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04 13:2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感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人群普遍易感[1]。為了便于今后更好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護理工作,現將收治35例患者的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發熱患者5624人,確診H1N1流感患者289例,符合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癥患者9例,研究對象為住院治療的35例甲型H1N1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兒童3例,成人32例;孕婦2例,年齡3~72歲,平均42歲。11例有慢性疾病基礎,慢性乙型肝炎2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高血壓6例。
結 果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發熱患者5624人,確診H1N1流感患者289例(5.14%),符合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癥患者9例(0.16%),住院治療35例(0.62%)。住院治療病例占確診病例的12.11%。糖尿病、高血壓,全部治愈。24例患者2周后痊愈,重癥患者2例3周痊愈,住院患者中11例有慢性疾病基礎,2例有慢性乙型肝炎,3例有冠心病,6例最長48天痊愈出院。討 論
心理護理: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體報道每天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患者及家屬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如焦慮與恐懼感[2]。此時護士態度親切、熱情和藹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關情況,他們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強甲型H1N1流感資料宣傳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紹。
防護技術:醫務人員甲型H1N1流感的防護依據標準預防原則,并按照導致感染的危險性程度采取分級防護。醫院內所有的區域均應當采取標準預防,工作時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時應戴乳膠手套。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污染時,應戴外科口罩和防護眼罩,穿隔離衣或防水圍裙。
消毒技術: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3]。其中保證空氣的流通是控制和預防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采取的方法包括:開窗通風和安裝通風設備,加強通風效果。無人的條件下可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還可使用24小時全自動消毒機,不必常規采用噴灑消毒劑的方法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內的物品表面、地面應當每天先清潔,再進行消毒,依據各類物品被接觸的頻率以及受污染的嚴重程度,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如床頭柜、床欄桿、門把手、水龍頭、地面等應當每天用消毒劑消毒兩次。一般情況下,采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劑,4次/日進行濕拖擦洗,各區域專用拖把、抹布嚴禁不同區域混用,防止交叉感染。可以重復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煮沸10分鐘消毒或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15分鐘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所有診查器械應一人一用一消毒,盡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醫療設備、器械實行專人專用。
對癥護理:高熱者切忌出汗受寒,衣被要適中,注意休息。可大量熱服藥飲及食療,幫助控制細菌感染,以降低體溫。由于流感病毒致死原因經常是肺炎所致,因此呼吸系統的監護就至關重要。重點要觀察呼吸頻率、缺氧的表象,有無呼吸窘迫、口唇紫紺,呼吸系統體檢要注意肺部呼吸音、音以及實變體征是否存在肺炎導致的胸水。痰液主要觀察性狀、顏色、量,注意有無細菌感染的癥狀??谇蛔o理3次/日,尿管護理3次/日,皮膚護理,定時翻身拍背,預防壓瘡。人工氣道的管理:①首先是氣管插管的安全性評價,這是患者的生命線,每班檢查插管的深度。②氣囊的管理:每班監測氣囊壓20~25cmH2O。③氣道濕化:氣道溫度保持32~37℃。氣道凈化:主要是吸痰,要求無菌原則;吸痰前給高濃度氧氣,手法輕柔,時間<15秒。及時倒棄呼吸機管道內的冷凝水,防止反流入患者氣道。有效的氣道濕化,評估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盡早拔除氣管插管。重癥H1N1患者也可出現循環系統衰竭,也要加強監護,觀察并評估患者的中心靜脈壓。保持靜脈通路的開放,遵醫囑給予補液和升壓藥,合并休克時給予相應抗休克治療。維持出入量平衡,避免加重肺水腫。
營養支持:病期應供給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有營養的食物,同時給予含豐富維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病情好轉,可供給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進體力恢復。
總之,給予甲型H1N1流感患者積極的心理護理,讓其了解醫護人員治療、護理方案、用藥目的,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促進疾病的康復。嚴格的隔離防護消毒措施,切斷了疾病的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既做到預防疾病從患者傳至醫務人員,又做到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患者,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傳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合理的對癥護理,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對疾病的康復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近波.328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臨床特征與治療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75-77.
篇2
[關鍵詞] 護理干預;腫瘤;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2(a)-0139-02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YANG Ho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pi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Xingping 71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Methods 7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7) and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AS, SDS, PSQI and QLQ-C30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discharge were (41.9±7.1), (42.4±7.3), (10.8±3.4) and (42.6±21.4) score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admiss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exhaust time and time into the solid food were (32.17±10.42) h and (50.28±8.54) h, and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2.56±12.34)h, (57.36±9.23)h]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Tumor; Rehabilitation
我國婦科腫瘤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而患病后生理變化、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睡眠障礙及家庭與社會等多種因素均可能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影響[1]。隨著醫學模式不斷轉變與日臻完善,護理工作亦從配合治療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因此,如何促進腫瘤患者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2]。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干預措施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4月于我院婦科收治的腫瘤患者71例,年齡42~68歲,平均(53.6±5.8)歲。其中,子宮肌瘤37例(52.11%),子宮內膜癌5例(7.04%),宮頸癌8例(11.27%),卵巢囊腺瘤14例(19.72%),卵巢癌畸胎瘤1例(1.41%)及卵巢癌6例(8.45%)?;颊哳A計生存期均>6個月,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無語言和智力障礙及其他精神疾病。將71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 = 37)和對照組(n = 34),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措施
兩組患者均給予術前陰道沖洗、備皮及留置導尿管等,術后監測體溫、呼吸、心電、脈搏及血壓等,并記錄尿量及各引流管液量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措施:①由責任護士接待新入院者,不宜直呼其姓名或床號,應以“大姐”、“阿姨”等親切稱呼,以拉近與患者的距離,減輕其陌生感和恐懼感。②將新入院者和已康復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向其介紹病房的環境和同室的病友,并讓病友起到現身說法的作用。③護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耐心地講解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其負性情緒與睡眠障礙對術后康復的影響(對于不知情的惡性腫瘤患者,應予以隱瞞真實病情),并耐心地傾聽患者訴說,細致解釋疑問,指導患者保持穩定的心態,應減少較強烈的情緒變化,保持愉快輕松的心情,教會患者自我放松心理的方法,同時與患者家屬或親友溝通以取得他們對患者的支持,以消除其心理壓力、減輕精神負擔。④告知患者哪些行為可導致或加重睡眠障礙,采取松弛治療、睡眠限制治療及刺激控制治療等干預療法改善患者的不良睡眠習慣。⑤術前向患者講解術后疼痛的程度、持續時間,術后幫助患者捆腹帶,協助翻身,囑其采取半臥位。⑥術后盡早鼓勵、指導和幫助患者床上翻身、肢體活動,促進盡早排氣,并指導患者飲食、定時排便,避免便秘。⑦向患者耐心說明留置導尿管的重要性及留置時間,避免活動造成脫落,并囑患者多飲水,定期檢查和消毒尿管、更換尿袋等。
1.3 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入院后24 h內及出院前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及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LQ-C30)[3-4]進行評分,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排氣時間、進固體食物時間等。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SAS、SDS、PSQI及QLQ-C30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SAS、SDS、PSQI及QLQ-C3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出院前上述各評分均有顯著改善(P < 0.05),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 > 0.05),且出院前兩組上述各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院前SAS、SDS、PSQI及QLQ-C30評分比較(x±s,分)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排氣時間、進固體食物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無發癥發生,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82%(3/34)。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和進固體食物時間為(32.17±10.42)h和(50.28±8.54)h,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5.26±12.34)h和(57.36±9.23)h(P < 0.05)。
3 討論
婦科腫瘤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手術治療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而絕大多數手術需切除子宮或卵巢,子宮、卵巢對女性具有特殊意義。因此,腫瘤患者不僅承受著生理上的損害,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年輕女性;加之患者對所患疾病的知識了解甚少,術前患者多存在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心理情緒,這些不良情緒記憶導致睡眠障礙,而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睡眠障礙等又可導致生理節律的紊亂,最終影響術后康復[5-6]。
患者對病房環境陌生、住院期間生活規律以發生了變化、疾病本身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各種檢查造成的不適以及對治療知識了解甚少等多種因素導致患者焦慮、抑郁和睡眠障礙[7]。觀察組患者入院后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出院前SAS、SDS、PSQI評分較入院時和對照組顯著減低(P < 0.05),而對照組則無明顯變化。而QLQ-C30評分較入院時和對照組顯著升高(P < 0.05),提示消除了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睡眠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有利于術后康復。而且觀察組術后針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亦進行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術后無并發癥發生,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8.82%(3/34),術后排氣時間和進固體食物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觀察組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影響婦科腫瘤患者術后康復的因素多種多樣的,各因素間互相影響,針對各種因素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尤其是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費娜,徐友環,蔣廣軍.個體化護理干預模式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9):1-3.
[2] 王靈宣.護理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2):379-380.
[3] 張明星.焦慮對婦科良性腫瘤術后康復的影響與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8,22(24):35-36.
[4] 李妙紅.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對婦科惡性腫瘤術后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5(12):83-84.
[5] 張素花.婦科腫瘤病人圍手術期心理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4):191,194.
[6] 蒼寧.關注婦科腫瘤對婦女健康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08,10(1):F0002.
篇3
21世紀我國腦卒中患者發病率已經占世界首位。在腦卒中患者中泌尿系統感染發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且是留置導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留置導尿伴隨尿路感染,主要是由于尿管作為異物影響膀胱對細菌的正常沖刷作用。從而增加感染的危險,是常見的一種留置導尿并發癥。①所以,腦卒中留置導尿患者,如何有效預防醫院內尿路感染,已引起許多臨床工作者的關注,現將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1 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及其診斷
1.1 尿路感染發生率
尿路感染是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癥,國內研究均表明,腦卒中留置導尿患者,尿路感染發病率較高,國內容桂榮等報道②,在尿路機械性操作或有導尿管的患者中約20%~60%的患者有尿路感染,占醫院獲得性感染的40%。俞學紅等③認為,留置尿管3天發生尿路感染的幾率為31%。5天以上感染的幾率為74%,長期留置尿管感染的幾率幾乎為100%。國外的研究數據。④與國內上述研究基本一致。研究證明,女性、老年人、自身慢性疾病都是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⑤
1.2 尿路感染診斷依據
參照2001年衛生部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泌尿系統病歷學診斷標準,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5cfu/ml
2 腦卒中留置導尿并發尿路感染的危害
2.1增加病死率
腦卒中留置導尿伴隨尿路感染容易導致持續性菌尿,并有發生嚴重腎盂腎炎和無癥狀細菌尿,甚至嚴重菌血癥的危險⑥從而增加患者痛苦,導致病死率的增加(25~60%)。⑦
2.2增加住院費用及時間
腦卒中患者合并泌尿系統感染,不僅增加治療費用,而且增加腦卒中的治療難度,及患者的住院時間,據國外文獻報道,每發生1次尿路感染將會花費至少600美元。假如并發菌血癥將至少花費2800美元,尿路感染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平均延長2.4~10.3d。⑧
3 相關因素
3.1 腦卒中疾病的影響
因腦卒中導致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臨床上常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尿失禁,需長期留置導尿這將更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
3.2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老年人腎血流量減少,腎臟濾過率降低,腎小管重吸收與排泄功能減退,腎臟濃縮能力不足,此外,對糖的重吸收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有更多的糖從尿液中排出,從而使糖尿病加重。老年人的膀胱肌肉萎縮,肌層變薄,纖維組織增生使膀胱變小或括約肌松弛容易變小,這些變化,可使老年人排尿次數增多,每次尿量減少。也有的老年人可由于逼尿肌無力或者習慣性便秘、尿路結石等原因,而引起尿潴留,排尿不徹底等癥狀。還可以由于括約肌收縮無力或大腦皮層對低級中樞神經的控制能力降低而出現尿失禁,致使泌尿系感染。老年人的輸尿管,膀胱容易形成憩室可導致細菌存留,故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
3.3 女性患者的解剖結構
女性泌尿系統感染多由上行感染引起,首先是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長度只有4cm左右,而且尿道括約肌薄弱,細菌很容易從尿道侵入膀胱。其次,女性的尿道口與陰道,靠得較近,國外有研究證實,大便失禁是長期留置導尿伴隨尿路感染的主要風險因素,94%的尿路感染有大便失禁。⑨
3.4 環境因素
由于患者長期臥床機體抵抗力低下,外在環境的污染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⑴空氣污染,病室內空氣是主要污染來源,探視及陪護人員的活動給消毒帶來困難,因而污染病區和病室。⑵護理人員為傳染源,大多時腦卒中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護理人員工作量大,而護理人員不能做到一對一護理,護理人員的雙手不認真清洗,消毒,成為傳播細菌的媒介。⑶床單位的污染,腦卒中患者常因嘔吐,大小便失禁,腹瀉而使床單位污染,不及時更換也易受細菌感染。⑷外陰的清潔,大小便失禁,患者易污染尿道口,增多的陰道分泌物也易污染尿道外口致尿路感染。
3.5 抗生素不合理應用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多種疾病,這些病人大部分曾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耐藥明顯增加,而致人體生理機能改變,而致菌群失調,使交叉感染,條件致病菌,雙重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
3.6 營養因素
多數腦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吞咽困難,應激性潰瘍等,病人吞咽功能下降,長期臥床,進流質飲食,這樣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的蛋白血癥,機體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易導致尿路感染。
4 預防護理措施
4.1 加強基礎護理,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基礎護理:(1)、病室環境的消毒,定時開窗通風,控制家屬探視時間及次數,每天用1:500含氯消毒液濕式打掃2次,并進行紫外線消毒。這樣可殺滅空氣中細菌,杜絕醫源性感染。(2)、保持床單位的整潔,及時更換被污染的床單位。保持干凈、清潔、平整,減少致病菌的侵害。(3)、保持外的清潔,勤換內褲,大便后用干凈衛生紙擦拭或用溫水清洗,應從前向后,避免污染尿道口。洗滌時所用的盆要專人專用,防止交叉感染。
4.2 留置導尿患者的護理:(1)、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護士的干預來避免不必要的導管安置和限制導管使用時間可減少尿路感染,⑩應加強相關培訓,通過教育和實現新知識補充,并用新知識指導實踐,⑾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2)、尿管的選擇:選擇尿管過粗不但易造成劇烈刺激,且造成組織損傷,臨床上應根據具體情況個性化選擇。硅膠導尿管,表面光滑、壁薄、柔軟、內經相對粗,尿液流速快,不易形成殼垢、難堵塞,對人刺激小,減輕留置導尿管的副作用。⑿目前臨床應用較多。(3)、導尿的無菌操作:導尿時無菌操作不正規或消毒不嚴格均可將尿道口的細菌帶入膀胱造成菌尿。無菌操作是預防感染的前提,馬保俠研究表明,如果將導尿管與集尿袋連接先后順序加以改動,先連接氣囊導尿管與集尿袋,然后在接常規的順序進行導尿,更符合無菌操作。⒀(4)、集尿袋更換時間:留置導尿的腔內逆行感染病原菌多來自集尿系統:集尿袋、膀胱沖洗液,為保持密閉性,應盡量減少尿管與集尿袋接頭分離。單向活瓣集尿袋具有防止尿液逆流,減少尿路感染發生的作用。⒁賀彩芳等研究表明,單向活瓣集尿袋每周更換1次為宜,普通無菌集尿袋每周更換2次較適宜。⒂(5)、導尿管留置時間:導尿管留置的時間與尿路感染的發生正比。留置導尿時間越長,則尿路感染發生率越高。對于腦卒中的部分老年病人,必須留置。(如尿失禁等)也應在不需要時立即拔除。目前留置導尿在老年病人中還常被濫用。我們應根據病情加強評估,提醒醫生及時拔除尿管。(6)、留置尿管更換周期: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對留置導尿患者,更換導尿管周期進行了研究,高危尿管阻塞患者(PH>0.8)每2周更換1次導尿管。非尿管阻塞患者(PH
5 展望
綜上所述,腦卒中留置導尿老年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給病人帶來相當大的痛苦增加了病死率,住院費用及時間。尿路感染的發生,與患者疾病因素,自身因素,尿管的選擇,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會陰護理,減少大便的感染,保證足夠尿量等因素有關。嚴格掌握留置尿管的指征,盡早拔除是關鍵,加強留置導尿期間的護理是控制感染不可缺少的環節。嚴格的無菌操作,保持會清潔,選擇合適導尿管,加強腦卒中老年患者的支持營養,加強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鼓勵多飲水,均會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但對于,大便失禁留置導尿病人是否需要經常更換尿管,會陰護理的方法和溶液,采取哪種措施能最有效地保持大便失禁患者會清潔,以減少尿路感染的機會等,有待于今后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 劉燕,雙腔氣囊,導尿管,留置導尿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及預防護理。2007(6)
[2] 容桂榮,張萍萍、郭芳、劉瑞芹、唐桂榮、單向沖洗式氣囊導尿管的臨床應用與分析2003(10).
[3] 俞學紅、任旭東、杜燕導尿與尿路感染分析。1996(6).
[4] oh kawa M.sugata T.Savak M Bacterial and cry stal ad herence to the surfaces of indwelling urethal cethelers 1990(4).
[5] 湯雅娟,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22(4):76~77.
[6] 錢桐蓀 腎臟病學。2001.
[7] Mojtaba M.Yunes p. Mohammad RF Intersive care unit-acquir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admitted with.sepsis:etiology,risk factors, and patters of antimicrobial resis tarce 2008.
[8] Laupland KB. Iygun DA. Davbies HD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acquiring nosocomial urinary tract in fec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2002.
[9] Tos hie T,Kiyoko M.Shinobu O Relation ship between cathe ter care and 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t Japanese general hospitals,a prospectional study 2008.
[10] Ellen H.Elpern.Kathryn K r educing use of indwellyin urinary catheters and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2009(6).
[11] imitri MD.Michael AK.James RJ Internel survey of Foley catheter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among Minnesota nurses 2010(1).
[12] 陳繹虹、張惠玲留置硅膠尿管與乳膠尿管患者舒適度比較,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8)2089~2090.
[13] 馬保俠,改變導尿管與集尿帶連接順序的應用體會。2006(2).
篇4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攜帶有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豬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斷,同時擁有亞洲豬流感和非洲豬流感病毒特征[1]?!吨腥A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于7月將甲型H1N1流感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乙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2009年4月1日至7月18日我中心累計對3 381份呼吸道標本進行甲型H1N1流感檢測,438例咽拭子標本核酸檢測陽性(154例為廣州已確診病例),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54患者中有發病前7天內接觸傳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者到曾到過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區,出現流感樣臨床表現,甲型流感病毒檢測陽性,但進一步檢測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亞型。經隔離治療后,體溫正常3天,其他流感樣癥狀基本消失,臨床情況穩定,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陰性,出院。
1.2 治療 對疑似和確診患者應進行就地隔離治療,強調早期治療。對人感染豬流感目前主要是綜合對癥支持治療。注意休息、多飲水、注意營養,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病初48 h是最佳治療期,對高熱、臨床癥狀明顯者,拍胸片,查血氣分析。癥狀較重者可采用:抗病毒治療、抗生素、中醫辨證治療。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體報道每天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患者及家屬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如焦慮與恐懼感。此時護士態度親切、熱情有、和藹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關情況,他們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強甲型H1N1流感資料宣傳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紹。讓其了解醫護人員治療、護理方案、用藥目的,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消毒隔離 一旦確診,立即按應采取防護措施預防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和接觸傳播隔離處理[3]。保證空氣的流通是控制和預防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有開窗通風和安裝通風設備,加強通風效果。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內的物品表面、地面應當每天進行清潔和消毒,依據各類物品被接觸的頻率以及受污染的嚴重程度,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如床頭柜、床欄桿、門把手、水龍頭、地面等應當每天用消毒劑消毒兩次。一般情況下,采用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或拖地??梢允褂米贤饩€燈(按1.5 W/安裝)照射1 h,對空氣進行消毒。也可以使用0.5%過氧乙酸或者3%過氧化氫噴霧,20~30 ml/m3,作用1 h[1]。消毒時應當關閉門窗,嚴格按照消毒劑使用濃度、使用劑量、消毒作用時間及操作方法進行消毒,消毒完畢充分通風后方可使用。護理不同的患者時,護理人員要嚴格消毒雙手,防止交叉感染?;颊叩挠镁摺I吐物、糞便等要采取措施預防流感病毒由患者傳給醫務人員,又要防止由醫務人員傳染給患者。
2.3 密切觀察病情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癥狀與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咽喉痛、身體疼痛、頭痛、發冷和疲勞等,有些病例還會出現腹瀉和嘔吐,重者會繼發肺炎和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體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體腫大?;颊咴械幕A疾病亦可被誘發加重,呈現相應的臨床表現[1]。
2.4 標本的采集及送檢 標本采集人員要注意按二級防護做好個人防護。一般采用下面兩種方法:(1)鼻咽拭子:插入干的拭子到鼻孔伸入鼻咽部,停留片刻,緩慢旋轉退出,另一個鼻孔使用另一個棉簽,將尾部棄去,擰緊蓋子[1]。(2)口咽拭子:最佳采集時間為發病后3天內,一般不超過7天,急性期內每天采集。用棉簽擦拭雙側咽扁桃體及咽后壁,同樣將棉簽頭浸入4~5 ml采樣液的管中,尾部棄去,塞緊或蓋好管蓋[1]。采集的標本若不能在24~48 h送檢,應在-70 ℃以下條件保存[1]。標本收集后應由專人24 h內送檢,所有標本在運輸過程中應冷藏(4℃)將裝標本管的密封袋放入專用運輸箱內,所有容器必須標有生物危險標識[1]。
3 小結
2009年6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級別升至6級,這意味著世衛組織認為疫情已經發展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截至7月17日8時,我國內地累計報告1 537例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已治愈1 263例,截至7月19日8時,世界衛生組織未來兩年全球可能會有多達20億人,即近1/3全球人口感,它告訴我們必須要有長期防疫的準備。因此組織都將采取更加積極和嚴密的防疫措施及時發現疫情,(1)控制傳染源,開展人間和豬類流感疫情監測;(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健康人群;(4)加強院感控制措施是控制本病關鍵,對患要嚴密觀察病情,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加強消毒隔離制度,做好宣教工作,是預防流感的主要手段[3]。
參考文獻
1 甲型H1N1流感防控技術師資培訓教材,2009.
篇5
【關鍵詞】 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防護;管理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由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和接觸傳播[1]。自2009年5月武漢市出現首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以來,武漢市第十四人民醫院(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落實傳染病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 早治療”的防治工作要求,采取了有效的隔離、消 毒、治療、護理和轉院措施,確保了患者無一例死亡和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及時控制了區內疫情的蔓延,獲得社會各界和上級主管部門好評。本文就疫情期間加強醫院感染防護和完善科室管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總結報告如下。
1 加強醫護人員防護
限制醫護人員在患者隔離病房實施直接的醫療護理。進入患者房間,所有醫護人員均采取標準預防措施,戴無菌手套,穿無菌隔離衣,并進行眼部防護。在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或脫去手套和其他防護物品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動自來水洗手或用酒精進行手部消毒。所有醫護人員進入甲型H1N1流感確診或者疑似患者的病房,均戴上檢測合格的一次性N95口罩。 甲型H1N1流感疫苗投入臨床應用后,對科室所有醫護人員都注射了疫苗,還同時進行抗病毒中藥藥物預防治療。在護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間,每天監測醫護人員發熱性呼吸道疾病的癥狀和體征。如果醫護人員出現癥狀,就停止工作;若仍在工作,立即停止對病人的醫療護理活動,并通知護士長和感染控制人員。在沒有護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間,仍然每天監測所有醫護人員發熱性呼吸道疾病的癥狀和體征,預防醫護人員非防護狀態下在門診或急診室接觸病人。只有沒有發熱性呼吸道疾病的醫護人員,方可繼續從事醫護工作[2]。
2 做好患者的防護
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或確診患者按指定路線進入病區?;颊哌M入病區前均更換患者服,個人物品及換下的衣服集中消毒處理后,存放于指定地點由醫院洗衣房統一保管?;颊咦≡浩陂g不能外出,其活動限制在病室內,一切診療活動也盡量在此病區內完成。加強患者個人衛生管理?;颊咦≡浩陂g,病情允許時,患者應當戴外科口罩?;颊叱鲈骸⑥D院時必須進行沐浴,更換干凈的衣服后方可離開病房?;颊咦≡浩陂g使用的個人物品經消毒后,方可交患者或者家屬帶回家。
3 嚴格消毒管理
3.1 消毒原則 加強對病室的消毒管理,做到消毒不留一個死角,對所有被傳染源排出的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和環境開展全面消毒,保證發熱門診病室的絕對消毒安全。
3.2 消毒措施 一是開展隨時消毒,即對患者污染的物品和場所及時進行的消毒處理。做好甲型H1N1流感專門病區、留觀病房、隔離病房、發熱門診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種場所的隨時消毒。隨時消毒特別注意下列物品和場所: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場所和物品、診療用品、生活用具、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等。特別注意對相關人員的手進行及時清洗或消毒?;颊咴\療場所采取通風、照射紫外線等方式進行空氣消毒。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規的消毒方法,消毒劑選用0.2%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為200~4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對于可以重復使用的防護用品,使用后的防護用品放入雙層布袋中封扎,煮沸10min消毒或使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15min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防護眼鏡、防護面罩使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劑、0.2%的過氧乙酸或者75%的乙醇浸泡30min后,清洗干燥后備用。二是開展終末消毒,即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離開有關場所后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使終末消毒后的場所及其中的各種物品不再有病原體的存在。終末消毒特別注意家庭、醫護管理室和患者病房的消毒?;颊呤褂煤蟮拇矄巍⒈徽值任锲酚秒p層布袋封扎,煮沸10min消毒或者使用25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15min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接觸患者的精密儀器設備,設備表面使用70%乙醇擦拭消毒2遍,或整機用環氧乙烷氣體消毒[3]。
4 實施人性化護士管理
發熱門診護士工作勞動強度大,長期處于應激狀態。護士長要以人為本,發掘每個護士的潛力,發揮每個護士的作用,充分激發他們的才干、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收治甲型H1Nl流感患者期間,本科室對護士實施了人性化的護理管理,護士長經常與護士相互溝通,了解其心理活動情況和對工作的感受。深入了解護士的需要,關心其學習、生活和工作,做到盡量合理排班,使護士得到足夠的休息,從而有利于激勵和調動護士的積極性;了解每個護士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發揮其特長,讓專業扎實、責任心強的高年資護士和低年資護士搭配上班,共同護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由于甲型HlN1流感的傳染性強,護士在進行靜脈穿刺需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時,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交談,以避免一切可能的感染因素;對于上班人員,每天均飲用醫院配制的抗病毒中草藥,以提高抵抗力,預防感染[4]。
參考文獻
1 任平紅.甲型H1N1流感的預防及防護措施.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09,7(11):91-92.
2 黃玉華,林燕會,安麗.甲型H 1 N1流感醫學觀察病例的護理體會.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10(10):70-71.
篇6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9年6月—12月,我院共收治咳嗽發熱病人671例,經抽樣作病毒分離,其中28例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實驗室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經及時治療,細心病情觀察及護理,25例痊愈出院,3例轉上級醫院。
1.2 病情分類標準
1.2.1 高危病例 ①年齡<5歲的兒童;②年齡≥65歲的老年人;③妊娠婦女;④伴有以下疾病或狀況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臟及血管疾病、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免疫功能抑制,19歲以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者;⑤集體生活于養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療養機構的人員。
1.2.2 重癥病例 ①合并肝炎和(或)低氧血癥,呼吸衰竭;②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③合并多臟器功能不全或多臟器功能衰竭;④孕產婦。
1.3 治療原則
1.3.1 疑似病例 診斷為疑似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應盡快轉運到定點醫院,安排單間病室隔離觀察。應盡快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異性檢查及奧司他韋治療,以便及時診斷或治療。
1.3.2 確診病例 對確診甲型H1N1流感患者,盡快轉運到定點醫院,收入甲型H1N1流感病房,可多人同室;并依照衛生部和湖北省診療方案所提出的治療原則,積極進行救治。①一般護理。休息,多飲水,進食富含營養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積極進行心理干預。②應及早應用抗病毒藥物。③中醫辨證治療。對于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尤其是病情較重者,在積極采取西醫治療措施的同時,進行中醫辨證施治。
1.3.3 重癥病例 對于少數出現低氧血癥或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受損或發生各種并發癥的重癥患者,應轉入上級醫院,由具有較強危重癥救治能力的醫護人員進行積極救治。
2 醫療應急系統的組織與實施
2.1 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應急方案
2.1.1 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及防治工作專班。
2.1.2 明確職責 ①領導小組職責:組織協調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負責疫情報告及住院情況通報工作;②專家小組職責:負責甲型H1N1流感的診斷、治療、轉診、疫情報告及填卡工作,落實《防治指南》在我院的實施及全員培訓工作;③院內感染防治組職責:負責甲型H1N1流感院內感染防治及醫務人員自身防護工作;④疫情管理及報告組職責:負責甲型H1N1流感防治疫情管理及報告工作;⑤護理組職責:負責甲型H1N1流感防治護理工作;⑥保障組職責:負責甲型H1N1流感防治物質、器械、車輛、藥品等保障工作,確保甲型H1N1流感病例救治需要。
2.1.3 門診預檢分診 門診部認真落實預檢分診制度,預檢分診標識醒目易懂,對疑似或發熱病例指導到發熱門診處理,并做好疾病的診斷、化驗、報告及登記工作。
2.2 合理調配,保障應急
2.2.1 院總值班室及院辦公室必須重視全市各醫療單位甲型H1N1流感緊急救援情況,及時調派車輛及醫務人員,特殊情況及時報告院長或值周領導處理,確保綠色通道暢通。
2.2.2 嚴格責任追究 對工作不力導致防治工作障礙者將從嚴追究負責領導和責任人的失職、瀆職責任。
2.3 啟動應急預案
2.3.1 門診分診 ①門診導醫臺預檢分診。②輕癥:門診抗病毒治療或居家觀察隔離;③留觀病例。留院輸液治療病例收入發熱輸液室,有住院指征者及時收住感染病區,給予抗病毒治療;④確診病例。收住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療,嚴格按照《甲型H1N1流感治療方案》實施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⑤重癥:經我院專家組會診轉診上級醫院治療,由專人專護專車護送。
2.3.2 住院治療 ①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③完善診療記錄。④進行健康教育。
3 結果
2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全部治愈,3例轉上級醫院治療。通過對甲型H1N1流感患者各項管理措施的落實,降低了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院內感染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4 體會
4.1 提高防治水平要強化培訓。應扎實做好《甲型H1N1流感治療方案》等培訓工作,熟悉甲型H1N1流感診斷治療標準,落實重癥及住院甲型H1N1流感搶救治療工作。
4.2 甲型H1N1流感就診和治療要便捷。應開設甲型H1N1流感門診室,住院部開通甲型H1N1流感專用通道,并隔離出甲型H1N1流感的專門病區,進行分診分流處理,以便讓患者得到及時、便捷的診治。
篇7
[關鍵詞] 甲型H1N1流感;心理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 R471.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b)-097-01
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者因為需要在ICU隔離監護治療,容易引起相關的心理障礙,如焦慮、恐懼、絕望等,影響了疾病的治療效果。筆者在救治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間,積極引進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特點施行人性化的心理護理,同時兼顧患者家屬的心理照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F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心理障礙表現形式
1.1恐懼心理
重癥“甲流”患者需要入住ICU并隔離治療,大部分患者入住ICU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懼,患者多因疾病的威脅、陌生的環境、緊張的搶救工作感到恐懼不安,同病房其他患者的病情變化、死亡均使患者產生不祥的預感。
1.2焦躁與絕望心理
患者表現為易激怒、煩躁不安、失眠、對生活產生絕望感等,患者多因擔心疾病是否能治愈而焦慮,ICU環境陌生又不能有家人陪護,自身又攜帶各種管道使活動受限,各種儀器的噪聲、報警聲音、使用插管時無法與人交流也會讓患者煩躁不安;擔心治療費用過多等。
1.3抑郁、懷疑心理
患者表現為憂愁、情緒低落,對治療缺乏信心,與醫護人員不配合。原因分析:①ICU的特殊環境給患者一種壓抑感;②病情危重時對治療失去信心。
1.4瀕死窒息心理
瀕死窒息心理是恐懼心理的延續,患者因病情危重懼怕死亡而產生的一種瀕臨死亡的感覺異常,表現為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出冷汗及原有的癥狀加重。
1.5患者家屬的心理障礙
因患者家屬不清楚疾病的嚴重程度、預后及醫療費用支出而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表現為不知所措、緊張不安或流淚哭泣。而患者家屬的情緒及心理問題很容易在探視時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況,從而對疾病救治產生不良影響。
2 心理護理措施
2.1滿足患者的需要
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盡量滿足患者的愿望。鼓勵患者通過電話與家屬、親朋好友取得聯系,減輕患者的孤獨感; ICU環境設置盡量家庭化,增加生活氣息,有較好的隔音或消音裝置,盡量保持環境的相對安靜;還可以為患者準備報紙、書刊、雜志,允許患者聽收音機和看電視,都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減輕其精神心理壓力[1]。
2.2 重視護患交流,增進溝通
護士是監護環境中的重要調節者,在調整患者的社會角色、調節患者情緒、減輕患者痛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護士應當主動向患者介紹ICU病室情況,重視與患者的溝通,以利于減輕患者的恐懼、緊張心理,隨時向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使患者的合理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2.3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
家屬是患者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患者,醫護人員在向家屬解釋交代病情時言語要親切,耐心解釋家屬擔心的問題,從而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在探視前,先向家屬做心理知識的宣教,并要求他們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現出情緒波動,以免影響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效果。而親人的到來會使患者的心靈得到很大的安慰,從而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促使其在ICU安全、安心地度過危重期向恢復期的轉換。
2.4各項護理措施及操作均應爭取患者合作
在患者清醒的情況下,護士要取得患者的理解跟合作,采取任何措施和操作前要跟患者說明目的、步驟,使得患者能夠主動配合治療,避免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
2.5保護患者的自尊心
在為患者進行床上浴、導尿、灌腸時要用屏風遮擋,接待患者時要動作輕柔,盡量減少對患者身體的暴露等。
3 體會
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者是一群特殊患者,有著特殊的心理問題,作為護理人員,應該以高度的同情心和愛心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以高度的責任感了解和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幫助患者調整心態,以減輕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和痛苦,幫助其建立起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所有影響患者的調節因素中,最受重視的是社會支持,而社會支持系統中最大來源是患者家屬,其在康復和疾病治療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3]。護士在與患者做好溝通交流的同時,更要注意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爭取家屬的積極配合,用家屬的良好心態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況,并通過心理護理創造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身心狀態,并最終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馬敏.ICU環境對患者身心影響的研究及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305-307.
[2]徐改平,黃鳳利.ICU患者心理、生理問題調查及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2,15(9):1078.
篇8
關鍵詞: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血液透析;集束化護理
臨床上在對腎功能衰竭患者進行治療時,血液透析是比較常用和有效的一種方法,維持和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確保血液透析治療順利進行的一個關鍵環節。但在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發生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概率較高。本文對集束化護理運用在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中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160例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每組80例。對照組中45例為男性,35例為女性,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為(62.3±16.3)歲,其中15例為急性腎衰竭、35例為慢性腎小球腎炎、30例為糖尿病腎??;觀察組中48例為男性,32例為女性,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為(62.5±16.4)歲,其中16例為急性腎衰竭、38例為慢性腎小球腎炎、26例為糖尿病腎病。兩組的原發病、年齡等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而觀察組則運用集束化護理:①重視手部衛生:護理人員在觸碰、插入、護理、重置導管以及更換敷料時都應該嚴格按照操作要求進行,堅持無菌原則,運用乙醇擦手液、水或者肥皂液對雙手進行清洗,使雙手保持清潔、無菌,減少感染風險;②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在血液透析治療中,臨床上通常選擇右側頸內靜脈作為穿刺部位,盡量避免對股動脈進行穿刺或者置管,能夠使感染和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同時,在穿刺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執行無菌技術,選擇合適的皮膚消毒液,對穿刺部位及周圍皮膚進行消毒,一般在消毒皮膚時,可以運用含氯己定濃度>0.5%乙醇溶液,從而達到消毒皮膚的目的;③監測感染:每天對患者的體溫變化進行密切監測,通過觸診或者視診的方式對穿刺部位皮膚有無疼痛、紅腫、分泌物以及硬節等情況進行評估,必要的情況下,對白細胞計數進行監測,并認真做好記錄。同時,透析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對導管相關性感染的臨床表現進行仔細觀察,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發熱、顫抖、畏寒等情況,在排除其它感染灶的基礎上,應該考慮為導管相關性感染,立刻告知醫生,并及時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對于普通導管患者,及時拔出導管后,選擇其它部位進行插管;對于帶滌綸導管的患者,應該定時換藥并消毒,運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④導管護理:每次運用靜脈留置導管前,應該叮囑患者保持安靜并停止肢體活動,由于一些患者為頸內靜脈置管,應該叮囑患者面部偏向導管對側,運用碘酒消毒局部皮膚,對無菌敷料進行更換,將無菌敷巾鋪在導管下方,將靜脈和動脈管帽擰開,運用5%碘伏棉球對靜脈和動脈管口進行2次消毒,控制好消毒時間,一般為5 min,待碘伏干燥后,運用5 ml注射器將靜脈和動脈管腔內封管的血凝塊及肝素吸出,確定管腔無凝血塊且通暢后,與血液凈化管路相連接,對患者進行透析治療。結束透析治療后,運用5%碘伏棉球對靜脈和動脈管口分別進行2次消毒,先運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靜脈和動脈管腔內的殘留血液,然后運用肝素抗生素或者肝素無菌鹽水進行封管,將無菌肝素帽蓋上,包裹無菌紗布,并運用膠布固定。
1.3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本次數據,采用率(%)來對計數資料進行表示,運用χ2檢驗組間對比,以P
2 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護理,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明顯較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是血液透析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發生與皮膚消毒液選擇、無菌技術、導管類型、無菌屏障防護、敷料選擇、手衛生以及穿刺部位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 系[1]。發生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不僅降低了血液透析質量,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還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所以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是降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的一個關鍵環節[2-3]。在集束化護理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右側頸內靜脈進行穿刺,一方面能夠確保穿刺成功,避免發生氣胸,另一方面還能延長置管時間,降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感染率為1.2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5%,說明集束化護理運用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4]。
綜上所述,臨床上給予血液透析患者集束化護理,能夠降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鄒毓媚,吳益芬,李俊兒.集束化護理在預防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07:665-667.
[2]江培蘭,蔡照紅,吳蘭.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集束化護理干預的預防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08:1805-1807.
篇9
【關鍵詞】 發熱;隔離區;護理
2009年全世界爆發甲型流感疫情,我國部分地區疫情也日益嚴重,為防止疫情傳入部隊,損傷廣大官兵身體健康,我院領導決定設立發熱隔離區,凡院
內出現可疑發熱病號均送入診治,直至體溫正常且無傳染性后方可解除隔離。我院官兵學員多為青壯年,多無嚴重的基礎病,只要在治療的同時精心護理,可有效縮短病程,防止并發癥出現。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門診部對280人次的發熱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均痊愈解除隔離,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80人次均為男性,年齡18~22歲,平均20.5歲。其中低熱(37 ℃~38 ℃)140例,中度發熱(38 ℃~39 ℃)80例,高熱39 ℃以上20例。
1.2 治療方法 抗病毒治療為主,若伴有細菌感染因個人情況予頭孢菌素、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療,輔以退熱、補液等對癥處理。
1.3 結果 280人次發熱患者均痊愈解除隔離。
2 護理對策
2.1 心理護理 新時代的部隊官兵學員多為獨生子女,性格較脆弱,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由于在部隊院內實施封閉式管理,大部分人員對甲型流感的情況了解不足,因此我們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交談,耐心地介紹甲型流感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告訴他們其實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樣,只要發現及時,治療得當,很快就能康復,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情緒,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療及配合護理[1]。
2.2 發熱早期護理 發熱早期,患者全身狀況較差,飲食睡眠也較差,在治療的同時應時刻監測生命體征,及時發現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藥物反應和不良反應,若出現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處理好突發狀況。發熱早期是治療的關鍵,護理也至關重要:(1)若出現高熱不退可及時予以物理降溫;(2)在液體量和滴數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準確記錄好體溫、血壓和尿量。
2.3 治療中期護理 患者體溫均有所控制,但體質較差,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同時還應該做好甲型流感衛生宣教及咨詢,指導正確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練習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有吸煙習慣者勸告停止吸煙,室溫控制在18 ℃~22 ℃,避免過低,引起重感。若有體溫正常者,應及時將其遷入到隔離區內的非發熱區內觀察。防止交叉傳染。
3 恢復期護理
3.1 一般護理 (1)了解補液及用藥情況,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神志、體溫、心率、應嚴格控制用藥劑量,防止引起不適,詳細做好護理記錄;(2)觀察呼吸情況,應密切觀察呼吸的頻率、幅度;(3)如有體溫反彈應及時遷回發熱區并報告醫生繼續治療。(4)各項治療護理操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對肺功能較差或無力咳嗽的患者,隨時協助咳痰或定時吸痰,嚴格遵醫囑應用抗生素,防止發生感染。
3.2 環境護理 由于隔離區內人員較多,周轉也快,各類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極易發生人員接觸性感染,因此要勤換床單、對室內外環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并保持房間通風,提高空氣質量。
3.3 飲食護理 發熱患者由于身體狀況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們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勵進清淡飲食,可補充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無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過飽,以免加重心肺負擔。
4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4.1 肺部感染 發熱患者伴細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減退,所以,治療期間盡量采取預見性護理是防止或減輕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常規預防性霧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靜推,每日3次,必要時留痰標本送檢,為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依據。
4.2 病毒性腦膜腦炎 患者身體狀況差,抵抗力低下時,流感病毒有可能通過血液侵入腦部,損傷腦組織,引起病毒性腦膜腦炎,因此要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多與其交流對話,囑其多飲水,保持大小便通暢,視患者體質及病情,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鍛煉。
4.3 病毒性心肌炎 嚴重病毒性感冒時病毒易侵入體內導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時處理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要嚴密注意生命體征,若患者出現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要及時請醫生聽診,做心電圖檢查,及時轉運到上級醫院就診。
5 小結
發熱隔離區內患者,只要在發熱早期、治療期、恢復期進行良好的治療護理,均可痊愈,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發生率低。
篇10
[摘要]目的 探討Orem自理理論在PICC導管維護中的護理干預措施。方法 運用Orem自理理論對留置PICC導管的81例腫瘤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觀察其PICC常見并發癥導管堵塞、導管脫出、局部感染及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結果 PICC常見并發癥導管堵塞、導管脫出及局部感染發生率分別為3.7%(3/81)、1.2%(1/81)及1.2%(1/81),未出現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2%(5/81)。結論 運用Orem自理理論指導患者和/或家屬對PICC進行自我維護是可行的,既可滿足其自理需要,也可減少護理人員直接護理的時間,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關鍵詞]Orem自理理論;PICC;導管維護
Orem自理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護理理論學家奧瑞姆(Dorothea.E.Orem)于1971年首次發表的。該理論強調護理對象的自我照顧需求。經外周導入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引進我國的一項深靜脈置管術,此術式以其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簡單安全易掌握、留置時間長、并發癥少等優點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成為目前腫瘤化療患者最佳的靜脈用藥路徑。由于化療分多周期進行,部分患者完成一個周期化療后有帶管出院休息的需求,但面臨無法解決導管維護的難題。我院腫瘤科于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運用Orem自理理論對留置PICC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為其解決了導管維護的難題,達到了滿足其自理需要的目的,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留置PICC的腫瘤患者共81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6例,平均年齡43(12~69)歲,平均留管天數85.1(26~242)天;包括鼻咽癌18例、乳腺癌16例、肺癌11例、腸癌7例、惡性淋巴瘤3例及其他腫瘤26例。
1.2方法
1.2.1護理干預措施
主要運用Orem自理理論中的輔助教育系統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①評估與診斷:包括患者和/或家屬的自理需求、自理能力、文化背景、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合作程度與心理反應等,通過評估確認其自理需求與自理能力。②計劃:根據評估結果制訂具體的目標與實施計劃,包括落實培訓員、培訓時間與方式、考核標準與評價等,要求選擇操作熟練、無菌觀念及工作責任心強、業務素質好的護理人員擔任培訓員,經培訓考核1周后患者和/或家屬能掌握基本的導管維護技術;③實施與評價:置管術后1-2d對患者和/或家屬進行導管維護知識宣教,說明維護方法、自我觀察的內容、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應對方式等,并指導其觀看護理人員為其他患者進行的維護技術的實地操作;術后3~5d,由患者和/或家屬執行維護技術操作,護理人員在旁指導,指出存在問題并糾正;術后6~7d,對患者和/或家屬進行封管液配制的培訓與考核,并對維護技術進行考核,合格標準為90分同時符合無菌操作,如違反無菌操作原則則一票否決,視為考核不合格;經考核合格者,在患者出院前簽署攜管出院知情同意書,避免不必要的護理糾紛。④自理的指導:出院后患者隨身攜帶導管維護卡片,科室設立專項登記本,記錄患者的姓名、置管的部位及長度、臂圍、通管及換藥的時間、聯系電話等,分管責任護士在患者出院后至少每周電話咨詢1次,隨時與患者取得聯系,及時提供幫助,減少其不必要的顧慮,增強其自理的信心。
1.2.2評價方法
①評價標準:局部感染是指導管入口處紅腫硬結、流膿,范圍在2cm以內;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CR-BSI)定義的標準是有全身感染癥狀,無其他明顯感染來源,患者外周血培養及對導管半定量和定量培養分離出相同的病原體;導管脫出是指導管意外脫掉或移動,致使不能繼續使用;導管堵塞是指經導管輸入液體不暢或無法滴人。②評價時機:拔除PICC導管后評價患者導管留置期間導管堵塞、導管脫出、局部感染及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
2.結果
PICC常見并發癥導管堵塞、導管脫出及局部感染發生率分別為3.7%(3/81)、1.2%(1/81)及1.2%(1/81),未出現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2%(5/81)。
3.討論
3.1Orem自理理論的基礎內容
Orem自理理論是圍繞護理的目標,即最大限度地維持及促進患者的自理而組織的。其理論由3個學說組成:自理學說、自理缺陷學說及護理系統學說。其中,自理學說中的自理體,指能完成自理活動的人,對患者而言,其自理體部分為自己、部分為健康服務者或其他人;護理系統學說則闡述了護理系統是在人出現自理缺陷時護理活動的體現,包括全補償系統(患者沒有自理能力,所有的自理需要完全依靠護士來滿足)、部分補償系統(患者有能力滿足自己部分的自理需要,但另一部分需要由護士來滿足)及輔助教育系統(有些自理需要患者能夠自己滿足,但需要護士提供咨詢、指導與教育才能完成)。奧瑞姆認為,每個人都有自理的需要,健康就是一種最大限度的自理。Orem理論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然的能力進行自我照顧,而護理干預應側重于引導該能力。護理實踐的目標是協助患者充足的準備來從事對自己的照顧,從而改善自身的預后和生活質量。作為護士,我們可以通過建立信任的護患關系,提供支持和教育,使患者通過參與決策來控制自己的一些狀況,鼓勵患者間分享他們的治療體驗。該理論與護理程序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指導臨床實踐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知識基礎,體現了護理專業的科學性、獨立性和自主性。
3.2Orem自理理論在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價值
運用Orem自理理論對留置PICC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發現,PICC常見并發癥導管堵塞、導管脫出及局部感染發生率僅為3.7%(3/81)、1.2%(1/81)及1.2%(1/81),未出現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2%,與文獻報道的6%相似。實踐證明,由患者和/或家屬對PICC進行自我維護是可行的,且符合患者的意愿,可引導其主動參與護理過程,減少對護理人員的依賴,有助于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挖掘其自理潛力,成為維護和恢復健康的主體,體現其自我價值,達到滿足其自理需要的目的。對于接受周期性治療的患者,因無法提供后續的護理服務而不得不計劃外拔除PICC導管者為數不少,極大地影響了PICC的臨床使用,成為阻礙PICC技術發展的主要瓶頸。Orem自理理論的應用,減輕了患者因再次置管造成的經濟負擔及反復置管造成的肉體痛苦,減少了由此造成的計劃外拔管,最大限度地延長了導管的使用壽命,從而促進了PICC技術發展;同時也減少了護理人員直接護理的時間,減輕了護理工作量,節省了有限的社會醫療資源。通過護患之間的互動,密切了護患關系,有利于開展整體護理和全面、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