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培養范文

時間:2023-03-27 17:18: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教育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教育培養

篇1

根據2011年4月1日國中醫藥辦人教發[2O1138號文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中等中醫類專業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自2007年規范中等中醫類專業招生工作以來,調整優化了中醫類專業結構,提高了中等中醫類專業生源質量,較好地解決了基層中醫藥人員不足的問題。為進一步做好中等中醫類專業招生工作,自2011年起,各省(區、市)可根據本省中醫人才需求實際情況,選擇1—2所中等中醫類學校開設中等中醫學專業。開設中等中醫學專業的學校原則上應為省級以上重點學校,招生范圍為本省,招生時限截止到2015年。經審批備案后中等中醫類專業畢業生取得的學歷,可作為參加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學歷依據。中等中醫類專業畢業生考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后,須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機構執業。經審批備案允許招生的學校,在招生時應向報考學生明確告知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執業醫療機構范圍。山西省衛生廳中醫藥管理部門、山西省教育廳職教處,審核確定我校為中等中醫學專業繼續招生的2所學校之一,并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備案。

2社會對中醫的需求是辦好中等中醫學教育的前提

最近我們對全省的中醫醫療情況尤其是基層醫療情況做了一些調研,認為在一定范圍內繼續開展中等中醫學專業教育非常必要。

(1)基層醫院“中西醫結合”呼聲較高。在鄉鎮衛生院,許多臨床病例在單純西醫診療無效之下,病人常常求助中醫。山西省中醫院副院長馮五金將中、西醫進行了簡單比較,認為輕、中度疾病適合中醫慢性調理,重度疾病中醫沒有西醫來得快;從疾病診斷來說,西醫更明確,中醫較模糊;中藥副作用較小,能調根治本,而西藥副作用相對較大等。鑒于此,基層醫院臨床的“中西醫結合”非常必要。

(2)社區中醫藥服務需求增加。為讓中醫藥醫療、預防、養生、康復等方面的特色與優勢更貼近居民,山西省衛生廳下發的《山西省關于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10年,全省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均能提供中醫藥服務;慢性病防治和保健康復的中醫藥參與率不低于80%,基本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而目前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的覆蓋率遠未達到這一水平。

(3)中醫藥走進新農合。調查顯示,由于歷史和經濟的原因,廣大農村對中醫藥的需求呈上升趨勢。為讓農村居民也享受到中醫藥特色服務,山西省衛生廳下發的《關于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農合中作用的意見》要求在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中,縣級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全部納入定點服務醫療機構:納入定點服務機構的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科和獨立的中藥房;對運用中醫藥方法治療的,可適當降低起付線標準,補償比例的提高幅度不低于10%,針灸等非藥物療法和中醫適宜技術的提高幅度不低于20%;鼓勵中醫機構或中醫藥人員自種、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藥?!八淖浴敝胁菟巺⒄胀N同屬中草藥定價,納入合作醫療補償范圍;鼓勵試點縣開展單病種中醫藥治療限價工作。

(4)中醫發展亟待“搶救”人才。山西省衛生廳中醫管理局數據顯示:我省60歲以上的名老中醫專家已不足5o0人,從事中醫藥事業的中青年骨干因工作環境差,流失現象很嚴重。目前,我省104家縣級中醫院,77家中醫院沒有主任醫師。同樣基層的老中醫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急需有人繼承。

(5)眾多老中醫經驗失傳。我省曾擁有一大批學有專長、經驗豐富,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名老中醫專家。盡管國家鼓勵開展“名老中醫帶徒”,我省也有部分名老中醫帶徒,但由于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沒有專項經費,使眾多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失傳。太原市中醫院的劉紹武老先生,在耄耋之年遠赴海南,成為海南名醫。如今,我省名老中醫流失現象仍在繼續,如靈石縣中醫院第一任院長李可,使用中藥治療急危重癥在全國知名。澳大利亞中醫學會專程組團來晉向他學習,全國眾多中醫臨床醫生拜他為師。2010年,他被廣西中醫學院高薪聘請,以他為首專門設立了“中醫經典臨床研究所”。

(6)中青年骨干不斷流失。在我省名老中醫減少的同時,中青年骨干也在不斷流失。腹針療法的創始人薄智云,曾經在長鋼醫院工作,但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將其留在省內。近10年來,山西中醫學院本科畢業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但進入縣鄉中醫院的不到1%。而受經濟利益影響,進入綜合醫院的中醫專業學生卻多選擇進入西醫科室。(7)就山西省晉中市情況而言,一方面大專以上學歷的醫務人員主要集中在縣、市級的醫療機構,區、鄉、鎮衛生院很少;另一方面基層有相當一部分從業人員未接受正規的醫學教育。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現象依然非常嚴重,而在農村由于中醫藥獨特的療效和經濟性,廣大群眾對中醫藥有很強的需求。從我市2O個鄉鎮衛生院的調查來看,310名職工中,只有131名是中專以上畢業生,其中中醫人員僅有19人,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

3學校的軟硬件設施是辦好中等中醫學專業教育的條件

山西省晉中市衛生學校,前身是美國基督教公理會于1921年創辦的汾陽醫院附屬護校。經過近9O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所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專業設置齊全、教學設施先進、辦學特色鮮明、校園環境優美的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F占地170畝,建筑面積74000平方米,其中教學樓176o0平方米,辦公樓3265平方米,實驗樓14661平方米,學生公寓30O00平方米,餐廳和學生活動中心7098平方米,圖書館6155平方米,閱覽室1loo平方米。有400米標準塑膠跑道及籃球場、足球場等齊全的體育運動設施。擁有現代化的校園網絡系統、多媒體語音室、多功能報告廳、內科實訓室、外科實訓室、婦科實訓室、兒科實訓室以及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等實驗實訓設施,實驗實訓設備總值近兩千萬元,有多媒體標準化教室35間。學校圖書館藏書18萬冊,閱覽室訂有各類報刊、雜志6o余種,并配有電子閱覽室。主要辦學指標都達到或超過國家級重點中專要求。學?,F有教職工230人,專任教師150人。其中高級講師50人,講師59人;研究生學歷19人,99%以上具備本科以上學歷;雙師型教師127人。1981年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全國首批重點中專”,2o05年再次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國家級重點中?!保?008年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國家級職業院校護理實訓基地”,2011年被教育部批準為首批國家級中職示范校建設單位。目前,學校辦學水平、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同類學校第一。在中醫學教育方面,辦學歷史悠久,居全省領先地位。20世紀80年代,創辦中醫高級研修班和學徒班2期,為晉中及全省培養了一批中醫骨干人才,現大多活躍在晉中各級中醫院并成為中醫學術帶頭人和業務精英。自1983年起至今,在全省范圍共招收針灸推拿專業學生6OO多人(11期),成為我省培養中職類針灸推拿人員最多的學校。部分學員進入本科或研究生繼續深造,在省針灸界頗具影響。20世紀9o年代起陸續招收中西醫結合專業9個班近700人,和山西醫科大及中醫學院聯合辦學招收大專班5屆共12個班近1000人。

4教學創新是辦好中等中醫學教育的手段

中職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要圍繞中職教育改革的核心,著力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5個對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必要文化知識、熟練職業技能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課程改革。在校講授一年半的理論知識。取消或大幅壓縮文化課程,取消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等課程,設置職業道德與修養、語言與寫作課程;調整西醫基礎課程,開設解剖、生理、藥物基本知識、診斷基本技術和臨床概要等臨床必要課程;突出中醫專業課程,保證和適當增加中醫基礎、中藥、方劑、針灸與推拿等課程課時。另一年半將中醫臨床課程全部分解到市、縣兩級中醫院進行學習。

(2)教材改革。上述課改的教材要在現行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組織本校高、中級職稱的教師根據臨床實際自創自編,并請山西醫科大學和山西中醫學院的相關專家審核。教材要突出實踐技能、突出直觀性和可操作性。

篇2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途徑

一、前言

國際醫學教育學會將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歸納為七個領域,其中“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溝通技能”、“批判性思維和研究”三個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且敬業精神與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活動的核心,由此可見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1.語言文字素養語言文字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醫藥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養,如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等醫書中十分注意語義語法,表意專一[1]。我們的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的不是機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屬,如果說話時表達不清、措辭不當,病歷書寫錯誤百出,將會影響他們的工作。2.人際溝通素養希波克拉底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東西能治病,一是藥物,二是語言”。這句經典名言告訴我們,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在醫療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臨床實踐中,除專業的醫療技術水平外,良好的醫患溝通更能幫助患者疏導心理,安定情緒,從而增強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職業道德素養醫生職業的崇高性決定了從醫者自身是一個愛崗敬業、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現代醫學教育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態度”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使醫療服務被當做機械的流程,缺乏人性關懷。

三、當前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1.教育觀念滯后。長期以來,我國的醫學院校教育觀念落后,還存在醫生只是治病救人的傳統觀念,只重視專業知識的灌輸,忽略了人文學科的教育,忽視了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醫學教育是培養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機械的培育“醫療機器”,滯后的教育觀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醫學教育存在著嚴重的認識誤區,人文素質教育明顯不足。2.課程體系設置面狹窄,人文學科內容單一[3]。隨著人文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近幾年,我國醫學院校相應增加了人文教育課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課程設置面偏窄而且內容單一、學時少,醫學院校應該增設能夠拓展學生知識面及培養人文精神和素養的人文科學、交叉學科和邊緣課程[4],以培養和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3.校園文化建設落后。環境決定性格,學生高中畢業升入大學,可塑性很強,大學校園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很少注重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

四、多途徑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

1.合理設置人文課程比例。課程教學是高校教學的主要途徑,要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水平,學校必須把人文素質課程加入課程體系,并使其達到一定比例。同時開設較多的人文學科公共選修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2.強化醫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一是完善相應課程設置,舉辦相關法律法規、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專題講座,讓學生認識到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開設臨床接診與醫患溝通技能實訓課程,結合我校特點融入心理學內容,使學生系統的學習醫患溝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實驗中心心理學行為實驗室、咨詢室,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分別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種疾病的“病人”與“醫生”交流。3.開展志愿者實踐活動,提高醫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安排學生在學習之余,開展志愿者進社區活動,為社區百姓提供醫療咨詢與健康教育服務。這樣醫學生能深入社會,貼近生活,牢固樹立“醫乃仁術”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類的醫療職業真正為人民群眾帶來福祉[5]。

五、討論

對醫學生來說,專業技術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醫學生缺乏人文素養,即使擁有再嫻熟的技術,也往往會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和障礙。因此,要想把醫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與醫學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做到文醫滲透、文醫融合,注重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5]。我們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找到切實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綜合型醫學人才,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李靈萍.醫文互通現象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4):17-18.

[2]顏耀華,李力,鄭英如等.建立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體系的設想[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9):30-31.

[3]王冉,楊建坡.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4):653-654.

[4]金仕瓊,劉學年,李忠.深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醫學教育[J],2005,6:42-46.

篇3

關鍵詞: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模式

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包括興趣、愛好和品格等,是一種熱愛自然,積極向上,正直高潔的精神狀態。[1]隨著21世紀醫學技術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要求現代醫學人才不僅要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心,而且還應具備較好的人文素質。北美于1945年發表了美國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紅書》(The Red Book),提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人文素質教育。[2]近20年來,西方國家對人文素質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建立了相對較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3]在我國,臨床八年制醫學教育(本、碩、博連讀,以下簡稱八年制)主要培養少數高層次醫學人才,從根本上講是醫學精英教育,因此在實踐中更應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由于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開展較晚且開展院校不多,其人文素質教育處在探索階段,主要存在培養目標不夠明確、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這與長期以來我國“重專業輕基礎,重科技輕人文”的觀念有關。為了更好的開展臨床八年制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研究探討一套系統的臨床八年制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

一、研究方法

在前期的文獻回顧和現狀調查基礎上,采用Delphi法進行進一步研究。通過三輪專家問卷咨詢,得到專家對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基本意見,技術路線見圖1。

(一)成立專家預測小組

專家預測小組成員有6名,分別從事醫學教育管理、臨床醫學教學、醫學教育研究、臨床醫學管理。預測小組的專家進行了框架的擬定,問卷的編制并選擇咨詢專家,依據咨詢專家的回復,對專家提出的意見進行統計、分析、整理。

(二)初步制定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方案

在對多個醫學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有關臨床八年制醫學生培養及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文獻的回顧總結和已開展的對13所臨床八年制醫學生(共375人)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的基礎上,擬定了培養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基本思路和原則意見。經過來自9所開展臨床八年制醫學教育的專家進行座談會的認證,初步形成了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及模式框架。臨床八年制人文素質培養模式的框架圖見圖2。

(三)形成第一輪問卷

結合文獻回顧、本校現狀調查,按照擬定的原則初步制訂了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模式,形成第一輪問卷。

(四)選擇咨詢專家

1. 選擇專家的條件:在形成第一輪問卷的同時,本研究在考慮專家的基本條件(包括學歷、工作形式、職稱、專業)的基礎上結合經驗選擇方式聘請咨詢專家。這些專家包括醫學教育管理者、醫學教育研究者、基礎醫學教師、臨床醫學教師、醫學院校教學督導。他們在醫學教育研究、課堂教學或教育管理等方面具備多年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可多角度、較全面提供意見。

2. 確定專家的人數:德菲爾法專家人數以15-50名為宜,為保證應答人數且避免人數過多導致不易組織,本研究最終確定咨詢專家人數為50名。

3. 專家構成情況:選擇的專家分別來自不同的醫學院校,主要從事醫學教育管理、醫學教育研究、醫學教學、學校教學督導,所選專家大部分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且多數為碩士或博士生導師。

(五)問卷輪回和分析

將第一輪問卷郵寄給各位咨詢專家,專家填寫完后寄回,對收回的問卷進行統計學處理后,根據分析的結果對第一輪問卷進行修訂并形成第二輪問卷;第二輪問卷形成并收回后再進行統計學分析,根據統計結果修訂問卷后,形成第三輪問卷。本課題根據德爾菲法的統計學標準和統計結果,共進行了三輪問卷咨詢。

第一輪向9所設置臨床八年制醫學教育的學校專家發放了關于課程設置、教學形式、隱形人文環境、師資教學、考核方式情況的調查問卷。聽取專家意見,整理出以下幾點有爭議的問題:①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如何定位?②在臨床八年制醫學生醫學知識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上有何區別?③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內容、課程時間和教學形式如何設置?④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如何評價?結合本校實地調研情況并綜合考慮專家意見,基本確定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評價指標,并通過修改第二輪咨詢和第三輪咨詢,得出最后結果。

二、研究結果

(一)建立了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目標

根據三輪專家咨詢結果,初步確定了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目標,包括2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17個三級指標,各級指標組成及所占比例,具體見表1。

(二)構建了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

1. 確立了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設置分為內容設置、時間設置和教學形式,根據三輪專家咨詢結果進行了課程內容、時間、及教學形式的的設置,具體見表2。

2. 初步制定了臨床八年制人文素質評價指標

人文素質教育不同于醫學專業課程教育,能夠簡單的用考試來衡量和評價,這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制定一套符合人文素質培養規律的評價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據三輪專家咨詢結果,各級人文素質評價指標組成及所占比例具體見表3。

(三)專家的積極系數及權威系數

第1輪咨詢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48份,有效問卷46份,回收率及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6%,95.8%。第二輪咨詢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48份,均為有效問卷。

專家權威程度采用專家自我評價的方式確定,用專家權威系數Cr表示,包括判斷系數Ca(專家對指標作出判斷的依據)和熟悉系數Cs(專家對咨詢內容的熟悉程度)。計算公式為Cr=(Ca+Cs)/2。本研究的專家權威系數為0.7878,判斷系數0.8715,熟悉系數為0.7043。一般認為結果>0.7為可接受信度[4],說明結果的可靠性較強。

三、討論

教育部對臨床八年制醫學生教育的總體要求為“八年一貫、整體優化、強化基礎、注重臨床、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但是并未具體提出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要求。培養目標是填充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框架下具體內容的指南針,即在培養目標的引導下,才能進一步有針對性的確定課程內容、教學形式、評價模式和選擇師資。因此,本研究將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作為首要內容來研究,經過問卷調查和三輪專家咨詢,確定了人文素質教育2個一級培養目標、7個二級目標和17個三級目標,并得出了各級培養目標的構成比例。其將比較籠統的培養目標細化,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更好的指導人文素質課程設置和實施,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除了內容的設置,本研究對課程時間進行了調整,整個課程體系共花費5年的時間,分階段進行,既保證了人文素質教育的連續性,又不影響后期醫學課程的開展。在教學形式設置方面,摒棄了以理論講課為主的傳統教學形式,通過名家講座、網絡課程、實踐調查、討論分析等多種教學形式,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本研究初步進行了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指標的研究和設置,用來測評學生在新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和結束后的學習效果,以完善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和促進人文素質教育開展。

當然,作為一個新的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國內各招收八年制的醫學院校都沒有此類教育模式構建的經驗。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度和廣度,課題研究的結果是否可以長期進行下去,臨床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模式中的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是否合理,都有待實踐給予證明。

參考文獻:

[1] 陳培剛.關于醫學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02,4(1):62-63.

[2] 郭健.哈佛大學發展史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73-175.

篇4

知書達禮,是古代對高素質人才的美譽,同時也是現代教師應該具備的基礎禮儀。但是因為受到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在很多中職院校的學前專業學生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些現象:學生在校園內穿著奇裝異服、發型怪異、在上課時隨意開小差、不尊重教師、在公共場合出口成臟等。這些現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未來教師的形象,無法體現出學生受到的良好教育風貌。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家庭方面,家長對于孩子過度的關心和溺愛,沒有從小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二是學校方面,學校不重視德育教育和禮儀教育,僅僅注重概括性的道德發展教育,而忽略了養成性道德教育,大道理講的很多,實際上的實踐教育卻很少;其三是社會方面,以學生結業成績進行評價考核的硬指標作為學生能力的評定標準,常常是“一俊遮百丑”,不注重對學生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方面的考察。

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禮儀現狀令人堪憂。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行為品德通常是在六歲之前逐漸形成的,也就是說幼兒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禮儀修養嚴格說起來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培養。作為澆灌祖國花朵的園丁,必須要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在畢業之后從事幼師工作時應該養成良好的職業禮儀,讓祖國的花朵能夠健康的成長。

二、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禮儀培養新思路

隨著最近幾年以來中職學校生源素質的下降,導致學校內部風氣非常不好,學生行為粗暴、出口成臟、逃學逃課的問題常常發生。因此中職學校必須要做好文化禮儀教育工作,尤其是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禮儀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素質,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讓學生真正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師。

(一)端正認識,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校之后,學??梢耘e辦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活動,活動的啟動儀式與開學典禮同時舉行,讓學生都知道了解這個活動并引起他們的重視。之后以學前教育專業的各個班級為單位展開研討活動。通過學校網站、留言板、廣播、報刊等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利用宣傳作用糾正學生的一些常見的對文明禮儀的錯誤認識,讓他們能夠明白作為學前專業學生養成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的重要性。另外還應該從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進行落實,不斷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幫助學生提高對禮儀的認識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學前專業學生文明的行為方式,培養他們善良、禮讓、尊重、誠信、謙虛等良好美德。另外還應該要教會學生能夠準確的分辨是非丑惡和善惡榮辱,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二)身體力行,嚴格以以教師的標準要求學生

學前專業學生就是未來的幼師,他們未來將要教育的是猶如一張白紙的幼兒,擔負著塑造幼兒心靈的重要職責。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幼兒的成長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幼師生在中職學校進行專業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嚴格按照教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禮儀教師可以在幼師生行為準則的基礎之上增加一些文明公約、常見不文明現象等,以此作為學生的行為準則,讓學生能夠遵循這些規范準則約束自身的行為。

(三)加強管理,舉辦科學有效的活動措施

隨著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在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中的開展,學校也應該積極的出臺一系列禮儀宣傳檢查活動。比如校園整潔情況檢查、教室學習情況檢查、寢室生活情況檢查等。還可以通過設置學生文明習慣檢查崗、禮儀評比獎勵等制度等對學生的行為禮儀養成情況進行檢查。有了制度以后關鍵就在于落實,禮儀教師必須要堅持每天檢查,檢查結果當天公布;每周監督進行一次禮儀評比,一個月結束之后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表彰。除了用明確的制度來約束學生,我們也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的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學生才能夠自覺的遵守各項制度,才能夠更加注重自己的禮儀規范,用和諧的理念來指導自身行為。

(四)積極更進,促進教育活動有效地開展

為了能夠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到禮儀培養教育中,中職學校應該積極的開展一些以禮儀教育為主體的活動。比如說觀看中國傳統美德的電影、舉辦禮儀黑板報大賽、文明禮儀演講比賽、禮儀相關的主題班會等。學校還可以邀請一些著名的專家學者到學校召開講座;定期舉行文明禮貌演講比賽,從而讓學前專業的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之外,還可以擁有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并且在充滿趣味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借此來加深學生對于禮儀內涵的理解。

(五)檢查評比,構建系統的禮儀教育體系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禮儀培養,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要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禮儀教育體系。這個體系一般由課堂教學、學生行為管理、禮儀習慣的養成這三個方面組成。自從禮儀培養課程開展之后,學校就必須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禮儀教育體系。課堂教學的負責人是禮儀教師,由教務科負責進行管理;學生的禮儀習慣養成則由學生會和團委負責管理。禮儀課程教師是各種禮儀培養活動的第一負責人,同時也是活動的制定者和直接發起者,在開展某項禮儀教育活動之后都應該對其結果進行檢查,將檢查的結果做好記錄并在學期結束時進行統一的評比,評出文明禮儀標兵和先進班級,對于做得好的班級或學生要給予獎勵,從而激發學生對禮儀學習的積極性。

篇5

論文摘要:英語教學的好壞與英語教師的能力息息相關。實施英語素質的核心在課堂,但是更關鍵是在教師。教師應該全面發展,身心健康,思想寬廣,知識淵博,有組織實踐能力,能運用好的教學方法施教,有從事教學科研的能力,能不斷產生優良的教學成果。只有高素質的英語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因此,實施英語素質教育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英語教師素質的培養與英語教學息息相關。

一、引言

外語教學要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 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外語人才。作為英語教師就必須具備全新的教學理念, 從單一的語言文學教學轉向培養多方面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英語教學。英語教師必須創新教育觀和動態的、開放的教學觀, 并具備全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體系, 把培養復合型人才作為貫穿整個英語教學活動的總原則。因此,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新課程標準對我們英語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素質在提高教學效益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二、英語教師文化素質的培養

1. 以學生為本的英語思想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忽略了英語教育的人文性目的。我們要把“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認識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定位。興趣和信心是推動人從事某種行為的基礎,英語教師培養學生自主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是以學生為本教育思想的關鍵。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是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的培養。具體包括幫助他們認識自主學習的作用和必要性,轉變他們的學習觀念,幫助他們意識到學習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習者本人,使學生會主動承擔學習的責任,成為自主獨立的英語學習者,自我管理英語學習,培養良好規律的英語學習習慣等。此外,以學生為本的英語教育思想強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定性,同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英語學習的技能,主動協助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大提高效率。

2. 樹立全球化的交際教學新理念

與時俱進,轉變傳統的英語教學目的,使英語不斷得到普及和深化, 從一般的知識傳遞, 已發展成為全球化發展的第一信息載體。因而傳統的應試教學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第一, 學習語言不只是認識和理解語言 ,而是要掌握語言的精髓:言語的能力, 即語言素質的內核和靈魂。英語語言學習者首先要將英語語言轉化為語言內容生成同步的言語形式 ——把學習者內心的喜、怒、悲、哀、樂等情緒和情感的外化能力和人的理想、希望、追求等思想表達能力進行轉化 ,使英語學習成為英語學習者個人所擁有的鮮活的精神財富 ,而不是被四、六或專四、專八級試卷所剝離的死分數。作為英語教師要樹立全球化的交際教學新理念。 轉貼于

3.不斷提升自身綜合文化素質

英語教師應該做到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英語專業素質,在英語教學模式與時俱進的時代,教師要從權威性的教導者,轉化為學生英語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甚至是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具體包括淵博的英語專業知識,較為廣闊的知識面,同時應具備豐富的輔導和支持學生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同時寬宏的心胸、耐心的性情也不可缺少的。新時期英語教師不能只是被動地執行課程標準,應當是課程設計的參與者,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和研究者。

新課程的英語課本中包括萬象,十分具有時代感、思想性和真實性。新時期英語教師要積極地為自己創造后繼教育的條件,自覺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同時,學??梢詫嵤╇p語教師培訓,推廣雙語教學和英語老師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有條件的學??梢砸笸饧處熗ㄟ^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教師間的交流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傊?,英語教師只有不斷“充電”,通過自學、互學、進修等多種學習渠道不斷提高英語專業知識及英語教學水平,才能把學生帶上良好的英語學習軌道。

4.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豐富英語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研究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方法,是廣大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在英語教學中合理利用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是現代英語教學發展的新趨勢。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可以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不斷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族文化的理解,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總之,使用這些現代化網絡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了一定的英語環境,增強語言交際的真實感,提高學生的求知興趣,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因此英語教師必須要學會熟練使用電腦,能進行豐富的英語課件制作,以便更好地為英語素質教育服務。

三、總結

總之,英語教師文化素質與英語學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這一工程,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其中英語教師自身文化素質的好壞對整個英語素質教育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時期教師的文化素質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應該是多方面的。教師的素質與學生的素質、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在新時期,教師應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趕上教改的步伐,適應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新時期英語教師需要不斷充電,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法和知識儲備,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篇6

一、課程目標意識

首先,課程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其次,課程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因為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自信、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單純擁有知識更有價值。所以在數學課堂中,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教學《正比例的意義》時我這樣設計:同學們,你知道我們這幢教學樓的高度嗎?(學生猜測)你準備用什么方法進行驗證?(學生交流)影子有這么大的作用嗎?那么來研究影子的什么問題呢?(讓學生提出問題)影子是學生最熟悉不過的現象,當測量教學大樓的高度難以辦到時,能用影子來解決,這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成為學生的學習動力。然后我引導學生:利用影子得出大樓高度,是應用正比例的意義。最后,安排學生進行一次動手實踐,在實踐中既掌握知識,又得到能力培養。

二、個性教育意識

所謂個性教育意識,即樹立有差異而無差生的觀點,對待學生的差異,我們不能用一種標準去衡量學生,學生的年齡、生活經驗、家庭背景、教育環境等都存在差別,即使同一年齡、同一生活環境、同一教育環境中的學生也有客觀差別,如有人內向、有人活潑、有人組織能力強、有人分析問題頭頭是道……這好比登山運動,并非所有的人必須登上頂峰,更重要的是感受與體驗登山的過程,各得其所,各有收獲。如果有一天,要求在一定的時間里,人人都到達頂峰,那么就會出現很多失敗者。等到那時,我們的學生都成了一種模式的人,“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成了一句空話。

三、主體教育意識

新課程觀要求把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教”服務于“學”,實現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最后達到學生帶著知識走向教師、走向家長、走向社會。為了實現這一轉化,教師應走出傳統的只顧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思考教材的重點難點是什么、板書設計和作業設計等具體細小環節的教學研究的誤區。因為這是一種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做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動機和學習毅力,很難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我們要把著力點放在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上。

1.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把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放在首位,重在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適當補充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教學材料,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參與訓練,并且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實質性的教學活動,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重要體現。

2.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課堂上,要讓教學過程問題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悟出道理,得出結論,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空間;讓教學過程活動化,通過組織多形式、多層次的討論、交流、辯論、競賽、操作、演示等活動來充實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

3.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會探究,樂于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會創新,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和獨特見解。

四、情感教育意識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能成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人,我們在教學中既要尊重自己的教學工作,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使課堂情感交融、氣氛活躍,這種相互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比教師自身學識的淵博更為重要??v觀許多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他們都是努力營造一個寬松的、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放飛思維、快樂創造,他們允許學生“亂說一通”,允許學生“自由自在”、允許學生出現錯誤。事實上,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一個個具體的、獨特的、活動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情緒表現,有自己的情感生活。因此新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具備情感教育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建立起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五、創新教育意識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學方法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樹立特色意識。那么怎樣才能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中科院的張梅玲教授說得好:“再完美的模仿畢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創造畢竟是創造,要創造要發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要不斷求前進求發展,路是人走出來的?!彼晕覀円谛抡n程理念的指導下,勤于學習,勇于創新、不斷積累、總結、提高,力求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創造性地編制和優化教學方法,創造性地結合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個體教學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創造性地構建多邊互動的教學結構,等等。

篇7

一.評價需有科學的指向,為能力的形成導航

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科學的評價觀。課程標準言:“語文課程評價應該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發展功能?!痹u價內容的圈定,評價形式的選擇要著眼于學生能力的發展,不能只把視野局限于知識的掌握。

1、指向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評價學生的口頭表達是否口齒清楚,聲音洪亮,條理流暢,觀點是否清楚連貫。同時不能忽略對“聽力”的評價?!奥牎本哂蟹浅V匾淖饔?。“人所獲得的知識,其中60%來自視覺,20%來自聽覺,15%來自觸覺,3%來自味覺?!币虼耍龑ё寣W生注意“聽”講大有裨益。對于學生的發言,老師可以多方面審視:“你的口齒很清楚,語言也很流暢,相信所有的同學都聽懂你的意思了。”“你很注意傾聽,聽懂了老師的話,也聽出了同學發言中的漏洞?!边@是對該同學的肯定,也是對其他同學的提醒與引導。既引導學生聆聽教師的講解,又提醒學生注意聆聽同學的主張。

2、指向思維的培養

課程標準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而這一點恰恰是語文老師容易忽略的。課堂上,我們應該通過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應通過恰當的評價引導學生學會自覺思維。如:”你從多個角度思考這問題,回答很全面。”(指向思維的廣度)“你不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老師很佩服你?!保ㄖ赶蛩季S的深度)“你的反應好快?。 保ㄖ赶蛩季S的靈活性)久而久之,學生會學會思考。

3、指向學習過程

指向獨立思考時的探究精神,指向小組學習交流時的合作意識,指向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指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鍥而不舍的精神,指向勇于挑戰自己的勇氣……如“你的回答不理想,但老師還要為你的勇敢鼓掌”。這種不惟結果的評價會給學生以信心,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日積月累,會培養起學生很多優秀的品質的。

二.評價需有明確的目的,有序地培養學生的能力

首先,為師者要對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課程總目標、特定學段的階段目標熟稔于心,用于指導自己的課堂設計、作業布置、學業評價等。如:我們只有了解了新課標對某學段“朗讀能力”的要求,才能據此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據此評價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其次,為師者要根據教材的特點、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特點,按照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采用合適方式,提高評價效率。我們可以在學期初確定某學期、某月或某星期的富于個性的階段目標,保證目標達成的序列性、連貫性、有效性。同時讓我們的評價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某學期作文方面的目標是:能夠具體生動地敘述一件事。那我可以用一個月的時間學習具體地敘事,第二三月學會生動地刻畫,這段時間我們的作文評價可以只針對敘事的六要素,針對作文中的描寫進行,可以忽略作文語言等方面的評價。

三.評價要是有效的指導,要有撥云見日之功效

評價不能夠是盲目的贊賞,也不僅僅是告訴學生對與錯,或者僅僅是一個冰冷的分數,一個模模糊糊的等級。我們要在評價過程中提示學生知識掌握的疏漏、思維的缺憾等等。如“你的回答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這樣的評價會告訴所有同學闡述自己的觀點要有理有據?!叭绻鼫蚀_一些會更好”。這是委婉地提醒該同學:你的回答不夠準確。在他們的作文評語上寫:你是一個多么善于觀察的女孩,有順序,有重點,還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把結局提到開頭寫,會不會更能撩撥讀者的心緒呢?這樣的評價比一個對勾,一句敷衍塞責的“你真棒”會更有意義。

篇8

一、鼓勵學生質疑,創新思維、創新意識來源于問題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薄耙墒撬贾矗际侵侵??!卑l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起源于質疑??梢姡哂邪l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備的品質。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我們要激發學生產生疑問,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鑰匙,這是創新的起步。

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著力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掌握質疑的基本方法。如從課題質疑、從標點語文論文符號質疑、從中心思想質疑、從語言運用質疑、找原因質疑、找依據質疑、抓聯系質疑、抓關鍵句質疑、抓矛盾質疑、尋實質質疑、聯想質疑等。

例如《第一場雪》中有這樣一句:“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則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苯處熆梢龑W生抓矛盾處質疑:憑我們平常的感覺,凡是毛茸茸的東西,一般不會發亮,那么這句中“毛茸茸”的銀條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東西———比如一團棉花———它就不會“沉甸甸”,但是課文中為什么又說“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師還要允許和鼓勵學生對書本上現有的知識和結論作獨創性的發現,甚至發現課文的不足之處,并設法加以彌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鼓勵標新立異,培養求異思維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較多的是追求學生認識的“標準化”,導致了教師對學生認識發展的整齊劃一。表現在課堂上,常常是教師的一言一語給學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維定勢,嚴重地抑制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妨礙了學生的創新。因此,克服思維定勢,發展求異思維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打破“唯我獨尊”的思想,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引導他們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允許并鼓勵學生的認識朝不同方向輻射,并敢于爭議,發表新穎獨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見解。敢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大膽創新,標新立異。這樣,即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在是非、優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維過程、辨析過程就是創新意識萌生、成長、成熟的過程,其積極意義絕不是某一具體問題的答案是否正確所能代替的。

三、啟發創造想象,誘發創新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期的創造力更多的是以創造性想象來表現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語言信息,喚起頭腦中的有關表象,給學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聯想的空間,讓學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輻射。

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學生了解了一些動物尾巴的用處后,可以告訴學生,人類研究動物尾巴的用處來為人類服務。比如人們根據魚的尾巴、鳥的尾巴設計的船只的舵、飛機的機尾都是用來掌握方向的,然后啟發學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動物尾巴的用處來進行輻射想象和聯想,從中受到啟發,設想發明某種事物來為人類服務。

這樣從模仿入手,通過相似要素的組合,進行適當的開拓和延伸,使學生的想象更具體、更合理。

四、挖掘創造性因素,培養創新品質

篇9

【關鍵詞】:審美情感 語文教學 相輔相成

一、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意義

美育是通過審美的方式來感化我們的身心,使之凈化、升華和提高。它是感性的,是通過潛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它是令人愉快的,是讓人心甘情愿,樂而忘返的;它是動人內心的,是從情感的角度去打動人的。那么我們如何來看待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學和情感培養呢,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首先,從語文教材方面來認識。語文教材中表現的情感美,在審美的教育中,起著觸動感情、感染學生、美化心靈的作用。這其中既有人類的本能情感也叫原始情感:喜、怒、哀、樂、愛、懼、惡、欲;又有感性情感:朋友情、戰友情、師生情、骨肉情、愛美情等;還有處于情感范疇中高級階段的理性情感:愛國情、階級情、事業情、民族情等。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寫的是母子情,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殊表現,將母子間的真摯情感表現的真切細膩、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因此,我認為,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多彩、至深至真的情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中學語文教師除了完成認知目標的教學任務外,還應深入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審美因素,以最大限度培養和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其次,從教材形式方面來認識。在語文教材的形式中我們發現,審美情感是多種多樣的,有語言美、意境美、構思美等。我們知道,語言是交際的工具,那么美的語言就是語文審美情感的立足點。語言的應用、理解和分析,不僅要從認知學習的角度去體會,還要從審美的角度、從情感的角度去感知。例如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名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語言洗練清麗,富有音樂的節奏感和旋律美,把作者對康橋的惜愛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復雜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我們知道,美育是以特殊的方式完成對人的塑造,它需要不知不覺而又自覺自愿地去感受、體會、領悟,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意境、美的氛圍,接受美的熏陶,從而達到培養審美情感和提高審美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巧妙的把美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濃烈的學習熱情,從而不斷地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審美觀點和不俗的審美能力。

二、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傳達、表現和培養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構成語文教學活動中豐富而復雜的情感現象的又一來源。與我們廣大教師一樣,學生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豐富感情的人,他們同樣也有一定的審美需求和情感傾向的。那么,如何做到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傳達、表現和培養呢?首先,在閱讀教材中培養學生發現審美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在教學中巧妙的傳達、表現審美情感。學生對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質的認識,或是對作家所作的說明、判斷、評價的理解和接受,始終是和他們對作品內容的感受和情感反應結合在一起的。因此,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情感教育,老師要充當美的使者和情感的傳達者。例如:對景物之美、風土人情之美、高尚的情感之美等等,老師要準確把握作者的審美情感,借助教學的氛圍,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有效的學生能夠輕易接受的方法原汁原味的將作者的審美情感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引發感情上的共同共鳴,促使學生學習的趣味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教學上的最佳效果。其次,要在作文訓練和說話訓練中傳達、表現和培養審美情感。作文訓練一旦納入審美和創美的軌道,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與情感相依相伴。教師要學會教授學生觀察身邊的人、物、事,在觀察中,只有美的事物才能引起學生情緒上的感動,感動人的事物才能吸引學生去深入地觀察。其實整個作文的過程就是學生審美思維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說話訓練與作文訓練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它們都有共同之處,都要經過觀察、選材立意、謀篇布局等,最后將自己的情感體驗真實細膩的表達出來。

關于審美情感的培養,大多數老師駐足觀望,無成功經驗可循,探索會耗費體力,甚至會影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其實這種看法和理解是錯誤的,我們要盡早走出這樣的誤區,找到正確有效的途徑,充實學生的審美知識,注重感情的培養,通過解讀意象,進入意境,提高學生的情感意識和情感能力。

三、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目標

我們知道,文學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會生活的語言藝術,人們總是憑借作者所描述的藝術形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顯現在自己的腦海中,獲得直覺的形象感知。帕克曾經說過:"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因此,感受美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教師,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美麗心靈去體驗課文中的美,去真切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正確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存在和體味作者的真情實意。

中學生的審美情感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和強烈的情感主管審美色彩,容易陶醉于色彩鮮明、節奏明快的審美對象之中,而較難自覺地對審美對象深沉內斂的美產生審美情感。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努力發掘那些誠摯深厚的美、真切優雅的美。無論是憂國憂民,還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發自肺腑,訴諸真情的,都是情感的真實發揮。我們還要注意從文學作品中所提供的意境、情景來感知情感,感知審美,還要注意從教學訓練的方式中培養情感情趣和情感想象力。只有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和審美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樂趣和情感創造。例如,老師寫出一組句子--"種子如果害怕被埋沒,就永遠不能發芽。"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隨即根據意境和審美表現創作了許多精妙的句子。如"蠟燭如果害怕焚燒,就永遠不能發光。""學生如果害怕吃苦,就永遠不能成長"等等。

總之,通過語文教學,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心靈去創造美,讓學生懂得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力求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讓美留在孩子們的心中,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閻立欽主編,倪文錦副主編:《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

篇10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文化與教學的整合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在英語學習中,英語不僅是一門知識,更是一門語言。語言跟文化是不可分割而獨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寫照;語言跟文化是不可分割而獨存的。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接觸所學語言的國家的文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外語學習離不開對所學語言所代表和負載文化的了解。要使學習者得體運用英語語言,真正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語言學習者,就應該在學生的各個學習階段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小學階段亦是如此。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特征,不能操之過急,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學生逐漸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使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文化教育達到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一根本目的。

二、文化意識的目標要求

(一)、文化意識目標概述: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三個方面內容。新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作為英語課程的目標之一,并明確指出:基礎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倍谛W階段,教學英語的目的是讓學生大致了解所學語言國家文化背景,注意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二)、文化意識目標的具體內容要求:基礎教育階段的文化意識分為九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其中一、二級文化意識目標適用于小學階段;一級目標為三、四年級適用,二級目標為五、六年級年適用。具體地說對于一級目標,要求學生對英語學習中接觸的外國文化習俗感興趣,對于二級目標,文化教育總體描述為學生做到樂于了解異國文化、習俗。

在小學階段,英語學習者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應知道英語中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如三、四級學生要區別得出:“I/she/he, boy /girl , Mr/Ms, it/they”等人稱、稱呼的不同含義;理解和會運用“Hi/Hello”、“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 ,And you?”、“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n”等語句進行問候。能用“Good bye /Bye-bye.”進行告別。而五、六年級的學生則應會使用“Pleas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等更為豐富的問候語;能理解和運用“See you later /tomorrom.”等告別語。

2、能對一般的贊揚、請求作出相應的反應。對于三、四年級學生要聽懂例如:“Pass me the rice /book …,please?”這樣的句子并會用“Here you are”作出回應。對老師的簡單指令如:“Point to the window/desk…”也能作出相應動作。對于老師的簡單指令“Point to the window/desk…”等能作出相應的動作。四年級的學生對于別人的贊揚會用“You're welcome”來回答,對于老師的指令“Ture right/ left/ back, go ahead”作出相應的動作。

3、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學生通過足球、藍球、乒乓球、游泳等體育項目知識的學習初步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如足球、藍球等分別起源于哪個國家,奧運會是什么性質的運動會,2008年奧運會、2012年奧運會在哪個國家舉行;“世界杯“指的是哪類體育項目?什么是NBA等。四年級的學生對別人的感謝、幫忙會用“You are welcome.Thank you very much.”作出回答,以及聽懂“Ture right/left/back, go ahead”等句子并作相應的反應。五、六年級的學生知道句子“Can you do it ?”的意思并會做出相應的回答?!癥es, I can/of course ./No, I can't”等等。

4、知道主要英語國家首都國旗。例如,學生要掌握如下的知識:美國的首都是華盛頓,英國的首都為倫敦,加拿大的首都是渥太華,它們的國旗分別為星條旗、米字旗、楓葉圖案旗等。

5、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大笨鐘,大英博館、美國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中國的長城,法國的凱旋門,悉尼的歌劇院等。

6、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了解西方國家的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圣萬節、情人節等節日的起源及慶祝形式、時間等。

三、英語課堂教學與文化意識培養的有效整合

既然文化意識總體目標描述有如上具體要求,作為教師,應該把文化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引導和幫助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使學生在學外語了解異國文化的過程中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進而培養他們的世界意識。

小學英課堂教學可從這幾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傳播和跨文化意識培養。

(一)、文化知識傳播及導入方法。

通過英語課堂教學循序導入相應不同的背景文化背景知識及內容。一般可以采取如下這幾種文化導入的方法。

1、注釋:即在教材中對涉及到文化特異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有困難的地方,有時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

2、比較:即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通過對比去發現兩種文化的異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培養文化意識。

3、融入: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直接編成教材開設課程,介紹異國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如果選材得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可以并行。但在基礎教育階段,常會遇到文化內容和語言難易度難以兼顧的問題。

4、體驗:即通過學生具體的語言實踐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這些實踐活動包括聽、說、讀、寫、觀察、看電視和錄像,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等。但是,這通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

以上常用四種文化導入方法中對于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中的教師文化教育與語言知識傳播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它能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外語學習心態。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導入,它都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根據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具體特點,對應每一教學階段目標要求,結合教材相應的文化內容列出相關的文化信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文化教學,在教學中重視文化導入,采用多途徑進行文化知識傳授。

例如,在學習《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始版)第二冊第七模塊“Festival”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傳統節日“Spring Festival”(春節)來談談,也可以適當介紹西方英語國家的傳統節日“Christmas”(圣誕節)的情況。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中國小朋友和外國小朋友,盡量說出這兩個節日的情況,讓他們通過比較,更深切地體會、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而在學習第五冊第二模塊“Shopping”(購物)時,老師在課堂上應積極創設文化語境,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真實的練習。如采用“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等方法,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進行練習,初步運用英語詢問物品的多少(How many…?)和價格(How much…?)進行購物,并會用英語制定購物單(shopping list)。這樣學生就會身臨其境,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時自然而然學到和運用相關的語言知識。

又例如在學習第五冊第八模塊“School”(學校)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本校校園日常生活進行描述。而在學習了玲玲在英國學校見聞之后,可以設計一個活動,把全班同學分為兩個大組--中方和英方,進行競賽。學生就中、英國小學異同之處盡可能多地加以介紹、描述,讓他們通過這一方式了解、積累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知識。

除了通過設計場景,競賽活動等主要方式教授與課本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其他教學環節,加入一些西方文化的介紹。比如,可以從教學單詞入手。學習“colour”時,可以比較“white”這個單詞在中西方人心目中的不同含義。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高貴”,而在中國就意味著“死亡”、“喪事”;學習“dog”時,可以向學生介紹,“dog”在西方取其褒義,意指“朋友,家伙”,“lucky dog”是“幸運兒”之意。而“dog”在中國取其貶義,諸如“走狗、狗崽子、狼心狗肺”等;學習“dragon”時,中國人以自已為“龍的傳人”而自豪,有“龍顏、龍袍、望子成龍”等,但在英語中的“dragon”被用來指“兇暴的人”,“the Old Dragon”意為“魔鬼”。教師還可以通過教授教材中許多曲調優美,節奏強烈的歌曲、歌謠的方法,讓學生認知一定的西方文化,例如“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老邁克唐納有個農場)”是一首描述英國早期鄉村生活的歌曲,其中充滿了戲劇色彩;在講“Happy New Year”( 新年快樂歌)時,可以激發學生想像中西方人在過新年時候的不同,讓學生們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除了用教材、錄音、卡片、掛圖為主要教學途徑,教師還應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引導學生了解和體驗外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可以運用英語VCD、電視、電話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再者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幫助學生了解更多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文化導入的方法及途徑是多樣的,正確的文化導入是學生得以正確理解文化的前提。如何才能引導學生使用真實、地道的英語呢?

(二)、教師在文化導入教學中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1、適用性原則:即所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要和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化的興趣和效率。

2、 適度性原則:即所選材料的適合程度和教學方法的適合程度。材料的選擇要選具有主流文化的內容,同時要兼顧趣味性;教師在進行文化內容的教學時,不應一味地講解,應鼓勵并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式、研究式學習!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階段性原則:即指在文化導入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狀況,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學生逐漸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特別是在小學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應當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學生跨文化意識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使用外語時,根據異國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如聽讀)和語言產出(如讀、寫、澤)的自覺性。這種敏感度和自覺性都是可以培養的。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敏感度和自覺性做為一個重要任務,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和隱性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建立和提高這種敏感度和自覺性。為使學生在對于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學習理解過程中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采取客觀、寬容的態度去對待異國文化,比較兩種文化異同,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恰當、得體地進行交際。

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教育和培養,從而避免學生在交際中出現一些文化錯誤。

1、稱呼和問候語。早晨見到教師,學生常會說“Good morning, Teacher Li!”這是中國式的英語,而地道的英語應為“Good morning,Mr /Mrs /Ms Li”或者有的同學直呼外教的姓都不加任何稱謂,這些都是不符合英美人習慣的。在中國,相識的人見面通常會說:“吃了嗎?”或“去哪里?”如果按我們本民族的方式來問候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 supp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或“Where are you going?”就會不符合英美人的習慣。英美人見面時,如不打算談論什么事,只說一聲“Hi”或“Hello”即可,“Have you had your lunch / supper?”是用來建議或邀請對方一起吃飯的意思?!癢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re are you going?”不是問候,而是一種詢問。對方會誤認為詢問者在干涉他的私事。

2、話題交流。中國學生見到外國人時,想與對方交流,常問對方:“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Have you got married?”等,了解中國風俗習慣的外國人往往以“You just guess”(你猜猜)搪塞過去了,而不了解中國文化和習俗的外國人認為這觸犯了個人隱私,心中感到不快。一般情況下,兩個英美人見面時都不會問及對方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情況、家庭生活等個人問題。而對于中國人來說,詢問對方這些情況均被視為對對方的關懷,以示親近。在英美等國家,如在一些諸如就業面試、入境檢查等公務場合,非要詢問對方的姓名和年齡時,問得都很委婉得體:“Your name /age, please!”、“May I have your name/age?”、“I'd like to know your name/age. ”、“Could you tell me your name/age?”等。

3、對于贊揚及恭維的反應。當受到外教或其他人贊揚“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時,中國學生通常會說:“Oh,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等以表示謙遜。中國人把自謙當成一種美德,待人接物,言行舉止總是以謙虛為榮。如果直截了當接受贊揚,會被認為是驕傲自滿或缺乏教養。其實完全可以微笑著說一句“Thank you!”再者,當英美人士贊賞你的新衣服,發型等時,恰當的應答也應是“Thank you!”。

4、表示關心。中國人向來尊敬老人,因為老人閱歷豐富,是知識和智慧的象征。如遇到老人上車或提重物,都主動提供幫助。但是,在英美等國家老人都不會領情,他們是不會承認自己老的。在他們看來,“老年人”是“頹廢”、“無用”的代名詞。在談及老人時,通常不用“old people”而用“senior citizens”在交往中,過多地給予勸告或建議會令英美人感到不高興。天冷了,中國學生會說:“Oh, it's cold today, 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或看到外教感冒了,說:“You'd better drink plenty of water and have some madicine.”對方不但不領情,反而會生氣。因為對方認為你把他當作小孩看待。英語中表示關心的方式通常是“You seemed rather tired, are you ok?”、“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m”等。

5、有禮貌的內容表現。通過以下兩個例子可看出中西國家強調小孩要有禮貌的內容表現不同。

例1:Tom: Can I have an apple?

Mum: An apple what?

Tom: Can I have an apple?

Mum: Apple “What“?

Tom: Can I have an apple, PLEASE?

Mum: Here you are ! (ok?。?/p>

例2:兒子:給我一個蘋果。

媽: 給“誰”。

兒子:給“我”。

媽:“我”是誰?

兒子:“我是‘濤’,是給‘濤’一個蘋果?!?/p>

媽:給。

從以上兩例中“母親與兒子”的對話可見,中國人強調小孩在請求別人給予東西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以示禮貌,而外國人在小孩要求給予某物時,強調的是“請求”、“請”而不是稱謂。

綜上所言,中西方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詞語,文化內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會給中英文化交流帶來一定的沖突;而中西社會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外語學習是一個心理過程,也是不同系統溝通融洽的過程。合理吸收外國文化中的有利因素有助于外語學習,反之則會產生心理障礙,增加外語學習的困難。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應當意識到這一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把文化融入教學。使文化教育與語言知識傳播有效結合,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外語學習心態,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來學,同時讓學生明白學語言的過程就是學文化的過程,學好文化就會促進語言的學習。

總之,只要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既注意語言教學又加強語言的導入,重視文化意識的教育培養,最終是能夠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最終能夠達到正確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寒天主編 .《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全書》 .延邊人民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