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開發綜述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子產品開發綜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子產品開發綜述

篇1

選擇一個適合的產品開發過程對于成功完成產品開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定義良好的過程,可以有效地指導和監控產品開發實踐活動,提高產品開發的效率、質量和可預測性。但是,如果過程定義不合理,卻會反過來制約我們的工作,導致挫折、低效、低質量甚至失敗。

產品開發是一個多學科綜合的過程。以消費電子產品為例,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軟件、硬件、結構件和定制件等各個學科和專業小組的活動互相依賴、交叉并行。傳統的產品開發過程往往采用串行、離散、重量級的方法,存在著以下問題:

串行的產品開發過程不能有效支持產品開發的迭代本質,項目的風險往往在后期集中爆發,導致項目進度失控或產品草率交付。

傳統產品開發過程把各個學科和專業小組的活動視為一系列靜態的、離散的過程,對于多學科交叉并行活動缺少有效綜合與協調。

傳統產品開發過程采用的重量級方法導致大量的文檔工作和漫長的開發周期,難以快速交付高質量的產品。

隨著產品的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產品的功能和結構日趨復雜,其開發難度也不斷增大。同時,技術和工藝水平的飛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產品的更新換代更加頻繁,也使得開發時間日益縮短。在開發難度提高和開發時間縮短的雙重壓力下,傳統的產品開發過程已經不能滿足消費電子產品開發的需要。因此,建立一個高效的產品開發過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國內外現狀分析

為了解決傳統串行的產品開發過程導致的產品設計改動量大、開發周期長、成本高、質量差等問題,人們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與集成產品和過程開發(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IPPD)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建立產品開發過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并行工程與IPPD本身并沒給出具體的產品開發過程定義,尤其是對于產品開發的迭代本質和多學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體的過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產品開發中,系統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起著統領全局,綜合、協調各個學科和專業小組的關鍵作用。對于產品開發過程方法的研究和實踐,是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系統工程領域,現有的各種系統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統工程過程模型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對產品開發過程進行了描述,現有的重量級的產品開發過程大多數正是在這些模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這些模型本身比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為產品開發過程定義。同時,由于系統工程長期以來主要應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統(如武器系統、航天飛機等),在應用這些模型進行產品過程定義時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容易產生過于重量級的過程。

反觀軟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領域,對于軟件開發過程的研究和實踐近年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迭代開發正取代傳統的瀑布模型逐漸成為軟件過程方法的主流?;诘_發的產品化的軟件開發過程——RUP的出現,標志著迭代開發方法的成熟。以迭代開發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 Methods),代表著軟件開發過程研究和實踐中極為活躍的部分。但是這些過程和方法主要關注于軟件開發過程,對于其他學科的活動通常只是作為軟件開發過程的外部環境加以考慮,而不是從全局上予以綜合和協調。

產品開發、系統工程、軟件工程3個領域的過程方法各有所長,但都滿足不了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的要求,尤其對于多學科綜合的迭代開發方法都缺乏具體的解決方案。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為消費電子產品建立一個能夠有效支持產品開發迭代本質、有效綜合與協調多學科交叉并行活動、輕量級的產品開發過程。

由于現有的過程方法都滿足不了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的要求,尤其對于多學科綜合的迭代開發方法都缺乏具體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在綜合產品開發、系統工程、軟件工程等領域先進的過程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適合于消費電子產品的、基于迭代開發方法的、多學科綜合的開發過程——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Iterative Process, MIIP)。在這里:

“多學科”是指MIIP能夠有效綜合與協調多學科交叉并行的開發活動;

“集成”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MIIP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集成了各個學科和專業小組的活動,二是MIIP在過程方法上集成了RUP、敏捷方法、系統工程、并行工程、IPPD等多種過程方法的先進思想和經典實踐;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開發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 分析消費電子產品開發的多學科集成迭代特征,并為之建立合適的過程;

2. 研究迭代過程在多學科交叉并行情況下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

3. 將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到具體的項目中,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

4. 總結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的經驗教訓,為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過程改進提供經典實踐。

[注:一般研究內容3-6個,每個研究內容要展開來陳述一下]

四、關鍵技術研究

[注:關鍵技術研究是指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術]

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MIIP)以軟件工程領域的RUP和敏捷方法為基礎,將其擴展到系統工程領域,同時吸收了并行工程與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 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具備什么樣的過程特征?

2. 如何為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建立合適的過程?

3. 對于消費電子產品,產品開發過程應具備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 軟件開發的迭代過程是否同樣適用于硬件、結構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學科的產品組件的開發?

5. 在多學科交叉并行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迭代?

6. 各個學科如何在迭代之間進行協同?

7. 各個學科在獨立并行和同步協調之間如何進行權衡?

8. 在實踐中,產品開發如何實現從傳統的串行過程到迭代過程的轉變?

[注:關鍵問題3個以上,并建議每個問題要展開來陳述一下]

五、研究方案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 文獻閱讀:大量閱讀文獻,了解業界成熟的過程理論、經典實踐和最新研究進展,建立充實的理論基礎。

2. 過程資產分析:分析Z公司(一個大型的消費電子產品提供商)過程資產庫中的現有過程定義文檔,并將其與實際執行結果相比較。

3. 項目歷史數據分析:分析Z公司項目歷史數據,特別是項目計劃、監控、度量結果和技術類工作產品,了解項目的實際執行過程。

4. 人員訪談:訪談Z公司項目經理、開發人員和過程改進人員,了解現有過程模型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和人們的期望。

5. 過程定義:在分析消費電子產品開發過程的特征之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

6. 討論和評審:在新過程的設計過程中定期與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討論和評審,集思廣益。

7. 過程試點:在Z公司選擇一個現有項目進行試點,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過程定義。

8. 試點總結:總結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應用的經驗教訓,為Z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過程改進提供經典實踐。

1. 基于復用定義軟件總線架構

2. 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擬包括以下子過程:

a) 需求與組件池的匹配過程

b) 派生組件的開發過程

c) 需求的驗證過程

d) 快速服務交付過程

e) 組件反饋維護過程

3. 借鑒CMMI和PSP來建立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能力成熟度模型,并進行評估

[注:如果是開發系統,則可畫個系統結構圖,并說明開發語言、工具、框架等]

本課題的研究經費來自Z公司的過程改進費用,Z公司有一支專職的過程改進隊伍,并且已經具備一定的過程資產和項目歷史數據,過程的試點項目已經選定,多學科集成迭代過程的核心思想已經開始在該項目中應用。課題研究各方面的資源已基本具備,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開展。

六、計劃進度

[注:一般從開題到答辯是一年時間]

2019.10 開題

2019.12 定義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

2019.03 定義面向快速軟件服務的個體敏捷過程中個人能力成熟程度

2019.04 選擇2-3個專業服務項目進行推廣試點

2019.06 對試點專業服務項目進行評估與改進

2019.07 撰寫學術論文

2019.08 部門內部推廣

2019.10 學位論文定稿和答辯準備

參考文獻

[2] 熊光楞,徐文勝,張和明,范文慧。并行工程的理論與實踐。清華大學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

[3] 傅立豐,張耀宗,劉長紅。并行工程的發展及應用。機械加工與自動化,2019(9)

[4] R. Winner, J. PenneU, H. Bertrand, M. Slusarczuk. The Role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Weapons System Acquisition. IDA Report R-338,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1988

[5] 朱煥立,劉玉賓。并行工程的產生、應用及研究現狀。中州大學學報,2019(4)

[6] 萬立,鄭霞,劉清華。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實現研究。計算機輔助工程,2019(6)

[7] 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 Versio2a. INCOSE, 2019

[9] 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 Guide to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10] Alexander Kossiakoff, William N. Sweet. System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Wiley-Interscience, 2019

[11] Systems Thinking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2] Watts S. Humphrey. Manag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Addison-Wesley, 1989

[13] WintoRoyce.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EEE Westcon, 1970

[14] Frederich P. Brooks Jr.. The Mythical Man-Month. AddisoWesley Longman, 1995

[15] Roger S. Pressman.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Fif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19

[16] Steve McConnell. Rapid Development: Taming Wild Software Schedules. Micosoft Press, 1996

[17] Walker Royce.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 Unified Framework. AddisoWesley Longman, 1998

[18] Barry W. Boehm. A Spiral Model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IEEE computer, 1988(5): 61~72

[19] Craig Larman. Agile & Iterative Development: A Manager’s Guide. PearsoEducation, Inc., 2019

[20] Barry W. Boehm. Anchoring the software process. IEEE computer, 1996(7): 73~82

[21] Philippe Kruchten.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A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2019

[22] Ivar Jacobson, Grady Booch, James Rumbaugh. The Unifi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ddisoWesley Longman, Inc., 1999

[23] 沈備軍,陳誠,居德華。敏捷軟件過程的研究。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9(11)

篇2

關鍵詞:創新管理 創新經濟 研究體系

創新是科學技術的市場化,作為學術概念,自從熊彼特教授提出以來,引發了世界范圍內廣泛的研究,這其中英國的freeman教授、美國的nelson教授、Hippel教授研究成果比較突出,在世界范圍內對具有廣泛的影響。我國學者對創新問題也進行了大量研究,相對來說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研究者主要有:李京文院士(2012)、許慶瑞院士(2010)、傅家驥教授(2001)、周寄中(2011)、陳勁(2012)、雷家(2005)、吳貴生(2010)、柳卸林(2010)、王春法(2008)等。

我國也自有一套獨特的創新研究體系,這其中包括技術經濟、工程經濟、軟科學、科學學等,目前情況下又有創新經濟、創新管理、科技管理、技術管理、科技政策等。目前研究內容比較豐富的在于創新經濟與創新管理,本文對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進行探討。

創新研究學科體系

創新經濟與創新管理研究比較如表1所示。上述從四個層面五個維度對創新研究領域中的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論述主要集中在具體研究方面的區分。如果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可以認為四個層面既然都是研究科技、創新問題,一定具有聯系,這就涉及到創新學科體系相互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應該從更宏觀的方面來看,四個層面之間的區分是什么,相互之間又是怎樣的一種邏輯體系,這就是創新研究的學科體系問題。從以上四個層面相互聯系交叉比較明顯,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主要在于四者研究的都是關于科學技術、創新領域的問題,總體來說就是研究科學技術領域的經濟管理問題,包括這些內容的研究開發、實施運行、效果評價,以及在這個過程發生的人的因素的考慮,例如激勵、管理、組織方面的問題。這是造成以上四個主要層面相互聯系的最重要的原因,從這個共同的理論前提出發,能夠大致理出四者之間的邏輯關系。

科學學、軟科學更加偏重學術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更加關注科技哲學、科技史方面的問題,這是這個創新研究的哲學基礎研究。因此考慮底層是學科研究基礎,中部是四者之間的關系,技術經濟、工程經濟和創新經濟、創新管理的研究,二者互有交叉與聯系,而科技管理、技術管理、科技政策可以作為具體研究內容。整個創新研究的學科體系如圖1所示。

圖1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學科基礎,這其中包括哲學、經濟學、歷史學、心理學,筆者主要學科基礎,可能還有其他的學科,其中哲學主要解決科學的認識問題,如何判斷科學本身能夠反映出現實世界,這其中牽涉到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不同認識問題,前者主要的代表如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后者主要的代表包括洛克、貝克萊、休謨等,這是哲學基礎解決的問題。經濟學解決學科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方法問題,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經濟增長理論、發展經濟學等;歷史學主要給予學科應用中的歷史經驗借鑒和判斷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包括科技史、人文歷史,特別是經濟史的研究;心理學主要給予學科研究的人的行為解釋的支撐作用。當然這只是主要的考慮方面,創新研究作為綜合交叉學科應該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文明成果,這樣才能得到有價值的結論。

中層是主要的學科領域,這在前面已經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四者的共同指向科技與創新問題。筆者認為創新是科技的市場化,創新不僅是科技問題。四者之間相互之間具有聯系,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鑒,研究進程可以相互促進。上層是學科動力問題,本文認為最重要的學科動力來源于現實的需要,從前面四個研究領域的歷史中可以看出,現實需要是促進這幾門學科發展的最重要動力。這四個研究領域共同的大力發展開始于改革開放時期,即20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歷史時期,當時正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現實需要促進了創新研究的快速發展。

我國目前創新研究的主要熱點問題

(一)基于創新本身相關問題的研究

創新是一個多主體、多層次、多環節、多因素、多類別的復雜系統過程,就多主體來說設計到的創新主體包括個人、企業、產業、國家、社會等不同的主體,與多主體相互耦合交叉的是多層次,比如企業、產業、國家等就是不同的研究層次,創新過程環節眾多,一般包括知識創造、研究開發、生產設計、市場推廣等,最后送達消費者手中,實現一個完整的創新過程,這其中包括復雜的反饋及各環節的交互作用。創新過程的多因素包括不同的影響因素,經過研究發現創新不僅是簡單的設計開發過程,創新包含復雜的人文社會文化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其中比較明顯的影響因素有相應的激勵、不同的社會資本體系、主體所處的社會網絡內容等。創新的種類不同,也有眾多的內容,比較突出的有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戰略創新、價格體系創新、新產品開發過程的營銷創新等。就這些不同的主體、層次、環節、因素、類別目前國際國內開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基于社會學研究理論基礎上的創新體系研究

從當前國際和國內的論文研究范圍和研究數量來看,應用社會資本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的創新研究較多。學科交叉成為重要的學術研究現象,其實從本質上來看,學科交叉應該是學術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學術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現實問題的復雜特征決定了現實問題的解決不能簡單只用一門學問能夠完成,因此需要多種學科的交叉。社會學理論在創新研究中的應用就是明顯的例子,其中社會資本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應用的較多。其他用到的社會學理論包括社會交換理論(在創新資源配置中應用)、符號互動理論(在創新交流過程中應用)、社會學習理論(在創新擴散中應用)等。在所有這些理論中,基于網絡理論的應用最多,社會越來越體現出網絡化的特征,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化的特征更加明顯,網絡理論中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規則網絡、小世界、隨機網絡、自相似網絡等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了驗證,因此各主體進行創新研究開發過程中需要考慮當前所處的網絡以及在社會網絡中存在的社會資源、社會資本。這是創新研究中網絡理論得到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

(三)我國在新產品開發和新工藝設計的研究內容較多

在創新研究所有研究類別中,新產品開發研究數量最多,研究質量較高,新工藝的研究內容居于其次。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客觀現實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創新市場或者在市場經濟過程中的技術路線以引進、消化、吸收、再開發為主,真正的自主創新相應較少,因此市場需要新的產品和新的工藝。表現比較明顯的在電子領域我國代工生產了很多電子產品,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和管理方法與能力,但是設計到高精尖的芯片設計、生產與研發我國一直沒能實現重大突破,而國外已經掌握芯片技術的企業或者相關主體設置層層技術壁壘對我國的研究開發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是,芯片開發一定要掌握,況且這種技術是引進不來的,只能靠自主研發。另外在鋼鐵生產工藝上,目前世界上正在進行非高爐煉鐵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并且已經有了可以實行的商品化產品,我國目前處于落后的位置,但是落后的水平不是太多,在此種位置,我國應該努力抓住這次鋼鐵工藝進步的機會,爭取我國鋼鐵技術水平的升級。

結論

第一,從歷史發展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及創新的程度,因此研究科技、創新領域的經濟管理問題對經濟發展,特別是當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升級的歷史時期更為迫切。我國的學者和科學家對這一問題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特別是老一輩的科學家如錢學森、錢三強、李京文、許慶瑞等院士,也做出了有價值的成果,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年輕的研究者沿著老一輩開創的道路進行前進,在目前的整個經濟態勢的發展過程中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第二,創新研究是一門具備明顯綜合交叉特征的學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應該考慮到成思危教授(2000)提到的要具備寬廣扎實的研究基礎,在上述創新研究的學科體系構造中,本文也著重對創新研究涉及到的相關學科特別是哲學進行了論述,這對于創新研究的指導意義重大。

第三,從學科動力來看,創新研究應該更加關注現實需要,走出象牙塔,這樣才能得到更有價值的成果,這不僅是創新研究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其他學科研究應該關注的問題。正如郭重慶院士多次提到的“學者的天職就是透過紛繁蕪雜的事實找出規律,滿足現實需要”,這在創新研究領域表現的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美]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探究[M].葉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英]弗里曼.工業創新經濟學[M].華宏勛,華宏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美]尼爾森.國家(地區)創新體系比較分析[M].曾國屏等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4.[美]希普爾.民主化創新:用戶創新如何提升公司的創新效率[M].陳勁,朱朝暉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5.李京文.李京文文集:技術經濟研究卷[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6.許慶瑞.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傅家驥,仝允桓.工業技術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8.周寄中.科學技術創新管理(第2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9.陳勁.協同創新[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10.雷家,程源,楊湘玉.技術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吳貴生.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12.柳卸林.構建均衡的區域創新體系[M].科學出版社,2010

13.王春法.科技全球化與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選擇[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4.[法]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2009

15.[德]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M].陳修齋譯.商務印書館,2002

16.[荷]斯賓諾莎.倫理學[M].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3

17.[英]洛克.人類理解論[M].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59

18.[英]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M].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0

篇3

摘要:金融市場營銷是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所必需的現代管理理念,農村金融機構的成功發展離不開金融市場營銷理論的指導和運用。文章從農村金融市場營銷觀念、營銷戰略、營銷策略、客戶關系、顧客價值和滿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學者們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營銷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夠提高對農村金融市場營銷問題的認識,加強對農村金融市場營銷理論的運用,推進對農村金融市場營銷問題的深入研究。

市場營銷理論在金融業中應用方面的研究,國內最早的成果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胡樹鮮(1990)最早提出了市場營銷理論在銀行經營中的應用問題。范欽建(1991)介紹了西方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的產生與發展。李汀(1991)是國內第一個使用“銀行營銷”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國內最早使用“金融營銷”概念的。由此開啟了我國金融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踐研究。

而農村金融市場營銷方面的研究成果則出現的相對更晚一些。楊興東(1998)在對金融市場營銷觀念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農村信用社運用營銷技術開拓業務問題,重點介紹了信用社的市場營銷策略和手段。這是國內最早的關于農村金融市場營銷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營銷方面的研究逐漸發展起來,這些成果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

一、農村金融市場營銷觀念研究

營銷觀念是市場營銷的基礎。農村金融市場營銷觀念決定了農村金融機構在處理自身、客戶和社會三者利益時的態度、思想和意識。有什么樣的營銷觀念,就有什么樣的營銷戰略和策略。就營銷意識而言,黃勝(2000)認為金融市場營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信用社的現實選擇,繼而探討了農村信用社的市場營銷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戰略、區域戰略、服務形象戰略的建議。朱清(2007)進一步分析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認為農村信用社要在開放的新的農村金融領域中生存和發展,必須全面實施金融營銷。魏明、馬基民(2007)分析了中國農業銀行市場營銷所面臨的困境,提出通過建立新的市場營銷觀念;重新調整市場定位;創新營銷手段等構建有效的市場營銷機制。鄒璐(2007)以銀行營銷理論、“五種力量”模型理論為基礎,系統分析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加強營銷管理的必然性,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加強特色的業務營銷管理。

就營銷理念而言,周志太(2003)認為農村信用社貸款營銷是農民實現小康的必要條件。實施貸款營銷要增資減息減債減稅,建立政策性保險公司,再造股份制農村信用社,建立農村金融市場,實行客戶經理制度,構建激勵和約束機制。袁軍(2003)提出農村信用社要以小額信貸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貸款營銷,找準市場定位,制定戰略規劃,開展調查研究,樹立營銷品牌,創新產品營銷等問題。趙祺(2006)分析了農村信用社的貸款營銷,認為農村信用社要按照市場化、商業化發展取向,樹立信貸營銷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信貸營銷戰略,穩固和擴大優質客戶群體,實現農村信用社良好的經濟效益。張小榮(2007)提出農村金融機構要重視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營銷,要通過轉變觀念,培養營銷意識、準確市場定位、嚴格控制信貸風險、發揮營銷合力來獲得競爭優勢。唐錦虹(2009)認為應將現代市場營銷理念引入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領域,并針對客戶群特點進行合理的市場定位和營銷模式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實現效益,還必須解決貸款產品如何抵達目標客戶群、如何評估控制風險以及如何形成規模效益等問題。必須根據成本效益觀念,對銷售渠道、風險評估和審批操作整個信貸業務流程進行重整優化。湖北經濟學院村鎮銀行調研課題組(2009)以湖北省仙桃北農商村鎮銀行為例,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從職員意識、資金、產品、營銷渠道、營銷效果等方面總結了當前營銷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樹立全員服務意識,拓展融資渠道;加強金融創新,凸顯村鎮銀行特色;拓展營銷渠道,更新業務推廣方式;堅持市場定位,提升銀行良好形象等對策建議。

二、農村金融市場營銷戰略研究

營銷戰略是從總體上對市場營銷活動進行規劃、指導、約束。農村金融市場營銷戰略是農村金融機構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證。就營銷戰略和策略而言,丁全喜(2000)在闡述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發展及職能定位的基礎上,推出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營銷戰略選擇,剖析農村信用合作社服務營銷管理的理論依據,分析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場經營環境分析和目標市場選擇,提出加強和改善農村信用合作社服務營銷管理的措施。陳衛東(2000)闡述了中國農業銀行開展市場營銷的理論基礎,分析了國外商業銀行市場營銷活動發展過程,概述了面臨的經濟環境和競爭環境,歸納了中國農業銀行市場營銷策略的七個組成部分,并描述了目標市場策略。龐靈久(2002)簡單介紹了農村信用社的營銷概念,以及搞好市場細分,確定目標市場,進而分析了產品策略、價格策略、競爭戰略的運用。雷新宇(2002)分析了湖南農業銀行進行市場營銷的必要性,通過對國外商業銀行營銷發展階段和經驗的介紹,以及國內外商業銀行營銷管理的比較,對湖南農業銀行的總體營銷戰略和具體營銷策略進行了探討,并圍繞營銷戰略和市場定位,對營銷制度體系、組織機構體系和營銷人員體系進行了重新設計;通過對產品、定價、渠道、促銷和公共關系等營銷組合策略的研究,從整體上對市場營銷進行規劃,提出了設想和建議。馮冬梅(2003)、陳漢源,熊少美(2003).袁軍(2006)對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的市場細分、市場定位等營銷戰略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制定了相應的營銷策略,以實現其戰略目標。

就市場定位而言,張麗明(2006)認為農村信用社自身實力先天不足,要想拓展生存空間必須優化市場細分,科學界定目標市場,正確進行市場定位。吳建亞(2008)認為農村商業銀行應與其他商業銀行進行差別化定位和差別化經營,立足于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和個體民營經濟,服務優質客戶。在分析現有金融格局和農村商業銀行自我評價的基礎上,確定農村商業銀行市場定位。牛艷梅(2009)在對市場定位理論綜述的基礎上,基于西部特殊的經濟社會環境,從市場定位的視角闡述了農村合作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即提出了區位定位、客戶定位、功能定位的定位策略。葛君(2009)分析了我國農村合作銀行市場定位存在的缺陷,借鑒美國社區銀行的市場定位實踐經驗,提出農村合作銀行要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理念和市場定位,認清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面臨的經營困難、存在的不足等,揚長避短,為自己拓展出一片獨特的發展空間。李秀茹,郭慶海(2009)從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績效水平的因素入手,分析了農村金融機構的功能定位,以實現各類農村金融機構的有序競爭與協調發展。四川銀監局課題組(2009)針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業務定位不明、支農職能不強、運行效率不高、資金循環不暢等問題,嘗試借鑒國際政策性銀行發展經驗與國內的有益探索,從我國農牛水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出發,提出應進一步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職能,并據此研究確定業務定位和發展戰略,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和改革措施。

圍繞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市場定位方面的研究成果最近兩年較多。郭艷艷(2008)運用戰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對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進行了分析,提出對資金互助社的市場定位的建議。劉宛晨,段澤宇(2008)認為內生于農村經濟的小型合作金融機構—農村資金互助社在一定的支持下能夠滿足農戶信貸需求。熊玉軍(2008)提出我國村鎮銀行應明確自身定位,重點營銷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針對不同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零售服務;深入農村群眾,與客戶形成良好的互動;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大膽創新信貸決策、利率定價、風險控制機制。章芳芳(2008)、伍昆(2008)、阮勇(2009)、張笑塵(2009)、程昆,吳倩(2009)等對村鎮銀行市場定位問題進行了簡單分析。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處(2008)提出了小額貸款公司應明確市場定位,服務農戶、個體經營戶、微型企業等目標客戶。陳玉娟,孫利榮,吳偉中(2009)提到了小額貸款公司的市場定位問題。

三、農村金融市場營銷策略研究

營銷策略是進行市場營銷活動的主要手段,是市場營銷過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農村金融市場營銷戰略是農村金融機構在競爭中具體運用的營銷技巧。李樹彬(2002)針對農村信用社面臨的現狀,提出了農村信用社營銷策略。汪騰(2006).黎玲英(2008)進一步闡述了農村信用社的現狀及市場營銷策略。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營銷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產品策略、品牌策略、分銷渠道策略、促銷策略等方面。

(一)、農村金融產品策略

姚勝(2001)認為金融產品開發是金融創新的重要內容,是中國農業銀行膩得市場、吸引客戶的前提。應加大創新力度,改進營銷方式,采取有競爭性的產品開發和營銷策略,抓好超前開發、整體運作、批量營銷、捆綁服務四個環節。謝磊,田柳(2005)分析了農村信用社信貸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開發和推廣創新的信貸產品是發展的關鍵。梁婉霞(2006)對中國農業銀行外匯理財交易類產品市場的戰略進行了分析,強調了外匯理財產品市場營銷策略問題。彭健(2008)、朱靈芝(2008)分析了中國農業銀行信用卡產品特點,探討了銀行卡產品的創新策略。張洪剛(2008)從農村信用社產品開發與創新的現狀出發,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以及產品創新不足的根源,提出了產品開發與創新中應注意的問題。彭思敏,余香東等(2009)介紹江西省星子縣農村信用社推出農戶聯保貸款、信用共同體貸款、林權抵押貸款、收費權抵押貸款等創新金融產品,分析了金融產品創新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市場缺失、產品缺失、監管缺失等問題,提出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大力開發有本土特色的信貸產品,建立與農村信用社發展相匹配的監管體系,著力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等對策與建議。張秀倩,張錦等(2009)介紹了河北省唐縣農村信用聯社與唐縣南店頭鄉政府、合作社聯合創新擔保方式,創新農村金融信貸產品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剖析了農村金融產品創新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王波(2007)簡要介紹了網上銀行等金融電子產品的發展、特點以及風險控制程序,對揚州市農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的環境特征、市場營銷機制等進行分析和評價,指出存在弊端。根據網上銀行的產品特點,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理論知識,建立新的市場營銷綜合管理模型,制定出新的市場營銷方案,并運用實證的方法對其中的流程改造方案進行綜合評價。最后,簡要介紹了實施營銷方案的配套措施。王艷暉(2009)分析了中國農業銀行網上支付業務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探討網上支付業務7PS策略組合及具體實施方法。強調運用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策略組合,以可盈利的網上金融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目標客戶的需求,最終實現網上支付的經營目標。

(二)、品牌策略

鹽城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2001)認為通過發現和評價品牌市場機會,實施品牌目標市場營銷,開展品牌營銷組合策略,執行和控制品牌營銷計劃等才能建立起中國農業銀行自身特色。李和平,馬恩利,黃新涸(2002)認為農村信用社應該策劃、打造、經營好小額信貸品牌,要加強宣傳策劃、營銷和服務。涂印平(2003).駱穎(2008)提出塑造中國農業銀行品牌問題。王德平(2005)分析了農村信用社小額農貸品牌形象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提高小額農貸品牌認識,強化小額農貸品牌優勢,拓展小額農貸服務功能,加大小額農貸品牌營銷,強化小額農貸風險管理,加大小額農貸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農村信用社小額農貸品牌效應。

(三)、分梢梁道策略

崔?。?002)認為發展功能完善、手段多樣的“金融超市”已成為中國農業銀行更新經營理念、拓展業務空間的必然。這就需要引進“自助式”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自由、舒適的服務;發展“在線銀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理財服務;提供“套餐配送”服務,使客戶真正體會實惠的服務感受;創建“倉儲式”服務方式,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采取“網絡式”經營方式,消除區域、條塊分割固有的掣肘。王瑞華(2005)從商業銀行分銷渠道的迅猛變革著手,分析了中國農業銀行有形網點形狀,提出通過對傳統營業網點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對現有網點功能進行全面整合、對現有網點的內部結構進行調整米加快分銷渠道的變革。

(四)、促梢策略

趙蘭(2003)認為中國農業銀行創新促銷策略主要是對促銷組合四種主要方式的整合與再造,即把廣告、公共關系、人員推銷、營業推廣四種基本促銷方式組合為一個策略系統,達到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果,從而順利實現促銷目標。李高帆,馬先國(2007)對中國農業銀行金融產品的廣告策略、人員促銷、公共關系等促銷策略進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從廣告主題的確定、廣告媒介的選擇方面確定廣告策略;在人員促銷中注重新式柜臺服務、差異化個別服務;在公共關系中通過新聞媒介,宣傳銀行形象。主動與客戶保持聯系,定期做好回訪。

四、農村金融市場客戶關系研究

客戶關系是指圍繞客戶生命周期發生、發展的信息歸集??蛻絷P系管理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維護好自己的客戶資源,保證客戶的滿意度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蛻絷P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戶價值管理,滿足不同價值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客戶忠誠度和保有率,實現客戶價值持續貢獻,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羞金泉(2002)以鄭州市農村信用社為研究對象,運用企業流程再造理論、整合營銷理論、激勵理論等對如何推行客戶經理制進行了研究。王春生(2003)概括了農村信用社客戶關系管理的內容:客戶信息管理、客戶營銷管理、客戶服務管理。提出客戶關系管理的實施要求:設置理財業務的“值班經理”和咨詢專柜;進行“農村信用社再造工程”,整合內部流程;開展金融信息咨詢、信用評估和專項顧問服務業務;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建立健全客戶經理制度;制定可行的績效考核辦法。陸宇明(2005)從客戶關系營銷的角度,對農村信用社公司業務客戶關系營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促進公司業務發展的新營銷策略:明確營銷戰略目標,找準正確市場定位;加強服務質量控制,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加強品牌形象的策劃宣傳,密切與客戶的接觸和溝通。喬穎慧(2006)在對客戶關系營銷理論進行簡要闡述的基礎上,結合重慶市農村信用社推行客戶經理制中實施關系營銷策略的實際,提出加強客戶關系營銷及管理的改進措施。高云(2007)在系統地總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客戶經理制度的基本理論出發,闡述了客戶經理制的內涵、理論基礎、組織模式及組織架構等,針對電子化建設設計了一個輔助信用社客戶經理進行客戶管理的軟件系統。同時,通過對我國農村信用社客戶經理制度現狀的分析,找出了我國農村信用社客戶經理制現存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陳飛(2004)、王娟(2009)分析了農村信用社實施客戶經理制以及客戶經理管理問題。

盧德勇(2004)對國內外商業銀行客戶關系管理實施狀況進行了闡述,從多方面分析了重慶農業銀行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實施客戶關系管理在思想認識層面,應該解決領導重視、唯技術論、分步實施問題;從具體工作方面,應成立相應機構,著重分析業務流程、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加強電子渠道的建設,配備相應人員,加快機構扁平化和服務特色化,注重人員素質的提高等。薛瑋(2005)從客戶管理的角度對中國農業銀行常州分行內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方案設計,介紹了相關技術的實現手段,對系統實現的各種功能做了詳盡描述和應用說明。謝曉林(2006)結合連云港農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對客戶關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重點論述了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構建高層次市場營銷體系,再造業務辦理流程,實施完善的客戶經理。邢松(2004).陶景慧(2006)、錢旭潮(2007)對中國農業銀行客戶經理制問題進行了簡單探討。

寮婕(2006)分析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客戶資源狀況,提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積極穩妥地培植新生客戶;建立客戶征信體系;優質客戶納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科學的客戶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企業發展內外部環境。公祥旭(2006)分析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的條件和基本構架,剖析了目前實行客戶經理制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農業發展銀行推行客戶經理制的具體措施。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湖北省分行課題組(2006)分析了客戶戰略的含義、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實施客戶戰略的目標、原則、途徑以及配套措施。賽婕,孫大旺(2006)、鄭承枝,傅智勇(2007)分析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客戶營銷的重要性,提出了發展客戶營銷的建議。劉海(2007)分析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面臨的機遇及職能定位,提出了補缺者營銷戰略。其服務營銷管理的策略包括:以客戶為展服務,積極發展中間業務,建立和完善客戶經理制,建立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

五、農村金融市場顧客價值與顧客滿意研究

營銷的根本目的是比競爭對手更好、更快、更有效地為顧客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從而滿足客戶需要并使顧客滿意。顧客滿意直接決定和影響企業的盈虧。許斌(2004)在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及其要素的基礎上,構建了湖南省農業銀行顧客滿意度指數測評指標體系,采用面談調查法和留置問卷調查法,經統計、計算,測算了湖南省農業銀行顧客滿意度指數,并提出了提升顧客滿意度的途徑。沙永紅(2005)對中國農業銀行顧客讓渡價值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顧客讓渡價值管理中的不足,然后提出了提升顧客讓渡價值的策略和原則,最后對提升策略進行了實施評價。鮑勝龍,田彬(2005)對中國農業銀行徐州市分行營業環境、服務設施、服務水平、金融產品、品牌形象、客戶建議欄等方面進行調研,進而分析了客戶滿意度情況,提出了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對策。程禎(2006)認為顧客價值與顧客滿意存在很強的關聯性,高顧客滿意度來自于提供高的顧客價值。金融企業通過不斷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獲取競爭優勢。分析了如何提高顧客價值,減少顧客成本。李廣海,陳通,王磊(2006)建立了農村信用社滿意度的模型,以此來檢驗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村建設和滿足農民信貸需求所發揮的作用,從而為改善績效提出了理論指導。

林昌華,吳肇光(2007)根據服務營銷中“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分析農村金融服務顧客差距的產生,以及如何彌合。農村金融合作組織需要逐漸培養服務營銷管理的理念,領會顧客差距的原理和本質,不斷改進金融服務的質量,通過提供一系列服務促進顧客關系,使組織實現差別化,增加對客戶的附加值。把戰略思考和管理決策的重心放在服務上,從影響顧客差距的內在因素入手,利用服務設計的準確傳遞實現金融組織之間的差別化,增加顧客的附加價值,從而維系與顧客的牢固關系,才能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

總之,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營銷研究已經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一些學者和實踐者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探討了農村金融市場營銷觀念、營銷戰略、營銷策略、客戶關系、顧客價值和滿意度等問題,有力地推動了農村金融市場營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這對于提高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對市場營銷問題的認識,加強對農村金融市場營銷理論的運用,推進對農村金融市場營銷問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