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20 08:3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文化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我國經濟快速崛起的同時,也增加了中外交流的機會,中西文化的差異也逐漸顯現出來。但我國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并未融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學習,而是以語法和詞匯等內容學習為主,使得學生的英語知識掌握得比較生硬。為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學習可使英語的實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一、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的重要性
劉潤清曾在《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中提出這樣的看法:“當前英語教學工作,帶有濃厚的商業色彩,并非將發展‘社會’和‘文化’作為主要目的,這是當下不少專家學者所擔心的主要問題?!痹谶@樣的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自然而然將文化教學忽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而強大的交際能力,更是離不開文化學習的。在高職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認識到文化教學的分量。而中國是一個有著長達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其經過時間的積淀,文化內涵非常深厚,自然與西方文化的差異甚大,故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融入非常關鍵。這不僅不會導致英語語言學習被弱化,還可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效果,能夠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有深入了解,達到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
二、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1.增加課堂中西方文化差異化導入的內容
具有較強西方特色的詞匯,學生理解其有一定難度,且對如何應用感到更加困擾。針對這些具有特色的詞匯,教師應首先對其進行分類、介紹和總結,并要求學生將其單獨列出,以便課后學習。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能夠非常迅速地將其記憶下來,但卻被應用所困擾,故教師應選擇多種多樣的應用實例,并安排練習引導學生來運用詞匯,在語境教學中促使學生感受詞匯的應用效果和應用方法。可以以小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口頭交流,使學生能夠在交流中擴展知識量和詞匯應用量。
2.使學生自己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每堂課教師都可為學生打造一個主題環境,讓學生提前搜集該主題相關資料,并總結和分析這一主題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這樣,可使學生在對比中不斷加深印象,所取得的效果是灌輸式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如以打招呼為主題,中國人往往喜歡問:“Have you had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但這種問題若用來詢問西方人,那么他們可能會想到要請他吃飯或者是想干預他的私事,非常容易出現哭笑不得的誤會。西方人打招呼多為:“Hello!”“How do you do!”以問候為主,或跟人談論天氣:“Nice day,isn’t it?”不僅如此,中國人見面時多以握手或點頭作為打招呼的方式,而西方人則喜歡以擁抱和親吻等方式來表達。對這些知識,學生首先通過資料搜集進行了一次學習,再通過對比,又進行了一個知識強調,再經由課堂教師的總結,自然而然能夠快速有效地把握住相關知識。
3.優化語言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為了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得到擴展,除充分發揮課堂基礎知識的作用外,還可充分運用其他資源,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一個有特色的英語學習氛圍。例如:組織學生觀看英美人生活交際的短片,或搜集一些原版美劇讓學生課余時間觀看,不僅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口語和聽力,還可使學生了解英美人的生活細節。此外,還可為學生推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美雜志,讓學生在鍛煉閱讀能力的同時,對西方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聯合校方邀請外教,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或帶領學生走進西餐廳,在西餐廳良好的氛圍中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不僅輕松有趣,還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4.定期舉辦專題性活動
教師在課堂中往往會穿插一些文化知識方面的教學,但這種方法卻極易導致學生知識零散,故教師可通過專題性活動來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總結,對零散的詞匯進行歸納。例如:開展一些競賽、辯論、“中西文化大碰撞”活動,或對電影進行配音等,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英語掌握程度的要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還要注重文化和語言的有機融合。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在加強學生文化學習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參考文獻:
篇2
在問候方式上,中國人與西方人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在見面時,會詢問對方一些關于近況的問題,如工作如何、結婚與否、工資怎樣等。中國人把這種問候方式當成是關心的一種表現。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因而問一些現狀問題是對對方的關心,并沒有侵犯隱私之說。但是,西方人卻與我們不同。他們有著強烈的隱私觀念,在見面問候打招呼時,人們通常會問一些有關于天氣的問題,而婚姻狀況、收入水平、年齡等問題通常不會提起。在具體交流中,西方人對于自己的家庭、工作等私人問題不會過多涉入,他們很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比如,在時間觀念上,西方人的時間觀念要比中國人強很多。他們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因而在約會與會談時,西方人都會嚴格地遵守時間,進行精心的計劃,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因而浪費對方的時間。但是,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在邀請別人吃飯、約會時,人們通常會早到,以示尊重。這在西方人看來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還表現在餐桌文化、禮儀文化等方面。由于篇幅問題,這里不再贅言。
二、中西文化沖突的解決對策
1.改變思考方式中國人與西方人在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思維方式不同,說話、意識也會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適應對方的思想與行事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國人重視整體與集團意識,因而在說話辦事時,會把集體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但是,西方人則不然,他們有著典型的個人主義傾向。在具體的跨文化交流中,我們一定不要將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強加給對方,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交流就不會順利進行。比如,在中西方跨文化談判中,中國人喜歡在開始就將整體的思想總結出來,在這之后再慢慢地進行細節的討論,中國人習慣于在整體之下一點一點地進行細節的論述。而西方人的思維卻與之不同,他們在談判開始時就會對細節進行討論,在談判的最后他們才會將結論表現出來,并認為只有一步一步地將細節規劃好,結論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在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之后,我們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就應學會改變思考方式,去適應對方的思考方式,這對于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的解決十分有效。
2.對西方文化與禮儀的學習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具體的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雙方交際的順利進行受到了各種各樣沖突的威脅。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間的禮儀、觀念與為人處事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學習西方文化與禮儀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多注意中西方風土人情、文化禮儀的不同,而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電影、電視、書籍等?,F在的世界是一個交流開放的世界,西方文化也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那么,對西方文化與思維的掌握就不是難事。比如,在一些歐美的電視與電影中,我們就會看到很多與中國人不同的說話方式、問候方式與思維邏輯模式等;又如,在一些書籍里,我們也能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只要稍加注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是十分容易的。此外,時常關注一些國際的時局動態,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很有好處。西方國家的重大改革、社會福利政策以及西方國家的戰爭關注等,都會讓我們不同程度地了解西方,對于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有不同程度的幫助。
三、結語
篇3
異國文化重體驗
對于西方文化方面的內容,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更要讓學生親參與、真體驗,讓學生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精髓,為文化交流打下基礎。
對于西方的萬圣節,通常教師在課堂上就是讓學生了解萬圣節的時間、人們做什么、說什么、吃什么等。但是,新課改要求英語課堂要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教師們要營造真實的氛圍,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節日的氛圍,明了節日的內涵。我在上這堂課時,給學生們準備了糖果、巫師帽、面具等道具。學生們裝扮了自己,并能夠用英語向老師要糖果,不僅體驗了西方的萬圣節,而且是在一片歡樂中學到了知識。下課了,學生們將道具還給我后,還在說“Trick or treat”,由此可知,這句話在他們心里已經根深蒂固了。
又如圣誕節。在中國,每年的圣誕節都充滿著節日的氛圍,學生們都非常期待平安夜,但是他們并不清楚圣誕節的由來。在英語課堂上,我會讓高年級的學生自己上網查資料,了解圣誕節,并且在課堂上用英文簡單敘述內容,同時以舉辦圣誕節聯歡會為鼓勵:如果總結的信息全面,圣誕節當天的英語課可以布置教室進行聯歡。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連不愛學習的學生也認真地查閱起資料來。
文化差異巧分別
要真正打開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還要讓學生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區別。
例如,在以中國的節日為主題的課堂里,我們常忽略的一點是讓學生學會將中國的節日和外國的節日區分開來。課堂上我會和學生一起列表,區分中西方節日。但是元旦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它屬于國際性節日,很多國家的新年都在這一天。美國最大的節日是圣誕節,但它并不是美國的新年。而在中國,我們也過元旦,所以學生會以為這就是我們的新年。因為我們常在這一天說新年快樂,有些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春節就是元旦,他們不能區分New Year 和Chinese New Year的時間。通過學習節日,他們要清晰兩個節日時間上以及對中國的意上的不同。又如,在學習春節相關內容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們區分國際性節日與中國春節的區別。我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講述這兩個節日的不同,在講述的時候,要求學生聯系生活,表達自己的新年愿望。在課堂上我還給學生準備了許愿瓶,將他們的愿望收入瓶子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異中求同融中西
篇4
關鍵詞:筆譯教學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024-01
1 引言
筆譯在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國家關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規定,英語專業學生應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異同點,并掌握基本的筆譯技巧,能夠利用所學的筆譯知識,將英美報刊上的文章及原著筆譯成漢語,并保證語言的通暢。但在實際的筆譯教學中,很多學生基本上都打不到這一要求,因此本文就這一問題,分析了筆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
2 筆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相對欠缺。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是筆譯課程教學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在英語筆譯課程中,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詞性的掌握存在偏差,有些學生雖然知道某個英語單詞的拼寫,但并不知道它的詞性,因此經常出現用錯詞的現象,比如英語單詞against,很多學生只了解它的實際意義為:“反對”,卻不知道它還可以用作介詞。另外,很多學生的語法基礎也比較弱,關于英語十大詞類在句子中所充當的成分并不明確,一些學生在筆譯的過程中經常是機械式的進行直譯。同時,很多學生也搞不明白時態的問題,尤其是在復雜的句子結構中,比如一些包含從句的復合句,很容易出現時態上的錯誤。
第二,學生的中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英語筆譯教學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不僅僅英語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其漢語層次也相對較低。在進行筆譯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需要對英語結構進行分析,同時還需要充分的理解原文的意識,并用流暢的中文將其表達出來,但很多學生在筆譯的過程中往往不理解英語結構,也無法用恰當的漢語將原文表述出來,甚至有些學生常常發現一些句子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導致筆譯結果不甚理想。另外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很多學生依然存在對單詞與語法、結構掌握不全面、不準確的現象,無法將漢語流利的筆譯成英語,分析原因,還是由于學生對中文的理解不透徹造成的。
第三,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理解不到位。有些學生認為要學好英語,需要掌握足夠的詞匯與語法,其他方面則不重要,事實上這種觀點是導致學生筆譯水平較差的重要原因。在筆譯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注意并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因為文化的差異往往會為筆譯造成障礙,比如這個句子:“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的話,筆譯出來便會是:“約翰值得信賴,他不吃魚而且玩游戲”,這種筆譯讓人一看就覺得不順口,再一分析又覺得不符合邏輯,事實上這句話應該筆譯成:“約翰值得信賴,他既忠誠又正直”,這樣筆譯就比較合情合理[1]。由此可以發現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筆譯的結果。
第三,缺乏筆譯理論知識。在筆譯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比較輕視筆譯的基本理論,很多學生甚至懷疑理論本身的科學指導性,因此導致其筆譯理論知識的欠缺,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得學生在筆譯學習過程中進步不顯著,筆譯學校效果較差。
3 筆譯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第一,加強對學生英漢語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學生英語與漢語的基本功底。良好的英漢語言功底是做好筆譯的重要基礎,英語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對單詞的記憶與掌握上,還需要充分了解單詞的詞性、語法與應用,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對句子結構句子類型的掌握,同時能夠熟練的利用多種時態,這就需要學生要勤學勤看,多讀英語報刊雜志,通過提高閱讀數量來提高英語能力。另外在漢語方面,學生也需要不斷學習,夯實基礎,掌握一些英美基本知識,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以更好的促進自己英語筆譯能力的提升。
第二,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要做好英語筆譯工作,除具備良好的雙語基本功外,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強調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礎,同時也受文化的影響,因此學生需要掌握英漢兩種語言以及語言背后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才能推動語言與文化的有效結合,進而提升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在筆譯的過程中,如果只重視語言而忽視了承載語言的文化,就會導致筆譯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因此教師在筆譯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意識,有條件地為學生提供中西方文化內涵與發展歷史的講解。
第三,充分重視筆譯基本理論的學習,強調理論的科學指導性作用發揮。筆譯理論作為筆譯學習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指導,對筆譯學習有重要的作用。筆譯理論是對前人筆譯經驗的總結,因此包含一定的翻譯技巧與方法,對筆譯理論的學習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筆譯能力,使學生少走彎路,提高筆譯能力[2],因此教師在筆譯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筆譯理論的講解,突出筆譯理論的科學指導性,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筆譯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在筆譯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包括學生雙語基礎相對較差、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理解不夠、對筆譯理論的輕視等幾個方面。通過對問題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認為,要提高學生的筆譯水平,需要首先打好學生的雙語基礎,在此基礎上,強調英漢兩種不同語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重視筆譯理論的科學指導意義與價值,使學生充分掌握科學的筆譯方法與筆譯技巧。只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雙語功底和文化差異,同時掌握必要的筆譯基本理論,在實踐中不斷運用與練習,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筆譯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淳.成人英語專業筆譯教學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大家,
篇5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文化涵蓋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文化有很強的地域性,地理條件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以及思想,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條件。中西方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語言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與長時期變化不大的某些地域性差異相比,中西文化的歷史性差異就更明顯些。文化更明顯的存在著縱向的、歷史性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的地域性差異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表現在對顏色詞語的使用上。每一種顏色在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固定的符號代表。顏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英漢民族有共同感覺。盡管符號本身千差萬別,但它所表達的實際意義是相同的。然而,英漢語中的顏色詞雖然有很多其理性意義相同,但其比喻意義及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內涵卻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時顏色已不在是客觀的物質的烙印。有些顏色詞語在和其它詞語搭配后會形成完全失去本色而具有新意義的詞或詞組
地域的差異對文化有很大影響。英漢語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環境特點的習語。英國是島國,多數為沿海地區。英國多數人都以打魚和航海為生,英語里產生了大量的與捕魚和航海有關的表達;例如,“red?herring”短語字面意思為紅色鯡魚,表示為迷惑對手而提出的錯誤的線索或偽造的事實。熏制后鯡魚呈紅色的,帶有一種獨特的味道。red?herring最早出現在1420年左右,不過其比喻義直到1884年才開始使用。在訓練獵犬搜尋狐貍的時候,人們把這些紅色的鯡魚用線栓住放在森林里來吸引獵犬,人們有時候還把鯡魚放到真正有狐貍出沒的地方來測試獵犬的搜尋能力,看它是否能夠抵抗其他的味道,繼續尋找狐貍的蹤跡。
二、中西方文化的歷史性差異
文化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從語言文字中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的還是歷史性而非地域性差異。不同的文化賦予了不同語言顏色詞不同的涵義,顏色詞都帶有顯著的文化烙印。顏色不僅僅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事物表面的色彩光澤,它在不同場合所代表的意義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是它的延伸意之所在。下面以幾個紅色相關的詞語為例來看中西方文化的歷史性差異。
(一)red letter day。
盡管在英語國家和中國,紅色往往都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但其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還是有差異的。在英語國家的日歷中,西方一般指圣誕節或其他節日常用紅色標明。因此,:重要的或值得紀念的日子。從十五世紀起,教會日歷用紅色標記所有的宴會日和宗教紀念日,黑色標記一般日期。所以“red-letter”的轉義就是“可紀念的”、“喜慶的”。“a red-letter day”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良辰吉日”。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就是紅色,八卦中的離卦也象征紅色。在許多國家和民族中,紅色有驅邪的功能。每逢春節,小孩還要穿紅背心和紅褲衩來消解災禍、化兇為吉。喜慶的日子都離不開紅色。對中國人來說,紅色意味著吉兆、財運、吉祥、喜慶。在婚禮上和春節都喜歡用紅色來裝飾,如結婚時貼紅喜字。
(二)in the red。
紅色還指“負債”或“虧損”,“in the red”負債;赤字。該短語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會計學上通常用紅墨水記錄債務,用黑色記錄利潤?,F在西方國家的證券交易過程中,紅色表示股票價格在下跌。而中國則用紅色代表上漲。
(三)red tape。
“red tape”指繁瑣拖拉的公事程度,尤指令人難以忍受的復雜形式和過程。從十七世紀起,英國政府部門的官方的文件都是用紅色帶子(red tape)捆扎的。因此red?tape被用于形容人們在和政府或官方機構打交道時往往會遇到的拖延、混亂等令人煩惱的障礙?!—?/p>
(四)see red。
“see red”意為“勃然大怒”,來源于西班牙人斗牛時拿著一塊紅布不停地晃動,牛見到紅色就瘋狂地活動起來。
但另一方面,紅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表達相同內涵的例子。例如紅色在中西方都有代表“愛情”的意思。中國人用南國紅豆寄相思,西方人送紅玫瑰給情人,紅色的西紅柿被稱為“love apple”。再如漢語中用“臉紅脖子粗”、“面紅耳赤”來表示“生氣、憤怒”;英語中也有“like red rage to a bull”等一類短語表示“憤怒”,用來激怒牛的紅布被喻為“令人憤怒的事”。同時紅色也用來表達某些感情。英語中的“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漢語中的“臉紅”一樣,表示“不好意思”、“難為情”或“困窘”。
三、總結
篇6
關鍵詞:中西方 文化 差異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
人類是從“類人猿”的人類始祖進化而來的,在最初,世界各地的猿人,并沒有出現本質的區別,都要進行采集、狩獵勞動,在山體洞穴中過著群居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在原始社會早期,中西方的原始人類并沒有出現差別。也就是說,中西方民族及文化傳統的差異,絕非是從人類誕生之時就產生的,而是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受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制約與影響的結果。
1.中國:農業文明
受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中國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開始走上農業生產的道路。糧食作物成為了維系人們生存的主要食物,農業被視為“本業”、“主業”。
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強、作物生長規律性強、易受氣候和天氣影響和勞動地點固定這四個顯著的特點,中國在歷史上形成的農業民族所特有的觀念、意識以及文化特征都深受農業生產特點的影響。由此中華民族養成了善于總結經驗、不屈不撓、勇于探索、頑強拼搏等精神以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品質。
2.西方:畜牧業文明
畜牧業是歐洲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對西方民族的飲食、生活習俗、觀念意識等諸多方面產生了直接影響。
和農業相比,畜牧業有受季節或天氣影響相對較小等特點,導致了西方民族與以中華民族為代表的東方民族在物質、精神和文化諸多方面的差異。如:由于畜牧業受客觀環境和自然規律制約和束縛相對較小的原因,極大的促進了西方人的開拓精神、主動進取精神、冒險精神、自我中心意識等等,形成了和中華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中西方節日習俗比較
節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并穿插于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是各地區、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中西方節日文化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
從整體上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節日習俗上的差異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節日習俗的起源與目的不同。中國的節日主要源于歲時節氣、原始崇拜、祭祀與神靈信仰等,主要目的在于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而西方的節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關事件,雖然也有為自己祈福的成分,但更主要是緬懷上帝、求其保佑。第二是節日習俗的主題與內容不同。中國主要以吃喝為主,許多節日都有相應的節日食品。而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則主要以玩樂為主。
我們以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和西方最重要的節日圣誕節為例,看看中西方節慶習俗的差異。
1.中國的春節習俗
第一,春節的色彩。紅色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喜慶色彩。因此,在春節期間,隨處可見大紅福字、大紅燈籠、大紅對聯、大紅花,一派喜慶和歡樂的景象。這一天,連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們也穿上傳統的紅色唐裝,全國上下一片歡騰。
第二,除夕年夜飯。中國人的習俗是除夕夜包餃子,全家老小聚在一起舉杯共慶,互相祝福來年心想事成、萬事如意。隨除夕夜幕降臨,便是萬家燈火,鞭炮連綿不斷,城市與鄉村都沉浸在祥和、喜氣的氣氛中。
第三,守歲。除夕之夜除了吃年夜飯之外就是守歲。近些年來人們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觀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春節晚會。春節晚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持續播放到新舊交替的午夜12點。午夜12點的鐘聲一響,外邊的鞭炮聲就此起彼伏,煙花閃閃耀眼,火樹銀花,把大年夜帶入除舊布新的雄壯氣勢中。大家歡呼雀躍著:“新年好,新年到了!”家家電話聲不斷,互相祝福。
第四,壓歲錢。中國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傳統風俗,那就是除夕晚上或大年的早上做長輩的要給自己的兒孫們發壓歲錢。壓歲錢是父母、長輩對孩子們吉祥如意、快快長大之類的祝福。初一大早,孩子們穿上新衣,帶上新帽,高高興興地到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們面前磕頭拜年,然后揣著長輩們給的嶄新鈔票,盡情地玩耍,無憂無慮。
2.西方圣誕節習俗
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盛大、最神圣的節日,時間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在其節日習俗中除了宗教儀式,必不可少的還有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禮物和圣誕宴會。
第一,圣誕老人。歐洲每年的圣誕節期間,在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里,“圣誕老人”是最受歡迎的角色。千百年來人們都相信,圣誕夜會有一位白須紅袍的老人穿著大皮靴,背著大紅包袱,乘坐由兩只鹿駕駛的雪橇自北方來,從煙囪進人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把玩具、禮品裝進孩子們的襪子。因此,孩子們人睡前都把襪子放在壁爐旁或床頭,并給圣誕老人留些好吃的食物,作為他的夜餐。
第二,圣誕樹。圣誕樹是圣誕夜的必需之物。圣誕樹一般采用松樹,樹枝上掛著各種玩具、禮品,五光十色小圓球,絢麗多彩的燈泡,樹頂往往要裝飾一顆明亮的星,以照亮“東方三王”赴伯利恒朝拜圣人的道路。
第三,圣誕禮物。圣誕節送禮物給家庭成員和好朋友的風俗非常流行。各家各戶都準備了豐富的節日禮物,大人和小孩在圣誕期間都能收到圣誕禮物,常見的是同事及朋友之間互相贈寄的圣誕卡片。
第四,圣誕宴會。圣誕大餐包括作為主菜的家禽(如雞、鴨、火雞等),以及色拉、面包、蔬菜;最具特色的是各種甜點,甜點通常是水果餅、干果布丁或百果餡餅和冰淇淋。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國家的圣誕宴會上,都必須多放一把椅子,空一個座位,因為這是給“主的使者”耶穌準備的。宴會結束后人們便圍著象征吉祥快樂的圣誕樹唱歌跳舞。
三、結語
節慶習俗和婚禮習俗只能體現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小方面,我們在學習一種外國文化的時候,不僅要學習不同的文化形式,還要了解這些不同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掌握這些文化差異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學習。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速發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多地隨著交流與交往傳向世界。與此同時,我國也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外來的文化,這些文化所蘊含的觀念、意識逐漸深入人們的頭腦。這對于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來說是一次開闊眼界的機會。今天我們既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也要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和要素,取長補短,以促進自身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賀毅(主編).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7.285-298
[2]李軍、朱筱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29
篇7
一、簡介
《英語說文解字》這本書從詞匯和英語文字的起源入手,首先解釋詞匯的概念,再從類別區分開來,將表達相同或相似概念的核心詞匯組合在一起,并考察這些詞匯意義上的聯系和區別。另外,在形式上有著足夠的廣度,從點到面,舉一反三,通過對單詞詞源、詞根和詞綴的研究,引導讀者掌握單詞的語法構造,使得讀者可以觸類旁通,從而掌握知識。這種模式使得每一個英語單詞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其他單詞緊密聯合在一起,是各種概念的活潑表現形式?!队⒄Z說文解字》這本書從一個主題出發,由此發散出大量詞匯、語法、語句,對它們都有著詳細的講解,讀者能夠很好地學習其中的語言詞匯知識。除此之外,書中的講解是從生活中的趣聞小事為起點,讓讀者在不經意間就能感受到英語文化中的西方思維方式,從而更快地學習英語,真正體現了英文書名WordPowerMadeEasy的涵義。
二、英語翻譯與英語語言文化
(一)從文化角度看待中西方英語翻譯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表現方式。漢語和英語語言的巨大差別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翻譯的差異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差異,所以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這些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進行的語言翻譯,才能使翻譯出來的文章更加“接地氣”,更易于被人們理解,同時也可以避免因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導致的翻譯錯誤?!队⒄Z說文解字》這本書從人文歷史著手,先將英語生活交流中的趣聞、生活進行描述,然后逐步提升到英語文化方面。除此之外,《英語說文解字》的講解結構也與眾不同。在每個章節中都有一個中心點主題,并且從這個中心點進行發散式的分析,既讓讀者學到更多的詞匯語句,也讓他們能理解更多英語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在每個單元的講解結束后,書上都有一些精選的鞏固習題,能幫助讀者在有效的時間內掌握好學習內容。
(二)英語翻譯中的文化構建
1.英語語言翻譯的特點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的前后文語句翻譯得流暢且優美,流暢和優美是英語語言的兩大優點,倘若將這兩個方面完美詮釋出來,那么在翻譯中就能很好地將原文所包含的意蘊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因為各個語言的不同,在英語翻譯過程中,將文化、歷史等方面融入翻譯之中,不僅能讓英語的翻譯流暢,而且還能很好地潤色英語翻譯,讓其優美文雅.2.英語翻譯的基本原則英語翻譯在前文所提到的優美文雅前,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必須保證英語翻譯的準確性。主要是詞句的翻譯以及段落之間聯系的翻譯。其中,第一點是詞句的翻譯要保證對每句話、每個詞匯的精致把握,但卻不是單個詞單個句的硬翻譯,需要將文章所包含的人文歷史都考慮進去,以形成完整的段落。第二點是需要考慮段落之間的聯系,即必須對文章整體大意有完美地把控,段落與段落之間翻譯連接不顯得突兀。只有保證以上兩點,才能夠很好傳達原文所需要表現的本意達到所翻譯詞句的優美流暢。3.正確對待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傳播英語文化因為中西方文化歷史的不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西方人有著明顯的不同。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中西方在說話方式、語言表達形式上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性很難及時轉換,從社會到個人心理,養成西方英語思維方式是比較困難的。只有將這種思維從正確方面轉換對待,才能尋找出一個能與英語文化思維方式完美融合的翻譯方式,才能將英語文化進行傳播。4.對翻譯方式綜合運用,提高英語翻譯水平在現代社會,英語已經逐漸成為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之一。其翻譯方式技巧也層出不窮。各個翻譯方式都各有各的優缺點,要想將英語文化進行完美地傳播,就不能固步自封,各種翻譯方式需要進行融合交匯,取長補短。在保證英語翻譯準確的前提下,提升英語翻譯語言的優美流暢度,讓所蘊含的英語文化能夠更加的豐富。
三、總結
篇8
【關鍵詞】諺語;中西方文化;動物詞;歷史;宗教;環境
諺語有著它無可替代的魅力,這種魅力體現著諺語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又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的概括及總結。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文化包含著語言,語言中又滲透著文化;語言與文化,既相互制約又互相影響。首先從現代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語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沒有語言,何來文化?”;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即獨特、互不相同;其次從辯證唯物主義論的角度去分析,語言會受文化的影響,卻又能反映出文化??傊?,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該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經驗中的態度、思想。諺語作為語言的一種,不僅在內容上的表現手法簡練精辟,在寓意中更能發人深省;它不僅具有廣泛地感染力,還可以反應出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諺語是出自民間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僅在用詞上趨于簡練、便于記憶,在用句上,語言生動、切合實際;而且在理解范疇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梢哉f是集該民族人民的聰慧、精神和經驗的結晶。本文就中西方諺語在、習俗差異、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與共性,研究各自特點。
一、關于諺語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習俗上的差異
中西方諺語的最典型差異,就是以動物詞為主體的習俗方面的差異。究其原因,無外乎是相同的動物詞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義外,還存在著文化內涵方面的不同。眾所周知,含有動物詞的諺語在英漢語言文學中的數量相當龐大,而且構成了諺語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一個動物詞“狗”,狗在漢語意義中是種卑微的動物,如果在中國,被對方比做是狗,那將是很惡劣的中傷。我們漢語中也有不少與“狗”這個動物詞有關的諺語:“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貶義詞,雖然在現代社會有很多愛狗人士,社會上許多人把寵物狗當成家族成員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與日倍增,可由于漢語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漢語文字及口語表達中的貶義形象卻不曾改變。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為人類忠實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語諺語中出現以“狗”這個動物詞來比喻人的行為的一般為褒義或是贊美。如:“Youarealuckydog.”(漢語翻譯為:你是一個幸運的人);“Everydoghasitsday.”(漢語翻譯為:人人皆有得意時)等。不僅“dog(狗)”這個動物詞,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義存在較大差異性以外,還有很多動物詞在英漢兩種語言諺語中的意義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龍)”,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龍”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貴的人或物都以“龍”冠之。而在西方語言中,贊揚“dragon(龍)”的詞語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貶義。比如在英語中,“dragon”一詞,指兇狠殘暴之人、嚴厲嚴肅之人、惡毒的老婦人。
二、宗教上的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種人心向往,又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諺語中宗教對其語言的影響反映得也頗為具體。西方大部分國家的人們信奉的宗教都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說英語的國家中的許多諺語都與基督教有關,如:“Christmascomesbutoneyear.”(漢語翻譯為:佳節難逢);“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漢語翻譯為: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等。眾所周知,我國地域宗教種類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儒家學派的影響最大,因此漢語中的很多諺語多與這些宗教有關,如:“借花獻佛”(意為:拿別人的東西做自己的人情);“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意為:平時不用功,不提前做好準備,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時才慌慌張張開始準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意為:即便一時可以逃脫,但由于其他無法脫離的牽絆,最后還是無法全身而退)等。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信奉佛教的人們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間的一切?!拔飿O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混跡則亂”(意為: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等諺語則反映出了道家在漢語文化中的影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為:別人不來侵犯我,我也不會主動去攻擊別人。別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諺語則反映漢語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學派寬待以人、禮儀為先的思想。
三、環境方面存在的差異
篇9
關鍵詞:親屬稱謂;社會稱謂;語言;文化差異
前言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影響的,每一種語言的產生都有它所在的文化背景,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也就是說每一種語言現象的背后都承載著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特點、倫理道德和社會風尚。在對漢語和英語語言的研究中,最為明顯的是英漢交際用語中的稱謂語。在對比英漢稱謂語方面,親屬稱謂語、社會稱謂語這些方面都存著迥異差異。是因為宗法制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三個個方面的不同,才產生了如此的大的稱謂語差別。最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應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規則,提高交際能力。
一、親屬稱謂語比較
中國人的親屬之間稱謂非常復雜,而英語國家的人們的親屬稱呼要簡單的多,比如,英語中“uncle”一詞相當于漢語中的“伯父”(父親的哥哥)、“叔父”(父親的弟弟)、“舅父”(母親的兄弟)、“姨父”(母親的姐妹的丈夫)、“姑父”(父親的姐妹的丈夫)。中國人復雜的親屬關系,英語國家僅僅用幾個詞就代替了全部,可見這其中的差異巨大。
而在中國人的日常交往中,人們往往比照親屬之間的年齡、輩分的特點,借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來拉近彼此關系,適用于朋友或者熟人之間。例如,遇到父母的朋友或者同事,可以稱呼“叔叔、阿姨”,甚至是“媽媽”等等,同時可以在稱謂前面加上此人的姓;遇到年紀大又不熟悉的中老年人,可以稱呼“大爺、大媽、大嬸、大叔”等等;遇到年紀比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可以稱呼“大哥、大姐”。英語中并沒有這樣的情況,本來英語的親屬稱謂語就很少,而且在西方人眼里,人都是平等的,親戚和朋友沒有區別,有時候直呼其名,通常也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之類的,當然也就不會出現“擬親屬稱謂”這個概念了。英美國家的人來到中國接觸到了這個概念,會感到奇怪,認為中國人亂認親戚;而中國人看來,西方人這種相互稱呼的方式似乎是不禮貌的。
二、社會稱謂語比較
社會稱謂語是人們在社會交際活動中所用于稱呼的用語。主要有尊稱、謙稱、職業/職位/職務稱謂語等等。(1)現代漢語詞匯豐富,因此對于尊稱也有眾多的類型。用“您”代替“你”廣泛運用于各個方面。其次,在“老”或者“小”后加上姓氏。一般用于稱呼比自己年長或年幼的人,或者上下級之間也可這樣運用。而在現代英語里并沒有稱呼的地位高低之分,“你”不管年齡大小都用“You”,只有在古英語里才出現了類似“您”的“Thou”,而現在也已經消亡了。英語的尊稱雖然沒有漢語繁瑣,但是在男女不同的稱謂語方面,對待不知道是否結婚的女性,用“Ms.”以表尊重;稱呼已婚女性用“Mrs.”;稱呼未婚女性用“Miss.”。而男性則用“Mr.”來稱呼,這樣的稱謂語就比直接稱名道姓要更加正式,也顯得莊重。(2)謙稱,是稱謂語中用于表達自己的恭謙之情的詞語,與尊稱相對。中國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對對方經常使用尊稱,而故意“貶低”自己以達到恭謙的效果。西方人追求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注重人人平等和個人的價值,因此在英語中只有極少數的詞語表示恭謙的意思,而且也只出現在書面語中。比如,英語書信最后落款的時候,可以用“Your sincerely”、“Respectfully yours”等等。因此外國人常常不懂得中國人的“拋磚引玉”,往往以為是真的“不行”。中國人和西方人交流時,也往往會覺得他們自大,不懂得謙虛之類的。究其原因,還是英漢謙稱的差異決定的。(3)中英社會中,一些職業、職務、職銜的稱謂是相同的,但是在數量上,漢語的這類稱謂語要比英語的復雜的多,也是由于中國社會環境所造成的。漢語社會中,大多數職業的名稱都能用作稱謂語。例如,學生稱呼老師可以說“王老師”;同事之間可以稱呼某人為“朱會計”等。英語和漢語不同,大多數職業身份是不同稱謂語的,比如學生稱呼老師可以直接叫姓名,而且英語里并不是用“姓氏+職務”來稱呼的。在西方,只有一些很重要的職業或者學歷高的人,再者就是政府皇族人員可以用于稱呼,比如,Doctor.(醫生)可以稱為“Dr.Lee”;Professor.(博士)可以稱為“Prof.Green”。
三、英漢稱謂語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上述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英漢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在數量、類型和形式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同語言的差異的形成原因歸根結底還要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稱謂語的不同,強烈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
中國古代有一種全民族所共有的制度形式,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宗法制”。這樣,血緣、等級、尊卑這樣的字眼就貫穿了整個古代中國。再者,漢語里的尊稱和謙稱也是由于古代專制制度過分強調等級觀念,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才因此使人們在交往是特別注重使用敬語和謙稱。西方國家歷來都主張以“個人”為中心,與中國社會以“血緣”為中心的觀念明顯不同,這都是平等的一種表現。
英漢稱謂語的差異引起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價值觀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因此英語和漢語的稱謂語的不同就折射出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漢語稱謂語復雜繁多,特別是親屬關系復雜,很大一部分體現出了中國人講究禮儀,注重人際關系疏離,尊卑有序的精神風貌。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個人主義,他們崇尚自由和平等,在人際交往中沒有等級觀念,人際間的權利與義務少,因此英語社會稱謂形式簡單,數量少。
小結
本文首先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出發,根據一定的語言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這前提,提出英語和漢語的稱謂語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然后具體對比分析親屬稱謂語、社會稱謂語的差異,針對這樣的不同,總結出稱謂語的差異所折射的文化差異分為宗法制度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觀三個方面。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對于英漢語言差異的文化研究還可以從其他方面來研究,比如中國人和英國人的招呼用語、非語言交際等等,這還有待于以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蔡希芹.中國稱謂辭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2]劉潤清、胡壯麟.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
[3]馮勇.英漢稱謂語對比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8).
篇10
關鍵詞:數字;文化差異
在原始社會初期,處于生活和生產需要,人們用身邊的谷物或是石塊進行計數。逐漸地人,們開始學著用刻畫計數的方法來計數。隨著數符號的發展,慢慢轉變成數字符號,數字就這樣產生了。
1 數字被賦予文化內涵
我國古代道家也認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中亦可見他們認為數字的重要。數字這種用來表示數目的特殊文字,隨著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我們的文化和數字息息相關,一方面,數字滲透到我們的語言文化中。另一方面,由于歷史文化的發展,中西方都出現了對數字的禁忌或是偏好,數字被賦予了吉祥或兇險的的文化含義。其實,數字本來不具備預示兇險或是吉祥之意,但是經過宗教、哲學、諧音、或是某個突發的歷史事件等因素,人們將數字與運勢上午吉兇聯系到了一起。這種聯系不是毫無根據的,它受該民族文化心理、地域因素、、語言崇拜和審美觀念、哲學觀念等文化差異的影響。
2 中國文化中的偏好數字和禁忌數字
在中國大部分出現在1至10中的雙數,除4外都基本具備吉祥之意。例如數字2,二是地數(雙數)之首,地數也稱陰數。不少對立事物的皆一分為“二”,如上下、左右、東西、前后、陰陽、正負等。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中,認為萬物由陰陽滋生?!兑捉洝罚骸耙魂幰魂栔^之道”,認為陰陽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基本規律。陰陽兩氣互長互消,互相演變。所以傳統的陰陽學說影響下,2也有了吉祥之意。在中國的成語中也有體現,如:雙喜臨門、、名利雙收等。
例如數字6,在中國也是吉祥數字。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東、南、西、北、上、下為“六合”,古代計年中稱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為“六甲”。在我國民間,也有六六大順之意。
數字8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也被賦予吉祥之意。廣東話的8聽起來像發。數字8的諧音是“發”,有發財之意。所以數字8成為中國幸運數字,若能連續有好幾個“8”在其中,預示著“發發發發”,該數字則被認為最為吉利。
數字9位于數字之尊。九,代表著極高、極多,有一種皇家氣象?!熬拧斌w現出一種威嚴,代表一種鼎盛。“9”是單數中最大的數,是完美的象征。中國話的“9”是長久的諧音,寓意長長久久。在我國成語有一言九鼎之說,皇宮里有999個房間999個妃子等。所以數字9在中國為一個吉祥數字。
數字4是中國文化中的禁忌數字,取一個諧音。4的諧音像“死”。死亡是中國文化里所忌諱的,很多地方都列4為不吉祥的數字。人們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車牌號,最忌諱數字4.
3 西方文化里的吉祥數字和禁忌數字
數字7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廣受歡迎的吉祥數字。,“七”在西方文化中絕對是神圣吉祥的數字,但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卻有兇吉兩方面的代表和意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對“七”更畏懼。我們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幸運7的存在,如西方人的T恤上標有Lucky7字樣、手上帶有數字7的紋身、游戲中有Seven Games等。在英語里,人們夸張地表示“多”則似乎常用“七” 這個數字。如:Th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is making progress at seven strides.中國的國民經濟正一日千里地向前發展。這個英語句子中的“seven”的作用是虛指,夸張地表示“多”。從這些鮮活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數字七是一個神圣幸運的數字,西方人對也是倍加推崇。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基督教文化對西方人偏愛數字七是有深刻影響的?!杜f約·創世紀》中描寫上帝用七天完成了創造世界萬物之舉。這個被神化了的數字“七”,對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另外,在遠古時候,古羅馬人相信人生七年為一個周期,如果命運受到傷害,需要七年時間才能得到恢復。他們認為打破鏡子能帶來七年的不幸。諺語Breaking a mirror will bring you seven years’ bad luck即由此而來。
數字三在西方文化寓意吉祥之意。數字三的寓意和基督教文化和希臘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古希臘人偏愛數字3,基督教文化中,數字“3”的出現十分頻繁。如Trinity,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休,“圣經”里講到與數字“3”的故事很多。如:以色列人有三大圣、|諾亞有三個兒子、督教推崇三大美德。
數字13是西方人的禁忌數字。這一切和宗教原因有關。耶穌受害前和弟子們共進了一次晚餐。參加晚餐的第13個人是耶酥的弟子猶太。就是這個猶大為了30塊銀元,把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局,致使耶穌受盡折磨。參加最后晚餐的是13個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給耶紙帶來苦難和不幸。另外,西方人忌諱“13”源于古希臘。希臘神話說,在哈弗拉宴會上,出席了12位天神。宴會當中,一位不速之客——煩惱與吵鬧之神洛基忽然闖來了。這第13位來客的闖入,招致天神寵愛的柏爾特送了性命。
4 結語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數字文化也有不同之處??偨Y造成這些不同之處的因素可以歸結為一下幾類,如:宗教、哲學、民俗、諧音等。數字文化是由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積淀而來的,是人們對現物質世界的不斷思索與總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賦予了數字不同的文化內涵。中國的傳統哲學儒道法三家賦予了數字文化辯證的哲學思想,可以用來詮釋宇宙萬物。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臘羅馬文化對數字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宗教特點。
參考文獻
[1]楊云.從英漢數詞看中西數字文化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黃兵.英漢數字的文化內涵[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3]胡建華.中西文化數字的性質、涵義之比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11期 .
[4]王曉澎,孟子敏.數字里的中國文化[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5]王金秋.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排除跨文化交際障礙[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02年03期。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