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農氏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神農氏的故事

篇1

晚上躺在酒店里,總琢磨著是不是還能做些什么,詢問了下酒店服務生,服務生告訴我們,就在不遠的“炎帝劇場”每天晚上都有神農架民俗歌舞表演,不過時間快來不及了。我們一行人趕緊出門,直奔晚會現場,還好,趕上了。

“敲起來吔……”

伴隨著Music,神農架梆鼓演藝公司的青年小伙子和姑娘們,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原生態歌舞表演,開場就用一個《神農架梆鼓》在瞬間將現場氣氛調動了起來。

據主持人介紹,梆鼓,是遠古時期神農架山民驅趕野獸、保護莊稼不受損害的一種敲擊物。后來山民們用它傳遞情愛,打發漫漫長夜的寂寞。隨后,梆鼓又成為神農架人在喜慶的日子里擂動情緒、渲染氣氛的一種樂器。神農架梆鼓留下了神農架人民千百年來的期盼與向往,展示出原始山民豪放不羈的萬種風情。據介紹,《神農架梆鼓》是一個曾經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過的節目。在我看來,神農架梆鼓就是一首優美的山水詩,一幅多彩的山水畫。它用詩一般的節奏,多姿多彩的舞蹈,藝術地再現了神農架秀麗的自然風光,厚重的人文歷史,讓我看到了神農架人民勞動、生活、愛情的生動畫面。

除了我個人最喜歡的《神農架梆鼓》,整場晚會還有其他不少優秀的節目,如表現農耕文化的《插秧》,表現民風民俗的《哭嫁》。說到這里,表現神農架酒文化的《叭一口》可真是個不錯的節目,節目表演完畢,演員們還給觀眾們斟上了一杯本地的地道黃酒,真是好喝。正因自己本是一個好酒之人,所以神農架之行,這里的酒文化讓我印象深刻。

酒是神農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農戶家家都釀酒,人人會喝酒。酒主要是苞谷釀的,也有柿子等水果釀的,統稱燒酒。酒有白的,也有藥酒和蜂蜜泡的。待客必以酒,客人越醉主人越高興。酒宴很熱烈,酒規十分繁雜,達108條之多。首先是敬酒,敬酒者先得喝空門杯才有敬酒資格,還得向被敬者申明,叫"叫杯",叫杯后將杯子斟滿,雙手奉到被敬者面前。被敬者喝完后又斟滿還給敬者,叫"還杯"。為了表示禮貌,被敬者喝,一般先將自己門杯喝空給敬者,叫"回敬",回敬后再喝空敬者的杯子斟滿歸還,叫"還杯";或"先敬后還"。一般是主人先敬客人,客人間也可彼此互敬。其次是碰杯,碰杯勿需交換酒杯,相碰后各自喝完再斟滿即可。最繁雜的是"轉杯",有正轉、反轉、隔單轉、隔雙轉等多種形式。一般只主人有發轉杯的權利,客人逢到面前敬杯太集中時,為了威懾眾人,發轉杯。不同的主要發的轉杯到每人面前只一杯,客人發的轉杯卻往往包括席上所有的酒杯,必須杯杯見底才能向下轉。這種轉法又稱"趕麻雀","趕麻雀"的杯子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往下轉時將自己的門杯留下,這樣可以越轉越少,最后回到發起者手里只有一杯。另一種是按秩序全往下轉,最后8個杯子都回到發起者面前,他再一一還給眾人。因此,沒有相當酒量絕不敢輕易"趕麻雀"。還有一種叫"填空",即發現有人將杯子敬出去了,不立即回敬敬酒者,而是先敬給第三者,再由第三者將杯子還給敬者……五花八門,只要能說出一點理由,找到一條借口,就算一項酒規。目的只有一個,盡量讓人多喝,場面越熱鬧,人們越高興。 跟神農架人喝酒,你得做好喝醉的準備。

篇2

今天,我看了《神農嘗百草》這個故事。主要內容是:遠古的時候,人民靠打獵過日子,打不著獵物就找一些植物來充饑,有的人因為誤吃了有毒的花草而死去,有的人得了病,因為不懂得醫治,也只能聽天由命。

為了解除人們的痛苦,有一個名叫神農氏的人,決心嘗遍所有的花草。白天,他到山上采摘各種各樣的花草;晚上,他就在篝火邊把采摘的花草咀嚼品嘗后分類放好。

有一次,神農氏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嘗,頓時覺得天旋地轉,一頭栽倒在地上。旁邊的人把他扶起來,他明白自己中毒了,可是已經說不出話了,只好用手指指著一顆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扶她的人把那棵紅靈芝放到自己嘴里咀嚼,再喂到他嘴里,神農氏吃了草藥之后,頭也不昏了,也會說話了。

人們認為他這樣嘗草藥太危險了,都勸他不要做了??墒撬露藳Q心,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他嘗出了麥、稻、栗、高粱可以充饑,就把這些種子帶回去,讓部落里的人試著種到地里,這樣就有了后來的五谷。他還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用這些草藥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從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神農氏有一顆博愛的心。為了救死扶傷,他親自嘗百草,發現了五谷和草藥,位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那偉大的犧牲精神和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也是可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大家去繼承和發揚。我應該學習他這種舍己救人、奮不顧身的偉大精神。

篇3

1、神農辨藥嘗百草的故事,是一則著名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2、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谷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3、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并建藥王廟四時祭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今天,我們一家人和叔叔一家人來到了美麗神農頂,剛來到神農頂,哇!人山人海,多如牛毛。

來到山上,嗯!這里樹木的香氣和花草的芬芳真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關于神農頂上的這些植物,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據說古時山腳下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英俊勇敢,女的秀麗能干,他們彼此相愛。山霸馬皇垂涎姑娘的美貌,欲搶回來做“壓寨夫人”。兩人聞訊后逃跑,馬皇帶人追至山頂,用毒箭射殺了他們。這時神農氏恰好經過,他撒下一把箭竹的種子,將山霸困在竹林里變成螞蝗;又撫摸青年男女的尸體,于是男的變成挺拔的冷杉,女的變成嬌艷的杜鵑,從此他們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板壁巖,板壁巖西距了望塔五公里,素以“野人”的出沒地和石林倍受游人注目,板壁巖上下箭竹林漫山遍野,密不透風。這一帶是神農架野人經常出沒的地方,箭竹林中經常發現野人的遺跡、毛發、糞便和竹窩。野人的毛發,無論表皮,還是髓質形態,或是細胞結構均優于高等靈長目動物,野人的糞便最大的一堆重1。6公斤,內含果皮之類的殘渣和昆蟲蛹等,可推想其食物結構,最令人驚嘆的是野人窩,它們用20多根箭竹扭成,人躺其上,視野開闊,舒服如靠椅,經多方面驗證,此絕非獵人所為,更絕非猴類,熊類所為,它的制造與使用者當然是那介于人和高等靈長目之間的奇異動物了箭竹林間,時見怪石突兀而起,或高或低,千姿百態,無論觀其整體或局部,無論觀其正面或側面,形象神姿皆不相同,又都栩栩如生,最惹人注目的是北坡的一尊巨石,遠看如抱藤跳躍,如母子相偎,如戀人細語……畫家、攝影家往往要在這尊巨石上耗費幾個小時。

這就是美麗的神農架你們喜歡嗎?

六年級:浩南

篇5

精衛填海告訴我們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不在乎是否成功,看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是古人用來頌揚善良愿望和鍥而不舍精神的故事。出自《山海經·北山經》。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后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走進神話傳奇的世界,我們不難體會到人類對自然的好奇與崇拜、對災難和困苦的不屈與斗爭、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與熱愛、對純貞愛情的謳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邪惡人物與勢力的憎惡等豐富細膩的感情……走進神話傳說的世界,我們會認識許多可愛的人物:用生命創造世界的盤古與女媧;為民造福的伏羲氏、神農氏、大禹、羿;為理想奮斗不止的愚公、刑天、鯉魚;為人類文明發展立下功勞的燧、人氏、倉頡、嫘祖、孔子;為愛情唱起千古絕唱的韓憑夫婦、牛郎織女、七仙女董永、梁山伯祝英臺;承載著人們真、善、美、夢想的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孫悟空、八仙……

在眾多的神話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要屬《精衛填?!罚适轮魅斯l在一次玩耍中不幸掉入海水中,被海水淹死了,可是她不愿就這么死去,于是,她便變成了一只精衛鳥,夜以繼日地從遠處叼來石頭和樹枝,想要填平海。大海奪去了她的生命,但奪不去她的勇氣和決心。

這是什么?這正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這種精神激烈著我們向前進,最終超越自我,使自己達到了自己想要奮斗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只有這樣,才能有收獲;只有這樣,才能看到希望……

現在看來,有些神話故事好像有些幼稚可笑,虛幻縹緲,但是,這正是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狀況中,遠古人類對自然與宇宙探索的真實記錄,也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執著精神的體現。

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依然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著、凝聚著!

篇7

他們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向禪宗史上震古爍今的大師趙州禪師請教修行開悟之道。當他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見到趙州禪師時,以為禪師會口吐蓮花。沒想到,禪師卻問其中一個人,“你以前來過嗎?”那人回答:“沒有來過?!壁w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僧人說:“我曾經來過?!壁w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引領僧人來的監院滿腹疑問,連忙問趙州禪師:“師父,新來的叫他吃茶去是可以理解的,來過的人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呢?”趙州禪師突然喊了一聲監院的名字,監院應聲答應,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后來,寺中的碑記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問吃茶,還是吃茶”十六字記述了這個公案。所謂吃茶去,就是要關照內心,而非外向,在最普通的生活中,體會到隱匿于生活中的智慧。也正是因為這段公案,開啟了禪茶一味的先河,給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有人感興趣想了解中國茶道,那么你會發現這個故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繞過去的,因為一旦繞過去,你就無法體會飲茶除了能滿足生理需求之外,如何在精神層面給予每個人所帶來的享受。但是,如果你認為只要了解了禪茶一味就能抓住博大精神的茶文化,那么對于想要理解千百年來茶與僧人,與普通人之間的過往,似乎還缺少了一些什么。

最初,茶是一種能解毒的藥

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之一,茶葉對于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發生著重要的影響。在西方,人們有喝下午茶的習慣;在中國,人們更是將“柴米油鹽醬醋茶”列為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最初,茶葉并不是作為一種日常的飲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是當做可以解毒的藥材來使用。上古人沒有發現茶以前喝湯(開水),沒有發現火以前飲生水,因此很容易生病。茶最初之所以被人們喜愛,是因為它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的藥用價值。

茶作為藥來用,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神農氏給人治病時,不但親自采集草藥,還要對這些草藥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藥劑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草藥,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幾片樹葉落在鍋中,神農氏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他走近細看時,發現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并有清香散發出來。神農氏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味帶苦澀,清香撲鼻,喝了以后回味香醇甘甜,人不累了,頭腦也清醒了,不覺大喜。后來,神農氏用這種樹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這種樹葉被認為是一種養生妙藥,并被命名為茶。

后來,古人發現把這種命名為茶的植物直接含在嘴里嚼了吸取茶汁,可以感到芬芳、清口,令人愉快,于是,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

再到后來,隨著火的使用,人們開始煮茶并飲茶。兩晉以后飲茶開始普及,張載在《登成都樓詩》中寫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漢代時,飲茶活動開始被人們賦予了精神上的要求,茶已不純粹作為飲料而存在了。特別是魏晉以后,貴族崇尚奢靡之風,漿酒藿肉,暴殄天物,一些有識之士為表現自己清雅不俗的操守,用品茗代替酒饌,即“以茶代酒”,用以扭轉世風。正所謂,人嗜之若此者,西晉以前無聞焉。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

唐宋時期,老百姓飲茶已相當普遍。隨著茶產業發展,《茶經》的出現,社會風尚流行,茶飲一方面越來越生活化,一方面由于此階段文人士大夫偏愛此道,他們在茶葉種植生產飲用過程中,思想文化價值觀與茶反復碰撞,產生中國第一個茶文化,逐漸形成了中華茶文化基礎和追求。

然而,世事無常。就在世人以為這個茶文化的會延續時,時間卻進入了元朝。在經歷了元初的金戈鐵馬、腥風血雨的大動蕩以后,世人對繁復的茶藝似乎提不起精神,繁瑣的茶藝也被摒棄,人們開始大量生產散茶,飲用散茶的風氣于是逐步流行。

及至到了明清,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物產豐饒,人們在解決了溫飽之后,又開始對茶藝有了新的追求。清代以后,茶飲的大眾化進入極盛時期,茶葉貿易也空前擴大。飲茶方式開始變得多種多樣,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有蓋碗沖泡法,有大壺沖泡法,也有功夫茶飲法,分別適合于不同的階層和不同的地區。

時至今日,功夫茶依然流行于廣東潮汕、福建漳泉等地,并成為全國可謂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

當“工夫茶”遇見 “功夫茶”,彼此成就

如果聽潮汕一帶的人講關于功夫茶的軼聞,他們多半會先告訴你“功夫茶”與“工夫茶”的不同,在他們看來,如果不能夠分清功夫與工夫的差別,那么就不能真正了解功夫茶。

所謂功夫茶,并非指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好的功夫茶方法可以說是一種融精神、禮儀、沖泡技藝、飲茶藝術、評品茶質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的沖泡方法來自于唐代陸羽所寫的《茶經》。沖泡時要求:細白泥爐,形如截筒,高尺二三。壺用宜興瓷,杯小而盤如滿月。烹時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入壺內沖之,蓋上壺蓋,再遍澆其上,然后斟而細呷,氣味芬芳清烈。

功夫茶對茶具、水、茶葉、沖法都極為講究,特別是沖法,要求很嚴格。沖茶的全過程則有活火、蝦蓄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沖、低篩、蓋沫、淋頂等十道程序。

功夫茶,重在功夫,強調的是泡飲的技巧,茶人的素養,茶藝的造詣以及沖泡的空閑時間。

而工夫茶,最初指的是出產于武夷山的武夷巖茶。最早出現“工夫茶”的記錄記載在清朝的《續茶經》中。清代雍正年間,福建崇安縣令陸延燦著《續茶經》,下卷“茶之出”引《隨見錄》,里面提到:“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洲不過數兩,不可多得?!?/p>

到了乾隆年間,臺灣彰化縣知縣劉靖在《片刻馀閑集》也寫道:“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次則茗香……”

而在道光年間,梁章鉅也在《歸田瑣記》中提到了工夫茶,他指出,“武夷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種、名種、奇種。名種茶山以下多不可得,得則泉州、廈門人所講工夫茶?!?/p>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了解到工夫茶原是指武夷巖茶中一個品位甚高的品種。

那么,在我國眾多的茶類中,為什么唯獨武夷巖茶稱為“工夫茶”?民國十一年《福建通志》(物產)引《閩產錄異》中的一段話可以為之做出解釋。這段話原文如下:武夷寺僧多晉江人,以茶坪為業,每寺都請泉州人為茶師,茶采來后,又有就茗柯擇嫩芽,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鸷虿痪?,則色黝而味焦,即泉、漳、臺、澎人所稱工夫茶,瓿僅一二兩,其制法則非茶師不能,日取值一鏹。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制作武夷巖茶有諸多要求,首先制茶師傅要有極高的手藝,“就茗柯擇嫩芽,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同時要掌握好火候,不然會把茶葉炒焦。這就要求茶師制茶時,心態要平和,既要手指靈敏,又得不時照拂好鼎中籠上的火溫。所以這種制茶工藝要求極高,“非茶師不能”。當然,即便是有經驗的老師傅,每天所能做出來的茶葉也并不多,僅僅“一二兩”。

因為制作精良,武夷巖茶在明代時就已經成為名茶,不僅在國內深受好評,在國外也普遍受到歡迎。17世紀初武夷巖茶開始遠銷歐洲。清代時,武夷巖茶供不應求,巖茶工藝也隨之廣泛流傳。嘉慶時,與武夷巖茶制作工藝相同的半發酵茶類都沿用工夫茶的口稱,以工夫茶種為名。

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談及他品飲武夷茶的經過時提到:“余向不喜歡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及后卻感到“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令人釋躁平矜,恰情悅性”,“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

工夫茶,強調的是茶葉的品質,指的是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所制作出來的好茶,當時珍貴的武夷巖茶當得起“工夫”二字。

如果你以為,功夫茶和工夫茶的糾纏僅僅限于它們發音的相同,那你就錯了,它們之間的緣分才不僅僅是發音的相同。我們知道,只有烏龍茶才能沖出正宗地道的功夫茶,武夷山是舉世所公認的烏龍茶發祥地,碧水丹山孕育出的武夷巖茶也正是功夫茶最初的原料。

平地有好花,高山出好茶

為什么武夷巖茶會受到功夫茶的青睞?這與其自身的品質分不開。武夷巖茶出產于福建北部“奇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山。武夷巖茶兼具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的極品,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鉅概括得最為簡練,即“活、甘、清、香”。因其品質獨特,傳入歐洲后倍受當地人的喜愛,還曾有“百病之藥”的美譽。

武夷山茶葉生產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商周時,武夷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間,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稱雄國內茶壇,成為貢茶。如今,武夷巖茶仍然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中。

篇8

一、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作為自我的重要標志,如今人們一般都從父親的姓氏,但為何“姓”這個字卻從“女”旁?

姓,從女從生會意,“生”字本“象草木生出土上”(《說文》),此處表示人的出生;“女”則表示人出生之所由?!墩f文·女部》:“姓,人所生也,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薄靶铡北緲嗣魅擞烧l所生,是一種血統的標記,因此可以推想,造此“姓”字之時,孩子的血統似乎僅僅維系在母親身上,或者可以說“姓”字造于母系社會。當時,一個女子有一個主要的丈夫,同時還有多個“附屬”的丈夫。孩子生下來跟母親生活,只知道誰是他的母親,至于其生身父親則不好確知。據《白虎通·號篇》:“古之民未有三綱六紀,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也許就是“姓”為什么“從女生”的原因。漢族先民古姓多從“女”旁也是這個道理,請看《說文解字·女部》的一些古姓用字:

姜,神農居姜水,因以為姓。段玉裁注:“引《帝王世紀》‘炎帝神農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p>

姬,黃帝居姬水,因以為姓。

姚,虞舜居姚墟,因以為姓。

漢先民圣哲的出生也可以作為旁證。他們似乎都有一段荒誕的傳說?!妒酚洝分杏涊d:伏羲是其母踩了神仙的腳印而出生的,“……庖犧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神農的父親則是神龍,“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感神龍而生炎帝”。后稷的誕生,則與伏羲相似,“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曰棄”?!对娊洝ど添灐罚骸疤烀B,降而生商?!闭f的則是商祖先契的母親簡狄吞食燕卵而致孕,最后生下契的故事。在這些傳說中,圣哲們的父親都是子虛烏有的神怪,這正是“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曲折反映。既然孩子不知其父,其血統當然只能根據母親來確定,因而必須從母姓。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古人很自然地會造出一個從“女”的“姓”字來。故從“姓”字可以看出該字產生的時期應是女性掌權的母系社會。

二、婚、娶和嫁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女在成立家庭的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作用不同,所用的字也隨之不同。男為“婚”,女為“嫁”。那么“婚”和“嫁”究竟有什么含意呢?

首先看“婚”,《說文·女部》:“婚,婦家也?!抖Y》:娶婦以昏時,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睋丝芍盎椤笔莻€從“女”從“昏”的會意字。為什么要從“昏”呢?許慎給出的理由是周禮規定“娶婦以昏時”。何謂“昏時”?“昏”,從“日”從“氐”,“氐”即“低”,其造字意義為:太陽西下,即黃昏時。

為什么要規定“娶婦以昏時”呢?據《儀禮·士昏禮》鄭玄注“主人爵弁,纁裳,緇袘,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燭前馬”。這里所說的“爵弁”“纁裳”“緇袘”“玄端”及“墨車”,色皆黑。而“執燭”更為黑夜所需。顯然,這種風尚乃先民“搶婚”習俗的遺跡。

搶婚,即男子未經女子本人及其親屬同意,將女方劫歸為妻。這種婚娶方式,自然不免引起沖突。為避免女方家庭抵抗,便于逃遁,搶婚當以日落天黑時進行為宜。

我們可以對比先前“姓”字所造的母權時代,人類實行的是群婚制度,在群婚的條件下,女子一般生活在自己的娘家,以維持母系的完整。而父權形成以后,為保證父系的延續,男子勢必要求女子落戶于夫家。而女子一旦從夫而居,則將喪失其在生產、家族、婚姻及其他社會關系中的優越地位,成為男子的附庸,在家庭中處于被奴役被壓迫的境地。因而,父權制在形成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婦女在婚姻形式上的反抗。而這種反抗的集中表現,便是“不落夫家”。為對付這種反抗,男子便干脆訴諸武力加以解決。這可能便是搶婚之俗的由來。而“婚”字很可能就出現在男女地位正在發生轉變的時期。

由“婚”能聯系到搶婚之俗,“娶”字也同樣有說服力?!墩f文·女部》:“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薄墩f文》用“取”作為“娶”的主要訓釋字。《說文·又部》:“取,捕取也。從又從耳?!吨芏Y》:‘獲者取左耳?!彼^“獲者取左耳”,就是古代打仗,抓住了俘虜或殺死了敵人,割下他的左耳來作為記功的憑證。而“取”字左耳右手,正是像用手割取耳朵的樣子。所以“取”之本義當為以武力獲得,即《說文》所訓之“捕取也”。弄清了“取”的字形字義,再來看《說文》對“娶”字的解說,我們就不難理解,所謂的“取婦也”,其實就是“搶老婆”的意思。由此也可推斷,“娶”字也是產生于男女地位發生轉變的時期。

最后說“嫁”,《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婦人外成,以出適人為家?!奔磁顺黾薜侥蟹郊依锊潘闶堑搅思?,因此叫做嫁??梢姟凹蕖弊殖霈F時,女子已經徹底處于附屬地位了。

篇9

史學的解讀

神農與本草(藥物)發生關系是因為中國有一部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這個經典是中醫藥理論體系形成的四大標志之一,奠定了中藥學基礎。中藥理論由此發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藥物之前,中國的先民首先看重的是食物,因為食物比藥物更為重要。沒有食物會餓死,沒有藥物最大的可能只是病死,但不會比餓死的人多。所以,神農與食物的關系更為密切。

史料記載,炎帝被稱為“神農”。不少史料都有記載,三皇中的神農是最早的農業專家并教人稼穡?!稘h書?藝文志?農家類》敘述,“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時、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边@種解釋既把神農與古代農業生產聯系在一起,還說明了為何把炎帝尊為神農。

這表明了兩個事實。一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古人單靠狩獵和采集已經不足于填飽肚子和傳宗接代,因此必須進行農業生產以擴充糧食來源。神農就是當時帶領人民從狩獵和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和生存方式的帶頭人。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沒有農耕,中國人不可能發展到今天,中國和人類的文明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

由于中國早期的先民是靠狩獵和采集為生,因而確實經歷過一段嘗百草的階段。因為在科學尚沒有產生的時代,首先要靠人來品嘗和鑒別各種植物,才能知道這些植物是否無毒和可以食用。其次,人患病后,也需要嘗各種草藥來治病。這種嘗試有幾種任務,一是嘗百草有無療效,二是什么樣的植物對什么樣的病有療效,三是人可以接受的最大藥物濃度是多少,因為對疾病有藥效的植物一般都是有毒的。

《四庫備要?子部?淮南子?修務訓》里說,“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潤,肥饒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p>

按此理解,在先民靠狩獵和采集為生的時代,疾病較多,于是一方面神農發明農耕工具耒耜,讓人們開始進行農耕以增加食物來養活自己,這也可以避免更多的因采集野生食物而中毒的現象發生。另一方面,在當時采集食物和狩獵過程中先民生病較多,神農也不得不帶領先民嘗百草來治病。

所以,神農嘗百草是與采集食物混合在一起,也就有了藥食同源的經歷。不過,《神農本草經》以前歷來簡稱為《本草經》,后來冠之以“神農”,是因為在西漢及其此前,“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之神農、黃帝而后始能入說”(《淮南子?修務訓》)。后來,《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神農,以赭鞭(鞭通‘辨’)草本,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彼?,后世便將本草和醫藥創始之功歸之于神農。

從史學的角度可以得知,神農可能有其人,只不過可能并非只是一人,而是多人,而且,他們在藥食同源和從狩獵采集向農耕進化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文化的解讀

民間傳說對神農既有神化的作用,也有娛樂和教化的作用。關于神農的故事,民間有不少版本。但是,一些與史實更為接近的故事不僅可以豐富史料的不足,而且也拓寬了人們對神農的理解,并通過這樣的故事讓神農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中國人的記憶之中。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痹诿耖g故事和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因誤嘗斷腸草而死,葬于長沙茶鄉之尾。遠古的時候,人們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樹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蟲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傷。那時,具有超凡能力的神農站了出來,為民解難。神農長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

另一方面,神農又是天神,長著牛頭、人身,力大無窮。他像牛一樣經常幫助窮苦人家耕種。在神農的幫助下,中國的先民跟神農學會了種地,有了足夠的糧食,從此不再挨餓,而且,也由于人們學會了農耕,從田地里獲取食物,食品安全得到了保證,人們也就少生病,而且壽命也延長了。

當然,民間傳說的神農嘗百草不僅出現在先民們的狩獵采集時代,也出現在人們轉為農耕之后的相對溫飽的生活之時。由于人們學會了農耕,糧食多了起來,人們吃飽飯之后也常常會生病。而且很多患病的人不治而亡。于是,神農也想盡方法,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治療人的疾病。神農當然與人們進行探討,也采用過各種方法,如火烤、水澆、日曬、冷凍等等,雖然能使一些患病者的癥狀有緩解,但還是不能根治疾病。

有一天,神農來到山西太原一帶品嘗草木,發現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他將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吃,這人的咳嗽立刻減輕不少;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的人吃,這人的肚子就不疼了。通過實踐,神農知道了很多種植物的功能。例如,甘草可以治療咳嗽,大黃可以治療便秘,黃連可以消腫等等。

神農所發現的有治病功效的草木卻有限。為了找到更多治療疾病的草藥,神農不停地去品嘗更多的草木。有一次,神農在成陽山發現了一種攀援在石縫中開小黃花的藤狀植物,就把花和莖吃到肚子里。頃刻,神農感到肚子鉆心地痛,來不及用他自制的茶解毒,腸已寸斷,最后倒地而亡。神農用他的生命發現了一種含有劇毒的草,人們給它起名叫斷腸草,而成陽山也被稱為藥草山、神農山。

基因的解讀

雖然史書和民間傳說都在證明神農嘗百草的真實性,但還是有很多人懷疑神農嘗百草是否真實。不過,現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嘗百草。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負責人李輝的研究小組通過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證明了中國歷史上盡管神農可能只是一個神話人物的名字,而且《神農本草經》是一部集結前人各種醫藥經驗的圖書,但是神農嘗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國先民生存的一種真實情況。

在對中國人的DNA檢測分析后,李輝等人發現,中國人體內有一種苦味基因,稱為TAS2R16。而這種味覺基因與嗅覺基因相似。人之所以有嗅覺是因為人體內有一個大的基因家族,由約1000個不同的基因組成(占人類基因的3%),這些基因稱為G蛋白偶聯受體基因(GPCR),可編碼產生相同數量的嗅覺受體,而這些受于嗅覺受體細胞(鼻黏膜)上,它們使得人類能嗅聞到吸入的各種氣味分子,從而產生嗅覺和味覺。

同樣,人的舌頭上的味蕾也擁有一個稱為GPCR的基因家族,它們與人的味覺息息相關。人通過味蕾來辨別的味覺大致可以分為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鮮味。為酸味、甜味、咸味、鮮味受體(有味覺受體才能感知味覺)編碼的都只有幾個基因,但為苦味編碼的基因則很特殊,擁有幾十個基因?;虿煌?,對苦味的辨別和感受就不同。在幾十個苦味基因中,TAS2R16基因是最重要的一個,它能辨識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

李輝等人利用DNA技術對基因片段進行分析,推測出中國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約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選擇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強。既然人類的基因是相同的,為何中國人就具有這種功能特別強的基因呢?

從基因來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它位于人的7號染色體的長臂上,其堿基約有1.2億對。TAS2R16基因編碼的苦味受體專門針對植物中常見的吡喃葡萄糖苷類毒素,該基因功能不強的人很難嘗出這類毒素。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吃西蘭花或者孢子甘藍的時候,不會覺察出這種食物特有的苦澀味道(吡喃葡萄糖苷類毒素),而另一部分人群則對這種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獨特且有多種變體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蚴艿阶匀贿x擇后會在基因組中留下痕跡。被選擇的基因的弱勢類型容易被淘汰,但強勢類型會被保留,但也是少數。被自然選擇的強勢基因附近的鄰居基因,也會連帶著只有少數類型被保留下來,稱為“搭車效應”?!按钴嚒钡幕蛟蕉?、功能越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歷史越短。因為,自然選擇發生的時間越早,從“車”上掉下來的基因片段就越多,“搭車”的基因就越少,功能也不太強。

李輝等人發現,中國人中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強功能基因變體有比較長的“搭車”區段,應該是在1萬年內受到過自然選擇。研究人員檢測了世界上大多數人群的樣本,只在中國人的基因組中發現了有很強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車效應”很強。研究也發現,非洲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曾經在數萬年前受到過自然選擇,時間比中國人的苦味基因的自然選擇要早很多,因而“搭車效應”不強,即苦味基因變體的功能不太強,而且基因種類不多。所以,非洲人和歐美人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國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強。

篇10

姓氏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在今天,一說到姓氏,大多人都會認為“姓”與“氏”是一回事。的確,很久以前,“姓”和“氏”的所指就是相同的,姓就是氏,氏就是姓。比如:姓王,就可以說“王氏”,“李氏”也就指的是姓李?!冬F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也是如此。然而,在上古時期,也就是先秦時代,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是有區別的。要了解“姓”與“氏”的關系,就需要先了解這兩個字的結構。

一、甲骨文中的“姓”

“姓”在《說文?女部》的解釋:“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聲”,意思就是說:“姓”氏人出生時的那個種族的代號,這與現解大致上是相同的。但是,我們現代人一般都是從父姓的。而“姓”這個字從結構上看卻從“女”從“生”,也就是說這個字的本意是與“女”字有關的。這與我們現在的習俗不相符合的。

任何一種語言和文字一定都是反映某種社會形態的產物,它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文化意識形態。因此,作為我國最早的成系統漢字――甲骨文當然也反映的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文化意識?!靶铡睆呐畯纳?,從字的結構上看,人類最初的姓應該并不是從父的,而是從母的。這是因為:“姓”是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所謂的“母系氏族社會”即指在這個階段,人類實行的是群婚制,一個男子可以有許多“妻子”,同理。一個女子也可以有多個“丈夫”,男女雙方都沒有固定的配偶。在此制度下產生的結果是子女與父親的關系不確定。因此《莊子?雜篇?盜跖》上說:“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痹谥覆恢傅那闆r下,只能按母系來確定人的血緣身份,這就是母系社會。在母系社會,為了方便交際,每個以母系為紐帶的群體都必須有一個不同于其他氏族的符號,這就是姓。

此外,關于“姓”來源于母系社會,還可以從很多文獻中找到旁證。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姓名篇》記載:“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鳥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生也?!边@段文字是說,禹的母親吞吃了薏苡(車前子),于是受孕生下了禹,所以夏人為姒姓;商族祖先契的母親簡狄吞食了玄鳥(燕子)的卵而受孕,生下了契,故商人姓子,表明與燕卵有關;周人祖先稷的母親姜女原踩上了巨人的足跡而受孕,生下了后稷,故周人為姬姓。后人也多贊同班固之說。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姓的產生是源于母系氏族社會。在當時群婚制婚姻形態下,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是由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后代所組成的,因此姓也是全氏族所共有的,是氏族人群血緣關系的標志。至于“感天而生子”之類傳說,不過是到了男性中心社會,給男性首領制造一個神奇的故事,以增添其權威罷了。中國現存的姓近6000個,其中直接由女性氏族傳承下來的古姓雖僅有幾十個,但它們作為女性中心社會的文化殘痕,在探求中國姓氏產生的歷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因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不同的姓表示著不同的女性祖先,所以古文獻中所見到的最古老的一批“姓”,大多是從“女”的,如黃帝姓姬,神農姓姜,虞舜姓姚,夏禹姓姒……

綜上所述,姓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是整個氏族的稱號,為同一血緣的人所共有。

二、氏――男性中心社會的標志

上文說到“姓”是同屬一個族群的符號,但是它既是整個氏族的稱號,那么,隨著人口的增多,時間一長,同屬一姓的人也就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氏”。

“氏”,從字形上看,它像“水之支流形”。圓點為指示,強調支流在此。所以說“氏”是姓的分支。當一個氏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在不同的地方后,每個地方又有了自己標志,這就是“氏”。同一個氏族,其姓是表示來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說明其血統關系,因而不變。但一個氏族由于種種原因可分為許多支系,分居不同地方,為表示與其他同姓支系的差異,各支系另立標志符號,即是氏。從歷史上看,氏的形成最初往往是某一男性因功受封而遷居某地,后代即以此為氏,實即以氏紀先祖之功。因此,氏以表功勛而顯示出男性中心的特征,這與姓以女性為中心有著根本的不同。如:楚國公族,羋姓,同一個羋姓之下,又分為熊氏、昭氏、屈氏、景氏等。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則為后起的各個分支的稱號或標記。

氏在先秦時期不僅具有同姓各支系的區別作用,而且還用來表明家庭出身與社會地位,它是貴族用以別貴賤的符號,因此在貴族中男性多稱氏而不稱姓,以表明其身份。這一點對女性姓氏稱謂上也有極大影響。先秦時期,姓對女子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同姓不相婚”的情況下,姓具有定血緣、別婚姻的作用。因此,當時的未婚女子雖有名,也要稱姓而不言名。但出嫁之后,成為男子的附屬,其姓前則要冠以丈夫的氏或其他稱號。如春秋齊國大夫棠公之妻為姜姓,就稱棠姜;衛國大夫孔文子之妻為姬姓,則稱孔姬。鄭武公之妻為姜性,武公死后,其妻則稱武姜,將丈夫謚號“武”冠于姓前。這種習俗影響深遠,一直到現代。

從氏的產生及可變的特點探尋其深層次本質,應當說是與土地及財產的再分配和繼承密切相關。當某一支系始祖有了自己的土地和財產后,為向世人表明其所屬,于是另立氏以別之,避免外人侵占,這實際上是為自己的財產打下姓氏的印記。眾所周知,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演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男性掌握了財產分配權,而女性失去了這種權力。女性無權過問財產的分配與繼承,也就無權在財產上標明自己的姓氏,甚至連女性本身也成了男性的財產,這即是女子出嫁后,其本姓前要冠上男性姓氏稱號的原因。

正因為氏與財產相關聯,所以到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戰國時期,貴族沒落,地位下降,許多平民財產增加,實際地位升高,因此平民為財產的所屬關系及表明地位升高,也就立氏,與貴族同。到秦漢時期,由于社會的變化,家族的繁衍遷徙,姓已難考,于是便以氏為姓,姓氏合一,即別婚姻,又明財產,成為一代之制,后世沿用至今。

氏是在姓的基礎上分化出來的,因而,它比姓的產生要晚得多。一般認為,氏產生于父系氏族社會。袁庭棟就說:“最初的‘氏’,大體上應當是各個父系氏族的稱呼或標識,也可以是該氏族的男性首領的稱呼。我國最早的一些‘氏’,如軒轅氏、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陶唐氏等,雖有神話傳說的成分在內,但確也反映了一些歷史真實――他們都是父系氏族階段出現過的最有名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