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量調查范文
時間:2023-06-05 18:01: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產量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東北糧食主產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對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化肥、農藥的大量實施以及環境的惡化,農產品安全問題已經被提上國家戰略的高度,成為優先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1]。農產品的安全是國家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是公共安全的主要部分之一。從農戶的角度,研究東北糧食主產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態度和行為調查
2009年暑期對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共計36個行政村當地的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態度、行為等情況展開調查。調查樣本共700份,回收629份,其中有效數為498份,調查問卷回收率達89.86%,有效率為79.17%,其中,黑龍江省193份,吉林省174份,遼寧省131份。調查對象為鄉鎮和行政村居民,統計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中涉及農產品種植的共有467份,沒有參與農產品種植的有31份,各省的調查情況見表1,調查內容涉及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程度調查、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行為調查等的基本情況,調查方式主要是調查問卷的發放以及詢問等。
(一)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情況調查
了解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程度,是分析農戶行為的重要基礎。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直接影響到農戶進行農產品質量保護活動的自覺性、動性強弱,而農戶自覺性和主動性又直接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本研究從農產品優良新品種選擇、農業生產技術服務、肥料實施、農藥實施、灌溉技術等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匯總調查問卷所得的數據結果,并對統計數據加以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結果。
1.優良品種的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優良品種的農作物推廣對農業的生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質的種子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而且還可以改良農作物品質,其優良性主要表現在豐產性、抗病蟲害、抗旱等方面,并且某些優良品種還可以提高復種指數,擴大種植區域, 有利于促進農業機械的應用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其價格水平一般相對較高。
根據調查,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對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選擇情況是,農戶“對優良品種非常了解”的占47.6%,這部分農戶對于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抗病蟲害農作物品種,抗旱農作物品種等等都有著較為詳細的了解;而對“優良品種比較了解”的農戶占51.8%,這部分農戶可能只對某一種或者幾種優良品種比較了解;選擇“對優良品種不太了解”的用戶有30戶,為0.06%,這部分農戶并不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都表示對“優良品種的農作物”僅是聽說過,但對具體的“優良品質”并不清楚。
調查問卷統計,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選擇農作物品種的主要依據是種子價格是否合理,其比例占36.7%,也就是說農戶在選擇新品種時首先考慮新品種的價格,只有農戶接受得了的價格有利于品種推廣應用;另外分別有23.8%的受訪農戶主要是看已經種植過該品種的其他農戶的經驗;18.9%的農戶是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來選擇新品種,這表明農戶決定是否種植新品種農作物時憑借其他農戶的種植收益情況和自己多年的經驗。根據農戶這一特點,種子公司和種子站可以向農戶低價提供新品種,讓其進行小面積試種,讓農民能夠親眼看到新品種的種植情況和新特性。另外約8.6%的農戶選購新品種是因為政府鼓勵,5.3%的受訪農戶選購新品種是相信種子銷售人員的介紹,4.5%的農戶因為看到電視、報紙宣傳才選購新品種,還有2.2%的受訪農戶表示自己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進行選擇新品種的。這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戶自主經營權的不斷擴大,農戶越來越通過自己判斷來選購新品種,國家的干預和他人的建議只能作為選購農作物新品種的輔助工具。
2.農業技術服務的調查分析。農業技術服務也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據調查問卷匯總,農業技術服務組織進行服務的形式主要有定期舉行培訓,發放宣傳冊子和生產資料,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宣傳,由種植大戶帶動,技術員個別輔導等。其中,最受農戶歡迎的是技術員的個別輔導,占33.7%,農戶通過與技術指導員面對面交流,可以針對面臨的具體問題,詳細地咨詢農業技術員,但這種形式成本比較高,要求農業技術組織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時要求技術員投入大量精力,在現階段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下,面對面的咨詢這種方式還不能普及;發放宣傳冊子和生產資料是第二受歡迎的農業技術服務形式,占28.3%,這些資料可以保存下來,供農戶隨時翻閱;第三受歡迎的服務形式是種植大戶的帶動,占24.4%,種植大戶一般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在鄰里之間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并且種植大戶十分注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流通和變化,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同時也愿意將新技術和市場信息情況傳授給鄰居,因此,大量農戶希望通過種植大戶的帶動應用新生產技術進行生產;定期舉行培訓和電視、廣播、報紙宣傳等形式,雖然內容相對豐富,并且通過聲音、圖像、畫面等比較形象的方式進行傳授,但是由于培訓班開課時間間隔比較長,舉辦目內容相對固定,不能滿足農民廣泛的技術需求,因此僅有8.5%和5.1%的農戶選擇這兩種形式。
關于農戶實際生產中選擇農業技術服務方法的情況是,29.6%的農戶選擇到鄉鎮農技站咨詢,27.5%的農戶選擇去村里或者鄰村種植大戶進行咨詢,22.6%的農戶選擇有問題時打電話給技術員,這表明農戶最希望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進行技術指導,隨時與技術員進行交流和溝通,解決實際問題。
3.化肥、農藥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村存在十分嚴重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現象,使耕地土壤、地下水污染嚴重。根據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出單位耕地面積使用化肥量,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近三年平均水平分別為:61.62、93.12、80.49t/km2,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2]。同時農藥的使用量也越來越大。農戶為了增加農作物產量,防治病蟲害,有逐年加大農藥使用量和使用品種的趨勢。調查匯總,知道化肥過量施用會造成土壤板結成塊,理化性狀變劣從而導致肥力下降,其中還有48.5%的農戶了解化肥過量施用,相當一部分化肥未被利用,就直接流入水體,導致水體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數量增多,致使當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91.6%的農戶認為農藥的大量使用,會致使相當一部分農藥滯留在農產品中,從而對人們的身心造成很大傷害,其中還有76.8%的農戶了解大量的使用農藥,造成了有毒物質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污染并嚴重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在調查農戶中,沒有人表示對化肥、農藥的過量實施造成的后果不了解。因此可以看出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對化肥、農藥給當地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4.節水灌溉技術的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東北糧食主產區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干燥多風,夏秋季節雨熱同期。當春旱發生時,往往河流干涸,加之近年來地下水資源嚴重超采,旱災情況愈來愈嚴重,節水灌溉就顯得十分重要。從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對節水灌溉程度來看,67.3%的受訪農戶表示非常了解;29.3%的受訪用戶表示比較了解;只有17戶表示對節水灌溉不了解,這部分農戶主要來自未進行農產品種植的農戶,他們表示知道節水灌溉技術,但對技術的具體內容不了解,主要原因是農戶對節水灌溉不感興趣,或農戶文化素質和理解能力較低。 分析節水灌溉技術的設備支撐充分性時,73.7%的農戶認為設備支撐不夠充分。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農戶認為積水灌溉技術的設備建設成本太高,渠道防滲、管道輸水以及噴、微灌技術的建設需要資金農戶所承受不起,政府的支農資金不能承擔全部的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因此到目前為止,當地農村有仍有近1/5的村子仍采用土渠的方式進行灌溉。
(二)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行為調查
1.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意愿調查分析。農戶的參與意愿反映了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積極性。在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調查意愿程度的問題上,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參與的農戶占87.7%;不愿意參與的農戶占12.8%,其中大部分農戶為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由此可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還是得到廣大農戶的大力擁護的。
進一步調查農戶愿意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原因,其優先順序:農作物單產高,收益好,占54.6%;節省勞動力,占43.2%;可以改善生活生產環境,占38.7%;節省時間便于從事其他勞動,占35.5%。不愿意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農戶原因排序為:抗逆品種、有機化肥價格高;節水灌溉成本高;并未種植農作物;熟悉原來品種的種植技術;習慣原有的生產方式等等。由此可見,農戶愿意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關注點在于農產品收益的程度。
2.農戶參與的決策類型調查分析。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行為類型調查有助于我們解析農戶的行為心理變化過程。匯總了調查問卷的數據情況,發現17.9%的農戶是屬于自主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行為類型,這部分農戶認為自己比較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對自身生活水平得以改善的意義,主動地參與;59.4%的農戶屬于從眾自愿參與,這部分農戶一開始持有觀望態度,發現自主參與的農戶獲得收益有所提高,因此也自愿參與,被動參與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農戶占22.6%,這部分農戶認為自己是經別人勸說而被動從眾參與的。
選擇自愿進行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農戶,其對于土地的依賴性較高,在土地種植上有著較強的洞察力和判斷力。而被動參與的農戶,其多為保守型農戶,有著從眾的心理,往往導致自身在生產生活中得到的收益也較主動的農戶少。
二、影響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行為的因素分析
影響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行為的因素主要有外部政策環境因素和農戶內部因素兩個方面。
第一,外部政策環境因素。我國政府長期以來就十分重視食品安全,并且將食品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2004年國務院安全發展中心成立了我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課題組,到目前為止,相繼有150余位學者參與了該項課題研究[3],開展了大量關于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的研究工作。農產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條件,2006年4月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順利通過,2009年6月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順利通過,這表明作為國家優先解決的重點主題之一的農產品安全問題已經做到有法可依。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安全尤其是農產品質量有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農產品營養豐富、品種優良,口感好,而且更加關注施用化肥量,農藥殘留量等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
第二,農戶內部因素。本研究是以農戶為調查的基本單位,因此受訪的戶主年齡、受教育程度、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程度、以往的生產經營習慣等是影響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保護行為的農戶內部因素。本研究中調查對象為18-60歲勞動力,其中18-30歲的勞動力占14.32%,30-45歲,占56.4%,45-60歲的占29.28%;其教育程度為初、高中的超過65.5%,小學或者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將近30%,還有大約4.5%的農戶為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
從理論上說,農戶年齡越大,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就越差,舊的思想觀念也可能比較頑固,因此比較保守,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認知程度也可能較低[4],并且如果年齡大到一定程度,農民受自身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更加不愿意接收新知識和新事物,因而其參與的意愿可能越低;相反年齡相對較年輕的農戶,其思想相對來說比較開放,容易接收新知識,新事物,其判斷力和觀察力相對來說比較敏銳,其參與退耕意愿可能更高。
農戶戶主受教育程度與其家庭收入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農戶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識的速度就越快,其視野也更為開闊,其新知識的運用能力、創收能力也相對較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近年來已經被作為國家優先考慮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戶主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更為關注,對其認知水平相對較高,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行為更為理性。
戶主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認知程度是農戶進行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保護行為決策的基礎,戶主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認知程度越高,通常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和可能性越高。戶主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認知與政府的宣傳和農戶的信息接受能力有關。
在以往生產經營情況上,戶主一旦形成某種生產經營習慣,往往很難做出改變。戶主的生產經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戶家庭參與的決策類型。農戶的生產經營情況往往分為農業生產經營和非農業生產經營兩個部分,有的農戶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農戶對農業收入的依賴性很強,因此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就比較關注,其參與的可能性就比較大,相反,有的農戶以非農業生產經營為主,其經濟來源并不依靠農業生產,那么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注程度自然會低,其參與的肯能行就不大。
三、對策建議
第一,關于農產品優良品種的培育。在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村區域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農戶對農產品優良品種都非常了解或者比較了解,也希望購買優良品種進行種植,但是其種子價格水平較一般農作物種子高出大約15%-30%,某些品種甚至高達50%。這直接影響了農戶的購買積極性。因此,地方政府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支農項目中,播出一部分資金,用于對優良品種的補助,以降低其價格水平,鼓勵農戶選購高產、優質、抗逆的新品種。
第二,關于農業技術服務推廣模式。有當地政府出面在相鄰幾個村子里面設置農業科技示范戶,有農業科技示范戶對周圍農戶進行科技培訓和指導。農業科技示范戶戶主必須是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相對開放,接受信息的能力,創新能力相對較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認知程度高。縣、鄉鎮農技站技術人員必須定時對這些農業科技示范戶進行培訓,農忙前技術指導,以及田間實際指導,使這些農業科技示范戶可以幫助周圍農戶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常遇見的問題,帶動農戶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第三,關于化肥、農藥實施。絕大部分農戶意識到化肥、農藥的過量實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甚至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但是近年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卻逐年增加,因此,國家政府一方面應該出臺政策限制無機化肥和劇毒農藥的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高效無公害生物肥料的研制以及精確施肥技術的研究,并同樣對高效無公害生物肥料進行價格上的補助,鼓勵農戶進行購買。
第四,關于節水灌溉技術。在東北糧食主產區各個城市中設立一個專門的組織機構,專門用于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并在管理方法上進行改進。政府組織管理手段的創新一方面以法律手段作為管理方式的主體,另一方面要以宏觀管理和直接管理為主。主要包括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對于目前東北糧食主產區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一些農戶長期以來形成的陳舊思想和落后觀念短期內難以適應和接受實行節水灌溉過程中一些基礎工程建設投入較高可能帶給他們的利益損失,這就要求配套運用以上方法。政府組織應該通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轉變農村居民的思想道德觀念,增強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為題的認識。
四、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從統計情況來看,東北糧食主產區絕大部分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并愿意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2)東北糧食主產區影響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政策環境因素和農戶內部因素兩個方面。外部政策環境因素決定了大方向上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農戶內部方面農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程度、以往的生產經營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戶的參與與否。(3)針對調查匯總在優良品種選擇方面、農業技術服務方面、化肥、農藥實施方面、節水灌溉方面出現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郭霞.基于農戶生產技術選擇的農業技術體系推廣研究[C].中國博士論文集,2008.
[2] 高曉露.論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J].當代法學,2009(3):52-56.
篇2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消費市場;認知度;云南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健康意識不斷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資助下,我們在云南省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調查,旨在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的解決措施,在政府部門、生產者、經銷商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條公眾認可的市場鏈,促進政府部門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法律法規體系;敦促生產者改進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提高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多方配合,互相監督,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消費環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課題選擇了云南消費市場上三種主要農產品大米、豬肉、西紅柿進行研究,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昆明市、玉溪市和曲靖市在超市、農貿市場、流動銷售攤位購買大米、豬肉、西紅柿的消費者和一些居民小區的住戶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20份。采用焦點小組、深層訪談、聯合分析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手段,對消費者質量安全意識和認知度進行研究,對調查數據運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內容
首先調查消費者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及認知度;其次是調查消費者對無公害綠色食品及品牌農產品的認知情況與消費情況;再次是調查消費者獲知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的途徑和選擇農產品時主要參考的因素。
三、問卷調查主要結果
由于調查內容比較多,我們選擇幾個主要問題進行說明。
(一)消費者人口統計學特性
1.性別。男122人,占38.13%,女198人,占61.87%。
2.年齡。受調查者年齡沒有小于18歲的,各年齡段的都有,其中最多的是21―25歲,有43人,占13.44%,其次是61歲以上,有42人,占13.13%,第三是31―35歲,有40人,占12.5%,最少的是18―20歲,有8人,占2.5%,有1人不愿透露年齡。
3.學歷。消費者中小學或中學學歷的最多,有87人,占27.2%,無學歷的最少,有11人,占3.4%。
4.職業。消費者中退休人員最多,有78人,占24.4%,商人最少,有16人,占5.0%。
5.收入。消費者中3000―4000收入的最多,有63人,占19.7%,第二是2000―3000,有46人,占14.4%,最少的是6500―7000,有2人,占0.6%。
(二)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和關注程度
1.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程度
(1)QS測試
我們把代表質量安全的QS標識圖給消費者看,消費者認為見過這個標識的有263人,占82.2%,表示沒有見過的57人,占17.8%。進一步問到消費者QS表示什么意思,能完全回答正確的占52.5%,完全不知道的占16.25%,其余的知道一點,但不全面。
評論:QS標志是中國食品最普遍、最常用的質量安全標識,所以多數消費者都見過,至于QS代表什么含義,能完全回答正確的占52.5%,完全不知道的占16.25%,其余的知道一點,但不全,說明云南消費者對QS含義的認知度還是不高。
(2)農產品產地認知
消費者熟悉大米產地的人數占55.4%,不熟悉的占44.6%;熟悉豬肉產地的占30.9%,不熟悉的占69.1%,熟悉西紅柿產地的占36.9%,不熟悉的占63.1%。
評論:大米一般都標明產地,如東北米、遮放米,消費者較為熟悉,豬肉和西紅柿一般不標明產地,消費者難以判斷產地。
2.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
(1)消費者非常擔心農產品中含有害化學成分的285人,占89.1%,無所謂10人,占3.1%,不擔心和絕不擔心的25人,占7.8%。
(2)消費者表示在挑選食品時會看標簽上注明成分的有267人,占83.4%,無所謂43人,占13.4%,不會看的9人,占2.8%,缺失1人。
(3)消費者認為農產品質量需要認證的294人,占91.9%,無所謂14人,占4.4%,不關注12人,占3.6%。
(4)認為農產品質量需要更多法規來控制的有301人,占94.1%,無所謂13人,占4.1%,不贊同6人,占1.9%。
(5)認為農產品包裝上需要印質檢部門的認證的有287人,占89.7%,無所謂25人,占7.8%,不贊同7人,占2.2%,缺失1人。
(6)想從農產品標簽上得到更多的相關信息的消費者有270人,占84.4%,無所謂41人,占12.8%,不想得到9人,占2.8%。
(7)對所有產品生產加工信息感興趣的消費者占12.2%,對大多數產品生產加工信息感興趣的占40.6%,對1―2個產品生產加工信息感興趣的占31.9%,一點不感興趣的占15.3%。
(8)對生產食品農場的所有產品是否取得質量認證感興趣的消費者占23.1%,對大多數產品是否取得質量認證感興趣的占43.4%,對1―2個產品是否取得質量認證感興趣的占18.4%,一點不感興趣的占15%。
評論:通過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幾個問題的整理來看,云南消費者比較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
3.消費者對政府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能力的信任程度
認為政府能完全控制的52人,占16.25%,認為政府只能控制大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85人,占26.56%,認為政府只能控制小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150人,占46.88%,政府無力控制的33人,占10.31%。
評論:消費者對政府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能力不容樂觀。
(三)消費者對健康的認知和關注程度
1.對健康的認知程度
對于哪種脂肪更容易導致人體血液膽固醇升高,50.3%的消費者回答正確;對于哪種食物中最容易找到膽固醇,74.69%的消費者回答正確;對于哪種食物是ω-3脂肪酸的來源,36.88%的消費者回答正確,16.56%的答錯,46.56%的不知道。
評論:對于常識性的健康問題,多數消費者基本能答對,對于太專業的問題如ω-3脂肪酸,多數消費者不知道。
2.對健康的關注程度
如圖2所示,有106和199名消費者表示關心和非常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占95.3%。有161和159名消費者表示熟悉和非常熟悉預防一些小問題如感冒,占95.3%,無所謂11人,占3.4%,不贊同4人,占1.3%。有221的消費者表示看廣告或是其他信息時通常會關注有關營養方面的信息,占69.1%,無所謂57人,占17.8%,不關注22人,占6.9%。
評論:調查表明,絕大多數云南消費者都關注自身健康問題。
(四)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特性的認知和關注程度
1.對農產品質量的認知程度
(1)在對農產品質量性狀的幾個描述中,多數消費者認為農產品形狀最不重要,占79.4%,而多數消費者認為農產品新鮮度最重要,占84.7%,對于是否是有機食品,63.8%的消費者認為不重要和最不重要,認為農產品中不能含有化學殘留物,占60%。
評論: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真正含義不了解,導致63.8%的消費者認為是否是有機食品不重要。
(2)62.8%的消費者認為不能象以前一樣購買到質量滿意的農產品。
(3)對于如果遇到購買大米、豬肉和西紅柿的質量問題,極少數消費者表示能在家里處理這些問題,占20%,有80%的消費者表示少數問題可以或不能解決。
(4)對于判斷農產品質量的自信程度,有136人表示非常自信能判斷大米的質量,占42.5%,有110人有點不自信,占34.4%,不是很有信心和完全沒有自信的占23.1%;有107人表示非常自信能判斷豬肉的質量,占33.4%,有118人有點不自信,占36.9%,不是很有信心和完全沒有自信的占28.8%,缺失3人;有153人表示非常自信能判斷大米的質量,占47.8%,有99人有點不自信,占30.9%,不是很有信心和完全沒有自信的占21.3%。
2.對農產品質量的關注程度
一點不關心農產品產地的消費者占16.6%,對所有農產品產地都關心的占8.4%,75%的消費者表示對部分農產品產地關心。
對農產品生產企業的信息一點不關注的消費者占15.3%,完全關注的占12.2%,大部分關注的占72.5%。
對生產農產品的農場是否取得質量認證一點不關注的消費者占15%,完全關注的占23.1%,大部分關注的占61.8%。
(五)調查問題相關性分析
用Spss軟件進一步對調查問題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
1.消費者地區差異分析
在QS測試和對消費安全的關注程度上,昆明、曲靖、玉溪三地消費者不存在地區差異。
對政府控制食品安全能力的問題上,昆明、曲靖、玉溪三地消費者存在顯著差異,昆明有39.8%的消費者認為政府只能控制部分食品的安全性,曲靖則有67.8%的消費者認為政府只能控制部分食品的安全性,玉溪有36.7%。
在對健康的認知和關注程度上,昆明、曲靖、玉溪三地消費者不存在地區差異。
在對農產品質量的認知和關注程度上,大多數問題不存在地區差異,只有對農產品新鮮程度和化學殘留重要性的認知上,存在顯著地區,昆明有68.3%的消費者認為農產品新鮮度最重要,玉溪有10.1%,曲靖有21.6%;昆明有70.9%的消費者認為化學殘留比較重要,玉溪有5.8%,曲靖有23.3%。
對于遇到農產品質量問題,能否自行處理問題,對于大米不存在地區差異,但對于豬肉和西紅柿,則存在明顯地區差異,表示對豬肉質量問題不能處理的消費者,昆明、玉溪、曲靖三地比例為79.6%、0%、20.4%,表示對西紅柿不能處理的比例為55%,13.2%、31.8%。
2.消費者受教育程度差異分析
在對QS含義認識上,受教育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從回答完全正確的164名消費者來看,無學歷的沒一人答對,小學或中學有33人答對,占該組人數比例37.9%,高中或技校有38人答對,占該組人數比例48.7%,專科41人答對,占該組人數比例58.6%,本科以上52人答對,占該組人數比例70.3%,可以看出,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對QS標識含義認識的正確率呈增長之勢。
在對消費安全的關注程度上,與受教育程度高低無關。說明不同教育程度的消費者都關心消費安全。
在對政府控制食品安全能力的看待問題上,受教育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受教育程度低的消費者更信任政府,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費者越不相信政府。
在對健康問題的認知程度上,受教育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健康認知的正確程度越高,表現出高度正相關;在對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上,表現出學歷越高的消費者越關注自己的健康,但是在熟悉預防一些小問題如感冒和關注廣告上營養方面的信息這兩個問題上,與受教育程度無關。
在對農產品質量的認知程度上,如農產品質量性狀重要性判斷問題上,受教育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性狀認識、判斷的正確率越高。但是對其他問題以及對農產品質量的關注程度上,不存在受教育程度差異。
3.消費者職業差異分析
在對QS標識含義認識的問題上,不存在職業差異。
對農產品中有害化學成分的擔心、農產品質量需要認證、農產品質量需要更多法規來控制三個問題上,不存在職業差異,說明不同職業的消費者都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在政府能否有能力控制農產品安全的問題上,不同職業存在顯著差異,較明顯的趨勢是技術人員與退休人員呈相反觀點,技術人員認為政府無力控制或只能控制少部分食品的安全性,退休人員則反之。
在對健康的認知方面,如哪種脂肪更容易導致人體血液膽固醇升高,哪種食物中容易找到膽固醇,哪種食物是ω-3脂肪酸的來源,存在明顯職業差異,技術人員和政府官員對問題的認識正確程度更高,無業者最低。
在時刻關心自己健康、熟悉預防一些小問題如感冒、看廣告或其他信息時會關注營養方面的信息三個問題上,不存在職業差異。說明不同職業的消費者都關注自身健康問題。
對農產品質量性狀重要性的認知,與職業無關。
能否和以前一樣購買到滿意農產品,存在顯著差異,商人與其它職業相反,商人認為能,其它職業的認為不能。
對農產品產地的關注程度存在顯著職業差異,家庭主婦關心農產品產地比例最高,占63.2%,技術人員最低,占29%。在生產企業生產加工信息、是否取得質量認證的關注上,不存在職業差異。
四、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對云南農產品消費市場的調查,我們得到以下一些結論:1.消費者的消費安全意識比較高。2.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比較高。3.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認知和關注度較高。4.消費者對QS標識的認知度不容樂觀。5.多數消費者對政府控制農產品安全性的能力表示懷疑。6.對消費安全的認知和關注程度不存在地區差異;對健康的認知和關注程度不存在地區差異;對農產品質量的關注不存在地區差異,但對農產品質量的認知存在顯著地區差異。7.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受教育程度越高,認知的正確率越高,但在關注程度上,受教育水平無差異。8.不同職業表現出對不同問題的認知和關注上有差異。9.對政府控制食品安全的能力不同地區、不同學歷、不同職業表現出明顯差異。
(二)對策建議
1.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急需普及。目前,大多數消費者不真正了解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的含義,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三品”的理解和判斷,決定了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無公害及有機食品價值的評判和消費態度,進而影響其消費行為,在調查中發現了部分消費者認為是不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并不重要的觀點,因此,急需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
2.強化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熬G色消費”是引導消費者樹立科學的食品消費模式,應增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意識。
3.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維權意識、增強防范能力,努力學習掌握食品安全知識,并在購買和食用時要增強防范意識,嚴把識別挑選關,自覺構建起消費安全防線,維護自己的消費權益。
4.加大公眾參與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監督舉報力度。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健康,因此,公眾的參與極為重要。一方面是加強輿論宣傳,增加信息透明度,讓公眾了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及其政策走向。另一方面是讓公眾參與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對違法銷售農產品的情況進行監督舉報。
5.提高政府控制食品安全的能力。政府應發揮其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的主導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加快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嚴格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提高政府的公眾形象。
參考文獻:
[1]何坪華,焦金芝,劉華楠.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息關注度的調查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23).
[2]邱重植,楊.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費行為分析[J].消費導刊,2007,(12).
[3]謝敏.從市場失靈角度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消費經濟,2007,(6).
[4]于愛芝,李鎖平.信息不對稱與逆向選擇[J].消費經濟,2007,(6).
[5]周潔紅,姜勵卿.食品安全管理中消費者行為的研究與進展[J].世界農業,2004,(10).
[6]周應恒,霍麗,彭曉佳.食品安全:消費者態度、購買意愿及信息的影響――對南京市超市消費者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
篇3
[關鍵字] 結構優化 農業種植 節水型
[中圖分類號] S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6)08-0096-01
引言
我國的種植業不斷發展,農業種植量不斷提高,這與我國緊缺的水資源出現了很明顯的反差,這一反差嚴重影響到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對節水種植技術的研究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首先對節水型種植結構的特征進行了討論,之后提出了幾條節水種植結構的優化策略,希望對以后農業種植結構的發展有指導作用。
1 節水型種植結構的特征
1.1 技術綜合特征
節水型的種植結構它所設計的支撐技術有很多種,包括農業設施、植物保護、栽培技術、耕作等,這些技術組成一個整體,互相補充,無法分離開來。所以說節水型種植技術是一項融合入了多項技術于一體,綜合性能很強的技術。
1.2 效益特征
要想對一個體系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那么必須將這項體系在某一特定條件下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與其對照物進行比較。如果沒有效益可談,那將是無從談起。一個體系所帶來的效益可以很綜合性的體現出這一體系的優劣程度,比如在社會、生態以及經濟方面所帶來的效益情況。所以說,真正的節水型種植結構需要有及其顯著的效益特點。
1.3 系統特征
節水型種植系統這是一項非常典型的復合系統,它是融合了多項技術于一體,作物、水、肥等多種資源綜合開發的一項工程。這些資源共同為種植業服務,缺一不可。比如說水是農產品生成的重要資源,但卻不是唯一的一項資源。所以說,需要從整個農業生產結構出發,將節水種植結構看作是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環節。
2 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策略
2.1 合理種植促進節水農業的發展
要想通過調整農業的種植結構,來達到種植水平的提高,那么就一定要根據種植地區的實際情況,來有目的的選擇種植作物,實現將最適合的農產品種植到最合適的地方,這樣就在保證了農業產量的條件下,更好的實現了節水型農業種植的發展。在這一環節,要想真正達到因地制宜進行種植,那么就必須對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做好分析。
(1)水利條件的分析
水利條件是農業種植結構中一項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決定節水型農業種植的關鍵環節,所以對農業種植地區做好水利條件的分析極為重要。在分析農業種植地區水利條件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當地的湖泊、河流等自然水利資源,還應該對當地的水庫進行分析,真正的實現對種植地區所有水利條件的綜合分析,并作出合理的灌溉計劃。對于一些干旱嚴重的地區,當地政府應該考慮到為人民打造深水井或是構建水利工程等,從而進一步的促進了當地農業種植的發展水平。
(2)氣候特點的分析
氣候特點也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一項關鍵因素,并且也是影響節水型農作物種植的關鍵因素。在開展節水型種植結構優化過程當中,工作人員必須提前對當地的溫度、年日照分布、降水分布以及氣候屬性等多方面做好相關分析,綜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再進行農作物的種植選擇,這樣則可以有效的利用當地資源,提高農產量的同時,也實現了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
2.2 農作物用水量的分析
我國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不同的地區有著不一樣的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不同地區農作物種植類型的選擇,比如說我國東北地區就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而新疆地區則就適合種植馬鈴薯等,對這些農產品的種植選擇都是綜合了當地的實際自然環境情況最終才決定的,因此,在這前提下,要想真正的實現節水型種植結構優化,那么就必須綜合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氣候、溫度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及分析,從而實現科學的對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另外,工作人員還應該對農作物的需水量進行及時的調查統計,根據不同地區農作物需水量的不同,做好供水控制,提高灌溉效率,減小水資源的流失。
2.3 科學種植,提高農業種植的科技水平
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那么就要不斷地 提高農業種植的科技水平,采取科技興農的戰略,真正實現農業種植水平的提高。比如說要達到農作物產量的最優,那么就要充分的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合理的選擇農作物種植;要實現減少水資源的流失,改善農業的生存環境,就要提高地膜覆蓋技術,增強滴灌與噴灌技術的傳播使用。由此看來,科學技術子在實現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加快了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速度,為我國農業種植節水發展奠定了有利基礎。
3 結語
總之,要想真正實現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則必須要對正確對待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改革,提高水資源的使用率,保證農產量的提高,真正實現節水型農業種植水平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萬林.基于水資源高效利用的農業種植結構優化[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04):67-68.
篇4
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國家統計局調查隊系統改革和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農村住戶調查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城鎮住戶調查工作的通知》及《關于支持做好農村抽樣調查樣本輪換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現就加強鳳臺調查隊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積極支持,加強領導。經濟開發區、各鄉鎮(簡稱各鄉鎮,下同)要高度重視鳳臺調查隊安排的各項調查工作,分管領導要認真組織完成好調查隊安排的調查任務。為便于加強鳳臺調查隊與縣直有關部門的溝通和業務協調工作,對于鳳臺調查隊安排的調查任務,按調查內容分別由縣統計局、縣農委、縣畜牧局、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等縣直有關部門提供必要的支持,密切配合鳳臺調查隊積極探索解決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各鄉鎮統計站、農經站等單位要做好具體調查任務的落實工作,確保各項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和調查結果真實可靠。
二、落實工作經費。鳳臺調查隊工作所需的經費,由鳳臺調查隊根據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規定辦理,縣政府按有關文件精神給予必要的支持。各鄉鎮及有關居委會、村委會在經費上也要給予必要的支持。
三、規范管理。各鄉鎮要協助鳳臺調查隊選配好村級調查員,落實好調查戶。調查員使用采用靈活用工制度,經鳳臺調查隊培訓后上崗從業。已確定的城鄉居民收入和農產品價格調查戶、農產量調查地塊、畜牧業調查樣本單位對象等,未經調查總隊批準,不得擅自變更和終止。鳳臺調查隊承擔上級安排重要事項的調研,由縣直有關部門和有關鄉鎮提供資料和必要的支持,調研報告的撰寫和上報由鳳臺調查隊負責完成。樣本信息采集中的有關業務和技術問題由鳳臺調查隊負責解決。鳳臺調查隊要加大對全縣社會經濟發展中熱點難點問題的調研力度,為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四、加強對調查對象的培訓工作。各鄉鎮務必要高度重視對調查對象的培訓工作,要教育城鄉居民收入調查戶記好現金和實物帳,杜絕調查戶不記帳或記假帳現象。同時,要加強對畜牧業調查、農產品價格調查、中間消耗調查、農村貧困調查、糧食生產調查等調查對象的管理工作。鳳臺調查隊與各鄉鎮要經常溝通協調,加強培訓,培訓調查戶時,鄉鎮分管領導和調查村、居委會領導要共同參加,并堅持每年至少對調查戶輪訓一遍制度。對責任心不強的調查戶,鳳臺調查隊和鄉鎮、村委會、居委會有關領導及有關人員要共同入戶加強教育,確保調查數據真實可靠。
五、勤于檢查。檢查是發現問題、糾正錯誤、規范管理的必要手段,鳳臺調查隊和各鄉鎮有關人員,要堅持每季度共同逐村入戶檢查相關規定的執行情況、調查戶的記賬質量情況和上報數據的真實性情況。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由鳳臺調查隊會同縣直有關部門或有關鄉鎮共同研究解決。
篇5
一、目前我區鎮(街)統計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目前鎮(街)統計工作是任務重、人員少、困難多,盡管現有的工作人員盡職盡責全力工作,但是完成目前的工作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有的工作處于應付狀態。
1.統計任務繁重,人員相對不足。全街的23名工作人員要承擔上級布置的20多個專業的統計調查,任務相對繁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統計調查工作的深入開展。除此之外,還要開展人口普查、經濟普查、農業普查等國家大型調查,每一個普查從開始到結束一般都要三年左右的時間。由此出現調查項目相對較多,工作任務相對繁重,業務人員相對不足的狀況。統計人員除了負責以上各種調查的組織實施外,還要負責市級有關部門布置的其它報表,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2.經費嚴重短缺,工作待遇較低。鎮(街)每年要承擔除日常統計報表以外的大量調查,絕大多數調查項目經費嚴重不足,比如:2005年我們承擔的群眾生活熱點調查,上級下撥的經費僅為000元,限下商貿企業抽樣調查的調查經費為000元,利用內資統計的調查經費為000元,勞動力抽樣調查的經費為00元,每年調查經費缺口近0萬元。同時,鎮(街)在爭取上級財政支持上也困難重重,鎮街業務經費大幅減少,統計工作面臨的困難更加突出,只有任務,沒有經費。尤其是即將開展的農業普查,調查員的補助和差旅費至今未納入財政預算。同時,統計人員的待遇相對較低,特別是節假日加班根本沒有加班補助,而財政、紀檢、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不僅有補助,而且每月還有特殊崗位補貼。鎮街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員待遇相對更差,而且工作十分辛苦。盡管如此,統計人員都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加班加點,盡職盡責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3.統計改革滯后,指標設置過多。首先,各專業統計報表制度的改革嚴重滯后,不能滿足各級領導和當地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比如:現有統計報表缺乏民營經濟、小康監測、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標,而服務業的統計幾乎處于綜合統計的盲區。其次,各專業統計制度有交叉現象,突出表現在綜合統計與三峽庫區監測統計、兩綱監測統計,以及綜合統計與全面農業統計中的縣卡有交叉重疊現象,多頭上報同一個指標、同一個數據的現象十分突出。第三,各專業統計和各種普查、專項調查的指標設置不科學。突出表現在指標設置過多、過雜、過細。如經濟普查中規模以下企業要求填報具體的財務指標,這對絕大多數個體經營企業來說相當困難。而工業常規報表中,要求填報的工業產品產量也太多太細,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相對較大,而且很難核實。農產量抽樣調查的指標設置也不科學,要求填報的農產品調查卡意義不大。第四,統計核算的方法不科學。如:計算工業發展速度和農業發展速度時,不應采用工業增加值和農業增加值率進行推算,而應采用價格縮減法計算發展速度。
4.統計環境不寬松,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有所下降。首先,統計法制不健全。突出表現在《統計法》中如何確保統計調查人員的權利上還很不夠,在如何加大對統計違法者的處罰上還相對較軟。其次,統計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還有待提高(受統計法的限制),群眾的配合程度有所下降。有的企業和個體經營戶法制觀念淡薄,守法意識不強,為了逃避國家稅收,增加自己的收入,千方百計地隱滿自己的生產情況和經營情況。對統計工作不關心、不支持、不配合,遲報、漏報、瞞報,甚至拒報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少上稅,人為瞞報勞動工資、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的現象也比較突出。這在2005年全市相處的15件統計違法案件中就有11件是瞞報,2件是虛報,2件是未建統計臺帳。第三,統計違法案件的查處困難重重,執法環境并不寬松。我們在查處每一個統計違法案件時,都要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和阻撓,統計工作舉步維艱。
當然,在統計現代化建設上,我區與國家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主要表現在服務器等硬件設施嚴重老化,全市沒有建立獨立的統計信息網。有的基層單位還沒有配備專用計算機,辦公條件也十分簡陋,工作效率相對較低,遠不能夠適應統計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二、今后工作的建議
針對我們提出的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建議國家統計局抓緊對《統計法》進行修改和完善,突出基層統計建設這一重點,鎮街統計機構的設立、人員的編制、設備的配置、經費的安排、統計人員的待遇等,從法律上確保統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2.建議國家加大對統計調查制度的改革,進一步理順各專業統計調查的關系,規范統計調查的指標體系,減少或取消重復指標、過時指標和難以調查的指標,同時增加與當前經濟發展有關的“民營經濟指標”、“和諧社會指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標”,以滿足各級領導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建議國家在開展各種大型調查與專項調查時,徹底打破分級負擔的限制,采取國家直接預算或省級預算的辦法,將普查和各種調查經費直接下撥到縣(市)級或鄉鎮級,以徹底緩解縣(市)級財政和鎮街財政的緊張狀況,進一步推動基層統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4.建議國家或省級統計機構,加大對縣(市)級統計調查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對農調隊的業務經費及統計局硬件設施的投入,不斷改善縣(市)級統計機構的硬件環境,切實提高農調隊員的自身待遇,促進統計事業的健康發展。
篇6
一、加強輔助調查員管理辦法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輔助調查員管理是確保統計調查源頭數據真實性的根本要求。輔助調查員是統計調查工作的基礎力量,是一線調查工作者。目前,我隊的住戶、農業、畜禽等大多數調查源頭數據依靠輔助調查員采集而來,而統計調查的生命線就是源頭數據質量的真實。因此輔助調查員隊伍管理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調查工作的進展是否順利和調查數據質量是否真實、準確。
(二)加強輔助調查員管理是確保統計調查工作順利開展的現實需要。一方面,輔助調查員從事的工作有較強的專業性,需要事前進行過專門的業務培訓才能勝任,如果隊伍不穩定,中途頻繁換人,調查工作將很難按時高質量完成。另一方面,輔助調查員并非本系統在編員工,多屬兼職,如果放任不管,將隨時出現“撂挑子”現象。因此,非常有必要通過加強管理,增強輔助調查員這支隊伍的責任感、凝聚力和穩定性,確保調查工作順利開展。
(三)加強輔助調查員管理是提升統計精準服務的重要途徑。聘用的輔助調查員對統計任務較為專一,能提供較為詳細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各類制度相對健全,便于管理。一方面通過管理,對輔助調查員的具體工作進行監督,核查,考核,掌握源頭數據的第一手資料,為數據分析提供有力支撐,為科學決策提供精準服務;另一方面,建立培訓和激勵制度,服務于輔助調查員,提升業務能力,調動工作積極性,增強輔助調查員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讓其有更多的獲得感。
二、輔助調查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輔助調查員管理有待完善和規范。雖然我隊建立了各類輔助調查員聘用、管理、考核等制度,但監管力度不夠全面,輔助調查員統計方式方法創新不夠。由于各專業對統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對輔助調查員的工作職責、培訓、監督和獎勵等方面規范要求不一,因此健全與完善各類制度勢在必行。
(二)輔助調查員工作積極性有待提高。一方面雖然近幾年輔助調查員的勞務補貼有所提高,但與本地的工資待遇水平之間尚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激勵機制,尤其是近兩年編外人員不能參加優秀工作人員評選,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輔助調查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輔助調查員對統計工作認識不足。輔助調查員對統計工作的認識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對統計法律法規認識不到位,缺乏系統全面深入的學習;二是對統計的具體工作認識不到位,不能把握主要矛盾和重點工作;三是對統計服務認識不到位,統計調查分析與預判的力度和深度不夠,不能有效的為領導決策服務,不能及時向調查對象進行反饋和解讀。
(四)輔助調查員人員不穩定、流動性大。隊伍的不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約束手段。多數輔助調查員受制于鄉鎮、社區,由于調查工作繁瑣、難度大、待遇低,不少輔助調查員不愿意長期承擔此項工作,影響了對統計調查業務的鉆研和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關于輔助調查員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健全輔助調查員考核制度,落實輔助調查員管理制度。依據工作要求完善《輔助調查員考核辦法》和《輔助調查員工作規范》,明確輔助調查員職責,規范調查行為,提高調查數據質量,保障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己宿k法詳細制定對輔助調查員的考評內容、計分方法和獎勵辦法,工作規范則從輔助調查員職責,輔助調查員訪戶工作內容和要求,賬本審核及報送、編碼、錄入要求,信息及培訓工作規范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推行績效考核,對優秀輔助調查員給予適當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提高輔助調查員的工作積極性。
(二)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建立輔助調查員業務培訓制度,加強業務能力,使其熟練掌握調查方案、調查技能,積累經驗,提升業務水平。一是集中培訓。各專業定期或者不定期召開業務培訓會議,如住戶調查、農產量調查、勞動力調查等主要專業建立年度例會制度,每半年將輔助調查員召集起來進行業務培訓和研討。二是通過學習交流、入戶走訪等多種學習方式進行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予以推薦,交流各自開展工作的好方法和技巧。如根據工作需要建立住戶調查業務QQ群、微信群等平臺,統一業務通知,解答疑難問題,交流統計調查工作心得,提高業務能力。
篇7
關鍵詞:新型農業 統計體制 運行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快對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許多問題日益凸顯,如在為市場決策提供依據方面,農業統計質量不過關,并缺乏一定的時效性;在反映農村整體發展狀況方面,農業統計數據不全面;在多層次統計用戶的需求方面,現有的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達標,無法滿足其需求。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國目前的情況,我們需要不斷的完善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農業統計質量和統計水平,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的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
一、新型農業統計體制與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
就我國農業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現有的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中存在不足,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為了克服我國農業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在符合我國實際的前提下,建立并完善了新型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下面我們詳細的闡述一下新型農業統計體制與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
第一,做好統計工作的基礎是統計日常工作,其數據來源的主要依據則是統計臺賬。在農業統計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對臺賬的統計管理,有利于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促進統計基礎工作的建設,確??梢酝ㄟ^數據觀察農業的發展情況。同時,統計臺賬的建立有利于記錄畜牧業、種植業的具體數據,促進村級統計人員對養殖情況的掌握力度。
第二,通過加大統計基礎工作的檢查力度,規范日常統計工作,制定符合農業實際的統計評估和審核制度,從而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報表、村級農業統計臺帳的檢查、監督力度,保證數據完整性、準確性,也可以增加村級統計人員的責任感。
第三,協調統計數據與農口數據的關系。由于農業統計是農業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管理農業工作的人員中還需要國家配備的主管農業負責人和防疫員等,幫助統計員更加準確的掌握農村農業的具體情況,有利于農業統計工作的順利進行,促使農業統計全面真實的反映農業實際情況。當然,統計人員要與農口人員切實做到互相協調、互相配合,做到數出一門。
二、建立新型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所面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通過實地調研,詳細的分析一下新型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中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一)首先要梳理統計指標,清除無用的調查項目和無用的指標
首先,通過大規模的梳理統計指標,保證統計改革行動的順利實施。其次,增加對一些無用的調查賬目和統計指標,如農作物估產、部分細微的品種等的清除、排查力度,進一步完善統計指標。
(二)向抽樣調查方法為主轉變,抓大放小
目前,農業通過全面調查的方法得到各統計指標的數據。另外,抽樣調查會受到調查經費來源的限制,而全面調查花錢較少,有利于統計部門進行統計。通過對所占比例較大的農產品進行抽樣調查,并按照以前的“比重”規律進行統計,再結合全面調查的數據,對系數進行修正,從而對農產品的具體情況進行統計,保證調查數據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三)加強新型農業統計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第一,進一步加強統計計劃的管理,促進統計體制的完善。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統計中缺乏一個較為完善、可行的長期計劃,致使在農業統計工作中,由于一些計劃的不合理性、開展的不充分性,浪費了資源,也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促使數據在記錄過程中存在偏差,導致企業統計數據的有效統一很難實現。
第二,加強和改善農業統計數據的共享和兼容。首先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計算方法、指標定義、處理過程等的統一性、規范性,從根本上提升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確保數據的質量。其次,我國各個政府部門之間需要加強溝通、配合,處理好統計數據的、采集和共享,改善農業統計數據的共享和兼容。
第三,加強統計數據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隨著統計事業的快速發展,新型農業對統計體制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數據更加準確。由于統計數據和資料的使用者是公眾,因此我們需要提高數據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降低統計數據的誤差,保證統計的獨立性、準確性和中立性。
(四)以省為總體進行設計抽樣調查方案,不必理睬基層各級政府的需求
首先,農產量抽樣調查專業屬于縣級統計系統,并沒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另外,國家和地方的住戶專業數據不同,因此國家樣本也沒有受到地方的干擾。由此可見,我們可以發現能夠抵抗地方權利干擾的調查方法之一是抽樣調查?;鶎幽募壭枰獢祿妥詳U充樣本量,自己用數據,上級不必理睬基層的推斷匯總數據。這就是各基層匯總數合計往往大于總體推斷數的原因。基層統計部門目前尚不具備抵抗地方權力的能力機制,只有依靠抽樣調查方法才能避開權力干預。從而保證農業統計體制的不斷完善。
(五)制訂詳細的數據采集方法規則,供村級調查員使用
全面調查方案通常只包括指標解釋和調查表,并沒有對如何采集指標做出詳細的規定、說明,也沒有統一的采集方法。由于沒有統一的采集標準,導致采集方法多種多樣,致使數據不統一,數據質量不高,更加無法評定數據的準確與否。另外,《農村統計知識》中的內容不適合在基層進行實際操作的人看。所以,我們需要結合村級農業報表,采集統計指標的方法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保證數據采集方法的統一性,從而將《農村統計知識》這本書完善成為基層統計人員實際操作的教科書。最后再根據書中有關的規定,對全省村級統計人員來個大培訓,扎實人員的基礎。
(六)農村統計臺賬,要搞真的工作臺賬,而不是搞應付檢查用的臺賬
通過將數據統計資料進行分類、整理、集合,簡化統計數據報表的填報過程,就叫做統計臺賬。統計臺賬也是填報統計報表的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最簡單的臺賬形式是將其做成和報表表式和內容一樣的,從而更方便分月分季年度加總用。第二,最常用的是將報表樣式做成分部 門(類別)加總用工作表式。第三,各類檔案式資料也是另類統計臺帳。如戶口簿資料、耕地分戶資料、年度統計報表歸檔。第四,原始資料的合訂(封頁有合計數據)??傊窍茸龊媒y計臺賬,再做統計報表的。我們目前只是對報表整理成能夠歸檔的,就算是有臺賬了;有的根據報表數據去趕制臺賬,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所以,我們需要根據各個統計指標的不同的數據采集方法,制定出不同類型的真正的農村統計工作臺賬。并且將統計臺賬落實單位,而不僅是形式化主義,只讓村級調查員重抄一遍報表數據。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目前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存在的不足,所以我們需要聯系我國國情,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不斷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新型農業統計體制和運行機制,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兼容先進標準的制度和方法,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官方統計的話語權,增強我國統計數據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莊莉.農業統計方法制度的有效改革措施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 2015(12)
篇8
一
生態環境是整個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歷史時期農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在生態環境諸因子中,氣候條件及其變化是原發性要素,它的發展與變化直接影響著植被、土壤和循環狀態,奠定著特定時期生態環境的基點。
根據歷史氣候學的研究,兩漢時代正處于大理冰期結束以后的第三個溫暖期。這一時期起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現代的年平均氣溫1℃-2℃。這種氣候的特征,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找到佐證。
從植物分布變遷方面看,在這一歷史時期,由于氣溫上升,南方亞熱帶與暖溫帶植物紛紛北上。以竹為例,目前大面積的竹林基本上不超出長江流域,而在當時,竹子的生長區域卻超過了北緯46度,黃河流域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大面積竹叢。比如,春秋時的淇水一帶,竹木巨大成蔭,連延不絕。《詩經·衛風·淇奧》詠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瞻彼淇奧,綠竹如簀?!钡綕h代時期,這一帶仍然竹木繁茂。西漢元封二年,黃河決口,武帝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即以“下淇園之竹為楗”;[1](《河渠書》)西北地區也是廣有竹林,《山海經·西次二經》即記六盤山一帶:“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涇水出焉?!薄妒酚洝ず忧芬嘤洠骸鞍辈哪局窦垼瑪M于巴蜀?!碑敃r的關中地區,同樣是竹林眾多,在《詩經·小雅·斯干》中就曾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司馬遷所言“渭川千畝竹”[1](《貨殖列傳》)、班固所言“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保琜2](《地理志》)更是膾炙人口。春秋戰國與兩漢時代竹簡的盛行,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當時竹木分布的普遍。
除了竹林之外,其他一些暖溫帶、亞熱帶植物的北移也十分引人注目。如《詩經》中屢屢在北方出現關于“梅”的詩篇?!墩倌稀分皳坑忻贰?,地域當在當時的雍梁之地;《秦風》之“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其地域應在秦嶺山脈。另外,《陳風》有“墓門有梅,有鸮萃止”,《曹風》有“鸤鳩在桑,其子在梅”,該兩國地域均在兗、豫之地,即今河南山東一帶。而梅樹的下限溫度為-14°,因此當時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溫度比現在要高。[3](P15)
值得注意的是,梅為長江流域的原產,何以在春秋時代大面積地出現于北方?對此,歷代經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對《詩經》中的“梅”作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如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其《詩經稗疏》中,曾經引經據典,對“有條有梅”解釋道:“條有兩種:一則《毛傳》所云槄也?!稜栄拧罚簶?,山榎。榎,今謂之楸,似梓,至秋垂條如線,故謂之條。一則《爾雅》所云‘柚’、‘條’,郭璞注謂似橙實酢,生江南者。梅亦有二:一則今之所謂梅,冬開白花,結實酸者;一則《傳》所謂柟,今西川所出大木,大數圍者,乃似橙之條,出湖、湘、閩、粵,而梅花唯江南多有。”
王夫之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低溫期,所以他認為“似橙之條”與梅均出自江南嶺表,這應當是正確的,但他又以此為據,去詮釋千余年前處于溫暖期的《詩經》中的記載,這就有些失之偏頗了。他是這樣詮釋“有條有梅”的:“此《詩》云‘終南何有’,又云‘有紀有堂’,皆遙望之詞,非陟終南,而歷歷指數之也。則條、梅皆非樹名,梅當與枚通,小樹之枝曰條;其莖曰梅。蓋秦山無樹,但有灌莽郁蔥而已。望終南者,遙矚其山阜之參差,遠頜其荊榛之蒼翠,以興望君而韻慕之詞。故曰:其君也哉,亦遙望而贊美之也。”這一推論顯系公羊手法。其實,《詩經》本身已經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梅,就是江南之梅,開花結實,可以食用,而且時人以梅之開花結實作為男女求婚的時節,亦可見梅樹的種植普遍。如《召南·摽有梅》所云:“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庇伞捌鋵嵠哔狻钡健捌鋵嵢狻钡健绊暱饓I之”形象地道出了梅實熟落的過程。為何可以把梅詮釋為“小樹之莖”?“有條有梅”之條亦然,王夫之已引古人注,謂條或柚或楸。但因不產于北方,又推論條即小樹之枝條,亦屬大謬?!坝袟l有梅”相對而言,梅為楊梅,條則為柚。許慎《說文》亦明確指出:“柚,條也,似橙而酢?!?/p>
實際上,直到漢代,桔與楊梅依然可以在關中種植,而且,除此兩者外,還有柑橘、橙、枇杷、荔枝、龍眼(桂圓)、香蕉(甘蕉)、檳榔、橄欖、留求子、蜜香樹等多種南方作物在關中落戶?!度o黃圖》卷三《扶荔宮》曰:“扶荔宮,在上林苑中。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皆百余本。”《西京雜記》卷一說:上林苑有“梨十(種)……棗七(種)……梅七(種)……枇杷十株,橙十株……桂蜀漆樹十株”。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曾對此也有詳細描述:“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荅遝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園?!?/p>
從河流冬季穩定封凍線看,在這一歷史時期,其南線出現北移現象。據有關專家研究,當今河流冬季穩定封凍的南界大體上東起連云港附近,經商丘北跨黃河,沿黃河北側高地西伸,這條線以北的河流每年都有隱定的封凍現象。但在春秋西漢時期,河流冬季穩定封凍線北移大概至今山東曲阜一帶甚至再向北一些。[3](P15)據《左傳》、《漢書·五行志中之下》記載,在關中地區及曲阜、洛陽地區,于魯桓公十四年(前698)、成公元年(前590)、襄公二十八年(前545)、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07)昭帝始元二年(前125)都有“無冰”記載;《后漢書·五行志二》也云:“庶征之恒燠,《漢書》以冬溫應之。中興以來,亦有冬溫,而不記錄云?!崩钯t注引《管子》曰:“冬不冰也。”而河流封凍要比河邊出現冰情所要求的冬季溫度還要低。這種氣候狀況與梅樹所指示的情況基本吻合。
另外,這一時期,渤海灣地區還出現大范圍的海侵現象,據有關專家考證,這與當時氣候之溫暖不無關系?!稘h書·溝洫志》記載:“王莽時,征能治河者以百數……大司空掾王橫言:‘……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弊T其驤等專家認為,王橫所言,乃是發生在西漢中期的一次大海侵。其“九河之地”相當于今渤海灣西岸的天津、寧河、寶坻、武清、靜海、黃驊六縣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區,即這次海侵的范圍大體在海河平原上海拔四米的等高線附近,方圓數百里。直到東漢中葉以后,海侵地區的海水才漸漸后退;東漢末年,海陸形勢基本恢復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地區仍然人煙稀少。因而這一地區出現了西漢中葉以來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遺存在年代上的中斷現象;而且在這一區域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的漢代文化層內發現大量的孔蟲殼體,其組合可能代表一個穩定的沼澤湖環境。[4]這些都表明,溫暖、多雨是當時氣候的一個重要特色,王橫所言“天嘗連雨,東北風”,當不是孤立現象。
由上所述,我們不僅對漢代的氣候條件有了初步的把握,而且還可以注意到這種氣候條件已經對這一時期植物的生長與分布發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它對于其他生態因子諸如植被、土壤、水資源以及農作物布局、產量等乃至生產方式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轉貼于 二
兩漢時氣候條件的相對溫暖,帶來了降水的充沛,水資源的豐富,而且對于這一歷史時期的植被與土壤結構也都發生著重要的影響。
氣候的溫暖可以直接提高一個地區的降水水平,所以,在兩漢時代,尤其是西漢時代,有關大雨、霖雨、雨的記載不絕于史。如《漢書·五行志》記載:“文帝后三年秋,大雨,盡夜不絕三十五日?!薄罢训墼昶咴?,大水雨,自七月至十月。”“元帝永光五年夏及秋,大水。潁川、汝南、淮陽、廬江雨,壞鄉聚民舍?!薄俺傻劢ㄊ既晗?,大雨,三輔霖雨三十余日,郡國十九雨……秋大雨三十余日;四年九月,大雨十余日?!薄逗鬂h書·五行志一》也記載:“和帝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雨傷稼。安帝元初四年秋,郡國十雨傷稼。永寧元年,郡國三十三雨傷稼。建光元年,郡國二十九雨傷稼……”各帝紀中尤其武帝以后諸帝紀對大雨的記載也是不絕如縷。豐富的降水,一方面會造成“山谷水出”,河流溢滿,致使水災;但另一方面也使水利資源相對充沛。我們還是以關中為例。班固《西都賦》言此地“決渠降雨,荷臿成云,五谷垂穎,桑麻鋪棻”。杜篤在《論都賦》中也寫道:“畎瀆潤淤,水泉灌溉,漸澤成川,粳稻陶遂?!薄短接[》卷八二一所引王朗《上求正貸表》言:“昔在兩京,有鄠杜膏腴之饒,池陽谷中之利,涇渭三川之水,鄭國白渠之溉。每年成熟,雨灌并畝,至今號為陸海?!眱叭灰慌伤l景象。當然,這并不是文學家們的夸張與鋪襯,關中地區的實際情況亦然。兩漢時代,關中地區可以說是河網密布,水源眾多,長安附近,八水環繞,有涇、渭、灞、浐、豐、鎬、澇、潏。以涇水為水源修建的鄭國渠、白渠,有灌溉能力為4.45萬頃。如《通典》卷一七四云:“秦開鄭渠,溉田四萬頃,漢開白渠,復溉田四千五百余頃,關中沃衍,實在于斯?!倍壳皼芩畲笤路莸乃浚瑓s只能灌溉50萬畝。
其他地區亦多如此。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時代,黃河下游地區與黃河相連的河流就有南岸的濟水、浪湯渠、汳水、汴水、渙水、沙水、洧水、獲水、睢水、渦水、魯渠水、濮渠水、漯水、篤水河等;還有北岸的汊道、屯氏河、屯氏別河、張甲河、鳴犢河等;下游地區鴻溝以來,泗濟以西,江淮以北,大河以南,共有較大的湖泊140多個。黃河水系以外,北方還有其他水流系統,如山東南部地區即有沭水、汶水、泗水、沂水、桐水、南梁水、潡水、承水、祖水等。近幾十年來,考古發現又向人們揭示了這一地區數十條不見文字記載的古河流,為土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漢代的湖泊陂澤更是星羅棋布,不計其數。據統計,《水經注》記載的大小湖泊僅在黃淮海平原地區就有190個之多。正因為這一時期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所以,灌溉工程格外發達。《史記·河渠書》對武帝時的情況有一概括的記載:“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
氣候的溫暖與濕潤,也為兩漢時期森林植被以及土壤狀況能處于一種良性的自然循環狀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們可以看一下同期的山東與關中。據有關專家分析,春秋戰國時代,山東地區木本植物孢粉比重增至30%-58.5%,森林植被是以闊葉樹為主的針闊葉森林,主要樹種有櫟屬、栗屬、榆屬、樺屬、鵝耳楊屬、桑屬、楓香屬、胡桃屬、楓楊屬等多種喬灌木混交。當時山東的森林面積約有7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46%。如《禹貢》所言:兗州“厥草惟繇,厥木為條”,徐州“草木漸包”?!睹献印る墓稀芬舱f,這一地區“草木暢茂,禽獸繁殖”。經春秋以來的開發,到兩漢時代,雖然自然森林面積逐漸減少,但經濟林木與經濟植被即人工再生林及次生植被卻形成規模,像“齊魯千畝桑麻”,“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荻”,[1](《貨殖列傳》)以及“曹、衛、梁、宋,采棺轉尸……鄒、魯、周、韓藜藿蔬食”,[5](《通有》)等等,都很有特色。正因為如此,才會對這一地區有“膏壤千里”之譽。對此,史念海先生曾分析道:“兗州的墳土為什么為黑色,這是由于兗州森林草地最多,草木旺盛,土壤中腐植質也相應的增多,所以在《禹貢》中,兗州之土為上中。”[6](《河山集三·戰國至唐初太行山東經濟地區的發展》)這是兩漢時代山東經濟繁榮的重要條件。
居于兗州之上的是雍州之土,為上上,其原因也在于森林草木植被的完好,司馬遷即言“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司馬貞索隱:“穀,木名,皮可為紙;纑,山中苧,可以為布,今山間野苧?!彼抉R遷又言:“燕、秦千樹栗”;“渭川千畝竹”。所以,“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1](《貨殖列傳》)東漢班固的記載更是清楚,他說:關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2](《地理志》)又言長安之地“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谷,陸海珍藏,藍田美玉。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屬,竹林果園,芳草甘水,郊野之富,號為近蜀”。[7](《西都賦》)東漢杜篤的《論都賦》亦言:“濱據南山,帶以涇渭,號曰陸海,蠢生萬類。楩楠檀柘,蔬果成實?!睋纺詈O壬甲C,秦漢時呂梁山、秦嶺、崤山、首陽山、邙山、中條山、太岳山、析城山、黃龍山、嵩山、太行山、王屋山等山區,都覆蓋著大片森林。[6](《河山集二·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
三
氣候的溫暖與溫潤改變了以往的作物布局,擴展了各種作物的種植空間。在植物方面,前已詳述,此不贅述。就農作物來講,以水稻為例,水稻為喜溫喜水作物,產量較高,由于氣候的溫暖,水利的興盛,兩漢時代的水稻種植面積大大擴展。
水稻原產于南方,早在仰韶文化時代即陸續北傳,春秋溫暖期到來后,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詩經·魯頌·宓宮》云:“有稻有秬?!薄短骑L·鴇羽》云:“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小雅·白華》亦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薄镀咴隆吩疲骸笆芦@稻?!睉饑鴷r代,中原地區稻作生產已占有一定的地位?!稇饑摺|周策》記道:“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種稻,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髦芫唬骸?!”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笨v橫家之言,固然不可全信,但由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東周一帶應當是擁有相當數量的稻田,所以,當西周不下水時,才會“患之”。我們還可以看出,或有相應的水利,東周境內可以普遍種稻,正因為此,蘇秦才會建議西周下水,待東周種稻后,再以水源控扼其命運,“令一抑西周”。
兩漢時代,北方的水稻種植依然在發展中。從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看,北京黃土崗,河南洛陽西郊、輝縣城北、洛陽燒溝以及江蘇徐州奎山等地,都先后有稻谷出土,許多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稻作區。如關中一帶,內史所掌握的公田中,即以稻作為主,據《漢書·溝洫志》記載,“倪寬為左內史,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傍高仰之田”。武帝曰:“左右內史地,名山川原甚眾……今內史稻田租挈重,不與郡同,其議減。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徭行水,勿使失時。”民間種植也很廣泛。漢武帝微服外出狩獵,“馳鶩禾稼稻粳之地,民皆號呼罵詈”;[2](《東方朔傳》)直到東漢時代,關中仍然“畎瀆潤淤,水泉灌溉。漸澤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畝價一金”。[8](《杜篤傳》)“粳黍稼穡之所入,不可勝算”。[9](《京兆樊惠渠頌》)河北一帶亦然,早在魏襄王時代,史起為鄴令,即引漳水溉鄴,廣植水稻,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梁。”漢哀帝時,待詔賈讓主張治河北水患,“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若有渠溉,則鹽鹵下濕,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2](《溝洫志》)東漢安帝時,大力發展水稻生產,“河內好稻……地產不為無珍也”;[10](《冀州論》)漁陽太守張堪,在狐奴(今北京順義縣東北)開稻田8000余頃。這是漢代水稻種植的北界。在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是漢代北方著名水稻產區。如東漢初山陰太守秦彭“興起稻田數千頃”。[8](《岑彭傳》)東漢末,夏侯淳在陳留、濟陽間“率將士勸種稻”。汝南一帶更是“魚稻之饒,流衍他郡”。[8](《鄧晨傳》)
由于水稻種植的擴大,兩漢時代的北方地區已掌握了比較系統的稻作技術,并較南方更早地進行了歸納與總結。出現于北方的《氾勝之書》與《四民月令》,可視為西漢與東漢的兩部代表著作。這兩部著作,對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都有記載,如對于播前整地,《氾勝之書》指出:“種稻,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適?!睂τ诓シN,北方地區已掌握了不同品種的不同時節,《氾勝之書》云:“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薄端拿裨铝睢芬苍疲骸叭隆瓡r雨降,可種粳稻。”對于播種量,《氾勝之書》也指出:“稻,地美,用種八升?!边@也可以告訴我們,西漢時代,水稻種植尚為撒播,亦即直接播種。不獨北方如此,南方地區亦未見到移苗插秧的記載,一些地區畫像磚上的播種方式也是撒播。到東漢時代,北方與南方共同出現了插秧技術,《四民月令》五月所記:“是月,可別稻及藍。”是我國農作文獻中首次對這一技術的記載。與此同時,南方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也出現了有關內容,如廣東佛山瀾石出土的水田模型中,就有農夫插秧的形象;貴州興義出土的水田模型中,也刻畫出了整齊的禾苗,顯然是插秧的結果。這也表明,北方地區的水稻生產技術,因種植面積的擴大,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由于氣候的溫暖,使糧食的耕種時間大為提前,如《氾勝之書》記:“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種稻?!薄傲⒋汉?,土塊散?!薄叭路N粳稻?!睋<彝扑悖@要比目前關中地區耕種的時間提前約一個物候或一個節氣。這對農作物的生長乃至產量影響較大。
氣候變化對于農產量的影響對于高緯度地區,亦即我國北方地區的農作物產量更為直接。張家誠先生曾經提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年平均氣溫每下降1℃,糧食單位產量就會比常年下降10%;同樣,年降水量每下降100mm,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也會下降10%。[12]而低緯度地區則影響不大。吳慧先生曾認為,如統一以今畝計算,秦漢時代的平均畝產量為132公斤,東晉南朝為125.35公斤,較前朝下降2.84%,這主要來自緯度較高的長江以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的長江以南地區,水稻畝產量反比秦漢上升了5.2%。北朝時代的平均畝產為128.8公斤,較之秦漢下降2.48%。而唐代的糧食產量則直線上升,較之漢代,增長了26.6%;較之南北朝,增長29.66%。
余是非先生所考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糧食畝產量的變化起伏要高于上述結果。他認為,曹魏與兩晉時代,糧食畝產較之兩漢下降1.5%;北朝則下降13.3%;隋唐較之南北朝又上升了1.3%。[12]這與氣候的變化趨勢亦相吻合。
良好的生態環境對兩漢時期的生產經營方式也產生了連鎖反應。從關中、關東地區來看,當時的生產經營方式總的來說不是單純的經營農業,而是兼顧林、牧、副、漁諸業,這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中便可看出。就畜牧業來說,即使以農業為主的中原關中地區當時農牧兼營比較突出。如齊人卜式,“以田畜為事……羊致千余頭,買田宅”;[2](《卜式傳》祝雞翁,洛人,有雞千余頭;[13](《祝雞翁》)宣曲任氏“力田畜”,“富而主上重之;”;關中橋姚“有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鐘計”;[1](《貨殖列傳》)陳廣漢除有大量的田產外,還有“千牛產二百犢萬雞將五萬雛,羊豕鵝鴨,皆道其數”。[14](《卷四》)馬援“在上林苑,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谷數萬斛”,[8](《馬援傳》)這些與董仲舒所說的“多其牛羊”、“廣其田宅”,[2](《董仲舒傳》)仲長統所說的“馬牛羊犬,山谷不能受”,[8](《仲長統傳》)都是典型的農牧兼營的豪強。另外,從一些名人曾從事放牧業,如淄川公孫弘“放豕海上”,[2](《公孫弘傳》)梁鴻“牧豕上林苑”,[8](《梁鴻傳》)濟陰孫期“牧豕于大澤中”。[8](《孫期傳》)從民間祭禮中“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擊鼓”,中者“屠羊殺狗”,貧者“雞豕五蕓”;從濟南王康擁有“馬千二百匹”、外戚馬光僅臘日用羊即達三百頭,可從另一側面反映當時中原關中地區畜牧業之發達。
由于水利資源豐富,漢代養殖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當時一方面出現許多大面積養殖區,如《史記·貨殖列傳》所說“水居千石魚陂……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凡生產“鮐魚千斤,鯫千石,鮑千鈞”者,可比千乘之家;東漢的樊宏家“池魚牧畜,有求必給”。[8](《樊宏傳》)另一方面,當時的水田陂塘也往往實行多種經營,將稻作、養殖、種藕等諸項有機地融為一體,農、漁、副兼顧,一舉多得,這種現象我們從出土的漢代陂塘模型中便可看到。如在1978年在陜西勉縣發掘的四座東漢墓中,出土了塘庫農田模型一件,陶陂池一件,方形塘庫三件。所出塘庫農田模型為長方形,塘庫與稻田連為一體,中有一坎相隔,塘內有螺螄、蛙、鱉、魚;陶陂池是一獨立的蓄水設施,池內分布有荷葉、蓮包,有魚、蝦、鱉、魚、螺、龜,池坎上還有鴨子;另外三件塘庫模型也分布有上述物品。又如,1977年在四川峨眉縣東漢磚墓中出土的石塘庫農田模型,右邊為塘庫,塘中有鴨、蝦、蟹、螺等,左方為兩方農田;在通往農田的水口處,還置有竹籠,以防魚蝦進入田中。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東漢陶水塘,中以高堤相隔,右塘有荷花、魚、鴨和小船,左塘為魚池,池內有兩條大魚象征著養殖業豐收。[15]
經濟作物作為農業生產的一部分,在漢代得到長足的發展。其種植規模之大、分布之廣、品種之多,都是前后諸朝所不能比擬的。據《史記·貨殖列傳》載,當時帶有商品生產性質的園圃,栽種量往往以“千樹”、“千畦”、“千畝”、“千石”、“千種”、“千章”、“萬個”、“千斗”計;各種園林比比皆是,兩漢史籍中諸如“柚之鄉”、“果布之湊”、“棗粟之饒”、“園圃之利”、“千畝桑麻”、“千畝姜韭”、“千畝竹”、“千畝卮茜”、“果菜千鐘”、“桑麻鋪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不絕于書。各豪強莊園的經營多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其他。如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頃……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贏梨果,檀棘桑麻。”[16](《比水》)陳廣漢家除種植一般農作物外,還有藷蔗二十五區,蹲鴟三十七畝,有果蓏肴蔌[13](《卷四》)等等。各小農小戶們也如班固所說:“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場?!盵2](《貨殖傳》)由于種植環境的良好,加上技術的提高,經濟作物的種類也大大增加。西漢的蔬菜,見諸記載的就有36種之多,《四民月令》所記莊園中僅蔬菜就有20余種;檢《西京雜記》卷一所載,當時果樹種類梨有10種、桃有10種、棗有7種、李有15種、梅也有7種之多。
漢代這種以農業為主,兼顧牧、副、漁諸業的生產模式,反過來又為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起到維護和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鄒逸麟.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譚其驤.歷史時期渤海灣的大海侵[N].人民日報,1965-10-08;天津文化局考古發掘隊.渤海灣西岸古文化遺址調查[J].考古,1965(2);李元芳等.天津北部全新世海侵[J].地理學刊(第18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5]桓寬.鹽鐵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諸子集成本.
[6]史念海.河山集[M].三聯書店,1963.
[7]班固.西都賦[A].昭明太子.文選[C].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
[8]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蔡邕.京兆樊惠渠頌[A].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C].北京:中華書局,1958.
[10]盧毓.冀州論[A].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C].北京:中華書局,1958.
[11]張家誠.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的初探[J].地理學報,1992,(2).
[12]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M].北京:農業出版社,1958;余是非.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80,(3).
[13]劉向.列仙傳[M].四庫全書本.
[14]葛洪.西京雜記[M].四庫全書本.
[15]郭清華.淺談陜西勉縣出土的漢代塘庫、陂池、水田模型[J].農業考古,1983,(1);余德章,劉文杰.四川漢代陂塘水田模型考述[J].農業考古,1983,(1);劉志遠.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記[J].文物,1979,(12).
[16]酈道元.水經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5.
The Han Dynasty:Its Climate &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篇9
關鍵詞:數字農業;時空推理;專家系統
0引言
數字農業應用涉及大量的氣象、環境、水文、地質、土壤等領域的時空數據。這些時空數據分散在異構系統中,有著不同的數據格式和規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術語,基于不同的數學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這些多領域時空信息對農業生產、決策均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由于缺乏高效、合理的技術手段,即使付出很高的代價,也很難將這些時空信息完整無損地共享和融合集成到數字農業應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數字農業的應用發展。同時GIS等商業軟件平臺成本較高也不利于大規模應用推廣。
為此,本文基于自主版權GIS、專家系統等系統軟件,應用時空推理、本體論、語義Web、關系數據挖掘和專家系統等技術,建立一個數字農業時空信息智能管理平臺,對多源、異構的數字農業時空數據和推理分析方法進行集中統一的規范化管理,便于在實際應用中進行融合、集成和共享?;谠撈脚_快速建立起了數字化測土施肥系統、大豆種植標準化管理系統、無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導系統等一批智能應用系統。這些應用系統精確控制農田每一地塊種子、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能夠實現精確控制農業生產過程,有效降低成本,充分保證農業資源科學地綜合開發利用,減少和防止對環境和生態的污染破壞,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是實現“綠色農業”的重要途徑。
1主要關鍵技術研究現狀
1.1數字農業
數字農業是在“數字地球”的基礎上提出并發展的,是21世紀新型的農業模式和挑戰性的國家目標,包括精準農業、虛擬農業等內容,其核心是精準農業。以3S技術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農業空間信息管理平臺開發研究是數字農業研究的突破口[1,2]。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數字農業的概念,它是針對農業生產穩定性差、技術措施差異程度大等情況,運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控制位置,用計算機精確定量,把農業技術措施的差異從地塊水平精確到平方厘米水平,從而極大地提高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產量,減少環境污染。法國農業部植??偩纸⒘巳珖秶鷥鹊牟∠x測報計算機網絡系統。日本農林水產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麥等多種作物品種、品系的數據庫系統。新西蘭農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術向農場主提供土地肥力測定、動物接種免疫、草場建設、飼料質量分析等各種信息服務。同時,我國緊跟國際研究的前沿,開展了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在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應用研究。
1.2時空推理
近年來,時空推理(Spatio-temporal Reasoning)已成為十分活躍的研究方向,在軍事、航天、能源、交通、農業、環境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近十年來我國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清華大學、解放軍信息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單位在時態GIS、時空數據模型、時空拓撲、時空數據庫等時空推理相關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1.3時空數據標準與共享
不同領域和應用環境對時空數據的理解存在很大差異,這造成了異構時空系統集成的困難,因此時空數據共享、互操作和標準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研究最初從空間數據入手,近期開始向時間數據和時空結合數據發展。時空數據的共享有以下方式:
(1)空間數據交換
空間數據交換的基本思想是各系統使用自身的數據格式,通過標準格式進行數據交換。目前空間數據交換標準有:SDTS、DIGEST、RINEX等國際標準; 以色列的IEF、英國的MOEPSTD、加拿大的SAIF、我國的CNSDTF等國家標準;AutoDesk的DXF、ESRI的E00、MapInfo的MIF等廠商標準。盡管各 GIS 軟件廠商提供了公開的交換文件格式來進行空間數據的轉換,但由于底層數據模型的不同,最終導致不同的GIS的空間數據不能無損的共享。雖然空間數據交換仍然在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臻g數據互操作標準是當前國際公認的,比空間數據交換標準更有前途的數據標準。
(2)基于GML的空間數據互操作
開放式地理信息系統協會 (OpenGIS Consortium,OGC)提出了簡單要素實現規范和地理標記語言(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GML)。OGC 相繼推出了一整套GIS互操作的抽象規范,包括地理幾何要素、要素集、OGIS 要素、要素之間的關系、空間參考系統、定位幾何結構、存儲函數和插值、覆蓋類型及地球影像等17個抽象規范,2003年1月推出GML 3.10版[3]。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基于GML在空間數據共享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2001年 Rancourt等人[4]將GML與先前所定義的空間標準進行比較,認為GML能有效地滿足空間數據交換標準。2002年,Zhang Jianting等人[5]提出了一種基于GML的Internet地理信息搜索引擎。2003年,Zhang Chuanrong等人[6]在網絡環境下以GML作為異構空間數據庫交換共享空間數據的格式,成功實現數據的互操作。2003年,崔希民等人[7]提出了GIS數據集成和互操作的系統架構,在數據層次上實現GIS 數據的集成和互操作。2003年,張霞等人[8]提出一種基于GML 構造WebGIS 的框架結構, 給出實現框架技術。其中采用GML 作為空間數據集成格式。2004年,朱前飛等人[9]提出了一種新的基于GML 的數據共享解決方案。2005年,陳傳彬等人[10]提出了基于GML 的多源異構空間數據集成框架。GML數據類型較完整,支持廠家較多,相關研究豐富,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時空數據標準。本文選擇GML作為農業時空數據標準。
1.4時空本體
1.4.1本體、語義Web和OWL
本體方法目前已經成為計算機科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在語義Web、搜索引擎、知識處理平臺、異構系統集成、電子商務、自然語言理解、知識工程等領域有著重要應用。尤其是目前隨著對語義Web研究的深入,本體論方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普遍認為它是建立語義Web的核心技術。OWL是當前最有發展前景的本體表示語言。2002年7月29日,W3C組織公布了本體描述語言(Web Ontology Language, OWL)的工作草案1.0版。目前工作草案的最新更新為2004年2月10日的版本[11]。
1.4.2時空本體
基于本體方法對時空建模的相關研究工作如下:
1998 年,Roberto 考慮了作為地理表示基礎的某些本體問題,給出了關于一般空間表示理論的某些建議[12]。2000年Zhou Q.和Fikes R.定義了一種考慮時間點和時段的時間本體[13]。2000年,Córcoles基于XML定義了一個類似SQL的時空查詢語言,該語言包含八種空間算子和三種時態算子用于表達時空關系[14]。2003年,Grenon基于一階謂詞邏輯定義了時空本體,使用斯坦福大學的Protégé環境實現[15]。2003年,Bittner等人[16]提出了用于描述復雜時空過程和其中的持續實體的形式化本體。以上工作中Grenon的時空本體研究相對完整,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網上共享,本文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建立農業時空本體。
2主要研究內容
(1) 農業時空數據規范
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公認的農業時空數據標準出臺。本文基于時空推理技術,研究通用性更強的時空數據表示模型,能表示氣象、土壤、環境、水文、地質等各領域的農業時空數據。GML是目前公認的時空數據標準,利用上述模型擴充GML,兼容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農業資源空間信息元數據的分類及編碼體系草案”等國內現有的地方性標準,構建針對數字農業中時空數據的DA-GML標準,作為數字農業基礎時空數據的規范?,F有的土壤、環境等基礎空間數據庫均支持到GML格式的轉換。
(2) 農業基礎時空數據庫
基于筆者自主開發的GIS平臺建立農業基礎時空數據庫,該平臺具有運行穩定、資源占用少、結構靈活、功能可裁減、成本較低、便于移植等特點。采用了時空推理技術,支持對空間和時空信息的表示和推理。通過DA-GML能夠直接從現有系統中獲取領域農業基礎時空數據,主要包括土壤數據庫、環境數據庫、氣象資料數據庫、農業生產條件數據庫、林業信息數據庫、影像數據庫等。
(3) 農業時空分析方法庫與農業時空知識庫
時空推理是研究時間、空間及時空結合信息本質的技術,通過時空推理技術將現有面向農業領域的時空分析技術進行整合和規范化表示,形成農業時空分析方法庫。對領域農業時空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同時通過數據挖掘方法從基礎數據中提煉知識,建立農業時空知識庫。
(4)農業時空本體庫
在(2)、(3)中存儲的數據、方法和知識需要一個有效的機制進行組織和管理。就目前技術而言,本體是表達一個領域內完整的體系(概念層次、概念之間的關聯等)的最有效工具,所以本文選擇建立農業時空本體庫。具體包括本體獲取、本體管理、本體服務與展示三個模塊。使用Protégé做本體開發環境編輯。Protégé是斯坦福大學開發的基于Java的本體編輯與知識獲取工具,帶有OWL插件的Protégé可以支持OWL格式的本體編輯與輸出。
以上三個庫通過Web 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務,可以在線對庫中信息進行維護和檢索,并能無縫集成到應用系統中。
(5) 系統體系結構
系統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首先,外部系統的時空數據轉換成GML格式(現在絕大多數系統支持該數據標準),進入農業基礎時空數據庫。通過本體獲取與編輯模塊將時空數據和時空知識整理,形成本體庫。外部系統的請求通過Web Ser-vices發給仲裁者,仲裁者區分各類情況調用三個庫調用服務、提取數據和執行操作,結果返回給用戶。
(6) 基于平臺開發農業生產智能應用系統
基于數字農業時空信息管理平臺建立數字化測土施肥系統、作物種植標準化管理系統、無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導系統等一批農業生產智能應用系統,解決實際問題。
3相關系統對比分析
3.1數字農業空間信息管理平臺
平臺基于信息和知識支持的現代農業管理的集成技術,對農田信息進行動態采集、分析、處理和輸出,從而根據農田區域差異、農事安排進行模擬分析、決策支持管理和指揮控制,并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區域差異進行精確定位、動態控制等定量操作[17]。
3.2全國農業資源空間信息管理系統
全國農業資源空間信息管理系統(NASIS)實現對全國農業資源空間信息的查詢分發,具有系統管理、動態數據字典、數據檢索、查詢、數據分發、制圖、報表統計、數據分發等功能。該系統已經用于全國農作物遙感監測、農業資源調查、農業科研和農業政策信息支持服務等方面[18]。
3.3中國西部農業空間信息服務系統
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建立基于Web的中國西部農業空間信息服務系統提供技術支撐。本文從西部農業空間信息服務系統的數據庫構建開始,全面地介紹了系統的運行模式和數據庫訪問技術,詳細論述了系統的總體結構、平臺環境和開發實現等。
(1)基于平臺提供的開發框架,能方便、高效地建立大量的數字農業智能應用系統,基層農業科技人員也能快速開發出技術含量高的應用系統,各應用系統能互通、共享,便于升級維護。
(2)由于大量的底層服務、數據、知識和方法由平臺集中統一提供,簡化了開發數字農業應用軟件的工作,節約了成本。
4結束語
數字農業時空信息管理平臺從系統目標、適用范圍、采用技術、系統接口等方面不同于任何現有的基礎農業空間數據管理平臺,是一個概念全新的系統,定位于基礎農業空間數據管理平臺的上層,更便于開發數字農業應用。其中的本體庫等機制為將來建立農業時空數據網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淑惠.數字農業及其實現技術[J ]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4,15(7):5-8.
[2]唐世浩,朱啟疆,閆廣建,等.關于數字農業的基本構想[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3):183 -187.
[3]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EB/OL].(2003).opengis.org/techno/specs/002029PGML.html.
[4]RANCOURT M. GML:spatial data exchange for the internet age[D].New Brunswick:Department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2001.
[5]ZHANG Jianting,GRUENWALD L. A GML 2 based open architecture for build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earch engine over the internet [DB/OL].(2002).cs.ou.edu/database/documents/zg01.pdf.