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巖石下面;心中悲傷,就取琴彈奏起來。起初他彈了表現連綿大雨的曲子,接著又奏出了表現高山崩坍的壯烈之音。每奏一曲,鐘子期總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長嘆道:“好啊,好??!你聽懂了啊,彈琴時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達的一樣。我到哪去隱匿自己的心聲呢?”
3、《伯牙善鼓琴》選自《列子》,為戰國鄭國人列御寇所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講述了琴師伯牙與樵夫鐘子期之間由于鼓琴聽琴而產生的交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互文性文本廣告廣告翻譯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稱“文本間性”,是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中產生的一種文本理論,是由法國著名符號學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Christeva)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在她看來,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改造,都是在與過去寫成的文本、當代正在創作的文本、甚至未來將要寫就的文本相互聯系著的。也就是說,互文性“強調文本與文本之間的相互指涉、感應、接觸、滲透、轉移等作用,它關注的是文本的非確定性和非中心性”(秦文華,2006:2)。敘事學家杰拉爾德普·林斯(GeraldPrince)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一個確定的文本與它所引用、改寫、吸收、擴展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并且依據這種關系才可能理解這個文本?!保℅erald,1987:46)因此,“互文性”理論強調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脫離其他文本而單獨存在,每個文本的意義產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中,這種相互作用是永無止境的。
盡管“互文性”的概念來源于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其他領域,極大地拓寬了研究視野和思路。本文擬在探討互文性在廣告創作中的運用,重點闡明廣告翻譯中所涉及的互文現象。
二、廣告文本中的互文性
從傳播學角度看,“文本”是指由傳播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與符號所組成的某一表意結構。廣告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建立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符號系統,即廣告文本。與其他文本相比其特點是具有開放性、多重性、邊緣性,因此更具有互文研究的價值。廣告中互文手段的運用可以巧妙地暗示所推銷產品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引發消費者進行思考,產生相關的聯想,從而吸引受眾注意,傳遞廣告信息,實施有效傳播廣告的目的。廣告中常見的互文關系包括引:引用(citations),即直接借用前文本,也就是說將一段已有的文字放入當前的文本中;典故與原型(allusion),即在廣告文本中使用出自神話傳說、寓言、歷史故事、宗教故事和經典作品等等中的原型;戲擬或仿擬(parody),模仿的一種手段,只是在某些部分或結果中對原文進行解構或轉換,或以變異的形式反映原文,或者挪用原文,或者用原文但不用原義,甚至扭曲原義(馬中紅,2006:74)。也就是說有意模仿已有的語言形式以構成新的語言形式的一種修辭手段。下面筆者將舉例分別說明廣告中常用的這三種互文關系。
1.引用。有一則廣告中一位兩鬢蒼白的老奶奶拿著一瓶藥說:“《渴望》播出這么多年了,觀眾朋友還惦記著,知道王滬生經常氣得我頭疼,所以寄來了頭疼藥?!边@則廣告明顯地指涉20世紀80年代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經典電視連續劇《渴望》??催^該劇的觀眾馬上會心領神會此廣告的背景,引發許多溫馨的回憶和共鳴。另一則是關于海王金樽酒的廣告。畫面呈現的是中國古代皇家場景、人物等要素,由國內觀眾喜愛的瓊瑤版電視劇《還珠格格》主要人物之一“皇阿瑪”的扮演者張鐵林作代言。廣大觀眾由此會產生熟悉之感,這樣的組合又產生了新的具有趣味的創意,巧妙地傳達了廣告的訴求點。
2.典故?!案呱搅魉捴簦呛右繇懗杉延选?。這是關于星河音響的廣告語。其中“高山流水”有個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代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根據《列子》所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拦那?,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人們就把“高山流水”作為“知音”的代名詞。這則廣告語中“高山流水覓知音”就是尋找知音的意思(魏星,1999:111)。知道此典故的消費者不由會想到星河音響就是俞伯牙,正在等待知音的出現,而自己就可能是善解琴音的鐘子期。這樣的互文手法的運用不僅使語言生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顯現出別有的文化底蘊。
3.仿擬。牛郎織女于每年農歷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傳說表達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高尚情操,在民間廣為流傳。綠箭口香糖的電視廣告就在此基礎上進行富有創意的仿擬,給消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畫面呈現的是七夕之夜明月當空,星河璀璨,喜鵲搭橋,浮云漂動,流彩奕奕。美麗的織女如約而,牛郎欣喜萬分,迎上前去欲親芳澤。但是織女聞到了牛郎的口氣,掩嘴離去。正當牛郎不知所措時一只善解人意的喜鵲銜來了綠箭口香糖,從而使牛郎織女共享美好時光,聊慰相思之苦。這則具有動漫色彩的廣告增強了民間傳說與口香糖之間的互文關系,仿擬修辭的運用在保持原由浪漫的氛圍的基礎上增添了現代氣息,深受觀眾喜愛。
從上述廣告實例中可看出在廣告中巧妙地應用互文手法可激發人們記憶儲蓄中對已有的文化知識,引起他們的聯想,增強廣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促使人們購買該商品,同時也使廣告的創作更具發展空間。
三、廣告翻譯中的互文性分析
廣告語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語言,引人入勝,說服力強。廣告的目的就是推銷產品,使消費者有愿望購買該產品。由于廣告側重的是效果,廣告翻譯的標準應該是功能對等基礎上的等效原則。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中從事二度書寫的工作,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作出合適的廣告譯文。譯者的互文性知識儲備和互文性調動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妨從下面諸例中說明互文性在廣告翻譯中的重要性。
1.今日的風采,昨夜的“綠世界”。該廣告詞的英文譯文是“GivemeGreenWorld,orgivemeYesterday”。這句英文譯文很容易使人想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公元1775年)著名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Henry)的演講名句“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在此廣告翻譯者互文運用了此名句。在原語廣告詞中“今日”與“昨夜”不僅是字面上的差異,也表現出隨著歲月的流逝,人的皮膚漸漸老去,不復年輕時的風采。而“風采”與“綠世界”之間是一種因果關系,意思是昨夜用了“綠世界”化妝品后今日就“風采”照人。這會使受眾聯想到用了該化妝品會青春常駐,容顏不老。譯者在翻譯該廣告時采用了互文套用名句的戲擬手法,獨具匠心地將名句中的“liberty”和“death”換成了“GreenWorld”和“yesterday”,象征美好的“自由”與“GreenWorld”相對應,恐怖的“death”與需要拋開的“yesterday”相對應,不禁使人想到:即使青春的流逝像死亡一樣灰暗和可怕,“綠世界”化妝品也會讓你拋卻昨天,還你青春的風采。這樣的互文手法將原文的“風采”、“綠世界”和“昨天”的關系清楚地表現出來,且頗具人生哲理,向英語消費者提供了該產品的信息,使人產生購買的沖動,達到了廣告的效果。
2.Theonlythingwedidn’timprovewastheroad。這是日本一汽車的廣告語。廣告翻譯者巧妙地將其譯成“萬事俱備,只看路況”。此譯文利用互文性原理拼貼、仿擬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中的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搖著撲扇,手觸胡須,運籌帷幄的瀟灑形象映入廣大受眾心中,仿佛該汽車生產商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一切都為消費者考慮周全了。通過此修辭手段夸張地指出了該車無可挑剔地完美性,激發受眾購買的欲望。試想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為“我們惟一沒有改善的就是路況”,對受眾產生的影響力是遠不如前者的。3.紅玫相機新奉獻。這是一則關于紅玫牌相機的廣告,廣告翻譯者將其譯為“MyloveislikeaRedRose”。顯然譯者互文運用了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Burns)的名詩“ARed,RedRose”中的第一句“O,Myloveislikearedredrose”。詩人用紅紅的玫瑰比喻自己的愛人,抒發了對心上人的濃濃愛意和依依惜別之情。或許該產品命名者與彭斯一樣受到大自然賜予的美麗嬌艷的紅玫花的熏陶,或許命名者受到彭斯詩句的感染,抑或是廣告翻譯者受彭斯詩句的互文聯想與觸動,這些便不得而知,更說不清誰互文來自于誰,因為文本之間本是互動的,都存在顯性或隱性的聯系。但毋庸質疑的是英文消費者在讀到該廣告譯文時心中便會涌現出美感的感覺和浪漫的情懷。用這款相機拍攝出生活動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將一切美好的東西永遠定格的沖動會促使消費者購買該相機,達到廣告促銷的目的和功能。
當然,由于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心理特征、價值觀念,有各自的喜好和禁忌,在一種文化中能引起互文聯想的語言形式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沒有什么特殊意義,甚至可能產生相反的聯想。這正是廣告翻譯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問題,如果翻譯不好,往往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銷售。比如我國生產的“孔雀”牌彩電原譯文為“PeacockColorTv”,因為在中國孔雀象征著美麗和鮮艷的色彩。用“孔雀”作電視機的商標自然暗指電視機色彩逼真、質量上乘。可是英語民族通常視孔雀為污穢、猥褻之鳥,常給人帶來厄運,且“孔雀開屏”被認為是驕傲、自大的表現,如“asproudasapeacock”(非常驕傲),“playthepeacock”(炫耀自己)。因此英語中用“peacock”會引起消費者不好的互文聯想,影響該產品的銷售。
四、結語
上面所舉的廣告創作和廣告翻譯的例子都是巧妙地借他人之名言佳作、傳說典故或家喻戶曉的故事作為觸發自身思想火花與創作靈感的動因,創作或翻譯出精妙的文本,最終達到以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的效果。廣告翻譯的構思要注重向譯入語國家的消費者傳達某種消費咨訊、產品特點以及心理聯想、購買需要。廣告創作人和廣告翻譯者為了使自己的廣告更具吸引力以及讓消費者在耳熟能詳的同時又能耳目一新,他們往往煞費苦心地將古典的、時尚的、現代的、流行的各種元素雜糅在一起,或援引、或改寫、或借用、或戲擬;文學形象、歷史故事、傳說典故、名篇佳句等都可以成為其互文素材,引發受眾的聯想,最終推銷產品,獲得效益?;ノ男岳碚撛趶V告創作和廣告翻譯中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廣告的意義世界,是一塊值得研究和開拓的處女地。
參考文獻:
[1]Prince,Gerald.ADictionaryofNarratology[Z].Lincoln: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1987
[2]馬中紅互文性:一個無限廣闊的廣告創意空間[J].中國廣告,2006,(8)
篇3
關鍵詞:古琴;歷史悠久;樂器
一、古琴的結構
在彈弦樂器中,古琴的構造比較復雜,由面板、底板、音梁、音柱、弦軸板、弦軸、琴弦和琴腳等部分構成。
面板又稱琴面,是一整塊長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呈方形,并開有穿弦孔;琴尾一端呈橢圓形,在項、腰處兩旁各有月牙形或顯方折凹入。
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上開有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和圓形出音孔,一為龍池,一為鳳沼,腰中近邊處開有兩個小方孔,為足孔,上安兩足,叫雁足。面板與底板膠合而成琴身,在琴的首部里面,粘有舌形木板,造成與琴腹隔開的空間,叫作舌穴。
音梁又稱項實,是一根位于面板背部的長木條,用以調整琴音。音柱是琴腹中的兩個木柱,一個呈方形,叫地柱,在琴腹中部;另一個呈圓形,叫天柱、靠近琴首。
弦軸板位于底板的首部、開有安裝弦軸的軸孔。改良的古琴,因琴首處另有共鳴箱,弦軸則鑲嵌于面板首部。
弦軸又稱琴軫,為圓形或瓜棱形,是用木制成的中空體,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于弦軸上。
琴弦多用絲弦,一弦最粗、音最低、靠近徽位最近,依次漸細,一至四弦用纏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七弦最細、音最高。岳山鑲嵌于面板首部,中間開有穿弦孔,琴弦從孔中穿過架于岳山上。
安裝在底板上的4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月牙形缺口處的兩個叫焦尾下貼,起系弦和使琴身墊平的作用。在面板上鑲嵌的13個螺鈿做的小圓星叫徽,用以標記琴的音位。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間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為十三徽,徽位是根據琴面的長度分成若干等分來排定的。
二、古琴的定弦
古琴調式有35種,按五聲音階定弦,音域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
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將琴橫置于桌上,右手投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
古琴定調復雜,調式有35種之多。琴弦最低的一條空弦音為大字組C音,定弦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聲音階排列,分別為C、D、F、G、A、c、d。古琴音域寬廣,由C―d3,共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
古琴表現力特別豐富圓潤,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鐘;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彩,由于音區不同而有異。高音區輕清松脆,有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猶如敲擊玉磬。按音發音堅實,也叫“實音”,各音區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宏實寬潤,高音區尖脆纖細。按音中的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致的表現力。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連珠式、落霞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由于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焦尾、冰清、大圣遺音、等。
古琴的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三、古琴的流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稱“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各個琴派之間差別主要決定于地區、師承和傳譜等條件。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為《瀟湘水云》。經劉志方授與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兩人編纂《紫霞洞琴譜》。徐天民祖孫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為“徐門正傳”。后人稱浙派傳譜為浙譜。
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處江蘇常熟,當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稱“熟派”或“琴川派”?!罢悴傩扉T”中的第三代徐曉山,曾在常熟傳琴,致使當地名手輩出,陳愛桐即其中之一。傳至嚴征,結“琴川琴社”,傳譜輯為《松弦館琴譜》。
廣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蘇揚州古稱廣陵,以此地為中心形成的琴派為廣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子二子繼承家學,晉京獻藝,一時爭傳“江南二徐”。所輯《澄鑒堂琴譜》為本派最早譜集。繼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編成《五知齋琴譜》,為近代流傳最廣的譜集。
川派:又稱蜀山古琴派,簡稱蜀派。川派源遠流長,至少有2000年歷史的古琴派,是當今中國最具代表性、流傳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漢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馬相如、揚雄、諸葛亮、姜維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張孔山、楊紫東、李子昭、吳浸陽、龍琴舫等人?!短炻勯w琴譜》和《沙堰琴編》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漁唱晚》等曲最為流行。我國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顧梅羹,將減字譜翻譯成簡譜配在減字譜下,又完成了三十余萬字的《琴學備要》一書的修改整理工作。
閩派:近代琴派。祝鳳喈為代表。著有《與古齋琴譜》繼其學者有張鶴,編有《琴學入門》,陳世驥,編有《琴學初津》。
嶺南派:廣東琴派。源于道光年間的黃景星。他繼承先人的《古岡遺譜》,又向香山何洛書學會十余曲。輯五十首為《悟雪山房琴譜》。近人鄭健侯傳其學。
諸誠派:近代琴派。王溥長、王作禎、王露,祖孫三代以虞山派為基礎,兩者匯流,又結合當地民間音樂風格,形成具有山東地方風格的諸誠派。輯有:《桐蔭山館琴譜》、《梅庵琴譜》。代表曲目《長門怨》、《關山月》都是現代流行琴曲。
四、古琴的歷史:
古琴:我國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無碼彈撥樂器。傳說原始時代神農氏曾“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據說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時期已廣泛流傳,當時它經常與瑟或加上鼓等樂器在祭祀時演奏,《詩經》中有“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眾多的琴家,在《呂氏春秋》里,第一次記述了伯牙鼓琴,鐘子期解音的故事。春秋時著名的古琴家有師曠、師襄和師文等人??鬃硬坏珪椆徘伲壹妓噵故?,他教授的“六藝”中的樂,即有彈琴誦詩的內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實物,長67公分,面板呈曲線狀,琴頭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僅一足,其形象與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圖騰――夔龍相似;繼十弦琴之后有馬王堆出土的西漢七弦琴,該琴面板較平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面板與底板組成匣式結構,尾部為一實木,音量較小,共鳴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沒有音位的標志“徽”,演奏技巧側重右手,表現性能有相當的局限性。
在西漢中期到三國之際,琴開始與笛、笙、箏、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進,此時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實木部分已改為與主體相聯的共鳴箱,音量擴大,左手可自由移動演奏滑音,面板外側有十三個標志音位的小圓點“徽”,按純律構成四個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較寬,表現性能高。
漢以前,琴曲的傳授全靠口傳心授,到漢魏之交,創造了初期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漢魏六朝是我國琴曲創作的全盛時期,制作亦有相當的經驗,此時的琴不僅是一種獨奏樂器,而且是相和歌樂隊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傳,把琴作為必學的“六藝”之一,并創作了大量的琴曲。如《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古風操》等。
琴在唐代繼續發展,唐初至“安史之亂”,琴家主要是整理舊曲,創作方面以董庭蘭的《頤真》為代表;“安史之亂”到晚唐,是琴的重要發展時期,其中以陳康士的《離騷》最為突出。此時琴已傳入日本,在日本宮廷中十分盛行,《幽蘭》的樂譜――唐卷子本《碣石調.幽蘭》譜至今仍在日本保存。唐琴體大、身圓、漆色富貴喜伏羲式,北京故宮珍藏的盛唐開元時期的“九霄環佩”琴。此琴形體飽滿,上髹紫漆,間雜朱砂后補之色,聲形俱佳,為傳世之極品。
宋時琴大大發展,宋太宗將古琴的七弦增為九弦,并為之改舊曲,創新調。宋徽宗趙佶曾搜羅天下名琴藏于萬琴堂,其中最為出色的莫過于雷威的杰作“春雷”。因此,宋文人大夫偏愛古琴音樂,琴樂在社會昌行一時。范仲淹、歐陽修等均善琴,琴的演奏技藝大有提高,形成眾多流派,如京師琴派、江西琴派、兩浙琴派等。宋琴體扁身薄,黑色髹漆,多為連珠、仲尼式。
金章宗時非常珍重“春雷”,臨終還用“春雷”殉葬。這張名琴被人掘出,由耶律楚材贈與當時著名琴師萬松老人,流傳于民間。
元琴外型基本仿照唐宋琴所斫,但出現了方額、深舌羅漢腿漆色出現了斑剝色。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收錄唐宋之前藝術珍品40多首,主持撰輯了《神奇秘譜》,并于1425年刊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琴譜。明琴,線條流暢造型秀美,并出現了不少前代沒有的琴式,其中最負盛名者是弘治嘉靖年間的著名斫琴家祝海鶴所創的蕉葉琴,形態旖旎秀逸,蕉葉卷邊優雅生動,音色圓潤透凈,為琴器中難得一見的珍品。
清末民初,古琴走向衰落,彈琴人漸少。
如何選一張好琴,是讓很多初識古琴者頭疼的一件事。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風地不斷升溫,古琴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在拍賣會上古琴定拍價屢創新高,天價已經不是新聞。正因于此,讓很多人對古琴停留在了遠望的階段,就算咬牙跺腳非買不可,也通常會被琴行的人搞得眼花繚亂。所以,我們不妨先把買琴的事兒放一邊兒,先說說古琴是什么。
五、如何選琴
古琴本名“琴”,因為歷史久遠,所以現在的人叫他“古琴”。廣義上說,古琴是一種能發出聲音的樂器;他以三分損益定音,七弦十三徽,聲音悠悠亙古;自古以來都被列為文房雅趣之首。狹義上說,古琴又不是樂器,至少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樂器。我們常說的文房雅趣,其實就是書房里的玩意兒,古琴既列首位,那必然是個最大的玩意兒。能被稱為“玩意兒”的東西,首先是能讓人高興、放松、快樂的,這就是“玩意兒”的這點兒意思。所以,當人們說“沒意思”的時候常常是我們覺得“沒玩意兒”的時候。如此說來,我們在挑選古琴的時候若把他當成個“大玩意兒”來挑,標準又是什么呢?
通常我們會告訴想要買琴的同學一個不變的法則:挑選一張在你各項能力范圍內能承受的最好的琴。說到承受能力,大部分人一定首先想到財力,事實也是如此,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分錢就有一分貨。不過,財力只是選琴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
第一,選琴首先要懂得怎么去欣賞她。古琴可以作為樂器,更可以作為家居陳設的一部分。過去,稍通詩書的家庭都會在書房里放一張琴,這與彈奏無關。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去故宮看看,現在還有很多金屬或石頭制作的古琴,雖然無法演奏,卻是書房重要的陳設。
第二,既然古琴是“玩意兒”,那就得讓自己玩兒得開心,玩兒得享受。當我們還不知道怎么玩兒的時候,最好先學一些簡單的技巧。所以,初學琴者一定不要著急買琴,也不要以價格定喜好。最好先學一兩首簡單的曲子,了解自己的喜好再去挑琴,這時候不是說懂琴了,而是你知道以自己的程度需要什么樣的琴來玩兒了。
第三,就是財力。我們不得不說,一張好琴必須有其價值,但是作為初學者或者普通的玩家,我們如何能用有限的銀兩購到一張物有所值的好琴呢?相信大家都有景區購物的經驗:本來只是想買個小小的紀念品,但是出來的時候發現買了一堆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東西。其實買琴也一樣,我們在琴行買琴就是一種簡單的消費行為,而琴行的老板也不一定是什么藝術家或者文人雅士,你們之間就是簡單的買賣關系。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個法則就是――“不忘初衷”,“初衷”就是我們為琴準備的銀兩。通常外行買琴總是裝作自己很懂,很大牌地讓老板伺候著試遍了店里所有的貨,然后再逐一品評,其實不過是為了讓老板覺得自己很內行,騙不了自己。殊不知高一尺魔高一丈,早在你一張張試琴的時候,就已經中了老板的“請君入甕”之計了。我們最容易相信自己感官所接受的信息,而琴行老板就是利用了我們不會說謊的耳朵。當你按照老板的引薦,對一張張琴品評的時候,耳朵自然也跟著見世面;等到耳朵的口味養刁了,就是老板收網的時候了。因此,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只看符合條件的琴,在同等價位中尋找一張最好的,才是王道。
最后再嗦幾句,關于挑琴的標準。首先,我們所選的一定是張“古琴”,即工藝外形和內膛結構都遵循古法,不斷章取義,也不添枝加葉。要知道古琴流傳幾千年,在工藝和設計上早就達到了完美,添一份則嫌多,減一毫則嫌少。其次,就是古琴的用料最好上乘。制作琴身的陰陽板,打底的鹿角灰胎,十二遍的天然大漆,金徽玉軫,紫檀岳山,以及三寒三暑的歷練沉積等,都是一張好琴的必備法門。最后,還要一個好手藝的工匠和一個通音律的調音師通力合作,讓所有材料配件物盡其用,使功效發揮到極致。當這三個標準同時滿足的時候,可以傳世的古琴就出現了。
能夠擁有一張這樣的好琴是所有愛琴之人的夢想,不過鑒于目前市場的混亂,我們在挑琴的時候,可以按照上述條件倒序取舍。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不忘初衷”!古琴是我們的“大玩意兒”,玩兒得有勁才能玩兒得高興,才能玩兒得長久。(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